基本資料
姓名:蕭錦忠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時代:清朝
籍貫:湖南茶陵
民族:漢族
身份:官員
個人簡介
蕭錦忠,初名衡,字史樓。湖南茶陵人。
生卒年不詳,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道光母后鈕祜祿氏七旬壽辰特設(shè)恩科,為恩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以親老歸里,閉門著述。有《輿地參考》、《孺廬集》。
恩科狀元
1、謂朝廷加恩赦免科賦。
2、宋時科舉,承五代后晉之制,科舉制度每三年舉行鄉(xiāng)、會試,是為正科。遇皇帝親試時,可別立名冊呈奏,特許附試,稱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稱“恩科”。恩科始于宋。明、清亦用此制。清代于尋常例試外,逢朝廷慶典,特別開科考試,也稱“恩科”。若正科與恩科合并舉行,則稱恩正并科。
翰林修撰
官名。唐代史館有修撰,掌修國史的官臣,宋實(shí)錄院有修撰官掌修實(shí)錄,遼國史院與元、明、清翰林院皆有修撰官,明、清通常授予一甲第一名進(jìn)士。一般于殿試揭曉后,一甲第一名進(jìn)士(狀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二》﹑《清文獻(xiàn)通考.職官七》。官名。唐代史館有修撰,掌修國史的官臣,宋實(shí)錄院有修撰官掌修實(shí)錄,遼國史院與元、明、清翰林院皆有修撰官,明、清通常授予一甲第一名進(jìn)士。一般于殿試揭曉后,一甲第一名進(jìn)士(狀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二》﹑《清文獻(xiàn)通考.職官七》。
蕭姓起源
蕭(Xi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大禹賢士伯益后裔。據(jù)有關(guān)資料所載,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領(lǐng)伯益之后作士于蕭,便以蕭為姓,其后代延襲姓蕭。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據(jù)史籍記載,伯益是個很能干的人,舜時曾負(fù)責(zé)掌火,“烈山澤而焚之”,使禽獸逃匿,開辟了許多農(nóng)田;又跟隨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萬民于水火。伯益的巨大功績使他的子孫得到封賞,其中一個叫孟虧的,被分封至蕭地(今安徽省蕭縣西北),建立了蕭國,并以國為氏。蕭孟虧是蕭姓第一人。
2、出自子姓,以國為氏。據(jù)《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guān)資料所載,為周代宋國微子啟的后裔!锻ㄖ·氏族略》:“蕭氏,古之蕭國也,其地即徐州蕭縣,后為宋所并,微子之孫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封于蕭,以為附庸,宣十二年楚滅之,子孫因以為氏!薄对托蒸搿芬渤执苏f。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蕭國是由微子之孫大心所建,故蕭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湯。后世蕭姓大多認(rèn)可此一說法。
3、出自少數(shù)民族改姓或被賜姓,得姓蕭。據(jù)《續(xù)通志·氏族略》、《姓氏詞典》、《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guān)資料所載,漢朝時巴哩、伊蘇濟(jì)勒、舒嚕三族被賜姓蕭,兩晉南北朝時契丹巴哩、伊蘇濟(jì)勒、部嚕三氏改姓蕭。據(jù)《遼史·列傳·后妃》記載:“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里比蕭相國,遂為蕭氏!边|后族以蘭陵為郡望,并自稱其先祖是蘭陵人,把自己附會為西漢宰相蕭何的后裔。據(jù)《續(xù)資治通鑒》記載,有遼一朝“姓氏止分為二,耶律與蕭而已!笨梢娖醯じ髯逯惺捫杖后w的規(guī)模是相當(dāng)可觀的。
4、外姓改入。據(jù)臺北蕭氏宗親會印行的《蘭陵世家·蕭、鐘、葉三姓本是一家》記載,宋朝有一將軍名鐘達(dá),為奸臣所害,抄斬九族,他有七個兒子,其中三個死里逃生,為避害而分別改姓蕭、葉。但此說多有破綻,存疑。此外,金、元時期,在我國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創(chuàng)教人姓蕭,一些非蕭姓嗣教者被改為蕭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