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馮道出身于耕讀之家,年輕時品行淳厚,勤奮好學,善寫文章,且能安于清貧。他平時除奉養(yǎng)雙親外,只以讀書為樂事,即使大雪擁戶、塵垢滿席,也能安然如故。天祐年間,馮道被幽州節(jié)度使劉守光辟為掾?qū)佟?/p>
投效莊宗
乾化元年(911年),劉守光率軍征討定州,并詢問僚屬意見。馮道加以勸諭,惹怒劉守光,被關(guān)入獄中,幸遇營救,得以出獄。劉守光兵敗后,馮道逃往太原,投奔晉王李存勖,被監(jiān)軍使張承業(yè)辟為本院巡官。張承業(yè)看重他的文章操行,對他非常禮遇,后又薦為霸府從事。后來李存勖占據(jù)河北,將霸府文書全部委托給馮道,任命他為太原掌書記。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鄴都稱帝,是為后唐莊宗。馮道被授為省郎,充任翰林學士,獲賜紫衣。莊宗滅梁后,擢升馮道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后來,馮道因父喪離職,返回景城守孝。當時年成不好,他便將剩余的俸祿全部賑濟鄉(xiāng)民,自己卻居住在茅草棚中,而對官吏所贈財物,分毫不受。這時契丹強盛,素聞馮道之名,想把他掠到契丹。但因邊將有備,馮道才得以幸免。
歷相唐晉
天成元年(926年),馮道守喪期滿,被征拜為翰林學士,到洛陽赴任。這時,李嗣源在鄴都被叛軍擁立為帝,并反攻京師洛陽。馮道正行至汴州,不顧孔循的勸阻,急速趕赴洛陽。四月,唐莊宗在兵變中遇害,李嗣源繼位,是為后唐明宗。明宗素知馮道之名,授其為端明殿學士、兵部侍郎。
天成二年(927年),馮道被拜為宰相,擔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對有才識的孤寒士子加以引薦任用,而對品行浮躁的士人子弟則加以抑制。當時,百官為明宗加徽號,都由馮道起草奏章。他的文章渾然一體,不是一般流俗的風格,舉朝臣僚無不欽服。后來,馮道改任門下侍郎、吏部尚書、集賢殿弘文館大學士,加授尚書左仆射,封爵始平郡公。
清泰元年(934年),潞王李從珂在鳳翔起兵反叛,攻打洛陽,后唐愍帝逃往衛(wèi)州。馮道便率百官開城迎接李從珂,并擁其繼位為帝,是為后唐末帝,三日后愍帝被殺害。同年五月,唐末帝罷去馮道的宰相之職,讓他出鎮(zhèn)同州,授任匡國軍節(jié)度使。清泰二年(935年),馮道被召拜為司空。
天福元年(936年),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勾結(jié)契丹,滅唐稱帝,建立后晉,是為后晉高祖。馮道再次被拜為宰相,授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福二年(93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遣使到汴梁,為晉高祖加徽號。晉高祖也為耶律德光獻徽號,并遣馮道為使,出使契丹。
天福四年(939年),馮道自契丹歸國。晉高祖廢除樞密使,將樞密院職權(quán)劃歸中書省,將政務(wù)都委托給馮道,加授他為司徒、兼侍中,進封魯國公。馮道曾上表高祖,請求退隱。晉高祖也不看表,便讓侄子石重貴前去探視,對他道:“您明日若不上朝,朕就親自來請。”馮道無奈,只得繼續(xù)任職。當時晉高祖對馮道的恩寵禮遇,滿朝無人能及。
輾轉(zhuǎn)歸漢
天福七年(942年),晉高祖病重。他在馮道獨自侍疾時,命幼子石重睿叩拜馮道,并讓宦官將石重睿抱到馮道懷中,希望馮道能輔佐石重睿即位。高祖病逝后,馮道卻與景延廣商議,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為由,擁立石重貴為帝,是為后晉出帝。出帝繼位后,加授馮道為太尉,進封燕國公。
開運元年(944年),朝臣中有人在晉出帝面前離間道:“馮道只能做和平時期的宰相,不能靠他度過艱難時期,就像參禪的僧人用不上鷹犬一樣!”出帝遂授馮道為匡國軍節(jié)度使,讓他出鎮(zhèn)同州。后來,馮道又移鎮(zhèn)南陽,改任威勝軍節(jié)度使,加授中書令。
天福十二年(947年),耶律德光攻入晉都汴梁,滅亡后晉。馮道前去朝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問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馮道答道:“此時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贝撕笾性傩漳懿皇芮趾,都是馮道和趙延壽暗中庇護的結(jié)果。二月,河東節(jié)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后漢,是為后漢高祖。
同年四月,耶律德光北歸契丹,命馮道等后晉降臣隨行。不料,耶律德光途中病逝于欒城殺胡林,永康王耶律阮接掌兵馬,返回契丹爭奪皇位,馮道等人都被留在鎮(zhèn)州。八月,漢軍收復(fù)鎮(zhèn)州,驅(qū)逐契丹守將嘉里。馮道與同僚四處安撫,采取適宜措施處理各類事務(wù),使人各安其所。九月,馮道自鎮(zhèn)州入朝,歸附后漢。
乾祐元年(948年),馮道被授為太師,以“奉朝請”的名義參加朝會。后來,漢高祖病逝,太子劉承佑繼位,是為后漢隱帝。河中節(jié)度使李守貞、永興節(jié)度使趙思綰、鳳翔節(jié)度使王景崇聯(lián)兵反叛。朝廷屢次征討,都未能平叛。八月,隱帝命大將郭威節(jié)度討叛諸軍。郭威臨行前向馮道問策,馮道道:“李守貞自恃朝廷老將,深得士卒之心。您不要愛惜財物,多賞賜士卒,便能化解他所倚仗的優(yōu)勢!惫爮乃慕ㄗh,果然使軍心歸附,終于平定叛亂。
晚年入周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在鄴都起兵,攻入汴梁,漢隱帝遇害。郭威認為后漢群臣一定會擁戴自己即位,在見到馮道時,如往常一樣向他下拜。馮道安然受禮,毫無擁戴之意。郭威方知還不到稱帝的時機,便揚言欲立武寧節(jié)度使劉赟為皇帝,并派馮道到徐州迎接劉赟。劉赟尚未到達汴京,郭威便在澶州軍變中被士卒擁立為帝。后漢太后冊郭威為監(jiān)國,并將劉赟廢為湘陰公。
廣順元年(951年),監(jiān)國郭威繼位,建立后周,是為后周太祖。馮道被拜為太師、中書令。周太祖對馮道非常敬重,每逢馮道覲見,從不直呼其名。不久,河東節(jié)度使劉崇(劉赟之父)也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
顯德元年(954年),周太祖病逝,養(yǎng)子柴榮繼位,是為后周世宗。劉崇趁機入寇,攻打上黨。周世宗欲御駕親征,馮道極力進諫。世宗道:“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親自出征!瘪T道道:“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笔雷谟值溃骸皾h軍乃是烏合之眾,若遇我軍,如泰山壓卵!瘪T道仍道:“陛下不是泰山!笔雷诖笈。
同年三月,周世宗親征北漢,不讓馮道隨行,命他擔任太祖皇帝山陵使,主持太祖喪事。不久,周世宗在高平之戰(zhàn)中大敗北漢。四月,周太祖入葬嵩陵,還沒來得及袝祭太廟,馮道便在十七日病逝,終年七十三歲。周世宗聽聞,廢朝三日,冊贈尚書令,追封瀛王,賜謚文懿。
主要作品
根據(jù)《宋史·藝文志》記載,馮道著有文集六卷、《河間集》五卷、《詩集》十卷。而吉林攝影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有《榮枯鑒》,作者署名“五代長樂老”(即馮道)。但此書在宋朝以來的各種藝文志及書目中均未提及,疑是當代人托名偽作。
主要成就
馮道曾主持國子監(jiān)對《九經(jīng)》進行刻板印刷,是中國歷史上首度大規(guī)模以官方財力印刷套書。
后唐長興三年(932年),馮道奏請?zhí)泼髯,以唐代開成石經(jīng)為底本,雕印儒家《九經(jīng)》,得到明宗批準,于當年開始印行。后周廣順三年(953年),《九經(jīng)》全部刻印完成,前后共歷時二十二年。
家庭生活
先世
曾祖父母馮湊,累贈至太傅。
崔氏,追封梁國太夫人。
祖父母馮炯,累贈至太師。
褚氏,追封吳國太夫人。
父母馮良建,官至秘書少監(jiān),累贈尚書令。
張氏,追封魏國太夫人。
妻子
褚氏,德州戶掾褚濆之女。
孫氏,景州弓高縣令孫師禮之女,累封蜀國夫人。
子女
兒子馮平,歷任秘書郎、右拾遺、工部度支員外郎。
馮吉,歷任校書郎、膳部金部職方員外郎、屯田郎中。
馮可,歷任秘書正字、殿中丞、工部戶部員外郎。
馮某(無名),幼年夭折。
馮義,歷任秘書郎、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定國軍衙內(nèi)都指揮使、朝散大夫、司議郎、太常丞。
馮正,歷任協(xié)律郎、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定國軍節(jié)度使、朝散大夫、太仆丞。
女兒馮氏,封萬年縣君,嫁兵部侍郎崔衍之子太仆少卿崔絢。
軼事典故
貌類司空
馮道在太原時與周元豹不睦。周元豹善于品鑒,曾對張承業(yè)道:“馮生沒什么前途,您不可對他過于信任!焙訓|記室盧質(zhì)聽聞,對張承業(yè)道:“我曾經(jīng)見過杜黃裳(唐朝元和名相)司空的畫像,馮道的相貌與杜司空非常相似,將來必能充當大任,周元豹的話不值得相信!
諫君和臣
梁晉隔河對峙,郭崇韜因軍中伴食人員過多,要求裁減閑散者。唐莊宗大怒道:“我連為效命者設(shè)食的自由都沒有嗎?那還是讓三軍另擇主帥,我返回太原好了。”他當即命馮道起草文書,宣示三軍。馮道猶豫良久,不肯下筆,莊宗在旁催促。馮道徐徐進言道:“如今大王屢建大功,正待平定南寇。郭崇韜所言并不過分,頂多不聽便是,何必大動肝火?如讓敵軍知道,認為我們君臣不和,對我們大為不利。”莊宗醒悟。不久,郭崇韜向莊宗道歉,經(jīng)過馮道的調(diào)和,此事順利解決,而人們也開始敬重馮道的膽量。
貴而不驕
梁晉爭霸時,馮道也隨軍出征,住在茅草屋中,連床席都沒有,就睡在一捆喂馬用的干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祿備辦飲食,與仆役們同鍋吃飯。有的將領(lǐng)將掠得的美女送給他,他退卻不掉,便將美女安排在別室之中,然后再尋訪她們的主人,將其送還。
馮道在景城守父孝時,正逢災(zāi)荒。他將家財賑救鄉(xiāng)里,親自耕田砍柴。同鄉(xiāng)中如有土地荒蕪或無力耕作者,馮道都會在夜里偷偷去為其耕種。主人得知后登門致謝,他卻感到?jīng)]有什么值得別人感謝的地方。
諷喻明宗
后唐明宗年間,連年豐收,朝廷無事。馮道趁機進言道:“臣以前在太原時,曾奉命前往中山,路過地勢險要的井陘關(guān),臣擔心馬匹失足,都會謹慎的抓住韁繩。但是等到平坦大路,不再小心抓牢控制,卻被馬匹顛倒在地。臣所說雖是小事,但也能說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為清閑豐收,便放縱享樂,應(yīng)該兢兢業(yè)業(yè),更加小心謹慎!碧泼髯谏钜詾槿。
后來,唐明宗又問馮道:“如今天下豐收,百姓是否富足?”馮道答道:“谷貴餓農(nóng),谷賤傷農(nóng),這是常理。臣記得近代有個叫聶夷中的舉子有《傷田家詩》:u2018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y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u2019”唐明宗便命侍臣將此詩錄下,經(jīng)常誦讀。
唐明宗得到一個玉杯,上寫“傳國寶萬歲杯”,并給馮道觀看。馮道道:“這是前朝的有形之寶,王者有無形之寶。仁義便是帝王之寶,因此有u2018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u2019的說法!泵髯诔錾砦浞,沒聽懂他的意思。馮道走后,明宗又問侍臣,這才知道馮道是說守住皇位要靠仁義。
事當務(wù)實
潞王造反時,唐閔帝棄京城而逃。馮道正要入朝,聞聽閔帝出逃,便欲返回家中。李愚道:“天子出走,我們并未參與謀劃。如今太后還在宮中,我們應(yīng)到中書省,讓小黃門去探取太后意見,然后再回自己宅第,這是人臣大義!”馮道道:“主上失守社稷,國家已無君主。我們作為人臣,只能侍奉君主,沒有君主便入宮城,恐怕不合適。再說,潞王已經(jīng)到處張貼榜文,大事如何,尚不可知,我等不如回去聽候命令!闭f完便回府而去。
馮道剛行至天宮寺,安從進派人告知:“潞王已急速而來,馬上就要到了,相公應(yīng)率百官到谷水迎接!瘪T道便在天宮寺停下,就地召集百官。中書舍人盧導(dǎo)到后,馮道讓他起草勸進文書。盧導(dǎo)道:“潞王入朝,百官列班迎接便可。就算有廢立之舉,也應(yīng)聽太后教令,怎可由我等倉促勸進!瘪T道只說了四個字:“事當務(wù)實。”意思是說,辦事應(yīng)從現(xiàn)實出發(fā)。盧導(dǎo)反駁道:“自古哪有天子在外,大臣便對他人勸進的道理!如果潞王不想做天子,以君臣大義責備我們,我等何言以對?”馮道未及回答,而安從進又派人前來催促,他便連忙出城迎接。但潞王尚未到,馮道便與宰相劉昫、李愚在上陽門外歇息。這時,盧導(dǎo)從他們面前經(jīng)過。馮道再次提及勸進之事,盧導(dǎo)對答如初。李愚嘆道:“盧舍人說的很對,我們這些人的罪過,擢發(fā)難數(shù)!
司空掃除
五代時期,三公之職多為大臣加銜,很少正式任命。馮道正拜司空,朝廷卻不知該如何安排職事,宰相盧文紀便讓他掌管祭祀掃除。按照盧文紀的安排,馮道只需在朝廷舉行祭祀時掌管掃除工作,平時根本無事可做,因此時人都擔心他不肯答應(yīng)。馮道聞知,笑道:“掃除也是司空的職責,我有什么不肯的?”
出使契丹
晉高祖欲命大臣出使契丹,群臣都不敢前往。馮道當時正在政事堂,獲悉此事,便在紙上寫下“道去”二字,并命書吏草擬出使敕令。書吏聞之變色,雙手顫抖,淚流不止。馮道也不回家,只命人代他向妻子告別,當晚便住在驛館中,準備出使。晉高祖擔心他的安危,道:“你官高德重,不宜深入契丹!瘪T道道:“陛下受契丹的恩惠,臣受陛下的恩惠,臣去有何不可!
馮道到達契丹后,耶律德光欲到郊外迎接,以示尊敬。契丹群臣諫道:“自古沒有天子迎接宰相的禮節(jié)。”耶律德光這才作罷。后來,耶律德光賞賜馮道牙笏、牛頭,這在契丹是一種特別的禮遇。馮道為此賦詩紀念:“牛頭偏得賜,象笏更容持。”耶律德光大喜,有意將馮道留在契丹。馮道道:“晉朝與契丹是父子之國。我在兩國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樣!
馮道在契丹兩年,他將獲得的賞賜都用來購買薪炭,還揚言道:“北地苦寒,我年老不堪忍受,所以早做準備!焙孟袷且肋h留在契丹。他在獲準歸國時三次上表,表示愿意留下,被拒絕后又磨蹭了一個月,方才啟行南下。馮道走后,每到驛站都要停留,用了兩個月才走出契丹國境。隨從問道:“別人能從契丹生還,都恨不能肋生雙翼,您為什么還要住宿停留呢?”馮道道:“縱使急速返回,若契丹人真要追趕,也終究逃不掉。慢慢走反倒安全!
癡頑老子
契丹滅晉,馮道到汴京朝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指責馮道,認為他效力后晉,卻毫無功績,馮道無言以對。耶律德光又問道:“你為什么來朝見我?”馮道答道:“我沒有地盤,沒有兵馬,怎敢不來!币傻鹿獬靶Φ溃骸澳闶莻什么老頭?”馮道道:“我是個無才無德、愚蠢遲鈍的老頭。”
奉迎劉赟
漢隱帝死后,郭威命馮道前往徐州,迎接劉赟入京繼位。馮道道:“侍中此舉是真心嗎?”郭威便指天盟誓,馮道道:“老夫生平從不說假話,您可不要讓我說假話。俊
郭威稱帝后,樞密使王峻派郭崇前往宋州,阻止劉赟繼續(xù)前行。郭崇陳兵于府衙門外,以護衛(wèi)為名奪取劉赟的宿衛(wèi)兵馬,并傳達郭威之意,召馮道先行趕回京城。馮道臨行前,劉赟道:“我是因為您這位三十年的老宰相,這才沒有顧慮的前往京師。如今衛(wèi)兵都被郭崇所奪,事情危機,如何是好?”馮道默然不語?蛯①Z貞欲殺馮道,劉赟勸阻道:“你們不要草率魯莽,這不關(guān)馮公的事!
性情寬厚
后唐時期,工部侍郎任贊曾在背后譏諷馮道道:“馮道如果走得急了,準要從他身上掉下一本《兔園冊》來!薄锻脠@冊》是當時私塾教授學童的課本,因內(nèi)容膚淺,常受士大夫輕視,而任贊顯然是在譏諷馮道的學識淺薄。馮道得知后,并未動怒,只是召任贊前來,對他道:“《兔園冊》是由著名儒者編撰的,內(nèi)容豐富,并非淺薄之作,F(xiàn)在的讀書人,只知欣賞科舉文場的俏麗詞句,用以竊取功名利祿和公卿高位,那才是真正的淺。 比钨澊罄。
唐末帝年間,馮道出鎮(zhèn)同州,對副使胡饒稍有慢待。胡饒常趁醉在牙門外辱罵馮道,馮道每次都會將胡饒召入府中,備辦酒食招待,毫無慍色。他對人道:“胡饒為人不善,以后自有報應(yīng),我有什么可怒的!
后晉時期,有人牽驢入市。驢臉掛著一個牌子,上寫“馮道”二字。馮道得到親信的稟報,毫不動怒,只道:“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這可能是有人在為驢找尋失主,有什么奇怪的?”
諸事無寸
舉子李導(dǎo)干謁馮道,馮道笑道:“老夫名字為道,已經(jīng)多少年了,況且久為宰相,秀才你不可能不知道。但你也叫導(dǎo),與我的名字同音,這合乎禮法嗎?”李導(dǎo)辯解道:“相公是沒有寸字底的道,而我是寸字底的導(dǎo),同音不同字,有何不可?”馮道大笑道:“我不但名字沒有寸,做什么都沒有寸(分寸)!
戲謔和凝
馮道與和凝同在政事堂。一日,和凝問馮道:“你新買的靴子多少錢?”馮道抬起左腳,道:“九百!焙湍仡^便訓斥小吏道:“我的靴子為什么花了一千八?”為此責罵了好長時間。這時馮道又慢慢抬起右腳,道:“這只也是九百!睗M堂無不大笑。
門客讀經(jīng)
馮道曾聽門客讀《道德經(jīng)》!兜赖陆(jīng)》首篇便是“道可道,非常道”,門客見六個字中便有三個“道”字,正好犯了馮道的名諱,便讀道:“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
朝梁暮晉
馮道歷仕五朝,對喪君亡國毫不在意,晚年自號“長樂老”,著《長樂老自敘》,歷敘平生所得官爵,引以為榮。元代詩人劉因作有《馮道》一詩,嘲諷道:“亡國降臣固位難,癡頑老子幾朝官。朝梁暮晉渾閑事,更舍殘骸與契丹!焙笕吮阌谩俺耗簳x”比喻人反復(fù)無常,沒有節(jié)操。
人物評價
李嗣源:馮道性純儉,頃在德勝寨居一茅庵,與從人同器食,臥則芻藁一束,其心晏如也。及以父憂退歸鄉(xiāng)里,自耕樵采,與農(nóng)夫雜處,略不以素貴介懷,真士大夫也。
石敬瑭:經(jīng)邦致理翊戴功臣特進守司空上柱國始平郡公食邑二千五百戶食實封三百戶馮道,禮天蒼璧鎮(zhèn)國元龜,夏璜為稀世之珍,軒鏡是辟邪之寶,方諸才業(yè),良平有可差其肩,較彼忠貞,姚宋不得并其轡,可謂人臣之刀尺,造化之丹青。
薛居正:① 道尤長于篇詠,秉筆則成,典麗之外,義含古道,必為遠近傳寫,故漸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肅然,無澆漓之態(tài)。②道歷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鎮(zhèn)俗為己任,未嘗以片簡擾于諸侯,平生甚廉儉。逮至末年,閨庭之內(nèi),稍徇奢靡,其子吉,尤恣狂蕩,道不能制,識者以其不終令譽,咸嘆惜之。③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于再三者哉!所以飾終之典,不得謚為文貞、文忠者,蓋謂此也。
歐陽修:①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②道少能矯行以取稱于世,及為大臣,尤務(wù)持重以鎮(zhèn)物,事四姓十君,益以舊德自處。然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③議者謂道能沮太祖之謀而緩之,終不以晉、漢之亡責道也。然道視喪君亡國亦未嘗以屑意。④《傳》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
司馬光:①道少以孝謹知名,唐莊宗世始貴顯,自是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為人清儉寬弘,人莫測其喜慍,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嘗著《長樂老敘》,自述累朝榮遇之狀,時人往往以德量推之。② 臣光曰:天地設(shè)位,圣人則之,以制禮立法,內(nèi)有夫婦,外有君臣。婦之從夫,終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無貳。此人道之大倫也。茍或廢之,亂莫大焉!范質(zhì)稱馮道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mào),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zhuǎn)也。臣愚以為正女不從二夫,忠臣不事二君。為女不正,雖復(fù)華色之美,織纴之巧,不足賢矣;為臣不忠,雖復(fù)材智之多,治行之優(yōu),不足貴矣。何則?大節(jié)已虧故也。道之為相,歷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視過客,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怍,大節(jié)如此,雖有小善,庸足稱乎!或以為自唐室之亡,群雄力爭,帝王興廢,遠者十馀年,近者四三年,雖有忠智,將若之何!當是之時,失臣節(jié)者非道一人,豈得獨罪道哉!臣愚以為忠臣憂公如家,見危致命,君有過則強諫力爭,國敗亡則竭節(jié)致死。智士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或滅跡山林,或優(yōu)游下僚。今道尊寵則冠三師,權(quán)任則首諸相,國存則依違拱嘿,竊位素餐,國亡則圖全茍免,迎謁勸進。君則興亡接踵,道則富貴自如,茲乃奸臣之尤,安得與他人為比哉!或謂道能全身遠害于亂世,斯亦賢已。臣謂君子有殺身成仁,無求生害仁,豈專以全身遠害為賢哉!然則盜跖病終而子路醢。果誰賢乎?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時君亦有責焉,何則?不正之女,中士羞以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為臣。彼相前朝,語其忠則反君事仇,語其智則社稷為墟。后來之君,不誅不棄,乃復(fù)用以為相,彼又安肯盡忠于我而能獲其用乎!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時君之責也!
蘇轍:馮道以宰相事四姓九君,議者譏其反君事仇,無士君子之操。大義既虧,雖有善,不錄也。吾覽其行事而竊悲之,求之古人,猶有可得言者。齊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又従而相之。子貢以為不仁,問之孔子?鬃釉唬骸肮苤傧嗷腹灾T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惫苤僦嗷腹,孔子既許之矣。道之所以不得附于管子者,無其功耳。晏嬰與崔杼俱事齊莊公。杼弒公而立景公。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yǎng)。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門啟而入,枕尸股而哭,興,三踴而出,卒事景公。雖無管子之功,而従容風議,有補于齊,君子以名臣許之。使道自附于晏子,庶幾無甚愧也。蓋道事唐明宗,始為宰相,其后歷事八君,方其廢興之際,或在內(nèi),或在外,雖為宰相,而權(quán)不在己,禍變之發(fā),皆非其過也。明宗雖出于夷狄,而性本寬厚。道每以恭儉勸之,在位十年,民以少安。士生于五代,立于暴君驕將之間,日與虎兕為伍,棄之而去,食薇蕨,友麋鹿,易耳,而與自經(jīng)于溝瀆何異。不幸而仕于朝,如馮道猶無以自免,議者誠少恕哉。
吳處厚:世譏道依阿詭隨,事四朝十一帝,不能死節(jié)。而余嘗采道所言與其所行,參相考質(zhì),則道未嘗依阿詭隨。其所以免于亂世,蓋天幸耳。石晉之末,與虜結(jié)釁,懼無敢奉使者。少主批令宰相選人,道即批奏:“臣道自去!迸e朝失色,皆以謂墮于虎口,而道竟生還。又彭門卒以道為賣己,欲兵之,湘陰公曰:“不干此老子事。”中亦獲免。初郭威遣道迓湘陰,道語威曰:“不知此事由中否?道平生不曾妄語,莫遣道為妄語人!奔爸苁雷谟蘸訓|,自謂此行若太山壓卵,道曰:“不知陛下作得山否?”凡此,皆推誠任直、委命而行,即未嘗有所顧避依阿也。又虜主嘗問道:“萬姓紛紛,何人救得?”而道發(fā)一言以對,不啻活生靈百萬。蓋俗人徒見道之跡,不知道之心;道跡濁心清,豈世俗所知耶!余嘗與富文忠公論道之為人,文忠曰:“此孟子所謂大人也!
吳曾:孔子曰:“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狈蚬苤俳抵救枭,非圣人不足以知其仁,彼元結(jié)烏足以論之。求諸后世,狄仁杰、馮道庶幾焉。仁杰則人無異論。道自為歐陽公所詆,故學者一律不復(fù)分別,惜哉!獨富鄭公、蘇黃門、王荊公以大人稱之。蓋歐陽公為史時,甫壯歲;使晚為之,必不爾也。
王若虛:① 馮道忘君事讎,萬世罪人,無復(fù)可論者。②以對徳光之問,為能活中國;受郭威之拜,為能重朝廷。且曰:簒奪之際,雖賁育無所致其勇,而道以談笑拜跪卻之,非盛徳不能如此。其言區(qū)區(qū)尤為可笑,使此事果實,亦何救乎大節(jié)之虧?況其不然乎。蓋道之對徳光諂以求媚耳,初豈在民?徳光之不殺,適其不欲耳,何有于道?至于威之拜道,道之不荅,特平生長幼之禮不能遽改于一朝者也。威之屈伸,漢之輕重固不系于此。夫有汲黯之直節(jié)而后弭劉安之謀,有周訪之威望而后能沮王敦之志。若道者販君賣國,習以為常,此乃奸雄之所易而取之者,而謂其能卻人于談笑拜跪之間乎?夫惟威之視道,不足以害其事,故待以舊好而無閑,道亦知其不吾忌也,故受之如常日而無嫌。不然,威其肯爾,而道其敢爾邪?道之迎湘陰也,揣威無實立之志,不能以大義動之,正論論之,而徒要其無使妄語而已,行未及還,威已代漢,道復(fù)俯首而事之矣。所謂以拜起折威者,果足信乎?議者曽不考其素,要其終,而惑于適然疑似之跡,亦已謬矣。為臣至于馮道,萬善不足贖,百說不能文也,使如道者猶可以貸焉,豈復(fù)有人理哉?
胡三。孩亳T道自此歷事唐、晉、漢、周,位極人臣,不聞諫爭,豈懲諫守光之禍邪。②晉高祖讬孤於馮道,與吳主孫休讬孤於濮陽興、張布之事略同。③馮道以依阿免禍,有國家者,焉用彼相哉!然歷事七姓,皆以德望待之,亦持身謹靜,有以動其敬心耳。④二人(李崧、馮道)歷唐、晉,位極人臣,國亡不能死,視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蓠T道歷事八姓,身為宰輔,不聞獻替,唯諫世宗親征一事。
李贄:馮道自謂長樂老子,蓋真長樂老子也。孟子曰:“社稷為重,君為輕。”信斯言也,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養(yǎng)民也,民得安養(yǎng)而后君臣之責始塞。君不能安養(yǎng)斯民,而后臣獨為之安養(yǎng)斯民,而后馮道之責始盡。今觀五季相禪,潛移嘿奪,縱有兵革,不聞爭城。五十年間,雖歷經(jīng)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鋒鏑之苦者,道務(wù)安養(yǎng)之力也。
王夫之:①高平之戰(zhàn),決志親行,群臣皆欲止之,馮道持之尤堅,乃至面折之曰:“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夫謂其君為不能為堯、舜者,賊其君者也。唐太宗一躬帥六師之能,而大聲疾呼,絕其君以攀躋之路,小人之無忌憚也,一至此哉!道之心,路人知之矣,周主之責樊愛能等曰:“欲賣朕興劉崇!钡乐,亦此而已。習于朱友貞、李從珂之朒縮困潰而亡,己不難袖勸進之表以迎新君,而己愈重,賣之而得利,又何恤焉?周主憚于其虛名而不能即斬道以徇,然不旋踵而道死矣,道不死,恐不能免于英君之竄逐也。②積亂之世,君非天授之主,國無永存之基,人不知忠,而忠豈易言哉?人之能免于無恒者,斯亦可矣。馮道、趙鳳、范質(zhì)、陶谷之流,初所驅(qū)使者,已而并肩矣;繼所并肩者,已而俯首矣;終所俯首者,因以稽顙稱臣,駿奔鵠立,而洋洋自得矣;不知今昔之面目,何以自相對也!③若夫辱人賤行之尤者,背公死黨,鬻販宗社,則崔胤、張浚、李磎、張文蔚倡之于前,而馮道、趙鳳、李昊、陶谷之流,視改面易主為固然,以成其風尚。
王士禎:世譏馮瀛王道依阿詭隨,不能死節(jié)。嘗考質(zhì)其生平行事,亦多侃侃不顧避處。王荊公雅愛道,謂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諸佛菩薩行;富文忠公稱以為孟子之所謂大人。其所作詩,雖淺近而多諳理。
康熙帝:自后晉至周,皆以簒得國。馮道歷臣其比肩,事主之人其俯仰愧怍不識,當何若矣?乃猶著長樂老敘以自述,其榮遇當時,反以徳量稱之,四維不張于茲為甚。無惑乎其亂亡接踵也。(《閱史緒論》)
趙翼:①五代諸鎮(zhèn)節(jié)度使未有不用勛臣武將者,遍檢薛、歐二史,文臣為節(jié)度使者,惟馮道暫鎮(zhèn)同州、桑維翰暫鎮(zhèn)相州及泰寧而已。②張全義媚事朱溫,甚至妻妾子女為其所亂,不以為愧。及唐滅梁,又賄賂唐莊宗、劉后伶人、宦官等,以保祿位。馮道歷事四姓十君,視喪君亡國,未嘗屑意,方自稱長樂老,敘己所得階勛官爵以為榮。二人皆可謂不知人間有羞恥事者矣。然當時萬口同聲皆以二人為名臣、為元老。以朝秦暮楚之人,而皆得此美譽,至身後尚系追思,外番亦知敬信,其故何哉?蓋五代之亂,民命倒懸,而二人獨能以救時拯物為念。
蔡東藩:①太師馮道,最號老成,實最無恥。②馮道是個著名圓滑的人物,實是老奸巨滑。③馮道歷事四朝,未聞獻議,此次硬加諫阻,無非怯敵所致。④晉王嗣位,即有北漢之入寇,挾遼兵勢,直抵澤潞,內(nèi)有馮道,外有樊愛能、何徽,向使君主怯敵,大局立潰。郭威但誅及二功臣,不知賣國求榮者,固大有人在。
范文瀾:構(gòu)成統(tǒng)治階級的文官部分,丑惡并不亞于武夫們。文官的代表是馮道。馮道是五代時期著名的人物,是這個時期的特產(chǎn),是官僚的最高典型。他尤其擅長的手段是揣度勝敗,估量強弱,舍棄敗弱,奉迎勝強,按照時機做來,不過早也不過遲,被舍棄者來不及怨恨,被奉迎者正適合需要,他就這樣避免危害,長享富貴。南朝梁劉峻作《廣絕交論》,說,小人以利相交,叫做利交。利交有五種方法,其中一法是量交,觀望形勢,計算利害,謀而后動,絲毫不差。馮道就是使用量交法最精的一人。……以馮道為代表的官僚風氣,對統(tǒng)治階級也很有害,宋人講理學,就是想改變馮道對士大夫群的巨大影響。
黃仁宇:這五十四年不是大政治家建功立業(yè)的際會,甚至也不是忠臣烈士青史留名的機緣,所以在這非常時期,產(chǎn)生了一個馮道,他替一般人民請命,保存了傳統(tǒng)統(tǒng)一政府行政的邏輯。一般的作史者,對付這樣一位“視喪君亡國亦未嘗以屑意”的“無才無德癡頑老子”,又不能隨便褒貶,也只好把他當作一位例外的人物看待,讓他去自命為“長樂老”了。
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雜傳第四十二》
名號解讀
馮道晚年自號“長樂老”,生前后世都引起爭議,但現(xiàn)代卻認為這個名號有雙重含義:
- 長樂指籍貫。馮道是瀛州景城(今河北省滄州市西)人,而其祖居在長樂(今河北省冀州市),《自敘》的開頭就說:“余世家宗族,本始平、長樂二郡,歷代之名實,具載于國史家牒。”馮道自稱“長樂老”,猶如唐代賀知章自稱“四明狂客”,五代楊凝式自稱“關(guān)西老農(nóng)”,“長樂”、“四明”、“關(guān)西”均指本人籍貫。長樂含“永遠快樂”之義。不過馮道的“快樂”,毫無享樂主義、縱欲主義的意思,只是“劫后余生”的慶幸,“知足常樂”的自得!蹲詳ⅰ氛f:“靜思本末,慶及存……曠蒙天恕,累經(jīng)難而獲多福,曾陷蕃而歸中華,非人之謀,是天之佑!痹谌慕Y(jié)尾處說:“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于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馮道的“樂”,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