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朱元璋

    朱元璋(明太祖)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出生于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原名朱重八,字國瑞,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出身貧農(nóng)家庭,后因災變曾一度剃發(fā)出家,25歲(1352年)時,參加紅巾軍反抗蒙元政權。他先后擊敗了眾多諸侯軍閥,統(tǒng)一南方,后北伐滅元,建立了明朝,年號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間,社會生產(chǎn)逐漸恢復和發(fā)展,史稱“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人物生平

    出身布衣

    元文宗天歷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農(nóng)民的家庭。其父為朱世珍,母為陳氏。朱元璋在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根據(jù)朱元璋御制《朱氏世德碑》碑文記載:“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鄉(xiāng)。上世以來,服勤農(nóng)業(yè)”,后徙居泗州盱眙縣和濠州鐘離鄉(xiāng)。

    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發(fā)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fā)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朱元璋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尸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云游四方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了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還受到老和尚斥責。不久,當?shù)佤[饑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發(fā)和尚們云游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只好離開寺院托缽流浪。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jīng)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jīng)驗,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

    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nóng)民紛紛鋌而走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并推韓山童為明王。接著,徐壽輝起于蘄州,李二、彭大、趙均用起于徐州。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遠土豪郭子興聯(lián)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數(shù)萬百姓起而響應。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shù)匕咨彆氖最I。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后,郭子興自稱元帥。隨后,郭子興據(jù)濠州而堅守,號令彰明。

    朱元璋

    朱元璋收到兒時伙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歲。

    義軍驍將

    朱元璋入伍后,作戰(zhàn)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于是把朱元璋調(diào)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朱元璋精明能干,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當時郭子興有一養(yǎng)女,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yǎng)。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于是便把養(yǎng)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

    當時的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并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他。朱元璋聞訊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chuàng)新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xiāng)募兵,少年時的伙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xiāng)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zhèn)撫。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早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于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tǒng)率著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fā),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并南下滁州。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只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書記,并囑咐李善長好好協(xié)調(diào)將領間的關系,共創(chuàng)大業(yè)。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后取名李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yǎng)子,改姓朱。后來,朱元璋又收養(yǎng)了二十幾個義子。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舉攻克了和縣。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zhèn)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么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yǎng)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后,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zhí)煊訛橛腋痹獛,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zhí)煊佑杏掠兄\,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朱元璋本不甘受制于小明王,但考慮到韓宋勢力強盛,可借助其威勢,遂以龍鳳紀年號令軍中。

    朱元璋在浙西駐扎6年,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zhàn)略是朱元璋發(fā)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攻占應天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后,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蕪湖是盛產(chǎn)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只。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并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余只戰(zhàn)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只,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采石,常遇春率軍沖殺,攻克采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zhàn)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shù)匕傩盏膿碜o。朱元璋于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wěn)固根據(jù)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fā)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tǒng)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里守衛(wèi),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tǒng)領馮國用一人。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愿跟隨朱元璋。于是,戰(zhàn)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朱元璋進城后,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后,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tǒng)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軍攻取寧國。隨后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嘶罩、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陸續(xù)攻占浙東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颂幹荩链酥煸安靠刂平、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是年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為吳國公。

    此時,盡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并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fā)展機會。

    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基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zhàn)、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完成了“高筑墻”的部署后,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chǎn)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糧”,以減輕農(nóng)民負擔。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于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wǎng)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皇朝。

    大破陳漢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jù)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于保土割據(jù),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占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后來他殺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采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如今最危險的敵人莫過于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zhàn)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于是設計誘敵深入,制造戰(zhàn)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于是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并說愿意在江東橋作內(nèi)應。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fā)現(xiàn)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朱元璋收太平,占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于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fā)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救出小明王韓林兒等,把他們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于是率兵進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tǒng)兵二十萬,進發(fā)洪都,陳友諒獲悉后,撤出圍軍,迎戰(zhàn)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zhàn)。鄱陽湖水戰(zhàn)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fā)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圣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fā)布命令。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陳友諒后,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一統(tǒng)江南

    滅陳友諒后,東面的張士誠和方國珍便成為下一步的消滅對象。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為業(yè)。元末發(fā)動鹽徒起義,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都平江。消滅陳友諒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qū)。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fā)布檄文聲討張士誠。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fā)動平江之戰(zhàn)。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步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著,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為“吳元年”。

    平江之戰(zhàn)開始時,朱元璋筑墻圍城,并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墻,以弓弩、火銃向城內(nèi)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nèi)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復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后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zhàn),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后,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后,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zhàn)相抵抗,失敗被俘后,自縊而死,東吳滅亡。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將軍,討伐割據(jù)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后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建立大明

    吳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fā)布《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蒙元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jù)它的門檻;然后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zhàn)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陜北、關中、甘肅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后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zhèn)指揮。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勛。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wèi)國公鄧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zhàn)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朱元璋于雞鳴山立功臣廟,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平定天下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八月,明軍進逼大都,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jīng)居庸關逃奔上都。蒙古在中原的統(tǒng)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nèi)地區(qū)的統(tǒng)治權,丟失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朱元璋鑒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帶在兩年之內(nèi)得而復失的前車之鑒,決定北征消滅北元。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命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馮勝為右副將軍,出兵進攻北元。明軍此次北征,三路皆勝,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逃到漠北,其子買的里八剌等被俘。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對北元進行第二次征伐。又稱嶺北之戰(zhàn)。此戰(zhàn)結果,徐達的主力中路軍大敗,李文忠的東路軍得失相當,僅馮勝的西路軍獲勝,但因懼怕東察合臺汗國的東進,馮勝放棄了甘肅。第二次北征以失敗告終。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兒不花等南侵明邊境。朱元璋命魏國公徐達為征虜大將軍,信國公湯和為左副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為右副將軍率軍北征。大軍渡過臚朐河(今中蒙邊境克魯倫河),俘虜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眾。八月底,明軍北征各部勝利班師。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征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師20萬人北征故元太尉納哈出。結果是戰(zhàn)勝納哈出,明得其軍民24萬余人,羊、馬、驢、駝、輜重無數(shù),最后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遼地漢人軍士駐守大寧,馮勝等勝利班師。遼東從此完全納入明朝版圖。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朝偵察到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今中蒙邊境之貝爾湖),決定急行軍直撲元帝所在。四月十二日,藍玉部明軍到達捕魚兒海南岸,探知脫古思帖木兒的營地就在捕魚兒海東北80余里,于是發(fā)動突襲。包括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禿妃并公主等119人、吳王朵里只、代王達里麻、平章八蘭等2994人,以及北元寶璽、圖書、金銀印章等等。

    除了北伐外,朱元璋亦陸續(xù)平定中國其他地區(qū)。在徐達、常遇春北伐的同時,朱元璋派胡美由陸路進入福建,湯和和廖永忠所帶的水軍從海上進攻福建和廣東,降服割據(jù)勢力陳友定、何真等,接著攻取廣西。洪武二年(1369年),徐達從東面進入山西,擊敗擴廓帖木兒,年底平定陜西。洪武四年(1371年),湯和、傅友德等滅明夏,取四川。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藍玉等取云南,消滅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降服大理段氏。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確立了對整個河西走廊的統(tǒng)治。

    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nóng)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nóng)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jīng)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朱元璋深知災荒給農(nóng)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zhàn)爭影響的地區(qū)的農(nóng)民的賦稅,或給以救濟。多次在全國范圍內(nèi)實行大型的租稅蠲免。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規(guī)模地蠲免賦稅。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應天、河南、北平、山東、江西、兩浙等地陸續(xù)蠲免賦稅。到洪武二十四年統(tǒng)計時天下田土,已達到3,874,746頃。經(jīng)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chǎn)逐漸恢復和發(fā)展,史稱洪武之治。

    朱元璋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jié)儉。在朱元璋措施的推動下,農(nóng)民生產(chǎn)熱忱高漲。明初農(nóng)業(yè)發(fā)展迅速,元末農(nóng)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恢復發(fā)展,促進明代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朱元璋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tǒng)治,穩(wěn)定了農(nóng)民生活,促進了生產(chǎn)的發(fā)展。

    晚年傾軋

    朱元璋為了給皇太孫朱允炆留下安定的政治局勢,晚年不惜屢次發(fā)動大獄,誅殺功臣宿將。建國之初,為了使公侯將相盡忠于朱明王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作了申誡公侯的《鐵榜文》;洪武八年(1375年),又編了《資治通訓》,反復強調(diào)要他的臣僚對他效忠,勿欺、勿蔽;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編了《臣戒錄》,“纂錄歷代諸侯王宗戚宦臣之屬,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的行事,來教育他的臣僚;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頒布了《志戒錄》,“其書采漢唐宋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賜群臣及教官諸生講授,使知所鑒戒”。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圖謀不軌之名誅殺丞相胡惟庸,屠滅三族,連坐其黨羽,誅戮了一萬五千多人。以后又幾興大獄,使“胡惟庸獄”不斷牽連擴大。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功臣太師李善長等人也以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賜死,家屬七十余人全部被殺。著名儒臣宋濂只因受孫子連累,全家被貶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此案延續(xù)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殺的幾十家王公貴族,共三萬多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wèi)指揮使參奏藍玉謀反,朱元璋隨即令人將其拿下,并由吏部審訊。三天后,朱元璋將藍玉處死,爾后是大規(guī)模的清洗和株連。藍玉下獄后,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受此案株連被殺的高官,僅列入《逆臣錄》的就有兩萬五千人。

    “胡藍之獄”后,明太祖意尚未足,過了年余,潁國公傅友德,奏請給懷遠田千畝,非但不準,反將他賜死。定遠侯王弼,又奉詔賜死。宋國公馮勝亦被賜死。經(jīng)過幾次黨獄,明初的功臣被屠戮殆盡,間接導致了明太祖死后靖難之役中朝廷無可派之將。

    積勞而逝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為遷都西安作準備。朱標詳細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兩地的地形,回來后向朱元璋獻陜西地圖。朱標自秦中視察返京后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間還向太祖上書關于籌建都城的事。次年朱標病逝,謚號懿文太子。這對年近七十的朱元璋是個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事情。朱元璋看到朱標次子朱允炆表現(xiàn)十分孝順而很喜歡,后來立其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于應天皇宮(南京故宮),下遺詔:“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侍珜O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nèi)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敝煸八狼懊苊馬梅殷(寧國公主之夫)輔佐新君,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駕崩幾天后,朱允炆于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6月30日)即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是為建文帝。

    朱元璋死后葬于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甲辰,上謚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tǒng)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謚“圣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tǒng)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謚“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死后,他生前規(guī)劃的政治局面很快被打破。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的旗號,起兵反對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建文帝下落不明。

    主要作品

    書法作品

    參見:至圣百字贊

    朱元璋書法行筆自然流暢,儀態(tài)生動。風神獨具特色,陶宗儀在《書史會要》謂朱元璋書法“神明,天縱,默契書法”?涤袨樗u:“明太祖書雄強無敵”。惟筆畫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詩歌作品

    朱元璋在戎馬生涯中也寫過詩詞,并有《御制文集》傳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詩詞。

    朱元璋詩詞
    《金雞報曉》《示不惹庵僧》《詠菊》《詠雪竹》《野臥》
    《鐘山賡吳沉韻》《寶光廢塔》《鐘山》《賡僧韻》《贈四仙》
    《東風》《新雨水》《雨墜應落花賡徐瑛韻》《又賡吳哲韻》《又賡宋璲韻》
    《雪詩賡曹文壽韻》《又賡張翼韻》《游鐘山》《思老試壯》《神鳳操》
    《廬山》《大祀》《鐘山云》《諭臨蒸縣官》《聞人嶺南郊行》
    《詠南越》《竹榦青樂釣》《牧羊兒土鼓》《橫秋風吹笛》《滄浪翁泛!
    《題神樂道士》《云衲野人》《鐘子煉丹》《入如來禪》《思親歌》
    《倭扇行》
    表格內(nèi)容來源詳見。

    其他作品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jīng)》、《大明御制皇陵碑》、《與田興書》。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中央集權

    明初官僚機構沿襲自元朝。朱元璋進行了改革,在中央廢除中書省,明初中書省負責天下政務,其長官為左、右丞相,位高權重,丞相極易與皇帝發(fā)生矛盾,明朝時以胡惟庸任丞相后最甚。胡惟庸勢力逐大,威脅皇權,且日益驕橫,懈怠政事。于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圖謀不軌之名處死了胡惟庸和有關的官員,同時宣布廢除中書省,不再設丞相。

    在地方廢除行省制,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置了巡檢司,負責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詰奸偽。

    特務統(tǒng)治

    洪武十五年(1382年),出于監(jiān)控官員的需要,朱元璋將管轄皇帝禁衛(wèi)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wèi),并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錦衣衛(wèi)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監(jiān)獄,俗稱“詔獄”,詔獄里采取剝皮、抽腸、刺心等種種酷刑。

    朱元璋還讓錦衣衛(wèi)在朝廷上執(zhí)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慘死杖下。朱元璋派出大量名為“檢!钡奶貏杖藛T,暗中監(jiān)視。但是到了晚年朱元璋逐步廢除了錦衣衛(wèi)及其特權,以及一些比較殘酷的刑法。

    整頓貪腐

    參見:郭桓案、空印案大誥

    朱元璋出身貧苦,受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又鑒于元朝的政治混亂,故以猛治國。即位后在全國掀起了“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

    首先,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其次,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們有恃無恐貪贓枉法。朱元璋對這些官員進行懲處。第三,朱元璋利用殘酷刑法處置貪官,采取“剝皮揎草”、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這種舉措震懾了一批官員,使他們行為大為收斂。第四,朱元璋對自己培養(yǎng)的官員決不姑息遷就。為了培養(yǎng)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專門成立了培養(yǎng)人才的國子監(jiān),為沒有入仕的年輕讀書人提供升遷機會。他對這些新科進士和監(jiān)生厚愛有加,還經(jīng)常教育他們要盡忠至公,不為私利所動。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和《醒貪簡要錄》!洞笳a》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態(tài)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nèi)容。朱元璋下令全國廣泛宣傳這本書;他還叫人節(jié)選抄錄貼在路邊顯眼處和涼亭內(nèi),讓官員讀后自律,讓百姓學后對付貪官。第六,允許民間百姓上訪。明朝允許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官吏在征收稅糧以及攤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級官吏舉報,也可以直接扭送。不僅如此,對于應當接訪而沒有接訪處理的上級官員,亦要依法論處。此外,朱元璋在午門外特設“鳴冤鼓”,民間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討不回公道,可上京擊鼓直接告御狀。

    朱元璋當政三十一年,先后發(fā)起6次大規(guī)模肅貪,殺掉貪官污吏15萬人。他“殺盡貪官”運動貫穿始終未減弱,但貪官現(xiàn)象始終未根除,晚年只能發(fā)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為繼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卑@。

    勤政廉政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從來不憚給自己增加工作量。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在遺詔中他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睋(jù)史書的記載,從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nèi),朱元璋審批閱內(nèi)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軍事成就

    軍事建制

    在軍事上,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后、右五軍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fā)命令,但是不直接統(tǒng)率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diào)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于皇帝之手。

    朱元璋還確立了衛(wèi)所制度,這是他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軍制的某些內(nèi)容而制定的。

    北伐殘元

    明太祖北征是明朝建立后針對北元的十三次軍事行動。

    明太祖北伐
    次數(shù)時間
    明北伐滅元之戰(zhàn)1367年—1369年
    明太祖第一次北伐1370年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1372年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1380年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1381年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1384年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1387年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1387-1388年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1390年
    明太祖第九次北伐1391年3月
    明太祖第十次北伐1391年9月
    明太祖第十一次北伐1392年
    明太祖第十二次北伐1395年
    明太祖第十三次北伐1396年

    經(jīng)濟成就

    與民休息

    明朝伊始,朱元璋實行了發(fā)展生產(chǎn),與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縣官進京,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困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重要的是休養(yǎng)生息”。

    朱元璋還鼓勵開墾荒地,1370年并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shù),全部免三年租稅。他還采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qū)的農(nóng)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qū);對于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nóng)具和種子;并規(guī)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guī)定,農(nóng)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fā)了農(nóng)民墾荒的積極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還有軍屯和商屯。軍屯由衛(wèi)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農(nóng)具。明軍士屯守比例是: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nèi)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糧基本上自給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邊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糧,省去了販運費用,獲利更豐。商屯的實行,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開發(fā)了邊疆。

    興修水利

    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到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40987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

    移民政策

    明初,由于連年戰(zhàn)亂,加上疫病流行、河水連連泛濫,中原人口銳減,而山西卻未經(jīng)大戰(zhàn),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人口相加,還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跡罕見。為此,朱元璋下決心從山西大規(guī)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復鹽場、發(fā)展生產(chǎn),史稱“洪武大移民”。

    文化成就

    復興禮俗

    參見:明初禮俗改革

    元朝時期,中原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影響和沖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制定《大明集禮》,力圖恢復漢族禮儀文化,并采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服飾方面“復衣冠如唐制”,并制定了具有明朝特色、等級嚴格的冠服制度;禮儀方面革除胡跪,恢復漢族傳統(tǒng)的稽首、頓首、空首的跪拜方式,并按等級實行五拜、四拜、再拜之禮;姓名方面嚴禁胡姓,甚至連漢族復姓都遭池魚之殃;語言方面杜絕胡語,欽定《洪武正韻》;婚姻方面禁止收繼婚。通過復興漢文化,朱元璋成功驅除了蒙元的陰影,并建構了新政權的合法性。

    重視教育

    朱元璋從元朝滅亡中看到,除了統(tǒng)治者本身的素質(zhì)以外,整個社會失于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登基后,就采取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并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東日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覲見皇帝,州里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nóng)興學之績,而長于督運”。針對這個鑒定,朱元璋的批示是:農(nóng)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著分內(nèi)的事不做卻長于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黜降”了。

    對待國子學官,朱元璋的標準更高,除了關注國計民生,還要具備參政議政的素質(zhì)。有一次朱元璋召儒臣談治國之道,大家暢所欲言,只有國子學官李思迪和馬懿沉默不語。朱元璋極不高興,把他們給貶了。之后,在下發(fā)給國子監(jiān)的“通報”中說:身為人師,應該“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發(fā)世之良能,不隱而訓……”李思迪和馬懿,出身草野,能與皇帝議論國事,皇帝這么虛心請教,他們竟連一句話都不愿說,對皇帝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們盡心盡力教學生嗎?

    重興科舉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設科取士,士人參與科舉考試必須通過三場的考試,不過寫法或偶或散,無定規(guī)。文科考試內(nèi)容主要局限于四書五經(jīng),考試文體通用八股文,虛內(nèi)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舉制又稱八股取士。重視翻譯元朝統(tǒng)治者雖把阿拉伯書籍引進中國,卻束之高閣,“其間西域書數(shù)百冊,言殊字異,無能知者。”于是,朱元璋決定派遣使臣去西域再聘專家,他說:“爾來西域陰陽家,推測天象至為精密,有驗其緯度之法,又中國書之所未備,此其有關于天人甚大,宜譯其書!薄毒壅嫣民R氏宗譜》載明初禮聘滿覬天文學家:“洪武元年,為創(chuàng)立政府,成立欽天監(jiān),派欽使到阿拉伯滿覬(麥加)政府聘請精于歷學專家,乃聘到準帶地方古來氏族學者”洪武帝翻譯引進的科學圖書既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中的一部分書籍。使這些“遠出夷裔,在元世百有余年,晦而弗顯”的著作能夠“為中國之用,備一家之言”。

    民族交流

    蒙古、色目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詔禁胡語、胡服、胡姓名,蒙古色目紛紛改名換姓,與漢人無異。在聽從大臣曾秉正防患于未然的建議后,又以“有悖先王致謹氏族之道”為由,禁止蒙古色目改換姓名,以便識別。并頒布法令,限制其內(nèi)部通婚;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只有在“其中國人不愿與回回、欽察為婚姻者”的情況下,才允許他們自相嫁娶。

    朱元璋還對北元蒙古官民采取勸諭歸降、恩惠懷柔的招撫政策。一大批故元官民歸附明朝。這些歸附官民逐漸融入當?shù)厣鐣,并對明朝有了新的認同。

    藏族

    朱元璋采取“多封眾建,尚用僧徒”的統(tǒng)治政策,“制御”藏區(qū)。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派人進藏詔諭各地首領。洪武六年(1373年),一些藏族首領到南京,明朝對他們授予官職,并設立朵甘衛(wèi)、烏思藏衛(wèi)和河州衛(wèi),后來朵甘衛(wèi)和烏思藏衛(wèi)升為朵甘都指揮使司和烏思藏都指揮使司。

    外交成就

    “不征之國

    在對外政策上,朱元璋一反元朝使用武力的做法,而采取和平的策略:“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于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他將朝鮮、日本、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齊、渤泥等國列為“不征之國”,與這些國家保持和平友好關系。

    高麗、朝鮮

    1368年明軍攻克大都,明與高麗即分別主動遣使聘問。1369年,高麗對明稱臣。但高麗王朝面對北元與明朝兩大勢力一時尚未作出選擇,致使兩國關系十分緊張。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篡位。之后,李成桂參考了高麗古名“朝鮮”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寧”,請朱元璋裁定,朱元璋表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最羙。且其來遠矣,宜更其國號曰朝鮮”,因此裁定朝鮮為新國名。但明與朝鮮間由于潛在的疆域矛盾,造成雙方矛盾激化。直到明成祖時,明朝與朝鮮王朝的關系才走上正常發(fā)展的軌道。

    日本

    朱元璋登基之初派使臣下國書到日本,一是希望他們來朝貢,二是責令他們解決擾明倭寇問題。結果,國書送達后,日本不僅沒來朝貢,反而砍了使者的腦袋。朱元璋知道后惱羞成怒,揚言出兵,要征服日本。但最終并未真正出兵,在《皇明祖訓》中,朱元璋規(guī)定日本為“不征之國”。

    琉球

    1372年,朱元璋遣招諭使楊載向琉球中山王宣諭,自此中山國始向明朝進貢。1373年,北山和南山也開始向明朝貢。1392年,朱元璋命令福建善于造船航海的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其后裔世代居住在久米村,被稱為“久米三十六姓”或“閩人三十六姓”。

    暹羅

    1377年,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暹羅”這一名稱正式固定下來,稱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稱呼。有明一代,暹羅遣使臣到中國訪問112次,中國也派使臣訪問阿瑜陀耶19次。

    社會政策

    養(yǎng)老政策

    朱元璋對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頒布詔書和法令,規(guī)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讓縣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進行慰問。朱元璋怕執(zhí)行不力,就又叮囑禮部尚書,要以皇帝的名義再次重申一下這項政策。

    為了讓居家養(yǎng)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規(guī)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令一子侍養(yǎng),免其差役!币簿褪钦f,為了更好地讓70歲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國家允許老人的一個兒子免于服役。

    對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給予精神表揚,還給予物質(zhì)獎勵,賞賜衣物,發(fā)放獎金。而且,這些孝子孝女年老時可以享受特殊待遇,當他們年屆60歲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歲時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親模范不幸成為孤老,那么他們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養(yǎng)濟院的同等待遇,當?shù)仞B(yǎng)濟院會每月按標準把錢糧送到他們家中;去世后,政府還會發(fā)放三兩銀子作為喪葬費。

    在朝廷的要求和帶動下,形成了尊老養(yǎng)老的風氣,贍養(yǎng)老人的要求也滲透到各地家法族規(guī)之中。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鄭氏的《鄭氏規(guī)范》是中國傳統(tǒng)家法族規(guī)的代表作。

    社會福利

    朱元璋時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福利最好的時期之一。免費養(yǎng)老院(養(yǎng)濟院)、免費醫(yī)院(養(yǎng)濟院)和免費公墓(漏澤園)統(tǒng)統(tǒng)出現(xiàn)。朱元璋還曾經(jīng)試驗過“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試點,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無家可歸者居住,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

    抑制商人

    為了貶抑商人,朱元璋規(guī)定,農(nóng)民可以穿綢、紗、絹、布四種衣料。而商人卻只能穿絹、布兩種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學、當官,都會受到限制。

    家庭生活

    祖輩親人

    祖父:熙祖裕皇帝朱初一祖母:;屎笸跏父親:仁祖淳皇帝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母親:淳皇后陳氏

    兄弟姐妹

    哥哥:長兄南昌王朱興。ㄔ熘匚澹、次兄盱眙王朱興盛(朱重六)、三哥臨淮王朱興祖(朱重七)姐姐:太原長公主朱氏、曹國長公主朱佛女

    后妃情況

    皇后:孝慈高皇后馬氏。妃嬪:
      成穆貴妃孫氏,陳州人。兄孫藩,元帥馬世熊義女。生懷慶公主。謚號成穆。李淑妃,壽州人,父李杰。史書未有她生下皇子的記載,但有人卻認為李淑妃生懿文太子朱標、秦愍王朱樉、晉恭王朱棡。碽妃,有些歷史學家認為她是明成祖朱棣和周定王朱橚的生母!赌暇┨K轮尽匪d明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來未之有改者”。胡充妃,生楚昭王朱楨,謚號昭敬。郭寧妃,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興、郭英。生魯荒王朱檀。郭惠妃,生蜀獻王朱椿、代簡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汝陽公主。崔惠妃,謚號莊靖安榮,未生子女。胡順妃,生湘獻王朱柏趙貴妃,生沈簡王朱模鄭安妃,生福清公主李賢妃,生唐定王朱桱劉惠妃,生郢靖王朱棟達定妃,生齊恭王朱榑、潭王朱梓葛麗妃,生伊厲王朱彝(木彝)余妃,生慶靖王朱栴楊妃,生寧獻王朱權周妃,生岷莊王朱楩、韓憲王朱松張美人,生寶慶公主。朱元璋死后,她因女兒年幼而幸運的成為僅有的一位免于殉葬者。任順妃;生平不詳郜氏,生肅莊王朱楧

    子女情況

    皇子
    姓名封王及謚號母親藩屬/職位
    長子朱標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直隸應天
    二子朱樉秦愍王孝慈高皇后陜西西安
    三子朱棡晉恭王孝慈高皇后山西太原
    四子朱棣初封燕王,即明成祖孝慈高皇后北平
    五子朱橚周定王孝慈高皇后河南開封
    六子朱楨楚昭王胡充妃湖廣武昌
    七子朱榑齊恭王達定妃山東青州
    八子朱梓潭王達定妃湖廣長沙
    九子朱杞趙王不詳未就封
    十子朱檀魯荒王郭寧妃山東兗州
    十一子朱椿蜀獻王郭惠妃四川成都
    十二子朱柏湘獻王,初謚戾胡順妃湖廣荊州
    十三子朱桂代簡王,初封豫王郭惠妃山西大同
    十四子朱楧肅莊王,初封漢王郜氏陜西甘州
    十五子朱植遼簡王,初封衛(wèi)王韓妃遼東廣寧
    十六子朱栴慶靖王余妃陜西寧夏
    十七子朱權寧獻王楊妃大寧
    十八子朱楩岷莊王周妃陜西岷州,后改云南
    十九子朱橞谷王郭惠妃北平宣府
    二十子朱松韓憲王周妃遼東開原
    二十一子朱模沈簡王趙貴妃山西潞州
    二十二子朱楹安惠王不詳陜西平?jīng)?/td>
    二十三子朱桱唐定王李賢妃河南南陽
    二十四子朱棟郢靖王劉惠妃湖廣安陸
    二十五子朱?伊厲王葛麗妃河南洛陽
    二十六子朱楠未封王葛麗妃未就封
    皇女
    封號母親駙馬備注
    長女臨安公主孫貴妃李祺,李善長子
    二女寧國公主孝慈高皇后梅殷,梅思祖從子有二子
    三女崇寧公主不詳牛城
    四女安慶公主孝慈高皇后歐陽倫
    五女汝寧公主不詳陸賢,陸仲亨子
    六女懷慶公主孫貴妃王貞亮,王寧子有二子
    七女大名公主不詳李堅有一子李莊
    八女福清公主鄭定妃張麟,張龍子
    九女壽春公主不詳傅忠,傅友德子
    十女十公主不詳早薨
    十一女南康公主不詳胡觀,胡海子
    十二女永嘉公主郭惠妃郭鎮(zhèn),郭英子
    十三女十三公主不詳早薨
    十四女含山公主高麗韓妃尹清
    十五女汝陽公主郭惠妃謝達
    十六女寶慶公主張美人趙輝

    軼事典故

    朱元璋在世時留下不少傳說和典故,如下:

    政治:火燒慶功樓、云奇告變、太祖治驕、建都之議、剝皮揎草、表箋之禍、憤題和尚詰問、鐵裙之刑、劉伯溫求雨、太醫(yī)監(jiān)、悍婦之肉、圣諭六言、大明詔旨碑、洪武正韻、月餅起義、五更吹號、畏法度者最快樂、教民榜文、新官墮落定律、逆臣錄、白話圣旨、紅座船、藁城人、寶源局、宋濂誠實、洪武大移民、裝傻計。美食:四菜一湯、糊羹、粉子饃、捆香蹄、垛子羊肉、瓤豆腐、仙客來靈芝、珍珠翡翠白玉湯、萬三蹄膀、吳城大板瓜子、油煎毛豆腐、老表土雞湯、臨水酒、周爛頭、桃香茶油、虎皮毛豆腐、五里界蒸肉、養(yǎng)生油、洪武宴、開花饃、何故四菜一湯、歲寒三友抹尖脆、常州牛塘谷、黃氏肚包雞、八寶稀飯、濮陽壯饃、得勝餅、鳳陽釀豆腐(洪武豆腐)、費縣山楂、南京鹽水鴨、麥蠶豆干粥。文化:怒打伽藍神、淮右布衣、楚人養(yǎng)狙、閱江樓記、牲口節(jié)、大寫金額、陳辭濫調(diào)、朱陳之好、覃垕曬皮、智聰、率師征陳友諒至瀟湘所寫、鐵板一塊、河伯女、贈四仙、情侶椅、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jīng)、絕海中津、跳竹馬、廬山詩、朱元璋夢游西岳、清溪流泉、朱元璋畫像、鐵姓、狄姓、朱氏世德碑記、武當歸隱。建筑:洞林寺、廬山竹林寺、觀星樓、余干康山忠臣廟、御碑亭、駙馬巷、龍首塔、柳葉街、北照寺、觀妙亭、閱江樓、古城塔、南京花牌樓、五土廟、梅大井、皇帝井、游武廟、六鎮(zhèn)七十二口井、斷頭馬、百貓坊、通天寨玉盂禪寺、常氏先祠、楚望臺、抹山寺、勝棋樓、朱元璋品蟹亭、瑞安寺、陽山碑材、官店、復翁堂、明去封號碑、青龍洞古建筑群、明功臣墓、南京老城南。地點:明功臣墓、天鐘聽泉、北臺頭村、試劍石、義駕山、鑒玉村、圣水池、下鄒村、十里圣水、九峰摩崖、歙嶺青、青蒲、黃村、陳家溝村、蘇莊銀杏樹、瑞洪鎮(zhèn)、披云山、天龍屯堡古鎮(zhèn)、平海衛(wèi)、宜春八景之南池涌珠、朱家凹景區(qū)、白關鎮(zhèn)、光明頂、陽山、張三豐的神仙洞、賈島隱居處、龍女花。

    后世紀念

    陵寢墓地

    朱元璋去世后埋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和馬皇后合葬于此。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營建工程,此年八月,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定名為“孝陵”。

    紀念研究

    參見:朱元璋展覽館、朱元璋研究會、明孝陵博物館

    雕像情況

    照片位置
    南京明孝陵景區(qū)大金門前。
    明祖陵景區(qū)塑像。
    南京閱江樓景區(qū)廣場。
    新安徽名人館。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明中都鼓樓。
    漢中石門棧道風景區(qū)文化廣場。
    盱眙地質(zhì)公園。
    十三陵明皇蠟像館朱元璋蠟像。

    紀念幣

    參見:朱元璋金幣

    人物評價

    總體評價

    朱元璋作為中國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chuàng)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yè),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tǒng)治和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推翻元朝統(tǒng)治,除暴亂,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他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于駕馭戰(zhàn)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diào)將領要識、謀、仁、勇兼?zhèn)洹V鲝堅⒈谵r(nóng),且耕且戰(zhàn),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史書評價

    《明史》:“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杰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yè)。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后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jīng)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后宮名義,內(nèi)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wèi)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于雅尚志節(jié),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shù)萬以利農(nóng)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yè)二百余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如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

    歷代評價

    趙翼:蓋明祖一人,圣賢、豪杰、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

    順治帝:“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shù)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guī)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贊譽朱元璋。還說:“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jīng)文,統(tǒng)一方夏,凡其制度,準今酌古,咸極周詳,非獨后代莫能越其范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

    孫中山:“嗚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靈,何以及此?”

    毛澤東:①“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雹谥煸笆寝r(nóng)民起義領袖,是應該肯定的,應該寫得好一點,不要寫得那么壞(指朱元璋的晚年)。③朱洪武是個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個謀士叫朱升,很有見識,朱洪武聽了朱升的話“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最終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商傳:朱元璋出身于一個貧苦家庭,從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討飯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奮斗成了一個統(tǒng)一王朝的開國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也沒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個強大統(tǒng)一的明帝國。

    萬明: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出身貧苦農(nóng)民的開國皇帝,是為明太祖。他在位31年,肇基了歷史上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曾對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獨特的身世和業(yè)績?yōu)樗簧磕ㄉ蠞庵氐膫髌嫔省?/p>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吳晗《朱元璋傳》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張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金庸《倚天屠龍記》陳丹旭繪《朱元璋》(繪畫本共5冊)

    影視形象

    (一)電視講座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毛佩琦主講《明十七帝疑案》、商傳主講《明太祖朱元璋》。

    (二)電影、電視劇

    年份電視劇/電影飾演者
    1978臭頭小子洪金寶
    1978倚天屠龍記程乃根
    1981游俠張三豐羅樂林
    1985奢香夫人達奇
    1986倚天屠龍記麥皓為
    1987大明群英任達華
    1992劉伯溫傳奇范鴻軒
    1993朱元璋呂齊
    1993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姬麒麟
    1993劉伯溫傳奇之轉世英雄李立群
    1993東方小故事之洪武試臣丹寧軍
    1994倚天屠龍記李立群
    1996龍之淚金舜哲
    1997永樂大帝婁際成
    1998乞丐皇帝傳奇何家勁
    1998真命天子王耿豪
    1998帝王之旅李立群
    1999鳳陽小子朱元璋房斌
    2001倚天屠龍記邱萬城
    2002大腳馬皇后唐國強
    2002穿越時空的愛戀孫寶光
    2003武當嚴屹寬
    2003聚寶盆高強
    2003倚天屠龍記林津鋒
    2004朱元璋周倜(童年)
    胡軍(成年)
    2004名揚花鼓曾江
    2004覆雨翻云高雄
    2005大明奇才劉文治
    2005朱元璋除惡下陳州張鐵林
    2006皇后駕到孫海英
    2006香粉傳奇湯鎮(zhèn)業(yè)
    2006傳奇皇帝朱元璋陳寶國
    2006神機妙算劉伯溫霍正奇
    2007大槐樹鮑國安
    2007帝師劉伯溫高強
    2008飛天舞公方敏
    2009倚天屠龍記于博寧
    2010奢香夫人高蘭村
    2010朱元璋傳之屯兵金西王蔚鑫
    2012洪武大案李立群
    2012洪武三十二羅樂林
    2014海賊孫光業(yè)
    2014美人如畫黃海冰
    2014神機妙算劉伯溫于震
    2015鄭道傳趙光裕
    2015英雄訣杜志國
    2015錦衣夜行黃文豪
    2016真命天子張倬聞
    2016乞丐皇帝與大腳皇后傳奇陳浩民
    2018山河月明陳寶國
    2019倚天屠龍記金釗

    (三)戲曲

    淮劇《金杯·白刃》

    豫劇《朱元璋斬婿》

    越劇《朱元璋巧訪記》

    (四)歌仔戲

    《臭頭洪武君》

    人物爭議

    相貌之謎

    參見: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流傳在世的畫像版本眾多,能見到的畫像主要集中于這兩類:一怪一俊。

    明朝張瀚《松窗夢語》卷六記載稱余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須不盈尺,與民間所傳奇異之象大不類。相傳太祖圖像時殺數(shù)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間所傳,即后一人所寫,未可知也。成祖之容,大類太祖,但兩頤間多髯二縷,長垂至腹!

    張萱《疑耀》則稱“先大夫令滇時,從黔國邸中模高皇御容,龍形虬髯,左臉有十二黑子,其狀甚奇,與世俗所傳相同,似為真矣。余值西省,始得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須髯皆為銀絲,可數(shù),不甚修,無所謂龍形虬髯、十二黑子也!,意指現(xiàn)存前一版本的朱元璋畫像才是真實形象。談遷在《棗林雜俎》認為民間流傳的版本是因為“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識其貌,所賜諸王侯御容一,蓋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廟。”

    民間傳說朱元璋相貌非常奇怪,一副麻臉,下巴很長,額骨稍凸,朱元璋還因為宮廷畫師把自己畫的太真實,頓時大怒,把畫師推出去斬了。

    《明史》里描述他的長相時說:“姿貌雄偉,奇骨灌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鼻鞍藗字說的是外貌,后八個字說的是氣質(zhì)。朱元璋相貌不凡,給郭子興留下了好印象,馬上被收入軍中,還把義女馬皇后許配給他。

    血洗湖南

    主詞條:朱元璋血洗湖南

    表箋之禍

    主詞條:明朝文字獄、表箋之禍

    屠戮功臣

    主詞條:火燒慶功樓、胡藍黨案

    族屬爭議

    朱元璋歷來被認為是漢族人,但一些民族流傳著朱元璋非漢族的說法。如蒙古《黃金史綱》稱朱元璋為“朱哥”,說他是女真人;朝鮮半島則有朱元璋是朝鮮人的傳說。還有人主張朱元璋是回族人,經(jīng)學者陳梧桐考證,朱元璋確系漢族。

    史料索引

    張廷玉《明史·太祖本紀》。

    《明實錄·太祖卷》。

    夏燮《明通鑒》。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

    談遷《國榷》。

    名人推薦
    • 亞歷山德魯·德勒吉奇
      亞歷山德魯·德勒吉奇(Alexandru Dr?ghici,1913年9月26日,蒂瑟烏,——1993年12月12日,布達佩斯。)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無產(chǎn)階級革...
    • 沃伊切赫·雅魯澤爾斯基
      沃伊切赫·雅魯澤爾斯基(1923年7月6日-2014年5月25日),前波蘭統(tǒng)一工人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原波蘭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戰(zhàn)時武裝力量總司令。大將軍銜。
    • 洛朗·德西雷·卡比拉
      洛朗·德西雷·卡比拉,又譯朗·卡比拉(1939年11月27日—2001年1月18日)。 民主剛果第三任總統(tǒng)。
    • 堯舜禹湯
      堯舜禹湯是我國華夏族的古代四位最英明的帝王,分別是指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在《尚書》和《史記》都有關于堯舜禹湯的記載。
    • 姒皋
      姒皋(公元前1753年—公元前1669年),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第十五任國王,孔甲子,在孔甲死后繼承王位,他在位11年,享年84歲,死后葬于安邑。
    • 馬克·韋恩·克拉克
      馬克·韋恩·克拉克(英語:Mark Wayne Clark,1896年5月1日—1984年4月17日),美國四星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美國第五集團軍司令與朝鮮戰(zhàn)爭時的聯(lián)合國軍指揮官。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