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
劉辟疆
劉辟疆(劉辟強),趙王劉友之子,封河間王。前178-前165年在位。謚號:文王。
劉福
劉福,劉辟疆之子,封河間王。在位一年,謚號:哀王。無子,國除。
劉德
劉德(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30年),漢景帝劉啟第二子,廢太子劉榮同母弟,母栗姬,西漢宗室、藏書家。漢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封為河間王。前155-前129年在位。在位二十六年薨,謚:獻王。
獻王陵位于位于河北省滄州市獻縣境內(nèi),西八冊屯村西側(cè)。封土南北242米,東西197米,占地面積近4萬平方米,主人是西漢河間獻王劉德。
劉德對古文化寶貴遺產(chǎn)的保存和延續(xù)做出的巨大貢獻是分不開的。劉德為王二十六年載,始終沒有卷入諸王爭權(quán)的政治漩渦,劉德招集學士,招集遺書上朝獻雅樂,對保護文化遺產(chǎn)起了巨大作用。其畢生精力投入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現(xiàn)今留傳后世的影響很大的《毛詩》和《左傳》,應(yīng)是劉德之功績。
劉不害
河間共王劉不害(劉不周),劉德之子,前129-前125年在位。在位四年,薨。
劉堪
河間剛王(劉堪)劉基,劉不害之子,前125-前113年在位。在位十二年,薨。
劉授
河間頃王劉授(劉緩),劉堪之子,前113-前97年在位。在位十七年,薨。
劉慶
河間孝王劉慶,劉授之子,前97-前54年在位。在位四十三年,薨。
劉元
河間王劉元,劉慶之子,前54-前37年在位。在位十七年,薨。無子,國除。
劉元在位期間納廣陵厲王、厲王太子、中山懷王三人的遺孀為姬妾,被舉報,被廢王爵,遷漢中。
劉良
河間惠王劉良,劉慶之子,初為上郡庫令。劉元被廢后,嗣封河間王。前32-前5年在位。在位二十七年,薨。
劉尚
河間王劉尚,劉良之子,前5-9年在位。王莽篡漢,國絕。
東漢
劉邵
劉邵,更始帝時期封的河間王。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后,繼續(xù)任命他為河間王。建武十三年,以非宗室為由,降為樂成侯。
劉開
劉開,漢章帝劉炟第六子,其母申貴人。永元二年封河間王。劉開奉遵法度,吏人敬之。90年-132年在位,在位四十二年。薨,謚號:孝王。
因為他的孫子是漢桓帝劉志、曾孫是漢靈帝劉宏,故而他被追追尊為孝穆皇帝。
劉政
河間惠王劉政,劉開之子。132年-142年在位在,在位十年,薨。
劉政在位期間,多有不法之事。河間相沈景屢勸不聽,于是舉報之,皇帝下旨嚴辦。沈景捕殺劉政損友十余人,劉政乃知錯改過。
劉建
河間貞王劉建,劉政之子。142年-152年在位,在位十年,薨。
劉利
河間安王劉利,劉建之子。152年-180年在位,在位二十八年,薨。
劉陔
河間王劉陔,劉利之子。180年-221年在位,在位四十一年。曹丕即位,降為崇德侯
魏晉
曹干
曹干(216—261),又名曹良。曹操第二十五子。生母陳妾,養(yǎng)母王昭儀。
漢建安二十一年,封高平亭侯。建安二十三年,生母陳妾死,曹干養(yǎng)于王昭儀,徙封賴亭侯,其年又改封弘農(nóng)侯。
魏文帝黃初二年,進爵,徙封燕公。三年,為河間王。五年,改封樂城縣王。黃初七年,徙封巨鹿王。
魏明帝太和六年,改封趙王。景元二年,薨。
司馬洪
司馬洪,字孔業(yè),晉宣帝司馬懿三弟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孫,義陽成王司馬望次子。出繼叔父昌武亭侯司馬遺。仕魏,歷位典農(nóng)中郎將、原武太守,封襄賁男。武帝受禪,封河間王。立十二年,咸寧二年,薨。
司馬威
司馬威(生年不明—301),字景曜,河間平王司馬洪之子。301年,司馬威逼使晉惠帝司馬衷下詔禪讓帝位于司馬倫。司馬倫敗,賜死于金墉城,司馬威等皆被處死。先繼司馬洪為河間王、徙封為章武王、再繼司馬奇之后封義陽王。
司馬颙
司馬颙(生年不明-306),西晉宗室。字文載,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孚孫,太原王司馬瑰子。咸寧三年(277)受封河間王。遷北中郎將,監(jiān)鄴城。
元康九年(299)為平西將軍,鎮(zhèn)長安。趙王司馬倫篡位,乃舉兵響應(yīng)齊王司馬冏,進位侍中,太尉。永寧二年(302)底受密詔起兵討司馬冏,次年又與成都王司馬穎合兵敗長沙王司馬乂,隨后其部將張方劫惠帝及穎至長安。永興二年(305)七月,東海王司馬越被王浚推為盟主,欲率師迎惠帝司馬衷還復舊都洛陽。三年正月,司馬颙因劉喬兵敗欲與東海王司馬越講和,然張方不從,又受參軍畢垣挑唆,遂使人殺之,送首級于東海王司馬越請和,司馬越不許,命宋胄等率鮮卑兵西迎惠帝。五月,司馬越前鋒祁弘連敗司馬颙軍,入關(guān)。司馬颙單騎逃入太白山。司馬越以詔書征司馬颙為司徒。司馬越弟南陽王司馬模暗遣其將梁臣于新安(今河南澠池東)途中殺司馬颙,并其三子。
司馬融
司馬融,本司馬植之子。司馬颙與其子被殺后無嗣,晉懷帝下詔以司馬融為司馬颙嗣。襲封河間王。
司馬欽
司馬欽,本司馬釋之子,初封樂成王。建興中,晉元帝又以司馬欽為司馬融嗣。襲封河間王。
司馬曇之
司馬曇之(生年不明-384年11月6日),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后裔,河間武王司馬欽的兒子,東晉河間王。
太元九年(384年),薨。贈使持節(jié),鎮(zhèn)西將軍、荊州刺史,謚號景。
司馬國鎮(zhèn)
司馬國鎮(zhèn),司馬曇之之子,晉朝最后一任河間王。
北朝
劉易
劉易,匈奴族,漢昭武帝劉聰之子,車騎將軍、驃騎大將軍、太宰,封河間王。
劉述
劉述,前趙宗室,河間王。
石宣
石宣(生年不明-348年),羯族,后趙太祖石虎的次子,母親為杜氏。333年受封河間王。 337年太子石邃叛亂,被殺。石宣因此被封為皇太子。 348年因嫉妒石虎寵愛石韜,便命人暗殺石韜,且想在石韜的喪禮上暗殺石虎,被石虎發(fā)覺,遭酷刑處死。
慕容徽
慕容徽,前燕宗室,慕容俊之弟,慕容皝的兒子。354年,慕容俊封慕容徽為河間王。
慕容熙
慕容熙(385年—407年),字道文,鮮卑族,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少子,惠愍帝慕容寶之弟,后燕國君主。
慕容熙初封河間王,蘭汗之亂時曾被封為遼東公,慕容盛即位后,封河間公。
后燕長樂三年(401年),慕容盛被變軍殺害,慕容熙即天王位,改元元始。次年(402年),丁太后遂謀廢慕容熙,事泄,丁太后被殺。
建始元年(407年),慕容熙被慕容云所殺,時年二十三歲,共在位七年,謚號昭文皇帝。
拓跋脩
拓跋脩(?-41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第五子,明元帝拓跋嗣五弟。天賜四年(407年)道武帝封拓跋脩為河間王。泰常元年(416年)去世。無后裔。
拓跋羯兒
拓跋羯兒,北魏河南王拓跋曜之子,過繼為拓跋脩嗣,襲其河間王爵位,后改封略陽王。
拓跋若
拓跋若,字叔儒,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之子。年十六,未封而薨,追封河間王,謚曰孝。
元琛
元琛,字曇寶,北魏文成帝拓跋浚之孫,齊郡王元簡之子。過繼為拓跋若后嗣,襲爵河間王。為人貪財。
閭虎皮
閭虎皮,北魏安豐公,晉封河間王。官統(tǒng)萬鎮(zhèn)將,后被賜死。
高孝琬
高孝琬(541年―566年),北齊文襄帝高澄的嫡長子,排行第三,母親為元氏。北齊建國后,被封為河間王,后遷尚書令。后被高湛所殺。
高正禮
高正禮,北齊河間王高孝琬之子,承襲河間王的爵位。一直活到北齊滅亡。
宇文質(zhì)
宇文質(zhì),字乾佑,北周文帝宇文泰之孫,齊煬王宇文憲之子。初封安城公。后因其父宇文憲的功勛,進封河間郡王。后來父子一起被北周宣帝宇文贇所殺。
蕭岑
蕭岑,北朝周、隋間文人。西梁宣帝蕭詧第八子。官至太尉,封河間王。性簡貴,御下嚴整。隋文帝因征入朝,拜大將軍,封懷義郡公。今存詩一首。
注:西梁先后成為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故蕭岑劃分在北朝。
隋唐
楊弘
楊弘(生年不明―607年),字辟惡,隋文帝楊堅堂弟。
楊弘生性聰慧,有文才武略。與隋文帝關(guān)系很好,多次隨隋文帝征討,因?qū)掖斡泄ι秊殚_府儀同三司。隋文帝為丞相時,加任上開府,封永康縣公。
隋朝建立后,楊弘任大將軍,進封永康郡公。不久受封河間王,任右衛(wèi)大將軍。后升任柱國。
隋煬帝繼位后,任太子太保。大業(yè)三年(607年),楊弘去世,死后追封郇王。
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將。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右領(lǐng)軍大將軍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
唐朝建立后封趙郡王。先后統(tǒng)兵滅蕭銑、輔公祏。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禮部尚書,改封河間郡王。
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年五十歲。詔贈司空、揚州都督,陪葬獻陵,謚元,配享高祖廟庭。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崇義
李崇義,李孝恭之子,嗣封河間王,后降爵為譙國公,歷蒲、同二州刺史,益州大都督長史,甚有威名。后卒于宗正卿。
李孝友
李孝友,淮安王李神通第五子,封河間王。
李津
李津,唐憲宗李純之孫,瓊王李悅第二子,封河間郡王。
武仁范
武仁范,武則天侄子,武士逸之孫。武則天即位,封河間王。
后梁
劉守光
劉守光(生年不明―914年),盧龍節(jié)度使劉仁恭之子,五代時期桀燕政權(quán)建立者。因與庶母羅氏通奸被劉仁恭棍打后,斷絕父子關(guān)系。
唐朝天祐四年,劉守光領(lǐng)軍擊退李思安后,自稱盧龍節(jié)度使,并派兵進攻大安山,生擒并囚禁劉仁恭,擒殺義昌節(jié)度使劉守文,兼有兩鎮(zhèn)。后梁太祖朱全忠冊封其為河間郡王,晉封燕王。
乾化元年八月,劉守光自稱大燕皇帝,史稱桀燕國,改元應(yīng)天,后被河東節(jié)度使李存勖斬殺。
宋朝
趙
趙?,宋徽宗趙佶第十五子。初授橫海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冀國公。政和中,授檢校太保。宣和中,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封河間郡王。尋改劍南東川、威武軍節(jié)度使,遷太保,進封沂王。靖康之難時,他被金兵俘虜?shù)奖狈剑尤缓婉馬劉彥文向金朝告發(fā)宋徽宗的臣子準備兵變,宋徽宗命令莘王趙植、駙馬蔡鞗等對辨,凡三日,?、彥文氣折,金人誅之。
向經(jīng)
向經(jīng),丞相向敏中之孫,宋徽宗欽圣皇后之父。先后贈贈河間郡王、益王、周王、秦王、冀王、陳王、吳王、越王、魯王、魏王。
元朝
元朝時期,河間王封地在今河北省境內(nèi),為金印駝紐王。
孛兒只斤·忽察孛兒只斤·忽察,元太祖第六子闊列堅之子。封河間王,為金印駝紐王。
孛兒只斤·兀古帶孛兒只斤·兀古帶(兀魯帶、忽魯歹、忽魯臺),元太祖第六子闊列堅之孫。父河間王忽察。至元二年(1265年)襲封。
【元史 卷五·本紀第六 世祖三】至元二年(1265年)二月戊申,賜親王兀魯帶河間王印,給所部米千石。
【新元史 卷八·本紀第八 世祖二】至元二年(1265年)二月戊申,封諸王兀魯帶為河間王。
【新元史 卷一百十·列傳第七】闊列堅,母忽蘭皇后有寵。太祖愛闊列堅,視如嫡子。太宗七年,從拔都伐斡羅斯,中流矢座。四子,長曰忽察,嗣父封,卒。
子忽魯歹嗣,至元二年封河間王,從皇子那木罕屯阿力麻里。昔里吉劫那木罕以叛。忽魯歹自拔來歸。卒。子也不干嗣。二十一年,那木罕再鎮(zhèn)北邊,屯塔密兒河上,也不干從,二十四年,乃顏叛,也不干率所部東走應(yīng)之。駙馬潤里吉思、大將土土哈疾追七晝夜,及于孛怯嶺,大敗之。也不干奔客魯漣河。土土哈收其余眾,沿河而下,遇叛王也鐵哥,擊敗之,禽叛王。哈兒魯、乞卜察克、康里等部新附之民,至是來歸。明冬,也不干入寇,卜都馬失、塔不臺、忽剌忽、阿塔海等先后敗之。未幾,為千戶答答呵兒所獲,伏誅。
【列傳第八昔里吉傳】十四年,諸王脫黑帖木兒、藥木忽兒、撒里蠻合謀劫北平王,械系丞相安童,奉昔里吉以叛,犯和林。詔丞相伯顏總諸軍討之。河間王忽魯臺始從之,及是率所屬來歸,與伯顏軍合。
孛兒只斤·也不干孛兒只斤·也不干,河間王兀古帶長子,元太祖第六子闊列堅之后。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那木罕再鎮(zhèn)北邊,屯塔密兒河上,也不干從。二十四年,乃顏叛,也不干率所部東走應(yīng)之。駙馬潤里吉思、大將土土哈疾追七晝夜,及于孛怯嶺,大敗之。也不干奔客魯漣河。土土哈收其余眾,沿河而下,遇叛王也鐵哥,擊敗之,禽叛王。哈兒魯、乞卜察克、康里等部新附之民,至是來歸。明年冬,也不干入寇,卜都馬失、塔不臺、忽剌忽、阿塔海等先后敗之。未幾,為千戶答答呵兒所獲,伏誅!拘略贰
明朝
張玉
張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明朝靖難名將。
張玉原為元朝樞密知院,后投降明朝,累功至燕山左護衛(wèi),隸屬朱棣麾下。朱棣起兵,張玉奪取北平九門,升任都指揮僉事,并擔任燕軍先鋒,大敗南軍主帥耿炳文。后為燕軍中軍主將,兩次擊敗李景隆。
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張玉參加東昌之戰(zhàn),為救朱棣,闖入敵軍陣中,力竭戰(zhàn)死。追封榮國公,謚忠顯,后追進河間王,改謚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