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張起巖
性別:男
出生年月:1285年
國籍:中國
時代:元朝
籍貫:歷城
民族:漢族
身份:官員
個人簡介
張起巖(1285年-1353年),字夢臣,號華峰。元朝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祖先為章丘人,五世祖時遷至禹城(今山東省禹城縣),高祖張迪徙至歷城。
起巖為延佑二年(1315年)左榜進士第一名。
歷官侍御史。泰定時,為監(jiān)察御史,與丞相倒剌沙不合。
文宗時,拜禮部尚書,再轉(zhuǎn)中書參議。
至元年間,擔任南臺御史,后入中臺,再轉(zhuǎn)為燕南廉訪使。
至正十三年(1353年)卒。
人物事跡 張起巖外和中剛、正色立朝,當時便有“歐陽修”之譽。他當福山教諭時,曾短期署縣事,治績卓然。福山百姓說:“如果張教諭做知縣,我們就有福了。他做監(jiān)察御史時,敢于抗言直諫,曾當面與丞相倒刺沙辯難,疏救因言獲罪的御史,文宗也為他的勇氣所折服。還有一次,中書省討論天下官吏選授,張起巖以中書省參議身份在座。他推薦了一位在當時很有聲望的大臣,但丞相不同意,張起巖與之爭辯,丞相不悅而起,張起巖也拂衣離座,堅不屈服。因為此事,張起巖得罪了丞相,被貶職。1332年,寧宗死,順宗未立,有人進京告變,說京師以南有某大臣謀反,馬上就要起兵。一時鬧得京師人心浮動。經(jīng)過詳細調(diào)查,根本沒這么回事。當時朝中有人主張寬宥這個告變的“狂人”,張起巖不同意。他說:“當今新主未立,人心惶惶。不誅此人,將無法震懾奸人,穩(wěn)定民心!”在他的堅持下,處決了這個人,安定了京師形勢。他在燕南廉訪使任上,關(guān)心百姓疾苦,主持修治了歷年為害的滹沱河,平息了水患。對那些為害一方的惡霸,他嚴厲打擊,毫不留情,博得了當?shù)匕傩諛O高的贊譽。
人物評價
張起巖不但是一個政治家,他還是一個有極高造詣和成就的歷史學家。他的一生有相當長的時間主持國史編修和遼、金、宋三史的編撰。張起巖博覽群書,學問淵博,尤其熟悉金、遼典章故實、宋儒道學源委。在國史和三史編撰中,他殫心竭力、一絲不茍。別人的稿子他都一字一句地進行修改,最后,高質(zhì)量地完成了三史修撰。他自己著有元《泰定、天歷兩朝實錄》,史料翔實、立論精當,保留了大量第一手史料。史成,年六十五,遂告老歸。張起巖還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才思敏捷、文筆優(yōu)美,一生留下多種文集。著名的有《華峰漫稿》、《華峰類稿》、《金陵集》等!对繁緜鳌凡赜诩。
張起巖一生廉潔自守,平生不事產(chǎn)業(yè)。為官所得俸祿皆用于周濟同族和師友故人。去世之日,家無余資。死后加榮祿大夫,謚文穆。
史籍記載
張起巖,字夢臣,祖籍山東章丘;其祖上因避金、宋戰(zhàn)亂遷至山東禹城,起巖就出生在這里。張起巖在山東安丘任縣尹時,又將家遷至安丘,期間,他參加元朝首屆科舉考試,成為元朝的第一名狀元。
張起巖出身于官宦之家,其高祖張迪是當時山東割據(jù)勢力之一的張榮的元帥右監(jiān)軍;曾祖張福為濟南路軍民鎮(zhèn)撫兵鈐轄;祖父張鐸為東昌錄事判官;父親張范是四川行省儒學副提舉。
據(jù)史料記載,張起巖母親丘氏在要分娩時,忽然見一條數(shù)丈長的蛇爬到了其床下,不一會就不見了,丘氏受驚生下了張起巖。張起巖從小便師從其父張范,20歲時,以察舉任福山縣學教諭(元朝在科舉取仕制度恢復(fù)之前,官員的主要來源是陰敘和察舉)。張起巖在福山任職期間,適值縣官率人去捕蝗蟲,將縣里的政務(wù)交給張起巖代管,時間一長,由于張起巖言行果斷公允深得民心,百姓都說:“如果張教諭是我們真正的縣尹,我們還有什么可憂慮的?”后來,張起巖因政績突出升遷為安丘縣尹,舉家遷至安丘。
人物成就
元延祐乙卯年(1315年),元朝首次開科取仕,深通儒學的張起巖得中榜首,欽點狀元,并授登州知事。但元仁宗十分垂愛這位與自己同日出生的狀元,特旨將張起巖改為集賢修撰,轉(zhuǎn)國子博士,后升任國子監(jiān)丞,進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這時,張起巖的母親去世,他回家為母守孝三年,期滿后出任監(jiān)察御史。當時,中書參政楊廷玉因有錯被臺臣糾劾,在朝堂上被奉旨逮捕,丞相倒刺沙痛恨臺臣糾劾他的同伙,便誣蔑臺臣欺君罔上,要求重新授楊廷玉官職。張起巖雖然新任臺臣,但他不懼權(quán)高勢大的倒刺沙,抗章奏道:“臺臣按例糾劾百官,論列朝政,是他們的職責所在,F(xiàn)在他們奉行職責卻被強加罪責,法紀被歪曲,正直的人不敢說話,忠良寒心,這是盛世所不該出現(xiàn)的。況且,世祖皇帝設(shè)立臺閣,廣開言路,維持治體,皇上即位后下詔沿續(xù)祖宗治體,F(xiàn)在臺臣遭譴,公論被杜塞,何以維護祖宗治體?”張起巖三上奏章都沒有報到仁宗手里。張起巖上朝時又與倒刺沙發(fā)生激烈廷爭,終于使仁宗感悟。不久,張起巖升任中書右司員外郎,進左司郎中兼經(jīng)筵官,并拜太子右贊善。期間,張起巖因父親去世守孝,期滿后改任燕王府司馬,升禮部尚書。
元文宗即位后,曾親自巡視京郊,張起巖任大禮使,他安排的禮儀周密,儀仗威嚴,文宗非常高興,事后賜給張起巖很多物品,改任張起巖參議中書省事。
人物功績
元寧宗死后,燕南突起牢獄之災(zāi),有一男子上報稱部使中有人欲圖謀不軌,經(jīng)查證不實,但謊報者沒有被治罪。主管法司的說:唐朝律法就有謊報者不被治罪的先例。張起巖對此不滿,憤然對同列說:現(xiàn)在君主尚未即位,人情危疑,如果不殺此人,及早處理好這件事,以杜絕奸謀,恐怕有礙大計。元順帝即位后,下令中書省銓選官員,張起巖推薦了一名儒士,右丞相不同意,起巖抬身而起,丞相認為起巖不順從自己。但起巖不畏其權(quán)勢,從不趨附。不久,張起巖升任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修前三朝實錄,同時兼任經(jīng)筵官。御使臺上奏請求任命張起巖為浙西廉訪使,順帝不同意。不久,升張起巖為陜西行臺侍御史,張起巖即將上任時,又被留任侍講學士,后轉(zhuǎn)任燕南廉訪使。
張起巖任燕南廉訪使期間,不畏艱險,打擊豪強,百姓拍手稱快。那時,真定一帶百姓深受滹沱河水之害,苦不堪言。張起巖派人修堤筑壩,平息了水患,深得百姓擁戴。之后,張起巖升任江南行臺御史中丞,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知經(jīng)筵事。時,右丞相別里怯不花因臺臣糾劾,被順帝罷官,不久,別里怯不花再度為相,向順帝讒言臺臣是非,張起巖在上朝時與別里怯不花據(jù)理爭執(zhí),聽到的人都認為張起巖理直氣壯。不久,張起巖升任御史中丞,他論事剛直,無所顧忌,常與上官不合。
元至正三年(1343年),順帝下詔修遼、金、宋三史,張起巖再次人翰林任總裁官之一。他熟悉金朝淵源典故、宋朝儒道學說源委,加上潛心研究,致使學問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官中凡有自以為是的,每當立言不當,張起巖總是據(jù)理力爭。三史修成,張起巖已是65歲的老人了,于是上書請求告老還鄉(xiāng),順帝同意,授榮祿大夫。
史料記載,張起巖面如紫瓊,美髯方頤,眉目清揚,是雅量君子。他臨政決議,屹若泰山,如有不同意見,爭論得面紅耳赤也不計較,朝廷有時也怕他,知道的人都說他外和中剛,不受別人籠絡(luò),如同歐陽修,名聞四方。
優(yōu)質(zhì)品德
張起巖孝順父母,常常從百里外背米侍奉父母,他還悉心撫養(yǎng)幼弟張如石,教授知識,關(guān)懷備至。他曾出錢為20余位親族辦理葬事,并購買田地送給他們的親屬。而每當?shù)玫劫旱摵唾p賜,總是與親友賓朋共同享用,以至于他死后,廩無余糧,家無余財,兩袖清風。
晚年介紹
張起巖博學多才,擅長篆、隸,著有《華峰漫稿》、《華峰類稿》、《金陵集》等著作。
元至正九年(1349年),張起巖致仕回鄉(xiāng)后的第四年病逝于家鄉(xiāng),享年69歲,被追授“文穆”謚號。
張姓起源
據(jù)史書記載,可以追溯的起源起碼有四個.
起源之一:張姓的祖先是弓箭的發(fā)明者,據(jù)傳說,少昊氏有子曰”揮”,他在夜間看到天上的弧星,因弧星諸星在星空中排列成一張弓的形狀,”揮”于是受到了啟發(fā),發(fā)明了弓箭,并任弓正之職,因此以”張”為姓,”張”的本意就是張弓的意思.
起源之二:春秋時晉國有個大夫名叫解張,他的后人以其字為姓,因而姓張.
起源之三:張是由姬姓改姓而來,這由姬姓改名為張姓的就是著名的張良,張良原名叫姬娘,是戰(zhàn)國時代韓國貴族之后,他由于刺殺秦始皇未遂,為避秦皇朝的緝拿而改姓張,張良后從劉邦打天下,終于推翻秦皇朝,消滅楚霸王項羽,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帝國.
起源之四:亦由改姓而來,三國時曹操手下有一員猛將,名叫張遼,張遼本不姓張,而姓聶,這一支的聶姓因此改姓為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