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王鑒,字玄照,后避清圣祖康熙玄燁的名諱,改字元照,圓照,號湘碧,染香庵主,曾祖父王世貞(1526年— 1590年)是晚明著名文人、鑒藏家和顯宦,官至南京刑部尚書,精古詩文,與李攀龍等并稱“后七子”,為文壇盟主;富收藏,爾雅樓中藏書萬卷,書畫文物無數(shù);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藝苑后言》等。
父王士驥,萬歷十七年(1589年)進士,官吏部員外郎。王鑒出身于這樣一個文學世家和官宦門第,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養(yǎng)和藝術熏陶,“締歲即好點染”,他亦自述:“自幼習董熟耳!北砻魉钤鐚W畫是從董源入手的。以后又追蹤巨然和元四家,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時的《仿云林山水軸》和天啟元年(1621年)擬巨然的《山水圖》,可證其最早的畫學淵藪。
畫風漸進
王鑒于崇禎六年(1633年)三十六歲時中舉人,三十八歲以祖蔭任左府都事,進而出仕廣東廉州太守,“時粵中開一米,鑒力請上臺得罷!彼詣傉龖B(tài)度力罷開礦惡政,卻險遭牢獄殺身之禍,二年后即罷歸。至四十歲,他的仕宦生活即告終止,與王時敏相仿,在明亡以前即由“兼濟天下”的官員變?yōu)椤蔼毶破渖怼钡奈娜。其間,他亦傾心于繪畫,如自述所言:“余生平無所嗜好,惟于丹青不能忘情!彼宰又遁吪c年長六歲的王時敏相交,故早年畫法甚受時敏影響。
崇禎九年(1636年) 結(jié)識董其昌,得以見到元趙孟睢度禱鍔季懟貳⑽庹頡豆厴角秭賈帷返讓#淙歡洳瘓眉慈ナ潰浠婊礪酆痛醋魘導醞跫松羈痰撓跋。其时,王鉴还与砚O某、程嘉焓n⒄叛г、边娔瑜、邵脦李流芳等文人画家蕾n馕耙翟鰲盎芯龐迅琛幣栽拗釗酥灰旰突鍘K氖暌院,王鉴即专袚险熸蕯n熬×貳保晌ㄒ檔奈娜嘶搖0展俟槔鋝瘓,画名已远布四穭Μ染p珈跏輳?637年)夏所作《秋山圖軸》(上海博物館藏),王時敏題跋即云:“玄照畫道獨步海內(nèi),展作紛紛,不無魚目混珠之嘆!
崇禎十一年(1638年)所作《仿黃公望山水軸》(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王時敏又題曰:“玄照此圖,丘壑位置深得梅道人三昧,而級法出入董、巨!斀癞嫾也坏貌煌茷榈谝。展現(xiàn)不覺下拜,遂欲焚硯矣!蓖鯐r敏在董公謝世后已成為畫壇領袖,他卻對王鑒贊賞有加,譽為“獨步海內(nèi)”、“當今畫家不得不推為第一”,并有“遂欲焚硯矣”之嘆,可想見王鑒當時的盛譽。
歸里生涯
事實上,王鑒歸里后四十年內(nèi),由于主客觀條件的不同,確實較之王時敏在畫藝上更加專志潛心和勤奮刻苦,在藝術功力上亦更勝一籌。王時敏之子王撰在比較其父與王鑒的生活景況時就說:“先世以世務牽制,晚年愁冗紛集,兼多向平之累,興會所至,時一渲染,未逞朝夕從事于斯。而湘翁則蕭然一身,屏去崖事,得以余力專意盤稽。”指出王時敏因家務繁冗,生有八子數(shù)女,婚嫁負擔沉重,故無暇朝夕作一間,而王鑒妻子早逝,也未續(xù)娶,可能亦無兒女,雖晚景孤寂,卻能全身心投入藝事,這無疑是很不相同的兩種客觀環(huán)境和條件。其次,兩人的思想狀態(tài)似乎也有所區(qū)別,明亡后二王都選擇了明哲保身、退隱林下的道路, 既不當抗清復明的志士,也不屬入仕新朝的貳臣,而成為以畫自遣的遺民畫家。但是,王時敏入清有“出城迎降”之舉,內(nèi)心常自嘲自責:“偷生稱隱逸,慚愧北山靈。”王鑒則無此明顯失節(jié)行為,呈正常的遺民心態(tài),如吳偉業(yè)贈詩所曰:“布衣懶自入侯門,手跡流傳姓氏存。聞道相公談翰墨,向人欲仿趙王孫!睂嶋H上在明亡之前,睢陽袁樞的名氣更大一些,其畫業(yè)最受董其昌、王鐸的推重。滿清定鼎,曾經(jīng)備兵睢陽道的袁樞秉承父志,憂郁絕食數(shù)日而死,與其父親袁可立一樣,作品遭到滿清“文字獄”禁毀,傳世者無多,現(xiàn)藏于廣東省博物館的有其《平泉十石圖》。
主要作品
代表作有《長松仙館圖》、《仿巨然山水》、《仿王蒙秋山圖》等。著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畫跋》等。傳世畫跡有《虞山十景圖》、《夢境圖》等。
主要成就
王鑒出生于書香門第,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曾孫,家藏古今名跡甚富,豐富的家藏,為王鑒學習臨摹歷代名畫真跡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摹古工力很深,筆法非凡,擅長山水。與王時敏、王翚、王原祁、惲壽平、吳歷齊名,并稱四王吳惲或清初六家,成為畫壇正宗。為“清初六家”之一。
與明末北方著名書畫收藏家睢陽袁樞(袁可立子)交從甚密,袁以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為最,王鑒從中受益者頗多,書畫往來相互題贈。王鑒《仿巨然真跡圖》:“董宗伯所藏巨然真跡,今歸袁環(huán)中(袁樞)使君,昨在其署中出此相示。”
王鑒和王時敏、袁樞一樣,早年曾經(jīng)得到過董其昌的親自傳授,他一生的畫業(yè)就是沿著董其昌注重摹古的方向發(fā)展,繼續(xù)揣摩董源、巨然、吳鎮(zhèn)、黃公望等諸多前輩大家的筆意,仿古吸收并轉(zhuǎn)化古人的筆墨結(jié)構(gòu),形成了自己豐富的山水畫語言。
王鑒畫的坡石取法黃公望,點苔學吳鎮(zhèn),用墨學倪瓚。尤其是他的青綠設色山水畫,縝密秀潤,嫵媚明朗,綜合了沈周、文征明清潤明潔的畫風,清雅的書卷氣躍然紙上,歷來為后人所稱道。擅長山水,遠法董(源)、巨(然),近宗王蒙、黃公望。運筆出鋒,用墨濃潤,樹木叢郁,后壑深邃,皴法爽朗空靈,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長。間作青綠重色,亦能妍麗融洽。信云林山水意極綿密。仿山樵山水,仿趙大年《春景》沒骨山水、仿洪谷子設色山水,疏密奇正,純以篆法寫輪廓。仿子久《秋木山色圖》、《仿黃公望煙浮遠岫圖》、摹沈石田山水、仿董源《秋山圖》仿范華設色山水、仿巨然山水,骨重氣輕。其作品大多摹古,信效名家,缺乏獨創(chuàng),并具有濃厚的復古思想和形式主義畫風。
家庭生活
曾祖:王世貞
祖父:王士騏
父親:王慶常
人物評價
在晚明的亂世中,既不能“兼濟天下”,就只好“獨善其身”。即使在數(shù)年后多鐸率清軍攻破常州、無錫、蘇州等城之后,他也沒有迎降清軍,出仕新朝,而是守住清白,繼續(xù)繪事。他的繪畫卻因此受益,身為明朝遺老,無處宣泄的亡國之恨令他在故紙堆里尋找寄托,而大量臨摹古畫,不僅夯實了他的傳統(tǒng)功夫,也暗合了明朝遺老的民族情結(jié)。所以,他“從董巨入手廣泛吸收北宋范寬、江貫道以至五代荊浩、關同等,南宗北宗,無所不學,打下深厚的基礎,進而優(yōu)游于元四家倪云林、黃子久、王叔明、吳仲圭之間?”(蔡星儀《王鑒藝術論》),他的多數(shù)“仿”、“摹”、“橅”、“擬”作品就是這一時期留下的,他也因此與王時敏一起并列清“四王吳惲”之首,在美術史上是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
王鑒藝術天賦極高,又是性情中文人,且看是什么原因驅(qū)使他畫下這本冊頁的:丹青一派,自吳中文沈、華亭董宗伯后,幾作廣陵散矣。近時惟吾婁太原喬梓、延陵伯仲得傳正脈,予每見其所作,即欲焚棄筆硯。但習氣未除,見案頭箋素便涂抹滿紙,知不免為法眼捧腹,右古十幀,不敢求形似也。丙申冬十二月王鑒識。 這是冊頁最后王鑒自題的跋識。
歷史地位
王鑒是清初正統(tǒng)派的領袖之一,與王時敏、王翚、王原祁并稱“清初四王”;增添吳歷、惲壽平兩人,又統(tǒng)稱“四王吳惲”,亦與王時敏、王原祁同歸“婁東派”。他在當時聲名煌赫,影響頗大,但由于其生平事跡記載多有缺略,藝術上又與并稱“前二王”的王時敏淵源相近,風格亦頗多共同點。因此,對王鑒的個案研究殊為缺乏,往往是在論述王時敏時順便談及,視“二王”為一體,乃至有學者認為:“和王時敏同時代的王鑒,作品之間經(jīng)常類似到如果不具有一對利眼,就無法區(qū)分它們的地步!逼鋵,王鑒與王時敏雖處于同一歷史時期,但生活經(jīng)歷并不相同,畫學道路也有所區(qū)別;雖同受董其昌繪畫思想影響,崇尚以“南宗”為主的傳統(tǒng),但范圍和重點有所不同,所形成的筆墨風格亦相迥異;雖同屬“婁東派”,但王鑒對“虞山派”的王翚更有直接影響,吳歷也受過其指授,故一日史有“后學津梁”之譽,其影響與作用自與王時敏有別。因此,具體而微地梳理王鑒的生活經(jīng)歷和畫學道路,師承范圍和筆墨風格,以及在畫壇的影響和地位,并將“二王”聯(lián)系起來對照剖析,當能揭示出王鑒藝術自具的特色和獨特的貢獻, 給予其獨立的準確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