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古代著名都城,始筑于春秋齊桓公時,先后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黃河流域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
其遺址范圍包括今河北臨漳縣西、河南安陽市北郊一帶,遺址主體位于河北省臨漳縣境內(nèi),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簡介
古 鄴城遺址主體在今河北省 臨漳縣境內(nèi),位于縣城西南20公里的 香菜營鄉(xiāng)鄴鎮(zhèn)村、習文鄉(xiāng)一帶,南距 安陽市中心18公里,北距邯鄲市40余公里。 始筑于春秋齊桓公時, 曹魏、 后趙、 冉魏、 前燕、 東魏、 北齊先后以此為都。鄴城遺址范圍包括今河北 臨漳縣西(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河南安陽市北郊( 曹操高陵等)一帶。
鄴本有二城。鄴北城為曹魏在舊城基礎(chǔ)上擴建,東西七里,南北五里,北臨漳水,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 冰井臺、 銅雀臺、 金虎臺三臺,即今河北 臨漳縣西南香菜營鄉(xiāng)鄴鎮(zhèn)、三臺村以東 鄴城遺址。鄴南城興建於東魏初年,東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較北城大,在今漳河南北兩岸(今 臨漳縣境內(nèi),右側(cè)地圖虛線范圍為鄴北城與鄴南城遺址均在 臨漳縣)。
曹丕代漢建魏后定都 洛陽,魏以洛陽為京師, 長安、 譙、 許昌、 鄴城、 洛陽為“ 五都”,足見鄴之重要。
鄴城作為 魏晉、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中國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輝煌地位,堪稱中國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強調(diào)中軸安排,王宮、街道整齊對稱,結(jié)構(gòu)嚴謹,分區(qū)明顯,這種布局方式承前啟后,影響深遠。特別是它對后來的長安、洛陽、北京城的興建乃至日本的宮廷建筑,都有著很大借鑒和參考價值。
歷史沿革
公元580年以前的鄴城
“鄴”之名始于黃帝之孫顓頊孫女女修之子大業(yè)始居地(今 臨漳縣香菜營鄉(xiāng)鄴鎮(zhèn)一帶。鄴,業(yè)之居住地之意。),距今4000余年。在唐堯、虞舜及夏時屬 冀州,商屬畿內(nèi)名相,西周屬衛(wèi),春秋屬晉。
齊桓公始筑鄴城,戰(zhàn)國屬魏,魏文侯以鄴城作為陪都。
秦并天下后,鄴屬 邯鄲郡。
西漢漢高祖置鄴縣(公元前201年),漢魏南北朝時期都設(shè)置有 鄴縣,而且治所一直在 鄴城。兩漢三國時期的鄴縣含今 臨漳縣南部和 安陽縣北半部。據(jù)《后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時,鄴縣曾擴大至今河北省 磁縣。北魏中期,鄴縣又擴大到今 林州市。東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把蕩陰、安陽劃入鄴縣,治所在鄴城(北周治所東遷)。這時的鄴城兩縣都很大。北齊的設(shè)置與前朝相同,《北齊書·路去病傳》曾有“鄴、臨漳、成安三縣同治鄴城”的記載。
東漢末年,(公元204年) 曹操擊敗袁紹進占鄴城( 臨漳縣鄴北城),營建鄴都,鄴城自此成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所以臨漳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西晉建興二年(公元314年)為避愍帝 司馬鄴諱易名,因北臨 漳河而得名“ 臨漳”。后北魏重新置鄴縣,屬相州魏郡(隋之前相州治所均在古鄴城)。東魏又置臨漳縣。北齊、北周至隋,分置鄴縣,臨漳縣,隸屬相州。
十六國時,后趙石虎將 都城從襄國(今河北 邢臺西南)遷至鄴城(今 臨漳縣境內(nèi)鄴北城),改太守為魏尹。
此后漢人 冉閔建立魏國,亦都於此。前燕慕容滅冉魏,初都於薊(今 北京),后亦遷都於鄴。前秦苻堅曾以 王猛為冀州牧,居鄴。 北魏孝文帝立相州,以鄴為州治。東魏天平元年(534),高歡入洛陽,立孝敬帝,遷都於鄴,并蕩陰入鄴縣,長樂入臨漳縣。北齊亦建都於此,改魏尹為清都尹。
北周武帝 建德六年(577),滅北齊,改鄴為相州魏郡治所。 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大丞相 楊堅企圖代周之際,相州總管 尉遲迥從鄴起兵討伐,失敗,于是 楊堅下令拆毀古鄴城,一代名都成為廢墟。下令所有鄴城百姓連同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政府一律遷到18公里外的安陽城,而那些曾經(jīng)參與修建古鄴城的匠人,則被抓去修建長安城, 安陽亦稱鄴。
從東漢末年起,鄴城歷經(jīng)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建都達126年。是后趙皇帝石虎讓名都鄴城奢侈發(fā)展到空前的高峰。
公元580年以后的鄴城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楊堅鎮(zhèn)壓了對自己不服的相州(治所 鄴城)總管尉遲迥,為了防止河北反楊勢力死灰復燃,遂下令火焚鄴城,一代名都成為廢墟。相州、魏郡和鄴縣及大部分居民一并南遷至安陽城,于鄴城舊址置靈芝縣。此時安陽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原舊鄴縣地劃入安陽縣,同時安陽縣更名為鄴縣。
隋開皇十年(590年)鄴與安陽各復舊名(《隋書》卷30《地理志》中記載)。鄴縣治故鄴都(今河北臨漳境內(nèi))大慈寺。
唐貞觀八年(634年)筑小城,為鄴縣治所(《舊唐書》卷39《地理志》)。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改鄴縣為鎮(zhèn),鄴縣地并入 臨漳縣,縣名迄今未變。鄴縣終于廢為鄴鎮(zhèn)(今 臨漳縣鄴鎮(zhèn))。
鄴的 相州地位被 安陽所取代,鄴縣地位被 臨漳縣所取代。
鄴鎮(zhèn)和臨漳金屬彰德衛(wèi),元屬彰德路,明屬 彰德府,治所均在今安陽古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臨漳縣城毀于漳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縣治移至理王村(今臨漳縣城,距離鄴城遺址20公里處)。民國初年,隸屬河南河北道,道治在衛(wèi)輝;民國13年廢道,直屬河南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邯鄲專署。1958年并入磁縣,1961年復置臨漳縣。1993年后歸邯鄲市轄。
鄴縣治所歷史上在 崇義村,崇義村位于安陽古城的東北隅,洹河南岸。在1954年之前,原為鄴縣政府所在地,1954年,鄴縣合并到安陽縣之后,隸屬于安陽縣的白壁鎮(zhèn),現(xiàn)區(qū)劃為安陽新區(qū)管轄。
因鄴縣、魏郡、相州長期治鄴城,在人們的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種習慣認識,即它們的治所就叫鄴城,又因古鄴城已不復存在,特別是鄴縣移治安陽后, 安陽城自然就成了新的 鄴城。隋唐以后的鄴、鄴城、鄴下、鄴中都是指的安陽城,如李白《鄴中贈王大》中的“鄴中”及杜甫《石壕吏》詩中“三男鄴城戍”等。又史載稱, 安陽是 鄴城的 后身和繼承者,楊堅毀鄴城,不僅移相州,鄴縣的州縣治所于安陽,且移其人民于安陽,故鄴之后身乃安陽而非臨漳;若以地名沿襲而言,唐宋人所謂鄴,輒指安陽。安陽于唐宋時,或為 相州州治,或為鄴郡郡治。古鄴城隋以后至宋熙寧以前為鄴縣縣治,而鄴縣乃相州鄴郡屬縣。宋熙寧中廢鄴縣入臨漳,然臨漳仍為相州屬縣:金升相州為彰德府,元、明、清因之,民國仍隸屬河南, 臨漳之改隸河北在解放后,為時不長。
殷都廢而 鄴都起,鄴都衰而 相州繼,相州改而 彰德立,古都文明的薪火,在安陽這片土地上傳承不斷,安陽成為“ 七朝古都”。
城市沿革
臨漳和 安陽均古屬鄴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鄴城作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于中國北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使臨漳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據(jù)史料記載, 安陽早期的另一個稱謂是“ 鄴”或“鄴下”,“鄴”或“鄴下”出現(xiàn)的時間比“安陽”之名還早。安陽與鄴城,是安陽不同時期的兩個稱謂,實指同一處地方。自公元前11世紀商王國滅亡之后,1500年前,這里再度崛起,成為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從東漢末年算起,歷經(jīng)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先后有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6個王朝在這里建都,后趙皇帝石虎讓名都鄴城奢侈發(fā)展到空前的高峰。公元580年,舊鄴城(今河北省 臨漳縣境內(nèi))被毀,當時的相州、魏郡、鄴縣包括當?shù)鼐用衲线w至安陽城,安陽亦稱鄴。
鄴城初建于春秋時期,相傳為齊桓公所筑。公元前439年, 魏文侯封鄴,把鄴城當作魏國的 陪都。此后,鄴城一步步成為侯都、王都、 國都。 戰(zhàn)國時, 西門豹為鄴令。他治河投巫的故事,幾乎婦孺皆知。曹魏時建北鄴城(今 臨漳縣鄴北城),東西長7里,南北長5里,外城有7個門,內(nèi)城有4個門。 曹操還以城墻為基礎(chǔ),建筑了著名的三臺,即 金鳳臺、 銅雀臺、冰井臺。曹操和他的兒子們在這里宴飲賦詩,造就了著名的 三曹七子,為后世留下了“建安風骨”的美譽,是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東魏建南鄴城,東西長6里,南北長8里18步。增修了許多奢華建筑,如太極殿、昭陽殿、 仙都苑等。
那個唱著“天蒼蒼、野茫!钡臇|魏主 高歡,不僅在這里興建樓臺廟宇,還在這里安置了能自己演奏器樂的機器人,留下不朽的美談。這一時期, 統(tǒng)治者特別崇尚佛教,不惜動用大批力量修建佛教 石窟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不朽的文物名勝,如 靈泉寺、萬佛溝、北齊石窟、 響堂山石窟、洪谷寺 風景區(qū)等,其中一些景點與著名的 少林寺有著千絲萬屢的因緣。
漢獻帝建安時,曹操據(jù)守鄴城(今 臨漳縣鄴北城),招攬文士。漢末建安年間,天下的權(quán)柄已操在曹操手中。曹氏父子喜好文學,獎勵風雅。憑借著優(yōu)勝的政治地位和非凡的文學素養(yǎng),對當時的文壇產(chǎn)生強烈的凝聚力。那些因社會動亂而被迫流亡于各地的文人學士,先后游息于曹氏的根據(jù)地鄴城 銅雀臺,環(huán)繞于曹氏周圍,連輿游宴,吟詠詩文,抒寫憫時傷亂、救世濟民的悠悠心曲和烈烈壯懷,掀起了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潮,形成一個彬彬之盛的鄴下文人集團。所以 臨漳縣與 安陽也稱為 鄴下 。
據(jù)臨漳縣志記載,今臨漳一帶,在唐堯、虞舜及夏時屬冀州,商屬畿內(nèi)名相,西周屬衛(wèi),春秋屬晉。齊桓公(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始筑鄴城。戰(zhàn)國屬魏。秦并天下后,鄴屬邯鄲郡。西漢屬魏郡,漢高祖始置鄴縣,魏郡理于此。東漢至三國時期仍屬魏郡,郡治理于鄴縣。西晉屬魏郡,建興二年(314年),為避愍帝司馬鄴諱易名 臨漳,因地臨漳河而得名,這是命 臨漳縣為縣名之始 。
北魏置鄴縣,屬相州魏郡。東魏置臨漳縣。北齊、北周至隋,分置鄴縣,臨漳縣,隸屬相州。唐宋時鄴縣和臨漳縣屬相州鄴郡。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改鄴縣為鎮(zhèn),鄴縣地并入臨漳縣,屬于相州(今 安陽市)管轄。金屬彰德衛(wèi),元屬彰德路,明屬彰德府,治所均在今安陽古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臨漳縣城毀于漳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縣治移至理王村(今臨漳縣城,距離鄴城遺址20公里處)。民國初年,隸屬河南河北道,道治在衛(wèi)輝;民國13年廢道,直屬河南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邯鄲專署。1958年并入磁縣,1961年復置臨漳縣。1993年后歸邯鄲市轄。
鄴下是如今安陽市的代稱。這緣于從北周末與隋初以來鄴縣、魏郡、相州長期治鄴城, 在人們心目中形成的一種習慣認識,認為它們的治所就叫鄴城,于是安陽始稱為鄴。清安陽人王槐一刊《鄴下四子詩》等皆稱安陽為鄴、鄴城、鄴郡;至民國, 在如今的安陽城內(nèi),仍有一個名叫“古鄴齋”的老字號文具店,從其店名上自然會讓人聯(lián)想到鄴城與安陽偶稱兩名、實屬一地的關(guān)系。
隋開皇三年(583年)相州改稱魏郡,至隋末又改魏郡為鄴郡。鄴郡治所在安陽,更增強了安陽稱鄴的力度。宋代相州又稱為鄴郡,相州是正名,鄴郡是賜名,那時每個府州都有一個賜名,以備封爵。宋以后,安陽沒有了賜名,但鄴、鄴城、鄴郡已成了 安陽城或 彰德府的別名或雅稱,這是一種習慣上的稱謂。加之古鄴縣已廢,安陽已完全繼承了鄴這個名稱。例如,明代 崔銑著《彰德府志》又別稱為《鄴乘》,這里的鄴即指彰德府。明 謝榛有《鄴下秋懷》詩,清安陽人 王槐一刊《鄴下四子詩》等皆稱安陽為鄴、鄴城、鄴郡。自民國,安陽仍以鄴相稱。清末至民國初年安陽有《鄴華日報》(安陽人 王幼僑創(chuàng)于宣統(tǒng)三年),后有《鄴聲報》。民國7年(1918年)安陽 鼓樓上題有“鄴下壯觀”匾額。1945年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在安陽城內(nèi)東設(shè)新鄴鎮(zhèn),西設(shè)古相鎮(zhèn);城外東設(shè)鄴東鄉(xiāng),西設(shè)鄴西鄉(xiāng)。
1947年四月中旬, 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邊區(qū)政府決定,以平漢鐵路以東、漳河之南、洹河南流線以西,設(shè)立鄴縣。當時所以取鄴縣這個名字,就是考慮到安陽一帶本稱鄴,是古鄴地。直到1949年3月, 第四野戰(zhàn)軍南下路過安陽時,鄴縣駐地才向安陽城邊移動。后平原省撤銷 ,原鄴縣隨之撤銷,屬地劃給今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京廣鐵路以東區(qū)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鄴縣政府遷至崇義,1953年又遷駐白璧集。1954年9月,安陽、鄴縣合并為安陽縣,屬河南省安陽專區(qū),縣政府遷駐安陽市城區(qū)二道街,后移今解放大道。從以上鄴城、鄴縣、鄴郡的設(shè)置和沿革可以清晰地了解安陽稱鄴的歷史。
殷鄴一體
對于歷史上兩古鄴城(河北省 臨漳縣的舊鄴城和河南省今 安陽舊城,即新鄴城)的關(guān)系,學者認為二者具有延續(xù)性與繼承性。其地緣因素為殷鄴一體或者說殷鄴不分,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密切的現(xiàn)實聯(lián)系。
殷與鄴,同位于太行山東麓漳洹沖積扇上,地域緊密相連。歷史上,曾長期處在一個行政區(qū)域之內(nèi)。它們的關(guān)系,如同關(guān)中平原的豐、鎬、咸陽、長安一樣,一脈相承,密不可分。講安陽的歷史,就應該包括殷和鄴的歷史。
殷商時期,殷墟為國都(約公元前1378~前1106年)。至帝辛(紂王)時,疆域范圍,東到大海,西達陜西省西部,南至長江以南,東北到遼寧,已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鄴地,相去殷都(今安陽市區(qū)小屯)20公里,為殷商王朝都畿地。武王滅紂,封武庚守殷祀,鄴處武庚之殷地。
學者陳夢家曾指出: “鄴上司馬!堵肥贰芬詾樯霞拙, 今河南湯陰境。但所謂上司馬和商之墓地似乎即今安陽小屯, 今小屯對岸有大小司空村??鄴若為大甲所居, 則鄴即殷!
至戰(zhàn)國,魏文侯七年(公元前439年),曾一度定都于鄴,以西門豹為鄴令。秦統(tǒng)一六國后,始置安陽縣。迄西漢初(公元前205年),省安陽縣入湯陰縣。時湯陰縣屬魏郡(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治鄴縣。從魏文侯七年至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439年至公元前195年),鄴領(lǐng)殷(安陽)。
東漢建安九年(204年)至黃初元年(220年),曹魏曾定都鄴。十六國時期 (335年至370年),后趙、冉魏、前燕,定都于鄴。北朝,從534年至577年,東魏、北齊,定都于鄴。
在鄴為都城時期,殷地(安陽)均屬魏郡、鄴縣管轄,實際上,是鄴含殷。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楊堅焚鄴城,徙相州、魏郡、鄴縣于鄴南20公里之安陽城,鄴失去當年的領(lǐng)導地位,政治中心移至安陽(殷)。隋開皇三年(583年)罷魏郡,鄴縣為相州附廓。隋開皇十年(590年),鄴縣遷回故鄴城。唐貞觀八年(634年)在故鄴城西50步,筑小城為鄴縣治,結(jié)束了楊堅焚鄴城后,鄴縣長期無固定治所的局面,然自此以后,相州治安陽(殷),鄴為其屬縣。此為唐一代常制。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天章閣待制曾孝寬,察訪(黃)河北,奏廢鄴縣為鎮(zhèn),從此鄴縣降為鎮(zhèn)。鄴縣西部、中部、南部入安陽,唯東部古鄴城及其近處入臨漳。于是,西起清涼山,沿今安陽縣北嶺之南,經(jīng)彪澗之南,東至韓陵山北,此線以北,原鄴縣西、中南部,盡入安陽縣。此后,無鄴縣者,近900年。
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為彰德府,府治安陽。金沿襲宋制,劃相州為河北西路。元,改為彰德路,屬中書省。明初,復為彰德府,改屬河南布政使司。時彰德府下領(lǐng)安陽、臨漳、湯陰、林縣、武安、涉縣、磁州,共6縣1州。鄴城故地,位于臨漳境內(nèi),屬彰德府轄。
清承明制,彰德府仍轄6縣1州。雍正年間,劃出磁州,割內(nèi)黃來屬。清末,彰德府屬彰衛(wèi)懷道,府治安陽,下領(lǐng)安陽、湯陰、林縣、涉縣、武安、臨漳、內(nèi)黃7縣,鄴屬彰德府管轄。
及至近代,1912年1月,民國成立。1913年3月,全國廢府州,存道縣。廢彰德府,存安陽縣。原彰德府所轄7縣,隸河南省豫北道(原彰衛(wèi)懷道)。翌年,隸河北道。1932年8月,國民黨南京政府在省下分區(qū),設(shè)置行政督察專員及辦事機構(gòu)——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0月,安陽為河南省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共領(lǐng)11縣,即安陽、臨漳、武安、涉縣、林縣、湯陰、內(nèi)黃、汲縣、滑縣、 ?h、淇縣。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同年11月,安陽為日軍侵占。國民黨河南省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先后遷往水冶、濟源、林縣、滑縣、延津等地。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為奪取勝利果實,河南省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又搶占安陽城。其所領(lǐng)縣,仍為原來的11縣(含臨漳),直至1949年5月6日安陽城解放。
從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至1949年5月6日安陽城解放的1369年間,臨漳一直為治所設(shè)在安陽的相州、彰德府(金稱河北西路,元為彰德路,民初一度稱彰衛(wèi)懷道)管轄,故鄴城為臨漳縣屬地,亦屬安陽管轄。由此可看出,殷( 安陽)鄴,實乃一體。
文獻記載
南北二城
據(jù) 文獻記載,鄴城平面呈 長方形,東西長7里,南北寬5里。有兩重 城垣: 郭城和 宮城。郭城有7座城門(南面3座,東、西各1座,北面2座);城中有一條東西干道連通東、西兩城門,將全城分成南北兩部分。干道以北地區(qū)為統(tǒng)治階層所用地區(qū),正中為宮城,內(nèi)有舉行典儀用的 建筑和 廣場。宮城以東為 宮殿、 官署。 官署東為戚里,是 王室、 貴族的居住地區(qū)。 宮城以西為禁苑──銅雀園,其中有 糧倉、 武器庫和 馬廄;園西北隅憑借城墻加高筑成 銅雀、 金虎、 冰井等三臺,平時供游覽和檢閱城外軍 馬演習之用,戰(zhàn)時作為城防要塞。東西干道以南為一般居住區(qū),劃分為若干坊里;3條南北向干道分別通向南面3座城門,中軸線大道 北通宮城的北門── 端門。城的東門外為對外交往和設(shè)市之地;迎賓館──建安驛設(shè)于此。 鄴城的西門外有大片皇家苑圃和水面, 曹操曾在此操練 水軍。為供城市用水,引 漳河水從 銅雀三臺下流入宮禁地區(qū),一部分河水分流至坊里區(qū),從東門附近流出城外。
鄴城的主要 宮殿毀于 西晉末年。 公元334年后趙石虎遷都鄴城時,沿用曹魏時的布局重建。 公元6世紀北齊在城南增建新城,史稱 鄴南城,比北城更大更奢華。
北方佛都
十六國時期,各國起兵混戰(zhàn)。公元335年,后趙石虎遷都鄴城后,西域沙門佛圖澄到鄴都弘揚佛法,佛圖澄“誦經(jīng)數(shù)百萬言,善解文義。雖未讀此土儒史,而與諸學士論辯疑滯,皆暗若符契,無能屈者”(《高僧傳·佛圖澄傳》)。中國北方各民族區(qū)域的佛教即源于佛圖澄于后趙的傳播,因而可以說安陽一帶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源頭之地。后趙全國大建寺廟,遍及各地,百姓也紛紛剃度出家學佛。據(jù)慧皎《高僧傳》記載,佛圖澄“前后門徒幾且一萬。所歷州郡,興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佛圖澄以神異著稱,其受業(yè)門徒有數(shù)百,前后弟子近萬人。后趙建武十四年(公元348年),佛圖澄117歲終于鄴地,僅隨葬有一缽一杖,被埋葬在漳河北岸紫陌附近。繼高僧佛圖澄之后,最有影響的是他的著名大弟子釋道安成為了全國佛教道場的一位重要核心人物。道安法師通經(jīng)明理,精研佛經(jīng),在鄴地安陽一帶弘揚佛教,傳授弟子,譯經(jīng)說法,具有極高的聲望。以后道安法師又帶領(lǐng)眾多弟子到中國南方各地弘法授徒,使這一時期的佛教活動在全國更加普及和興盛。后趙鄴地的佛教傳播在中國佛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北朝與隋唐時期,中原地區(qū)的佛教活動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民間武術(shù)更是盛極一時,外來的佛教思想逐漸融合在漢民族文化中。歷史上的鄴下一帶(今河南安陽一帶),隨著少數(shù)民族逐鹿中原,在游牧民族與農(nóng)耕民族不斷爭奪中,顯示出各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匯與統(tǒng)一,促進和豐富了鄴都武術(shù)活動朝著多樣化發(fā)展。北朝時期在鄴下建造寺院有4000多所,出家僧尼近8萬人,全境寺院多達4萬所,住寺僧尼有200萬人。這一時期一個突出的社會特征,就是既信奉佛教又喜尚與佛教戒規(guī)不相容的習武活動廣泛流行。佛教在傳入中原之前,中華武術(shù)早已興盛于民間各地。鄴都曾以著名的西門豹治鄴而家喻戶曉,又以曹操營建的“銅雀三臺”而聞名于世。鄴都成為大分裂與大融合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這一時期又是各族人民尚武之風傳播交流的一次大普及。寺院武術(shù)活動要受到社會生活的制約,特別是政治生活的制約,有著濃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寺院武功是以僧人強體防身、保護寺院財產(chǎn)而逐漸形成的。
城市規(guī)劃
在 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史上有重要意義。它繼承了 戰(zhàn)國時期以 宮城為中心的規(guī)劃思想,改進了 漢代長安宮城與閭里相參、布局松散的狀況。 鄴城是一個功能分區(qū)明確、結(jié)構(gòu)嚴謹?shù)?城市,主要道路正對城門,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宮門前,把 中國古代一般建筑群的 中軸線對稱的布局手法擴大應用于整個城市。這種布局形式對此后的都城規(guī)劃如 隋唐 長安城等有很大影響。
相關(guān)保護
遺址保護
鄴城遺址
1979年12月, 鄴城遺址被公布為 臨漳縣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7月23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月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河北省 臨漳縣完成了《鄴城保護總體規(guī)劃》的編制評審,鄴城遺址保護列入了國家重點支持的36家大遺址之一,并列入國家、省、市“十一五”重點建設(shè)項目。
2013年5月27日,河北省鄴城遺址(含河南 安陽 高陵)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批準的《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guī)劃》,國家將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引導,全面推進大遺址保護工作。
建博物館
2009年, 臨漳縣動工建設(shè) 鄴城博物館,該博物館建成后, 人們可一睹當年鄴城建筑和社會生活的風采。
該縣將委托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制三臺遺址 保護區(qū)、鄴城地下潛伏城門遺址保護區(qū)、 朱明門遺址保護區(qū)、 皇家寺院保護區(qū)四個詳細規(guī)劃。準備建設(shè)“一城”、“三苑”、“兩館”等重點保護設(shè)施!耙怀恰,即依托《鄴城遺址保護總體規(guī)劃》的實施,建成鄴城遺址保護區(qū);“三苑”,即銅雀三臺苑、倪辛莊宮殿苑、朱明門遺址苑;“兩館”,即鄴城博物館、建安文學館。隨著這些保護設(shè)施的逐步建成,鄴城遺址也將逐步露出其“真容”。
埋藏發(fā)掘
鄴城遺址一處佛教造像埋藏坑發(fā)現(xiàn)大量精美佛教造像一事引起社會關(guān)注。2012年3月19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鄴城考古隊隊長朱巖石表示,發(fā)掘工作初步完成,準備建立專題博物館存放發(fā)掘的此批佛教造像。
發(fā)掘工作初步完成 最后結(jié)論需進一步研究
2012年1月上旬,鄴城考古隊對河北 臨漳縣鄴城遺址東部的北吳莊( 臨漳縣下轄村名)北漳河考古勘測時,發(fā)現(xiàn)約5米深的河灘沙地內(nèi)有漢白玉碎塊,在進行具體的考古勘探后,發(fā)現(xiàn)了此佛教造像埋藏坑。
鄴城考古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lián)合組成。鄴城考古隊隊長朱巖石介紹,“目前對佛教造像埋藏坑的田野發(fā)掘工作已初步完成,由于此次出土的佛教造像數(shù)量眾多,現(xiàn)已將其保存在專門騰出的庫房。這次考古發(fā)掘共出土有編號佛造像2895件(塊),是目前所知的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數(shù)量最多的佛教造像!
朱巖石說,此次發(fā)掘在1月10日后全面開始,歷時16天,于1月25日結(jié)束了田野發(fā)掘工作。由于考古的工作是長期的、科學嚴謹?shù),對于此次考古的最后結(jié)果還需對所有出土的佛教造像清理完成后再做定論。
文化產(chǎn)業(yè)
2012年10月22日公布的 河北省十大文化產(chǎn)業(yè)項目中, 鄴城遺址產(chǎn)業(yè)園成為 邯鄲惟一上榜項目。
位于 臨漳縣境內(nèi)的鄴城遺址產(chǎn)業(yè)園總投資65億元,將整合銅雀三臺遺址公園、 鄴城博物館、鄴都文化園等資源,再現(xiàn)古鄴風貌。鄴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分為鄴北城遺址和鄴南城遺址,鄴北城中軸對稱、分區(qū)布局的建筑格局對后世都城建設(shè)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