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粿條,作為粿條一種煮食方法,通常特指干炒,常見于廣東潮汕地區(qū),福建閩南,和廣東話中的“干炒河”基本相同,又寫作“炒貴刁(潮汕話)”,也是流行于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國(guó)家的華人美食,在馬新兩地的美食中心都可以找到其蹤跡。
簡(jiǎn)介
歷史
炒粿條是潮汕人的小吃,在19世紀(jì)開始潮汕人移民新馬泰,在星馬泰發(fā)揚(yáng)光大,成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泰國(guó)的美食,也是檳城的代表美食之一。馬來語(yǔ)是Char Kway Teow。在馬來西亞除了華人售賣炒粿條外, 馬來人也有售賣炒粿條。
種類
在檳城和吉隆坡的炒粿條略有不同,檳城炒粿條所使用的粿條是比較寬大的;
而吉隆坡人所使用的粿條則是比較類似沙河粉,是比較幼細(xì)和長(zhǎng)的。
雖然兩地所使用的粿條不同,但是味道和佐料都是大同小異的。
制作
材料
檳城和吉隆坡的炒粿條都是以醬油、黑醬油、蠔油為主要醬料,嗜辣者還可以配上三峇辣椒醬,使炒粿條的味道在咸甜中帶點(diǎn)辣味。
炒粿條的佐料主要跳不出蝦仁、雞蛋、臘腸、綠豆芽、魚餅和韭菜這幾種。新加坡版的則還用了些許的甜醬油,血蚶則是必不可少的佐料。
煮法
首先先燒熱大鍋,然后倒入一些豬油,油燒熱后,可倒入蒜蓉爆香至金黃色。倒入粿條、豆芽一起炒,炒均一分鐘后就可把粿條推至鍋旁,接下來再倒入一些油燒熱,加入雞蛋,然后和粿條一起炒,過后可以醬油、黑醬油、蠔油三峇辣椒醬炒勻。最后蝦仁、臘腸、魚餅和韭菜一起爆炒即可,炒好后的炒粿條通常都會(huì)盛在已放了香蕉葉的碟子上,據(jù)說這樣會(huì)讓炒粿條的味道更香和保濕。由于炒粿條的味道和佐料都大同小異,也就意味著炒粿條是個(gè)注重炒功的食物,炒得好吃,炒得夠火候和炒得有特色,才能吸引顧客。在檳城仍然可以找到用炭火代替現(xiàn)代煤氣來炒,火候十足。另外, 有些檔口有雞蛋和鴨蛋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