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淮揚菜(中國傳統(tǒng)四大菜系之一)簡介

    2021-10-03    淮安   

    淮揚菜是中國傳統(tǒng)四大菜系之一,蘇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發(fā)源于揚州、淮安。菜系充滿淮、揚特點。原料多以水產(chǎn)為主,淮揚菜系大多以江湖河鮮為主料,以頂尖烹藝為支撐,以本味本色為上乘,以妙契眾口為追求,雅俗共賞而不失其大雅,尤其是“和、精、清、新”的獨特理念。

    揚州、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磽P菜系指以揚州府和淮安府為中心的淮揚地域性菜系,形成于揚州、淮安等地區(qū);磽P菜始于春秋,興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淮揚菜選料嚴謹、因材施藝;制作精細、風格雅麗;追求本味、清鮮平和。

    淮揚菜十分講究刀工,刀功比較精細,尤以瓜雕享譽四方。菜品形態(tài)精致,滋味醇和;在烹飪上則善用火候,講究火功,擅長燉、燜、煨、焐、蒸、燒、炒;原料多以水產(chǎn)為主,注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而略帶甜味。著名菜肴有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干絲、三套鴨、軟兜長魚、水晶肴肉、松鼠鱖魚、梁溪脆鱔等。其菜品細致精美,格調(diào)高雅。

    淮揚菜

    簡要介紹

    中國烹飪是文化,是科學,是藝術;磽P菜是其一大結晶,也是中國烹飪“以味為核心,以養(yǎng)為目的”這一本質(zhì)特征的一大體現(xiàn);厮葜袊腼兊臍v史長河,千古菜系,除了魯、川、粵外,就是惟一破例以省以下城市及區(qū)域稱謂的淮揚菜系。

    淮揚菜與魯菜、川菜、粵菜并稱為中國四大菜系,揚州是淮揚菜主要發(fā)源地,同時也吸收了周邊地區(qū)一些菜肴風味,始于春秋,興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

    淮揚菜,江、浙、皖、湖南等地菜系組成。該菜系的發(fā)展得益于隋煬帝下江都,帶來了北方烹飪手法,融合江南本土鮮美的食材,唐朝揚州富甲天下,該菜系得到極大發(fā)展,融合百家。又經(jīng)過千百年各地演繹,已形成諸多小菜系,從中衍生出皖菜、浙菜等,形成后來的八大菜系。

    許多標志性事件的宴席、宴會都是淮揚菜唱主角:滿漢全席最早記錄在《揚州畫舫錄》、名著《紅樓夢》中描述的菜肴多為淮揚菜,故今日有紅樓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大慶宴會、2002年江總書記宴請美國總統(tǒng)喬治·布什等,都是以淮揚菜為主。

    今日淮揚菜也是盛名遠播。上至官宴、下至街頭飯館,遠至西洋諸國,凡有華人之地,皆有淮揚菜。

    菜系溯源

    淮揚菜系以揚州菜為鼻祖,早在西漢時期淮安漢賦大家枚乘的《七發(fā)》中有這樣子的一段:“雛牛之腴,菜以筍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膚。楚苗之食,安胡之飯。摶之不解,一啜而散。于是使伊伊煎熬,易牙調(diào)和。熊蹯之膈,勺藥之醬。薄耆之炙,鮮鯉之膾。秋黃之蘇,白露之茹。蘭英之酒,酌以滌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飯大啜,如湯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淮揚菜系形成于明清,而尤以清時為盛。自古至清中期,揚州都是全國及世界有名的大都市,飲食文化自成體系,并融合及影響了周邊的鎮(zhèn)江、鹽城、南京等地方菜系。淮揚菜也是中國各大菜系中唯一以城市命名的菜系。

    揚州位于長江北岸,緊挨京杭大運河,從地理上看是連接南北西東的重要交通樞紐,且自古以來就是富庶的魚米之鄉(xiāng)。揚州早在隋、唐時期就已經(jīng)相當繁華,當時的揚州不僅僅是文化交流上的發(fā)達,更可以理解為揚州在那個時候便已是消費集中地帶。從文獻記載中淮揚菜的聞名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揚州的文化交流發(fā)展、鼎盛過程一樣,歷唐、清兩個時期,且也是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達到巔峰,借勢于兩代皇帝的頻頻南巡期間,屢屢逗留揚州。到乾隆年間,淮揚菜系已經(jīng)成為全國四大菜系之一。

    文化淵源

    淮揚菜見于文獻,當自《尚書》“淮海惟揚州”始。自先秦發(fā)展至漢晉,史載揚州已是“熟食遍列”。隋唐、明清尤見繁盛。特別是大運河開鑿以后,揚州成為鹽漕兩運、物資集散和進出口口岸的水陸交通樞紐,曾排名為世界上60萬人口以上十大城市之第三位。因之,八方輻輳,帆墻林立,商賈麇集,文土如云,經(jīng)濟、文化高度發(fā)達,史有“揚一益二”之稱。加之,揚州地處長江下游東經(jīng)120度左右、北緯33度上下,氣候適宜,物產(chǎn)在豐富;位于江河水網(wǎng)地區(qū),尤饒動植物水鮮,蘇東坡《揚州以土物寄少游》詩中提及的鮮鯽、紫蟹、春莼、姜芽、鴨蛋之類,鄭板橋詩詞中描述的鮮筍、鰣魚和“蒲筐包蟹、竹籠裝蝦、柳條穿魚”等,均比比皆是;海味產(chǎn)區(qū)亦近在咫尺。這些,構成了個性鮮明的烹飪原料實力。又以其集散、聚焦之地理優(yōu)勢,得以萃取宇內(nèi)烹調(diào)技藝之精華,凝聚吳楚飲食文化之神髓,不僅鍛煉出了世人驚嘆的刀功、火功等精湛的烹飪工藝,而且醞釀出能夠適應四面八方的“清鮮平和,濃淳兼?zhèn),咸甜適度,南北皆宜”的風味特色。從而,佳肴迭傳,美點盈市,詩文詞曲稱頌不絕,名人題詠尤難列舉,曾蒙“東南佳味”之美譽的“滿漢席”亦首見于《揚州畫舫錄》。正是在此歷史背景和經(jīng)濟地位的基礎上孕育了淮揚菜,其飲食文化積淀之深厚,海內(nèi)無出其右者。故而,很早就確立了中華一大風味菜系之地位。

    歷史發(fā)展

    上古時期

    古之中國,分九州,揚州為其一。惟與維通用,所以古人愛稱揚州為維揚,而淮南也是揚州別稱之一,所

    以,“揚州廚刀”下的菜點喜得兩個雅號:淮揚菜或維揚菜。揚州的先民早在約4000年前,就已經(jīng)掙脫茹毛飲血的蒙昧狀態(tài),超越伏羲火上燔肉、神農(nóng)石上燔谷的原始萌芽時代,使用陶質(zhì)炊器,火烹熟食了!陶器時代,不妨看作揚州烹飪的形成期。揚州進入古邗國時代,即中原夏商周時期,在儀征破山口出土了屬于這一時期的青銅鼎、鬲(炊器),鼎煮肉,鬲炒菜,而且還有尊、鹵(酒器)、鐘(宴享樂器)以及盛具祭祀牛、羊、豬的四鳳盤(食器),據(jù)此猜測揚州先民可吃肉、可喝酒、可聽樂、可行禮,瀟灑走一回,古揚州人便曉得善待生活!渡袝蜂洠合拇小盎匆呢曯~”,這似應為淮揚菜系最初的文獻記載;《周禮·職方氏》有“東南曰揚州……其谷宜稻”的記載,可見揚州是天生的魚米之鄉(xiāng)。這些足以證明,距今3000年左右的揚州烹飪已經(jīng)進入青銅文化時代了。

    公元前468年,吳王夫差滅古邗國、鑿邗溝、筑邗城,不僅對揚州城建,也對揚州烹飪,都具劃時代的價值。《周禮》關于用作盛酒槳的“吳邗王壺”的實錄,以及城西北黃金壩出土的“印紋硬陶鬲”,說明春秋未期夫差引進了整套的飲食經(jīng)驗。這是外地飲食文化影響揚州烹飪的處女作。

    秦朝以后,揚州實現(xiàn)了從自然區(qū)劃向行政區(qū)劃的轉(zhuǎn)變。而西漢吳王劉濞建都廣陵,揚州脫胎換骨,一躍為東南封都,“淮左名都”由此得名。由于得煮鹽鑄銅之利,財力雄富,士馬精妍,國用饒足,鮑照《蕪城賦》道:“當昔全盛之時,車掛轊、人駕肩,廛櫧說,歌磽v刑歟 毖鎦萑巳兆癰渙,腰包鼓了,讋蚧矚g齠瞧ち,进而尘壝饱,粧飒尘壝褐櫍从焰y莩墻己捍乖岢鐾戀摹骯懔曄徹佟蓖σ約巴、奴H⒑⑸椎繞崞饕稱骶呤摯季,这矄君l嫠呶頤牽鎦薟途嚦⒀芯吭諶煜鵲匚,蹲庍隔櫾g遙勾硬嗝娣從沉說筆毖鎦萑艘車目季俊?/p>

    辭賦家枚乘所寫的《七發(fā)》中居然“飲食”與“游宴”便占其二。他所描述當時揚州豪宴中的菜譜,以煎、熬、炙、燴等多種烹調(diào)法,以五味調(diào)和為標準,制有調(diào)醬爛熊掌、烤獸脊肉薄牌、鮮鯉魚肉細絲、鮮嫩蔬菜,并且奢侈地用黃玉蘇子起香、蘭花泡酒漱口,所以,與其說《七發(fā)》是諷諫宏論,不如說是第一份淮揚食單;揚州鳳凰河曾經(jīng)出土漢代旋轉(zhuǎn)石磨,標志著漢代已能加工小麥面粉,勾畫了揚州以稻米為主而兼有面食的主食結構,揭開了揚州精致面點原料的綿長歷史!昂廊A自古說揚州,煙月笙歌處處樓”,東漢市肆矗立起的酒樓,盡管規(guī)模不大,但是那高懸飄搖的“酒”字店招,那掛旗名菜“生魚膾”,分明告訴人們:淮揚菜發(fā)展的大幕啟開了!所以其后才有在揚州任廣陵相的晉謝玄親手制作魚鮓,遠送河南,孝敬夫人的趣聞逸事。

    隋朝時期

    揚州,因地處海上絲綢之路北上赴京的咽喉重地,至唐代,發(fā)展為東南經(jīng)濟中心。舉足輕重得天下三分明月,揚州便占二分!“萬商日落船交尾,一市春風酒并壚”,揚州飲食市場被刺激得火爆了,廚藝精湛了。國民們、外商們紛紛“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干嗎?李白詩云:“玉瓶沽美酒,銜杯大道間!碧拼鷵P州海魚化石的出土,論證了烹飪原料從畜、禽、河鮮、野蔬向海鮮挺進!飲茶也成揚州人的喜好,唐人筆記小說《墉城集仙錄》曾描寫過“每旦,將一器茶賣于市”的廣陵茶姥。揚州的美食美具引起了皇室的極大關注,成了上等貢品,當唐玄宗和楊貴妃安撫安祿山、恩賜宮藏禮品時,內(nèi)中就有揚州的“金平脫犀頭匙箸”。這一切因素,使淮揚菜發(fā)展到一個新高峰;磽P菜作為一個“系統(tǒng)”,至唐代基本形成了。

    宋代時期

    宋慶歷八年春,一代文學巨匠歐陽修給揚州美食界帶來福音,這位醉翁常攜賓客舉行平山堂飲宴,文章太守,揮毫萬字,尊中看取美食文;此后,蘇軾又知揚州,與四學士飛雪堆盤燴魚腹,明珠論斗煮雞頭,開創(chuàng)了給淮揚菜系注入文學新鮮血液的先河,淮揚菜典雅俏麗的文人風格由此而起,其后經(jīng)年不衰。菜系南北風格的碰撞,終在揚州發(fā)生又一輪大爆發(fā)。公元1125年,宋徽宗在金人入侵之際,倉惶南逃進了揚州城,小市春燈煮百羊,要吃要喝;時隔一年,徽欽被擄,高宗攜社稷皇室四萬人也逃進揚州城,“行在”玉燴金齏不空口,也要吃要喝!揚州城雖遭掠,但是飲食業(yè)卻在亡國背景下得到畸形推動也是事實。此后,朝廷離揚偏安,揚州成了宋、金政權驛的交會要沖。南北飲食文化之間既對峙又對接,揚州市井,酒食繁華,專設“高麗館”,并按朝廷在臨安宴金國人使制,設宴九道菜點。

    帝王巡幸,無疑等于在揚州舉行了全國性的烹飪技藝大比拼,飲食文化大交流,這對推動淮揚菜系的形成與發(fā)展,自然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元明時期

    元明清時期,尤其是清康熙、乾隆盛世,淮揚菜進入了第二高潮。

    元朝將揚州列為皇宮食品供應基地。元至正十六年,揚州鷹房打捕魯花赤總管府,就負責湖泊山場漁獵,以供內(nèi)房內(nèi)膳。

    朱元璋對淮揚菜情有獨鐘,飲命揚廚專司內(nèi)膳;這是淮揚菜系進京扎根的正式記錄;正德皇帝南巡揚州,游龍戲鳳,當然也不忘淮揚佳肴,艷?诟,一個也不能少。他們最愛吃的便是揚州一帶江面特產(chǎn)鰣魚、刀魚、鮰魚,稱為長江三鮮。明萬歷年間《揚州府志》記載:“揚州飲食華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示江表……”足見其時揚州飲食之排場、之精湛、之豐饒,已經(jīng)傲視江南了。

    清代時期

    至清代,兩淮為繁華富庶之鄉(xiāng),鹽漕運輸?shù)臉屑~地位使揚州雄踞東南美食中心寶座,致使“涉江以北,宴會珍錯之盛,揚州為最”(清康熙《揚州府志》)。“為最”的一大因素是帝王寵幸。淮揚菜加大對紫禁城宮廷膳饈影響的力度,除每年貢果品、調(diào)料外,尚要貢沙雁、野雞、鵪鶉等野味1052只,清乾隆年間寶應每年進貢藕粉約128000千克,此外還有京江臍、秦郵董糖、界首茶干等土特產(chǎn)。據(jù)《食在宮廷》介紹,清帝喜吃的菜有100多款,其中淮揚風味菜如蟹粉獅子頭、清炒蝦仁等達60多款,典型的例證,就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揚州任巡鹽御史,每年都要貢獻南味給康熙帝,所謂“水落魚蝦常滿市,湖多蓮芡不論錢”,常年進貢不懈的是筍,因為,清康熙皇帝喜吃春筍,每次南下必食,曹寅多次進貢揚州燕來筍以博皇上“朕心大慰”。

    康熙、乾隆南巡,淮揚菜接駕更是盛況空前,據(jù)《揚州畫舫錄》記載:“上買賣街前后寺觀皆為大廚房,以備上司百官司食飲!

    菜色說明

    風味特色

    揚州地處南北交匯,水陸要沖,亦是明清時期聞名海內(nèi)的都會,揚州自唐宋至明清均在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之列。因此淮揚菜具有以下特點:

    口味清鮮平和,咸甜濃淡適中,南北皆宜。并且,淮揚菜的選料尤為注重鮮活、鮮嫩;制作精細,注意刀工,尤以瓜雕享譽四方;調(diào)味清淡味,強調(diào)本味,重視調(diào)湯,風味清鮮;色彩鮮艷,清爽悅目;造型美觀,別致新穎,生動逼真;菜式繁多,體系龐大;做工精細,特別講究刀工,注重菜品形態(tài)和雕刻;色香味形俱佳。

    選料講究時令新鮮,原料以河鮮比重較大,“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烹飪善用火候,擅長燉、燜、煨、焐、蒸、燒、炒。

    風格雅麗。揚州以其皮薄、汁濃、味鮮的各色點心聞名,俗語道:“川菜揚點”。

    原料多以水產(chǎn)為主,注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而略帶甜味。著名菜肴有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干絲、三套鴨、水晶肴肉(圖)、梁溪脆鱔等。其菜品細致精美,格調(diào)高雅。

    經(jīng)典菜肴

    一大批經(jīng)典名菜涌上餐桌,如扒燒整豬頭、拆燴鰱魚頭、蟹粉獅子頭、三套鴨、大煮干絲、李斗記錄的《揚州畫舫錄》:“烹飪之技家庖最勝。如吳一山炒豆腐、田雁門走炸雞、江鄭堂十樣豬頭、汪南溪拌鱘鰉、施胖子梨絲炒肉、張四回子全羊、汪銀山?jīng)]骨魚、汪文蜜蛼螯餅、管大骨董湯、鮆魚糊涂、孔讱庵螃蟹面、文思和尚豆腐、小山和尚馬鞍橋、風味皆致絕勝!薄八戨日潆s果蔬,珠簾十里醉東風”,揚州飲食業(yè)大眾化市場進一步開發(fā)了,僅《揚州畫舫錄》記載的有名有姓的餐館就達50多家,瘦西湖上,畫航沙飛,有船娘行廚,以宴飲助游興。這表明,至清代揚州飲食市場布局趨向合理、經(jīng)營趨向靈活、服務趨向周到了。

    代表菜品

    清燉蟹粉獅子頭

    原料:豬肋條肉800克,青菜心12棵,蟹粉100克,紹酒10克,精鹽20克,味精1.5克,蔥姜汁15克,干淀粉50克。

    做法:豬肉刮凈、出骨、去皮。將肥肉和瘦肉先分別細切粗斬成細粒,用酒、鹽、蔥姜汁、干淀粉、蟹粉75克拌勻,做成6個大肉圓,將剩余蟹粉分別粘在肉圓上,放在湯里,上籠蒸50分鐘,使肉圓中的油脂溢出。二、將切好的青菜心用熱油鍋煸至呈翠綠色取出。取沙鍋一只,鍋底安放一塊熟肉皮(皮朝上),將煸好的青菜心倒入,再放入蒸好的獅子頭和蒸出的湯汁,上面用青菜葉子蓋好,蓋上鍋蓋,上火燒滾后,移小火上燉20分鐘即成。食用時將青菜葉去掉,放味精,連沙鍋上桌。

    特點:肉圓肥而不膩,青菜酥爛清口,蟹粉鮮香,肥嫩異常。

    拆燴鰱魚頭

    主料:鰱魚頭2500克,輔料:油菜心200克火腿50克雞肉50克蟹肉60克春筍50克香菇(鮮)25克雞肫25克蝦籽3克,調(diào)料:小蔥25克鹽4克白砂糖2克胡椒粉1克姜25克料酒100克白醋25克味精1克淀粉(蠶豆)13克豬油(煉制)100克。做法:蔥去根須,洗凈,15切段,10克打結;將油菜心洗凈,菜頭削成橄欖形;熟火腿切片;雞肉洗凈,煮熟,切片;春筍去皮,洗凈,切片;姜洗凈,切片;香菇去蒂,洗凈,切片;雞肫洗凈,煮熟,切片;將魚頭(鰱魚頭)劈成兩片,去鰓洗凈,放鍋內(nèi)加清水淹沒魚頭,置旺火上燒至魚肉離骨時,撈起拆去骨;鍋內(nèi)再換清水,放入魚頭肉,加蔥結10克、姜片10克、料酒50克,置旺火上燒沸,撈出,揀去蔥、姜;炒鍋置中火上燒熱,舀入熟豬油,燒至四成熱時,放入菜心,用手勺推動,至菜色翠綠時,倒入漏勺瀝去油;將鍋置旺火上燒熱,舀人熟豬油50克,燒至五成熱時,放入蔥段15克、姜片15克,稍炸;炸香后撈去蔥、姜,放入蝦子、蟹肉略炒,加料酒50克、雞湯400毫升、精鹽、白糖,再放入筍片、香菇片、雞肉片、雞肫片、魚頭肉,蓋上鍋蓋,燒10分鐘左右;加入菜心,味精,燒沸后,用水淀粉勾芡,淋入白醋、熟豬油50克翻炒均勻,起鍋裝盤,撒上胡椒粉(白胡椒粉),上放火腿片即成。口感:皮糯粘膩滑,魚肉肥嫩,湯汁稠濃,口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

    揚州炒飯

    揚州炒飯又名揚州蛋炒飯,原流傳于民間,相傳源自隋朝越國公楊素愛吃的碎金飯,即蛋炒飯。隋煬帝巡視江都(今揚州)時,隨之也將蛋炒飯傳入揚州,后經(jīng)歷代廚壇高手逐步創(chuàng)新,柔合進淮揚菜肴的“選料嚴謹,制作精細,加工講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的特色,終于發(fā)展成為淮揚風味有名的主食之一。歐美、日本、香港等地的揚州風味菜館,也紛紛掛牌售此美食,頗受歡迎。主料:青豆、胡蘿卜、火腿、香腸、雞蛋、米飯(最好是隔夜飯);輔料:蒜籽、蔥;調(diào)料:色拉油、鹽、雞精。由于揚州炒飯的制作比較繁雜,制作原料比較繁多。所以列出的是比較適合大眾自己烹飪的版本

    扒燒整豬頭

    主料:豬頭(6500克)調(diào)料:醬油(250克)冰糖(500克)姜(50克)八角(15克)香菜(10克)料酒(1000克)香醋(200克)小蔥(100克)桂皮(25克)茴香籽[小茴香籽](10克)

    制作工藝:姜洗凈,切片;蔥洗凈,打成結;香菜擇洗干凈,消毒,備用;將豬頭鑷凈毛,放入清水中刮洗干凈;豬面朝下放在砧板上,從后腦中間劈開,剔去骨頭和豬腦,放入清水中浸泡約兩小時,漂凈血污;入沸水鍋中煮約20分鐘,撈出,放入清水中刮洗,用刀刮凈豬睫毛,挖出眼珠,割下豬耳,切下兩腮肉,再切去豬嘴,剔除淋巴肉,刮去舌膜;再將眼、耳、腮、舌和頭肉一起放入鍋內(nèi),加滿清水,用旺火煮兩次,每次煮約20分鐘,至七成熟取出;把桂皮、大料、茴香籽放入紗布袋中扎好口,成香料袋;鍋中用竹箅墊底,鋪上姜片、蔥結,將豬眼、耳、舌、腮、頭肉按順序放入鍋內(nèi),再加冰糖、醬油、料酒、香醋、香料袋、清水,清水以浸過豬頭為度,蓋上鍋蓋,用旺火燒沸后,改用小火燜約2小時,直至湯稠肉爛;將豬舌頭放在大圓盤中間,頭肉面部朝上蓋住舌頭,再將腮肉、豬耳、眼球按豬頭的原來部位裝好,成整豬頭形,澆上原汁,綴上香菜葉即成。

    菜品特色:色澤紅亮、肥嫩香甜,軟糯醇口,油而不膩,香氣濃郁,甜中帶咸。

    文思豆腐

    原料:豆腐(450克), 冬筍(10克),雞胸脯肉(50克),火腿(25克),香菇(鮮)(25克),生菜(15克),鹽(4克),味精(3克)

    做法:

    一 、將豆腐削去老皮,切成細絲,用沸水焯去黃水和豆腥味;二、把香菇去蒂,洗凈,切成細絲;三、冬筍去皮,洗凈,煮熟,切成細絲;四、雞脯肉用清水沖洗干凈,煮熟,切成細絲;五、熟火腿切成細絲;六、生菜葉擇洗干凈,用水焯熟,切成細絲;七、香菇絲放入碗內(nèi),加雞清湯[1]50毫升,上籠蒸熟;八、將鍋置火上,舀入雞清湯200毫升燒沸,投入香菇絲、冬筍絲、火腿絲、雞絲、青菜葉絲,加入精鹽燒沸,盛湯碗內(nèi)加味精;九、另取鍋置火上,舀入雞清湯500毫升,沸后投入豆腐絲,待豆腐絲浮上湯面,即用漏勺撈起盛入湯碗內(nèi)上桌?谖叮合条r味特點:刀工精細,軟嫩清醇,入口即化,是對廚師刀工的考校。

    典故

    傳說清朝乾隆年間,法海寺的一位蓮法師,擅長烹調(diào),燒的豬頭肥嫩香甜,常以他親手燒制的扒燒豬頭款待施主,食之美不可言,譽為味壓江南。 兒童們因為和尚會燒豬頭,還編了一首歌謠傳唱。其實釋門創(chuàng)教,弟子沿門 托缽,并無專門吃素的習慣。后來釋加弟子提婆達多單立門戶,提出不吃乳 蛋魚肉葷物。梁武帝時,大立佛教,開始了佛教徒不吃葷吃素的齋戒制度。 后來蓮法師把這手絕藝,傳給廟里的一個廚師。廚師學會此法,在外面 開了飯館,專門烹制扒燒整豬頭。制成后先把頭肉和舌頭放入盤中,再將腮 肉、豬耳、眼睛按原位裝上,成一整豬頭形,然后澆上原湯汁,保持了法海寺蓮法師的手法和風味流傳下來。關于這一傳說,雖無明文記載,但卻可以在古籍中找到旁證。清代的《揚州風土詞萃》中收有白沙惺庵居士的《望江南》詞。其中有一首寫道:“揚州好,法海寺閑游。湖上虛堂開對岸,水邊團塔映中流,留客爛豬頭。”這就可以看出,揚州法海寺的“扒燒整豬頭”的確是很有名的。 特點:1. 扒燒整豬頭,是揚州菜中素享盛名的“三頭”之一。“三頭”即“拆燴鰱魚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扒燒整豬頭”。其中尤以“扒燒整豬頭”歷史較為悠久,聲譽最高。2. 此菜成品要保持”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色澤紅亮、肥嫩香甜,軟糯醇口,油而不膩,香氣濃郁,甜中帶咸,風味不凡。 原料:豬頭(6500克),醬油(250克 ) ,冰糖(500克) ,姜(50克), 八角(15克), 香菜(10克) ,料酒(1000克),香醋(200克),小蔥(100克),桂皮(25克),茴香籽[小茴香籽](10克)。 制作過程:1. 姜洗凈,切片;2. 蔥洗凈,打成結;3. 香菜擇洗干凈,消毒,備用;4. 將豬頭鑷凈毛,放入清水中刮洗干凈;5. 豬面朝下放在砧板上,從后腦中間劈開,剔去骨頭和豬腦,放入清水中浸泡約兩小時,漂凈血污;6. 入沸水鍋中煮約20 分鐘,撈出,放入清水中刮洗,用刀刮凈豬睫毛,挖出眼珠,割下豬耳,切下兩腮肉,再切去豬嘴,剔除淋巴肉,刮去舌膜;7.再將眼、耳、腮、舌和頭肉一起放入鍋內(nèi),加滿清水,用旺火煮兩次,每次煮約20 分鐘,至七成熟取出;8. 把桂皮、大料、茴香籽放入紗布袋中扎好口,成香料袋;9. 鍋中用竹箅墊底,鋪上姜片、蔥結,將豬眼、耳、舌、腮、頭肉按順序放入鍋內(nèi),再加冰糖、醬油、料酒、香醋、香料袋、清水,清水以浸過豬頭為度,蓋上鍋蓋,用旺火燒沸后,改用小火燜約2 小時,直至湯稠肉爛;10.將豬舌頭放在大圓盤中間,頭肉面部朝上蓋住舌頭,再將腮肉、豬耳、眼球按豬頭的原來部位裝好,成整豬頭形,澆上原汁,綴上香菜葉即成。

    松鼠魚

    松鼠魚是江蘇省漢族傳統(tǒng)名菜之一,松鼠魚因形似而得名,通常以黃魚、鯉魚、桂魚等魚類為原料,將魚去鱗、鰓、內(nèi)臟,用清水洗凈。以胸腹鰭處下刀,將魚頭切下,然后再從下頜處下刀,將魚頭劈半刀,用刀略拍,剔下兩面魚肉,除凈胸部細刺,魚尾相連入油鍋炸到金黃色,再澆上醬汁拼盤而成的美食。色澤鮮艷,鮮嫩酥香,酸甜適口。

    起源

    據(jù)說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蘇州就有“松鼠鯉魚”了,乾隆曾品嘗過。后來便發(fā)展成了“松鼠桂魚”。清代《調(diào)鼎集》中有關于“松鼠魚”的記載:“取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油、醬油燒”。季魚,即石斑魚。這條記載間接證明蘇州乾隆年間有“松鼠鯉魚”的傳說是可能的(不是很明白詞條原作者是怎么解釋的)。因為《調(diào)鼎集》中的不少菜肴均是清乾、嘉時的。其次可以說明今天的“松鼠桂魚”正是在“松鼠魚”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做法

    主料:黃魚1尾(重約700克。草魚、鯉魚均可)

    輔料:冬筍25克,豌豆25克,淀粉25克,玉米粉125克,姜米、蔥米共10克,料酒10克。

    調(diào)料/腌料:清油1000克,香油50克,白糖100克,米醋50克,醬油25克,糖色5克

    制作步驟

    1.將魚去鱗、鰓,清膛洗凈后剁去頭,從脊骨處用刀片開,去掉梁骨,在魚尾處平均分開,使兩片魚都帶尾,去掉骨刺,麥穗花刀,洗凈。

    2.將冬筍切成小方丁,同豌豆一起用開水稍燙晾涼。

    3.炒勺上火,放油燒熱,將魚在玉米粉中滾勻,使麥穗刀口張開,提魚尾緩緩放入油鍋中,炸至淺黃色撈出,放入盤內(nèi)。

    4.鍋留底油,加入料酒、米醋、白糖、醬油、糖色、豌豆、冬筍丁、蔥米、姜米炒熟,用水淀粉勾芡,淋香油,將芡汁澆在魚身上即可。

    五大特點

    原料鮮活

    淮安境內(nèi)河湖交錯,水網(wǎng)縱橫,京杭運河、淮沭新河、蘇北灌概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廢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干流等9條河流在境內(nèi)縱貫橫穿,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內(nèi),還有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揚州位于長江北岸,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在這里與長江交匯,璀璨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在這里共輝。市境跨京杭大運河兩岸,一年四季,水產(chǎn)禽蔬野味不斷。所以,淮揚菜的原料以鮮活為主,這也為在烹法上擅長燉燜,調(diào)味注重本味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磽P菜幾乎每道菜對原料都有嚴格選料要求,同時也讓原料的特點在制作菜肴時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刀工精細

    四大菜系中,淮揚菜刀工最精細,一塊2厘米厚的方干,能批成30片的薄片,切絲如發(fā)。冷菜制作、拼擺手法要求極高,一個扇面三拼,抽縫、扇面、疊角,寥寥六字,但刀工拼擺難度極大。精細的刀工,嫻熟的拼擺,加上精當?shù)纳逝湮,使得淮揚菜如同精雕細鑿的工藝品。

    注重本味

    淮揚菜既有南方菜的鮮、脆、嫩的特色又融合了北方菜的咸、色、濃特點,形成了自己甜咸適中,咸中微甜的風味。由于淮揚菜以鮮活產(chǎn)品為原料,固而在調(diào)味時追求清淡,從而能突出原料的本味。

    講究火工

    淮揚菜肴根據(jù)古人提出的“以火為紀”的烹飪綱領,鼎中之變精妙微纖,通過火工的調(diào)節(jié)體現(xiàn)菜肴的鮮、香、酥、脆、嫩、糯、細、爛等不同特色。淮揚菜擅長燉燜燒煮,因為這幾種方法能較好地突出原料本味。淮揚菜以燉燜燒煮為主的名菜有蟹粉獅子頭、清燉圓魚、沙鍋野鴨、三套鴨、大煮干絲等。

    富于變化

    就淮揚菜制作菜肴的工藝來看,富于變化,想象力豐富。一款三套鴨,家鴨套野鴨,野鴨套菜鴿,用火腿、冬筍作輔,逐層套制,三位一體;磽P菜富于變化的特點,可見一斑;磽P菜系制作菜肴很少用山珍海味,名菜多用當?shù)禺a(chǎn)的普通原料,沒有居高臨下的氣派,也不平淡無味,無論是選料、刀工、調(diào)味等都中規(guī)中矩、精工細作、講求韻味,淮揚菜制作就像寫詩作畫,有濃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

    其它相關

    追求本味鮮

    在總體風味上以口味至和適中,兼顧南北東西。無論做什么菜點,都以味至極端為忌。如何做到這一點,淮廚的法寶是以原料的本味鮮為主,用其味所長但又不獨倚其長。例如在做“淮白魚”系列菜時,既以淮白魚肉細味鮮為本,絕不讓其他配、佐料奪主,但又注意適當調(diào)配去其腥氣;做蔬菜類菜時,既要保證一菜獨味,品性不移,同時又以肉類清湯調(diào)味,以厚其美。在肉類菜烹制過程中,既要保持其肉香,又注意去膩,力求爽口。如此烹制,從美食角度看,它可以使食者從中得到豐富的口味體驗;從現(xiàn)代養(yǎng)生學的角度看,這樣處理也有健身益體的功效。

    追求本土化

    在揚州地區(qū)菜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前期也曾出現(xiàn)過以熊掌、活猴等為原料的烹飪現(xiàn)象,但這種現(xiàn)象到清代后期就逐漸廢止,在有見識的署政官吏(如籍出盱眙農(nóng)家的漕督吳棠在任時曾斷然決定,不準遠購奇珍異味,惟以淮產(chǎn)常品饗客,接待貴客亦然)和文人雅士的共同倡導下,淮安廚業(yè)頓改廚風,從“烹龍炮鳳”轉(zhuǎn)為“烹家野小鮮”,呈現(xiàn)以“淮產(chǎn)”烹“淮菜”的全新局面。歷史地看,這一轉(zhuǎn)變對淮安地區(qū)菜肴最終成為完備的獨立菜品流派,成為淮揚菜的重要支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時至今日,這種本土化的烹飪風格歷久彌新,成名于上世紀90年代的“盱眙龍蝦”,就是明證。因為以地產(chǎn)為主料,這就使諸多首創(chuàng)、獨創(chuàng)菜肴層出不窮成為歷史的必然。

    飲食文化

    劉風誥《個園記》說:“廣陵甲第園林之盛,名冠東南。士大夫席其先澤,家治一區(qū),四時茶木,容與文宴周旋,莫不取適其中!边@段話中點出了三個主題詞:園、文、宴。

    園林 文人 飲食,從來就是三位一體地鼎立起淮揚烹飪文化的特殊構架。在這個淮揚飲食文化傳統(tǒng)的戲劇性場面中:園林是依托。史載,揚州湖山園林、住宅園林、寺觀園林數(shù)百,僅北郊便有二十四景。揚州城在園中,園在城中,園便是城,城便是園,典型的園林城。

    文人是主體。從枚乘寫王府園林文宴,到唐代的李白、劉禹錫、高駢,宋代的黃庭堅、秦觀、陸游、司馬光、王禹偁、梅堯臣、晁補之,元代的喬吉、吳師道等,都吟詠了大量揚州美食的佳作,其中王播木蘭院題詩“慚愧阇黎飯后鐘”,歐蘇平山堂行詩文酒會更為揚州百姓熟道。清代文人薈萃淮左、雅集揚州,孔尚任、曹寅、王士禛、汪中、林蘇門以及揚州八怪也都欣欣然從不吝嗇寶貴的筆墨,留下了可觀的烹飪文學及繪畫遺產(chǎn)。

    飲食是對象。從滿漢全席到面點小吃,都成了文人們筆下濃墨重彩的詠嘆主調(diào),淮揚菜榮幸地被騷客們從食苑領進了文苑。濃郁的飲食文化氛圍流澤世代,大大促進了飲食文化風格的形成,文學推波助瀾的汗馬功勞是顯而易見的。

    園是名園,人是文人,食是美食。緣結三重,便留下了種種生活。

    廚師相關

    廚師在淮安有著特殊社會地位;窗蚕蛴小岸y”之說,所謂“二難”,就是“秀才”和“廚子”,這兩項職業(yè)都要經(jīng)過千難萬苦才能功成名就。書讀好了可能成秀才,進而入仕奉官;廚藝精了可能成為廚子,亦能過殷實日子。對于窮苦人家而言,拜師學廚是更為現(xiàn)實的職業(yè)選擇,因而在古淮安地區(qū),便形成了崇尚廚藝的社會風氣。每年七月十九,淮安的廚師都要聯(lián)歡會勺湖老君殿,為天廚星做壽,最多時達千人以上,并設有淮廚行會。山陽城南門外石塘區(qū),從廚者最多時達兩千余人。在如此眾多的從業(yè)者中,要想脫穎而出,惟一出路就是獨辟蹊徑,創(chuàng)立新品。一旦成名,其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收入便會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清時在淮安廚藝界,曾出現(xiàn)“三股風”,一是“要廚子”,慈禧太后就多次向漕運總督索要淮安名廚入宮侍奉,其中年齡最小的賈姓名廚,在上世紀中期人還健在;二是“帶廚子”,在淮仕宦的官僚如李鴻章、段祺瑞等,離任時,都人將家庖一同帶走;三是“送廚子”,達官貴人、豪商巨賈都把向?qū)Ψ竭x送或舉薦淮廚作為禮尚往來的時尚之舉。就是百姓人家,也大都注重烹飪技藝,力求通過做幾道“好小菜”而使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在總體風味上以口味至和適中,兼顧南北東西。無論做什么菜點,都以味至極端為忌。如何做到這一點,淮廚的法寶是以原料的本味鮮為主,用其味所長但又不獨倚其長。例如在做“淮白魚”系列菜時,既以淮白魚肉細味鮮為本,絕不讓其他配、佐料奪主,但又注意適當調(diào)配去其腥氣;做蔬菜類菜時,既要保證一菜獨味,品性不移,同時又以肉類清湯調(diào)味,以厚其美。在肉類菜烹制過程中,既要保持其肉香,又注意去膩,力求爽口。如此烹制,從美食角度看,它可以使食者從中得到豐富的口味體驗;從現(xiàn)代養(yǎng)生學的角度看,這樣處理也有健身益體的功效。

    在揚州地區(qū)菜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前期也曾出現(xiàn)過以熊掌、活猴等為原料的烹飪現(xiàn)象,但這種現(xiàn)象到清代后期就逐漸廢止,在有見識的署政官吏(如籍出盱眙農(nóng)家的漕督吳棠在任時曾斷然決定,不準遠購奇珍異味,惟以淮產(chǎn)常品饗客,接待貴客亦然)和文人雅士的共同倡導下,淮安廚業(yè)頓改廚風,從“烹龍炮鳳”轉(zhuǎn)為“烹家野小鮮”,呈現(xiàn)以“淮產(chǎn)”烹“淮菜”的全新局面。歷史地看,這一轉(zhuǎn)變對淮安地區(qū)菜肴最終成為完備的獨立菜品流派,成為淮揚菜的重要支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時至今日,這種本土化的烹飪風格歷久彌新,成名于上世紀90年代的“盱眙龍蝦”,就是明證。因為以地產(chǎn)為主料,這就使諸多首創(chuàng)、獨創(chuàng)菜肴層出不窮成為歷史的必然。

    社會影響

    1949年10月1日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之后,在北京飯店舉行的盛大國宴,史稱“開國第一宴”,本場宴會的菜點烹調(diào)即由北京飯店淮揚菜廚房一力承擔完成。

    淮揚菜在上海、南京和北京的餐飲市場占有一定的份額,并有相當?shù)南M群體。這些城市有許多以經(jīng)營淮揚菜為主的飯店。

    自2002年以來,蘇北的淮安已連續(xù)十年舉辦淮揚菜美食文化節(jié)。

    如果把京杭大運河比作一條龍,其龍頭在北京,龍尾在杭州,這條龍的心臟就在江蘇揚州。在這里,京杭大運河、長江交匯,旁有邵伯湖相依。

    “南船北馬,舍舟登陸”是對蘇北淮安這座城市地處南北分界線的注解,往來南北的漕驛商旅在此駐留,“漕河鹽榷”萃于此地,淮安的影響不止于國內(nèi)。歷史上,日本國13次遣唐使經(jīng)由淮安回國;從事東北亞客貨運輸業(yè)的新羅人則聚居于山陽、漣水的新羅坊;尤其是波斯、阿拉伯商人定居馬頭鎮(zhèn)、北辰坊等地,經(jīng)營大宗貿(mào)易,將清真風味和穆斯林獨特的烹飪方法帶到了這里,為全羊席誕生于淮奠定了基礎。在南北的相互交融中,淮揚菜逐步發(fā)育成為一大菜系,影響全國。

    作為四大菜系之一淮揚菜,“和精清新、妙契眾口”,以“就地取材、土菜細作、五味調(diào)和、百姓創(chuàng)造”的特點,贏得“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譽。其“五味調(diào)和”的特點,使其被首選為開國大典的國宴,成為65周年國宴上基準菜。和淮揚菜有關的典故,亦是數(shù)不勝數(shù)。

    為振興淮揚菜文化產(chǎn)業(yè),淮安市委、市政府成立淮安市振興淮揚菜文化產(chǎn)業(yè)工作委員會、全面負責淮揚菜集團的規(guī)劃發(fā)展、人員組成等重大決策事宜,全面統(tǒng)籌、指導、協(xié)調(diào)、推進淮揚菜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

    作為首個國字號的美食集團,淮揚菜文化產(chǎn)業(yè)園管委會和中國淮揚菜集團吹響了淮揚菜走出去的“號角”,以構建淮揚菜產(chǎn)業(yè)鏈為基本方略,以建設淮揚菜文化產(chǎn)業(yè)園為戰(zhàn)略重點,立足產(chǎn)業(yè)發(fā)展實際,從原材料入手,建成數(shù)字農(nóng)場,實現(xiàn)為淮安及周邊城市不分季節(jié)地提供綠色、環(huán)保、安全、新鮮、營養(yǎng)的蔬菜水果;從農(nóng)產(chǎn)品初加工、深加工入手,建設中央廚房,實現(xiàn)了淮揚菜工業(yè)化生產(chǎn);從終端銷售網(wǎng)絡入手,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開設餐飲門店;加大走出去步伐,先后赴日參加國務院僑辦“文化中國·中華美食”交流活動,赴臺灣圓山大飯店舉辦淮揚菜美食周,在江蘇省餐飲博覽會、深圳中國文博會展示淮揚菜,并將在明年赴美國參加華人華僑美食節(jié),計劃在日本大阪等地開設淮揚菜門店。

    淮揚菜對于淮安而言,不僅僅是一個菜系,更是一張耀眼的文化名片。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