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山森林公園,位于山西省晉城市市區(qū)北4公里處的城區(qū)境內(nèi),面積達1萬余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森林公園內(nèi)不僅自然風景旖旎如畫,而且人文景觀底蘊深厚,主要景點有“白馬拖韁”、“白馬禪寺”、“景公塔”、“石佛像”、“黑龍?zhí)丁钡。景區(qū)內(nèi)的白馬禪寺存有緬甸僧人贈送的六尊“玉佛像”、臺灣佛教基金會贈送的三千冊《大藏經(jīng)》。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趙樸初為寺院封筆提名。
地理位置
白馬寺山森林公園,位于山西省晉城市市區(qū)北4公里處的城區(qū)境內(nèi)。面積達1萬余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不僅自然風景旖旎如畫,而且人文景觀底蘊深厚,主要景點有“白馬拖韁”、“白馬禪寺”、“景公塔”、“石佛像”、“黑龍?zhí)丁钡取?/p>
歷史傳說
白馬拖韁:折馬寺山上有一種卵礓石,外堅中空,搖之有響聲,人稱馬鈴石。相傳,古時有一少年,機智而又善良。他每天為財主上山打柴,風雨無阻。盡管如此,卻依然常因柴打少了而遭受財主的毒打。一日,他打柴回來,路遇一老者向他索柴取暖。他看到老人受凍的樣子,不顧柴少挨打的危險,慨然施柴于老人。老人從懷中取出一匹紙馬,送于少年,告訴他,這是一匹神馬,是當年唐僧取經(jīng)時騎過的小白龍,如有所求,只須找到千年谷草讓它吃下,立刻就能顯靈。少年回家后,突然狂風大作,下了一夜的暴風雪。第二天,財主不顧風雪,威逼著少年進山打柴。少年想起了藏在懷中的紙馬,但千年谷草又去啊里找呢?突然,他想到山上的白馬寺里有一尊千年古佛像毀壞了,他清楚地記得佛佝的骨架是用谷草扎成的。于是他立刻來到寺院,從佛像里取出一支谷草。懷中的紙馬一下就張口吞了下去,搖頭擺尾,突然就成了一匹雪白的駿馬,進山為少年馱炭而歸。財主得知后,就想將神馬占為已有,于是同家丁合謀半夜前去盜馬,結果被白馬踢翻在地。少年從睡夢中驚醒,躍上馬背,與白馬一騰空而去,馬鈴被財主扯落,散了一地,變成了搖之即響的馬鈴石,白馬韁繩拖過的一條山梁至今寸草不生。這就是馬鈴石的來歷及晉城四大名勝之一"白馬拖韁"的故事。
景點介紹
景公塔
白馬寺山的“景公塔”,位于白馬禪寺前。塔身全為青磚修砌,七級,高23米,矗立在正山頂,遠距幾十里都可以看到。傳說有二,一說是為紀念“白馬將軍”,特修此塔,塔中供奉白馬將軍之母的像;一說是相傳很早時,南方一知縣在晉城作官,看到晉城這塊地方山青水秀,天有吉祥之兆,地有寶藏之物,是塊寶地—臥牛城,他為了破壞晉城的脈氣,在谷堆頭村修了一個塔,叫拴牛樁,在白馬寺山修了一個塔,叫趕牛鞭。修建原因,沒有記載,也僅為傳說,但巍巍的七級浮塔高高矗立在白馬寺山山頂,不僅成為一大景觀,而且也成為晉城白馬寺山的象征。景公塔是白馬寺山最高的建筑,立于其上,晉城市的市貌和周圍的美景都可盡收眼底。
白馬禪寺
白馬禪寺位于白馬寺山上,白馬寺山又名司馬山,相傳魏司馬懿封長平侯曾登臨此山而得名。后山頂建寺,因寺而更名為白馬寺山?偯娣e約1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10米。山上森林茂密、灌木叢生、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登山俯瞰,晉城市區(qū)一覽無余,令人賞心悅目。
白馬禪寺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但毀壞的比較徹底,原來的舊址上僅剩下一座“景公塔”,聳然矗立,向人們昭示著她往日的輝煌。為了開發(fā)旅游資源,1989年城區(qū)宗教局特聘釋隆慧法師為城區(qū)宗教協(xié)會會長、白馬禪寺住持,并發(fā)起整建白馬禪寺。1994年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白馬禪寺破土動工,先后完成了藏經(jīng)樓、玉佛殿、地藏殿、大雄寶殿、天王殿、誦經(jīng)堂、九龍壁(漢白玉質(zhì))的復修工程。寺內(nèi)最宏大的建筑毗盧寶殿的建設也已接近尾聲。從緬甸運回的六尊玉像供奉于玉佛殿內(nèi),由臺灣贈送的四十多箱《大藏真經(jīng)》經(jīng)書安放于藏經(jīng)樓上。大雄寶殿內(nèi)的三世佛貼金塑像,莊嚴肅穆,僅佛頭就有2米多高,蔚為壯觀。其東西兩側的貼金塑像十八羅漢,形態(tài)各異,威猛雄建!八拇筇焱酢眻(zhí)掌著“風調(diào)雨順”,地藏菩薩專司陰間禍!。天王殿內(nèi)大肚彌勤佛,心胸永遠是那么豪放,“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那種豁達、那種寬宏、那種仁厚,可以讓人豁俗慮而漸入佳境。“白馬禪”及“大雄寶殿”匾額均由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
石佛嶺
石佛嶺:在白馬寺山后約1公里多的山崖上,有一處摩巖造像群,古稱石佛嶺。據(jù)史料記載,原有造像500余尊。傳說一和尚,為了搞清佛像的數(shù)量,數(shù)了十多遍,每次都不一樣,不得已,他用了三天的時間將每尊像都貼上編號,才總算得以數(shù)清。由于各種原因,石佛嶺造像破壞較大,現(xiàn)僅存30余龕,90余尊,以北齊造像為多,有少量的唐寧元造像,還有幾尊似為明、清遺物,十分珍貴。
小析山
小析山:在白馬寺山之陰,又名淅山。澤州古八景之一"淅山爽氣"所在地。原有湯帝廟一座,為古人禱雨之所,"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大旱,詔天下立成湯廟,而澤州多山,磽確易旱,立祠獨眾"。成湯戾外舊有嘉潤三池,"娘娘池"內(nèi)至今仍有細泉涓涓淌,F(xiàn)湯帝廟已毀,但此處風光特異,清新爽人,略加開發(fā),就可成為白馬寺森林公園的又一處游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