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龍山(又名飛龍山)是歷史文化名山,以奇山怪石著稱。傳說大禹治水時,將興風作浪的蛟龍封于此山,因而得名“封龍山”。
封龍山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區(qū)西南約十五公里,西倚太行,東臨平原,主峰海拔812米,巍然崛起,雄偉壯觀。其在晉代時已建有寺院曾有五通漢碑、三大書院、四大禪林、三大石窟、兩大道觀。景點中有將軍石、龜石、風動石等奇石。
簡介
封龍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這里既有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觀,又有十分豐富的歷史資源,在我國文化史、科學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傳說封龍山是大禹治水時,大禹為了降服興風作浪的蛟龍,給黃河流域的人民造成災難,將蛟龍鎖封此山上,從而得名“封龍山”。包括山上的黑龍洞等都與大禹治水的故事有關(guān)。
封龍山自然風光秀麗,以溝深林茂、清泉碧溪、奇峰怪石為勝。
封龍山歷史文化璀璨,曾有五通漢碑、三大書院、四大禪林、三大石窟、兩大道觀。早在唐代《十道志》中就被列為河北名山。以封龍山歷史文化而論,漢代李躬、唐代郭震、姚姚敬曾講學于此山。五代以后,書院文化興起,真定名士、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李昉與學者張著在此創(chuàng)辦學院,奠定了封龍山在河北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到北宋,見諸記載的河北書院僅有三處,全在封龍山中。元代著名學者、數(shù)學家李冶在此著書講學,時有著名文學家元好問、教育家張德輝在此講學授業(yè),人稱“龍山三老”。他們在此培養(yǎng)出大批杰出人才,使封龍山成為河北古代教育勝地之一,不僅名冠燕趙,而且聲氣播海外。封龍山景區(qū)的植被覆蓋率達到60%~90%之間,樹木蔥郁,泉水清爽。
封龍山環(huán)境幽美,林木繁茂,自古是佛、道信徒修身養(yǎng)性的佳境。早在晉代這里已有寺院興起,著名高僧釋道安與師弟法汰等,在封龍山長期主持佛經(jīng)的翻譯,開創(chuàng)了譯經(jīng)的正確道路。他創(chuàng)編了中國第一部佛經(jīng)目錄,制定了僧規(guī),為各地寺廟所遵循。沙門棄谷姓,統(tǒng)一以釋為姓,也自道安始,道安以道德學問,贏得了朝野的尊重。
封龍山不僅有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而且還有誘人的秀麗風光,在億萬年的漫長歲月里,大自然的風刀霜劍為封龍山雕刻出許多奇峰怪石。山腰立陡川上昂首站立的“將軍石”彪悍魁偉;安臥于山谷中的龜石,雖靜猶動;山巔垢影廈石,高達丈余,宛如臨澗方廈;最奇的是那塊身軀龐然、重逾數(shù)噸的風動石,只要輕輕一搖,便左右擺動,并發(fā)出咯噔咯噔的聲響;再有天狗望月、老僧說法、修女面壁、蛤蟆跳崖、雛鳥候食、南天一柱、石駝望天、金龜探海、母子偕游等奇石,無不栩栩如生。
封龍山的泉水更是山中一絕,上至山巔,下至溝底,分布著許多清泉,正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盛夏,山下炎熱灼人,山頂涼風習習,實是避暑的好地方;雨季,云霧繚繞,嵐煙如練,飛云流霧,使座座奇峰怪石時隱時現(xiàn),有時山腰云海翻滾,如錢塘江潮,波瀾壯闊;秋季,天高云淡,登山能領(lǐng)略絕頂觀日出的勝景;冬季松林如黛,白雪皚皚,一派北國風光。
封龍山自然植被繁茂,溝內(nèi)已形成林海,遍地有中草藥生長,山頂山場廣闊,簇簇花草叢生,構(gòu)成一派高山草原風光,乃是觀光、游覽和開展科普教育的好地方。
登上封龍山巔,回眸四望,可見田園似錦,省會石家莊樓群近在咫尺。昂首一呼,群峰回音,令人心曠神怡,有飄飄欲仙之感。
“觀封龍山之雄姿,可知自然造化之神奇,閱封龍山歷史,可曉民族文明偉大!
封龍山是一座不朽的歷史文化名山,一座風光誘人的山,一座充滿詩情畫意的山,一座偉大而神圣的山。
景區(qū)歷史
封龍山風景名勝區(qū)位于元氏縣與石家莊市區(qū)交界,現(xiàn)今南坡、東坡為元氏縣所轄,北坡為鹿泉區(qū)所轄,素為歷史文化名山,以奇山怪石著稱。
石家莊地區(qū)的政治中心在漢代時是位于封龍山南面五里的常山郡,駐地大致是今元氏縣。常山郡依封龍山為憑障,封龍山又稱飛龍山。三國時,趙子龍自稱常山正定人。常山即元氏縣。三國以后,石家莊地區(qū)的行政中心經(jīng)過幾次轉(zhuǎn)移后移到正定縣。但歷代,封龍山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唐代郭震、宋代蘇東坡、元代元好問、清代眾多文人,均有關(guān)于封龍山的詩詞!短綇V記》中也記有關(guān)于在封龍山中尋到寶劍,試劍斷石的故事。至近現(xiàn)代,幾乎無人知曉了。
封龍山歷代均是一個全國比較重要的文化區(qū)域。封龍書院,比四大書院要早的多。封龍書院也有梁山伯、祝英臺的傳說,據(jù)說其二人在封龍書院讀書,山南的南佐鎮(zhèn)至今有吳橋,南佐鎮(zhèn)南還有馬村等等。佐證其事。
封龍山南坡腳有龍池村,現(xiàn)分為南龍池、北龍池兩村。傳說,村中婦人生一蛟,其父惡之,以斧斬之,斷其尾,逃至村中深潭,現(xiàn)稱龍?zhí)叮弥,能化人形,村人習之亦不懼怕,因其父姓張,故稱其禿尾巴老張,修煉年久,上天封其為龍,飛騰上天,眾人均見。后稱此山為封龍山。即上天封蛟為龍之意。漢代此山名飛龍山。
主要文物
封龍山有省內(nèi)最早的文化歷史遺跡封龍書院等多處景點。封龍書院系古代學府。漢武帝時,封龍山下就有漢時李躬“授業(yè)之所”。據(jù)《石家莊史志論稿》記載,封龍山曾建有中溪書院,西溪書院。唐代郭震、金代李冶、元代安熙,皆曾在此居住講學授課,是地方上的著名高等學府。
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魏謙吉、魏承謨等曾出資修整封龍書院,聚徒講學。
封龍山的其他景觀還有:
歇馬殿,相傳因尉遲敬德奉旨掛鐘在此歇馬而得名。殿內(nèi)泉水常流不息,傳說系神龍賜給掛鐘人解渴和藥王配藥所用。
藥王廟,是為紀念唐代名醫(yī)孫思邈的功德而修建。相傳藥王孫思邈醫(yī)術(shù)高明且醫(yī)德高尚,曾周游王下普渡眾生,行至此地正遇疾病流行,便與其弟子居住于封龍山上,用此地的三百多種中藥材為當?shù)匕傩招嗅t(yī)治療。
將軍石,挺拔直立,形似巨人。相傳大禹治水鎖蛟,將惡龍鎖至于立陡川內(nèi),派大將長期在此監(jiān)守,以消民害,至今將軍之身依然屹立于山峰之上。
醉仙樓,是一座百仗懸崖上的巖洞,傳說此洞是八仙飲酒觀景之處,故稱“醉仙樓”。
風動石,風吹則動,叮當作響,如遇東風搖動更甚,響聲加劇。
白草寺,傳說為南陽公主出家之所,其父知其出家,便派人放火燒寺,多名僧人被燒死。當時南陽公主因救一虎,正在養(yǎng)傷,便跨虎登往蒼巖山。寺院有古槐一株,腰圍6.6米,高20多米,枝葉茂盛,系華北地帶較大的一株。傳說尉遲敬德掛鐘于此樹。鐘于1958年大煉鋼時被毀,但鐘鈕至今仍嵌于樹中。寺內(nèi)還有洞賓雙井,內(nèi)為礦泉水。山頂平均蓄水量為200立方米,可供游人飲用,白草寺夏季氣溫比山下要低11.3攝氏度,系避暑勝地。此處還有老君洞、萬仙堂、玉皇殿等多處景點。
封龍山遠觀郁郁蔥蔥,自然景色優(yōu)美,群巒積翠,古木蒼郁,瀑布清泉,處處引人入勝,游人置身這里,猶入“桃園仙境”,可盡情享受大自然的野趣和情致。
著名書院
封龍山自古是文化教育發(fā)達之區(qū)。漢之李躬、唐之郭震、姚敬皆講學于此山。五代以后,書院肇興,封龍山成為河北書院的發(fā)祥地。真定名士李防(宋代入相)在此創(chuàng)辦書院,開河北書院教育之先河。
一座是封龍書院,又稱龍山書院,在封龍山之陽山腳下。原為漢代李躬授業(yè)之所,五代時李防創(chuàng)為書院。原有講堂、讀書窯洞等。院內(nèi)有兩眼清泉,一日蒙泉,水清而甜,是書院飲炊之水源。另一曰墨池,又稱洗筆池,池水墨黑,相傳為古人洗筆之處。
另一座書院在龍首峰西,稱西溪書院,宋代藏有九經(jīng),張著為山長,也曾在河北名著一時。
中溪書院在龍首峰下,也是李防授業(yè)之所,北宋時山長張蟠叟諸人相繼聚徒常百人,是當時河北最大的書院。
蒙古憲宗元年 (公元1251年),河北欒城籍著名數(shù)學家李冶(l192一1279年)結(jié)束了金亡之后流亡生活,從山西東歸,“買田封龍山下,學徒益 眾”。他潛心治學,誨人不倦。為接納更多學子求學,他在鄉(xiāng)民及真定路都元帥使史天澤、真定督學張德輝和著名學者元好問(李冶好友、時隱居獲鹿縣)等人支持下,重修李肪講堂,重振封龍書院。在這里,李冶進一步總結(jié)、研究中國古代天元術(shù),發(fā)展創(chuàng)新,對他在山西撰著的《測圓海鏡》一書進行補充、修訂,集中國天元術(shù)之大成,并加以弘揚普及,用通俗樸實的語言著成《益古演段》一書,講授不輟。
李冶主持書院期間,元好問、張德輝等著名學者都經(jīng)常到此講學。白樸、李文蔚、王仲常等真定名土都曾隨學于山中。史天澤的兒子史杠、史杞,官至廉訪使的荊幼紀,集賢學士焦養(yǎng)直,廉訪金事張翼,翰林修撰承直郎王德淵,宣撫崔萊等名人都曾就學于此。李冶在教學活動中提出一套系統(tǒng)的教育思想,并在史學、醫(yī)學、訓話學、天文學、音律學、道學等領(lǐng)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李冶所創(chuàng)立的天元術(shù)代數(shù),不僅是對中國古代獨創(chuàng)的半符號代數(shù)的重大發(fā)展,而且比歐洲代數(shù)的產(chǎn)生至少早300年左右,在當時世界數(shù)學史上具有尖端地位。他的兩部天元術(shù)著作,奠定了他在十三世紀世界數(shù)學史和中國自然科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繼李冶之后,蒙城籍學者安熙主持封龍書院,“弟子去來,常至百人”。“四方來者,多所成就”。著名文學家蘇天爵就是安熙的門生。由于李治、安熙等教育家的不懈努力,使封龍書院成為元代真定路教育中心之一。
寺院石窟
簡介
封龍山是石家莊地區(qū)最早的佛教名山。早在東晉十六國時,封龍山已有佛教寺院興起,到隋唐時期,有大的發(fā)展。元明以后,山中寺院林立,僧侶甚眾。在明嘉靖初,連封龍書院也成了僧侶坐禪的禪林。山中主要寺院有:
白草寺
原名百鵲寺,又名百鵲庵,位于山額北側(cè),是封龍山重要寺院之一,約始創(chuàng)于隋代。相傳是隋煬帝之女南陽公主出家之處。唐代鑄有寺鐘。宋金元明屢有重修,清乾隆三十三年 (公元1768年)大規(guī)模重修。后因創(chuàng)辦電視發(fā)射臺被拆毀,僅留古槐和院內(nèi)古井,尚有部分殘碑。1988年以后作了一些修復,重修了兩座大殿,但己非舊貌。
浮圖宮
在山南麓,原為封龍書院舊址,明代改為寺院,僧侶眾多,號稱浮圖宮。民國年間廢,現(xiàn)己不存,僅在原址東南方存有一座墓塔幢。
雙塔寺
位于封龍山之巔,約創(chuàng)于唐代。原有兩座磚石結(jié)構(gòu)的佛塔和多處殿堂,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僧侶甚多。建國后廢棄。創(chuàng)建電視發(fā)射臺時拆毀,現(xiàn)僅存一座塔的塔基。
禪房院
位于封龍山西南側(cè)山谷中。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原有清光緒壬辰年(公元1892年)重修的玉皇殿,還有橋樓殿(主供三皇姑)、大雄寶殿(主供釋迎牟尼)及撣房、僧舍。1989年又修復大雄寶殿等建筑,使之逐漸恢復舊貌。該寺右臨深澗,左靠山崖,面對幽谷,背倚峭巖,地勢險要,風景秀麗。一條小溪從玉皇殿 西側(cè)潺潺流過,沿崖前3米高的巨石棕棕跌下,形成一處壯觀的飛瀑,水流再從橋樓殿下沿谷瀉出,匯入崖下一溉深潭之中,潭之右有一古井,水質(zhì)清沏而甘冽。周圍林木藉郁、花草叢生,環(huán)境幽雅。
東石堂院
位于封龍山南坡,現(xiàn)僅存一石窟。中央是一尊高大的釋迎牟尼像,四周洞壁上有18個佛龕,若干小佛像分列左右。窟外有摩崖石刻三處,窟之上為“如來石寶”,左側(cè)為明代天官大夫胡來朝題“海天東曙”,字大如斗,筆法洗煉。另一處石刻為游者題詩。石窟之前有明正統(tǒng)十四年(公元1449年)重修碑記,石窟上方有兩株蒼翠的古柏,相傳有千年樹齡。石窟東南方有一清泉,匯成潺潺小溪,終年不竭。這里東瞰平川,居高臨下,是觀覽云海日出的佳區(qū)。
西石堂院
位于封龍山南坡山梁上。約創(chuàng)于北齊時期,北宋 時達到一定規(guī)模。原是一處寺院,有殿宇、禪房十余間,F(xiàn)房舍全無,僅存三處石窟。一號洞在東,為一尊臥佛像,表示釋迎牟尼涅磐。二號洞居中,內(nèi)供三世佛,周圍洞壁上刻滿小佛像,約上千尊。三號洞在西,正中為觀世音像,左為騎坐大象的普賢菩薩,右為騎坐獅子的文殊菩薩像。惜文殊、普賢二菩薩像在“文革”中被砸毀,現(xiàn)僅存大象、獅子。周圍洞壁上刻滿小佛像,觀音菩薩背光之后原有十八羅漢雕像,現(xiàn)僅存二尊羅漢。
碑碣刻石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封龍山有東漢以來歷代碑、碣、題刻等百余處,是封龍山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封龍山漢碑,無論從書法藝術(shù),還是內(nèi)容諸方面,都是中國石刻中的珍品。發(fā)現(xiàn)見諸史籍記載的漢碑有六通,即《封龍山頌碑》、《三公山碑》、《祀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八都神壇碑》、《白石神君 碑》,F(xiàn)存實物的有《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兩通,保存于封龍山上“漢碑堂”內(nèi),這是河北境內(nèi)僅存的漢代碑刻。
三公山是河北省元氏縣仙翁寨村(1947年分為前仙,后仙村)的一座山,現(xiàn)稱仙翁寨山,本地稱為〃寨〃。祀三公山碑,出于后仙村仙翁寨山。白石神君碑出于元氏縣蘇莊村,蘇莊有白石山,出白石,即石英,做玻璃的原料。兩碑均為東漢碑,對中國書法藝術(shù)有重大影響。
修真觀側(cè)巖石上,到今尚存。除了漢碑之外,封龍山還存有金元以來碑碣十余通。其中金明昌三年(公元 l192年)立《封龍頌碑》是現(xiàn)存金代重要碑賜之一。碑陽刻《封龍頌》七絕詩一首,行書書寫,每字約七、八寸,字體寬扁,行筆有飛舞之勢。額篆“縣宰昭勇南陽樊公題龍山記”12字;碑陰為元氏進士趙時中撰《游龍山記》,元氏王換灌書丹,東垣(今河北正定)進士魯秉禮篆額。山北麓大公廟現(xiàn)存清代碑刻兩通,記載獲鹿縣郭莊隋末義民張大宏扶危濟貧、保護鄉(xiāng)民義舉和重修大公廟的歷史!督弰偕绞洷番F(xiàn)存于封龍山書院西側(cè),是清道光二十九年元氏知縣張聲勁為告示鄉(xiāng)民嚴禁開鑿封龍山石而刻立的。碑高 l·65米,寬約60厘米,保存完好!斗恺埳叫陆ㄊハ癫厥矣洝酚杉尉赴剜l(xiāng)縣進士魏謙吉撰文,記述了元代封龍書院所存孔、顏、曾三石像被遺棄、埋沒又重新被發(fā)現(xiàn)并建室 保存的經(jīng)過,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封龍書院在元明兩朝的盛衰變遷,為封龍山重要碑刻之一!靶拚嬗^”是封龍山著名道觀,宋真宗曾 為之賜額,后人作《修真觀賜額記》,由曹崇之書于封龍山的摩崖石刻,尤其是題景摩崖石刻,是封龍山書法藝 術(shù)的瑰寶。如封龍書院南側(cè)的“書院春風”、老龍?zhí)兜摹按蠛7?靈”、東石堂的“海天東曙”等題景石刻,生動點化出了景觀特點 和神韻,是古代題景藝術(shù)中的上乘之作。修真觀前大宇摩崖“封 龍山”及元代中書左遠史彬手書“試劍石”行楷大宇,字跡雄渾 瀟灑,用筆道勁剛健,堪為封龍山書法藝術(shù)中的精品。另外,歷 代贊詠封龍山的詩詞歌賦也多賴刻石以傳世。景與待互映,詩與 石相襯,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
封龍山景色秀麗,人文薈萃,吸引了歷代文人學者、達官貴人前來游覽,留下了大批石刻題記。西石堂一號窟東上角的“武平三年秋禮”題記,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封龍山所存的最早的題記,對確定西石堂佛教造像的始鑿年代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再如唐咸通、宋治平、政和、元大德、 明嘉靖、清乾隆等年代的題記,從不同側(cè)面反映了封龍山宗教流派的演變、書院沿革等人文活動的歷史脈絡(luò)。其中嘉靖十年真定名士梁志(提供梁夢龍之子)諸兄弟訪封龍山道士的題記,反映了真定名門梁氏之家與封龍山宗教界的關(guān)系。有關(guān)“太平軍”的題記,則為研究清代太平軍北征及其失敗后殘部的活動了一些線索。
道觀廟宇
封龍山是原始鬼神崇拜的勝地,歷代道教興盛發(fā)展,留下了宮觀廟宇,及遺址十幾處:修真觀在封龍山南坡山谷中,約創(chuàng)于唐代,相傳是道士徐元英修道處,故名徐童觀。宋政和三年(公元 l l13年)賜額修真觀,宋宣和元年(公元 l l19年)增修。元代一度廢棄,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道士張白玉重修,民國年間廢棄,現(xiàn)己修復。
玉皇廟
在封龍山北側(cè),封龍山九龍山口,現(xiàn)封龍山風景區(qū)山門內(nèi)40米處,約創(chuàng)于宋代以后,元明清歷代重修。二十世紀60年代拆毀。1991年重修。末壯士張大宏的廟福。大宏,山下郭莊人,相傳唐初追封護國西秦王,F(xiàn)存廟之正殿及清代碑刻。
藥王廟
亦稱藥王殿,在封龍山北坡山谷中,歇馬店旁,是祭祀藥王孫思邈和十大名醫(yī)的廟詞。約創(chuàng)于元代(有元代瓦當),明清多次重修。
萬仙廟
位于山北坡白草寺下,是祭祀道家諸神的場所。約創(chuàng)于宋元以后,明清重修。現(xiàn)已廢棄。
三皇姑廟
位于萬仙廟之東,約創(chuàng)于明代以后。對三皇姑的 身份,傳說不一。有人附會為隋煬帝之長女南陽公主(謬傳為第三女);有人據(jù)佛經(jīng)《香山寶卷》附會為妙莊王之女;一說為碧露元君;一說為隋文帝之女妙陽公主;清代還有人把佛教中妙莊王之女與道教碧霞元君混為一談。
封龍山神祠
有兩處,一在封龍山南,創(chuàng)于漢代,隋唐逐漸廢棄,其址不可考。一在山北坡。魏晉以后,常山郡從元氏遷至真定(今石家莊市長安區(qū)東古城),政治中心遷移,祭把封龍山的廟詞建于山北坡。唐代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庭湊曾在此祭封龍山神。宋代以后其址不可考。
白石神君祠
封龍山西南坡,山中多白石(石英巖脈),故號 為白石神君。漢代建詞,后廢。
八都神壇
在封龍山西南,建于漢代,是祭祀封龍山等八座神山的祭壇。原建有宮陰,建筑富麗宏偉,唐代重修。元代以后廢壇。
三公山神祠
在封龍山西南,創(chuàng)建于漢代,是祭把三公山 (今名仙翁寨山)的祭壇。歷代均有重修,民國時廢。
大公廟
在封龍山北麓九龍口。約創(chuàng)建于唐代,后世屢有重修,是紀念隋重修碑)。此廟現(xiàn)已修葺加固。老君洞位于萬仙廟東側(cè),是利用自然溶洞鑿刻的祭祀太上 老君(李耳)的洞府,創(chuàng)于明代以前,正中有老君座像,兩側(cè)分列諸弟子。
靈官廟
位于山北坡自草寺內(nèi),是祭祀靈明王裴彤的場所。裴彤,為漢代大將,曾封靈壽公,相傳能醫(yī)病療疾,宋代封為靈明王,成為道教崇奉的神仙之一。
猴王廟
在白草寺西側(cè),是供奉猴王孫悟空的場所,創(chuàng)建于明代以后,F(xiàn)已廢壇。
八仙堂
在八仙堂洞下,約創(chuàng)于北宋后期,是供奉張果等神仙之所,后演變?yōu)楣┓顓味促e、張果等八仙之所。現(xiàn)僅存一供桌。
龍王廟
在老龍?zhí)段鱾?cè),約創(chuàng)建于漢代,元明時祈雨之風盛 行,此廟香火甚盛!拔母铩敝胁饸,后又修復。此外,歷代文人墨客游山后留下的大量詩詞歌賦、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民間傳說、久傳不衰的廟會節(jié)俗使封龍山呈現(xiàn)出了色彩斑斕的多元文化。再加上封龍山奇異的氣候景觀,多姿的怪石奇峰,鬼斧神工般的天然洞穴,叢生的茂林奇花和沁人心脾的清泉碧溪,使封龍山成為河北省風景名勝區(qū)。
交通指南
1、駕車:距石市只有22公里。
(1)石銅路——銅冶——封龍山,路況較好。
(2)石銅路——青銀高速銅冶下站口向南——裝院路4公里西行——封龍山公路
(3)西二環(huán)——槐安西路往西——山前大道——封龍山公路
2、公交:市內(nèi)解放廣場乘坐游2路公交車直達,票價3元。
封龍山景區(qū)門票價格:淡季20元,旺季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