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寺(平和縣)三平寺坐落在漳州市平和縣文峰鎮(zhèn)三坪村,是閩南著名佛教古剎,距漳州市區(qū)50公里。唐寶歷二年(公元826年),僧人楊義中在漳州紫山(唐名三平山)創(chuàng)建“三平真院”。后因武宗反佛,寺被毀。義中歷盡三險三平,于咸通七年(公元866年)擇九層巖和大柏山之間(今址)重建此寺,故名。
簡介
現(xiàn)存寺院系清末重修,依山而筑,由低而高,有山門、大雄寶殿、祖殿、齋堂僧房、塔殿等建筑,結構嚴謹獨特。楊義中是三平寺開山始祖,尊稱三平祖師。他熱心為民治病,深得村民愛戴,唐宜宗賜號“廣濟大師”。圓寂后人們在寺后修建祖殿、塔殿,塑像供奉,至今香火鼎盛。
概況
三平古寺總建筑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為兩組:山門、鐘鼓樓、僧房、大雄寶殿等組成前組,祖殿、齋堂、塔殿等組成后組,殿宇建筑,別具一格。
今重修的山門額上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平寺”金字橫匾,在七彩的陽光映照下,燦爛奪目;山門屋脊上,有兩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龍,對著一幢小寶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騰躍晴空之勢。
香客進入山門,步入天井。天井兩側是蓮花池,香客沿著中間的石板路直進,登上臺階,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寬三間,比山門的地勢高一米多,兩廊對峙,右廊壁上鑲嵌著清乾隆年間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記。
香客二進“祖殿”,即“廣濟大師義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條長廊,香客須從邊門步入長廊,方能抵達殿堂。殿堂面寬三間,堂中端坐著義中大師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關節(jié)能活動,只要有人為之支撐,即可站立,別具一格。
三平寺的最高處,也就是最后一進稱之為“塔殿”,經精心整修,煥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寬三間,兩側有臺階,香客欣然登上臺階,從邊門進入殿堂。殿堂正中極為光滑的水磨石籠里,有一尊三平祖師義中大師的趺坐像,塑像造型優(yōu)美,頭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親。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擠得里三層外三層,人頭攢動,水泄不進。
這塔殿的正中,有一個圓傘形的頂蓋,構造極為雅觀別致,碑文稱之為“寶蓋”,正好罩在廣濟大師的頭上。據(jù)傳,義中大師九十二歲時,是坐著告辭人世間的。他仙逝后的遺骨現(xiàn)在還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籠里,故這里香客云集,是三平寺最為熱鬧的地方。殿壁兩側鑲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記。
千年古剎三平寺,山川綺麗多姿,風景如詩似畫,是聞名遐邇之旅游勝地。寺外原有的八大勝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廢外,現(xiàn)還存有龜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龍瑞瀑布。
三平古寺后山上,綠樹終年青翠,極為蔭涼。山上還有一處久負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為清冽、甘醇,沒有絲毫的污染,香客到此,暢飲一杯泉水,從口冰到心窩里,頓覺滿身爽快,暑氣全消。這四季流不盡的泉水,勝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礦泉水。
古時候,這里設有飲茶室,觀魚臺。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蔡新告老還鄉(xiāng)。每當盛暑時節(jié),他總要從漳浦老家來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東南一里外,有個“毛氏洞”遺址。巖石上刻有李培題寫的“毛氏洞”三個大字。這洞里是毛人生活過的地方,石頭上還有一支石燭,流傳著一則神奇的故事,給這個洞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不僅吸引眾多的游人,也吸引著海內外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條瀑布,游客臨近瀑布,即可聽到水聲如雷,產生氣勢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頭仰望,只見碧綠的山泉從幾十公尺的懸崖上飛瀉而下,迸發(fā)出無數(shù)水珠,水珠如離弦之箭,萬翎齊發(fā),源源不斷,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龍須飄拂;水珠在艷陽的映照下,深潭上則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為壯觀。
景區(qū)介紹
三平風景區(qū)地處福建省漳州市西南之平和縣文峰鎮(zhèn)境內,面積21.8平方公里,群山環(huán)抱,茂林修竹,懸泉飛瀑,四季如春,是閩南粵東極具魅力的宗教朝圣、旅游度假勝地。
三平風景區(qū)以“閩南佛國明珠”三平寺為主體,由古代八景和現(xiàn)代十二景所組成:古代八景:龍瑞瀑布、毛氏洞、和尚潭、龜峰、虎林、虎爬泉、侍郎亭和仙人亭,F(xiàn)代十二景:廣濟園、百果村、侍者公館、龜蛇溪、九龍壁、佛碑,竹溪流筏,聽瀑軒,鎮(zhèn)妖地獄,幽谷蘭圃,仰圣山莊和紅軍紀念館。從而形成錯落有致,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自然、人文景觀群體。
閩南千年古剎三平寺在漳州市平和縣文峰鎮(zhèn)三平村,東臨龍海市程溪鎮(zhèn),南臨漳浦縣南浦鎮(zhèn),處于平和、龍海、漳浦三縣接壤處的三平山九層巖下,距漳州市區(qū)47公里,距平和縣城30公里。
三平寺始建于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為晚唐高僧楊義中所建。據(jù)傳,唐武宗實行滅佛汰僧政策,佛教遭受嚴重打擊,原駐錫于漳州半云峰下“三平真院”的義中禪師,為逃避劫難,率其門下僧眾順溪而下,歷“三險三平”到三平山九層巖下,創(chuàng)建三平寺。
三平寺座北朝南,北靠獅子峰,南坐筆架山,百丈?T、東接大柏山、西鄰九層巖。三平寺初建時是“抬提”小寺。歷經千余年,屢毀屢興,自唐以后至明清,見于碑碣,史志記載的有修碑4次,修寺11次,修路1次,修橋1次,置田8次。1980年成立了三平風景區(qū)管理委員會以來,對三平寺實行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規(guī)劃和作全面保護,三平寺進行了全面重修,規(guī)?涨,達以前所未有的鼎盛。
如今的三平寺,已成為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已有3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游客到此朝圣旅游,年游客量逾50萬人次。風景區(qū)經上海園林設計院規(guī)劃,已投資超億元建成廣濟園、仰圣山莊等景點和旅游配套設施。三平風景區(qū)擬進一步規(guī)劃建設龍瑞瀑布、曹巖寺、毛氏洞等新景點。
人文歷史
祖國傳統(tǒng)禮儀的佳節(jié)——除夕,是中華民族大團圓的喜慶日子。這一天晚上,從海外,或是南來北歸的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同吃團圓飯,共飲團圓酒,以歡慶五谷豐登,吉祥如意?墒,在閩南一帶和旅居東南亞,以及港、澳、臺的親人中,卻有不少人云集在我國著名的佛教旅游勝地三平寺過年。
三平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地處福建省漳州市屬的平和縣文峰鄉(xiāng)境內,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這里群山環(huán)抱,林海綿綿;竹濤滾滾,山清水秀,風景綺麗多姿,是人們游覽、避暑的好去處,每年接待外國朋友、外籍華人、華僑、港臺同胞和祖國內地的游客五六十萬人。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擠得水泄不通,他們中有善男信女,連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到此過除夕。香火頗盛,熱鬧非凡,別有一番景致。
義中大師,在閩南一帶和海外鄉(xiāng)親中稱為“三平祖師公”,祖籍陜西咸陽高陵縣人。由于父親到福建做官,義中于唐德宗李適興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誕生在福唐縣,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屬的福清縣。義中聰明過人,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過目可記詩文。父親是個大師,求醫(yī)尋教者絡繹不絕。后因唐武宗李炎廢佛汰僧,義中大師依依下舍地告別紫芝山,率領眾僧尼,艱難地徒步,爬山涉水,好不容易來到平和境內的九層巖避居。只見這里青山綠水,風景秀麗迷人,是個造寺傳教的好地方,他和眾僧尼歷盡千辛萬苦,在這里興建三平寺院。
義中大師看到這里的山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極為貧困落后,缺醫(yī)少藥,許多山民貧病交加,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往外逃荒,造成這兒的山園荒蕪。他來到山民中,向老百姓問寒問暖,盡心盡力為山民醫(yī)治疾病,并將自己強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shù)厣矫瘢越∩矸啦,博得居家百姓的歡迎和贊賞。
三平山來了義中大師,竭誠為山民送醫(yī)送藥,醫(yī)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陣陣溫馨的春風,吹拂到山里外。外逃的山民欣聞這消息,奔走相告,都陸陸續(xù)續(xù)回到山里來。義中大師便向他們傳授先進的耕作技術,改變刀耕火種的落后面貌,他還積極引導山民開墾荒山,建造田園,興建水利,筑起村舍,男耕女織,使深山里的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山民安居樂業(yè),過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與義中大師及眾僧尼更加和睦相處。
唐宣宗復興佛教時,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義中大師在三平山內外更加認真?zhèn)鹘,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唐咸通十三年農歷十一月初六日,義中大師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歲。由于他一生為居家百姓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后人尊稱他為“三平祖師公”。一千多年來,這里香火頗盛,人們一直杷他當作慈善的神來敬奉。連旅居海外的僑胞和港、澳、臺同胞也不忘義中的功德,爭相結伴來這里朝拜,并捐贈款項,修葺殿宇。
創(chuàng)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的我國著名古剎三平寺,歷盡滄桑,屢毀屢建,今天展現(xiàn)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規(guī)模,是清代重建的。近十年來,由當?shù)卣秃韧鉄嵝恼咄顿Y,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顯得更加金碧輝煌。
這座千年古剎俗稱“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后高,群山環(huán)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盛暑時節(jié),南風躍過林海竹濤,輕輕地吹來,令人頓覺涼快。
三平古寺總建筑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為兩組:山門、鐘鼓樓、僧房、大雄寶殿等組成前組,祖殿、齋堂、塔殿等組成后組,殿宇建筑,別具一格。
今重修的山門額上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平寺”金字橫匾,在七彩的陽光映照下,燦爛奪目;山門屋脊上,有兩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龍,對著一幢小寶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騰躍晴空之勢。
香客進入山門,步入天井。天井兩側是蓮花池,香客沿著中間的石板路直進,登上臺階,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寬三間,比山門的地勢高一米多,兩廊對峙,右廊壁上鑲嵌著清乾隆年間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記。
香客二進“祖殿”,即“廣濟大師義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條長廊,香客須從邊門步入長廊,方能抵達殿堂。殿堂面寬三間,堂中端坐著義中大師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關節(jié)能活動,只要有人為之支撐,即可站立,別具一格。
三平寺的最高處,也就是最后一進稱之為“塔殿”,經精心整修,煥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寬三間,兩側有臺階,香客欣然登上臺階,從邊門進人殿堂。殿堂正中極為光滑的水磨石籠里,有一尊三平祖師義中大師的跌坐像,塑像造型優(yōu)美,頭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親。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擠得里三層外三層,人頭攢動,水泄不進。
這塔殿的正中,有一個圓傘形的頂蓋,構造極為雅觀別致,碑文稱之為“寶蓋”,正好罩在廣濟大師的頭上。據(jù)傳,義中大師九十二歲時,是坐著告辭人世間的。他仙逝后的遺骨現(xiàn)在還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籠里,故這里香客云集,是三平寺最為熱鬧的地方。殿壁兩側鑲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記。
千年古剎三平寺,山川綺麗多姿,風景如詩似畫,是聞名遐邇之旅游勝地。寺外原有的八大勝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廢外,現(xiàn)還存有龜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龍瑞瀑布。
三平古寺后山上,綠樹終年青翠,極為蔭涼。山上還有一處久負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為清冽、甘醇,沒有絲毫的污染,香客到此,暢飲一杯泉水,從口冰到心窩里,頓覺滿身爽快,暑氣全消。這四季流不盡的泉水,勝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礦泉水。
古時候,這里設有飲茶室,觀魚臺。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蔡新告老還鄉(xiāng)。每當盛暑時節(jié),他總要從漳浦老家來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東南一里外,有個“毛氏洞”遺址。巖石上刻有李培題寫的“毛氏洞”三個大字。這洞里是毛人生活過的地方,石頭上還有一支石燭,流傳著一則神奇的故事,給這個洞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不僅吸引眾多的游人,也吸引著海內外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條瀑布,游客臨近瀑布,即可聽到水聲如雷,產生氣勢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頭仰望,只見碧綠的山泉從幾十公尺的懸崖上飛瀉而下,迸發(fā)出無數(shù)水珠,水珠如離弦之箭,萬翎齊發(fā),源源不斷,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龍須飄拂;水珠在艷陽的映照下,深潭上則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為壯觀。
三平寺歷史悠久,蜚聲海外,長期以來吸引了海外廣大的僧眾和香客。1979年以來,國際友人和各地的佛門弟子、宗教團體,不遠萬里,前來朝拜,盛況空前。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宗教信仰虔誠,年年來朝拜,歲歲來訪問。他們目睹大陸寺院在迅速修復,宗教活動開展正常,十分高興。紛紛捐資,表示愿為修建工程作奉獻。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橋梁,為溝通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斷地作出貢獻。
義中大師
義中大師,在閩南一帶和海外鄉(xiāng)親中稱為“三平祖師公”,祖籍陜西咸陽高陵縣人。由于父親到福建做官,義中于唐德宗李適興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誕生在福唐縣,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屬的福清縣。義中聰明過人,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過目可記詩文。父親是個大師,求醫(yī)尋教者絡繹不絕。后因唐武宗李炎廢佛汰僧,義中大師依依不舍地告別紫芝山,率領眾僧尼,艱難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來到平和境內的九層巖避居。只見這里青山綠水,風景秀麗迷人,是個造寺傳教的好地方,他和眾僧尼歷盡千辛萬苦,在這里興建三平寺院。
義中大師看到這里的山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極為貧困落后,缺醫(yī)少藥,許多山民貧病交加,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往外逃荒,造成這兒的山園荒蕪。他來到山民中,向老百姓問寒問暖,盡心盡力為山民醫(yī)治疾病,并將自己強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shù)厣矫瘢越∩矸啦,博得居家百姓的歡迎和贊賞。
三平山來了義中大師,竭誠為山民送醫(yī)送藥,醫(yī)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陣陣溫馨的春風,吹拂到山里外。外逃的山民欣聞這消息,奔走相告,都陸陸續(xù)續(xù)回到山里來。義中大師便向他們傳授先進的耕作技術,改變刀耕火種的落后面貌,他還積極引導山民開墾荒山,建造田園,興建水利,筑起村舍,男耕女織,使深山里的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山民安居樂業(yè),過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與義中大師及眾僧尼更加和睦相處。
唐宣宗復興佛教時,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義中大師在三平山內外更加認真?zhèn)鹘蹋允┱棺约旱牟湃A。
唐咸通十三年農歷十一月初六日,義中大師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歲。由于他一生為居家百姓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后人尊稱他為“三平祖師公”。
一千多年來,這里香火頗盛,人們一直杷他當作慈善的神來敬奉。特別是1979年以來,國際友人和各地的佛門弟子、宗教團體,不遠萬里,前來朝拜,盛況空前。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宗教信仰虔誠,年年來朝拜,歲歲來訪問。他們目睹大陸寺院在迅速修復,宗教活動開展正常,十分高興,紛紛捐資。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橋梁,為溝通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斷地作出貢獻。
三平祖師傳奇
福建省平和縣文鋒鎮(zhèn)的深山中,有座聞名遐邇的千年古剎--三平寺。古剎幾經興廢,至今仍不分晝夜,車來人往,游人香客紛至沓來。這里群山環(huán)抱,清溪淙淙,茂林修竹,懸泉飛瀑。三平寺的唐代高僧義中禪師創(chuàng)建,寺院建筑風格獨特,氣勢恢宏。義中禪師(781--872),俗姓楊,祖籍陜西高陵,俗稱“三平祖師公”。唐建中二年正月初六日,出生在福唐(今福建福清)一小吏家中。楊義中出生時,白光滿室,祥云繚繞,眾人十分詫異。義中從小不食葷腥,聰慧好學,凡事喜歡刨根問底。他小小年紀不懂得體貼父親廉潔奉公之不易,體察官場上迎來送往的苦衷。
貞元十年(公元794年),義中十四歲,隋父親仕官至宋州(今河南商丘),因平時目睹耳聞民間紛擾疾苦,他毅然投宋州玄用禪師門下為僧。中唐以后,由于統(tǒng)治階級崇佛成風,寺院備受關照,僧人與為官一樣可享有各種封賜,禮遇殊榮。佛教發(fā)展迅速,流派紛呈。南宗惠能創(chuàng)“頓悟”法門,北宗神秀立“漸悟”法門而各自為派。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德宗皇帝賜禪宗第二祖慧可益為大祖禪師。
義中出家后,學習十分勤奮,與當時的許多僧人一樣亦儒亦佛。他不僅努力提高佛學修養(yǎng),而且窮讀經史,長于《周易》,十分注意吸收儒家學問豐富自己。
義中二十七歲時受具足戒,成為比丘。為求證佛法,他不辭勞苦,云游名山大川,參訪古剎高僧。
他拜謁百巖懷暉禪師,次依西堂智藏禪師,后到百丈山謁見懷海禪師。在這些高僧門下,參禪十年,禪學造詣日漸精進。
義中前往江西撫州,拜見石鞏禪師。
石鞏禪師收徒獨特,見義中來到門前,立刻張弓搭箭對準義中。義中見狀毫不驚慌,還用雙手剝開衣襟,以胸迎箭。
石鞏禪師收起弓箭,嘆道:“我三十年來至今只射得半個圣人,”義中自此成為石鞏禪師的弟子,隋侍禪師左右。
原來,禪學講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石鞏禪師見人開弓搭箭,就是暗示學禪必須直指本原。許多禪子不明此理,難怪石鞏禪師嘆息。
幾年后,義中肩錫南游廣東潮州靈山,拜見大顛禪師,成為大顛禪師的法嗣弟子。
隋著歲月的流逝,義中修證了禪學義理,還練就了一身武藝,并精通醫(yī)道。
有一天,被貶潮州的原刑部侍郎韓愈來訪,向大顛請教為政之道。大顛禪師沉吟不語。侍立在旁的義中回答道“先以定動,后以智拔。”
韓愈(公元768--824年)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哲學家、思想家,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崇儒反佛,卻與不少僧侶來往。貶謫潮州后慕名拜訪大顛。當下,韓愈聽了義中的回答,不由地贊嘆道:“和尚門風高峻,弟子于侍者旁得個入處!
韓愈因勸阻唐太宗皇帝迎佛骨而貶謫潮州為刺史。當時,潮州颶風、鱷魚,患禍不測,毒霧暗氛,日夕發(fā)作,自然環(huán)境十分惡劣。
韓愈雖遭貶謫,但他仍時時關心民間疾苦,為當?shù)厝嗣褶k了許多好事。
據(jù)傳潮州有一條惡溪,溪中有一對大鱷魚精,它們養(yǎng)下許多鱷魚,在惡溪兩岸捕食人畜,糟蹋莊稼。歷任官員束手無策,百姓叫苦連天。
韓愈見鱷害日甚,欲想為民除害,又苦無良策。這日,他到寺院請教大顛禪師。
大顛禪師以慈悲為懷,不忍殺生,他囑咐義中,若見韓愈到來,就說師父云游未歸。
韓愈先后三次來訪,都見不到大顛禪師,十分苦惱,他憂心忡忡,愁眉不展。
義中被韓愈的誠意所感動。他獻上一計道:“官家的大印和砂筆,為什么不用來對付鱷魚呢?”義中又說:“如果鱷魚冥頑不靈,不聽勸告,我可以幫你……”
韓愈大喜;匮脫]舞朱砂筆,寫下膾炙人口的《鱷魚文》,并蓋上官府大印。
第二天,韓愈來到惡溪邊,宣讀《鱷魚文》,命人把豬、牛、羊三牲投入溪中。限鱷魚七日內遷移,否則斬盡殺絕,絕不留情。
鱷魚們心驚膽戰(zhàn)。而這對老鱷魚精卻不以為然,還為其他鱷魚壯膽,煽動它們留下來繼續(xù)作惡。
七日后,韓愈帶領五百名弓箭手,依溪列陣,對準鱷魚猛射……
突然,只見惡溪掀起驚濤駭浪,兩只舟船般大小的巨鱷魚精張著血盆大口,惡狠狠地向人們撲來。
義中和尚見狀踏步向前。兩只巨鱷魚精一前一后把他夾在中間。義中揮舞錫杖,愈戰(zhàn)愈勇。直殺得天昏地暗。
義中與巨鱷從水中戰(zhàn)到地上,又從地上廝殺到水中?鄳(zhàn)了三天三夜,終于將兩只鱷魚精打死了。
當天夜里,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大雨滂沱。殘余的鱷魚見勢不妙,趁著退潮時機,全部逃離惡溪。
義中和尚協(xié)助韓愈除了鱷害后回到廟中,大顛禪師怒責義中不遵師命,大開殺戒。
大顛禪師奪過義中手中禪杖用力擲去:“你去吧,它到哪里,你就在哪里拄錫!倍U杖往東疾飛,義中和尚在后面緊跟著。
禪杖飛到福建的漳州開元寺后的半云峰下(今紫芝山),直挺挺地插在地上。
義中和尚見這里四季如春,花果繁茂,便擇日建起“三平真院”,開始聚徒講經,宣揚佛法。時為唐寶歷元年(公元825年)。
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皇帝廢佛汰僧;燒毀寺院,強令僧尼還俗。其時,年逾六旬的義中禪師,為了弘揚佛法,毅然避入深山。
烈日當空,義中禪師與眾僧艱難中跋涉。一日,他們在溪澗中沐浴凈身,忽見水面樟花浮動。“樟花獻瑞,上頭定是好去處!”僧徒們歡呼雀躍。機不可失,大師含首微笑,立即帶領眾僧們繼續(xù)前行。他們溯溪澗而上,進入三平山。放眼三平,山水靈秀,風光不凡,果然是一處聚徒傳教的好去處。大師來到九層巖“山鬼洞”(即毛氏洞)前,將禪杖插入地里。禪杖化作一棵樟樹,大師打坐樹下,閉目參禪。
義中大師的舉動,驚動了眾“山鬼”!吧焦怼币姾蜕嘘J入領地,一齊起哄圍攻,要將大師扦走。
義中大師穩(wěn)坐不動。“山鬼”們便動手將他抬到百丈潭(即今之龍瑞瀑布),奮力拋下深潭。
第二天,“山鬼”們又見大師仍坐在樟樹下誦經,渾身滴水不沾,他們唧唧喳喳,茫然不解,十分詫異。
“山鬼”們找來大竹籠,將義中大師放入籠內,又在籠內裝上石頭,再一次將他拋下百丈潭。百丈潭高十幾丈,急流跌入深潭,吼聲如雷,“山鬼”們認定這次和尚必死無疑。
“山鬼”們回到洞前,見義中大師仍舊端坐樹下,毫發(fā)未損。
“山鬼”們大驚失色,方知和尚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不可冒犯。他們一齊拜伏大師周圍,請求寬恕。
“山鬼”們懇求義中大師閉目七天七夜,他們愿意出力建造寺院,將功補過。
義中大師通曉天文地理,陰陽變化。他選定三平大柏山與九層巖峽谷中的蛇穴寶地為址,讓“山鬼”們依山而筑,自己閉目端坐以待。
到了第五天,“山鬼”們搬石牽枋,勞作之聲盈耳不絕。義中大師不忍,睜眼看個究竟,大師目光炯炯,“山鬼”驚慌失措,放下活計,四下逃竄。
只見寺已建成,惟山門(天王殿)未就(只造了一半)。后人所謂“三平寺免看,三落半”,即指天王殿及大雄寶殿,中殿(祖殿),和祖師公葬骨之處的塔殿。義中大師將健壯的“山鬼”留在身邊差使,稱之為“毛侍者”!吧焦怼眰內忝嬔,刀耕火種,日子過得十分艱難。義中在師讓“毛侍者”帶領他們學會開山墾荒,引水灌溉,還學會種桑養(yǎng)蠶、紡紗織布。義中大師接納南北逃難而來的僧眾,在建好的三平寺中開堂講經,并教育弟子與“山鬼”們和睦相處。但是,有些“山鬼”生性頑劣,經常闖禍。義中大師心想,自己年近古稀,一旦圓寂,這些“山鬼”誰能管。克纳挥,將毛氏洞變成一座宮殿。
義中大師召來了那些頑劣的“山鬼”說:“我替你們建了一座漂亮的宮殿,里面寬敞舒適,有吃有住,你們去不去?”聞此言,“山鬼”們手舞足蹈,爭先恐后,進入地下“宮殿”。
義中大師見狀悄悄作法,移來一塊巨石,牢牢將地宮出入口堵住,巨石上立一石幢,上刻真言咒語,使“山鬼”無法搬動巨石。
“山鬼”們玩夠了,都想擠出洞來,義中大師安撫道:“你們在這里乖乖呆著,等洞口石頭上的石幢開花了,你們就可以出來。今后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九日,我會讓人送好東西給你們吃的!
義中大師以慈悲為懷,山鬼們堅信不疑。至今,每逢農歷六月二十九日,鄉(xiāng)里人都會遵照祖師公生前的囑咐,做赤米粽祭祀“山鬼”們。武宗皇帝反佛,對佛打擊十分沉重,無數(shù)寺院被毀被燒,土地被沒收,僧人衣食無著,被迫還俗,許多僧人淪為盜賊。義中大師與弟子們在三平亦禪亦農、亦武亦醫(yī),行善積德,在這化外荒蕪之地保存了禪宗一脈。傳說中的“山鬼、毛人”等其實都是當?shù)氐耐林献,他們愉快地接受了義中大師傳授的農耕技術、天文歷法,三平的農業(yè)生產開始日漸發(fā)展。義中大師見這里山高水冷,瘴霧濃重,野獸毒蛇橫行,便教山民墾山造田,這樣,毒蛇猛獸無藏身之處,瘴病也可消除。
義中大師精通醫(yī)術,他熱心地為民眾治病,還將醫(yī)術無私地傳授給大家。時至今日,還有許多善男信女到三平寺拜求藥簽,以期祛病保健康。有一天,義中大師在園中摘菜時,草叢中竄出一條三四尺長的大蛇。這條大蛇繞著大師不停地轉,繞了幾圈,沒入了草叢。第二天,這條蛇又出現(xiàn)了,它繞著義中大師久久不肯離去,大師感到奇怪,掐指一算,心里有了主意。第三天,義中大師披上袈裟又到菜園去,那條蛇又來了。大師脫下袈裟,鋪在地上,讓靈蛇鉆進去,然后帶回寺院,讓徒弟馴養(yǎng)。三平寺地處山區(qū),鼠害猖獗。平時老鼠吵鬧、啃咬雜物之聲不絕于耳,如今靈蛇一到,鼠類絕跡,僧徒們也可安心入睡。后來,靈蛇日漸增多,它們在田間地頭追逐老鼠,保護莊稼,幫助農民照看小孩。靈蛇成了人類的朋友。
偶而毒蛇猛獸出現(xiàn),一見靈蛇,竟馬上逃之夭夭。當?shù)孛癖娤矚g靈蛇,尊其為“侍者公”。后來把它雕成神像,供奉在塔殿祖師公神龕左邊。
“侍者公”在三平被奉為吉祥物,備受尊重和愛護。直到現(xiàn)在,外地來的香客偶爾見到靈蛇,也滿心歡喜,認為是好兆頭、有福氣。
“老虎又傷人!”有一天,驚慌的山民找到義中大師想辦法,除掉傷害人畜的老虎。義中大師滿口答應,帶領徒弟進入虎林。猛虎一見有人來,大吼一聲,從半空躥下。說時遲,那時快,徒弟一閃身,就勢抓住老虎尾巴,義中大師一個箭步,沖上前去揪住老虎的頭頂花皮,用力往地上按壓。
義中大師掄起拳頭就要打下去時,老虎突然開口求繞,它說愿意隋大師到三平寺聽候傳喚。原來這只老虎是千年虎怪,因修煉不成,到三平傷害人畜。于是,義中大師把帶回寺里,馴養(yǎng)而成侍衛(wèi),保護四方平安。從此,三平一帶歲歲平安。后來人們感念“虎侍者”的功德,也把它雕成塑像,供奉在塔殿祖師公神龕右邊。義中大師懲惡揚善,為民造福,有口皆碑。至今,三平還傳頌著義中大師假扮新娘制服毛人的故事。有一天,正值年關歲末,義中大師來到一個叫塔潭的小山村,見村里男女老少個個愁眉苦臉,有幾個婦人悲戚抽泣,好像大禍臨頭。原來,附近山上住著的一大群毛人,經常下山騷擾搶掠。每年除夕,還要村里送一位年輕姑娘上山給頭領享用,否則小山村必遭其害。
聽罷村人哭訴,義中大師怒火中燒。他讓那位將要被送上山的姑娘暫時躲到別處去,自己穿上新娘的衣服,坐在閨房里靜候毛人的到來。
天黑后,果然有一大幫毛人吹吹打打來到村里,把“新娘”扶進花驕就抬走了。
一路上,義中大師暗中作法,把抬驕的毛人們跌跌撞撞,直到半夜三更才好不容易把花驕抬到毛氏洞口。
正等得焦躁不安的頭領見花驕到來,喜孜孜地伸出大毛手就到花驕里亂摸……
冷不防,頭領的毛手被人使勁抓住,頓時,頭領全身發(fā)麻,痛得“哎喲”一聲倒在花驕前。
頭領一看,“新娘”意是一位老和尚,氣得哇哇亂叫。毛人們意然圍了上來。只見義中大師不慌不忙,左避右閃,毛人們東撲西撞,個個弄得精疲力竭,鼻青臉腫,而大師卻安然無恙,毛人們只好跪在地上求繞。
毛人們知曉了義中大師非等閑之輩,從此改惡從善,規(guī)規(guī)矩矩,不再危害村民。
義中大師以救度眾生苦難為己任,引導山民開荒種地,興修水利,建造村舍。往日的荒山野嶺呈現(xiàn)出一派勃勃生機,山民們安居樂業(yè)。
在義中的苦心經營下,大山深處的三平寺,終于能夠自給自足,僧徒們的生活也有了保障。寺院根基堅固,規(guī)模日趨擴大。
義中大師禪學造詣日見精深,聲名遠播,慕名前來請教者絡繹不絕。三平寺成了當時名聞遐邇的道場。
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宣宗皇帝降旨恢復禪宗。巡禮僧常啟、惟建等二十人向朝廷舉薦義中大師,奏明他行善濟世的事跡。
漳州刺史鄭薰欽仰大師功德,恭請大師出山,到漳州主持開元寺,講授佛經。據(jù)《三平山廣濟大師行錄》載,鄭薰又奏請宣宗皇帝敇封義中為“廣濟禪師”。
大中十年(公元856年),三平修建觀音殿。這時,廣濟禪師義中年逾古稀。這以后陸續(xù)修造祖師院,西山草堂等殿堂。
吏部侍郎王諷,是咸通年間朝官,為官清廉,有政聲,后謫守漳浦。上任的第二天,王諷就慕名前往三平寺拜訪義中禪師,兩人“談禪論易,深相印可”。在三平寺東二、三公里處,有座山房,就是王諷進山拜訪義中禪師的休息之處。后來山房毀壞,人們又在原址上建起一座小亭子,名曰“侍郎亭”。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十一月初六日,義中禪師召集眾弟子,他說,人生如水泡,人死如泡汽,我就要與你們離別了。言罷閉目坐化,享年九十二歲。廣濟禪師義中圓寂后,人們虔誠地把他奉為神明,尊稱為“祖師公”。而后又在三平寺塔殿建造了神龕,供奉其金身,讓人祭祀和朝拜。
人們還將“祖師公”的香火供奉在家中,將“祖師公”的香火帶到海外。在善男信女的心目中,“三平祖師公”是神圣的,每年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要跋涉千山萬水前來朝拜。
三平寺因祖師公而名揚海內外。一千多年來為閩、粵、港、臺同胞和東南亞華僑、華人所推崇,香火至今不衰。千年古剎歷盡滄桑,屢毀屢修,全賴祖師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近年來,在政府和海內外鄉(xiāng)親的共同努力下,三平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繕,道路四通八達,各種設施日臻完善。她是宗教、旅游勝地,是祖國母親聯(lián)結海內外游子的感情紐帶,她的明天將更加燦爛輝煌!
十三賢
三平寺自唐咸通七年(866)始建,幾經興衰,至今香火猶盛。千百年間,信士輩出,或翰墨留香,或勒石立碑,或重修院宇,或鋪橋造路,功德無量,令后人敬仰。其中較著名有王諷、鄭薰、蔡如松、顏師魯、顏頤仲、林釬、陳天定、王志道、李宓、王材、黃梧、黃仕簡、蔡新,是為十三賢。
王諷唐大中,咸通年間朝官。咸通十三年五月,王諷自吏部侍郎謫守漳州,到任第二天,便專程上三平寺,訪問義中大師。二人“談禪論易,深相印可”。遺跡侍郎亭今存。是年十一月初六,義中大師圓寂,王諷為其撰定碑文,即王諷碑。
鄭薰字子溥,唐室宗大中年間出任漳州刺史,治漳頗有政聲。他敬仰義中大師之德,特迎出山,請入開元寺,為國開堂講授佛經,隨后,又奏賜義中為“廣濟禪師”。
蔡如松字勁節(jié),漳州龍溪人,宋惠宗年間任四會縣令,新興推官等職,晚年退居林下。蔡如松一生著述頗豐,《漳南十辨》是一部考訂史事史跡的著作,內有考證三平寺侍郎亭一例,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據(jù)蔡考據(jù),侍郎亭的侍郎并非舊傳韓愈,而是王諷。
顏師魯字幾圣,漳州龍溪人,宋紹興十二年進士及第,歷任吏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等職。顏師魯熱愛鄉(xiāng)土,在漳州多有營建。對三平寺,他十分關注,曾多次捐銀重修寺院。
顏頤仲字景正,顏師魯之孫,官階年歲與祖父相同,時人感到驚奇。顏氏家族,對三平寺一直很關注,顏師魯,顏頤仲祖孫相繼重修,就連他們的后代也沒有忘記祖訓。
林釬字實甫,漳州龍溪人,明萬歷四十四年進士及第,官至東閣大學士。萬歷年間,林釬與邑人陳天定、蔣孟育等捐銀,重修三平寺,事載清乾隆二十八年《重興三平寺碑記》。
陳天定字祝皇,漳州龍溪人,明天啟五年進士及第,歷任吏部郎中等職,后隱居花山,世稱慧山先生。萬歷年間,陳天定與林釬、蔣孟育等重修三平寺,“制匾制聯(lián)”,盛極一時。
王志道字而宏,漳州漳浦人,明萬歷四十一年進士,官至吏部侍郎。萬歷三十三年,王志道上三平寺進香,回家后,他妻子便有身孕,不久生下男孩。這件事促使他“慕述立石”,于萬歷三十五年發(fā)起修王諷碑,將木碑改為石碑。
李宓字羲民,漳州龍溪人,明代著名書法家。明萬歷三十五年,由王志道領銜重修的《三平寺廣濟大師行錄》碑,即是李宓的筆跡,“字跡清秀,婉如顆顆珠玉”,堪稱墨林珍寶。石碑今存。
王材字少梁,漳州龍溪人,清雍正五年進士及第,官至工部主事。雍正九年,王材寫了一篇《漳州播蘭堂募修理三平石路碑記》,詳細記載當年廣募眾施,修筑石路的情況。
黃梧字君宣,漳州平和人,清順治八年投鄭成功,封為總兵,順治十三年,率部眾降清,因功賜爵海澄公?滴跄觊g,三平寺重修院宇,黃梧“傾銀貸集厥成,由是四方學者,云集景從”。
黃仕簡黃梧曾孫,襲海澄公爵位,官至福建水師提督統(tǒng)轄臺澎水陸官兵事務。乾隆年間,三平寺兩修,都是由黃仕簡捐俸倡建的。這二次捐修,由于黃仕簡關系,軍事部門的武官出力不少。
蔡新字次明,漳州漳浦人,清乾隆元年進士及第,歷任工、刑、兵、禮、吏部尚書,太子太師,極盡人臣之位。乾隆四十九年,蔡新領頭捐資重修三平寺。據(jù)說蔡太師告老返鄉(xiāng),夏天避居三平寺,常在虎爬泉邊休憩,“食武夷、看金魚”。
旅游線路圖
景區(qū)旅游線路圖
旅游路線(一):漢白玉祖師公像--→九龍照壁--→十二生肖、假山放生池、石經幢--→牌坊、石象--→侍郎亭、尚書閣--→三平寺(主景)--→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伽藍爺?shù)?-→開漳圣王殿--→地藏王殿--→祖殿--→監(jiān)齋堂--→虎爬泉--→塔殿--→鞭炮燃放走廊--→石公--→廣濟園(百草園)--→水上觀音--→龜蛇壩
旅游路線(二):三平廣場--→仰圣山莊--→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生態(tài)休閑竹林--→毛氏洞--→生態(tài)觀光柚園<BR>
三平寺銅裝飾工程
三平祖師文化園銅裝飾工程由神雕集團規(guī)劃、設計、制作,銅裝飾展開面積逾6000平方,采用了鍛銅、鑄銅、紫金刻銅、彩繪、貼金等工藝。佛教法義貫穿整個工程,涵蓋儒、釋、道三家精髓,設計上真正做到“經典上有根據(jù),歷史上有傳承,藝術上有創(chuàng)新,方便上有特色、功能上有感應”,是神雕集團,在佛教事業(yè)上的代表性工程。該工程于二零零九年九月開工,至二零一一年十月圓滿竣工,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正式開園。
三平寺銅裝飾工程神雕集團廣濟金身堂(一層、二層) 堂內中心立柱四側塑廣濟禪師立像,身披袈裟,戴念珠,分持不同手印或不同法器。東方:左手握寶瓶,右手持藥枝;南方:左手托缽盂,右手持錫杖;西方:左手持念珠,右手持拂塵;北方:左手執(zhí)箭,右手持絹索。中心立柱四周對稱有六根大立柱,前兩根書寫“法大無邊龍虎伏,道高有象鬼神驚”;后四根用銅材篆刻《金剛經》全文。堂內四周墻壁塑千尊廣濟禪師金身像,由信眾施資供奉。堂頂天花塑九龍護法圖,表龍?zhí)熳o佑。
福智莊嚴閣(三層) 閣內中心立柱四周塑廣濟禪師坐像,戴五方佛冠,身披袈裟,戴念珠,分持不同手印或不同法器。東方:左手結金剛拳印,右手持金剛杵;南方:雙手結法界定印,持摩尼寶珠;西方:雙手結彌陀定;北方:雙手結說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