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通山(又稱大峰山、大礬山、大鵬山)位于中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因明黃道周為大峰巖題下“靈應(yīng)感通”四個字后得名靈通山,號稱“閩南第一山”,是大溪鎮(zhèn)閩臺客家文化的生態(tài)旅游城鎮(zhèn)主要景點之一,是集觀光度假、宗教朝勝、訪古探幽、娛樂休閑、避暑療養(yǎng)為一體的旅游勝地。
靈通山處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之西南部,景區(qū)總面積36.3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600米。主峰擎天峰海拔1281米,與漳州第一高峰——大芹山(1552米)相峙而立。
概況綜述
靈通山,號稱"閩南第一山",具有險峰、奇石、飄云、清泉、幽谷、迷洞之秀,素有"小黃山"的美譽。據(jù)專家考察,靈通山的地形是1億1千3百萬年前由陸相沉積,火山多次噴發(fā)形成的深切割中山地貌類型,上有巨石擎天,下有深谷清泉,險峻雄奇,全國罕見,福建獨一無二。它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之西南部,主要景點在大溪鎮(zhèn),距平和縣城56公里,距漳州市區(qū)116公里,景區(qū)總面積1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600米,主峰擎天峰海拔1281米,與漳州第一高峰--大芹山(1552米)相峙而立。是集觀光度假、宗教朝勝、訪古探幽、娛樂休閑、避暑療養(yǎng)為一體的旅游勝地。靈通巖上的靈通寺,建于天然石洞之中,上有盤石覆蓋,下是懸崖絕壁,唯有一條"天梯"小徑可以攀登,地勢十分險要,游人至此,無不嘆為觀止。靈通山
民間相傳,從前有一位老人趕一群母豬欲往南海而去,途經(jīng)大溪時,被一孕婦看見,覺得奇怪,隨口喊叫:"這個老頭沒事,趕石頭。"話音一落,老人趕的母豬,豬崽都變成了大大小小的石頭,凝固在那里,形成了如今大大小小的巨石山峰。
自然景觀
199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已列入福建第三批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進行重點保護開發(fā)。
靈通山自然景觀古有七峰、十寺、十八景之稱。七峰:小帽峰、大帽峰、擎天峰、棲云峰、玉屏峰、紫云峰、獅子峰。十寺:慈云寺、修行寺、靈通巖、天中巖、紫石巖、青云巖、獅子巖、旭日巖、朝天寺、白花寺。十八景:菊花引路、玉洞回風(fēng)、云梯取日、石蟬飲露、珠簾化雨、七井排星、巨石擎天、猛虎守狹、畫眉跳架、三蟲游斗、五鯉朝天、仙人聚會、神碑庇航、獅峰眺海、擊鼓回音、九牛拖車、三童弄獅、和尚背妮還有靈通大佛等十八景。
靈通山自然景觀中的險峰、奇石、飄云、清泉為四大特色,險奇稱絕,整個大峰山約有十五平方公里,山石相連,巨石累累,山峰千姿百態(tài)。
平和縣靈通山是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其山勢巍峨雄偉,與漳州第一高峰--大芹山(1552米)相峙而立,具有險峰、齊石、云霧、清泉、幽谷、迷洞之秀。靈通山主要景點位于大溪鎮(zhèn),距縣城56公里,距漳州市116公里。整個山脈分布在大溪鎮(zhèn)、國強鄉(xiāng)之結(jié)合部。群峰林立,嶺巖相間,延綿十幾公里。大鋒山海拔1281.7米,為深切割中同地貌類型。
據(jù)專家鑒證,靈通山地形是由陸相沉積--火山多次噴發(fā)形成的深切割地貌類型。組成大峰山的巖層為白堊紀的石帽山群地層,即陸相沉火山噴發(fā)建造。組成靈通巖的巖石,上部主要是流敵層,其次是凝灰?guī)r及英姿巖,下部主要是凝灰?guī)r,其次流敵巖及凝灰?guī)r質(zhì)砂礫巖,砂巖。
清泉流水是靈通山的一大特色。"珠簾化雨"也是水的奇功造化而就。更為珍貴的是靈通"玉泉水"游客稱之為"仙水"。游客到此,盡帶容器,先求得仙水為快,然而,此間之甘露,經(jīng)國家礦泉水技術(shù)評審鑒定,確為偏硅酸,含多種微量元素的優(yōu)質(zhì)礦泉水。
山泉中,總有游客在慢慢守侯"娃娃魚"的出現(xiàn)。娃娃魚有四條腿,現(xiàn)在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靈通山除了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外,還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如三尖極、七葉膽、彩蝶等數(shù)百種。
靈通巖屬南亞熱帶氣候,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分布著豐富的中草藥資源,據(jù)1987年10月平和縣中草藥資源普查,全縣各地藥材分布品種224種,其中靈通山點204種,而且不論數(shù)量和質(zhì)量堪稱平和之最,尤以10余種珍稀藥材以及質(zhì)佳效顯而名聞遐邇。
自然特色
靈通山自然以險峰、奇石、清泉、飄云為四大特色
險峰景點
靈通山勢巍峨雄偉,山峰千姿百態(tài)。古人詩云:"誰云閩山無勝境,此峰秀特峙南天。"黃道周在《峰二山賦》中稱贊大峰山其峰"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焉,無不及者。"清代平和知縣王相在《登大峰山即景》詩中也說:"奇峰十七接表霄,海涌連天入夢遙。"靈通山著名的山峰有獅子峰、紫去峰、玉屏峰、棲云峰、擎天峰、大帽峰、小帽峰、稱"靈通七峰"。
奇石景點
大凡奇石,都是經(jīng)過千百萬年的風(fēng)化、侵蝕,許多山石釀成為了光怪陸離的形狀,有的象人士,有的象鳥獸,有的似虎豹,比擬不盡,爭奇斗巧。靈通奇石,更是與眾不同。有堪稱世界之最的"靈通大佛",還有"不雅音救濟"、"和尚背尼"、"猛虎守峽","九牛拖車"等等,無不惟妙惟肖,耐人玩賞。
飄云景點
飄云是靈通四絕之一,有"足底閑云屐齒生"之說。那虛無飄緲的云霧,有時從同壑冉冉而升;有時又在山腰飄忽,忽而平靜,輕柔如絹;有時上下翻騰,云浪滾滾,高山峰在云霧中忽隱忽現(xiàn)。古人說:"云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很能說明靈通的山和云的關(guān)系。
清泉景點
清泉流水也是靈通山一大特色。靈通七個主峰峽谷中,均有清泉從巖縫中滲出,匯成涓涓細流,在山谷中,石縫中蜿蜓穿行。有的清冽甘美,可飲可浴,被譽為"仙水"、"瓊漿",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珠簾化雨",一股清泉從千米高峰直瀉而下,如一道珠簾,給靈通寺蒙上絢麗的面紗,靈通清泉就是以其特有的風(fēng)貌博得游客的贊賞。
人文底蘊
名字由來
靈通山,最早叫大礬山;因有大鵬鳥常來此棲息,又稱大鵬山;又因山多楓樹,秋日層林盡染,滿山紅遍,故有大楓山之名;隨著楓樹的減少,唯見此山群峰聳立,又稱之為大峰山,載入史冊。直至明黃道周在大峰巖題下"靈應(yīng)感通"四個字后,人們始稱大峰巖為靈通巖,把大峰山稱之為靈通山。
人文歷史
靈山自然景觀美妙絕倫,人文景觀更是豐富多彩。據(jù)民間傳說,靈通山是八仙巡游造的景,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佛道二教都給名山披上濃郁的傳奇色彩。在唐代,"開漳圣王"陳元光曾在獅子峰建一巡邏臺,遺址尚存。陳元光還將其父陳政的墳?zāi)箯脑葡鰧④娚竭w葬于此。明朝著名學(xué)者和抗清愛國志士黃道周是"靈通之神"。他青少年時代曾經(jīng)在靈通山上讀書,靈通山下教書。"洞霞講舍荒初業(yè),空屬流云寄掃壇。"黃道周出仕為官后,多次邀請徐霞客、林軒、陳天定、陳楊美筆友人游覽靈通山,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和韻和和諧的辭章。
更有世界最大土樓莊上城,鑲嵌于靈通西南谷地,與靈通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臺灣阿里山之神吳鳳,出生于靈通山東南山麓壺嗣村,"前賢仁義海峽證,靈通阿里兩山清。"真是名人與名人相互增色,土樓瑰寶與靈山秀水爭奇斗艷。文化內(nèi)涵十分豐富,明清以降,文人騷客,名家大腕,常會于此,仕農(nóng)工商,不分貴賤,仁山智水,齊聚于斯,舉不勝舉,枚數(shù)不齊。靈通十八女將在此開山種茶育果,就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轟動華東,聞名遐邇。
景點構(gòu)成
七峰簡介
獅子峰、紫去峰、玉屏峰、棲云峰、擎天峰、大帽峰、小帽峰
十寺簡介
慈云寺、修行寺、靈通巖、天中巖、紫石巖、青云巖、獅子巖、旭日巖、朝天寺、白花寺。
3、十八景
菊花引路、畫眉跳架、云梯取月、珠簾化雨、石蟬飲露、玉洞回風(fēng)、七井排星、巨石擎天、猛虎守峽、九牛拖車、三蟲游斗、五鯉朝天、仙人聚會、和尚背尼、神碑庇航、獅峰眺海、擊鼓回音、三童弄獅
4、新八景
靈通大佛、石齋書屋、歸德王陵、觀音布施、擎峰觀日、幽澗尋魚、仙女沐池、清霄雷神。
主要景點
靈通大佛
為世界最大天然景觀大佛。從南面看小帽峰,從山上至山麓數(shù)百米高的整座山峰,酷似一尊佛祖頭像。其額、眼、鼻、嘴、下巴、面頰俱全,線條清晰,比例準確,仰視遠方,妙相莊嚴、栩栩如生,造形完美。融天地造化之其妙、無絲毫人工斧鑿痕跡。無數(shù)游人為這世之罕見的參天大佛贊嘆不絕。
珠簾化雨
靈通景區(qū)著名景點之一。靈通巖長年流泉飛瀑,猶如珠簾高掛,身臨其境,嘆為觀止。該景觀是福建省唯一、全國少有的,充分體現(xiàn)出"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神奇
幽澗尋魚
靈通山幽谷坑澗中有一種稀有小魚,當?shù)厝朔Q之"娃娃魚",屬兩棲綱蠑螈科動物。生長在深山清冷坑谷之特定環(huán)境中,舍此而居,則很難成活。觀到此魚,被視為幸運吉祥。游人在氣候適宜時,在靈通山坑谷中透過清沏見底的水面,細心探尋抑或可看到約7-10厘米長的小魚在水里游弋,此魚背和體側(cè)都呈黑褐色,有蠟光,頭腹扁平,緊貼石壁,尾側(cè)扁,四肢細長,顯得十分可愛。有專家稱為"山椒魚"。它是一種極稀有、珍貴的魚類,是冰川時期遺留下來的活化石。觀者認為,它的珍貴不但在于它的稀有,還在于它獨具清靜、幽雅的品格,能見到它乃十分有幸,從而吸引著無數(shù)游人爭相觀賞。
擎峰觀日
擎天峰是靈通山的主峰之一。海拔1287米。從底下看懸崖絕壁,筆直尖削,無立足之地,其實峰頂坡度平緩,象個大平臺,能容立百人。登上山頂,看四周諸峰都變得矮小,天空十分遼闊,大地浸沒在云霧里。凌晨登頂,便可看到宏偉的景象:夜幕徐徐退去,東方漸漸發(fā)白,迎來絢麗的霞光,太陽在晨曦中冉冉升起。非親臨其境就無法領(lǐng)略到這里的無限風(fēng)光。游者拂曉出了靈通寺賓館,沿著山麓斜坡南行,在"擎天"石刻處拐彎向上,順著山峰之間的小道時而穿洞,時而攀援,有時從石縫間擠身而過,饒有趣味,險陡的地方有七段鐵梯扶手,頗為安全,黎明即可到達峰頂。當你迎著拂面的晨風(fēng),觀看日出的壯麗圖景,攀登之勞累早已融入九霄云里了。
觀音布施
此景亦是靈通山自然奇觀之一。從北面山下方向看小帽峰,主峰前數(shù)丈,有一柱巨石,象婷婷玉立的觀音,頭部、身段比例準確,身材十分勻稱,神態(tài)安靜慈祥,面朝東北,雙手合十,頭上樹木如冠,身上拂袖飄然,默然而立,口中念念有詞,形神逼真,惟妙惟肖。觀此景如沐慈悲,故謂"觀音布施"。
獅峰眺海
獅子峰高聳入云,登峰遠眺,云霄、東山,山海蒼桑,盡收眼底。峰上觀日出,朝陽從大海冉冉而起,把山海萬物與絢麗朝霞融為一體,美不勝收。相傳此乃曹國舅見獅峰尖端直插云里,故吹氣撫平,造成大平臺,讓人觀瞻。
畫眉跳架
位于擎天峰南麓之山洼,長期以來,由于峽谷水流沖刷,亂石集積到一起,形成了坑坑洼洼的亂石山坳。昔日從青云村進山,此地是必經(jīng)之道。相傳此乃仙人藍采和召亂石鋪筑,行人過此須以跳代步,猶如此林間的畫眉跳架,跳躍前進,因而得名,進山人走走跳跳,別有趣味,不知疲倦。
仙女沐池
大帽峰與小帽峰的狹谷溪澗中段,亭閣下,其間水流潺潺,由于上頭流水長年沖擊,把下面巖石沖成凹狀,形狀如盆,直徑二米余,狀如天然浴池,池內(nèi)水清見底,注入之水經(jīng)池旋回而溢出,夏日在池中浸片刻,體味一下仙女洗浴之味,飄然亦仙。
菊花引路
此景指進出靈通山各路徑旁邊滋生的野菊,花開金黃色。喜長陽光充足的踝露山坡地上。昔日靈通山高林密、森林面積大,顯得十分深邃,相傳此乃藍采和為行人指引迷途,在東西南北沿途播種菊花,進山者由“淺”入“深”,均沿著有菊花的草帶行進,久而久之,行人便踩出了路,菊花也就成了進山者的向?qū),成為靈通山之第一景。秋日,游人不論從石寨、新榮、東川方向進入此山,路邊菊花總是夾道歡迎你。
五鯉朝天
此景位于石寨村大路坪。舊時稱它五鯉湖是個天然湖泊。湖上五座小山丘如五條鯉魚躍出水面,欲蹦欲跳。據(jù)傳八仙智斗東海龍王后,來到石寨。忽見從東海龍宮逃出的五條鯉魚精在此造孽、傷害百姓,也是冤家路窄,只見漢鐘離仙除害造“五鯉朝天”之景的傳奇故事。
仙人聚會
位于石寨“三蟲游斗”景之右邊,一巨石平如板,覆蓋著一山澗水潭,洞口朝東,早上日出,陽光射進水面,把五彩繽紛的天景,影射在覆蓋的石板上,閃爍幌動,進入洞里,天地人,渾然成趣。稱為石天。據(jù)傳八仙曾在此處聚會,故而得名。
石齋書屋
黃道周青少年時期勤奮好學(xué),刻苦讀書,尤其喜歡躲在極為僻靜的地方,專心攻讀。在他20歲時(公元1604年)就住在靈通山讀書。靈通寺南側(cè)有個洞穴,就是他藏書和讀書的地方。后來經(jīng)過邑試、郡試、鄉(xiāng)試均名列前茅,38歲殿試中進士。48歲時被貶官后,又到靈通讀書和講學(xué)。 黃道周學(xué)問淵博,潛心天文,精通易理,工書善畫,是明末杰出的學(xué)者。他雖然做了后代所敬仰的千秋古人,但其當年讀書、藏書的地方立有黃道周、陳天寶、林鶴胎三人碑記以激勵后人。
民間傳說
白龍滾水
有一天,大溪鎮(zhèn)洛陽樓來了一個又丑又癩,駝背拐腳,衣衫襤褸的人,他是來這里討飯的,那時候,民工正在修建一條陂,那些人見到他這副摸樣就笑話他說:"我們這些身強力壯的漢子,自己的肚子還填不飽呢,哪有剩飯去養(yǎng)活你"只有一家姓范的廚子同情這位可憐的乞丐,就用鍋巴泡了一碗剩飯給他吃。
吃飽后,這位乞丐就坐在溪邊,一邊看著那些人抬石壘陂,一邊隨意仍石塊,也幫忙著坑坑洼洼地壘成了一段陂。誰知道從這以后,每當發(fā)洪水的時候,盡管民工壘成的那一段用大石頭壘得整整齊齊的,總是一下子就被水給沖毀了,只有那位乞丐仍石塊砌成的那一段陂,盡管是參差不齊,卻從不被水沖垮,后來人們才知道這位乞丐是神仙化身前來的,人們就叫這段陂為"仙陂"。
有一年這里的陂壩三番五次地被大水沖垮了,有人看見,每當正午時分,就有一條小白龍在陂里滾水,攪都水浪翻滾,把陂也給沖壞了。這一天,范老大(姓范這家的家長)午前就跑到陂前的榕樹下,監(jiān)視小白龍的活動,想制止龍滾水沖壞坡。
午時到了,只見從大路上,匆匆走來一位白衣秀才,他走到陂前望著溪水站了一會,就俯下身子洗臉洗手。他見左右沒人,居然脫下衣裳到水中游泳。范老大一看:壞了,真的白龍滾水來了,他心中一急,就邊跑邊喊:"小白龍,不準滾水沖陂!"
那位白衣秀才見到有人喊著奔來,不知道發(fā)生什么事,游上岸,穿好衣服,兩相見禮,這位秀才自稱黃道周,漳浦人。范老大看見這位白衣秀才言談舉止跟常人一樣,并非妖龍,又見他一表人才,很有學(xué)問,心里好生敬重,知道他是來找學(xué)館教書的,就誠誠懇懇地挽留他在范家的洛陽樓設(shè)館教徒,從此黃道周就在大溪教書了。說來真奇巧,自從黃道周先生來后,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白龍滾水了。
十八秀才
黃道周先生在洛陽樓開館授徒后,見到這里的學(xué)生個個聰明好學(xué),東家又是敬重斯文的,每天留吃頓飯,飯菜都很豐盛,先生心里高興。這一年的端午節(jié),在東家招待的酒席宴前,道周先生懇切地進一言道:"學(xué)生讀書最要緊是要專心致志,一定要找個清凈的地方,才能排除雜念,心事清凈,細心向?qū)W。"東家聽了連連稱是,于是就在大芹山下的范厝寨,找個清凈的處所,讓黃道周設(shè)館教書。黃道周在這里教了幾年書,跟他跟讀的一共有十九個學(xué)生,三科一共考中了十八個秀才,只有一個學(xué)生沒考中。那正是先生自己的外甥。黃道周先生說:"讀書得靠學(xué)生自己的天分和勤學(xué),不能光聽先生的。"
先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襟懷磊落,大公無私的教學(xué)精神,在大溪中世世代代傳為美談。
猛虎坐騎
平和大溪的靈通巖就立在半山腰,懸崖陡壁,要上山得不怕艱險,從珠簾化雨旁的天梯繼續(xù)攀登,地勢十分險要。黃道周先生天性隱逸,十分喜歡靈通巖的幽靜。他在范厝寨教書的時候,就住在靈通巖上,白天下山,到范厝寨教書,傍晚總是自己一個人回靈通巖安睡。不管是刮風(fēng)下雨,還是數(shù)九三伏,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都如此。人們不禁感到奇怪,山路這么崎嶇難行,先生怎么不知勞累,天天下山教書,又要上山安歇?時間這么擠,先生又從來沒有遲到過?
有一天傍晚,快放學(xué)了,有個農(nóng)家婦女從范厝寨的學(xué)管門前經(jīng)過,看見稻草垛架的下面牛欄里,有一只白額猛虎,正趴在稻草中,抬著頭張開大嘴懶洋洋地打哈欠,這個農(nóng)婦驚叫起來:"虎,老虎!不得了,老虎下山吃牛了!"
黃道周先生聽見呼叫聲,趕緊走出學(xué)館大門,笑著對農(nóng)婦說:"別怕,別怕,這是我的坐騎,不會傷人的。"說完,就走到稻草垛下,輕輕地拍拍猛虎頭頂,白額猛虎一見主人就輕熱地低吼幾聲,慢悠悠地站起來,先生縱身跨上虎背,只見這只斑斕大虎三竄兩跳的載著黃道周先生不知去向了。
景點特色
文化創(chuàng)意
靈通山工作室,建于2010年3月6日,是基于網(wǎng)絡(luò),面向全國的文化創(chuàng)意服務(wù)中心。嵌名詩是其最具影響力的招牌服務(wù),同時擅長雜志策劃、活動策劃、品牌策劃等。此外,更是多方合作,廣納賢才,承接嵌名詩、文案、策劃、寫作、平面設(shè)計等各種網(wǎng)絡(luò)創(chuàng)智服務(wù)。大溪鎮(zhèn)是靈通山工作室總策劃、創(chuàng)建人陳濱城的家鄉(xiāng)。
特色小吃
大溪豆干、大溪米粉、大溪香腸、牛腸粄、五香卷、蕃薯、客家米酒、九層蒸粄等,其中大溪香腸、豆干、米粉為"大溪三大特產(chǎn)",平和著名小吃。
特產(chǎn)藥材
虎尾輪、谷精、還魂草、黃柏、益母草、石仙桃、七葉一枝花、七葉埔姜、入骨丹、金錢草等。
交通路線
地理位置
靈通山位于東經(jīng)117°,北緯24°2u2032的平和縣境之西南部。靈通山雖有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然以僻在遐荒,舟車修阻,瓢鼓限于魚津,冠蓋回于雁翼,徒為樵夫豎指顧動色,雖在鄉(xiāng)邑之內(nèi),無復(fù)知之者。"(出自《梁峰二山賦》)加上開發(fā)較晚,所以知名度與其本身的魅力并不相稱。近年來,由于政府的重視和投入,通向景區(qū)的道路已經(jīng)大為改善,前來觀光度假、宗教朝勝、訪古探幽、娛樂休閑、避暑療養(yǎng)的游客與日俱增。
交通線路
1、廈門至(60KM)漳州至(43KM)平和至(55KM)大溪至(11KM)靈通風(fēng)景區(qū)
2、泉州至(125KM)漳州至(43KM)平和至(55KM)大溪至(11KM)靈通風(fēng)景區(qū)
3、汕頭至(85KM)詔安縣(三角點往平和路口)至(60KM)大溪鎮(zhèn)至(11KM)靈通風(fēng)景區(qū)
4、潮州至(53KM)詔安縣(三角點往平和路口)至(60KM)大溪鎮(zhèn)至(11KM)靈通風(fēng)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