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山公園
原名韶關文化公園,位于湞江、武江、北江交匯處,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中山公園以中心大道為主軸線,形成了近三萬平方米開闊的公園城市廣場。中山公園是孫中山先生1922年5月和1924年9月兩次舉行誓師大會的會場。該公園的前身是韶關飛機制造廠,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揮重要的空防軍備生產。自新中國成立后,才改建成公園。內有古典大屋頂琉璃瓦大門,孫中山雕像,像高3.2米音樂噴泉及文藝演出舞臺等建筑,風景秀麗,園內園林植物種類繁多,綠樹成蔭,中心區(qū)的文化廣場常有各類的文藝活動表演,是韶關市民進行文藝欣賞和茶余飯后交流的重要場所。
6、百年東街
夜越來越深,華燈卻越來越亮,直到我們的周圍·躋黃···鞍倌甓·幀彼母齟笞秩辭邐·某魷衷諏宋頤敲媲啊·
據說清末民初時期的韶關東堤北一帶是華南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yè)街之一,這一抹明亮的光在曾經的那個歷史階段也出現(xiàn)過。隨著這一抹亮光的到來,曾經的繁榮或許也正在悄悄來臨。
作為韶關首個一站式國際化旅游商業(yè)街,華南首席歡樂購物公園為主題的游客接待基地,包涵了四大街區(qū)公園、八大主題業(yè)態(tài),即魅力城、萬象匯、東盛町、東街故事,囊括了精品購物、淘寶社區(qū)、美食城邦、娛樂休閑、酒吧街區(qū)、旅游觀光等最新業(yè)態(tài),集結了當今世界最時尚的潮流。今日的百年東街有望再現(xiàn)韶關東提北路過去百年商業(yè)繁榮,再百年東街的興旺,無疑將成為韶關城市新名片。
5、通天塔
通天塔,韶關的又一地標建筑,位于湞江、武江在韶關沙洲尾匯合處江心島上,該塔始建于1546年,在明清時代,這座高聳的通天塔,為曲江舊“二十四景”留下了名為“中流塔影”的一景。也吸引了許多文人騷客上島登塔吟詠,留下過不少華章佳句。通天塔經過2012年重建后,目前形成與韶陽樓、鐘樓“塔樓遙望、將相輝映”的景觀,與三江六岸美景相互融合。站在北江大橋上,遙望眼前湞江、武江匯合處,兩條江猶如兩條玉帶,從兩個方向延伸而來,最終在沙洲尾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條更寬廣的玉帶往南延伸而去。
如今重修的通天塔,如中流砥柱屹立在湞武兩江匯合處的北江洲心島上,綠樹掩映著宋代風格的八角九層樓閣式建造,丹霞紅色的柱梁斗拱、翠綠的琉璃瓦、雪白的白石欄桿、金黃銅葫蘆塔剎,在晚上,華燈初上之際,通天塔通體明亮,與兩岸燈光長廊交相輝映,熠熠生輝,不僅讓城市又多了一道靚麗的風景,也讓荒廢的江心島重煥昔日容光,人們紛紛駐足遠眺、合影留念。
4、海關鐘樓
位于韶關湞江區(qū)環(huán)園東路的鐘樓,可以說是韶關的一個標志性建筑。這個三江匯流的地方,承載了韶城人民歲歲月月對美好生活的祝福。每年新歷的倒數晚會、農歷的煙花盛典,這里都是最佳的參與位置。若是兩情相悅的情侶、夫妻來到這個靈氣涌動的地方,想必能收到千千萬萬的祝福,白頭偕老。遙望江心小島的通天塔,或在江邊吹吹風、散散步,或在霓虹燈的照耀下,坐在廣場的樓梯上,看著一群熱愛滑板的少年演繹的花樣滑板。
3、韶陽樓
韶關,又稱橋城,而其間個中翹楚莫過于五里亭大橋。五里亭大橋全長525米,寬32米,東接帽子峰,西連惠民路,是國道323線韶關市區(qū)過境路段的關鍵工程,耗資1.2億元。大橋橋身由兩條艷紅色的熊貓型巨型鋼管拱合龍而成,這兩條弧形鋼管跨度長達120米,像絢麗的彩虹橫跨武江兩岸,韶關人也都親切地稱其為“彩虹橋”。五里亭大橋的建成通車,大大改善了市區(qū)北片武江兩岸區(qū)域的生活環(huán)境,舒緩了市區(qū)道路交通擁擠的壓力。
五里亭大橋的五項技術創(chuàng)下了全國之最:
1. 最大直徑、最大單裝承載能力的大直徑變截面樁技術:橋的鉆孔樁直徑為3.5米、單樁承載能力為5000噸;
2. 最大跨度拱梁組合體系,橋的主體部分是由120米的拱和190米的梁組合而成;
3. 最大跨度190米連續(xù)箱梁節(jié)段拼裝預制頂推施工技術:它的頂推跨度190米是全國最大的;
4. 最大跨度120米熊貓型集束鋼管拱提升豎轉施工技術,這一跨度是全國最大的;
5. 最大寬跨比移動模架施工連續(xù)箱梁技術:其模架寬度為30米、跨度為20米,這一寬跨比是全國最大的。
靜靜的夜晚里,五里亭大橋就像是臨江梳妝西子,美麗的身影和動人的倒影渾然天成。因為天生麗質,五里亭大橋已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它的身影常常出現(xiàn)韶關的城市名片中。
2、韶陽樓
韶陽樓建于韶關國家森林公園蓮花山頂峰。該樓座東南朝西北,從樓閣望市區(qū)或從市區(qū)眺樓閣均為極佳視角。該樓平面以“亞”字型上轉“十”字型構成,呼應蓮花山之意,形成聚心又主次分明的造型,加之每層漸次收分的檐柱,以及層層出挑的平座欄桿和起翹靈動的翼角,從而使人獲得莊重而不失豐富,大方而不乏靈氣的感受。韶陽樓共五層,高42.8米,五層取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構成世界精華元素之精蘊,寓意人們憑欄樓上,發(fā)思古之幽情,觀今朝之昌盛,暢未來之美景。
韶陽樓是山水韶關的標志性景觀,韶都旅游的亮麗形像。自韶陽樓建立以來,雖然韶關如雨后春筍般的崛起很多高樓,但是在韶關市民的心中,韶陽樓才是韶關第一樓。森林公園作為韶關的“肺部”,在登山大道兩旁遍植市樹蔭香、市花杜鵑,空氣清新,是市民登山健身佳地,同時由森林公園大門至韶陽樓增設環(huán)保車,讓更多老弱婦孺或時間緊迫的貴客,可乘車“凌絕頂”至韶陽樓,看云興霞蔚,享目縱心馳,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登高望遠一睹韶城風貌,感受韶都之美;亦可在韶陽樓內從容領略山水名城歷史文化之源遠流長。
1、風采樓
擔負一個城市的地理標志,其中使命大概不僅僅是建筑本身,還必須要象征這個地方的性格和文化。它見證了城市的故事,成就了一段歷史典故。我想,風采樓就是韶關的地標。
風采樓位于韶關中心城區(qū)――小島內的風采路段東端,為紀念北宋仁宗年代時的名臣余靖,當時的韶城太守錢鏞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而建,為木樓結構。韶關一向流傳著“九齡風度,余靖風采”的典故。風采樓便是紀念宋代名臣余靖而建,他是韶關歷史上杰出人士的代表,曾與歐陽修等同被譽為朝廷敢于進諫的“四諫”之一,而“風采”這個詞就是來自宋襄贊美余靖的詩句:“必有謀猷俾帝右,更加風采動朝端!
風采樓在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二年(1863年)先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仍保留其木結構樓宇的原貌。次年,國民政府市政局拆除城墻和擴建馬路時將舊的風采樓(木樓)拆除。現(xiàn)在的風采樓是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重建,鋼筋混凝土結構。樓高22米。平面為10×10m的正方形狀,樓面上東西兩邊的匾額“風采樓”三字為明朝廣東新會籍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陳獻章(白沙)毛筆所書手跡,字體蒼勁有力,神韻活躍字中,堪稱傳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