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畫糖人
畫糖人是每人70、80、90后最熟悉不過的糖味,懷化有的縣區(qū)叫“轉糖人”、“轉龍”,常出沒于各個學校門口,一毛錢只能買個糖餅吃,兩毛才可以轉,轉到什么動物就給畫什么,大家最想轉的就是龍鳳,因為糖多劃算嘛!有美術細胞的糖人師傅畫的動物真的栩栩如生,但有的菜鳥級師傅畫的還不如買個糖餅吃…
9、手搖爆米花
那時候我們概念中爆米花一定是要“爆”的,把玉米等谷物交給魔術師一樣的爆米花師傅,他把谷物放進炸彈一樣的容器中,經(jīng)過火烤和不停滾轉,然后“砰”的一聲巨響,爆米花就這樣出來了,F(xiàn)在很多年輕人難得一見,吃的爆米花也是機器速成的,失去了那種“害怕”而又“期待”的感覺……
8、綠豆稀
綠豆稀是用綠豆和大米做成,濃一點叫“綠豆粥”、稀一點才是“綠豆稀”。綠豆稀最適合夏天,特別是冰鎮(zhèn)過后,那冰爽真的沒有誰了!現(xiàn)在大街上售賣的綠豆稀都是加工成品,基本上綠豆花與清水一分為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早年那種真正的“綠豆稀”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見了。
7、 炸菜面團
這是兒時深深的記憶,炸香菜團子、茼蒿面團,裹上面粉,加入適量的鹽,過油炸成型,吃后根本停不下來。雖然這種小吃沒在攤販中出現(xiàn)過,但60前的人應該都會制作,長大后被各種外來美食洗滌,都快忘了這種家的味道。簡單的食材,普通的手法,卻變成了老一輩手里的美味。
6、馬打滾
馬打滾曾在懷化各地屢見不鮮,部分縣區(qū)也叫“元寶”或“扯糍粑”。每當聽見路過的一聲聲“馬打滾,又香又甜的馬打滾”,千年遇到一回買馬打滾的小推車!小小的糯米丸子裹著最愛的黃豆粉,一口一個超滿足。(其實馬打滾就愛吃外面的黃豆粉,可惜老板不單賣黃豆粉,自己也會覺得不劃算嘛!)
5、春卷
又一道漢族小食,在懷化各地流傳至今,街道但凡有油炸小攤便少不了春卷的存在。一份小卷里面包含了蔥花、香干、花生、韭菜、大方一點的攤販還包有臘肉,想到這里口水已留出。雖然現(xiàn)在一些餐館也會制作春卷供食客體驗,但已沒有了當初的味道……
4、敲糖
敲糖有些縣城又叫琴糖、打糖,是由含淀粉酶的麥芽作用于淀粉而制得。確切來說這是漢族的一種小吃,但在懷化各地也曾風靡一時,有原味和芝麻味,以前總覺得賣敲糖的大爺很摳,幾毛錢敲一小坨,每次也吃不完,放久了還粘糊糊,F(xiàn)在隨街叫賣的敲糖大爺似乎很少見了……
3、米豆腐
米豆腐的形狀在懷化每個縣區(qū)都不一樣,有的是方塊形、有的是圓形、有的是長方形,但無論哪個形式的存在,米豆腐餓能當飯吃,飽能做小吃。有的地方淋上西紅柿醬、放些油辣椒、灑些蔥花,一碗酸辣米豆腐絕對是厭食人群的良方。
2、燈盞粑
燈盞粑在有些縣區(qū)又叫油粑粑、油燈盞,因外形酷似古代扁圓形的菜油燈盞,故而得名。外皮原料為大米與黃豆浸泡后磨成的米漿,豆腐和蔥花為主料,用新鮮的豬油炸制。吃起來外焦里嫩,蔥香四溢,現(xiàn)在跑幾個大街轉幾個小巷,也不一定能找到賣家。
1、涼粉
涼粉幾乎貫穿許多懷化人青春的記憶,冰涼透心、消暑解渴、百喝不厭,加上紅糖水、配點甜酒、灑些芝麻,這個味道不是一根哈根達斯能比 擬的!如今在懷化人的冷飲中選擇中,它可能連前十都排不上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