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風之(1908—1986) 宜興人,F(xiàn)代二胡演奏家。早年經(jīng)儲師竹指導,練習劉天華的二胡曲。1927年考入田漢主辦的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系,三個月后又考進上海國立音樂院。1929年,因在學潮中當請愿代表被校方除名,而到北京人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師從劉天華學二胡、小提琴。畢業(yè)后,先后在北京女子文理學院、解放區(qū)張家口“聯(lián)大”執(zhí)教。后一直從事音樂教育50年,培養(yǎng)了一批聲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其技藝精湛,有“南陸(修棠)北蔣”之稱。代表作《漢宮秋月》在50年代風靡一時,被譽稱二胡“文曲”佳品,常作為比賽規(guī)定曲目。創(chuàng)作有歌曲《南歸》、二胡曲《長夜》等。整理出版有《蔣風之二胡曲八首》。
蔣風之 - 個人簡介
蔣風之(1908-1986)民族音樂界,特別是二胡界都知道蔣風之,他的名字如同他的名曲《漢宮秋月》一樣,都是中國民族音樂的瑰寶。
1908年4 月27日誕生在江蘇宜興后留墅村。蔣風之從小就喜歡音樂。10歲時就吹得一手很好的笛子12 歲時蔣風之又迷上了二胡,15歲時,認識了儲師竹,他的二胡水平迅提高。1929年,拜劉天華為師,學習二胡、小提琴。在長期的演奏實踐中,他保持了劉天華創(chuàng)立的基本風格,但是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藝術家,他決不固步自封。他認為:學習一要認真學,二要創(chuàng)造性地學,不要匠人式的學。著名的二胡獨奏曲《漢宮秋月》,就是他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的
傳世之作,此曲奠定了蔣氏二胡學派的基礎。 他創(chuàng)作過歌曲《南歸》,二胡曲《長夜》,整理的古曲都有創(chuàng)新。他還對傳統(tǒng)的二胡進行了改革,使原來的龍頭形改為月牙形,改原來的圓琴筒改為啞鈐式,他創(chuàng)造的“蔣氏二胡”和“蔣派二胡藝術”都是不斷推陳出新的產(chǎn)物。蔣風之從事音樂教育50個春秋,培養(yǎng)了一批聲譽中外象項祖英、唐毓斌、張韶、王國潼等二胡演奏家,尤其是項祖英,他集“南陸(修棠)北蔣(風之)”之長,又創(chuàng)“項派二胡”之新聲,推進了二胡的發(fā)展。在演奏上,蔣風之繼承傳統(tǒng),苦心孤詣,在二胡表演藝術上形成了以古樸典雅、深透內(nèi)含而著稱的獨特風格。由他整理并演奏的二胡曲《漢宮秋月》,速度緩慢,用弓細膩而多變,把封建時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刻劃得維妙維肖,堪稱一絕。
一把二胡,演繹著人生的悲歡離合,也濃縮著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蔣風之的喜怒哀樂。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年僅19歲的蔣風之,在一場音樂會上第一次登臺演奏《月夜》的時候就贏得了人們對二胡曲的重新肯定與贊美,這次演出的成功可以說是蔣風之先生追求藝術道路上的一個起點。也使年少的他從此與二胡結下來不解之緣。蔣風之正是抱著對藝術的那份執(zhí)著與熱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辛勤耕耘在藝術的這片土地上。他早年跟隨與中國民樂先驅(qū)劉天華,在劉天華的親傳之下不斷鉆研進取,以一首《漢宮秋月》名揚四海,并從此開創(chuàng)了“蔣氏二胡學派”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二胡名家!袄象K伏櫪,志在千里”。晚年,除了講學、著書,蔣風之先生還應邀舉辦音樂會,到電臺錄制節(jié)目,為二胡事業(yè)不辭辛苦。人生貴在堅持,蔣風之之所以成為劉天華之后的一代民樂大師,與他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是分不開的!叭嘶钪,就要有用!边@就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用其一生的頑強信念譜寫出的激人奮進的時代強音。1986年1月26日,蔣先生逝世。蔣氏二胡、蔣派演奏和學術論著是他留給人們的寶貴財富。
蔣風之 - 個人著作
解決音準問題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內(nèi)心聽覺的訓練,對音準有一個固定的概念,使人們能夠敏銳的分辨出什么為”準”,什么為”不準”,只有對音準有預見性,也就是事先有了內(nèi)心的準備,在演奏樂曲時,才能有根據(jù)、有把握。
二、熟悉弦上的固定音位,使手指一按下去就是所要的音,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反復不斷地運用聽覺,熟悉音位。
三、掌握正確的手型及按弦方法,為音準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先決條件,反之則易造成演奏中的音不準。如橫手型易造成半音過大,演奏變化音時還能造成客觀上的困難;手腕過突的豎手型容易造成按音偏高(在原把位)、小指按音偏低的問題;指關節(jié)不穩(wěn)定、經(jīng)常變化的按弦方法,同樣也會造成音的不穩(wěn)定。
四、明確的把位概念對于解決換把中的音準問題尤其重要。哪個把位?哪個音?在什么距離上?用幾指?特別是在演奏樂曲中的大跳音程時,若沒有極明確的把位概念,則反應遲鈍,以致出現(xiàn)音奏不準的后果。因此,加強換把練習,特別是抓住換把中的難點反復練習是非常必要的。
五、手指靈敏度及快速校正音位的訓練是不容忽視的。不要為自己練習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不十分準確的音而苦惱,因為絕對的準是不大可能的,根據(jù)聽覺的指示,要積極地用手指迅速地去調(diào)整,就能達到相對的音準。調(diào)整得越迅速,反映在音準方面就越好。
以上所談的有關音準問題,均屬于技術訓練范疇的問題,沒有捷徑可走。在練習中,首先要動腦筋,明確音奏得不夠準或不準的原因,并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行刻苦的訓練,持之以恒,定能奏效。
蔣風之 - 作品簡介
《蔣風之二胡演奏譜十五首》
作 者:蔣風之
改編;蔣青整理
裝幀項:膠版紙 26cm / 30
出版項:人民音樂出版社 / 1996-4-1
主題詞:二胡-器樂曲-中國-選集 器樂曲-二胡-中國-選集
圖書簡介:1989年,當《蔣風之二胡演奏藝術》一書問世后,很多二胡演奏家和二胡愛好者以及研究民族音樂的理論家們在來電話或信件表示祝賀的同時,也為書中收入的曲目不夠全面而表示遺憾,他們擔心1958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蔣風之二胡曲八首》(此書已絕版)中未被選入的四首樂曲會不會失傳?父親生前留下的演奏音響資料,確實不只《蔣風之二胡演奏藝術》一書中所收入的,因為醞釀編輯此書時正值1978年,那場“運動”雖已成為歷史,但心中難免留有余悸,何況一碰到“古”字……惟恐日后落成文字,留下更多的口實,故忍痛未將它們選入。
1985年父親因病仙逝,為了懷念他,曾請父親的學生、早央廣東電臺高級編輯、藝術指導王丹同志轉錄下父親曾在電臺留下的全部音響資料(尚未得到全部)。其中有七首樂曲只有音響,而沒有樂譜(父親所有的樂譜在“運動”中全部被抄并遺失)。雖從父學習多年,但遺憾的是,這幾首樂曲,也因各種原因而沒有學到。今天整理的十五首蔣風之演奏譜,其中有些樂曲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學術的角度都有很高的價值,將它們記錄下來并留給后人,很有必要,對于研究“蔣派”藝術風格也極有意義。
父親在50多年的從藝生涯中,不僅得到尊師劉天華先生的親自教誨,學到了劉先生的十三名曲,而且他還曾與古琴家查阜西先生合作過。一曲古琴、二胡合奏的《歐鷺忘饑》開創(chuàng)了新的合作形式,從音響中聽到的兩位藝術大師演奏的風韻與神態(tài),不能不讓人折服。二胡獨奏曲《歐鷺忘饑》便是在這一基礎上,又根據(jù)二胡演奏的特點加工而成為獨立的藝術作品,聽后使人回味無窮。在30年代中期父親曾與箏演奏家婁樹華合作演出,從婁先生那里得到了浙派箏曲《高山流水》的樂譜,經(jīng)過整理,移植到二胡曲中。
父親出生于江蘇省太湖之濱,所以他對江南絲竹有著特殊的感情與愛好。在這十五首樂曲中,其中四首是從絲竹樂移植過來的,這些樂曲經(jīng)父親藝術加工后,而成為二胡獨奏曲。對那些篇幅不長的民間小曲,經(jīng)父親處理、演奏后,也變成生動、有趣的獨立篇章了。本書中《漢宮秋月》、《薰風曲》、《花歡樂》、《三寶佛》等曲是父親在學生時期,由劉天華先生親傳的,但在后來多年的演奏與教學的實踐中,父親對它們均進行了藝術的再創(chuàng)作。
《悲秋》是一首典雅、質(zhì)樸的古曲,它只包含有四個樂句,父親在演奏這首樂曲時,非常巧妙的運用了“虛、實”、“剛、柔”的對比手法,使音樂形象豐滿而生動,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意境。父親辭世至今已經(jīng)7年多了,在這幾年里,時時想把這些樂曲奉獻給廣大的二胡愛好者以及演奏家們,終于在緊張的授課之余,利用點滴時間,將失傳了的樂譜,根據(jù)音響重新記下。又為使大家學習與研究起來更方便,將原有的八首樂譜相當規(guī)模上了曾向父親學習過的演奏技法。愿這十五首樂譜像15支鮮花,灑落在人間,并同時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蔣風之 - 個人畫像
蔣風之(1908—1986),二胡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江蘇宜興人。1927年就讀上海國立音專,后入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向民樂大師劉天華學習二胡和小提琴,并自學鋼琴。畢業(yè)后經(jīng)劉介紹,在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等多所高等學府任教。解放后,蔣風之先后在河北師院、北京藝術學院、中央、中國音樂學院任系主任等職。從教五
十余年,培養(yǎng)出項祖英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二胡演奏家。蔣氏二胡學派影響深遠,有南陸(修棠)北蔣(風之)之稱。代表作有二胡曲《漢宮秋月》等。蔣風之與蔣兆和友誼頗深,蔣兆和悒郁中曾隨其學拉過二胡,當時北京還有一位攝影家蔣漢澄,并稱“三蔣”。早在1939年,蔣兆和就曾以好友為原型創(chuàng)作過名為《蔣風之先生二胡》(又名《琴音悠悠》)的水墨肖像畫,可惜這件作品后來散佚無聞,僅有照片留存。時隔四十二年后,年逾古稀的蔣兆和與蔣風之京華重逢,遂有此圖。與前作相比,該作采用了同樣的角度、動態(tài)和構圖,只不過把水墨改為白描畫法罷了。畫中的蔣風之運弓揉弦,低眉側首,雙目下意識地瞇成一線,完全沉醉在樂曲的旋律之中。如果說當年的蔣風之演奏的是《病中吟》一類的生命哀歌,“琴音悠悠,我心渺渺”傳達的是兩位亡國青年的凄切與哀婉,那么剛獲“平反”不久的蔣兆和,此刻從老友的琴聲中感受到的又是什么呢?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柏瑝舫跣延X黎明”,深感“命中有幸,余生可慶”的蔣兆和,撫今追昔,心情當如杜甫重逢李龜年同樣感慨萬千吧。
同許多寫生半身像一樣,該作亦以純水墨繪就。取俯視、半側面視角,造型之準確度及真實感均無懈可擊,尤其是人物面部的刻畫,取得了“準極了”“像極了”的藝術效果。不但生動地表現(xiàn)出客體人物的神情氣質(zhì),更寄托了畫家本人的情感體驗與人生感慨。該作因其高超的藝術技巧,多次著錄於蔣兆和畫集或相關論文中,是大師晚年最重要的肖像畫作品之一,公私藏家首選此作,毋庸置疑。
蔣風之 - 個人評價
蔣風之演奏有著很深的文化淵源,不但在技法上借鑒了古琴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更在文化精神上體現(xiàn)了中國歷代文人雅士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他演奏的《漢宮秋月》、《瀟湘水云》、《鷗鷺忘饑》等曲,運弓之細膩多變、虛實頓挫,把這種文化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堪稱一絕。蔣風之的演奏,不斷進取,大膽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了深刻、細膩、典雅、飄逸的獨特演奏風格。經(jīng)他整理和演奏的《漢宮秋月》,在技法上和藝術上趨于完善,其速度緩慢,弓法細膩,旋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短促的休止和頓音,樂聲時斷時續(xù),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綽注的運用,表現(xiàn)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極富感染力,成為二胡傳統(tǒng)樂曲中的一首經(jīng)典作品。的確值得后人去學習和研究。
蔣風之 - 相關著作
·蔣風之二胡演奏藝術 蔣風之 著 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9.1
·莊子 大自然的智慧 蔣之風 編著 沈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2, 1993印
·二胡曲八首 蔣風之 改編 北京 音樂出版社 1958
蔣風之 - 相關條目
何士德 胡坤 黃自 黃貽鈞 江定仙 江文也 蔣才如
蔣風之 - 參考資料
1·http://www2.jslib.org.cn/was40/detail?record=1&channelid=38842&searchword=rowid%3D%27046149EBA.00000952.169A%27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b7bc70100040i.html
3·http://www.dushu.com/book/1087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