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蔣勛

    蔣勛

    蔣勛﹙1947年-﹚,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福建長樂人。生于古都西安,戰(zhàn)后舉家移居臺灣。自小成長于臺北大龍峒,他認為自己的母語是西安的地方方言。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shù)研究所畢業(yè),F(xiàn)任《聯(lián)合文學》社社長。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shù)研究所,1976年返臺后,曾任《雄獅美術(shù)》月刊主編,并先后執(zhí)教于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shù)系系主任。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shù)史、美學論述作品數(shù)十種,并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個人履歷

    美的啟蒙者──母親

    1947年出生在歷史古都西安的蔣勛,似乎血液中便流著一種傳統(tǒng)的古風,他即使學的是西洋藝術(shù),也不同于一般的藝術(shù)家,永遠流露對儒家思想的執(zhí)著。

    “一直到現(xiàn)在,我都沒有遇見比我母親更會講故事的人。小時候我們家孩子最高興的事,就是母親今天心情好,能講個故事來聽!笔Y勛的母親是前清旗人官宦家庭的獨生女,她曾經(jīng)和外祖母守著一幢古宅,聽著仿如大觀園的家族故事,也歷經(jīng)改朝換代、戰(zhàn)亂逃亡的顛沛流離歲月。這些在母親刻意渲染之下,都成了一篇篇神奇有趣的中國古老傳說,也是蔣勛記憶中最早的文學感動。而大龍峒廟口看的歌仔戲,也是奠定他對藝術(shù)產(chǎn)生興趣的基礎。

    美的導師──陳映真、痖弦

    師大附中時期,蔣勛都是在臺北重慶南路上的東方出版社度過青澀歲月,在書架前,念了三年的世界名著小說,因為大半是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作品,得以培養(yǎng)他疏世的理想;于是,在周記上開始寫:“我希望做文學家”。當時年少輕愁的他,在文學世界得到很大的滿足(即使紅字成績單寄到家里),也開始了解什么是人性,使他在孤立的心靈有了平衡的力量。因為此時的他對音樂、美術(shù)、文學有不可救藥的執(zhí)著與著迷,而父親只能用退役之后轉(zhuǎn)任的公務人員薪水養(yǎng)活六個子女,因此昂貴的音樂學費是甭想,學畫也只是短暫的供給,最后蔣勛找到一種最“廉價的興趣”,那就是在數(shù)學本子,以旺盛的精力和喘息不安的聲音寫滿強說愁的詩句。

    蔣勛

    聯(lián)考失利之后進入了私立強恕中學,蔣勛的新詩被亞弦推介,登上了《青年雜志》等刊物,他也開始嘗試小說的創(chuàng)作,和參加文藝研究社、主編?。此時結(jié)識了熱忱的英文老師陳映真(本名陳永善),教他唱英文歌曲,參加老師指導的話劇團,使得失意的年輕人,在心理上得到更多層面的滋養(yǎng),因此他不僅后來在思想和著述上,深受陳老師的影響,所表現(xiàn)出強烈社會正義感與人道主義的關懷,也對戲劇滿懷著憧憬,從而進入文化大學戲劇系。

    美的轉(zhuǎn)移──從戲劇到史學、哲學

    雖如愿以償?shù)剡M入向往已久的戲劇領域,但天不從人愿,蔣勛失望了,因為當時國內(nèi)戲劇研究的環(huán)境,使他懷抱的美學理念完全落空,只好忍痛放棄。原本想轉(zhuǎn)往美術(shù)系或哲學系,因家人反對而改讀歷史系。這樣的抉擇,果然對日后的知識訓練,有重大的影響。

    “以往我對文藝的愛好是主觀的。但在有了史學的訓練之后,我開始把文學藝術(shù),擺回其所在的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中來看,而不再只停留在少年時期那種浪漫的主觀。”從此的蔣勛在史學上,開闊了視野,也以純粹個人的主觀感性藝術(shù),走向知性客觀的藝術(shù)史研究。雖然在知識的焦點有了這么大的轉(zhuǎn)移,但他仍難忘情于哲學的探求,尤其在大一的時候,受到當時流行的存在主義的洗禮,承受過多的生命質(zhì)疑,所以他不時到哲學系旁聽。后來竟成了前清皇族毓均老師的入室弟子,在毓老師的活的見證,及不同于一般的史實觀點,他有了新的頓悟:藝術(shù)比政治更能跳脫狹隘的觀點,他說:“明朝亡了以后,許多優(yōu)秀的人都走上藝術(shù)的路,像石濤、八大山人,因為藝術(shù)可以相對地具有超越于政治之上的價值觀。﹍﹍當前朝的仇恨消失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真正為這個民族做了事。他們在藝術(shù)上營造了嶄新的事決空間,為當時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理解的線索!庇谑鞘Y勛選擇了通往先民的喜樂苦悲之藝術(shù)研究。

    兩年的研究所課程,幾乎都在故宮博物院,以“學徒式”的學習方法,跟著那志良、莊嚴、李霖燦等宿儒研究,因此對固有文物有一分理論之外的深厚情感。經(jīng)由對文物的直接暨接觸,以往所學的歷史不再是空洞的,藝術(shù)也自此融入了生活之中,更啟發(fā)他走向美學的基礎。

    美的徘徊──中西文化的辯證

    一九七四年蔣勛至法國的巴黎大學藝術(shù)研究所留學,主要研究十九世紀法國自新古典主義至印象派階段的繪畫,以及研修音樂史、戲劇史、文學史、社會史等課程。在這段期間他接受了嚴格的美學的訓練,尤其是法國藝術(shù)史學者泰納(H. Taine)的“還原法”,影響他日后對藝術(shù)的分析。(所謂的還原法,是將藝術(shù)作品還原為作者的風格,再由作者獨特的風格還原為時代趨向的風格,最后被還原為當時各種社會現(xiàn)象、環(huán)境。)

    他在法國學習各種藝術(shù)理論,卻發(fā)現(xiàn)法國老師對中國的京劇、昆曲頗為贊嘆,也發(fā)現(xiàn)西方的音樂、劇場模式,都受到東方的影響。他的法國老師提醒他:回到中國。因為中國的藝術(shù)不受形式的限制,反而給予欣賞者很大的想象空間,所以蔣勛去了西方,卻找到了東方,回到了中國。

    美的傾聽——他是林青霞的半顆安眠藥

    蔣勛50歲離開了執(zhí)教多年的高校,轉(zhuǎn)向公益演講,進行“美的教育”。他的聽眾來聽課是為了撫慰心靈,與學業(yè)和分數(shù)無關。

    林青霞評價蔣勛說:“蔣老師是我唯一的偶像。他的聲音是我的半顆安眠藥,能給予內(nèi)心安定的力量!

    席慕蓉說:“蔣勛是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shù)門檻的最佳引路人。他為我們開啟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窗,更是文化與歷史長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時光終將流逝,然而美的記憶會長存!

    蔣勛老師落戶音頻平臺蜻蜓FM。作品包括《蔣勛細說紅樓夢》、《蔣勛細說紅樓夢青春版》、《孤獨六講》、《蔣勛東西文藝長談》、《美的沉思》、《蔣勛講中國文學》、《蔣勛:中國美術(shù)史》、《蔣勛:西洋美術(shù)史》等。

    美的回響──多才多藝的蔣勛

    蔣勛于一九七六年自巴黎、西班牙、意大利、荷蘭、德國、瑞士、英國及希臘各地旅行,做藝術(shù)札記,同年底返國。一九七七年主編《雄獅美術(shù)》,將它擴大成為綜合美術(shù)、建筑、戲劇、文學等多樣化的刊物,而且使《雄獅美術(shù)》成為當時反映臺灣本土化最具挑戰(zhàn)性的雜志,掀起本土化與民族性之廣泛討論的熱潮。一九七九年開始任教于文化大學、輔仁大學、臺灣大學、淡江大學等,講授“美學”及“藝術(shù)史”等課程。一九八三年擔任東海大學美術(shù)系之創(chuàng)系系主任。擔任過金馬獎、聯(lián)合報小說獎、金鼎獎、文建會國際版畫展、世界華人文學獎等之評審;一九八九年廣播節(jié)目“文化廣場”獲文化教育節(jié)目主持人金鐘獎,同年生日在臺北舉行第一次個展,展出六十多副水墨書畫作品,F(xiàn)任東海大學、國立藝術(shù)學院教授,

    在初中的時候蔣勛愛上了詩,數(shù)學練習簿上寫滿了詩句,詩是他少年寂寞心靈的最佳寄托之處。書店的世界文學名著譯本,更是他立志成為作家的夢想。曾寫了篇浪漫式的愛情小說,在《中國語文》刊登。進入高中以后,他繼續(xù)寫詩,也嘗試寫起小說。這時期遇到兩位貴人──陳映真、 痖弦,鼓勵他在小說、新詩的創(chuàng)作。受英文老師陳映真(也是臺灣鄉(xiāng)土作家)影響,《筆匯》、《現(xiàn)代文學》。 啞弦介紹他讀了許多當代的新詩作品、評論,使他得以進入現(xiàn)代詩的殿堂。詩作曾發(fā)表于《自由青年》、《蕉風》上,也曾以第一人稱的小說《洛洛的故事》,得了全省高中小說第一名?上,進了大學以后,竟停止寫詩,雖然視野開闊了,但內(nèi)心的情緒被當時流行的存在主義所糾結(jié),彷佛一個沉重的擔子壓在肩頭,無法再浪漫起來。大一暑假,以寫小說的方式,處理對生命的質(zhì)疑,完成〈勞伯伯的畜牧事業(yè)〉,綜合了中學時期的浪漫主義,和大學時期的存在主義;刊載在「中國時報」的前身「征信新聞報」。同年在聯(lián)合報副刊發(fā)表的小說還有〈希望我能有條船〉,并分別選入《聯(lián)副三十年小說選》、《人間選集》。但因初試啼聲即受到作家楚戈等的贊美,將原本喜歡以講故事的形式拿來寫小說的興趣給壓抑了,一停筆又是十幾年。一九八0年,再度發(fā)表〈相親〉于《現(xiàn)代文學》。而遲至一九八八年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傳說》(皇冠)。暢銷小說《因為孤獨的緣故》(時報),是一九九二年令文壇驚艷的佳構(gòu)。

    大學四年蔣勛曾停止寫詩,直至一九七四年的夏天,到法國研究西洋美術(shù)史時,才又因為無法排遣的鄉(xiāng)愁而動筆寫詩。也因獨自旅游的關系,懷鄉(xiāng)的情緒彷佛經(jīng)過醞釀而開始發(fā)酵起來,在內(nèi)心翻涌澎湃,在壓抑不住之下,于是買了筆記本,背出昔日熟悉不過的詩句,從詩經(jīng)、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而這些詩句似乎就是鄉(xiāng)愁的病根,整整寫完一本,好像把重重的鄉(xiāng)愁嘔吐盡了,原本抑郁的心,才舒暢起來。同時也重拾荒廢已久的詩稿,將自己真實的感情,以最自由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一丟七、八年的寫詩習慣,終于重新找回來了,這是他的第一本書──“少年中國”(遠景)。繼之而起的有一九八二年出版第二本詩集《母親》(遠流),并獲得中國時報推薦特別獎。七年后又出版詩集《多情應笑我》,同時入選暢銷排行榜及聯(lián)合報質(zhì)的排行榜。一九九二年創(chuàng)作詩集《來日方長》出版(東華)。

    蔣勛曾說:“我寫過小說,出了兩本詩集,散文卻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但是我也知道,散文到最后,恐怕不只是文學技巧,而是要在情懷、氣度上完成一種典范!彼J為散文幾乎一直是中國文學的正統(tǒng),詩和小說都必須要從散文的基礎發(fā)展出來。一九八四年蔣勛的第一本散文集《萍水相逢》(爾雅)才告誕生,而且一炮雙響,隔年獲中興文藝獎及中國時報散文推薦獎。一九八三年是散文的豐收季,共出版《大度山》(爾雅)、《歡喜贊嘆》(林白)兩本散文集。

    在文字創(chuàng)作的世界里,蔣勛觸角十分寬廣,他以詩歌吟誦年少的激情和鄉(xiāng)愁的心聲,用散文細說生活的曼妙情境,和對美學的深刻反省,更用小說處理人性神秘而復雜的內(nèi)心,始終藉以關照社會的用心。且由于從事藝術(shù)工作多年,在作品中不時流露對“人”的關懷,也顯示豐富的視覺意象,仿佛以文字代替了線條,透過藝術(shù)的融合,產(chǎn)生了無比深摯親和的美感。

    小時候,蔣勛在父親嚴格的督責之下開始習字。每天日課包括大字三篇,小字一篇;常為免于一頓痛打,總在父親下班之前,挑幾個筆畫簡單的字,如,“上”、“大”、“人”、“己”等來蒙混過關。但在飽食母親的豐盛晚餐后,又是一次晚課,重新鋪紙研磨,小手被爸爸強壯結(jié)實的手掌,聽著爸爸運筆時的呼吸,雖然父子如此貼近,寫書法卻還是童年的苦差事。二十幾年后,蔣勛才真正貼近書法,覺得其中的頓挫點捺,是生命的一種實踐。經(jīng)由顏真卿的氣勢宏渾轉(zhuǎn)向筆法蒼勁的魏碑。也曾在研究所時期向王壯為老師學習書法藝術(shù),這樣的改變,到了法國,竟也成解鄉(xiāng)愁的萬靈丹,從此書法已成蔣勛生命的一種信仰,自認是對前一階段生命浮躁囂張的慚愧之情。

    小學時期的蔣勛喜歡在數(shù)學簿上畫連環(huán)圖,一本本的杰作是愛畫的開始。初中以后,至民眾服務站的繪畫班旁聽,教山水的老師是溥心畬弟子蕭一葦老師,卻只教教他懸腕寫字、背古文。反倒是教花卉課的陳瑞康老師鼓勵他放手揮灑,畫個富貴的牡丹、雄赳赳的大公雞。后因車禍骨折而中斷國畫的練習,只能隨姊姊畫明星以自遣?即髮W時,因家人反對放棄美術(shù)系,但求替美術(shù)生背畫架過過癮,直到進了研究所才又回到藝術(shù)領域。受到莊嚴老師的生活藝術(shù)的熏陶──在外雙溪的宅院寫字、喝酒、看書畫;與李霖燦老師共同陶醉在中國美術(shù)史、以及和曉云法師走在華岡上聽溪水潺湲,領悟佛教藝術(shù)。追隨那志良、譚旦冏老師在超級教室──故宮,學玉器、銅器、陶器等。第二次習畫是隨好友奚淞拜師于張谷年先生,只記得一個端正嚴謹?shù)睦先,很費力地在紙上示范“橫平豎直”。

    為了研究中國繪畫史,曾向老先生請益,雖然老先生不固執(zhí)于故國山水,選擇臺灣秀麗美景入畫,但還是會用《芥子園畫譜》的筆法,,用了很多斧劈來皴阿里山的山石,但經(jīng)蔣勛的細膩觀察,阿里山的的林木,是包含亞熱帶、溫帶、寒帶的層次多變山林,所以除親身經(jīng)歷、學理驗證之外,再加上實地演練,發(fā)現(xiàn)阿里山的山林有的像趙孟鈑玫摹敖饉黢濉,有的地份^褳趺捎玫摹芭C濉保墑腔掛笪唄壞。磫阉回到故宫看画草x僭誑菰鏤尬?,因為每一幅山水都能看出它的不同風貌,展現(xiàn)獨特的風情,也訴說著歷史的風采。這是蔣勛對繪畫自有一套與眾不同的看法。引地指出,蔣勛的審美趣味是走在讀者之前,直到有一天我們社會反璞歸真,他的作品就會受到重視。他的《今宵酒醒何處》、《萍水相逢》、《大度山》等都是以自己的水墨小品作封面,從簡單的線條,不難看出其雅、拙兼具的特質(zhì)。

    在藝術(shù)方面的作品有畢業(yè)論文《漸江研究》,以及出版的有《齊白石研究》(雄獅)、《藝術(shù)手記》(雄獅)、《美的沉思》(雄獅)、《給少年的中國美術(shù)史》(東華)等書。一九八七年與席慕容、楚戈舉行“山水”聯(lián)展。一九九0年四十二歲生日舉行生平第一次水墨畫個展,隔年與小魚、陳仕卿聯(lián)展,兩年后又與大姊蔣安聯(lián)展。

    蔣勛曾說:“我有一個夢,總覺得自己是一棵樹,根在土,種子卻隨風云走去了四方!彼褪 一個眷戀故鄉(xiāng)的大地之子,也是愛好流浪的旅行品味家。

    從一九七二年十月赴法國巴黎留學,次年把部分時間都到電影圖書館看三、四部電影,當時最心儀的導演為卓別林、黑澤明、費里尼、維斯康蒂等。在一九七四年夏天以搭便車的方式,在西班牙、意大利、荷蘭、德國、瑞士、英國及希臘各地旅行,作藝術(shù)雜記至年底返國。一九八一年受邀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W.P.),與來自世界山時各地區(qū)的作家相處四個月,其中包括老作家丁玲、蕭軍、吳組湘﹍﹍等。年底又重游舊地──巴黎、希臘等處。一九八三年旅游日本京都、奈良,尋找大唐遺跡,一九八七年又以此為出發(fā)點,作全球旅行,創(chuàng)作“路上書”系列,赴新加坡與大陸美學家李澤厚晤談。再赴印度尼西亞巴利島,遠征布魯塞爾、重游巴黎、阿姆斯特丹、希臘等地,乘船游歷愛情海諸島嶼,土耳其伊凡塞斯、伊斯坦堡等古文明區(qū)。五月,首次踏上回鄉(xiāng)的路途──西安,游歷干縣,興平等漢唐古陵墓區(qū)。一九九0年二月赴廣西貴州采訪西南地區(qū)儺戲資料。并赴北京,訪問錢鐘書、楊絳、夏衍、卞之琳、冰心、等老作家。一九九一年二月與建筑師黃永洪游賞蘇州庭園之美、杭州西湖之春。七月又與席慕容長征外蒙古烏蘭巴托及南戈壁等地。一九九二年七月意大利阿西西、西耶那古城,一九八二年再往巴黎與沙特爾城。

    蔣勛多年來的旅行心得是:旅行是最佳的休閑方式,可以寓教于樂的一種絕佳的自然生活課程,使他獲得更寬廣的創(chuàng)意空間。所以建議將旅游納入教育體系,讓青年藉由“樸素”的旅游,磨練世界觀及獨立能力。而且他認為要深入認識作者,不妨親臨作者生活的家園走一走,才能體會出作者如何能孕育出不朽的佳作。

    蔣勛的童年閱讀是淡水河與基隆和兩岸的自然熏陶,和民間廟會、母親的說書開始的。讀書則是嚴父督勵的功課:《唐詩》、《宋詞》、《古文觀止》。

    真正接觸到閱讀樂趣的地方,他戲稱是年少時期的圖書館──東方出版社,飽覽世界名著:《簡愛》、《咆哮山莊》、《基度山恩仇記》、《戰(zhàn)爭與和平》等都使他浸淫于書香氣息中。到了高中,英文老師陳映真帶領他們看英文原著的《異鄉(xiāng)人》,介紹臺灣現(xiàn)代作家白先勇、黃春明作品,以及大量閱讀存在主義的著作:?思{、卡夫卡、喬伊斯、伍爾福,都是滋潤他求知饑渴的心。大學以后,較偏向史學、哲學,也曾在獅頭山玄光寺里讀佛經(jīng)。

    《史記》,這一部曠世巨著,蔣勛認為可以當成美學來閱讀,因為太史公不以成敗論英雄,為每一個歷史人物留下完美的形象。如楚漢相爭的項羽、劉邦,他們 不只是兩個歷史角色,而是深具生命力的血肉之軀,讀了它便有了蕩氣回腸的感覺。所以,認定它是真正影響人一輩子的“經(jīng)典”。當年就是受《史記》的影響,而從史學再轉(zhuǎn)入美學的領域。他以為:中國圖書自有一種將個人生命情懷提升在藝術(shù)之上。

    “致廣大而盡精微”,是蔣勛對閱讀的第一個建議。要先“博覽群書”,在求精微的細讀,才能打下深厚的根基!拔膶W不見得只是文學”,是他的第二個建議。根據(jù)他的閱讀經(jīng)驗,即使是醫(yī)藥書籍《本草綱目》,也有打動人心的優(yōu)美詞句,值得一讀!盁o所不在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是他的第三個建議。他在巴黎的時候,為了多親近巴黎,每天步行兩小時,身邊總會帶本詩集,以便在歇腳的時候,讀幾首波特來爾、韓波、馬拉美、阿波里耐的詩,讓詩有呼吸的空間;法國人也都在有鴿子的噴泉小廣場、露天咖啡座,徜徉在詩的世界里。

    蔣勛的相貌最大的特征是頭很大,自然的卷發(fā),喜歡穿著簡單明亮的衣褲,肩上喜歡掛搭一個裝有紙筆書本的背包,走路時常低頭不語,興致一起便會昂首高歌,聲音之大令人不知所措,但就有如他的詩一般,給予人一種年輕的生命活力。他上起課乃有板有眼,膽小的學生可是十分敬畏,但在周末時,他家中的屋子總充滿了師生的笑語不斷。他是個難得見到脾氣好,心地也好的人。誠如摯友奚淞所言:“藏在蔣勛內(nèi)里的,是一個可以高歌、可以揮淚的少年形象!彼羁蓯鄣拿赖率桥c人分享。他的小屋后院種了十多株玉米,便邀好友共享田園豐收之樂;偶吃到佳果,也不忘留下一幅畫來與朋友共享,上面還落款為“這是水果”!或拿吃過的櫻桃籽滓,隨興地畫出一幅櫻桃小品;或題上“三顆柿子未吃之前”。

    更為可貴的是:蔣勛先生以甲子的歲齡,,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蔣勛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蔣勛多年在文學和美學上的耕耘,就時間的縱軸而言,他可算為人類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個恭謹謙遜的善述者。就空間上的橫軸而言,蔣勛是這個地域的詩酒風流的產(chǎn)物,是從容、雍雅、慧杰、自適的人。

    蔣勛曾得過臺灣全省小說比賽第一名、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以及吳魯芹文學獎。他還有另一個特色就是曾經(jīng)做過廣播節(jié)目《文化廣場》、此節(jié)目由臺灣警察廣播電臺播出,相當受到好評,獲得了1988年的金鐘獎。蔣勛認為“即使在大城市里,我們還是可以活得很悠閑。人要能自在、獨處,不是依靠外在環(huán)境,而在於心靈的感知是否敏銳!

    蔣勛說“前陣子停課在家,學會了用電腦來寫作,來傳輸我認為最美的圖片給朋友和學生。他們看了這些圖片大笑,驅(qū)走了原本因為SARS而感到焦慮的情緒。”心中一盞燈,可以驅(qū)走滿室的灰暗。 蔣勛希望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以生活美學、心靈健康為出發(fā),讓自己的生活、整個的社會,都能更美、更好。

    個人榮譽

    1964年 全省小說比賽第一名

    1982年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

    1985 年中國時報散文推薦獎

    1995年 中興文藝獎

    1988年 廣播節(jié)目金鐘獎

    1997年 吳魯芹文學獎

    2003年 九十二年圖書金鼎獎

    2005年 第四十屆廣播金鐘獎

    2008年 第四十三屆廣播金鐘獎

    2009年 第十三屆臺北文化獎

    2010年 九十九年度散文獎

    作品一覽

    主講

    中國美術(shù)史二十四講

    西洋美術(shù)史二十四講

    專輯名節(jié)目集數(shù)播出平臺
    蔣勛細說紅樓夢164蜻蜓FM
    蔣勛細說紅樓夢青春版387蜻蜓FM
    蔣勛私藏:中國文學之美66蜻蜓FM
    孤獨六講:從容人生的六節(jié)必修課11蜻蜓FM
    美的沉思:蔣勛20年經(jīng)典之作58蜻蜓FM
    蔣勛講中國文學:從詩經(jīng)到唐詩16蜻蜓FM
    蔣勛講中國文學:從唐詩到元曲17蜻蜓FM
    蔣勛講中國文學:從文言到白話16蜻蜓FM
    蔣勛講中國文學系列40蜻蜓FM
    蔣勛聊藝術(shù)大師:你的私人藝術(shù)博物館82蜻蜓FM
    蔣勛人文經(jīng)典合集全八部412蜻蜓FM
    蔣勛:中國美術(shù)史51蜻蜓FM
    蔣勛講座集錦19蜻蜓FM
    蔣勛:詩詞中的真誠與感動16蜻蜓FM
    蔣勛:水墨情懷17蜻蜓FM
    蔣勛:西洋美術(shù)史56蜻蜓FM
    蔣勛:吳哥窟之美12蜻蜓FM
    蔣勛:藝術(shù)之門16蜻蜓FM
    蔣勛:臺北故宮限展國寶20蜻蜓FM
    蔣勛:永恒的線條之美15蜻蜓FM
    蔣勛的美學音樂故事25蜻蜓FM

    著作

    生活十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5/1

    孤獨六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10/1

    吳哥之美藝術(shù)家出版社 2004/11/10

    舞動白蛇傳遠流出版社 2004/10/01

    給青年藝術(shù)家的信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 2004/09/29

    美的沉思:中國藝術(shù)思想芻論(彩色珍藏版) 雄獅美術(shù)出版社 2003/12/01

    細說紅樓夢有聲書(第三回) 耕心藝術(shù)出版社 2003/01/30

    細說紅樓夢有聲書(第二回) 耕心藝術(shù)出版社 2003/01/30

    細說紅樓夢有聲書(第一回) 耕心藝術(shù)出版社 2003/01/30

    因為孤獨的緣故 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 2002/09/18

    蔣勛精選集 九歌出版社 2002/07/02

    情不自禁 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 2000/01/15

    寫給Ly’s M-1999 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 2000/01/15

    祝福 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 2000/01/15

    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 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 2000/01/15

    (簡體書)藝術(shù)概論 生活u2027讀書u2027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00/01/01

    歡喜贊嘆 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 1999/06/01

    新傳說 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 1999/06/01

    美的沉思 雄獅美術(shù)出版社 1998/10/01

    島嶼獨白 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 1997/01/01

    人與地 東潤(吳氏總經(jīng)銷) 1995/10/15

    來日方長 月旦出版社出版; 1995/03/15

    到綠光咖啡屋,聽巴哈,讀余秋雨爾雅出版社 1993/06/20

    臺灣美術(shù)全集12 蔣勛等/著 藝術(shù)家出版社 1993/01/15

    東西南北人 蔣勛等/著 爾雅出版社 1992/12/20

    來日方長(東華) 博客來出版社 1992/06/15

    祝福 東潤(吳氏總經(jīng)銷) 1991/11/15

    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 東潤(吳氏總經(jīng)銷) 1991/11/15

    今宵酒醒何處 爾雅出版社 1990/07/20

    多情應笑我 爾雅出版社1989/01/01

    大度山 爾雅出版社 1987/01/20

    希望我能有條船 蔣勛等/著 爾雅出版社 1986/06/01

    大陸美術(shù)評集 北星出版社

    藝術(shù)手記 北星出版社

    萍水相逢 爾雅出版社

    傳說 皇冠出版社

    少年臺灣 譯林出版社

    《舍得,舍不得:帶著<金剛經(jīng)>旅行》 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 2015/10

    《漢字書法之美》

    內(nèi)容簡介 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第一個漢字出現(xiàn)了,文字在天地之間被創(chuàng)造出來,在動物骨骸、金屬、石頭、竹簡、紙帛上被記錄下來,在各個朝代以或沉重樸厚,或飛揚婉轉(zhuǎn),或森嚴宏大,或肆意狂放的書寫線條,完成了每個時代美學最集中的表現(xiàn)。 到了現(xiàn)代,漢字不曾消失、不肯遺忘,更將擁有悠長豐沛的活力。 走出戶外去上一堂書法課吧,看看大自然間處處流動的線條之美,打開我們感知世界的能力。 給自己一趟感受生活的文字巡禮吧,匾額對聯(lián)、招牌標志、舞蹈繪畫,字不再只是文字,都有它觸動人心的美麗與驚喜。 蔣勛說:書法是呼吸,是養(yǎng)生,是身體的運動,是性情的表達,是做人處事的學習,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現(xiàn)實里的記憶,是還原到初寫自己名字時的認真…… 作者以他獨特的美學情懷,述說動人的漢字書法故事。文字編織成畫面,我們走進了那古老卻又現(xiàn)代的漢字時間光廊,東方書寫的敬意與喜悅,就在你我的指間心中! 目錄 自序 序篇 最初的漢字 之一 漢字演變 結(jié)繩 繩結(jié) 倉頡 象形 毛筆 甲骨 金文 石鼓 李斯 由篆入隸 秦隸 簡冊

    《蔣勛說紅樓夢》

    蔣勛先生說:“《紅樓夢》是可以閱讀一輩子的書。我是把它當‘佛經(jīng)’來讀的。因為處處都是慈悲,也處處都是覺悟。” 書中以獨特的青春視角、從心理學、文學、民俗等不同知識領域解讀了另一種《紅樓夢》! 妒Y勛說紅樓夢》是蔣勛老師傾注長達半個世紀反復閱讀《紅樓夢》數(shù)十多遍后的心血之作,也是蔣老師根據(jù)其對中國文化美學的精深研究,從人性的、文學的角度挖掘《紅樓夢》獨特的人文內(nèi)涵,還原《紅樓夢》真正的文學內(nèi)蘊的震撼大作,他讓讀者不再陷入諸如考據(jù)、論證、紅學派別的迷陣,以全新視角詳解整部《紅樓夢》。

    近年,蔣勛先生的《蔣勛細說紅樓夢》及其他作品線上音頻版在蜻蜓FM平臺上線,《細說紅樓夢》播放量超2億。

    《孤獨六講》

    這是一本講述孤獨的書——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于躊躇滿志終于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于人性內(nèi)在本質(zhì)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作者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于一體。作者創(chuàng)造了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zhì)或許就是孤獨。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shù)史》

    蔣勛先生 以時間為緯線,以各個藝術(shù)流派的藝術(shù)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為經(jīng)線,回到歷史現(xiàn)場,從史前時期的一把燧石手斧開始,圍繞地中海這一世界西方美術(shù)的血脈初源,帶你一路走過神秘的埃及、偉大的希臘、光榮的羅馬……直到光輝的印象派,及光怪陸離的現(xiàn)當代藝術(shù);蜃稣娼庾x,或挖背后的故事,數(shù)千年“美”的往事,娓娓道來。

    蔣勛先生用柔美、親民的文字,借助“西方美術(shù)史”這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使得我們眺望和瀏覽世界不同文化的“美”的觀念、材料、技法,省思人類共同的“美”的向往與創(chuàng)造。

    《蔣勛說唐詩》

    《蔣勛說唐詩》中,蔣勛用十個章節(jié)來講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詩,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詩人,從魏晉到晚唐,從文學到美學,從張若虛到李商隱,充滿詩意,充滿禪機,娓娓道來,好看,好讀,好美。

    唐代是“花季”,是詩的盛世,是一場精彩的戲,誕生了諸多偉大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商隱等。

    在《蔣勛說唐詩》中,蔣勛給我們講解唐詩的燦爛與華美,帶領我們體驗生命中的真與善與美,這將是一次愉悅的心靈出走。唐朝為什么會帶給我們感動?因為唐詩里有一種燦爛與華美,唐朝就像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是一次露營,人不會永遠露營,最后還是要回來安分地去遵循農(nóng)業(yè)倫理。為什么我們特別喜歡唐朝?因為會覺得這一年回想起來,最美的那幾天是去露營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暫的出走。附贈蔣勛推薦閱讀的一百首唐詩別冊。

    《蔣勛說宋詞》

    臺灣美學大家、文化教父蔣勛以寬廣的學養(yǎng)和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為大家娓娓道來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詞。為了把這“安靜、圓滿的果實”講解透視,全書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詞的脈絡,分別講述了李煜、馮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幾道、歐陽修、蘇軾、柳永、李清照、周邦彥、辛棄疾與姜夔。具有極大的可讀性和流暢度。

    舍得,舍不得:帶著<金剛經(jīng)>旅行》
    京都永觀堂、清邁無夢寺、加拿大奈恩瀑布……蔣勛帶著《金剛經(jīng)》,讀經(jīng)、抄經(jīng),旅行十方,在心的寺院里一殿一殿地拜去,在洪荒自然里看見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學藝術(shù)里照見生命的不同可能,與一切有情眾生,領會人生中的舍得與難舍……

    蔣勛老師全新散文,臺灣誠品、金石堂在榜暢銷長達一年,繼《孤獨六講》之后再講人生,以金剛經(jīng)和佛學智慧解讀生命、自然、文學、藝術(shù)。不管是走到京都、清邁、巴黎、花蓮,還是讀到蘇東坡的詩句,賞到鄒復雷的梅花、楊維禎的書法,都讓作者懷歷史之思,慨生命之嘆,感受自然之美,思考生命的無由因果與甚深緣份。

    書中收錄蔣勛老師書法、攝影、畫作,超值贈送蔣勛念誦《金剛經(jīng)》CD!督饎偨(jīng)》是蔣勛老師為朋友祈福而讀誦,也為父母手抄,深具祝福意味。

    TAGS: 學者 文化人物 文學家 熱點人物
    名人推薦
    •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 ,阿根廷作家、詩人、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
    •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
    • 景梅九
      景梅九(1882~1961)名定成,字梅九,筆名老梅、滅奴又一人,晚號無礙居士。山西安邑城關(今屬山西運城市鹽湖區(qū)) 人。 七歲入私塾, 十歲通“五經(jīng)...
    • 李準
        李準(1871年3月26日-1936年12月22日),四川省鄰水縣太安鄉(xiāng)太安里柑子鋪李家壩人(今柑子鄉(xiāng)活水溝桅子灣人)。1 原名繼武,派名新業(yè),亦名木...
    • 劉湘如
      劉湘如,筆名老象、向曙、申辰,大學學歷。1947年生于安徽肥東。高級編輯,國家一級作家。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和學者。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
    • 梁遇春
      梁遇春(1906~1932),出生于福州城內(nèi)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福建閩侯人,別署馭聰,又名秋心,民國散文家,師從葉公超等名師。其散文風格另辟蹊徑,兼...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