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銀花 - 個人簡介
施銀花(1910—1984) 女,演員。浙江省嵊縣施家岙村人。1923年,入第一副女子紹興文戲科班習(xí)小旦。學(xué)藝刻苦專心,得師傅金榮水悉心教學(xué),脫穎而出,成為科班頭牌,在啟蒙戲《雙珠鳳》中飾演主角霍定金。
施銀花 - 藝術(shù)生涯
1924年1月,科班攜帶了剛教會的《雙珠鳳》、《玉連環(huán)》、《龍鳳鎖》、《四香緣》、《后雙金花》等5出大戲到上海演出,首演于閘北升平歌舞臺。其后回到嵊縣、紹興、杭州、嘉興一帶演出。
在演出時又學(xué)唱紹興大班,學(xué)會了《寶蓮燈》、《百花臺》、《二度梅》等戲和[流水]、[二凡]、[三五七]等板式。1925年在嘉興演出時,在琴師王春榮的幫助下,吸取京劇[西皮]的音調(diào)和過門,改胡琴1—5定弦的[正調(diào)]為6—3定弦的[四工調(diào)],開創(chuàng)了女子越劇一代新腔。通過演出,她又創(chuàng)建了各種“起調(diào)”(亦稱“叫頭”、“討調(diào)”),有一般起調(diào)、哀傷起調(diào)、哭泣起調(diào)等,以表達不同人物的感情,富有韻味和感染力。[四工調(diào)]的創(chuàng)造是越劇音樂發(fā)展的里程碑,促進了女子越劇的大發(fā)展。
1927年2月,她與屠杏花、王湘芝領(lǐng)銜演出于上海神仙世界。同年首進浙東名城寧波,揭開女子越劇涌入甬城之序幕。后一度離開舞臺。30年代初期復(fù)出,以客師身份搭班,演出于寧波、紹興一帶。
1931年7月,在寧波上演新編戲《少女出世》,向京劇學(xué)習(xí),開創(chuàng)了女子越劇最先在臺上使用布景裝置。后被譽為“越劇泰斗”、“越劇皇后”,并冠為“三花”(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之魁。
1937年6月,與屠杏花作為四季春班客師,演出于上海通商劇場。
1938年6月,以她和屠杏花為首組成“第一舞臺”,開始了被譽為“銀杏并蒂”的合作局面達3年之久。先后演出于通商、皇后、天香等戲院,自1938年10月始,聘編導(dǎo)編演了新戲《瀟湘秋雨夜》、《情海恨圖》、《冰娘慘死》、《小孤孀》、《癡心女》、《真假嫦娥》、《孝女尋父》、《殺妻救母》、《僵尸招親》等。
1939年7月,在大中華戲院首次演出了從申曲移演的《雷雨》,飾演繁漪,開女子越劇表演時裝戲之先河。1940年10月,又演出了時裝戲《黃慧如和陸根榮》,飾演黃慧如。還演過清裝戲《楊乃武與小白菜》。
1941年9月與尹桂芳配對演出于同樂戲院。12月19日起,同由老生改演小生的徐玉蘭合作演于老閘戲院,直至次年3月5日。之后,離開上海在寧波一帶演出。
1950年初夏,隨丈夫王金寶去臺灣。她一心想把家鄉(xiāng)戲花開寶島,參加凱歌越劇團為客師,演出《碧玉簪》、《梁!、《沉香扇》等戲達四五年,贏得聲譽。后患乳腺癌去世。
施銀花 - 成就
她是女子越劇的開拓者,女子紹興文戲時期的著名旦角,有“花衫鼻祖”之譽。唱腔上學(xué)習(xí)、繼承男班名旦琴素娥的花腔,婉轉(zhuǎn)圓潤,被稱為“施腔”。拿手戲有《方玉娘》、《玉蜻蜓》、《十美圖》、《雙金花》、《二度梅》等。1937年,上海麗歌唱片公司為其錄制了12張唱片,其中單獨灌錄的有《方玉娘祭塔》、《游庵認母·哭圖》、《果報錄·思唐》、《刁劉氏游四門》;與小生屠杏花合灌的有《前游庵》、《盤夫》、《二度梅》、《勸秋香》、《游庵認母》、《樓臺相會》、《孟麗君看圖》;與老生沈興妹合灌的有《大堂會》。
施銀花 - 參考資料
http://www.qiwa.net/xqpd/ShowArticle.asp?ArticleID=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