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馬勒

    馬勒

    Gustav Mahler 古斯塔夫·馬勒 (1860.7.7 -1911.5.18 ),世界著名的指揮家、作曲家, 歐洲猶太人。是一位處在過渡時期的音樂家,與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畫家格斯塔·克里姆特同處一個時代。馬勒的大型管弦樂作品根植于德奧交響樂傳統(tǒng),以受到民族風格影響的晚期浪漫主義風格為表達形式。

    馬勒 - 人物簡介

    Gustav Mahler 古斯塔夫·馬勒 (1860年7月7日 -1911年5月18 日),著名的指揮家、作曲家,歐洲猶太人。

    作為作曲家,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多采用動機發(fā)展手法,承襲了瓦格納的傳統(tǒng),其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藝術歌曲和交響曲。他的音樂是通向20世紀無調性音樂的橋梁,在音樂風格上是浪漫主義的延續(xù),在表現手法上則不時地先現勛伯格作品的無調性因素,他善于把哲理與通俗、個性與民族性、浪漫與現代的音樂糅合在一起。

    他的指揮如實地反映出作曲家的構思,充滿著深厚而熾熱的情感和鮮明的形象性,在指揮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馬勒是一位處在過渡時期的音樂家,與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畫家克里姆特同處一個時代。馬勒的大型管弦樂作品根植于德奧交響樂傳統(tǒng),以受到民族風格影響的晚期浪漫主義風格為表達形式。馬勒最重要的作品是10部交響曲和管弦樂伴奏的歌曲。馬勒的交響樂作品規(guī)模宏大,長度和樂隊的編制方面都是空前的,使他的交響曲具有更多表現自己情感想法的空間。龐大的樂隊,有時還包括場外樂隊和大規(guī)模的合唱隊。馬勒把合唱加入交響樂之中,以充分表現他的音樂中的哲理思想。馬勒去世50年后,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再為人所注意,只受到一小群人的推崇,直到一些著名指揮家(歐洲的布魯諾·沃爾特、喬治·索爾蒂、美國的列奧納多·伯恩斯坦和英國的諾曼·德爾·馬爾)等人的大力提倡,才使馬勒的作品重新成為今日的保留曲目。

    馬勒 - 生平經歷

    1860年7月7日,馬勒生于奧匈帝國的波希米亞的卡里什特(現屬捷克)的一個猶太人的家庭。馬勒的家鄉(xiāng)群山環(huán)繞、風景秀麗,流傳著許多優(yōu)美動聽的民間音樂。但是,當時的捷克正遭受奧匈帝國的異族統(tǒng)治,而猶太人,又處于各民族的最底層。馬勒的父親出身卑微,經過多年的慘淡經營,最后成為一個小商人。馬勒的母親是肥皂商的女兒。他們共生下十四個孩子,但由于家境貧寒,大部分孩手都幼年夭亡。排行第二的馬勒,在童年時代就顯露出音樂的才能,他六歲參加了鋼琴比賽,八歲就能為別的孩子教授鋼琴,而家鄉(xiāng)所流傳的優(yōu)美的民間音樂對馬勒的耳濡目染,又為他日后的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

    馬勒

    十五歲那年,馬勒入維也納音樂院接受正規(guī)的音樂教育。在那里,他一方面學習鋼琴,同時學習和聲、作曲等課程。當時,學作曲的學生有機會去指揮學校學生樂隊的排練,有時還公開演出,這對日后馬勒的創(chuàng)作和指揮生涯有看重要的意義。1877 年,馬勒為了擴大自己的眼界,到維也納大學學習歷史、哲學和音樂史。在這幾年間,馬勒廣泛地學習了他的前輩(包括貝多芬、門德爾松、舒柏特、舒曼、威柏、瓦格納等音樂家)的音樂作品,同時也向他同時代的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學習,并和作曲家沃爾夫結下了友誼。

    1880年,馬勒離開維也納,開始了指揮家的生涯。他先后在哈爾、賴巴哈、奧爾密茨、卡賽爾等地的劇院里任短期的指揮。在這下時期,他的日子比較艱苦,往往是在夏天演出的旺季里和劇院訂下合同,而到冬天演出的淡季就失去了工作,只好回到維也納去從事寫作。這一時期,作為一個指揮家來說,雖然他的經驗還不夠豐富;但他的指揮已顯露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熱情而又準確,對樂曲有自己獨到的解釋和處理,不為傳統(tǒng)的看法所束縛。

    當時,對馬勒的指揮的評論常常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的指揮的熱情和準確性受到稱贊;而另一方面,他那大幅度的軀體動作和破例的速度處理,則受到指責。對他的這種矛盾性的評論,始終貫穿著他的一生。正因為馬勒的指揮不落俗套,對樂隊要求嚴格,同時他也不善于對上司阿諛奉承,所以往往和劇院里一些因循守舊的勢力很難合作,常常是聘約的期限未到,他就不得不遞上辭職書。

    1885在萊比錫指揮門德爾松的清唱劇《圣·保羅》獲得巨大的成功,后被聘為布拉格歌劇院指揮。

    1886年,馬勒會見了已故作曲家威柏的孫子。后者保存有他祖父的一部喜歌劇的草稿。雖然威柏的草稿難以辨認,但馬勒反復研究這些草稿后,感到很有興趣。在1887年,他費了一個夏天和半個秋天為這部作品進行了修訂、潤色的工作,并于1888年成功地指揮了威柏的這部歌劇的首演。從此,這部作品演遍了德國。這次演出使馬勒出了名,并使他獲得了一個固定收入的來源他被聘為布達佩斯歌劇院的音樂總指揮。聘期為十年。

    布達佩斯歌劇院是當時中歐的一個最現代化、設備最好的劇院,但它當時卻境況不妙。由于當時劇院的主持者因循守舊和崇尚外國,使這個劇院只有有限的幾個上演節(jié)目和訓練得很壞的樂隊班子,并依靠一些從國外來的客串藝術家支撐門面。而另一方面,當時社會上的進步人士要求建立匈牙利自己的民族歌劇事業(yè)的呼聲日益強烈。馬勒開始到這里工作時,雄心勃勃,以為劇院的問題會在自己手中迎刃而解。他極力減少外來藝術家的客串演出,盡量挑選匈牙利本民族的歌唱家來演唱,并且首次指揮演出了用匈牙利語演唱的瓦格納的音樂劇《菜茵河的黃金》,這次演出獲得了成功。他在這個劇院指揮演出莫扎特的歌劇《唐·喬萬尼》 ,也曾轟動一時。當時,作曲家勃拉姆斯對他的指揮極為賞識,贊嘆不已。但是,工作兩年后,馬勒感到在頑固的保守勢力面前,自己的藝術才能很難充分發(fā)揮,因此只得又辭職不干了。

    1891年──1897年,他接任了漢堡市歌劇院的首席指揮。這可以說是馬勒一生中最難得的快樂時期。在這時期中,他除了指揮歌劇演出外,大部分的業(yè)余時間部用于作曲,他的第二、第三交響曲就是在這期間寫成的。

    1897年,馬勒經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大力推薦,受聘為維也納皇家歌劇院的音樂總指揮。1902年,他和瑪利亞·沈德勒結婚,婚后生了兩個孩子。1906年在一次排演中,馬勒第一次感到心臟衰弱。1907年7月12 日,不滿5歲的長女在邁爾尼希鄉(xiāng)村別墅夭折。這對馬勒是一個難以承受的打擊。幾天后,當地醫(yī)生診斷他心臟有毛病。經維也納心臟專家檢查確證,馬勒左右房室瓣有遺傳性缺陷,但可以補救。建議他要非常小心,不準騎車、游泳。這一診斷在馬勒思想上蒙上一層陰影。07年5月馬勒辭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院長之職。盡管如此,馬勒仍然不停地創(chuàng)作,并于1908年1月赴美,在紐約市歌劇院首次指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任維也納皇家歌副院音樂總指揮的時期,可以說是馬勒的藝術事業(yè)的“黃金時代”。他憑著積極進取的精神、卓越的藝術才能和旺盛的工作精力,決心不顧當時維也納上流社會的崇尚靡靡之音的風氣,要把維也納皇家歌劇院從一個宮廷的娛樂場所改造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嚴肅而高尚的藝術團體,并決心通過自己的指揮活動,向觀眾正確地解釋和介紹古典音樂的傳統(tǒng)。他開始頑強地在劇院的演出劇目、演出水平和舞臺設計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堅韌不拔地為實硯他的藝術埋想而工作。十年來,他使原來經濟上搖搖欲墜的維也納皇家歌劇院開始穩(wěn)定、自足;使歌劇院的藝術事此顯得生氣勃勃、蒸蒸日上,并成功地上演了許多優(yōu)秀的德、奧傳統(tǒng)歌劇,從而吸引了廣大的觀眾和音樂家。他的聲望也隨之遍及歐美各國。后來,他又兼任了維也納交響樂團的指揮。然而,他在藝術上曲嚴蕭態(tài)度卻引起了崇尚靡靡之音的維也納上層社會的不滿,加上他那猶太人的血統(tǒng),使他成為當時維也納上層社會的誹謗和攻擊的對象,甚至遭到奧地利皇帝的指責。后來,他被免去了維也納交響樂團指揮的職位。馬勒是一位把藝術信念看得比職位更為重要的藝術家,他繼續(xù)堅持自己的藝術主張,毫不妥協(xié)。但是,在當時那種反動、黑暗的時代,一個普通的藝術家又怎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呢?由于對他的各種攻擊、誹謗和暗算接踵而來,使他在1907年春天不得不憤然辭去了皇家歌劇院的一切職務,并離開了維也納;從而結束了他一生事業(yè)上的“黃金時代”。不僅如此,在他的個人生活中也同時遭到了巨大不幸,這年的七月,他最喜愛的大女兒不幸夭亡,而馬勒自己也患了心臟病。馬勒夫人曾這樣寫道:“我們害怕每件東西。他常常在走路中停頓下來,發(fā)現自己心跳不正常。他常常要我聽他的心,看看是否心跳得清楚,或快,或平靜。……”她稱這年的夏天是“最沮喪的夏天”。十二月,他旅居美國,被聘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交響樂團指揮,并且創(chuàng)立了“紐約愛樂協(xié)會”。但是馬勒十分懷念故土,每年夏天,他仍然回到奧地利的鄉(xiāng)間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

    馬勒生活的年代,正是資本主義走向帝國主義階段的時期。馬勒所生活的奧匈帝國,是一個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織在一起的、危機四伏的國家。雖然同是日耳曼民族,但因為德意志比奧匈帝國強大,因此奧地利人常常受德意志人的欺凌;在奧匈帝國內部,波希米亞人又作為被壓追民族而受奧地利人的歧視。馬勒常說:“我是三重的無家。在奧地利作為一個波希米亞人,在日耳曼人中作為一個奧地利人,在世界上作為一個猶太人,到處我都是闖入者,永遠不受歡迎!庇捎谔幵谑軌浩让褡宓牡匚,促使馬勒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有所認識。在他早年的作品中,就寫過一首名為《塵世的痛苦》的歌曲,反映了農民的痛苦生活:

    “媽媽呀,媽媽,我餓死啦! 快把吃的給我呀!”

    “稍等待,稍等待,我心愛的兒, 等我快快來收割莊稼!”

    當莊稼剛被割下,孩兒又在叫媽媽: “媽媽呀,媽媽,我餓死啦! 快把吃的給我呀!”

    “稍等待,稍等待,我心愛的兒, 等我快快把稻谷打!”

    當稻谷剛被打下,孩兒又在叫媽媽: “媽媽呀,媽媽,我餓死啦! 快把吃的給我呀!”

    “稍等待,稍等待,我心愛的兒, 等我把面包來烤好!”

    當面包剛剛烤好, 這小孩已經餓死了!

    馬勒從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fā),也同情過維也納工人 1905年5月1目的示威游行。他曾走在游行隊伍中,稱游行的工人們是“我的兄弟!

    但是,由于世界觀的局限,加上他受到叔本華、哈特曼等德、奧唯心主義哲學家的思想的影響,并受到俄國文學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所鼓吹的“靈魂凈化、服從命運”的說教的影響,使他在黑暗的現實面前找不到正確的出路,只得在宗教中尋找解脫。

    1895年,他正式加入了羅馬天主教。在事業(yè)和生活上一連串的打擊下,雖然他對待藝術的態(tài)度仍然非常嚴肅認真,但生活的熱情卻日漸消失,浮生若夢的頹廢情緒不時襲來。尤其是中年以后,他時常為心臟病的突然發(fā)作和對死亡的恐懼感所襲擊。

    1907年脫離歌劇院,旅居美國,先后任大都會歌劇院的樂隊和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工作之余從事創(chuàng)作,共寫了十部交響曲、四部樂隊伴奏的聲樂套曲、一部清唱劇及五首歌曲。

    1908年,他到奧地利杜布拉赫的村莊度假,面對看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他不禁感慨萬千,因而寫成了一部以中國唐詩為歌詞的大型作品《大地之歌》 ,以寄托自己的憤世疾俗、孤高超脫的情懷,并流露出濃重的悲觀情緒。

    1911年2月21日,馬勒在紐約指揮了最后一場音樂會。由于嚴重的心絞痛發(fā)作,他被送到了巴黎治療,但病情日益加重,醫(yī)治無效。而馬勒懷戀故鄉(xiāng),要求把自己送回維也納,落葉歸根。就在馬勒回到維也納六天之后─1911年5月8日,他與世長辭了,終年51歲。

    馬勒 - 人物評價

    馬勒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上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

    他以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指揮風格,成功地指揮演出了莫扎特、貝多芬、瓦格納、威柏、威爾第、斯美塔那、普契尼,柴科夫斯基等音樂大師的作品;他的指揮如實地反映出作曲家的構思,充滿著深厚而熾熱的情感和鮮明的形象性,在指揮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馬勒進行音樂活動的地點主要在維也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維也納,是奧匈帝國反動統(tǒng)治的中心,同時也是一個腐化的享樂中心。面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維也納的音樂家們有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一種是對現狀懷疑、否定、不滿,但卻找不到出路,因而悲觀、失望;另一種是粉飾、肯定現實,竭力地鼓吹享樂、醉生夢死。馬勒采取的是第一種態(tài)度。他所創(chuàng)作的九部交響曲和其他聲樂作品,表現出他并沒有和當時的腐朽勢力同流合污。

    他在作品中一方面表現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生活理想的憧憬,在他的早年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聽到優(yōu)美而富有青春活力的音樂以及對大自然、對人生的贊美;另一方面,他在作品中又時時流露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嘲諷,在他的音樂中常常出現一些怪誕的形象,痙攣的節(jié)奏,尖銳的、喊叫般的音響和不協(xié)和的音程等等,反映了他在黑暗現實面前的痛苦心理;他的作品還常常從哲學、宗教的角度對人生問題進行探索,而最后所得出的結論往往是消極的:人生是虛罔的,人們只有在天國才能得到安息。這種消極的思想,反映了處在帝國主義時代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世界觀上的局限性。

    馬勒的作品在藝術風格上,繼承了后期浪漫派音樂的傳統(tǒng), 并極力擴展交響樂的表現力。他充分發(fā)揮每件樂器的表現性能, 形成了色彩無比絢麗的配器效果,從極其纖細、清柔的輕奏到濃 重而震撼人心的強奏,中間瞬息萬變、色彩續(xù)紛;他追求龐大的 樂隊編制,并根據音樂內容的需要擴展樂曲的結構,以表現樂曲 的豐富內容,但有時卻流于過分龐雜;他繼承貝多芬的傳統(tǒng),把合唱加入交響樂之中,以充分表現他的音樂中的哲理思想;他還 運用于大量的民間音樂的因素,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聽到波希 未亞民間音樂的音調和奧地利民間舞蹈的節(jié)奏,在十九、二十世 紀之交,象馬勒這樣能在創(chuàng)作中緊密與民間音樂聯系的作曲家, 是比較難得的。

    馬勒的交響曲在形式上具有構思宏偉,規(guī)模龐大的特點,只有巨型的交響樂隊才能演奏;在風格上,他力求發(fā)展維也納古典交響樂的傳統(tǒng),作品現象鮮明,題材淵源于維也納民間風格性音樂,而且,除《第一交響曲》外,他的交響曲都加入了人聲合唱,大大豐富了交響樂的表現力,對二十世紀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許多作品體現了他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理解。代表作有交響樂《巨人》 、 《復活》和《大地之歌》等等。

    馬勒 - 代表作品

    代表作

    (1)聲樂套曲:《兒童奇異號角》、《流浪少年之歌》、《憶亡兒之歌》
    (2)交響樂:十部交響樂(其中以第二《復活交響曲》、第八《千人交響曲》尤為著名)和一部交響聲樂套曲《大地之歌》

    作品簡介

     (1)《大地之歌》分為六個樂章,一、三、五樂章由男高音獨唱,二、四、六樂章由女低音或男中音獨唱,歌詞采用中國唐朝詩人李白、孟浩然、王維等人的七首詩。作品中既有對生活熱情洋溢的高歌,也有對死亡恐懼的感懷,作品淋漓盡致地揭示了盡情享樂與預感死亡的矛盾和困惑。
    (2)《第八交響曲》是馬勒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作品,有一個大規(guī)模的交響樂隊、兩個混聲合唱隊、一個童聲合唱隊和七個獨唱演員參加演出,因此這部作品被人們稱為“千人交響曲”。馬勒把這部交響曲看成是對自己以前幾部交響曲的總結,它包括兩大部分,總體上渲染了宇宙般宏偉的氣魄,歌頌了歡樂和人間真摯的愛。

    馬勒 - 創(chuàng)造之路

    托布拉赫農舍和《大地之歌》的創(chuàng)作

    為了避免對去世的愛女觸景生情,馬勒賣掉了邁爾尼希鄉(xiāng)村別墅,1908年在托布拉赫(Toblch , South Tyrol)買了一幢農舍,雖然比較簡陋,環(huán)境相當幽美。除了兩三摯友來訪以外,不受外界干擾。從此,可以清靜地過日子。馬勒在這里度過了三個暑假!洞蟮刂琛芬约暗诰沤豁懬臀赐瓿傻牡谑豁懬际窃谕胁祭談(chuàng)作的。

    1908年初夏,馬勒在給布魯諾·沃爾特(Bruno Walter)的信中說,“這回我不得不搬了家,而且也不得不改變整個生活方式。你可以想象,這對我來說是多么困難。多年來我已經習慣于進行經常性的和積極的活動。把踏遍山林捕捉作曲小品,作為一種大膽的創(chuàng)作方式。過去我坐在桌子前面,只是像農夫回到糧倉一樣,反復推敲使小品成型罷了。即使在一次歡樂的快步行走(特別是上山)之后,腦力疲勞已經消失的情況下也是如此,F在我必須避免任何勞累,經?刂谱约海灰叩锰h”。因此,馬勒從漢斯·貝格(Hans Bethge)的《中國之笛》 (Die chinesische Flote)詩集中尋找作曲靈感是可以理解的。

    那一年夏末,他在給沃爾特的信中又說,“過去我非常勤奮(從這一點你可以推測,我多少有些適應了)。對整個情況我自己不知道該怎么說。豐收的季節(jié)已經降臨。我相信這是迄今為止我所能做到的、最涉及個人的事,或許大部分是本人的事”。 顯然,這是指《大地之歌》的內容主要是抒發(fā)個人感情。1910年,在 托布拉赫還發(fā)生過一次使馬勒心煩意亂的事。據阿爾瑪回憶,“大約一星期后,有個年輕人寄來一封信。信中說,沒有我,他就活不下去,假如我對他有一丁點兒感情,就該拋棄一切,到他那里。這封要給我的信,在信封上標明‘馬勒院長收’。沒法搞清,這個年輕人是發(fā)瘋,還是故意把信寄給馬勒本人。當時馬勒 坐在鋼琴前,看了信,尖叫一聲‘怎么回事’,便把信交給我。馬勒 一直認為此人寄信給他的目的是要他把信交給我。當時我們的處境難以用言語表達。最后,我向馬勒訴說了一切,。。。。。。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對一個同自己結合在一起的人負有心靈上的責任。他突然感到內疚。幾天來我們相對哭泣,陷于失望之中,直到把我的母親找來解救我們……。馬勒總是我生活的中心,但他內心十分混亂。就在這種情況下,他寫下了第十樂章的總譜小品”。

    《大地之歌》和唐詩

    《大地之歌》是馬勒根據漢斯·貝格的《中國之笛》中李白、錢起(長期以來誤作張籍,最近我們確證為錢起)、孟浩然和王維所作七首德譯唐詩創(chuàng)作的!洞蟮刂琛钒鶄樂章:第一樂章《愁世的飲酒歌》( 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歌詞選自李白的《悲歌行》 ;第二樂章 《寒秋孤影》 (Der Einsame im Herbst),歌詞選自錢起的《效古秋夜長》 ;第三樂章《青春》 (Von der Jugend),歌詞選自李白的不明詩篇,德譯名《琉璃亭》 (Der Pavillon aus Porzelian);第四樂章《美女》 (Von der Schonheit),歌詞選自李白的《采蓮曲》 ;第五樂章《春天里的醉漢》 (Der Trunkene im Fruhling),歌詞選自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第六樂章《永別》(Der Abschied),歌詞選自孟浩然的《宿業(yè)師山房待丁大不止》和王維的《送別》 。第三樂章德譯李白的中文原詩尚待尋找。

    馬勒對音樂和詩歌有特殊的愛好和理解。他在1893年8月的一次談話中不無偏頗地指出:“各種藝術如同姊妹一樣的一切說法,都是廢話。她們并不完全一樣,在等級上千差萬別。首先,顯然是音樂,這是心靈感受的藝術。其次是詩歌。接著是一長段空白。然后才是繪畫與雕塑,她們的主題來自外部世界。最后是建筑,必須使用測量和比例。不過,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在于把所有這些藝術結合起來。闡說和創(chuàng)造這種藝術作品的人就是理查德·瓦格納!”在長期勤奮地投入交響曲創(chuàng)作之后,馬勒身心交瘁,渴望得到休息。愛女的夭折, 醫(yī)生的診斷,加深了壓抑、憂傷和孤獨的情緒。他預感在世不久,要向朋友們告別,但是仍然熱愛大地,熱愛青春,熱愛生命。這就是《大地之歌》的基調。馬勒在德譯唐詩中找到了表達這種思想情緒的靈感和形象,而且把它們完全變成了自己熟悉的東西。 《大地之歌》中的六首歌曲,一向是由一位男高音和一位女中音唱的,二人輪流各唱三首,男人高歌飲酒歡樂,女人卻娓娓道出人生之哀愁,而最后的一場《告別曲》 ,足足有三十分鐘之久,既向送行的朋友,也向人生告別。

    馬勒在1909年夏創(chuàng)作了第九交響曲,當年秋第二次去紐約。1910年夏創(chuàng)作第十交響曲,沒有完成。1911年2月第三次去紐約。1911年5月18日在維也納去世,終年50歲。 羅曼羅蘭在一篇文章中對馬勒作了這樣的評論:“研究了他的作品,你會相信,他是當今德國極為難得的人才:一個轉向內心世界的人,一個有真誠感受的人。然而這種思想感情并沒有找到真正忠實的、個人的表達 方式。它們通過一層懷舊的、古典氣氛的面紗傳給我們!洞蟮刂琛酚隈R勒 逝世后當年11月20日在慕尼赫首次演出,成為對馬勒的永久懷念。

    馬勒的《大地之歌》說明歐洲人多么向往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德國交響樂團是帶著以兩首不明唐詩創(chuàng)作的樂曲來中國“尋根”的,因為唐詩的根在中國。兩首不明唐詩 是本世紀的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項懸案,被稱為“斯芬克司”之謎。這個謎只能由中國人來破譯,F在我們已經破譯了第二樂章的唐詩,有了好的開端。第三樂章涉及的問題更為復雜,但我們相信,只要深入研究,總會看到水落石出的。

    馬勒 - 藝術成就

    (1)在交響樂方面:發(fā)展了由貝多芬首創(chuàng)的聲樂交響曲形式(十部交響曲中有四部含聲樂:第二、第三、第四、第八),《第八交響曲》和交響聲樂套曲《大地之歌》將這種形式發(fā)展到一個高峰。
    (2)在藝術歌曲方面:受柏遼茲影響,其藝術歌曲的伴奏與以往不同,采用管弦樂隊伴奏,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交響風格的藝術歌曲形式。
    (3)在音樂思想方面: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實質,是一個唯心主義知識分子的表白,是對塵世生活所引起的緊張、煩惱的傾訴,以至于借用中國的唐詩來寄托凄涼落魂的情感,表現在作品《大地之歌》中。
    (4)在音樂風格方面:他的交響曲中尖銳刺耳的音色,痙攣式的節(jié)奏,支離破碎的曲調,不協(xié)和音程等怪誕的形象,體現了19世紀末的音樂風格。

    馬勒 - 人物年表

    1860年、7月7日,生于波希米亞卡里施特。
    1866年、開始學習鋼琴,教師維克洛林、布勞施。
    1969年、受益于鋼琴師布洛羅什。
    1870年、在伊格拉夫舉行第一次公開演奏會。
    1874年、13歲的弟弟恩斯特去世。
    1875年、9月20日進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聲、作曲。開始創(chuàng)作歌劇《恩斯特·馮·斯瓦本公爵》1876年、在鋼琴和作曲課中獲獎,在伊格拉夫和維也納舉行鋼琴五重奏和小提琴奏鳴曲。
    1877年、再獲鋼琴課獎,在伊格拉夫通過中學結業(yè)考試。
    1878年、幫助布魯克納將其《第三交響曲》改編成《鋼琴二重奏》,開始創(chuàng)作《悲嘆之歌》 。
    1880年、第一次受聘擔任哈爾夏季劇院的指揮。
    1881年、在菜巴赫擔任指揮。
    1882年、在奧爾姆茨擔任指揮。
    1884年、在卡賽爾擔任指揮,完成《旅行者之歌》

    1885年、在布拉格擔任指揮,完成《青春之歌》第一卷。
    1886年、在萊比錫擔任尼基什的助理指揮,在此期間,應韋伯后人之請,根據《三個平托》的片斷編寫一部歌劇。1888年、在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擔任指揮三年,創(chuàng)作《第一交響曲》。11月20日,《第一交響曲》在布達佩斯公演,親任指揮,開始為《少年魔角》譜曲。
    1889年、1月,在布達佩斯指揮《萊茵的黃金》和《女武神》的演出。
    1891年、在漢堡歌劇院擔任首席指揮。
    1892年、率漢堡歌劇院去倫敦演出瓦格納的《指環(huán)》和《特里斯坦》以及貝多芬的《菲岱里奧》,完成《青春之歌》第二、三卷。
    1894年 開始創(chuàng)作《第二(復活)交響曲》,其間彪羅去世。
    1895年、3月4日, 《第二交響曲》在柏林公演,理查·施特勞斯任指揮。
    1897年、皈依天主教,5月起,在維也納皇家歌劇院任指揮,至l907年止。完成《第三交響曲》。

    1898年、完成《悲嘆之歌》 。
    1900年、開始創(chuàng)作《第四交響曲》。
    1901年、6月,《第三交響曲》在克雷費爾德公演。11月25日,《第四交響曲》在慕尼黑公演,均親任指揮。
    1902年、3月10日,與阿爾瑪·申德勒結婚,創(chuàng)作《第五交響曲》、《亡兒之歌》。
    1904年、11月18日,《第五交響曲》在科隆公演,親任指揮。開始創(chuàng)作《第六交響曲》。
    1905年、《亡兒之歌》和《呂克特的五首歌》在維也納公演,親任指揮,創(chuàng)作《第七交響曲》。
    1906年、5月27日,《第六交響曲》在埃森公演,親任指揮。
    1907年、創(chuàng)作《第八(千人)交響曲》 ,7月5日,大女兒瑪麗亞·安娜去世。幾天之后,發(fā)生一次心力衰竭,年底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擔任指揮。
    1908年、1月 1日,在大教會指揮上演《特里斯坦》 ,年底出任紐約愛樂樂團指揮。9月19日, 《第七交響曲》在布拉格公演,親任指揮,完成《大地之歌》。
    1909年、完成《第九交響曲》 ,開始起草《第十交響曲》 。
    1910年、9月12日, 《第八交響曲》在慕尼黑公演,親任指揮。
    1911年、5月18日,在維也納去世。11月20日,遺作《大地之歌》在慕尼黑公演,布魯諾·瓦爾特任指揮。
    1912年、6月29日, 《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瓦爾特擔任指揮。

    馬勒 - 主要作品

    馬勒第一交響曲
    Kubelik/Bavarian RSO 現場版(Audite)、Horenstein/LSO (Unicorn)、
    Bernstein/Concertgebouw (DG)、Boulez/CSO (DG)
    馬勒第二交響曲
    Scherchen/Vienna State Opera (MCA Millennium)、
    Bernstein/NYPO (1963, Sony Bernstein Century而不是Sony的LSO版或DG的晚年NYPO版)、
    Klemperer/Bavarian RSO 現場版(EMI)、Klemperer/Philharmonia(EMI)
    馬勒第三交響曲
    Bernstein/NYPO (Sony and DG,個人喜歡早年的Sony版略多于晚年的DG版)、
    Horenstein/LSO (Unicorn)、Barbirolli/Hallé (BBC Legends)、
    Haitink/Concertgebouw現場版(Philips Dutch Masters)、Sinopoli/Philharmonia(DG)、
    朝比奈隆/大阪愛樂(Pony Canyon)、Salonen/LAPO (Sony)
    馬勒第四交響曲
    Kletzki/Philharmonia (EMI)、Kubelik/Bavarian RSO (DG)、
    Horenstein/LPO (EMI or Chief)、Szell/Cleveland (Sony)、
    Colin Davis/Bavarian RSO(RCA)、Gatti/RPO(RCA)
    馬勒第五交響曲
    Walter/NYPO (Sony)、Wyn Morris/Symphonica of London (IMP)、
    Kubelik/Bavarian RSO現場版(Audite)、Bernstein/VPO (DG)、
    Shipway/RPO (Platinum)、Gatti/RPO(Conifer)、Chailly/Concertgebouw(Decca)
    馬勒第六交響曲
    Bernstein/NYPO (Sony)、Barbirolli/New Philharmonia (EMI)、
    Boulez/VPO(DG)、Thomas Sanderling/St.Petersburg PO (RS)

    馬勒第七交響曲
    Bernstein/NYPO (Sony)、Levine/CSO(RCA)、Abbado/CSO(DG)、
    Bertini/Cologne RSO (EMI)、Sinopoli/Philharmonia (DG)、
    Michael Tilson Thomas/LSO(RCA)
    馬勒第八交響曲
    Horenstein/LSO (BBC Legends)、Bernstein/LSO (Sony)、
    Bertini/Cologne RSO (EMI)、Sinopoli/Philharmonia (DG)
    馬勒第九交響曲
    Walter/VPO 1938 (EMI or Dutton)、Barbirolli/BPO (EMI)、
    Klemperer/New Philharmonia(EMI)、Levine/Philadelphia(RCA)、Bernstein/BPO(DG)、
    Haitink/Concertgebouw 1987 年現場版(Philips Dutch Masters)、
    Sinopoli/Philharmonia(DG)
    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Walter/Ferrier/Patzak/VPO (Decca)、Kletzki/Fischer-Dieskau/Dickie(EMI) 、
    Klemperer/Ludwig/Wunderlich/Philharmonia & New Philharmonia (EMI)、
    Bernstein/Fischer-Dieskau/King/VPO (Decca)、
    Horenstein/Hodgson/Mitchinson/BBC Northern (BBC Legends)、
    Kurt Sanderling/Finnil?/Schreier/Berlin SO(Berlin Classics)
    少年魔角(Des Knaben Wunderhorn)
    Forrester/Rehfuss/VSO/Prohaska(Vanguard)、
    Schwarzkopf/Fischer-Dieskau/LSO/Szell(EMI)

    呂克特歌集
    Baker/New Philharmonia/Barbirolli(EMI)、
    José van Dam/Orch. National de Lille/J-C. Casadesus(Forlane)、
    Hampson/VPO/Bernstein(DG)
    亡兒之歌(Kindertotenlieder)
    Baker/Hallé/Barbirolli(EMI)、Baker/Israel PO/Bernstein(Sony)、
    José van Dam/Orch. National de Lille/J-C. Casadesus(Forlane)、
    Hampson/VPO/Bernstein(DG)
    旅行者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Fischer-Dieskau/Bavarian RSO/Kubelik(DG)、
    Baker/Hallé/Barbirolli(EMI)、Hampson/VPO/Bernstein(DG)

     

     

    名人推薦
    • 穆洛娃
      俄羅斯女小提琴家,就學于莫斯科音樂學院,科崗的學生,1980和1982年先后贏得芬蘭西貝柳斯比賽和柴科夫斯基國際比賽第一名。1983年和指揮家喬達尼亞...
    • 米亞斯科夫斯基
      米亞斯科夫斯基,前蘇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的創(chuàng)作領域主要在交響曲和室內樂方面。他一生寫了27部交響曲,13首弦樂四重奏,2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9部...
    • 莫扎特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年1月27日 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國神圣羅馬帝國時期(現在的奧地利的薩爾茲堡 Salzburg. ),是歐洲最偉
    • 門德爾松
      門德爾松 Felix Mendelssohn (原名: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 )出生于德國漢堡(Hamburg, Germany.
    • 馬友友
      馬友友(Yo-Yo Ma;1955年10月7日)男,法國出生的華裔美國人,大提琴演奏家,1976年馬友友于美國哈佛大學畢業(yè),并取得人類學學士學位。1991年,哈...
    • 馬澤爾
      洛林·馬澤爾(Lorin Maazel,1930年3月6日-2014年7月13日 ),世界著名音樂家,人稱“指揮神童”,也是20世紀至21世紀初世界上最杰出的指揮...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