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鳴錚 - 生平概況
周鳴錚,原籍浙江省諸暨縣城關鎮(zhèn),1916年6月29日生于浙江省鎮(zhèn)?h。農業(yè)分析化學家。長期從事土壤農業(yè)化學分析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中國土壤分析和測土施肥的開拓者之一。他自幼文理并重,學習成績突出。1935年考入北平大學農學院農業(yè)化學系。七七事變后,從北平回浙江,借讀于浙江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后又取道江西到廣州中山大學農學院農林化學系借讀,受到當時國內著名土壤學家鄧植儀、陳振鐸的教誨,堅定了以土壤肥料學為自己的專業(yè)方向。1939年大學本科畢業(yè)后,在鄧植儀的鼓勵下,考入中山大學研究院土壤學部,1942年獲土壤化學碩士學位。
研究生畢業(yè)后,受聘為浙江省合作供銷處技術專員。1943年被聘為英士大學講師,主講土壤學和肥料學。次年,又增開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等課程。因教學有方,成績斐然,1945年晉升為副教授,時年僅29歲。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臺灣光復。1946年夏,周鳴錚應陳振鋒的邀請,赴臺北接管肥料檢驗實驗室,任農林驗檢局肥料檢驗科技正。后來又派他任花蓮港分局籌備主任,并委以分局長之職。當時臺灣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都比較優(yōu)裕,但他無意于擔任行政官員,7個月后即返回英士大學繼續(xù)任教。
在英士大學期間,周鳴錚敢于針砭時弊,宣揚民主,接觸進步學生,支持學生運動。與其他進步教師一道組織“讀書會”,學習《新民主主義論》和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幫助中共地下黨做好高級知識分子的思想工作,為安定人心,保護學校,迎接解放而努力工作。1949年春,他秘密參加了“新民主主義青年社”。作為一名教授而與青年學生并肩戰(zhàn)斗,實為難能可貴。浙江解放后,他轉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擔任校委會常委,分管教務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周鳴錚被分配到浙江醫(yī)學院藥學系任教,主講定性、定量分析化學和衛(wèi)生分析等課程。1950年應聘到浙江大學農學院兼課,主講土壤肥料學。他兢兢業(yè)業(yè)地把自己豐富的學識貢獻給新中國的教育事業(yè)。1957年1月,周鳴錚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浙江省較早入黨的高級知識分子之一。1957年浙江醫(yī)學院藥學系并入沈陽藥學院,他才正式調到浙江農學院。1958年,浙江省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升格為廳級單位,為了加強領導和科研工作,調周鳴錚任該所土壤肥料系副主任、兼任浙江農學院土壤肥料系副教授。他服從組織分配,開始走上農業(yè)科學研究工作崗位。
從1958年到1964年,周鳴錚一面承擔教學任務,一面從事科研工作。他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通過科研來豐富教學內容,同時,結合教學開展科研工作,使他逐步成長為具有扎實理論基礎的、跨學科的,又具備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能力的科研工作者。
60年代中期開始,周鳴錚的工作重點從實驗室建設和土壤農化測試方法的研究逐漸轉入土壤養(yǎng)分肥力的研究,特別重視土壤肥力測定和測土施肥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他廣為搜集、整理國內外文獻資料,將世界上主要國家的測土施肥成就引入中國,為我所用。無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還是在1974年冬開始身患腦血栓、半身癱瘓臥床長達3年的時期里,他忍受著精神上或病痛的折磨,也未間斷過查閱、翻譯、整理資料的工作。
80年代初,農業(yè)部邀請他參加國家攻關項目“全國主要土類土壤養(yǎng)分豐缺指標研究”,并擔任總顧問。在5年時間里,他不但培養(yǎng)了一批土壤肥力測定和測土施肥的技術骨干,同時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逐步發(fā)展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測土施肥學科體系。
80年代以來,他傾注全部心血先后完成了《土壤肥力學概論》和《土壤肥力測定和測土施肥》兩部論著,共70余萬字。這是他一生工作的總結,也是對國內外本專業(yè)有關研究成果的綜述。尤其是《土壤肥力測定和測土施肥》一書是迄今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介紹測土施肥理論和實踐的專著,其內容和資料都較完整而且實用,對推動我國測土施肥工作的開展起了重要作用。
周鳴錚現在年事已高且身患多種疾病。1985年離休后,仍堅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學術工作。直到1987年腦血栓復發(fā)才不得不停止工作。
周鳴錚 - 培養(yǎng)科技人才
從40年代到60年代,周鳴錚在教育園地里辛勤耕耘了近20個春秋。先后開設過14門課程。他擅長教學又酷愛教學,為培養(yǎng)專門人才作出了貢獻。親自動手編寫教材,是他從事教學工作的一個特點。依靠扎實的基礎,深厚的外語功底,涉獵大量資料,兼收并蓄,為我所用。早在50年代初期在浙江醫(yī)學院任教時,就單獨編寫出版了《衛(wèi)生分析》一書。后來在浙江農學院兼課時,又參加了我國第一本統(tǒng)編《土壤學》教材的編寫。為了教好每一門課,他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同時向新的學科滲透。為了提高專業(yè)分析課程的教學質量,1954年他到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應用化學研究所等4個單位進修儀器分析長達一年;匦:,除為本校開課外,還應其他學校邀請前往講學,并在《浙學農業(yè)科學》上開辟專欄,連續(xù)發(fā)表分析儀器系列文章。
1960年,浙江農業(yè)大學與浙江農科院合并,周鳴錚任農業(yè)化學系主任。這是一個培養(yǎng)農產品加工及產后服務的新專業(yè)。他承擔了創(chuàng)業(yè)的任務,親自編寫了《農產品化學及分析》等教材。在教學中,他重視基礎教學,要求學生首先掌握扎實廣泛的基礎知識,不宜過早強調“!。他不斷把新的研究成果充實教學內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課堂教學生動、深入淺出地把復雜的問題講深講透。
周鳴錚 - 生產實踐相聯系
50年代時,浙江省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的實驗室設備陳舊,測試技術大都處于國際上30年代水平,一般只能開展一些常規(guī)測試項目,工作效率低,耗用費用多。周鳴錚到所工作后,意識到土壤農化分析是農業(yè)科學的基礎手段,要在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作用,首先應使測試手段現代化。他積極建議并努力促成組建新的綜合性實驗室。1962年,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成立中心實驗室,周鳴錚兼任主任。他如愿以償,一心撲在實驗室建設上,從人員配備,儀器設備購置,研究項目的擬訂到管理事務,都一一過問。他組織并依靠全室科技人員,改進實驗器材,開展多項新的測試方法研究,完成了“土壤全磷分析方法的比較研究”、“用四苯硼鈉測定鉀的新容量法”等一批早期研究成果。在技術力量不足和資金缺乏的情況下,他團結全室科技人員,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先后引進了分光光度計、極譜儀、吸收光譜儀、色譜儀等多種先進儀器,拓寬了分析領域,提高了分析質量,推動了土壤農業(yè)化學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發(fā)展。在當時,這個實驗室無論在規(guī)模上或儀器設備上,還是研究成果上,在國內農業(yè)科研單位中是有一定影響的實驗室之一。周鳴錚主持下的中心實驗室,從一開始就注意分析測試與生產實踐相聯系。他認為,分析資料不只是用作撰寫論文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應該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如果土壤測試結果不能作為合理施肥的參數,猶如醫(yī)院的化驗報告不能幫助確診病人的病情一樣。60年代初,他就和科研人員合作,采取田間試驗和室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土壤養(yǎng)分肥力問題。他首先引用美國土壤學家勃萊(BrayR.H)提出的“相對值”、“相對產量”等概念,明確了土壤養(yǎng)分提取測定值的應用方法,使提取值的指標與作物產量聯系起來。他撰寫的《浙江省稻田磷肥效果與土壤速效磷含量的關系》一文,為全面開展土壤肥力測定和測土施肥研究打下了基礎。
60年代時,世界上農業(yè)發(fā)達國家都已采用“測土施肥”技術(SoilTestingandFertilizerRecommendation),把測定土壤中的有效養(yǎng)分含量作為推薦肥料用量的主要依據,并得到廣泛應用。在我國,由于當時農業(yè)生產水平不高,化肥投入很少,主要依靠農家肥料,因而合理施肥問題尚未引起重視。周鳴錚意識到,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化肥用量必然增加。合理施肥問題就會突出,因此,必須進行超前研究。
他認為,合理施肥應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以不同肥料種類為出發(fā)點研究合理施肥;以不同作物營養(yǎng)要求及其品種與地區(qū)間差異為基礎來研究合理施肥;以不同土壤供肥能力為依據的合理施肥。研究的重點應該放在根據土壤供肥能力和作物需肥特性確定產前定肥和各種養(yǎng)分的比例上面。
當時國內對“土壤肥力”的定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以養(yǎng)分肥力為主的歐美傳統(tǒng)觀點尚未被國內土壤肥力工作者所普遍接受;而“水、肥、氣、熱”或“吃、住、喝”的觀點則給土壤肥力測定與指標的擬訂帶來困難,以致有人認為土壤肥力是不可測定的。周鳴錚首先提出:“水、肥、氣、熱互相協調為土壤肥力的廣義范圍,而養(yǎng)分肥力及其因子則為其狹義范圍,兩者似可同時存在,并不相互矛盾。因此,土壤肥力是可以測定的。”國際上通稱的“土壤測定”即為“土壤肥力測定”,國內簡稱“測土”,完整的名稱應該是“土壤養(yǎng)分肥力測定”,即指土壤中有效養(yǎng)分的供應能力。明確了測土施肥的概念和范圍。
他認為,我國之所以尚未建立完整的“測土施肥”制度,其原因在于對“測土”不夠重視。我國農業(yè)院校教材中,“土壤測定”是附屬于農化分析的,其重點仍是分析。他認為,“測土”當然離不開分析,但“測土”的重點卻不是分析,而是如何把有效養(yǎng)分從土壤中正確地提取出來。這才是土壤農業(yè)化學的重要部分!皽y土施肥”是一門介乎土壤學、肥料學和分析測試之間的邊緣學科,要勝任“測土施肥”研究工作,必須掌握這3門學科知識。
為了推動我國測土施肥學科的發(fā)展,周鳴錚一方面搜集、整理和研究國外資料,詳盡而系統(tǒng)地介紹給國內科技工作者;另一方面針對測土施肥具有很強的地區(qū)性,結合我國土壤類型、氣候與作物進行研究。從70年代后期起,他為《土壤學進展》、《土壤通報》 、《國外農業(yè)——土壤肥料》等全國性刊物撰寫了數十篇論文和文獻綜述,內容十分廣泛。從土壤速效氮、磷、鉀的提取測定方法及其適應性,到土壤測定的相關研究和校驗研究,以及測土施肥的科學基礎等等。在此期間,他還翻譯出版了《土壤測定與植物分析》一書。這是一本由美國土壤學會組織50多位著名專家合寫的、全面論述用土壤養(yǎng)分測定與作物的植株分析法來指導科學施肥的重要著作。它的翻譯出版,受到廣大土壤工作者的歡迎。六五期間,周鳴錚擔任了國家攻關項目“全國各主要土類土壤養(yǎng)分豐缺指標研究”的總顧問。這個有14個省(市、自治區(qū))科研單位參加的科研課題,是我國全方位開展土壤肥力測定和測土施肥研究的一次嘗試。這時他已65歲高齡,且有偏癱后遺。除了負責課題的設計和技術指導外,在5年時間里,他不辭勞苦,四處奔波,北上黑龍江、吉林,南下廣州,西至烏魯木齊,東涉福建,跑遍了17個省市(區(qū)),向各地科技人員作了幾十次學術報告,為我國培養(yǎng)了一批測土施肥技術骨干。1985年7月在烏魯木齊因車禍受傷,他帶著劇烈的傷痛,堅持講學,受到當地科技干部的贊揚。
周鳴錚在測土施肥研究中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改進了美國土壤學家Truo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目標產量測土施肥法。原方法的理論依據不夠嚴密,經周鳴錚和他的合作者多年研究,對該方法作了補充和改進,現已成為我國推廣應用的幾種主要測土施肥方法之一。周鳴錚和他的合作者還創(chuàng)造了“以土定產”和“以產定氮”施肥方法。因為氮素在土壤中很容易移動,目前尚沒有可靠的方法來測定土壤中的氮素肥力。該方法是基于作物的基礎肥力產量與足肥最高可得產量之間存在著統(tǒng)計學關系;而最高可得產量與基礎肥力產量之差額與需氮量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這一原理擬定的。這一方法先后在浙江省和全國許多地區(qū)的水稻和旱作物中推廣應用,其理論價值和實際效果都得到了肯定。
周鳴錚 - 肥料發(fā)展方向
對于我國肥料的發(fā)展方向,從領導部門到土壤肥料學界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我國對肥源的政策與出路一直是以有機肥料為主。有人還提出“走有機農業(yè)道路”。周鳴錚從50年代開始對化肥和有機肥在我國農業(yè)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國肥源的政策和出路等帶全局性的問題進行研究。他認為,我國是一個擁有11億人口的大國,人均耕地不到1.5畝,擴大耕地面積的潛力不大,這就決定我國農業(yè)增產將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主要方向。提高單產的主要手段有三:增加肥料,特別是化肥用量;改良作物品種;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復種指數。這三者中,推廣高產耐肥品種和提高復種指數都不能獨立于肥料之外而自行改革。因此,增加肥料投入是提高單產,走向農業(yè)現代化的最根本措施。
他贊同并倡導這樣的剖析,即六、七十年代頗為流行的“豬多、肥多、糧多”的說法,只不過是養(yǎng)分在土壤一一植物——動物——土壤之間的一個閉式循環(huán)。每循環(huán)一次必有損失,周而復始的結果,土壤肥力不但不會遞增而只會遞減。而且,“豬多”不可能是起點,它有賴于“糧多”,而“糧多”又有賴于“肥多”。農業(yè)發(fā)展歷史證明,只有在自身循環(huán)以外增加投入,才能突破閉式循環(huán)。因此,他認為只能是“肥多、糧多、豬多”。這個“肥”必須包括化肥。應該充分肯定化肥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點,因為它從農業(yè)自身循環(huán)以外給土地增加巨大的增產能力。周鳴掙引用計算資料表明,1克氮的合成耗能值與增施1克氮增加的生物產量,把太陽能轉變?yōu)榛瘜W貯藏能值相比較,增施化肥后能量可大幅度增殖,而不是虧損。
周鳴錚也肯定有機肥料的優(yōu)點和重要性,主張在積極發(fā)展有機肥源的同時,應估計到有機肥發(fā)展的客觀限制性,F代農業(yè)必須是高投入、高產出與高效益。我國有機肥源的總潛力有限,遠不能滿足高產的需要。他認為,有機肥料的關鍵問題是肥源不足,積肥造肥用肥的勞動效率很低,有的與糧棉油爭茬口,有的需較多投資,有的還存在勞力和衛(wèi)生等問題。今后有一定發(fā)展前途的綠肥、廄肥、秸稈還田等,也應考慮它們的限制條件、代價與先決條件。因此,盡管近年來有不少文章和報告提倡大力發(fā)展有機肥料,實際情況仍是成效很少。在有機肥源緊缺的情況下,應該大力發(fā)展化肥工業(yè),增加化肥的投入,促使作物根系和生物產量大幅度提高。他認為,對于肥源的政策與出路應該“有機無機并重”,走“以無機促有機”的道路。
周鳴錚 - 人物簡歷
1916年6月29日 出生于浙江省鎮(zhèn)?h。
1935—1939年 考入北平大學農學院農業(yè)化學系,獲農學士學位(1937年與1938年 分別借讀于浙江大學農藝系和中山大學農林化學系)。
1942年 畢業(yè)于中山大學研究院土壤學部,獲土壤化學碩士學位。
1942—1943年 任浙江省合作供銷處技術專員。
1943—1946年 歷任英士大學農學院講師、副教授。
1946年 任臺北農林檢驗局肥料檢驗科技正。
1947—1949年 任英士大學農學院副教授。
1949—1957年 任浙江醫(yī)學院藥學系副教授。1950年后兼任浙江大學農學院副教授。1958—1960年 任浙江省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土壤肥料系副主任,兼浙江農學院土壤肥料系副教授。
1960—1963年 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與浙江農業(yè)大學合并,先后任農業(yè)化學系主任和中心實驗室主任。
1964—1985年 歷任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兼中心化驗室主任。
1985年12月 離休。
周鳴錚 - 主要論著
1 周鳴錚編.衛(wèi)生分析.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6.
2 朱祖祥,俞震豫,周鳴錚編.土壤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3 周鳴錚.離子交換樹脂在土壤可溶鹽分分析中的應用.浙江農學院學報,1957,2(1):121—130.
4 周鳴錚譯.化學工業(yè)中的氣體分析.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58.
5 周鳴錚,沈冬蓮.用四笨硼鈉測定鉀的新容量法.土壤學報,1963,11(3):318—324.
6 周鳴錚,于文濤,沈冬蓮等.土壤全磷分析方法的比較研究.土壤學報,1965,13(3):300—311.
7 周鳴錚,于文濤,方樟法.土壤速效氮的測定方法研究.土壤,1976(5—6):316—323.
8周鳴錚.土壤速效氮測定的礦化率法.土壤農化,1978(2):25—37.
9 周鳴錚.土壤有效磷測定的物理化學方法(上)、(下).土壤學進展,1979(1):39—50,1979(2)45—56.
10 周鳴錚.土壤鉀有效度測定方法的進展(上)、(下).土壤學進展,1979(4):39—48,1979(5):46—56.
11 周鳴錚.土壤測定的相關研究與校驗研究(一)、(二)、(三).土壤通報,1979(1):45—48,1979(2):43—47,1979(3):45—47.
12 周鳴錚.土壤速效磷化學提取測定法探討(一)、(二).土壤通報,1980(4):47—48,1980(5):42—45.
13 周鳴錚.有關水稻土養(yǎng)料肥力的某些研究的論述(上)、(下).土壤學進展,1980(5—6):11—22,1981(2):12—23.
14 王竺美,周鳴錚.浙江省水稻土基本肥力與最高可得產量之間的關系.土壤學報,1982,19(3):315—322.
15 周鳴錚譯.土壤測定與植物分析.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2:322.
16 周鳴錚.測土施肥的科學基礎.土壤通報,1984,15(4):156—160.
17 周鳴錚編著.土壤肥力學概論.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20.
18 周鳴錚.我國農業(yè)現代化中的肥料問題.土壤通報,1985,16(5):193—196.
19 周鳴錚.美國測土施肥科學的進展.國外農學——土壤肥料,1986(6):1—3.
20 周鳴錚,陸允甫.浙江省紅壤地區(qū)玉米的定產定氮研究.土壤通報,1986,17(3):97—100.
21 陸允甫,周鳴錚,吳益?zhèn)サ龋憬〖t壤地區(qū)玉米估產測土施肥研究.土壤通報,1986,17(4):163—167.
22 劉成祥,周鳴錚.對Troug—Ramamoorthy測土施肥方法的研究與討論.土壤學報,1986,23(3):285—289.
23 陸允甫,周鳴錚.紅壤旱耕地速效鉀測定方法與指標的研究.浙江農業(yè)科學,1986(4):162—166.
24 周鳴錚,王竺美.浙江省水稻土“因產定氮”基本公式及其有關參數的探討.土壤學報,1987,24(2):128—133.
25 陸允甫,周鳴錚.紅壤旱耕地速效磷測定方法與指標的研究.土壤學報,1987,24(4):325—334.
26 周鳴錚.中國的測土施肥.土壤通報,1987,18(1):7—13.
27 周鳴錚.土壤速效磷化學提取法的體系及其適用性.土壤學進展,1987,15(6):1—12.
28 周鳴錚.土壤速效磷提取方法篩選研究的進展.土壤學進展,1987,15(4):9—16.
29 周鳴錚編著.土壤肥力測定與測土施肥.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8:485.
30 周鳴錚.略論有機肥料與配方施肥問題.土壤通報,1989,20(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