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簡介
周赧王姬延在位期間,秦國開始左右出擊,南攻楚,東擊三晉(韓、趙、魏),向中原地區(qū)擴(kuò)展。
當(dāng)時(shí)的秦國日益壯大,使秦昭王不滿足于王的稱號,要稱帝以示尊嚴(yán),準(zhǔn)備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約齊湣王一起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12月,在縱橫家蘇秦勸說下,齊湣王去帝號,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號。兩強(qiáng)稱帝,暴露了他們吞并五國、瓜分天下的企圖,使五國十分惶恐,導(dǎo)致了五國攻秦和六國攻齊兩大事件。韓、趙、魏、齊、燕的五國攻秦,由于各國各懷目的,難以統(tǒng)一步調(diào),最后無功而散。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趙、魏、韓六國在秦王組織下聯(lián)合攻齊,燕軍在名將樂毅指揮下大敗齊軍,長驅(qū)直入,攻占齊國都城臨淄,攻取齊國七十多城。齊國只剩下莒、即墨兩城,齊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在齊國名將田單指揮下,齊軍才打敗燕軍,收復(fù)失地。經(jīng)過這次打擊,齊國國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對手了。
最窮天子
說起“天子”,人們想到的往往是黃袍加身,萬眾擁戴,四方叩拜,真是威風(fēng)凜凜。然而卻有一位天子,不但抖不起威風(fēng),鎮(zhèn)不了四方,還被人逼得四處躲債,真給后世的皇帝丟盡了面子。這位落魄得一塌糊涂的天子,就是周王朝的末代君主,姓姬,名延,在公元前314年登基。后世通常把他叫做“周赧王”。
赧王年齡
赧王的祖父顯王在位48年,死時(shí)應(yīng)該八十多歲甚至一百多歲,他的父親6年,可見即位時(shí)已經(jīng)七八十歲,即使赧王四十歲即位在位六十年也應(yīng)該一百歲了,何況周朝時(shí)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說他即位時(shí)大約是六十歲,所以說他大概活了一百二十歲。
人物事跡
人物平生
姬延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經(jīng)十分衰弱,他所統(tǒng)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萬多人口。還分成“東周”和“西周u2019,兩部分由東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時(shí)秦國已攻占了韓、魏、趙三國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憂心忡忡中度日。這時(shí),楚國想抑制秦國勢力的擴(kuò)展,派使者請姬延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xié)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簽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duì),可是缺少武器、糧餉。姬延向境內(nèi)的富戶籌借軍資,付給他們借券,答應(yīng)周軍班師之日,以戰(zhàn)利品償還。
公元前256年,姬延準(zhǔn)備就緒,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lǐng)五千軍隊(duì)伐秦,并約六國諸侯到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南)會合,一起出擊。不料,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在伊闕的總兵力不過幾萬,遠(yuǎn)不是幾十萬秦兵的對手。結(jié)果,等了3個(gè)月仍不見其他四國的兵馬到來,士氣渙散。西周公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
“西周”的富戶見周軍回來,紛紛持借券向姬延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嘩不止,聲音直傳入內(nèi)宮。姬延愧悔不及,又無可奈何,只好躲到宮后的一個(gè)高臺上避債。周朝人將這個(gè)高臺稱為“逃責(zé)臺”(即逃債臺)。此后,秦軍不肯罷休,攻下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負(fù)黍(今河南省登封縣西南)后,直撲東周王城。姬延驚慌,打算逃奔韓國或魏國。西周公勸說道:“秦吞并六國已是大勢所趨,韓、魏兩國也不會幸免。大王與其到那時(shí)被俘受辱,還不如趁早投降,結(jié)局或許能好些。”姬延無奈只好率領(lǐng)臣下和宗室,到祖廟哭拜了一番。三天后,親自帶著家眷、圖冊,去秦軍軍營投降。秦昭襄王受降,封他為周公,命令他居住于梁城(今陜西省韓城縣南),并奪去象征國家權(quán)力的九鼎寶器。至此,東周宣告滅亡。
姬延當(dāng)時(shí)已經(jīng)年老,奔走于周、秦、梁等地,經(jīng)不起勞苦,到梁城后不滿一月就病死。姬延死后謚號為“赧王”。
史籍記載
慎靚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王赧時(shí)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毋適立。司馬翦謂楚王曰:“不如以地資公子咎,為請?zhí)!弊蟪稍唬骸安豢伞V懿宦,是公之知困而交疏於周也。不如請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翦請令楚之以地!惫⒐泳虨樘印?/p>
八年,秦攻宜陽,楚救之。而楚以周為秦故,將伐之。蘇代為周說楚王曰:“何以周為秦之禍也?言周之為秦甚於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謂u2018周秦u2019也。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為秦取周之精者也。為王計(jì)者,周於秦因善之,不於秦亦言善之,以疏之於秦。周絕於秦,必入於郢矣!
秦借道兩周之間,將以伐韓,周恐借之畏於韓,不借畏於秦。史厭謂周君曰:“何不令人謂韓公叔曰u2018秦之敢絕周而伐韓者,信東周也。公何不與周地,發(fā)質(zhì)使之楚u2019?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韓不伐也。又謂秦曰u2018韓彊與周地,將以疑周於秦也,周不敢不受u2019。秦必?zé)o辭而令周不受,是受地於韓而聽於秦。”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惡往,故令人謂韓王曰:“秦召西周君,將以使攻王之南陽也,王何不出兵於南陽?周君將以為辭於秦。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逾河而攻南陽矣!
東周與西周戰(zhàn),韓救西周;?yàn)闁|周說韓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國,多名器重寶。王案兵毋出,可以德東周,而西周之寶必可以盡矣!
王赧謂成君。楚圍雍氏,韓徵甲與粟於東周,東周君恐,召蘇代而告之。代曰:“君何患於是。臣能使韓毋徵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敝芫唬骸白悠埬,請以國聽子!贝婍n相國曰:“楚圍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今相國乃徵甲與粟於周,是告楚病也!表n相國曰:“善。使者已行矣。”五代曰:“何不與周高都?”韓相國大怒曰:“吾毋徵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故與周高都也?”代曰:“與周高都,是周折而入於韓也,秦聞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弊高都得完周也。曷為不與?”相國曰:“善!惫c周高都。
三十四年,蘇厲謂周君曰:“秦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將兵出塞攻梁,梁破則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說白起乎?曰u2018楚有養(yǎng)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fā)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shù)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養(yǎng)由基怒,釋弓搤劍,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詘右也。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fā)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氣衰力倦,弓撥矢鉤,一發(fā)不中者,百發(fā)盡息”。今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棄。公不如稱病而無出u2019!
四十二年,秦破華陽約。馬犯謂周君曰:“請令梁城周!蹦酥^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則犯必死矣。犯請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圖犯!绷和踉唬骸吧!彼炫c之卒,言戍周。因謂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將伐周也。王試出兵境以觀之!鼻毓霰。又謂梁王曰:“周王病甚矣,犯請后可而復(fù)之。今王使卒之周,諸侯皆生心,后舉事且不信。不若令卒為周城,以匿事端!绷和踉唬骸吧啤!彼焓钩侵堋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謂周曰:“公不若譽(yù)秦王之孝,因以應(yīng)為太后養(yǎng)地,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為公功。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秦攻周,而周冣謂秦王曰:“為王計(jì)者不攻周。攻周,實(shí)不足以利,聲畏天下。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弊於周。合天下於齊,則秦不王矣。天下欲弊秦,勸王攻周。秦與天下弊,則令不行矣。”
五十八年,三晉距秦。周令其相國之秦,以秦之輕也,還其行?椭^相國曰:“秦之輕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國之情。公不如急見秦王曰u2018請為王聽東方之變u2019,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齊重,則固有周聚以收齊: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鼻匦胖埽l(fā)兵攻三晉。
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fù)黍,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zé)o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xiàn)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xiàn),歸其君於周。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單心}狐。后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東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疑點(diǎn)重重
債臺高筑的千古疑案
據(jù)史記周本紀(jì)載,赧王八年,東周與西周戰(zhàn),韓救西周。或?yàn)闁|周說韓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國,多名器重寶。王案兵毋出,可以德東周。這里所說的“東周”和“西周”都是當(dāng)時(shí)的諸侯國,而不是作為王朝的存在。西周國是公元前440年周考王(也就是當(dāng)時(shí)的周天子)從自己的領(lǐng)地中劃地出來分封給他的弟弟而形成的一個(gè)小諸侯國。所以史料才說“西周故天子國”,注意這里用了一個(gè)“故”字。而“東周國”則是后來“西周國”分裂而形成了一個(gè)新的小諸侯國。但為什么周天子自己債臺高筑卻仍然不惜要用自己僅有的土地去分封,就很奇怪了。
在位時(shí)間的千古之錯(cuò)
據(jù)史記周本紀(jì)載,五十九年,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饹秦。頓首受罪,盡獻(xiàn)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xiàn),歸其君於周。據(jù)史記秦本紀(jì)載,秦昭王五十一年,將軍摎攻韓,取陽城、負(fù)黍。西周君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兵出伊闕攻秦,令秦毋得通陽城。於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是指諸侯國西周國的國君,而不是周天子周赧王)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xiàn)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秦王受獻(xiàn),歸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也就是說周赧王五十九年和秦昭王五十一年是同一年,而周民不可能在赧王死后一年才東亡,秦也不可能在赧王活著時(shí)取九鼎。
關(guān)于周赧王的子孫,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
資治通鑒中對赧王的記載可信嗎?
關(guān)于赧王之死,應(yīng)該是壽終正寢,關(guān)于司馬光對周赧王降秦和遷于項(xiàng)城的記載,更是無中生有,如果周赧王降秦了的話,(誰說周赧王降了秦了,降秦的是諸侯國西周國的國君嘛)秦昭王為什么要在周君王赧死周民東亡后才取象征天子的九鼎寶器哪?顯然說不通。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是北宋人,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西漢人,司馬光關(guān)于周王朝的真時(shí)史料,顯然不會比司馬遷更多。司馬光關(guān)于周王朝的記載也就不足為信了。
周赧王墓
周赧王墓是周王朝的最后一位國君周赧王之墓。位于慶城縣城東,楓香崗鄉(xiāng)丁家溶村,周赧王山山頂上的周祖陵森林公園內(nèi)。周赧王山海拔1257米,居諸山之首。因山頂有著名墓冢──周先祖陵而得名。歷史上共傳34王、800多年國史的周王朝的最后一位國君周赧王,成為周朝在位時(shí)間最長的君主。
說法之一·永定區(qū)
玉皇洞石窟處不遠(yuǎn)處, 有巨形土堆,名赧王山, 古傳為周赧王墓。《直隸澧州志》載:“周赧王墓?h西十五里,有赧王山,中有大冢,封殖甚高,周列小冢四十余,或云殉葬宮嬪也。唐代大詩人王維詩:u2018蠻煙荒雨白干秋,夜邃空余鳥雀愁。周赧不辭亡國恨,卻憐孤墓近歡兜。u2019洪容齋《筆記》:永定區(qū)周赧王冢中藏古器物甚多。” 清詩人羅光普竹枝 詞:“赧山王下莽榛蕪,落日蒼涼過客孤。為問周家天子墓,可留玉碗與金鳧?”
周赧王,名姬延,春秋戰(zhàn)國時(shí)西周最后一個(gè)國王,后被秦國所滅,秦王將赧王墓遷葬以辱尸。赧王舊臣不忍先主再遭不測,遂秘密將尸骨南遷,葬到僻遠(yuǎn)蠻荒的大庸丁家溶,因與崇山遙遙相望,故王維便有“卻憐孤墓近歡兜”之感嘆。(赧王山,上修建有丁氏祠堂)
說法之二·張家界
周赧王延歲(公元314~256),相傳葬于張家界永定區(qū)丁家溶。明萬歷《慈利縣志》載,周赧王墓在張家界縣西10里,“周赧王59年,秦攻周,赧王懼而朝秦獻(xiàn)地,遂以蠅年卒,周亦亡。蓋秦忌之,不欲其葬內(nèi)地故也”!吨彪`澧州志》載:“周赧王墓,縣西十五里,有赧王山,中有大冢,封殖甚高,周列小冢四十余,或云殉葬宮嬪也”。王右丞詩云:“蠻煙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鳥雀悉,周赧不辭亡國恨,也憐孤墓近馭兜”。(按:周赧王墓與崇山馭兜墓遙遙相對,故謂“近馭 ”)
說法之三·慶陽古城
周赧王山位于甘肅省慶城縣境內(nèi)。秦統(tǒng)一六國后,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率大臣投降秦王贏政,秦王稱帝后把汝州楊古城一帶封給周赧王為食邑。因此楊古城一帶有“周赧王,坐慶陽”之說。慶陽古城已經(jīng)升格為省文物保護(hù)單位。周赧王的后人大都以周為姓氏。秦始皇滅西周候國時(shí),將其后人遷至憚狐聚(臨汝鎮(zhèn)一帶),滅東周候國時(shí)將東周君遷楊人城一帶(廟下鄉(xiāng)古城村),他們也都以周為姓氏。所以汝州應(yīng)該是周姓最重要的發(fā)祥地。
慶陽城南三里處名日”斬山灣”,u2018有山自東原起,至馬蓮河濱止,末端鑿斷,河水通過。傳為周祖所鑿,以治水患。周祖,即姬棄之后,名曰不奮,夏大康政衰,不螢失官,率部族奔戎狄間(今慶陽),在此筑“不轟城”。卒后葬城東帽盒山。人呼周老王墓。此云周赧王,當(dāng)系訛傳。邑人李夢陽詩云:“慶陽亦是先王地,城對東山不畝墳!币刎暽鷹钛┨迷娨嘣疲骸棒鐾醵荚跂|周地,流俗緣何說慶陽;只恐誤傳不奮事,無人為彼證荒唐。”
*出家進(jìn)廟為求道,要知民意聽民謠。
*周赧王坐慶陽,龍脈斬?cái)唷?/p>
周祖陵森林公園
周祖陵森林公園位于慶陽縣城東周赧王山山頂,周赧王山海拔1257米,居諸山之首。因山頂有著名墓冢──周先祖陵而得名。
公園總面積133.33公頃,杏林繁茂,松柏挺拔,楊柳俊秀。臺階及山頂周祖文化部分整體氣勢磅礴,宏偉壯觀。上山臺階共808階,寓意著周王朝文化的808年。沿階建有鎬洛橋,分別代表東西二周京城,以此為分界線,橋上291階,代表西周執(zhí)政291年;橋下517階,代表東周時(shí)期517年,并建有大小平臺12個(gè),分別象征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上完石臺階便是周祖文化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肇周圣祖牌坊,正面有楊成武上將題寫的"肇周圣祖"4個(gè)剛勁大字。
在位期間
齊楚絕交
楚國于公元前306年滅越國后,幾乎占有了整個(gè)南部中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眾的大國,具有攻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的有利條件。然而,由于吳起變法的失敗,舊貴族勢力的強(qiáng)大,阻礙了楚國的發(fā)展,成為秦國攻擊的對象。為了抗秦,楚國和齊國結(jié)成了聯(lián)盟。秦國力圖拆散齊楚聯(lián)盟,以便各個(gè)擊破,于公元前313年派縱橫家張儀赴楚,憑三寸不爛之舌,對楚懷王說,如楚國和齊絕交,秦王愿以商于(今河南省浙川內(nèi)鄉(xiāng)一帶)600里之地獻(xiàn)楚。楚懷王不顧屈原、陳軫、昭睢等有識之士的勸阻,聽信子蘭、靳尚、鄭袖等一群佞臣寵妃的話,應(yīng)允了張儀,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張儀一到秦,就假裝墜車傷了腳,閉門謝客。三個(gè)月后,張儀得知齊楚確實(shí)已經(jīng)絕交,才接見楚國使者說:“秦國的土地豈能隨便送人,我說的是將自己的六里俸邑贈給你們!背淹趼犃伺豢啥簦活欔愝F等人勸阻,發(fā)兵攻秦,于公元前312年與秦軍戰(zhàn)于丹陽(今河南省丹江北)。楚軍大敗,主將屈勻及副將70余人被生俘,8萬士兵陣亡,漢中郡被秦占領(lǐng)。楚懷王惱羞成怒,傾全國兵力再次攻秦。同年與秦軍又戰(zhàn)于藍(lán)田(今陜西省藍(lán)田縣),再次大敗。韓、魏乘機(jī)出兵攻楚。楚兩面受敵,只得匆忙撤退,向秦國割地求和。此后的一段時(shí)間內(nèi),秦國因致力于攻打三晉,楚國暫時(shí)解除了來自秦的威脅,但是,國內(nèi)社會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發(fā)生了莊躋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使統(tǒng)治階級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楚國滅亡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結(jié)親為名,約楚懷王去武關(guān)(今陜西省商南縣)相會。楚懷王再次不聽屈原勸阻,聽信子蘭之言赴會,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陽。兩年后,他逃跑不成,憂憤而死于秦。他死前,秦軍攻楚,殺楚軍5萬,奪去15座城市。公元前280年以后,秦軍更開始集中兵力攻占了大片楚地,并于公元前278年由名將白起率兵攻占了楚國都城郢。楚國就此一蹶不振,一步步地在走向滅亡。在郢都陷落后,偉大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見楚國滅亡,投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湘陰縣北)自盡。
秦攻三晉
周赧王在位期間,秦國開始左右出擊,南攻楚,東擊三晉(韓、趙、魏),向中原地區(qū)擴(kuò)展。
秦在攻楚同時(shí),又向三晉出擊。公元前314年,秦趁齊攻燕之機(jī),出兵攻打三晉,奪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軍出函谷關(guān)進(jìn)攻韓國的戰(zhàn)略要地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經(jīng)過幾個(gè)月的激戰(zhàn),秦軍于第二年攻克宜陽,打開了通向中原的大門。公元前293年,韓、魏兩國合兵抗秦,會戰(zhàn)于伊闕(河南省洛陽市南),秦軍在白起指揮下大勝,殲敵24萬多人,韓、魏兩國的兵力受到嚴(yán)重削弱。此后,秦繼續(xù)進(jìn)攻、蠶食三晉,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經(jīng)占據(jù)了三晉一半的土地,首當(dāng)其沖的韓、魏大大被削弱了。
秦齊稱帝
秦國的日益壯大,使秦昭王不滿足于王的稱號,要稱帝以示尊嚴(yán),準(zhǔn)備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約齊愍王一起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12月,在縱橫家蘇秦勸說下,齊愍王去帝號,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號。兩強(qiáng)稱帝,暴露了他們吞并五國、瓜分天下的企圖,使五國十分惶恐,導(dǎo)致了五國攻秦和六國攻齊兩大事件。韓、趙、魏、齊、燕的五國攻秦,由于各國各懷目的,難以統(tǒng)一步調(diào),最后無功而散。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趙、魏、韓六國在秦王組織下聯(lián)合攻齊,燕軍在名將樂毅指揮下大敗齊軍,長驅(qū)直入,攻占齊國都城臨淄,攻取齊國七十多城,齊國只剩下莒、即墨兩城,齊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在齊國名將田單指揮下,齊軍才打敗燕軍,收復(fù)失地。經(jīng)過這次打擊,齊國國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對手了。
楚、齊逐漸衰落時(shí),趙國卻強(qiáng)盛起來。公元前307年,趙國國君武靈王深知該國處于燕、東胡、林胡、樓煩、秦、韓之間,不強(qiáng)兵就會亡國,決心奮發(fā)圖強(qiáng),振興趙國。針對趙當(dāng)時(shí)的主要對手是東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勢,他決定建立起一支強(qiáng)大的騎兵。但是,當(dāng)時(shí)趙國人穿的是長袍大褂,袖長腰肥,領(lǐng)寬下擺大,不適宜騎馬作戰(zhàn)。于是,他從改革服裝著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許多貴族認(rèn)為這是違背禮教,大逆不道。
趙武靈王終于說服了有影響的貴族公子成,然后下了嚴(yán)厲的命令,要臣民改換服裝,使胡服在全國得到推廣,建立起一支善于騎射的強(qiáng)悍騎兵。這件事,史稱“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它說明了當(dāng)時(shí)中國各民族相互取長補(bǔ)短,在習(xí)俗上逐漸接近。趙國依靠騎兵,連年出擊攻擊其他國家。
到公元前296年,攻滅中山國(今河北省北部一帶)后,領(lǐng)土大大擴(kuò)充,國力增強(qiáng),一時(shí)成為抗秦的主要力量。
長平之戰(zhàn)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韓,韓上黨郡守馮亭以17城降趙。兩年后,秦軍攻取了上黨,繼而進(jìn)攻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趙國名將廉頗率軍固守不出,擋住了秦軍。
秦國施用反間計(jì),施放謠言說,廉頗容易對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栌沟内w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謠言,撤換了廉頗,以夸夸其談毫無實(shí)戰(zhàn)經(jīng)驗(yàn)的趙括為統(tǒng)帥。趙括一反廉頗的戰(zhàn)術(shù),出兵大舉攻秦。秦軍此時(shí)已經(jīng)暗中換上了能征善戰(zhàn)的白起為主將。白起指揮秦軍佯逃,誘趙括追擊到秦軍陣地之前,然后包圍了趙軍。
趙軍被圍40多天,糧草斷絕,趙括率精兵突圍,被亂箭射死,趙軍40萬人降秦。白起擔(dān)心降卒暴動,除放回240個(gè)小孩外,全部予以坑殺。這次戰(zhàn)役史稱“長平之戰(zhàn)”。它使趙國兵力損失殆盡,從此元?dú)獯髠货瓴徽。趙括長于空談,導(dǎo)致亡軍殞身,引出了“紙上談兵”這一成語。
借資伐秦
赧王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經(jīng)十分衰弱,他所統(tǒng)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萬多人口。還分成“東周”和“西周”,兩部分由東周公和西周公分治,赧王居于“西周”(即王城)。時(shí)秦國已攻占了韓、魏、趙三國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赧王在憂心忡忡中度日。這時(shí),楚國想抑制秦國勢力的擴(kuò)展,派使者請赧王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xié)力攻秦。赧王大喜,命令西周公簽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duì),可是缺少武器、糧餉。
楚攻西周
周赧王在位時(shí),東西兩周分裂,各自為政。周赧王又把國都遷到了宗周。
當(dāng)時(shí),位于西周的周武公姬共的太子死了,還有五個(gè)兒子都是庶出,沒有嫡子可以立為太子,周武公很頭疼。楚國下卿司馬翦對楚懷王說:“咱們不如用土地資助公子咎,替他請求立為太子。”另一位楚大夫左成說:“不行!如果我們用土地資助了公子咎,而西周卻不聽我們的,這樣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與西周的交情也疏遠(yuǎn)了。我們不如去問問周君,到底想要立誰為太子,然后悄悄地告訴給司馬翦,然后司馬翦再讓楚國資助給他土地!苯Y(jié)果,西周真的就立公子咎為太子。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國發(fā)兵攻打宜陽,楚國則派兵去援救。當(dāng)時(shí)楚國以為西周是幫助秦國的,所以想順帶攻打西周。大夫蘇代則為西周游說楚懷王說:“您怎么知道西周是幫助秦國的?說西周幫助秦國比幫助楚國更出力的人,是想讓西周投到秦國方面去,所以人們都把西周、秦國放在一起說u2018周秦u2019啊。西周如果覺得自己解脫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國一方,那可就真是幫助秦國取西周的妙計(jì)呀。我為大王考慮,西周為秦國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為秦國出力,您依然好好待他,這樣,才能讓西周與秦國疏遠(yuǎn)。如果西周與秦國絕了交,就一定會投向楚國郢都的!
楚懷王聽從了蘇代的意見,放棄了攻打西周的計(jì)劃。
秦國借道
之后,秦國向東周和西周借道,想通過兩周之間的地區(qū)去攻打韓國。周赧王擔(dān)心:借了道會得罪韓國,不借又會得罪秦國。大夫史厭便對周赧王說:“為什么不派人去見韓公叔呢?就對韓公叔說:u2018秦國敢穿過周地去攻打韓國,是由于信任東周。您為什么不給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質(zhì)前往楚國呢?u2019這樣,秦國一定會懷疑楚國,不相信周君,也就不會攻打韓國了。您再派人去對秦國說:u2018韓國非要給我們周一些土地,想以此來讓秦國懷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u2019秦國也就沒有說詞兒,不讓周接受韓國的土地了,這樣就既得到了韓的土地,又是聽命于秦國了!
秦國召見西周君,西周君不愿意去,就派人對韓王說:“秦國召見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陽,大王為什么不派兵駐守南陽?周君將以此為借口不到秦國去。周君不到秦國去,秦國就一定不敢渡河來攻打南陽了!
東周和西周打仗,韓國派兵去救援西周。有人為東周游說韓王說:“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國都,有許多鐘鼎寶器和貴重的寶物。您如果控制住軍隊(duì)不出動,就可以讓東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盡得西周的寶物!
韓索糧草
周赧王被稱做成君。楚軍包圍了韓國的雍氏,韓國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東周君姬班害怕了,叫來蘇代把這事告訴了他。蘇代說:“您何必為這件事?lián)鷳n呢!我能使韓國不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又能讓您得到高都。”東周君說:“你如果能辦到,我可以把國政交給你!碧K代會見了韓相國公仲侈說:“楚國包圍了雍氏,原來計(jì)劃三個(gè)月攻下,如今已經(jīng)五個(gè)月了,還攻不下來,這說明楚兵已經(jīng)疲憊了,F(xiàn)在您向周要兵器糧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經(jīng)疲備了!表n相國說:“對?墒鞘拐咭呀(jīng)派出去了!碧K代于是說:“為什么不把高都送給東周呢?”韓相國非常生氣,說:“我不向東周要兵器糧草也就夠可以了,為什么還要把高都送給東周呢?”蘇代說:“把高都送給東周,東周就會轉(zhuǎn)過來投向韓國,秦國聽了一定很惱火,怨恨東周,與東周斷絕使者的往來,這樣就等于是拿一個(gè)破爛的高都換來一個(gè)完整的東周。為什么不給呢?”韓相國聽了大樂說:“好!惫话迅叨妓徒o東周了。
勸秦退兵
周赧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大夫蘇厲對周郝王說:“秦國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魏國大將師武,往北攻取了趙國的藺、離石二縣,這些都是白起干的。這個(gè)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帶兵出伊闕塞去攻打梁國,如果梁國被攻破,那么西周就危險(xiǎn)了。您為什么不派人去勸說白起呢?您可以講楚國養(yǎng)由基的故事給他聽,然后說:如今,您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師武,往北攻取了趙國的藺、離石二縣,您的功績是很大了,F(xiàn)在您又帶兵出伊闕塞,過東西兩周,背對韓國,攻打梁國,這一次如果打不勝,就會前攻盡棄。您不如假稱有病,不要出伊闕塞去攻打梁國了u2019!
借兵筑城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國攻破了魏國的華陽。東周的大夫馬犯對東周君說:“請?jiān)试S我去讓梁國給東周筑城!彼苋α和踬跽f:“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請讓我把九鼎獻(xiàn)給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后希望能想辦法救我!绷和跽f:“好!庇谑墙o他一批士兵,聲稱是去保衛(wèi)東周。馬犯又去對秦昭襄王說:“梁國并非是想保衛(wèi)東周,而是要攻打東周。您可以派兵到國境去看看。”秦國果然出兵。馬犯又去對梁王說:“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沒有辦成,請您讓我在以后找適當(dāng)?shù)臋C(jī)會再獻(xiàn)九鼎吧。但是現(xiàn)在您已經(jīng)派兵到東周去了,諸侯都起了疑心,懷疑您要攻打東周,以后您辦事將不會有人相信了。不如讓那些士兵為東周筑城,借此把諸侯懷疑您要攻打東周的事端掩蓋住!绷和跽f:“好。”于是就讓那些士兵給東周筑城。
債臺高筑
誰知道,傳來的是不好的消息。原來楚考烈王的盟主令發(fā)出之后,大多數(shù)國家要么害怕秦國,要么只圖保存實(shí)力,只有楚國和燕國派出了兵馬。楚、燕兩軍等待幾個(gè)月,還不見盟軍前來會師,他們又不敢孤軍向秦國進(jìn)攻,于是也收兵回去了。
這下子,周赧王傻眼了。計(jì)劃中興復(fù)周室的大遠(yuǎn)征成了泡影,借來的軍費(fèi)卻花得差不多了。想到已經(jīng)背負(fù)下的沉重債務(wù),年邁的君王心中籠罩著一片陰影。沒容他多想,洛陽的商人們已經(jīng)吵吵嚷嚷的來討債了。
周赧王輸光了面子輸里子,就算把自個(gè)賣了,也還不上債啊。他只好厚著臉皮,向商人們說明情況,哀求展期還債。戰(zhàn)國時(shí)期,商人已經(jīng)成為社會中重要的一股勢力。秦國權(quán)臣呂不韋以前便是陽翟(距離洛陽約200里)的大商人。據(jù)野史說,他是秦始皇的父親。
商人們向來把一個(gè)大錢看得比命根子還重,哪里容你分辨?再說展期還債,你拿什么還呢?大家火冒三丈,可不管你天子不天子了,七嘴八舌,什么難聽的話都說出來,就差沒有揪住周赧王的胡子逼債。可憐的“天下共主”無計(jì)可施,也只得垂頭喪氣,任人指責(zé)。
日復(fù)一日,商人們天天前來逼債,周赧王苦不堪言。他就算是楊伯勞,也拿不出這么多個(gè)喜兒啊。原本年紀(jì)就大了,當(dāng)不得每日吵鬧,他最后只好叫人修筑了一個(gè)很高的樓臺,然后自己跑臺上去,躲避商人的圍追堵截。
這個(gè)高臺,被人稱為“逃債臺”。于是,后世把這種陷入重重債務(wù)困境的局面,用一個(gè)成語“債臺高筑”表示。周赧王便是始作俑者。周赧王余下的日子,便都在債臺之上愁眉不展。應(yīng)付索債的商人已經(jīng)耗盡了他全部精力,再也無心去思考對抗強(qiáng)秦,興復(fù)大周的偉業(yè)了。
巴結(jié)秦國
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周赧王在秦國的說客對周冣說:“您不如稱贊秦昭襄王的孝道,趁便把應(yīng)地獻(xiàn)給秦國作為太后的供養(yǎng)之地,秦昭襄王一定很高興,這樣您和秦國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認(rèn)為這是您的功績;交情不好,勸周君歸附秦國的人一定會獲罪!
后來秦昭襄王要去攻打西周,周冣果然對秦昭襄王說:“如果為大王您考慮,那就不應(yīng)該去攻打西周。攻打西周,實(shí)在利益不多,卻使您的名聲讓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yàn)榍貒ゴ蛭髦艿拿暥ε拢欢〞鶘|邊去與齊國聯(lián)合。您的軍隊(duì)在西周打得疲憊了,又使天下都去與齊國聯(lián)合,這樣,秦國就稱不了王統(tǒng)一不了天下了。天下正希望使秦國疲憊呢,所以鼓勵(lì)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國和諸侯都疲憊了,那樣您的教命就不會通行于諸侯了。”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韓、趙、魏三國與秦國相對抗。西周派相國御展前往秦國,因?yàn)榕略獾角貒妮p視,就半路返回來了。有人對御展說:“秦國是輕視您還是重視您,這個(gè)還不能確料。秦國是想要了解那三國的實(shí)情。您不如趕快去拜見秦王,就說u2018請讓我來給您打探東方三國的變化u2019,秦昭襄王一定會重視您。如果秦昭襄王重視您,就表明秦國重視西周,西周因此也取得了秦國的信任。至于齊國對西周的重視,那么早就有周冣和齊國聯(lián)絡(luò)好了。這樣,西周就可以永遠(yuǎn)不會失去與強(qiáng)國的交情!鼻卣严逋豕恍湃瘟宋髦,就轉(zhuǎn)而發(fā)兵去攻打韓、趙、魏三國。
討伐秦國
六國合縱伐秦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軍攻取了韓國的陽城負(fù)黍,周赧王很害怕,就背叛了秦國,與東方各諸侯相聯(lián)合,率領(lǐng)天下的精銳部隊(duì)出伊闕塞去攻打秦國,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無法相通。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派大將軍摎攻打西周。周赧王跑到秦國,叩頭認(rèn)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xiàn)給了秦昭襄王。秦國接受了周赧王獻(xiàn)的人口、土地,便放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朝滅亡
其后周赧王久不逝世,國權(quán)已為西周公與東周公把持,西周公據(jù)洛陽,東周公據(jù)鞏邑。
到了東周君姬班、周赧王姬延二人逝世后,西周一地的民眾就紛紛向東方逃亡。秦國于是輕易地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寶器物,又把西周公遷到狐地。此后第七年(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嬴異人又干脆滅掉了東周公。東西兩周就全都?xì)w屬于秦國了,周王朝的祭祀從此斷絕。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軍養(yǎng)足精神,如狼似虎地猛撲過來,頃刻之間,便將小小的西周國抹去了。
周赧王在西周公的勸說下,向秦昭襄王投降。秦王剝奪其“天子”身份,把他改封為“周公”,安置在梁,并把象征王權(quán)的“九鼎”搬入秦國的宗廟。
“九鼎”傳說為大禹鑄造,象征天下九州,也成為歷代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的標(biāo)志。延續(xù)八百年的周朝于此宣告滅亡。周赧王年事已高,經(jīng)不起國破家亡的打擊,也在這一年中病逝。其后五年,秦相呂不韋滅東周,殺東周公。再往后,秦始皇掃平六國,一統(tǒng)天下,從而揭開了新的時(shí)代。
而作為周朝在位時(shí)間最長的君主,周赧王留給后世的最大貢獻(xiàn),卻是“債臺高筑”這個(gè)妙趣橫生的成語。近期從長安附近出土的周末貴族墓葬,初步懷疑墓主就是周赧王。圖為發(fā)掘出的殉葬用的車馬。
諸候年表
在位年與西歷對照表
周赧王 | 元年 | 2年 | 3年 | 4年 | 5年 | 6年 | 7年 | 8年 | 9年 | 10年 |
---|---|---|---|---|---|---|---|---|---|---|
西元 | 前314年 | 前313年 | 前312年 | 前311年 | 前310年 | 前309年 | 前308年 | 前307年 | 前306年 | 前305年 |
干支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周赧王 | 11年 | 12年 | 13年 | 14年 | 15年 | 16年 | 17年 | 18年 | 19年 | 20年 |
西元 | 前304年 | 前303年 | 前302年 | 前301年 | 前300年 | 前299年 | 前298年 | 前297年 | 前296年 | 前295年 |
干支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周赧王 | 21年 | 22年 | 23年 | 24年 | 25年 | 26年 | 27年 | 28年 | 29年 | 30年 |
西元 | 前294年 | 前293年 | 前292年 | 前291年 | 前290年 | 前289年 | 前288年 | 前287年 | 前286年 | 前285年 |
干支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周赧王 | 31年 | 32年 | 33年 | 34年 | 35年 | 36年 | 37年 | 38年 | 39年 | 40年 |
西元 | 前284年 | 前283年 | 前282年 | 前281年 | 前280年 | 前279年 | 前278年 | 前277年 | 前276年 | 前275年 |
干支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壬午 | 癸未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周赧王 | 41年 | 42年 | 43年 | 44年 | 45年 | 46年 | 47年 | 48年 | 49年 | 50年 |
西元 | 前274年 | 前273年 | 前272年 | 前271年 | 前270年 | 前269年 | 前268年 | 前267年 | 前266年 | 前265年 |
干支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周赧王 | 51年 | 52年 | 53年 | 54年 | 55年 | 56年 | 57年 | 58年 | 59年 | |
西元 | 前264年 | 前263年 | 前262年 | 前261年 | 前260年 | 前259年 | 前258年 | 前257年 | 前256年 | |
干支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甲辰 | 乙巳 |
在位期間諸侯年表
前314丁未周赧王元年魯平公三年秦更元11年宋康王15年楚懷王15年齊宣王六年魏襄王五年韓宣王19年趙武靈王12年燕子之元年衛(wèi)嗣君11年
前313戊申周赧王二年魯平公四年秦更元12年宋康王16年楚懷王16年齊宣王七年
魏襄王六年韓宣王20年趙武靈王13年衛(wèi)嗣君12年
前312己酉周赧王三年魯平公五年秦更元13年宋康王17年楚懷王17年齊宣王八年
魏襄王七年韓宣王21年趙武靈王14年燕昭王元年衛(wèi)嗣君13年
前311庚戌周赧王四年魯平公六年秦更元14年宋康王18年楚懷王18年齊宣王九年
魏襄王八年韓襄王元年趙武靈王15年燕昭王二年衛(wèi)嗣君14年
前310辛亥周赧王五年魯平公七年秦武王元年宋康王19年楚懷王19年齊宣王十年
魏襄王九年韓襄王二年趙武靈王16年燕昭王三年衛(wèi)嗣君15年
前309壬子周赧王六年魯平公八年秦武王二年宋康王20年楚懷王20年齊宣王11年
魏襄王十年韓襄王三年趙武靈王17年燕昭王四年衛(wèi)嗣君16年
前308癸丑周赧王七年魯平公九年秦武王三年宋康王21年楚懷王21年齊宣王12年
魏襄王11年韓襄王四年趙武靈王18年燕昭王五年衛(wèi)嗣君17年
前307甲寅周赧王八年魯平公十年秦武王四年宋康王22年楚懷王22年齊宣王13年
魏襄王12年韓襄王五年趙武靈王19年燕昭王六年衛(wèi)嗣君18年
前306乙卯周赧王九年魯平公11年秦昭襄王元年宋康王23年楚懷王23年齊宣王14年
魏襄王13年韓襄王六年趙武靈王20年燕昭王七年衛(wèi)嗣君19年
前305丙辰周赧王十年魯平公12年秦昭襄王二年宋康王24年楚懷王24年齊宣王15年
魏襄王14年韓襄王七年趙武靈王21年燕昭王八年衛(wèi)嗣君20年
前304丁巳周赧王11年魯平公13年秦昭襄王三年宋康王25年楚懷王25年齊宣王16年
魏襄王15年韓襄王八年趙武靈王22年燕昭王九年衛(wèi)嗣君21年
前303戊午周赧王12年魯平公14年秦昭襄王四年宋康王26年楚懷王26年齊宣王17年
魏襄王16年韓襄王九年趙武靈王23年燕昭王十年衛(wèi)嗣君22年
前302己未周赧王13年魯平公15年秦昭襄王五年宋康王27年楚懷王27年齊宣王18年
魏襄王17年韓襄王十年趙武靈王24年燕昭王11年衛(wèi)嗣君23年
前301庚申周赧王14年魯平公16年秦昭襄王六年宋康王28年楚懷王28年齊宣王19年
魏襄王18年韓襄王11年趙武靈王25年燕昭王12年衛(wèi)嗣君24年
前300辛酉周赧王15年魯平公17年秦昭襄王七年宋康王29年楚懷王29年齊湣王元年
魏襄王19年韓襄王12年趙武靈王26年燕昭王13年衛(wèi)嗣君25年
前299壬戌周赧王16年魯平公18年秦昭襄王八年宋康王30年楚懷王30年齊湣王二年
魏襄王20年韓襄王13年趙武靈王27年燕昭王14年衛(wèi)嗣君26年
前298癸亥周赧王17年魯平公19年秦昭襄王九年宋康王31年楚頃襄王元年齊湣王三年
魏襄王21年韓襄王14年趙惠文王元年燕昭王15年衛(wèi)嗣君27年
前297甲子周赧王18年魯平公20年秦昭襄王十年宋康王32年楚頃襄王二年齊湣王四年
魏襄王22年韓襄王15年趙惠文王二年燕昭王16年衛(wèi)嗣君28年
前296乙丑周赧王19年魯湣公元年秦昭襄王11年宋康王33年楚頃襄王三年齊湣王五年
魏襄王23年韓襄王16年趙惠文王三年燕昭王17年衛(wèi)嗣君29年
前295丙寅周赧王20年魯湣公二年秦昭襄王12年宋康王34年楚頃襄王四年齊湣王六年
魏昭王元年韓釐王元年趙惠文王四年燕昭王18年衛(wèi)嗣君30年
前294丁卯周赧王21年魯湣公三年秦昭襄王13年宋康王35年楚頃襄王五年齊湣王七年
魏昭王二年韓釐王二年趙惠文王五年燕昭王19年衛(wèi)嗣君31年
前293戊辰周赧王22年魯湣公四年秦昭襄王14年宋康王36年楚頃襄王六年齊湣王八年
魏昭王三年韓釐王三年趙惠文王六年燕昭王20年衛(wèi)嗣君32年
前292己巳周赧王23年魯湣公五年秦昭襄王15年宋康王37年楚頃襄王七年齊湣王九年
魏昭王四年韓釐王四年趙惠文王七年燕昭王21年衛(wèi)嗣君33年
前291庚午周赧王24年魯湣公六年秦昭襄王16年宋康王38年楚頃襄王八年齊湣王十年
魏昭王五年韓釐王五年趙惠文王八年燕昭王22年衛(wèi)嗣君34年
前290辛未周赧王25年魯湣公七年秦昭襄王17年宋康王39年楚頃襄王九年齊湣王11年
魏昭王六年韓釐王六年趙惠文王九年燕昭王23年衛(wèi)嗣君35年
前289壬申周赧王26年魯湣公八年秦昭襄王18年宋康王40年楚頃襄王十年齊湣王12年
魏昭王七年韓釐王七年趙惠文王十年燕昭王24年衛(wèi)嗣君36年
前288癸酉周赧王27年魯湣公九年秦昭襄王19年宋康王41年楚頃襄王11年齊湣王13年
魏昭王八年韓釐王八年趙惠文王11年燕昭王25年衛(wèi)嗣君37年
前287甲戌周赧王28年魯湣公十年秦昭襄王20年宋康王42年楚頃襄王12年齊湣王14年
魏昭王九年韓釐王九年趙惠文王12年燕昭王26年衛(wèi)嗣君38年
前286乙亥周赧王29年魯湣公11年秦昭襄王21年宋康王43年楚頃襄王13年齊湣王15年
魏昭王十年韓釐王十年趙惠文王13年燕昭王27年衛(wèi)嗣君39年
前285丙子周赧王30年魯湣公12年秦昭襄王22年/楚頃襄王14年齊湣王16年魏昭王11年
韓釐王11年趙惠文王14年燕昭王28年衛(wèi)嗣君40年
前284丁丑周赧王31年魯湣公13年秦昭襄王23年/楚頃襄王15年齊湣王17年魏昭王12年
韓釐王12年趙惠文王15年燕昭王29年衛(wèi)嗣君41年
前283戊寅周赧王32年魯湣公14年秦昭襄王24年/楚頃襄王16年齊襄王元年魏昭王13年
韓釐王13年趙惠文王16年燕昭王30年衛(wèi)嗣君42年
前282己卯周赧王33年魯湣公15年秦昭襄王25年/楚頃襄王17年齊襄王二年魏昭王14年
韓釐王14年趙惠文王17年燕昭王31年衛(wèi)懷君元年
前281庚辰周赧王34年魯湣公16年秦昭襄王26年/楚頃襄王18年齊襄王三年魏昭王15年
韓釐王15年趙惠文王18年燕昭王32年衛(wèi)懷君二年
前280辛巳周赧王35年魯湣公17年秦昭襄王27年/楚頃襄王19年齊襄王四年魏昭王16年
韓釐王16年趙惠文王19年燕昭王33年衛(wèi)懷君三年
前279壬午周赧王36年魯湣公18年秦昭襄王28年/楚頃襄王20年齊襄王五年魏昭王17年
韓釐王17年趙惠文王20年燕昭王34年衛(wèi)懷君四年
前278癸未周赧王37年魯湣公19年秦昭襄王29年/楚頃襄王21年齊襄王六年魏昭王18年
韓釐王18年趙惠文王21年燕惠王元年衛(wèi)懷君五年
前277甲申周赧王38年魯湣公20年秦昭襄王30年/楚頃襄王22年齊襄王七年魏昭王19年
韓釐王19年趙惠文王22年燕惠王二年衛(wèi)懷君六年
前276乙酉周赧王39年魯湣公21年秦昭襄王31年/楚頃襄王23年齊襄王八年魏安釐王元年
韓釐王20年趙惠文王23年燕惠王三年衛(wèi)懷君七年
前275丙戌周赧王40年魯湣公22年秦昭襄王32年/楚頃襄王24年齊襄王九年魏安釐王二年
韓釐王21年趙惠文王24年燕惠王四年衛(wèi)懷君八年
前274丁亥周赧王41年魯湣公23年秦昭襄王33年/楚頃襄王25年齊襄王十年魏安釐王三年
韓釐王22年趙惠文王25年燕惠王五年衛(wèi)懷君九年
前273戊子周赧王42年魯頃公元年秦昭襄王34年/楚頃襄王26年齊襄王11年魏安釐王四年
韓釐王23年趙惠文王26年燕惠王六年衛(wèi)懷君十年
前272己丑周赧王43年魯頃公二年秦昭襄王35年/楚頃襄王27年/齊襄王12年/魏安釐王五年
韓桓惠王元年趙惠文王27年燕惠王七年衛(wèi)懷君11年
前271庚寅周赧王44年魯頃公三年秦昭襄王36年/楚頃襄王28年/齊襄王13年/魏安釐王六年
韓桓惠王二年趙惠文王28年燕武成王元年衛(wèi)懷君12年
前270辛卯周赧王45年魯頃公四年秦昭襄王37年/楚頃襄王29年/齊襄王14年/魏安釐王七年
韓桓惠王三年趙惠文王29年燕武成王二年衛(wèi)懷君13年
前269壬辰周赧王46年魯頃公五年秦昭襄王38年/楚頃襄王30年/齊襄王15年/魏安釐王八年
韓桓惠王四年趙惠文王30年燕武成王三年衛(wèi)懷君14年
前268癸巳周赧王47年魯頃公六年秦昭襄王39年/楚頃襄王31年/齊襄王16年/魏安釐王九年
韓桓惠王五年趙惠文王31年燕武成王四年衛(wèi)懷君15年
前267甲午周赧王48年魯頃公七年秦昭襄王40年/楚頃襄王32年/齊襄王17年/魏安釐王十年
韓桓惠王六年趙惠文王32年燕武成王五年衛(wèi)懷君16年
前266乙未周赧王49年魯頃公八年秦昭襄王41年/楚頃襄王33年/齊襄王18年/魏安釐王11年
韓桓惠王七年趙惠文王33年燕武成王六年衛(wèi)懷君17年
前265丙申周赧王50年魯頃公九年秦昭襄王42年/楚頃襄王34年/齊襄王19年/魏安釐王12年
韓桓惠王八年趙孝成王元年燕武成王七年衛(wèi)懷君18年
前264丁酉周赧王51年魯頃公十年秦昭襄王43年/楚頃襄王35年/齊王建元年/魏安釐王13年
韓桓惠王九年趙孝成王二年燕武成王八年衛(wèi)懷君19年
前263戊戌周赧王52年魯頃公11年秦昭襄王44年/楚考烈王元年/齊王建二年/魏安釐王14年
韓桓惠王十年趙孝成王三年燕武成王九年衛(wèi)懷君20年
前262己亥周赧王53年魯頃公12年秦昭襄王45年/楚考烈王二年/齊王建三年/魏安釐王15年
韓桓惠王11年趙孝成王四年燕武成王十年衛(wèi)懷君21年
前261庚子周赧王54年魯頃公13年秦昭襄王46年/楚考烈王三年/齊王建四年/魏安釐王16年
韓桓惠王12年趙孝成王五年燕武成王11年衛(wèi)懷君22年
前260辛丑周赧王55年魯頃公14年秦昭襄王47年/楚考烈王四年/齊王建五年/魏安釐王17年
韓桓惠王13年趙孝成王六年燕武成王12年衛(wèi)懷君23年
前259壬寅周赧王56年魯頃公15年秦昭襄王48年/楚考烈王五年/齊王建六年/魏安釐王18年
韓桓惠王14年趙孝成王七年燕武成王13年衛(wèi)懷君24年
前258癸卯周赧王57年魯頃公16年秦昭襄王49年/楚考烈王六年/齊王建七年/魏安釐王19年
韓桓惠王15年趙孝成王八年燕武成王14年衛(wèi)懷君25年
前257甲辰周赧王58年魯頃公17年秦昭襄王50年/楚考烈王七年/齊王建八年/魏安釐王20年
韓桓惠王16年趙孝成王九年燕孝王元年衛(wèi)懷君26年
前256乙巳周赧王59年魯頃公18年秦昭襄王51年/楚考烈王八年/齊王建九年/魏安釐王21年
韓桓惠王17年趙孝成王十年燕孝王二年衛(wèi)懷君27年
西周時(shí)期周朝君主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shí)間 | |
周文王 | 姬昌 | 約前1099年—約前1061年 | |
周武王 | 姬發(fā) | 約前1050年—約前1045年 | |
周成王 | 姬誦 | 約前1044年—約前1008年 | |
周康王 | 姬釗 | 約前1007年—約前982年 | |
周昭王 | 姬瑕 | 約前981年—約前963年 | |
周穆王 | 姬滿 | 約前962年—約前908年 | |
周共王 | 姬繄扈 | 約前907年—約前896年 | |
周懿王 | 姬囏 | 約前895年—約前871年 | |
周孝王 | 姬辟方 | 約前870年—約前862年 | |
周夷王 | 姬燮 | 約前861年—約前854年 | |
周厲王 | 姬胡 | 約前853年—前841年 | |
共和(一說為皇君姬和攝行天子政) | 前841年—前828年 | ||
周宣王 | 姬靜 | 前828年—前782年 | |
周幽王 | 姬宮涅 | 前781年—前771年 | |
周攜王 | 姬余臣 | 前770年—前760年 | |
東周時(shí)期周朝君主 | |||
周平王 | 姬宜臼 | 前771年—前720年 | |
周桓王 | 姬林 | 前720年—前697年 | |
周莊王 | 姬佗 | 前697年—前682年 | |
周釐王 | 姬胡齊 | 前682年—前677年 | |
周惠王 | 姬閬 | 前677年—前675年 前673年—前652年 | |
周廢王 | 姬頹 | 前675年—前673年 | |
周襄王 | 姬鄭 | 前652年—前619年 | |
周頃王 | 姬壬臣 | 前619年—前613年 | |
周匡王 | 姬班 | 前613年—前607年 | |
周定王 | 姬瑜 | 前607年—<前586年 | |
周簡王 | 姬夷 | 前586年—前572年 | |
周靈王 | 姬泄心 | 前572年—前545年 | |
周景王 | 姬貴 | 前545年—前520年 | |
周悼王 | 姬猛 | 前520年 | |
周敬王 | 姬丐 | 前520年—前477年 | |
戰(zhàn)國時(shí)期周朝君主 | |||
周元王 | 姬仁 | 前477年—前469年 | |
周貞定王 | 姬介 | 前469年—前441年 | |
周哀王 | 姬去疾 | 前441年 | |
周思王 | 姬叔 | 前441年 | |
周考王 | 姬嵬 | 前441年—前426年 | |
周威烈王 | 姬午 | 前426年—前402年 | |
周安王 | 姬驕 | 前402年—前376年 | |
周烈王 | 姬喜 | 前376年—前369年 | |
周顯王 | 姬扁 | 前369年—前321年 | |
周慎靚王 | 姬定 | 前321年—前315年 | |
周赧王 | 姬延 | 前315年—前256年 | |
西周文公 | 姬咎 | 前256年 | |
東周昭文君 | 姬杰 | 前256年—前24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