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梁守槃

    梁守槃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男,福建福州人。1933年考取清華大學機械系航空組,1937年畢業(yè),獲工學學士學位。1938年8月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獲碩士學位。1940年2月至1942年8月,在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航空系和機械系任講師、副教授。梁守槃學長是中國第一任海防導彈武器系統(tǒng)的總設計師,被譽為“中國海防導彈之父”。

    梁守槃 - 生平簡介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我國航天事業(yè)的奠基者之一,著名導彈和火箭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體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父梁敬錞早年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秘書,晚年擔任臺灣“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童年的梁守槃在北京家中的私塾讀古書和當時的小學教科書。

    1927年考入北京四存中學,后曾轉學到天津南開中學、北京師大附中、上海滬江附中和上海光華附中,

    1933年6月高中畢業(yè)。當時“科學救國”、“工程救國”的呼聲高漲,他立志鉆研工程技術,考取清華大學機械系航空組,步入“航空救國”之路。

    1937年畢業(yè),獲工學士學位,隨即到空軍機械學校高級機械班學習。結業(yè)后目睹當時的主要裝備都是美國貨,且美國又提出對中國抗日戰(zhàn)爭所需的武器裝備要“現(xiàn)款自運”,更使他感到建立中國自己軍事工業(yè)的必要性,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擺脫它國的控制。

    梁守槃

    1938年8月,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獲碩士學位。

    1940年2月,他放棄在美繼續(xù)學習或工作的機會,毅然決定返回戰(zhàn)火紛飛的祖國。

    1940年2月至1942年8月,在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航空系和機械系任講師、副教授。1942年8月至1945年8月在貴州航空發(fā)動機制造廠任技士、設計課課長。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到杭州浙江大學航空系任教授。

    1949年6月后任該系系主任。

    1952年9月,奉調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任教授、教授會(教研室)主任。

    1956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被授予上校軍銜。

    1956年9月調赴北京,先后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主任、設計部主任、研究所所長、分院副院長;1965年任第七機械工業(yè)部研究院副院長、七機部總工程師;

    1982年任航天工業(yè)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第三研究院科技委主任;

    1988年任航空航天工業(yè)部高級技術顧問;

    1993年后任航天工業(yè)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2009年9月5日,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梁守槃長期從事海防導彈的技術領導工作,曾作為技術負責人或總設計師,領導研制成功幾種海防導彈,裝備了部隊。他還曾擔任海防導彈系列總設計師,全面負責各海防型號導彈的技術工作。

    職務

    1956年,他當選為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現(xiàn)為名譽理事;

    19641—984年一直擔任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

    1978年當選為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1993年當選為理事長;

    1979年當選為中國宇航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986年當選為第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993年當選為第三屆理事會名譽理事長;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xiàn)為院士);

    1985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

    1988年被美國國際空間大學創(chuàng)辦者協(xié)會聘任為初始會員。

    他于196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當選為第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三、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榮譽

    1964年榮獲國家科委一、三等獎各一項;

    1984年榮立部一等功;

    1989年榮獲航空航天部勞動模范稱號;

    1990年被批準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1990年,他作為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獲一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2年被批準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

    1994年獲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

    貢獻

    梁守槃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與貢獻,不僅表現(xiàn)在他的科技著作與論述上,更主要的是在從事導彈研制的實踐中,以他淵博的基礎理論知識、敏捷的思維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把握著技術方向與技術途徑;帶領科技人員解決了多項技術關鍵;參與決策多種導彈的技術方案及其他重大技術問題;領導和參加了多種導彈的設計、試制、試驗、生產和飛行試驗,研制成功多種導彈,滿足了部隊裝備的急需,使中國的國防力量得到了實質性的增強。

    梁守槃 - 育人

    1939年,年僅23歲的梁守槃獲得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本可以在美繼續(xù)深造或工作,但他深深地懷念著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于水深火熱中的四萬萬同胞,放棄了舒適、優(yōu)裕的學習、工作環(huán)境,回到了祖國懷抱,開始他教書育人的生涯。

    在近20年的教師崗位上,他兢兢業(yè)業(yè)、揮鞭執(zhí)教,既嚴格要求,又循循善誘,旨在培養(yǎng)振興中華的棟梁。時至今日,中國航空、航天等科技界的學者、專家還都清晰地記著這位師長的神采和風貌。他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結合教學撰寫了十余部講義和其他論著,不僅為當時有關專業(yè)的教師、學生提供了教材和參考書,而且對從事有關專業(yè)的其他科技工作者,都有參考價值。

    梁守槃 - 航天貢獻

    50年代末期,中國開始仿制從蘇聯(lián)引進的P—2液體近程彈道導彈。這在當時是一個全新的陌生的技術領域,他被任命為總體設計部主任,主持這一導彈仿制的總體技術工作,開展“反設計”,即按引進的P—2導彈的戰(zhàn)術技術指標進行導彈設計,將設計計算的結果與引進的P—2導彈的數據進行比較,驗證我們的理論分析、設計、計算是否正確,對有差別的地方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改進。通過這樣的“反設計”,極大地鍛煉和培養(yǎng)了我們自己的科技隊伍,為獨立自主地研制新型導彈奠定了基礎。在仿制的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技術關鍵和難題,但他矢志不移,堅信中國人行!例如:當時的蘇聯(lián)專家聲稱中國生產的液氧不能用于液體火箭發(fā)動機的氧化劑,他默默地進行分析計算,用事實證明中國生產的液氧可以把導彈送上天。1960年9月,用中國生產的液氧做氧化劑成功地發(fā)射了蘇制的P—2導彈。后于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制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彈道導彈發(fā)射成功,從而揭開了中國導彈事業(yè)的序幕。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創(chuàng)建初期,基本上沒有設計制造導彈的設備和資料,只有幾十位從大專院校和工業(yè)部門抽調來的專家和百余名當年畢業(yè)分配來的大學生,而且只有錢學森教授在國外參加過導彈、火箭設計與試驗工作,可以說是白手起家。然而,創(chuàng)建者們沒有氣餒和退縮,而堅定地認為,外國人干成的事,中國人當然也能干成。他們圍繞航空與導彈專業(yè)基礎知識舉辦訓練班。梁守槃?chuàng)斡柧毎嘀魅,并親自登臺重操舊業(yè),講授發(fā)動機專業(yè)的基礎知識。這些都為后來的導彈研制工作發(fā)揮了作用。

    梁守槃主張既要虛心地向蘇聯(lián)專家學習,認真消化、吸收蘇聯(lián)的技術資料和圖紙,從中獲取有益的知識;同時,又要對我們自己的工作充滿信心,堅定不移地貫徹黨中央、毛主席、周總理、聶榮臻副總理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制定的“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關于彈上使用的環(huán)形氣瓶,蘇聯(lián)專家認為中國當時沒有冷軋鋼,必須使用蘇聯(lián)的冷軋鋼。梁守槃發(fā)現(xiàn)在環(huán)形氣瓶成形過程中,要經過回火工序,這實際上已成了熱軋鋼。他據理向蘇聯(lián)專家提出采用中國熱軋鋼的建議,并得到了蘇聯(lián)專家的同意。經過實際使用證明,用中國熱軋鋼加工的環(huán)形氣瓶完全符合要求。

    在他擔任發(fā)動機過程研究所所長期間,能否使用偏二甲肼作為燃燒劑成為當時爭論的重大技術問題。蘇聯(lián)專家認為,用偏二甲肼作燃燒劑雖然可獲得較高的比沖,但有劇毒,而且毒性是積累性的,使用偏二甲肼等于抱著老虎睡覺。他本著科學求實的態(tài)度,大膽地闖了這個“禁區(qū)”,他與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合作,在朱鯤教授的主持下,經過反復的分析研究和試驗,終于得出科學的結論:偏二甲肼及其燃氣雖有毒,但可以通過人體自身的代謝將毒性物質排出,因此是非積累性的中毒,并找到了解毒的特效藥,從而闖開了偏二甲肼不能作為液體火箭發(fā)動機燃燒劑的“禁區(qū)”。爾后,又在梁守槃的帶領下,研究出用偏二甲肼與煤油混合,代替需用20公斤糧食才能提煉1公斤的混胺—02的辦法,以此作為中、小型液體火箭發(fā)動機的燃燒劑,為國家節(jié)省了大量的糧食,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為研制更大推力的發(fā)動機,他提出可以不設計新的大型離心泵,而用幾個離心式渦輪泵并聯(lián)的設想。這一設想一提出,就遭到了蘇聯(lián)專家的反對,認為離心式渦輪泵不能并聯(lián),理由是兩臺泵的工作難以互相協(xié)調,會造成泵的工作負荷不平衡。他不迷信蘇聯(lián)專家的論斷,對已有的離心式渦輪泵性能曲線進行分析,認為渦輪泵并聯(lián)是可行的。他組織有關科技人員設計了兩臺泵的共同出口管路,然后在試車臺上進行并聯(lián)試驗,試驗前人為地造成兩個渦輪泵流量和壓力不平衡,試驗結果是兩臺泵可以自動地達到平衡,證實這一技術方案設想是完全可行的,從而為大型液體火箭發(fā)動機渦輪泵系統(tǒng)的設計提供了一個新的技術途徑。

    在研制貯存液體火箭發(fā)動機燃燒劑硝酸和氧化劑過氧化氫容器的過程中,從國外引進的資料中記載,為滿足耐高壓、耐腐蝕的要求,要采用不銹鋼材料,但當時國內不能生產,而國外又禁運,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梁守槃憑其長于思考和想像的獨特之處,根據籃球雙層結構的原理,提出了試制雙層金屬容器的設想,里層采用耐腐蝕性好的合金鋁,外層用強度高、耐高壓的鋼材,試制成功高壓容器;從而闖過了航天事業(yè)初創(chuàng)時期一系列技術難關。

    梁守槃 - 海防貢獻

    梁守槃長期擔任海防導彈研究院副院長,分管技術工作,他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這類導彈的發(fā)展規(guī)劃,并主持和組織研制成功亞音速、超音速、小型固體三個系列岸對艦、艦對艦、空對艦多種海防導彈,有的導彈還多次參加國際防務展覽,受到了好評。特別是在被人們稱為“中國飛魚”的C801超音速固體反艦導彈的研制中,他不僅帶領科技人員解決了多項技術關鍵,還排除了飛行試驗中出現(xiàn)的故障,以泰山壓頂不彎腰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歷盡艱辛和坎坷,終于研制成功了這一超音速導彈武器系統(tǒng),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采用沖壓發(fā)動機作為動力裝置的低空超音速反艦導彈C101的研制過程,更是曲折和荊棘叢生。早在1963年,正值一些發(fā)達國家有人主張停止沖壓發(fā)動機研制工作之時,他和他的同事提出了繼續(xù)開展沖壓發(fā)動機研制工作的建議。這對當時剛剛起步的中國導彈事業(yè)來講,不能不說是一個大膽的設想。梁守槃分析了發(fā)動機技術發(fā)展的趨勢,認定沖壓發(fā)動機對導彈與航天事業(yè)是大有用處的。他針對那種認為“連技術先進的美國都在收縮下馬的項目,我們中國就更不具備條件”的觀點,據理力爭,幽默地談到:“穆罕默德并沒有說過要造汽車,而伊斯蘭教的教徒不是照樣造汽車、坐汽車嗎?”正是由于他和他的同事們的堅持,最后領導決定將沖壓發(fā)動機列入研制計劃。幾經艱苦奮斗,采用沖壓發(fā)動機的低空超音速掠海飛行的導彈C101終于研制成功。在法國巴黎博覽會上被譽為“最令人驚訝的低空超音速反艦導彈”。

    作為科技工作的指揮員,他不僅提出技術方向和作原則性指導,而且對研制中的技術難點親自進行分析和參加解決。有一次,某導彈在靶場進行飛行試驗,連續(xù)三發(fā)都發(fā)射失敗,試驗現(xiàn)場的廣大科技人員眾說紛紜,一時分析不出產生故障的原因。梁守槃到了現(xiàn)場,詳細地詢問了飛行試驗的有關情況,查看了發(fā)射架,并根據發(fā)射架的剛度試驗數據進行了分析計算,斬釘截鐵地提出:“把發(fā)射架前邊鋸掉1.2米,再把導流槽的底板尾段向下彎40°,然后進行發(fā)射!苯又种v述了有關發(fā)射架的剛性與彈性振動的有關問題。參試人員對此雖不大相信,但對他所提出的公式和計算又找不出什么破綻,人們將信將疑地執(zhí)行他的決定!皩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按照他的意見進行改進后,所進行的導彈飛行試驗都取得了圓滿成功。參試的廣大科技人員無不由衷地佩服他的學識和實踐經驗。在這方面還可以舉出一些例子,如:靶場光測數據的折射修正、導彈飛行中振蕩問題等,他都絞盡腦汁,提出了頗有效果的解決辦法。

    現(xiàn)在,中國海防導彈已在獨立自主的研制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形成了中國自己的特色,所研制成功的導彈的戰(zhàn)術技術指標可以與工業(yè)發(fā)達國家同類導彈相媲美。這與梁守渠所付出的勞動與心血是分不開的。

    梁守槃 - 管理經驗

    梁守槃不僅在科學技術上深有造詣,具有獨立思考、科學嚴謹、敢于直言的治學態(tài)度,具有對導彈研制試驗中的重大技術問題進行決策的才華;而且還十分重視航天科技工業(yè)發(fā)展方向、發(fā)展戰(zhàn)略、發(fā)展規(guī)劃和技術途徑等的制訂工作。早在1964年,他在當時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三分院的干部大會上,作了《關于技術工作中的幾個問題》的報告,闡述了技術工作中存在的認識問題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意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聶榮臻副總理看了這篇報告后,親自做了批示:“梁守槃同志的這篇講話很好,提出了一些很現(xiàn)實、很具體、很生動的問題!瓕ξ覀兛茖W技術工作的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苤档锰岢!睍r至今日,他提出的科技人員的“三嚴”(嚴格、嚴密、嚴肅)作風的培養(yǎng)問題;設計中的繼承性與先進性的關系問題;保證技術指揮線暢通等問題,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梁守槃還多次提出關于航天科技工業(yè)管理體制和機構設置方面的建議;注意總結導彈型號研制工作的經驗教訓,向領導陳述己見;親自起草和修改了導彈研制程序;……。他的這些建議與意見,大多數都已被領導接受或采納,在促進航天科技工業(yè)發(fā)展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80年代中期,他作為航天部科技委的副主任,曾分管航天科技工業(yè)2000年發(fā)展戰(zhàn)略的制訂工作,他以嚴肅認真和積極負責的態(tài)度組織了這一工作。這一工作的圓滿完成,凝集著他的一份重要貢獻。

    近年來,他還十分重視研究航天科技工業(yè)的經濟效益問題,較早地提出了導彈型號研制工作要搞經濟核算和經濟承包責任制,極力反對包盈不包虧的假承包,努力探索導彈工業(yè)增強經濟實力的道路。

    梁守槃作為一名老專家,難能可貴的是他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也決不去迎合某一觀點,更不嘩眾取寵,稱得上“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楷模。他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從不推諉,屬于自己范圍內的工作,一定提出明確的意見,敢于決策、善于決策。現(xiàn)在雖已接近耄耋之年,仍孜孜以求地奮戰(zhàn)在航天工業(yè)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的崗位上,關心著航天科技工業(yè)的發(fā)展,為其興旺發(fā)達而盡職盡責、獻計獻策。

    梁守槃 - 人物簡歷

    1616年4月13日 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33—1937年 北京清華大學機械系航空組學習,獲工學士學位。
    1937—1938年 在成都空軍機械學校高級機械班學習。
    1938—1939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
    1940—1942年 任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航空系與機械系講師、副教授。
    1942—1945年 任貴州航空發(fā)動機制造廠技士、課長。
    1945—1952年 任浙江大學航空系教授、系主任。
    1952—1956年 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教授、教授會(教研室)主任。1956年5月 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被授予上校軍銜。
    1956—1965年 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主任、設計部主任、研究所所長、分院副院長。
    1965—1982年 任第七機械工業(yè)部第三研究院副院長,七機部總工程師、海防導彈系列總設計師。
    1982—1988年 任航天工業(yè)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兼三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
    1988—1993年 任航空航天工業(yè)部高級技術顧問。
    1993年 任航天工業(yè)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梁守槃 - 主要論著

    1 梁守槃.星型發(fā)動機氣閥的振動.清華大學工程季刊,1941(4)
    2 梁守案.漲圈外形的研究.航空機械,1943(7)
    3 梁守槃.發(fā)動機動力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48
    4 梁守槃.噴氣發(fā)動機理論.科學世界,1948(5)
    5 梁守槃.內燃機.北京:商務印書館,1951
    6 梁守槃.氣輪機.北京:商務印書館,1952
    7 梁守槃.飛機發(fā)動機設計.北京:商務印書館,1952
    8 梁守槃.熱力學?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1955
    9 梁守槃.葉輪機中的氣流速度分布.力學學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力學學會,1956
    10 梁守槃.復式減振支架的分析.力學學報,1978(2)
    11 梁守槃.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加速度.戰(zhàn)術導彈技術,1986(3)
    12 梁守槃.大氣折射對光測彈道高度的影響.戰(zhàn)術導彈技術,1988(2)
    13 梁守槃.產品研制中的幾個問題.航天事業(yè)三十年1956—1986(科技經驗篇).北京:航天工業(yè)部,1988
    14 梁守槃.海防導彈的發(fā)展.回顧與展望(1949—1989).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89

    TAGS: 中華名人 中國人 中國物理學家 中科院院士
    名人推薦
    • 李薰
      李薰(1913.11.20-1983.3.20),出生于湖南邵陽,物理冶金學家、中國冶金科技事業(yè)的開拓者之一。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畢業(yè)于湖南大學,1940年...
    • 李零
      李零,1948年6月12日年出生于河北省邢臺市,祖籍山西武鄉(xiāng)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國古漢語研究。主要著作有《孫子古本研究》...
    • 林巧稚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出生于福建省思明縣鼓浪嶼,逝世于1983年04月22日。畢業(yè)于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代表作《乙酰膽堿在正常分娩機制中的作用》等。職業(yè)...
    • 林郁
        林郁,農業(yè)昆蟲學家。畢生致力于中國水稻三化螟的防治和農藥的研制工作。他根據螟蟲發(fā)生規(guī)律提出了“四田”概念,使我國螟蟲防治工作處于世界領...
    • 梁必業(yè)
      梁必業(yè)(1916.03~2002.10),男,原名梁必滉,字朗山。江西省廬陵縣(今吉安市青原區(qū))文陂鄉(xiāng)渼陂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科學院原政治...
    • 彭少逸
      彭少逸(1917年11月9日—2017年5月6日),湖北省武漢市人,中國燃料化學家、催化劑專家。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全國政協(xié)第六、七屆委員會委員,全國政...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