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戴逸

    戴逸

            戴逸,男,1926年生,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革命史研究生畢業(yè)。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長、歷史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市歷史學會第四、五屆會長,北京市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第三屆副主任。1986年獲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稱號和人民教師獎章。專于清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2011年4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人物介紹

    工作

    中國歷史學家。原名戴秉衡,1926年9月出生,江蘇常熟人,中共黨員,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名譽所長、博士生導師。

    早年就學于蘇州中學、常熟中學,194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鐵路管理系,1946年又重新考入北京大學史學系。就學期間,投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運動中,1947年加入民青,當選為北大學生自治會理事,又參加進步社團南北社、孑民圖書館。1948年被國民黨政府通緝,為躲避政治迫害,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離開北大,前往解放區(qū),進入華北大學一部十七班學習,年底轉(zhuǎn)入一部政治研究室工作。全國解放后,華北大學進入北京并改為中國人民大學,在學校任教至今。在中國人民大學革命史教研室從事中共黨史的教學和研究,編寫了《中國抗戰(zhàn)史演義》一書,通俗地介紹了八年抗戰(zhàn)的歷史。1952年調(diào)往新組建的中國歷史教研室,開始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并著手編寫了《中國近代史稿》和《北洋海軍》等書。十年動亂期間,被下放到江西余江縣“五七”干校勞動,直到1973年返回北京。當時中國人民大學停辦,他和一部分同志撥歸北京師范大學,在這期間,完成了《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一書。

    人民大學復校后,受命組建清史研究所。1980年和1984年,主編的《簡明清史》第一、第二冊出版;主持列入國家社科基金“六五”計劃項目的《清代人物傳稿》(下)十卷,《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上)和《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清史部分。1987年他的論文集《履霜集》問世。1992年,新作《步入近代的歷程》一書出版。1993年出版專著《乾隆帝及其時代》,并主編《二十六史大辭典》,1994年又出版《甲午戰(zhàn)爭與東亞政治》,1997年《繁露集》出版,同年又主編了《近代文史名著選譯》三十九冊與《中國近代史通鑒》十冊。1999年出版了近期論文集《語冰集》,并主編完成了“211”工程清史子項目《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清通鑒》等。數(shù)十年來,撰寫或主編書籍三十余種,發(fā)表文章四百余篇。

    1959年曾參加全國群英會,1961年被推舉為高教戰(zhàn)線先進工作者,1985年獲吳玉章科研獎,1986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人民教師,1994年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和香港柏寧頓金球獎,1995年獲北京市社科優(yōu)秀研究成果一等獎,又1960年因在越南綜合大學授課,越南政府授予胡志明勛章。

    戴逸

    曾擔任中國史學會會長、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東方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滿文書院名譽院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社科基金評審組成員、國務院古籍規(guī)劃小組成員,現(xiàn)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北京市社科聯(lián)副主席和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2002年8月,清史編纂工程正式啟動,戴逸受命擔任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他說:“能夠為此盡綿薄之力,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2011年4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新中國成立后,董必武同志建議纂修清史,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也曾過問此事。1961年,吳晗受周恩來總理委托考慮纂修清史,戴逸向吳晗建議從全國各大學歷史系挑選優(yōu)秀學生集中培養(yǎng),專攻清史。吳晗贊成這個想法:“請你當教師,帶領(lǐng)他們一起讀《清實錄》、《清史稿》!1965年,清史編纂委員會成立,當時39歲的戴逸是最年輕的委員。

    著作

    從1978年起,戴逸用7年時間主持編寫了70余萬字的《簡明清史》,摸清了清代歷史的主要線索;20世紀80年代中期,戴逸先后主持編寫了《清通鑒》、《清史編年》、《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等著作。

    戴逸初步設想,編纂清史工程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主體工程,即約為3000萬字的清史;二是基礎工程,即搜集整理出版清代檔案文獻。

    頑劣學童

    戴逸,1926年生,江蘇常熟人, 出生于江蘇省小學時,戴逸不好說話,不愿交往,但不愛讀正課,從不好好閱讀課本,卻愛好各種游藝,讀各種小說、連環(huán)畫。因此成績劣等,功課好幾門不及格,小學幾乎未能畢業(yè),幸而學校網(wǎng)開一面,給班兩個最差的學生“奉送”畢業(yè)。畢業(yè)典禮那天,戴逸知道自己不能畢業(yè),在家中躺在一張?zhí)俅采,發(fā)悶犯愁。手里拿著一本彈詞小說《天雨花》,也看不進去。忽然,另一位與戴逸同班不能畢業(yè)的劣等生,飛步進入戴逸家,高興地大喊“戴秉衡,快走?熳。學校去,今天典禮會上宣布要發(fā)給畢業(yè)證書,也能畢業(yè)了!贝饕萋犃俗匀幌渤鐾,趕緊去學校,果然拿到了畢業(yè)證書。 畢業(yè)是畢業(yè)了,但下一步考初中又是個難關(guān),報考縣立中學,發(fā)榜的那天,戴逸父親去看榜;丶襾砟樕幊粒谎圆徽Z,戴逸情知不妙,連羞帶怕,躲到親戚家去了。

    中學沒考上,很可能就此斷絕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去當商店學徒,戴逸的幾位堂兄就是這樣走上人生道路的。偏偏這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全國開始了抗戰(zhàn),家庭逃難到了上海。戴逸的兩個姐姐進了“蘇女師”讀書,鄰居的孩子們也在小學和中學讀書。每天晚上都在戴逸家復習功課,演算習題,燈火通明。雖寧謐靜寂,但孩子們用心靈和語言交流,親密友好。他們都有書可讀,唯獨戴逸靜坐在壁角里無事可做,打不進這個讀書圈。如此情景,長達半年之久。這時戴逸心底逐漸升騰起渴望上學的強烈愿望。每天早上坐在窗臺上目送兩個姐姐上學,晚上盼著兩個姐姐回家。有時偷偷翻開姐姐的書包,似懂非懂地偷閱她們的書本。人類本能中蘊藏的求知之火燃燒了起來。

    機遇來了,第二年夏天戴逸考上了蘇州中學(因抗戰(zhàn)遷至上海租界,校址在四馬路外灘)。因成績很差,只是個備取生,候補正取名額,也有了上學的機會,興沖沖每天遠道赴校上學。

    戴逸小學時雖不愛讀書,卻很喜歡讀小說,說故事,聽京戲,聽評書,簡直入了迷。在小學中《水滸》、《三國演義》、《西游記》、《說岳全傳》,還有劍俠書、小人書,無不遍讀。至今還能報出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綽號與姓名。有一次聽評書出了神,晚飯沒有吃,竟在書坊里聽到晚間十點鐘,急得家里到處找戴逸。住在上海時,有一次到新世界聽上了京戲(演員是夏月珊和王競妍,后來才知道是名角),從下午站著看戲一直站到夜間,粒米未進。人看似頑劣愚蠢,卻往往有內(nèi)心的愛好與潛在的才能,蘊藏在心底,得到正常的教育,人的潛能才會成熟,才可能脫穎而出。

    進了蘇州中學,好運氣接連光臨。戴逸是備取生,不能和正取生坐在一起,只能坐在最后。正取生是按高矮排列的,有兩位最年長的正取生長得最高,學習成績最佳,且品行端正,坐在最后排,和戴逸這個矮小年幼且成績不佳的備取生坐在一起。日子久了,三個人成了最親密的學侶,一起讀書,一起游玩,一起走路回家。他們的學習、談吐、品行時刻影響戴逸,像春風細雨一樣不知不覺地沐浴著熏陶著戴逸。戴逸的學業(yè)成績突飛猛進,雖還不能奪取第一、第二,但已名列前茅,特別是語文課,學期末常能奪得冠軍。從此戴逸初中和高中的成績穩(wěn)步上升,摘掉劣等生的帽子而成為班上優(yōu)等生。

    愛好詩文

    戴逸中學期間的語文課本都是文言,從未學過語體文,初中時代的語文老師姓郡,松江人,是一位精通古文、認真教學的好老師,戴逸在課外閱讀的大多是《曾文正公日記》、《浮生六夢》以及林琴南翻譯的外國小說,略略有了一點古文的愛好。

    抗日戰(zhàn)爭期間

    進入高中正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美日開戰(zhàn)的時候,上海租界被日軍占領(lǐng),戴逸回到故鄉(xiāng)的常熟中學(后改名省立第七中學),期中插班,就讀于高中一年級,這年開設了一門中國文學史課程。戴逸入學時已學到漢賦。這門課程令戴逸賞心悅目,心懷大開,課本是歐陽溥存編寫的,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老師是楊毅庵先生。楊家是常熟恬莊的望族,族人楊崇伊是戊戌變法時奏劾康有為的頑固舊派,楊崇伊的兩個兒子楊沂孫和楊泗孫都是著名的才子、名人,楊沂孫曾任吳佩孚的幕僚長,著《江山萬里樓詩集》,2007年才出版。戴逸購置一套,品讀其詩,雄渾峻拔,氣象萬千,確是一代作手。楊毅庵先生是無錫國學專修館的高才生,又家學淵源,深受陶冶,對中國古代詩文極有造詣,他講授的中國文學史課程非常精彩,指點文章,論說千古,把戴逸這個16歲的孩子聽得如癡如醉,十分入迷。楊先生對戴逸的用心學習似乎也很欣賞,要戴逸在中國人名大辭典和其他書籍中查找古代文士詩人的小傳,匯集成冊,用鋼板刻印后,發(fā)給同學們參考。不久戴逸成了楊先生的義務“助教”,幫他查找資料,抄寫作品。他也悉心教授戴逸古文作業(yè)。每到寒暑假,戴逸幾乎每天上午都到他家中補習課程,他為戴逸和其他學生講授《左傳》、《詩經(jīng)》、《荀子》、《莊子》和《昭明文選》。他的講授,清晰細微,一篇文章立意之新,用筆之妙,煉句之工,用字之切,講得頭頭是道。他講授時精神貫注,口若懸河,還能運用古人吟詩誦文的方法,瑯瑯上口。尤其是讀詞賦和讀駢體文,平仄對仗,神妙之至,最喜歡聽楊先生吟詩誦文。

    在楊毅庵先生將近三年的指導下,戴逸高中時代就接觸到經(jīng)史子集各部類的書籍?臻e時分,戴逸經(jīng)常逛舊書攤,用很少一點零錢購買舊書。日久也積存了一批線裝書,夜深人靜,獨坐小樓,披卷閱覽,隨筆圈點,自得其樂。這樣戴逸的古文修養(yǎng)有較大提高。

    “人生難得一恩師”,楊毅庵先生是戴逸故鄉(xiāng)小城的普通文士,清貧一生,終身以教書為業(yè)。戴逸從他那里學習所得最為豐厚。至今戴逸每逢教師節(jié)總要想起楊先生對戴逸的殷殷教誨,他幫助戴逸奠筑了歷史研究的知識基礎,是戴逸在學術(shù)領(lǐng)域的第一個領(lǐng)路人。戴逸總想寫一篇紀念楊毅庵先生的文章,慚愧的是戴逸只知道他的姓名,略知他的家世,關(guān)于他的事跡,當年竟不聞不問,一無所知,連他的歲數(shù)也不知道。前幾年幾次向往日同學們打聽楊先生的事跡,也無人知曉,紀念他的文章一直未能動筆,令戴逸深以為憾。

    進入北大

    高中時代

    在高中時代,戴逸擅長的課程是語文和歷史。但1944年高中畢業(yè)后,卻考進了上海交通大學鐵路管理系,這是因為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上海學校都遷往內(nèi)地,沒有一所像樣的文科學校,戴逸不甘心在二三流的大學就讀。而且讀文科在當時毫無出路,畢業(yè)后就是失業(yè)。因此一下狠心,報考當時在上海最為馳名的交大。

    抗日戰(zhàn)爭勝利

     幸而考上了交通大學,就讀一年后,抗日戰(zhàn)爭勝利,淪陷區(qū)的人民歡呼雀躍,迎接勝利。戴逸正在交大上二年級,但戴逸一心向往文科,對所學的鐵路管理毫無興趣,所學非所愛,心中感到苦悶。也就是硬著頭皮學下去,畢業(yè)后能夠在鐵路部門混個飯碗,度過一生罷了。

    1946年夏,暑假。戴逸住在上海交大徐家匯的校舍里,沒有返回常熟老家。突然有一天宿舍樓下來了一幫人,張貼告示,掛上布幅,布置教室,原來是北京大學從昆明遷北京,準備在上海招生?紙鼍徒栌媒淮,剛好設在戴逸所住宿舍的樓下。這真是送上門來的好機會,戴逸沒有多作考慮,報名投考北京大學歷史系一年級。本意不過是試一試,不見得被錄取?荚嚢l(fā)榜,居然考上了歷史系的正取生。這倒反使戴逸為難起來。

    戴逸在交通大學讀二年級,下學期即將升三年級,兩年后就可畢業(yè),戴逸現(xiàn)在要上北京大學的一年級,從頭開始要讀四年,豈不是太虧了?戴逸的同學、朋友、親戚多數(shù)勸戴逸不要去北大,戴逸確實很猶豫。但是對文史專業(yè)的想慕,對北京大學的仰望,又使戴逸情不自禁地想遠走北京。特別是有件事加強了戴逸前往北京的決心。上海交通大學是汪精衛(wèi)偽政府下的學校,留在上海讀書的學生竟被稱為“偽學生”,只有從重慶沙坪壩遷回的交通大學學生才是正牌學生,能拿到國家公費,上學、住宿、吃飯都不必花錢,而“偽學生”須經(jīng)甄別考試,考試合格才能成為正牌學生。這一歧視性的規(guī)定對淪陷區(qū)的學生是很大的刺激,蔣介石來上海時,所謂“偽學生”曾成群包圍蔣的行轅進行抗議,F(xiàn)在戴逸考上北大歷史系一年級正取生,雖然虧了兩年,卻毋須甄別,入學即能得到公費。四年在學期間,學習和生活都有經(jīng)濟保證。有了這層原因,戴逸毅然決然放棄交大學籍,投奔北京大學,跨進心儀已久的歷史系門檻,選擇了終生從事歷史教學和研究的道路。

    愛歷史專業(yè)

    戴逸熱愛歷史專業(yè),對這一選擇,無怨無悔。戴逸一直認為:這是命運對戴逸的眷顧與關(guān)愛。

    人生道路十分曲折漫長,有順境也有逆境,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事件,有各種各樣的機遇和選擇。有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便改變了人生的路程,如戴逸幼年時因避日軍而逃到上海,失學一年,卻激發(fā)了戴逸的讀書渴求;中學時遇到了楊毅庵老師而能多讀古典文史書籍,稍窺學習門墻;大學時一個偶然投考北大的機會,使戴逸從此進入了歷史研究領(lǐng)域。人生無常。似乎許多偶然性在左右著一切,但仔細琢磨又覺得并不盡然。戴逸小學時習性頑劣,但又有愛讀課外書的潛能,因此輟學一年,反而激活了自己的求知欲,又遇到優(yōu)秀同學的幫助,故中學時代學習成績常列前茅。正因如此,遇到楊先生的指引,初中特愛好語文課的戴逸,如魚得水,學業(yè)日進。因為自己當年對文史甚為嗜愛,所以北大招考,戴逸能夠舍棄交大的兩年學業(yè),改考北大,就此走上了歷史教學和研究的道路。

    華北大學學習工作

    戴逸1948年前往解放區(qū),在華北大學學習工作。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建校,任中國革命史實習教員,1953年任中國歷史教研室講師,專攻中國近代史。1956年任副教授。

    1961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兼中國歷史教研室主任。文革期間被批判審查,下放江西余江五七干校勞動。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校,成立清史研究所,任副所長、教授,1980年任所長。1982年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博士生導師。

    1988年任中國史學會會長,1989年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館長,1992年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成員,1996年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2002年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啟動,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

    主要著述

    《中國近代史稿》、《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簡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時代》等! 

    著作介紹

    《中國大百科全書名家文庫--清史》

    《中國大百科全書》全面介紹了人類已有知識,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最偉大的文化工程”、“一切才智之士的知識背景”。全書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先后組織的3萬余名專家學者智慧的結(jié)晶,其中匯聚了各個領(lǐng)域的名家巨匠。這些名家所撰寫的各類條目,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記憶,甚至許多名家的文學已成為時代的絕響。這些名家所撰寫的知識主題涉及各個領(lǐng)域,他們以精當簡潔的文字,系統(tǒng)概括了一門學科的全貌,雖然篇幅短小,但充滿深厚的學識積淀。本書是其中的《清史》。

    《戴逸自選集》

    本書主要介紹了歷史學和歷史理論、清前期史事和人物、近代史事和人物、愛國主義和文化等內(nèi)容。

    《中國西部開發(fā)與近代化》

    該書在研究內(nèi)容上采取“問題史學”的理念緊緊圍繞“中國西部開發(fā)與近代化”這一主題線索展開,在表述方式上采取“敘事史學”的手法,通過平實的歷史敘述揭示研究者對目前學術(shù)界一些重大理論問題的回應。同時,該書在歷史敘述中盡量將近代西部開發(fā)的諸多杰出人士諸如林則徐、布彥泰、左宗棠等以及國際友人路易·艾黎等的殊行偉績予以彰顯,使規(guī)律歷史化,使歷史生動化。

    《開國重臣大傳》(全十一卷)

    本書的作者尋幽索隱、探微鉤沉,目的并非僅僅在于再現(xiàn)上述13個人物的一生經(jīng)歷、功過是右面,而且還在于透過這些人的升降沉浮,展示由秦至清二千年間歷史發(fā)展的大體脈絡與基本規(guī)律;不僅使讀者了解上述人物對社會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影響,而且了解社會現(xiàn)實給這些人物所留下的印跡,從而獲得這段歷史的較為深刻、具體的認識。

      本書所敘述的內(nèi)容,完全依據(jù)史實。對問題的看法以及對人物的評價,或基于作者本人的研究,或吸收學界的成果,力求科學、實事求是,反映這一研究領(lǐng)域的最高水平、最新成果。為了使人物生動、豐滿、富有可讀性,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對人物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的活動乃至于生活細節(jié)都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在章節(jié)安排、語言運用方面,也著意斟酌,力求清新流暢、雅俗共賞。

    相關(guān)新聞

    著名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戴逸教授,著名經(jīng)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研究員分別獲得第二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每人獎金100萬元人民幣。頒獎典禮2013年12月17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經(jīng)專家提名、工作小組初選、遴選委員會遴選和基金委員會投票通過,本次授予的兩位學者都享譽當代學界。87歲高齡的戴逸教授現(xiàn)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是中國當代少有的兼通清代前后期歷史的清史大家,無論是以其個人學術(shù)成果開拓重要研究領(lǐng)域,還是以其聲望與影響推動中國清代歷史研究的發(fā)展,他都卓有建樹。80歲高齡的張卓元先生一直從事商品、市場經(jīng)濟理論研究,參與了我國改革新時期的經(jīng)濟理論創(chuàng)新,為我國改革事業(yè)作出了突出的理論貢獻。

    TAGS: 中華名人 歷史學家 江蘇人
    名人推薦
    • 陳華癸
      陳華癸(1914年1月11日—2002年11月19日),江蘇省昆山市人,民盟成員,中國土壤微生物學家和農(nóng)業(yè)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農(nóng)業(yè)微生物學主...
    • 陳嶸
      陳嶸(1888年3月2日—1971年1月10日),中國著名林學家、林業(yè)教育家、樹木分類學家,中國近代林業(yè)的開拓者之一,九三學社社員。陳嶸畢生從事林業(yè)教...
    • 董鐵寶
      董鐵寶(1917-1968年10月18日),力學家、計算數(shù)學家。長期致力于結(jié)構(gòu)力學、斷裂力學、材料力學性能、計算數(shù)學的研究和教學。他是中國計算機研制和...
    • 鄧叔群
      鄧叔群,中國著名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森林學家,民盟成員。在高等真菌分類學上很有成就,編寫了中國最早的一部真菌學專著——《中國高等真菌》...
    • 鄧鐵濤
      鄧鐵濤(1916年11月6日(農(nóng)歷10月11日)-),廣東省開平縣人,著名中醫(yī)師。1916年10月出生于一個中醫(yī)家庭。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終身教授,中醫(yī)內(nèi)科學專...
    • 郭曼
      郭曼,航美在線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航美傳媒創(chuàng)始人。于2005年組建了航美傳媒,并于2007年成功帶領(lǐng)航美傳媒在納斯達克上市。2015年,郭曼戰(zhàn)略轉(zhuǎn)型再...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