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濟棠 - 個人概況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入廣東陸軍小學堂,次年加入同盟會。1913年廣東陸軍速成學校畢業(yè)后在廣東地方部隊任職。1920年起在粵軍第1師歷任營、團、旅長。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11師師長,率部參加第二次東征陳炯明和南征鄧本殷。1926年兼任欽廉警備司令。1927年曾率部在湯坑(屬豐順)地區(qū)阻擊進入廣東的南昌起義軍。1928年任國民黨軍第4軍軍長。1929年任廣東各部隊編遣特派員、第8路軍總指揮,掌握廣東軍權。在蔣桂戰(zhàn)爭和蔣馮閻戰(zhàn)爭中出兵支援蔣介石作戰(zhàn)。1931年參與寧粵之爭,反對蔣介石,所部擴編為第1集團軍,任總司令。次年寧粵之爭彌合后,任國民黨中央執(zhí)監(jiān)委員會西南執(zhí)行部和國民黨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廣州綏靖公署主任。此后,曾任贛粵閩邊區(qū)“剿共”副司令和贛粵閩湘鄂“剿共”軍南路總司令,參加第四、第五次“圍剿”中央革命根據(jù)地。1935年被授為陸軍一級上將。1936年聯(lián)絡李宗仁等發(fā)動“兩廣事變”,舉兵反對蔣介石,失敗后下野。1949年任海南特區(qū)行政長官兼建省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950年海南島解放前夕去臺灣,任“總統(tǒng)府”資政、戰(zhàn)略顧問委員會戰(zhàn)略顧問。
陳濟棠 - 儒將·虎將
從廣東陸軍速成學校畢業(yè)后,22歲的陳濟棠由機槍連排長干起,直到45歲“榮升”一級陸軍上將,成為主宰南方的一代梟雄。“在廣東人的心目中,陳濟棠有‘福將’之稱。所謂‘福將’,其特征第一是逢兇化吉,第二是坐享其成,第三是無端發(fā)達!保ǔ趟歼h語)?v觀陳濟棠的一生,至少有五次遭遇“奇禍”,但每次都大難不死。他每次升遷,幾乎都是“不勞而獲”,靠別人的倒霉或走運坐享其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29年取代李濟深主掌廣東。
1928年1月,李濟深將自己統(tǒng)轄的粵軍整編為3個軍,陳濟棠升任第4軍軍長,駐防在廣州。1929年初,陳濟棠利用蔣、桂醞釀戰(zhàn)爭,李濟深被蔣介石扣押的機會,一舉取代李濟深第8路軍總指揮的職位,成為獨霸廣東的“南天王”。
在陳濟棠發(fā)跡以前,中國曾有過所謂的兩大“儒將”,即南方的陳炯明和北方的吳佩孚。但相比他們,陳顯然更具“儒將”資格,不僅長得更“斯文”、“有型”,而且更有學問和修養(yǎng)。最能說明陳的“儒將”風度與作為的,莫過這幾點:一是熱衷和注重教育;二是善待知識分子;三是尊孔崇禮。
陳濟棠先后創(chuàng)辦了勷勤大學、中山圖書館、廣州音樂學院、廣州國醫(yī)學院及數(shù)十所省立、縣立師范學校,并使全省的中小學數(shù)量分別上升了20和46個百分點。陳濟棠一直認為,教育“是立國張本,是永久的事業(yè)”。為推進他在廣東的建設大業(yè),陳對各種專業(yè)人士,尤其是留學歸來的科技人員,不僅委以重任,而且待遇優(yōu)厚。
此外,陳還是一員“虎將”。但其“虎威”和將才,多數(shù)表現(xiàn)在“剿匪”方面。不論是剿土匪,還是剿“叛匪”(其他地方軍閥,如桂系),陳都很有一套,且屢屢奏捷。唯有剿“共匪”,雖終生不遺余力,卻“乏善可陳”。而從其“反蔣”的“虎頭蛇尾”并一敗涂地來看,其軍事才能,充其量也只配當一個少將軍長,盡管那時的粵軍,已被他用世界一流裝備武裝成中國最“先進”的軍隊。
陳濟棠 - 反共·放共
反共
陳濟棠積極反共,曾率領部隊追擊過南昌起義軍,鎮(zhèn)壓過共產(chǎn)黨人發(fā)動的廣州起義,并在爭奪廣東地盤的戰(zhàn)斗中,擊敗了粵籍老將張發(fā)奎的部隊,協(xié)助李濟深鞏固了對廣東的統(tǒng)治。1929年取代李濟深主掌廣東。
陳濟棠在主掌廣東期間,因擔心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而被除掉。他一面利用國民黨內(nèi)反蔣的元老派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作為自己的政治屏障;一面接受蔣的賄賂,并派兵“剿共”,為蔣效勞,以保持“南天王”的地位。1932年3月,蔣介石準備對中央蘇區(qū)進行第四次“圍剿”,任命陳濟棠為贛、粵,閩、湘邊區(qū)“剿匪”副總司令(總司令蔣介石)。
1933年9月,蔣介石調(diào)集五十萬大軍向中央蘇區(qū)進行第五次大規(guī)模的“圍剿”。陳濟棠被任命為南路軍總司令,指揮十一個師又一個旅,構筑碉堡,扼守武平、安遠、贛縣、上猶地區(qū),阻止紅軍向南發(fā)展,相機向筠門嶺、會昌推進。11月,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電粵桂方面,請一致行動。陳濟棠怕失掉廣東地盤,表示“不忍茍同”。不久,他派兵入閩,配合蔣介石鎮(zhèn)壓福建人民政府,把十九路軍最后編成的黃春和旅繳了械,殺害了政治部主任徐悲鴻。
放共
1933年,國民黨第五次“圍剿”蘇區(qū)時,蔣介石曾指令陳濟棠的10萬粵軍從南粵進攻蘇區(qū)。陳濟棠看透蔣介石既消滅紅軍,又削弱地方派系實力的慣用伎倆,不但按兵不動、坐壁上觀,還接受“槍口一致對外”、“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抗日主張,而派手下高參楊幼敏親自將3萬發(fā)子彈贈送給紅軍。
1934年9月,陳濟棠派密使與當時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聯(lián)系,雙方分別派出潘漢年、何長工和楊幼敏等人秘密談判,達成了就地停戰(zhàn)、互相通商、互通情報、設立后方醫(yī)院和互相借道等五項協(xié)議。1934年10月下旬,陳濟棠按照協(xié)定,讓出了一條40里寬的通道,讓突圍的紅軍通過廣東進入湖南。
蔣介石獲悉紅軍通過陳濟棠的防線后,給陳濟棠發(fā)了份措辭嚴厲的電報:“擁兵自重按兵不動,任由共匪西躥,貽我國民革命軍以千秋萬世污點”。并急令“集中兵力27個團,位于藍山、嘉禾、臨武之間堵截,以贖落衍”,否則“本委員長執(zhí)法以繩”。
陳濟棠懾于蔣介石淫威,令葉肇、李漢魂和李振球師分頭沿樂昌、坪石尾追紅軍入湘,作出反共的積極姿態(tài),以表“恭順”。 而此時,紅軍已突破湘江,向貴州方向行進。
陳濟棠 - 治粵政績
陳濟棠“治粵八年,確有建樹”。在他主持下,廣東,尤其是廣州,經(jīng)濟、文化和市政建設都有很大發(fā)展,廣州更一躍而成為南中國的“首善之區(qū)”和繁華大都市(人口達112萬)。那時,市郊農(nóng)民常將農(nóng)產(chǎn)品“拿到香港市場去賣,賣了錢,一頭洋面粉,一頭洋餅干,挑回家吃”;“茶樓二分之一以下的廳堂生意最熱鬧,可見平民和勞動界的享受普遍”;而“外人初到廣州游覽,常嘆廣州近年物質(zhì)之進步。蓋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頗足眩人耳目!
《廣東三年施政計劃》
陳濟棠主政廣東期間,寫了40萬字的《廣東三年施政計劃》。描繪了廣東1932~1935年的美好藍圖,可看作“陳濟棠神話”的一個提綱。根據(jù)這個計劃,廣東將建立規(guī)模龐大的省營工業(yè)體系,并推進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教育的全面發(fā)展。而隨著該計劃的實施,制糖業(yè)便成了帶動整個廣東經(jīng)濟起飛的“龍頭”。
除白糖以外,“士敏土”(水泥)也是陳濟棠積累建設資金的“搖錢樹”之一。位于西村工業(yè)區(qū)內(nèi)的士敏土廠于1931年6月正式投產(chǎn),很快就供不應求。另一盈利產(chǎn)業(yè)鎢砂專賣,陳主要都是將其收入用于“以廠養(yǎng)廠”,補貼其他大部分虧損的省營企業(yè)。
1933年2月15日,橫跨珠江兩岸的第一座大橋——海珠橋建成通車,這無疑又是陳三年計劃的一個標志性成就。其余類似的“陳氏手筆”還有:廣州市政府合署大樓、海珠新堤、洲頭咀內(nèi)港、西南航空公司、中山大學新校舍、市立氣象臺及30條新辟馬路等。而于1934年開工,1937年落成的愛群大廈,便成了“陳濟棠時代”的壓軸之作。
文化教育
陳濟堂在治理廣東時,對辦教育具有濃厚興趣。1932年10月,他在廣東省第三次教育會議上說!敖逃橇,是永久的事業(yè)!,“一國之內(nèi),如不尊重學者,試問學術從何進步?文化從何增高?國將從何而立?”。
在三年施政計劃中,規(guī)定教育方面實行“訓育主義化”(三民主義)和“教育職業(yè)化,學生勞動化”二原則。他認為:“現(xiàn)代求學者仍未脫科舉時代之惡劣心理,以服務于軍政機關為唯一之出路,其危險實不忍言……基于此目的,學校須增設職業(yè)課程,并增設職業(yè)學校。大學之文法、政、經(jīng)等科之擴充,應適可而止,并悉力擴充農(nóng)、礦、工、商等。鄉(xiāng)村學校尤須實行農(nóng)場化!
捐資辦大學
1931年,西南政務委員會決定建設中山大學新校,選址石牌五山地區(qū)。1934年,當中山大學新校舍進入二期工程建設時,由于資金不足,面臨停工危險。陳濟棠身為中山大學董事,在中山大學董事會議上,提出“仿照賑災辦法,由合省黨政軍各機關捐款為新校建筑費”的方案。政府接納了陳濟棠的提議,并付諸實施。這一強迫性做法,雖引起不少軍政人員的不滿,但卻使中山大學的建設度過困難期。
勷勤大學也是陳濟棠倡議成立的!皠鹎凇笔菄顸h元老古應芬的字,古應芬對陳濟棠有提攜之恩。陳濟棠在廣州國民黨“四全大會”上提議創(chuàng)辦一所新大學作為紀念。當時廣東省馬上從省庫中撥出200多萬元作為開辦費。1934年成立的勷勤大學,后來并入數(shù)間大學,其中勷勤大學師范學院,是華南師范大學的前身。
陳濟棠 - 敗走香港
1936年6月,陳濟棠聯(lián)絡李宗仁、白崇禧, 以抗日為名,發(fā)動了反蔣的“兩廣事變”。在此之前,李、白曾多次勸其反蔣,但他怕反蔣不成,反丟了地盤,不肯貿(mào)然相從。但在1936年,日本進一步侵入華北。蔣介石高唱“攘外必先安內(nèi)”,決心結束兩廣半獨立局面。陳濟棠派其兄陳維周到南京刺探到蔣介石對西南的新政策,探悉了蔣介石解決西南的三大原則,即:徹底解決廣西的李、白,由中央?yún)f(xié)助廣東出兵;驅(qū)逐肖佛成等反蔣的元老離粵;廣東仍維持原來局面。陳濟棠認為,“蔣既可授意廣東解決廣西,又何嘗不可反其道而行之?”、“與其坐待中央部署妥當,各個擊破,何妨搶先一步,采取主動呢?”但陳濟棠的空軍大隊被蔣介石重金收買。7月14日,余漢謀在大庾宣誓就任蔣介石任命的第四路軍總司令和廣東綏靖主任,并發(fā)表通電,敦促陳濟棠于24小時內(nèi)離開廣東。同日,第2軍軍長張達也被蔣收買,聲明服從中央,并著手迎接余漢謀來廣州上任。18日,空軍司令黃光銳、參謀長陳桌林分乘3架飛機于香港機場降落,各種飛機72架先后飛到南昌機場投蔣。
陳濟棠見眾叛親離,大勢已去,只得于18日電余漢謀以廣東抬安相托,并發(fā)表告袍澤,告同胞書,聲言下野。隨即,他前往香港。至此,紛擾了50多天的“兩廣事變”遂告結束,同時也結束了陳濟棠對廣東的割據(jù)局面。
陳濟棠到香港后,蔣介石派黃鎮(zhèn)球去安慰他,說將來借重他的地方還多。此后陳濟棠即出洋考察。1937年冬天,南京政府為蔣介石祝壽。陳濟棠把購買軍火機器的200萬元定單和1000萬元光洋捐給南京政府,對國家捐獻之多,為下野軍人之冠。
1937年回國后,陳濟棠出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戰(zhàn)略委員會委員。1949年,任海南行政長官兼海南警備司令。1950年到臺灣,任總統(tǒng)府戰(zhàn)略顅問。1954年11月3日卒于臺灣,厚葬于臺北市新北投。陳濟棠舉殯時,臺北及香港都有盛大的送葬儀仗。
陳濟棠 - 篤信陰陽命相
陳濟棠,一生篤信陰陽命相、堪輿卜算之術,并以之為行為準繩,因此產(chǎn)生許多荒唐滑稽的笑話。陳濟棠的迷信荒誕有家學淵源。長兄陳濟華,有殘疾,對術士、卜卦、星相之學,頗有心得。陳濟棠曾在他開設的私塾中讀書,耳濡目染,幼年即迷信。他的五哥陳濟湘(又名陳維周),精通算卦之道,是家鄉(xiāng)防城縣(今防城區(qū))有名的術士,陳濟棠對他很崇拜。他的妻子莫秀英更以她肚臍上的“砂痣”,與陳濟棠的“砂掌”相配,而看中當時只是一個連長的陳濟棠。
在陳濟棠的軍旅生涯中,有三次遇險經(jīng)歷。第一次是陳濟棠任江西督辦公署參謀長時,乘船從梧州到德慶,路遇狂風,船觸礁下沉。他已淹入江中,幸有同伴用竹竿在水中攪撈,他恰好觸及竹竿,順竿上爬,保住性命。第二次是,陳濟棠得救后,與黃紹竑同到廣州粵軍司令部辦事,事畢本擬住南園酒店,因故改住東亞酒店。而就在當晚南園酒店發(fā)生槍戰(zhàn),有刺客要暗殺他,幸而已換住處,而得脫險。第三次是陳濟棠帶妻子兒女五人去廣州郊外賞梅花,歸途遇番禺縣游擊隊襲擊,衛(wèi)兵抵抗時,陳的座車司機擇路而逃,因車速過快,剎車不及,先撞在樹上,后翻入河中。除陳濟棠一人輕傷外,家人竟無恙。
三次遇險,大難不死,事本偶然,陳濟棠卻更相信命運。他在家里擺起了香案,設起乩壇,天天求祖上、神靈和菩薩保佑,到后來,竟發(fā)展到舉凡大事小事,行動之前都要先扶乩一下,預卜禍福,再行定奪。陳濟棠任用官吏、提拔干部都要先算一卦,看此人的“八字”是否與他父親的“八字”相沖;再看此人面上或身上其他部位有無“反骨”,最后決定是否任用與提拔。
關于陳1936年反蔣的兩廣事變,民間頗多傳聞。陳濟棠先由其兄陳維周為蔣介石面相,預知蔣在1936年將有一劫。事變前亦曾替陳濟棠占卦,得“機不可失”。不料蔣介石在1936年之劫為西安事變,而“機不可失”之“機”所指是“飛機”(陳濟棠部的空軍),而非“機會”。 “機不可失”,即“飛機不可丟失”。當時,陳濟堂擁有最強大的空軍。但蔣介石策動陳部空軍倒戈,致陳濟棠反蔣失敗。
陳濟棠 - 捐資家鄉(xiāng)、助學
捐資防城
陳濟堂十分支持家鄉(xiāng)防城縣(今廣西防城區(qū))的教育,曾捐款防城辦學,建有“謙授圖書館”保留至今。同時陳濟棠捐資所建的還有東興(今廣西東興市)舊縣委、防城舊銀行、舊新華書店,以及防城伯南公園和救濟院(防城中醫(yī)院)。
1926年,陳濟棠將軍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一師師長,奉命率部駐防廣東南路——欽廉各縣。防城縣教育局長劉永榮力舉興學計劃,得到了陳濟棠的大力支持。他委托劉永榮局長在故鄉(xiāng)籌辦一所中學,并商定由其兄陳維周(時任防城縣縣長)力成此事。接著,陳濟棠又委托劉永榮以他的名義在地方發(fā)動募捐,他自己帶頭捐資,共籌資七萬多元,作為建校的經(jīng)費。在防城縣立第一小學的基礎上開始擴建中學校舍。防城第一所中學誕生,名為防城中學。
1930年,陳濟棠、陳維周又發(fā)起興辦高中,并帶頭捐資。陳濟棠先生親自審核籌建方案,其兄陳維周多次到防城中學勘察選址。1931年8月1日舉行校舍奠基典禮,1934年3月新建的高中校舍落成。同年9月,開始招收高中一個班,后來還設有兩個師范班。
捐資茂名
陳濟棠把愛妻的家篆也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運用自身的影響力為茂名辦了幾件實事:
1、修建茂名飛機場。
陳濟棠主粵后,即在廣州建立西南航空公司,辟有滬粵等五條航線,開創(chuàng)了廣東民航事業(yè)。1930年,電令茂名縣政府在城南石仔嶺興建飛機場。是年5月21日破土,同年6月28日峻工。機場面積288769平方米,耗資毫銀5259.92元。建成后民航軍用均可。民航則設茂名(今高州)——廣州航線。十日一班,曾試航數(shù)月,每張客票收毫銀30元?谷諔(zhàn)爭后期,盟軍飛機曾在此空投軍用物資及降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該機場由空軍某部委托地方代管。1958年中央軍委總參謀部決定,保留原茂名飛機作為空軍的后備機場,直屬空軍某部管轄。后又委托縣林業(yè)局代管。1985年12月,經(jīng)廣州軍區(qū)空軍領導機關批準,省林業(yè)廳拔款,省民航局派出工程技術人員前來指導施工,由高州縣人民政府組織人力重修飛機跑道及配套建筑物,作為高州、信宜、陽春等在飛播造林及森林除蟲使用,并為農(nóng)業(yè)提供各種服務。此機場規(guī)模雖不大,但當年在縣級建機場實屬罕見。
2、鑒江橋。
鑒江橋是陳濟棠在廣東施政計劃中的定點項目之一,指令廣東省政府主席林云陔飭省建設廳撥款,發(fā)交西江廣云段羅信路工程專員劉慶勛承頭興建。1935年2月26日正式動工,翌年2月25日竣工。此橋是鑒江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水泥永久橋,該橋橫跨高州城西門街口與西岸村頭的鑒江河面,全長152.5米,寬7.93米采用樁承臺懸臂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共分七跨,總計耗資118,247.20元。大橋建成后,茂信(宜)、茂寶(墟)、茂壺(洞)各路均由此橋行車過人。此橋曾被日機轟炸過一次,洪水摧垮兩節(jié),后經(jīng)修復,今仍為交通要道。
3、高州德明中學。
1934年1月,陳濟棠與廣東的國民黨政要胡漢民、林云陔、黃麟書、林翼中等,為了紀念孫中山(別號德明)先生,于香港創(chuàng)辦德明中學。1940年又在茂名縣城南車仔嶺創(chuàng)辦德明分校。1941年香港淪陷,陳、莫偕家人脫險回到高州,蟄居儲良杏花村。時江茂森也由港歸里,于是共謀把香港德明本校亦遷并于分校。當時除向?qū)W生收繳學費谷之外,每年由縣政府補助10000元作為辦學經(jīng)費。1949年以前,該校在校生有高初中共18班,750多人。校內(nèi)設備亦比較完善,有供全校照明用的發(fā)電機,亦有游泳池。解放后由當?shù)厝嗣裾愚k,改為高州一中,校舍逐步更新,擴建,各種教學設置日趨完備。
4、廣南醫(yī)院。
1941年冬,陳濟棠香港脫險,回到茂名,全家定居杏花村,目睹鄉(xiāng)間缺醫(yī)少藥,便著手在分界墟籌建廣南醫(yī)院,得到各界支持。該院于1942年秋破土動工,次年春竣工,占地約10畝,建筑面積約800平方米,設門診部、留醫(yī)部。醫(yī)療設備有X光機一臺,較精密的顯微鏡一架、大容量電冰箱一個,救護車一輛,以及當時比較先進的各種醫(yī)療器械一批。開辦初期,陳濟棠派出自己兩名私人醫(yī)生(上海同濟醫(yī)大畢業(yè))、八名護士為骨干,另加聘七八名醫(yī)務人員,共同做好醫(yī)療工作。開辦的頭三年,實行為貧苦民眾免費服務。三年后仍不收診金,對常見病、多發(fā)病以及一些小傷小病的求醫(yī)者都給予開“贈單”,免收藥費。無論醫(yī)療技術或是服務態(tài)度,都獲得群眾好評。為了保證醫(yī)院的費用,當時除了分界墟的豬行、牛行、煙行、鹽行的市場租金劃歸醫(yī)院作為辦院經(jīng)費外,陳濟棠夫婦還撥出400石租田作為辦院基金。
1947年,陳濟棠任兩廣宣慰使期間,又在茂名縣城西關街籌建廣南醫(yī)院。由廣東省第七區(qū)督察專員林時清為籌委會主任,茂名縣長繆任仁,縣參議長江友松為副主任,梁金鐸等10余人為委員。陳利用其特殊身份,從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總署救濟物資中撥來大批建筑材料、醫(yī)療器械和藥品,作為開辦之用。該院于1949年秋建成。占地10多畝,建設面積約1330平方米。其主樓為一幢二層,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解放后,建于分界、高城的兩所廣南醫(yī)院都有新的發(fā)展。分界廣南醫(yī)院建筑面積已擴大到近萬平方米,現(xiàn)有醫(yī)務人員近百人。
陳濟棠 - 婚姻家庭
陳濟棠的妻子莫秀英,人稱莫五姑。在18世紀末年,出生于高州分界儲良山村。1915年,陳濟棠任連長的時候,奉令進駐在陽江、電白一帶。一日,在電白潭板遇一女子,因家境清貧,難以糊口,寄居電白外祖母家;適逢災年,一老一少,饑寒交迫,受盡折磨,欲自尋短見。得陳濟棠相救,帶回軍營,贈衣相食,多般撫慰。
莫秀英溫恭爾雅,聰明俊俏,陳濟棠很是喜歡,后經(jīng)同事再三相勸,遂于軍中設宴,娶了莫秀英為妻;楹螅蚱薅鲪,相敬如賓。陳濟棠偕莫秀英隨軍轉(zhuǎn)戰(zhàn)粵海,常打勝仗,青云直上:1916年,升營長;1922年連升團長、旅長;1926年升師長;1928年升第四軍軍長,兼廣東西區(qū)綏靖委員;1930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總指揮;翌年兼任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西南綏靖處處長。至是,廣東之軍政大權,統(tǒng)由陳濟棠所執(zhí)掌,人稱“南天王”。
莫五姑在陳濟堂主政廣東時,立勸丈夫積德行善,在廣東做下很多好事善事,如湛江的“秀英碼頭”,乃是一項令湛江人至今還稱頌的善舉。 莫秀英聰穎機靈,深謀遠慮,陳濟棠得此賢內(nèi)助,得心應手。1947年莫秀英病逝,陳濟棠泣血寫下《悼內(nèi)》詩十一首(見《筆架山》91·47期·第四版)。“靈前家廟炷心香,夜夜經(jīng)聲達上蒼;喪我賢良傷肺腑,每逢虞祭淚成行!,“今生最慘喪賢良,夜半孤燈寫悼亡;半世救人歡難自救,可憐兒女夢哭娘!
陳濟棠共有18個子女,莫五姑為他生下7男4女:陳樹恒、陳樹滄、陳樹中、陳樹家、陳樹柏、陳樹潤、陳樹杰、陳佩馨、陳寶馨、陳蘭馨、陳寅馨。其第十子——陳樹柏,是美國圣克拉拉大學教授,1980年他攜夫人回國探親。 陳樹柏1929年出生。高中畢業(yè)后,受家庭尚武的熏陶,他進入黃埔軍校,是第22期學生。1950年他隨軍到臺灣,退伍后,娶香港工業(yè)家千金林若星為妻,雙雙赴美求學深造。由于軍人背景,陳樹柏在美國首先考進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攻讀電機工程學,以后才又進入伊利諾艾大學,在那里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
陳濟棠 - 人物評價
“治粵八年,確有建樹,有些老一輩的廣東人還在懷念他。”——鄧小平接見陳濟棠之子陳樹柏時說。
“民國十六七年,兄弟曾到廣州,現(xiàn)已隔七八年。現(xiàn)在之廣州,與以前之廣州又不同,碼頭增多,市面擴大,建筑物、汽車都日有增加!
——梁漱溟評價陳濟棠建設成就。
“陳濟棠的上臺,結束了長期以來廣東被外來軍閥或政客霸占或統(tǒng)治的歷史,開始了“粵人治粵”的新局面,因而易于獲得廣東人民的認同。”
——(《嶺南文庫·陳濟棠》)作者 肖自力 。
“自從清末洋務運動以來,中國先后舉辦了一些具有近代色彩的工商企業(yè),但是很遺憾,本來就得風氣之先的廣東,恰好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落伍者。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由陳濟棠在這方面為廣東做了一些補救工作,使廣東倏然間成為中國潛心于工農(nóng)商林文教等各業(yè)建設的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
——《陳濟棠》作者 鐘卓安 。
陳濟棠 - 相關文物
陳濟棠公館坐落于梅花村3號,是1931年號稱“南天王”的廣東省主席陳濟棠建造的公館。梅花村位于中山一路中段北側,東起水均南街,西至福今路南端。因陳濟棠在此建公館時于馬路兩旁廣植梅花而得名梅花村。陳公館占地面積達5610平方米,樓房四幢,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公館內(nèi)有大片草地,建有假山、六角亭等,環(huán)境清幽,F(xiàn)此處已辟為廣東省婦聯(lián)辦公室。
陳濟棠別墅
位于從化廣東溫泉賓館里。是一個位于小山坡上的小庭院。樓的上方掛著一塊牌匾,上面是鎦金的五個大字“陳濟棠別墅”。與西式建筑陳濟棠公館不一樣,從外觀上看,這棟別墅是傳統(tǒng)宮殿式:樓高兩層,白墻紅柱,簡單莊重的斗拱,琉璃瓦。據(jù)說,當時建別墅的軍政要員,一般只敢用綠琉璃瓦,只有陳濟棠,才敢用皇家才用的黃色瓦。
這棟別墅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并非傳統(tǒng)所用的磚木結構。這棟別墅是1936年,陳濟棠在廣州溫泉開發(fā)高潮時,在從化溫泉所建。抗日戰(zhàn)爭時,這里曾被一顆炮彈打中過一次,屋頂遭到輕微破壞,其他地方?jīng)]有大礙。
陳濟棠 - 相關書籍
基本信息
書名:《陳濟棠》
作者:肖自力/ 陳芳
ISBN:9787218052632
頁數(shù):113
定價:10.0
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
裝幀:平裝
出版年:2006-3-1
內(nèi)容簡介
嶺南文庫叢書之一。陳濟棠在20世紀30~40年代主掌廣東,被稱為“南天王”。主政期間在廣東發(fā)展了一些市政設施及工商業(yè),客觀上促進了廣東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是一個謎一般的歷史人物,一個很難用簡明的標簽來加以歸類的人。在他的生前死后,毀譽交加,上層政治人物往往充斥著對他的厭惡與訾議,普通老百姓卻對他不無好感,長久難以忘懷。他堅持反共,共產(chǎn)黨人后來卻給了他很高的評價。
陳濟棠 - 相關詞條
中國國民黨高層的結局
蔣介石:懸棺待葬 | 李宗仁:葉落歸根 | 陳誠:主政臺灣 | 白崇禧:獨死公館 |
何應欽:失權有寵 | 顧祝同:心思誰知 | 陳果夫:潦倒而死 | 陳立夫:期盼統(tǒng)一 |
孔祥熙:客死異域 | 宋子文:因噎而亡 | 張群:百年老人 | 翁文灝:回歸大陸 |
孫科:虎父犬子 | 吳鐵城:晚年受辱 | 王云五:在商言利 | 戴季陶:油盡燈枯 |
吳鼎昌:病死香港 | 熊式輝:一介草民 | 張厲生:終遭遺棄 | 朱家驊:苦守學術 |
王世杰:凄然北望 | 顧維鈞:外交奇才 | 宋美齡:世紀老人 | 吳國楨:書生本色 |
劉峙:嗟來之食 | 程潛:禮遇有加 | 薛岳:馮婦難當 | 衛(wèi)立煌:北上回歸 |
余漢謀:種菜賭棋 | 胡宗南:死非其所 | 傅作義:和平起義 | 閻錫山:離土而死 |
周至柔:仍受重用 | 王叔銘:鐘情梨園 | 桂永清:短命總長 | 杜聿明:立地成佛 |
湯恩伯:死于日本 | 孫立人:清白難還 | 馬鴻逵:晚景凄涼 | 馬步芳:出逃中東 |
陶希圣:御用文人 | 曾琦:反共難成 | 張君勱:誤入歧途 |
陳濟棠 - 參考文獻
[1]《陳濟棠:“南天王”與老廣州的“黃金時代”》
[2]《陳濟棠》(作者 鐘卓安)
[3]《嶺南文庫·陳濟棠》(作者 肖自力/ 陳芳)
[4]《將門之后杰出學者陳樹柏教授》(《人物》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