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在這一年,瓦爾達和同為著名導演的雅克·德米(作品有: 瑟堡的雨傘、城中一間房 等)結(jié)婚,她和 雷乃、 亨利科爾比、 克里斯馬蓋爾、讓·卡洛爾共同居住在 塞納河左岸,后來又有當時以文名著稱的 阿蘭 羅伯格里耶和 瑪格麗特杜拉絲加入,組成一個松散的小組。他們團結(jié)一致,藝術(shù)見解接近,同時又都不以電影為唯一追求(很多人同時以寫作為生,電影作品較少是他們的共同特色),電影史稱他們?yōu)椤白蟀杜伞?1964年,瓦爾達拍出了自己著名作品《幸!,片中講述了一個男人的故事,他是個木匠,一直期望和妻子以及女友三人一起過幸福的生活,這種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全面一致和為幸福施展他全面才華的基礎上的。
正當他如愿以償,志得意滿之時,他的妻子自殺(或者死于車禍)了。之后,女友搬來與他和孩子同住,很快又組成了一個和諧的家庭。這是一首田園贊歌,還是對具有欺騙性的小資產(chǎn)階級的幸福觀的惡意諷刺?影片對“幸!彼鞯睦寺髁x和 印象主義的美化達在維里古蘭特的優(yōu)美攝影的表現(xiàn)下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以至這種完滿的描寫似乎走到了它的反面。但影片模糊不清的曖昧態(tài)度使得觀眾和 評論家不得不懷疑瓦爾達批判的立場是否貫徹始終并具有清醒和堅定意志的。該片獲得當年的路易德呂克獎。
2017年11月,阿涅斯·瓦爾達獲得奧斯卡州長獎榮譽獎 。
2017年12月,獲得2017年女性影評人協(xié)會獎終身成就獎。
2018年2月5日,憑借《面孔,村莊》獲盧米埃爾學院獎最佳紀錄片獎。
個人生平
1966年,瓦爾達執(zhí)導了《女人們》,敘述一位作家與他幻想中的人物的對話。1967年,越戰(zhàn)問題被世界關(guān)注,瓦爾達參加了由新浪潮很多導演參加的集體創(chuàng)作《遠離越南》。此后,瓦爾達到美國住了一段時間,拍攝了一部黑手黨運動的影片。
1969年,瓦爾達拍出了最具她個人特色和 獨創(chuàng)性的影片《獅子的愛情》(原名:獅子們、愛情和謊言)。這是一部關(guān)注美國生活和嬉皮士運動的影片,采用了搬演的紀錄方式和寫實風格。影片發(fā)生在加利福尼亞的一所房子里,三個人同住在一起,表面十分和諧,卻為早上誰煮咖啡煩惱。后來紐約著名先鋒派女電影創(chuàng)作者雪莉 克拉克加入到三人行列中。她講到她為實現(xiàn)一個拍片計劃如何同好萊塢的權(quán)勢進行斗爭。其間四個人觀看了電視里羅伯特 肯尼迪被謀殺的新聞。影片雖然采用這種紀錄方式,但構(gòu)思精巧、詼諧,具有諷刺意義。
在這部新奇的影片之后,瓦爾達幾乎失去了拍攝影院片的機會,一直為電視臺拍攝電視影片。1977年影片《一個唱,另一個不唱》,包含平行敘述而又相互交織的兩個婦女生活的故事,她們?yōu)閷で蠼夥哦呱狭瞬煌牡缆。這是她70年代的代表作品。
進入80年代,瓦爾達仍然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向,敏感地撲捉著時代的氣息。在一些不太成功的作品和一些短片之后,她在85年拍出了自己80年代的代表作《流浪女》(無法無天,無家可歸、無法無天的流浪者),不僅為她挽回多年沉寂的聲名,而且還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獲得金獅大獎。仿佛是對多年前作品的回應,瓦爾達繼續(xù)思考著物質(zhì)生活日益進步的今日社會中,當衣食溫飽不再成為“幸!钡臉藴实臅r候,是什么讓我們?nèi)绱松,我們生活的本質(zhì)意義又在哪里?影片以近于自然主義的筆法描述了一個寧愿流浪生活也不愿安定下來的流浪女形象,在記敘這個不可思議的人物的同時,提請影片的觀眾思考:什么是幸福?
90年代以來,瓦爾達作品數(shù)量逐漸減少,也沒有什么有份量的作品出現(xiàn)。盡管她一直宣稱自己是“新浪潮的老祖母”,但無疑這位老祖母已經(jīng)不負當年勇力了。不過,紀念自己丈夫雅克·德米和紀念電影誕生100周年的兩部紀錄片,雖然不能算是大作,畢竟瓦爾達身份特殊,想來兩部作品一定是饒有趣味的回憶錄式作品,也是值得一看的。
73歲高齡的瓦爾達仍舊有一部作品問世,這部老人拍攝的影片也明顯地打上了21世紀的時代烙印——這是一部數(shù)碼攝像機拍攝的自傳式紀錄片。片名叫做《拾穗者與我》,片中,瓦爾達把自己比作生活的“拾穗者”,在時光的流逝中收集人們遺留下來的形象、故事、記憶、感動。影片還獲得當年法國金維果獎和歐洲電影節(jié)最佳紀錄片獎,瓦爾達可謂老當益壯。
艾格妮絲.娃達(Agnes Varda) 法國導演,1928年生于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具意大利血統(tǒng)的法國人。先後就讀于羅浮美術(shù)學校和巴黎索邦大學(l’École du Louvre & Sorbonne),但沒有畢業(yè)。1949年時,她便以很輕的年紀,成為法國當時兩位極為知名的舞臺劇導演和演員– Jean Vilar 和 Gerard Philipe 于亞維儂藝術(shù)節(jié)(Festival d’Avignon)的攝影師,之後跟隨 Jean Vilar 到巴黎夏佑宮的國立人民劇場(Theâtre National Populaire, Palais de Chaillot)擔任劇場攝影師。并開始到古巴、西班牙…等地從事報導攝影的工作。Chris Marker (《堤》、《美好的五月》的導演),1956年曾到中國拍攝短片《北京的星期天》(Dimanche a Pekin),由于它的推薦和吹捧下Varda于1957年以「中國通」的名義接受周恩來的邀請到中國去從事兩個月的報導攝影。
美國時間2017年11月11日,阿涅斯·瓦爾達獲得美國影藝學院頒發(fā)的奧斯卡榮譽獎項主席獎。
2018年3月,獲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個人才能
在沒有就讀電影學;?qū)W習電影制作,甚至連導演工作證都沒有的情況下,她于1954年自編自導了第一部長片《短角情事》(La Pointe courte)。故事背景就發(fā)生在Varda從小生長的地方 Sete ,描述婚姻瀕臨 破滅的主角回到故鄉(xiāng)的小漁村,面對人事景物的思考過程。當時的 Varda 其實對電影知道得并不多,連對拍片的器才都一知半解,她自己承認當時連如何指導演員演戲都不會(片中的主角Philippe Noiret 也證實了這點,他是導演借自 Jean Vilar 劇場的演員)。但是她對拍片的狂熱和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卻從一開始就令人訝異。在朋友的協(xié)助下,她以極低的預算拍攝這部影片;I到的資金包括向母親借款、用母親的房子抵押,和她繼承自父親的遺產(chǎn)共六百五十萬(舊法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 Varda 只好自創(chuàng)一格地與參與影片的演員和技術(shù)人員,以擁有百分之三十五股權(quán)的方式共同成立一個叫 TAMARIS FILMS 的合作社。也就是說總預算是一千萬,而且影片拍攝時幾乎沒有人拿到酬勞,Varda 必需等到十三年後才還清這筆「工作投資」。當時在法國一部普通影片的預算則是七千萬。但是由于影片和導演的創(chuàng)新,招致片商的聯(lián)合抵制,因此沒有能夠立即公開發(fā)行。這部影片比法國新浪潮的官方正史早了四年,如此以低成本和非職業(yè)化的制片方式,成為日後「新浪潮」幾個主要導演的楷模。影片的剪接師是日後拍《廣島之戀》的名導演 Alain Resnais〔雷奈〕。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一次「電影筆記」要求見 Alain Resnais 的機會里,Varda 第一次見到了當時「電影筆記」里的主要成員,為後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新浪潮」揭開序幕。
但是,由于這部影片在商業(yè)上的失敗,使得她接著只能拍一些委托制作的短片。1958年的《幕府歌劇》(L’Opera-Mouffe) 才又回到《短角情事》的主題–也就是人物內(nèi)心對存在的思索、其和所處的地點、風景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這種特質(zhì)也不斷地在她日後的影片中出現(xiàn)。1962年的《克萊歐的五到七》(Cleo de 5 a 7)則是她最為人稱道的影片,以一種幾近真實時間的報導方式,追蹤因為害怕發(fā)現(xiàn)自己罹患癌癥而游走于巴黎街頭的主角克萊歐:她重新發(fā)現(xiàn)生命、發(fā)現(xiàn)她的環(huán)境、甚至發(fā)現(xiàn)她自己的過程。疾病和婚姻也是《幸!(Le Bonheur / 1964) 和 《創(chuàng)造物》(Les Creatures / 1966)的主題?墒侵幔琕arda 的幾個拍片計劃都沒有幾會實現(xiàn)。于是轉(zhuǎn)往美國拍《獅子、愛、謊言》(Lions love /1969)。
《向古巴人致意》(Salut les Cabuins /1963) 可能是 Varda 最早在政治上直接表態(tài)的一部影片。由于她接受「古巴電影學院」之邀前往訪問,帶去一臺 Leica 相機,卻帶回來兩千多張照片。她深深為這個拉丁民族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娛悅所著迷。以那些照片為媒材,串接在巴黎所拍的舞蹈片斷,靜止的照片在 cha-cha 的節(jié)奏里活躍了起來。這是名附其實一部她向古巴人致敬的影片。《遠離越南》(Loin du Vietman /1967)則是一部集體創(chuàng)作的反越戰(zhàn)影片。雖然是由獨立的短片組成,但從前置作業(yè)到事後剪接都經(jīng)過溝通與統(tǒng)籌處理。這倒是讓她學到集體創(chuàng)作時共同參與的重要性,同時也體會到,由于電影導演在創(chuàng)作上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集體創(chuàng)作幾乎只能是一個夢想。如何從事集體的腦力激蕩,卻又不讓自己淹沒在彼此對立的情勢中,這對所有的導演來說都是「最危險的誘惑」,Varda 當然也不例外。1968年在美國拍的《黑豹》 (Black panthers),是關(guān)于黑人運動領(lǐng)袖 Huey Newton 的紀錄片。由于制作條件的困境,技術(shù)上無論是聲音或色彩都是非常粗糙,但是她直接進到監(jiān)獄訪問 Newton,直接觸及事件的核心人物,這可能是當時白人導演最貼近黑人運動的紀錄影片。原是一部電視臺委托制作的影片,可是幾經(jīng)波折,最後還是被電視臺拒絕。Varda 這段期間雖然目賭了美國的嬉皮文化與黑人人權(quán)運動,卻錯過了法國烽火連天的學生 運動。回到法國之後,她為電視臺拍了一部紀錄/劇情影片–《諾西卡》(Nausicaa /1970),片中描述一位法國女學生與一位希臘知識份子之間的愛情故事。其中穿插了一些對希臘流亡法國之異議人士的訪問,談及他們對希臘的政治和獨裁政權(quán)的看法。由于父親的關(guān)系,Varda 認為自己向來與希臘之間存在著一份必需去了結(jié)的糾葛,因此才有這部影片的誕生。但也是因為政治上的考量,這部影片并沒有在電視上播映過,僅于1970年布魯賽爾的一個影展上,以尚未完成剪接的狀況下放映過。
Varda 影片的另一個特色是她經(jīng)常由一部影片衍生出另一部影片!兑粋唱,一個不唱》(L’ Une chante, l’autre pas / 1976)借由兩個女子的友誼談及六○–七○年代在法國如火如荼的女性解放運動。之後,影片里的人物又分別成為《愛的娛悅在伊朗》(Plaisir d’amour en Iran / 1976)和《泡泡女郎群像》(Quelques femmes bulles / 1977)里的主角。
之後 Varda 再度舉家遷往洛杉磯,在另一個拍片計劃因資金而受阻的情況下,她決定先拍一部紀錄片。一向為拍片集資而苦的她,此時卻意外地得到法國文化部的投資,更不可思意的是影片的主題竟是她所感興趣的洛杉磯的街頭壁畫。《墻的呢喃》(Mur murs /1980)講的也就因此是藝術(shù)家與錢。她訪問了很多為加州帶來各式各樣異文化色彩濃厚的外來移民藝術(shù)家,談他們的藝術(shù)理念和他們的資金來源。緊接著的《紀錄說謊家》(Documenteur /1981)則是被 Varda 稱為是《墻的呢喃》的陰影的影片,因為相較于前者的陽光普照和色彩艷麗,《紀錄說謊家》所呈現(xiàn)的則是一個陰霾的洛杉磯。我們一樣看到加州的街頭壁畫,講的卻是身體的分離,是一個身體和另一個身體的分離,也是身體和自己的分離。
《無法無家》(Sans toit ni loi /1985)描述一個女流浪漢的生活,片中的嚴酷和暴發(fā)力是Varda 影片里所少有的。這部作品或獎無數(shù),也將她的影藝生命帶向另一個高點。接下來的《千面珍寶金》(Jane B. par Agnes V. Agnes V. /1987)和《功夫大師》(Kung-Fu-Master /1987),Varda 喜歡稱它們是孿生影片!笎凼亲畲蟮膴W秘」這句臺詞,更是同時出現(xiàn)在兩部影片里。與其它影片籌拍期間的困難重重相反,這兩部影片的拍攝期中間是重疊的。電視臺通常是以訪談串接影片片段的方式,為影星制作簡單的回顧式紀錄片。《千面珍寶金》卻是以影片逆向操作的方式,去顛覆電視臺的類型影片。本片的拍攝末期 Jane Birkin 給 Varda 看一份四頁的散文,這就是《功夫大師》的起源。她們原本只打算拍一部二十分的短片,最後卻完成一部長片。影片中,六○年代對癌癥的恐懼已成過去,八○年代正籠罩在愛滋病的陰影中。疾病對未來所造成的「不確定性」與「威脅感」,再度成為 Varda 影片的動力。這也是 Varda 與 Jane Birkin 兩個家族全員參與的影片。
Varda 擁有一個電影家族,這算是影壇上少見的特例。除了自己擁有制片公司,采行獨立制片的方式拍片之外。她的丈夫就是以拍《蘿拉》(Lola /1961)、《秋水伊人》(Parapluies de Cherbourg /1964)、《驢頭公主》(Peau d’âne /1970)等片聞名的法國導 Jacques Demy〔賈克.德米〕。《千面珍寶金》的服裝設計師是 Varda 的女兒 Rosalie (她也是 Godard 拍《激情 / Passion,1982》時的服裝設計師)。兒子 Mathieu 更是從小就是 Varda 的演員。近期 Varda 先後拍了三部以她的丈夫為主題的影片,先是以《南特的雅科》(Jacquot de Nantes /1990)敘述 Jacques Demy 對拍電影充滿了狂熱的童年故事。在他于1990年逝世之後,則是拍了重述其電影生涯的紀錄片《賈克.德米的世界》(L’ Univers de Jacques Demy /1993)。之後的《洛城少女曾經(jīng)二十五歲》(Les Demoiselles ont eu 25 ans /1992)》是一部關(guān)于 Jacques Demy 的《洛城少女》(Demoiselles de Rochefort /1966)的紀錄片,片中混合了當初拍片的現(xiàn)場紀錄和二十幾年後Rochefort 當?shù)貫橛捌瑧c生的實況。在這些影片里, Varda 一點都不避諱地表現(xiàn)出,身為女人,自己對丈夫的迷戀與思念。放眼世界影壇,這絕對是一個特例。
1994年,為了慶祝電影一百周年, Varda 再度接受文化部的委托,以「電影先生」為主角,拍了一部眾星云集的《一百零一夜》(Les 100 et 1 nuits),但被評論界認為是她最不成功的作品。六年後的《艾格妮撿風景》(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2000)由有線電視臺 Canal+ 投資,先是在電視首映,隔天隨及在一家小戲院放映,最後映演的戲院不斷地增加。觀眾和評論都給予極高的評價。不僅票房上有很好的表現(xiàn),也參加了為數(shù)可觀的國際性影展。
她的影片向來蘊涵著一股對生命的熱情與觀注,有時則是以一種實驗的傾向,在敘述上進行一系列同時具有柔和、瀟灑、卻又大膽等特質(zhì)的探索。從一開始,她就是一位不斷往外開拓的藝術(shù)工作者,不斷地吸納她所遇到的人事物,將其融匯為一種新的可能性。更令人驚異的是,她一直能夠保有其對藝術(shù)的獨特堅持。不僅是一位影像的制造者、也是一位影像的愛好者。在她影片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風景明信片、墻上的復制畫與照片、街頭壁畫、雕像、圖像式的場景、電視節(jié)目片段就是證明。報導攝影出身的她,對人物臉部的表情尤其偏好?梢晕赖馗桧灳爸;也從不忘記緊緊地貼近時事,也因此能夠在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開拓出一片廣闊的模糊地帶。
主要作品
1955
短岬村(La Pointe Courte,短片)
1957
噢季節(jié),哦城堡(O Saisons o Chateau,短片)
1958
慕飛歌。↙`Opera Mouffe,短片)
從海岸到海岸(Du Cote de la Cote,短片)
1962
克麗歐五點到七點(Cleo de 5 a 7)
1963
向古巴致敬(Salut les Cubains,短片)
1965
幸福(Le Bonheur)
1966
創(chuàng)作(Les Creatures)
1967
艾爾莎(Elsa,短片)
遠離越南(Loin du Vietnam,與其他導演集體創(chuàng)作)
1968
楊可叔叔(Uncle Yanko,短片,在美國拍攝)
黑豹黨(Black Panthers,短片,在美拍攝)
阿涅斯·瓦爾達
1969
獅子的愛(Lion`s Love,在美拍攝)
1970
納西卡(Naustca,電視)
1975
丹固爾形色:婦女的回家(Daguerreo Types,Reponses de Femmes,8cm論文)
1977
一個唱,一個不唱(L`Une Chante,l`Autre Pas)
伊朗愛的愉悅(Plaisir d`Amour en Iran)
1978
泡沫女人(Qrelques Femmes Bulles,短片)
1982
墻啊墻(Mur Murs)
記錄、謊言(Documenteurs)
1984
尤利西斯(Ulysse,Les Dites Cariatides,短片)
1985
流浪女(天涯淪落女)(Sans Toit Ni Loi)
1986
T`as de beaux escaliers…fu sais,短片
1988
阿涅斯·瓦爾達眼中的珍·貝金(Jane B.par Agnes V)
功夫大師(Kung Fu Master)
1990
一分鐘一影像(Une Minute pour une Mage,電視)
1991
南特杰克(南特的雅克)(Jacquot de Nantes,半紀錄片)
1993
小姐25歲(Les Demoiselles ont eu 25 Ans,電視)
1994
雅克·德米的世界(L`Univers de Jacques Demy)
1995
電影一千零一夜(Ces Cent et une Nuits du Cinema)
2001
我與拾穗者(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創(chuàng)作書籍
-(法文)Agnes Varda, 《Varda par Agnes》, Ed. Cahiers du cinema, 1994.
-(英文)Alinson Smith, 《Agnes Varda》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1998.
人物影評
法國導演阿涅斯·瓦爾達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法國導演,法國導演雅克·德米的妻子,1928年生于比利時的布魯賽爾。
1、《功夫大師》 導演:阿涅斯·瓦爾達(Agnes Varda)
好些主題是輕易碰不得的,像亂倫,像戀童。以前是眾人三緘其口的禁忌,文字與影像的幽冥界域,現(xiàn)在則總是難逃聳動夸張的濫情處理,要不是浪漫得太唯美,就是反抗得太矯情。
看 Agnes Varda 的《功夫大師》,心中只有一個疑問:她怎么能夠?
年近四十的女人Mary Jane,離婚後帶著兩個女兒單獨過日子,卻誤打誤撞地愛上了大女兒十四歲的男同學Julien。她怎么能夠?濃眉大眼的小男孩,不及她肩膀高,都還帶著牙套呢。但 Varda 用細膩的取鏡,就是讓我們透過小男孩稚氣的眼睛,看到那抱著發(fā)燒的小女兒倚在床頭,輕聲唱著情歌的母親。就是讓我們看到在星期天的早晨,穿著睡衣百無聊賴地坐在樓階上的母親,門開了,小男孩帶著花束和背後滿滿燦燦的陽光而來。
這樣沒來由的愛情故事,絕對是視覺上的極度尷尬,小男孩不是《威尼斯之死》里的美少年,也不是《一支梨花壓海棠》(納巴可夫小說《羅麗塔》改編而成)里性感色欲化的小女神。小男孩的[乳臭未乾],表現(xiàn)在去旅館開房間那種裝大人的笨拙,更表現(xiàn)在對電玩《功夫大師》的迷戀。但這突如其來的迷戀,朝思暮想的牽記,卻是讓心潮滾滾的母親徹底亂了方寸。
她怎么能夠?用音樂、用鏡頭、用滿滿的情感, Varda 讓我們看到母親帶著小女兒與小男孩,在與世隔離的小島上享受著一日千年的自在快活。鏡頭前沈默美麗的水天一色,配上小男孩講解電玩《功夫大師》的操作方式與游戲規(guī)則,像是徹底不同的兩個世界猛烈撞及,卻留下遍地的無盡溫柔。
榮譽記錄
2015年5月24日(當?shù)貢r間),法國女導演阿涅斯·瓦爾達獲第68屆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
2017年11月,阿涅斯·瓦爾達在奧斯卡州長獎頒獎典禮中獲得榮譽獎 。
美國時間2017年11月11日,阿涅斯·瓦爾達獲得美國影藝學院頒發(fā)的奧斯卡榮譽獎項主席獎。
2017年12月,獲得2017年女性影評人協(xié)會獎終身成就獎。
2018年2月5日,憑借《面孔,村莊》獲盧米埃爾學院獎最佳紀錄片獎。
2018年3月,獲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