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運基,美籍華人,曾多次任美國華文文藝界會長。黃運基的命運坎坷,自1932年出生起,母親去世,隨后隨其父親來到美國謀生。在美國的日子里,他依染受到命運的摧殘,被美國憲兵逮捕,被軍事法庭審判并宣布不榮譽退伍,被美國移民局取消資格等等。但這些并沒有使黃運基消沉,反而激發(fā)了他傾訴的欲望,于是辦報社成了他的一生的選擇。黃運基作品眾多,在研究西方文化的同時,從沒有停止過對中國文化的思考,并一直保持著對政治的熱情。
黃運基 - 簡介
黃運基,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奮斗在舊金山新聞文化領域,從投稿到編輯、總編輯以至獨立辦報。愛國熱情的新聞人,仗義執(zhí)言的政論家,披荊拓園的出版家,厚積精發(fā)的小說家,集于他一身。1972年,他自己一個人,一臺舊打字機,兩百美元的資金,創(chuàng)辦了中英文周刊《時代報》。他是記者、編輯,也是排字員、印刷工,推銷員、送報人。創(chuàng)刊號出版時,適逢周末華文報刊休刊時,他獨家首發(fā)消息:尼克松總統(tǒng)訪問中國!全市全美華文報紙中,成了獨家新聞!生活鑄就黃運基為人和為文的肝膽。他曾為此付出巨大的人生代價,曾經(jīng)遭遇人生的虐待。他,曾被美國憲兵逮捕監(jiān)禁;他,曾被美國軍事法庭審判;他,曾被美國移民局取消公民資格;他,曾同美國移民局打了十年官司。1998年美國舊金山市議會通過議案,并宣布1998年2月1日為舊金山“黃運基和美華文化人報日”。表彰他幾十年的新聞、文化事業(yè)的貢獻。
黃運基 - 人物經(jīng)歷
黃運基,中國廣東省珠海市斗門縣人,1932年10月5日出生。5歲時母親病逝,他和妹妹被伯父收養(yǎng)。在那個年代,黃運基幼小的心靈過早地體會出艱辛,而童年小伙伴翠翠慘遭活埋的經(jīng)歷,更是讓他生出對舊社會的憤恨之情。
黃運基15歲時隨父親來到美國,剛踏上所謂的自由平等的土地,迎接他的卻是被關進移民局的拘留所。之后在美國軍隊中因提出中美應該建交的想法,而被勒令“不榮譽退伍”。60年代的“坦白”運動中被投進監(jiān)獄、取消了國籍,他又跟美國政府打了10年的官司。在美國,民青朋友為他打開了一扇門,接觸到更為廣闊的視野,感受到個體融入到一個更大集體的精神激勵。美國的生活讓他深刻地體會到要平等、要奮發(fā),他的心中就萌發(fā)出許多的想法想要去抒發(fā),而當記者、辦報則是有話要說的最好的途徑。
黃運基1948年隨父親赴美謀生。自幼失學,中西文化全靠自學,一輩子當小學生。自20世紀五十年代起為紐約《美洲華僑日報》撰稿。六十年代中期,先后任美國舊金山《東西報》及《世界日報》編輯。1969-1971年任舊金山《華聲報》總編輯兼總經(jīng)理。1972年任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講師。1972年創(chuàng)辦《時代報》,任社長兼總編輯。1975年至2002年3月,任舊金山市政府官方翻譯,專責翻譯每年的選舉資料《選民手冊》。1995年2月創(chuàng)辦《美華文化人報》美華文學雙月刊,1998年6月改為《美華文學》雜志,歷任社長。黃運基現(xiàn)任美國華文文藝界協(xié)會名譽會長、《美華文學》雜志社長、時代有限公司總裁。
黃運基 - 個人作品
黃運基的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異鄉(xiāng)三部曲》第一部《奔流》、第二部《狂潮》(沈陽出版社);中短篇小說集《舊金山激情歲月》(珠海出版社);散文集《唐人街》(廣州花城出版社);《黃運基選集》第一、二卷(時代有限公司出版)。
黃運基在美國生活了半個多世紀,觀察與思考美國生活,尤其是在中西兩種文化的比較視野中觀察與思考美國文化及其諸種現(xiàn)象。在美國生活中,黃運基展示了美國的各方各面,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如《有車的煩惱》、《拖車》、《生活費的困惑》;大到對文化現(xiàn)象的反思,如《暴力文化》、《魂斷雙子樓》、《后遺癥》、《反應過度》等。
黃運基 - 作品特色
黃運基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是他的心跡和足跡,愛憎分明,虛構(gòu)不了。他的作品內(nèi)涵陽剛之氣,有金剛怒目的血性,有拍案而起的激烈,顯示出漢語寫作的“鐵肩擔道義”的文化情懷。人格決定文格。黃運基他在《世事如棋局局新》一文中,20世紀50年代,他在美國軍隊服兵役時,曾提出中美應當建交的想法,被軍事法庭以“非美”分子定罪,而勒令“不榮譽退伍”;60、70年代,他極力反對美國卷入越南戰(zhàn)爭,認為是一場不正義的戰(zhàn)爭。
一個作家在寫作道路上能走多遠,關鍵取決于人格的力量。黃運基的文章,是沒有技巧的,他的文字呈現(xiàn)的是一種大智慧大悲憫,他的作品是尖銳的,也是疼痛的,打動的是一種良知的在場,正義的在場。黃運基先生在生活中就是一個高尚的人,坦蕩的人,淳厚的人。他熱心推動海外文學發(fā)展,是美西文壇的孟嘗君:從80年代開始,他一直是美國西部《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惟一承印者;他從現(xiàn)實出發(fā),從心靈出發(fā),他的文字以一種崇高傲岸的氣質(zhì),喚醒著那些沉睡在庸俗生活中的良心,以及可能遠離的文化立場。
在對西方文化反思的同時,黃運基也沒有忘記對中國文化的思考。美華文學是一種移植中的文學,脫離了華文主流社會機制的‘距離觀照’,使美華文學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顯得清醒有效,而西方文化“張揚個性”的機制使置身其中的美華作家對傳統(tǒng)的汲取、抉擇突破了單一的群體使命,而富有個性價值色彩。《東西之間》談到的是兩種教育形式上的差異。美國式的家庭教育,自小就教育孩子獨立,少時不喜歡別人叫他們“小孩子”,年齡大了也不喜歡別人說他們“老”。而在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中,小孩子是家人的“寶貝”,家長教導孩子要乖要聽話。謙虛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美德,而西方人則認為自信更為重要。中西差異在同一家庭兩代人的觀念上也表現(xiàn)出來。黃運基從兩代人對文化認同的差異,提升到大的民族的背景中去觀照,使得散文沖破個人情感的狹小局限,形成開闊的文化視野。
在黃運基的每一篇散文里都可以看到思考的火花,而這種思考的背后則是從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承繼下來的憂患意識和歷史感。黃運基的散文,深刻而不沉滯,一股熱情向上的基調(diào)貫穿于文章之中,使得讀者被他的這種感性的抒發(fā)所感染。他的散文沒有那種因為過于關注政治而帶來的沉悶,也沒有沉迷于文化思索時的尖刻,至于親情友情的親切纏綿,則總能溫暖人心。
黃運基 - 人物生活
黃運基先生的英文名叫maurice,凡有中國大陸留學生到舊金山來,他都會熱情幫助。有些還在他家免費住宿,一住就是一年半載。那些來舊金山旅游的作家代表團,maurice也都是熱情接待,高興迎送。生活中的maurice是個感性多于理性的人。感性的他好動,喜歡結(jié)交朋友,助人為樂。開心的時候,他也會走下舞池跳一支舞曲。但他絕對不會泡吧,不會穿名牌服裝。生活中他相當儉樸,連飲料也不喝,只喝冰水。但聚餐時他會喝一點酒,然后舉著酒杯高興地說:cheers。
黃運基的夫人梁堅女士,是他青梅竹馬的童年伙伴,亦是他事業(yè)的鼎力支持者。早年他為了創(chuàng)辦《時代報》,沒有資金,把家里的住宅抵貸給了銀行,而梁堅女士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yè),便毅然開餐館。后來餐館賺了錢,有不少錢貼進了丈夫創(chuàng)辦的《時代報》中。黃先生后來的成功,有著夫人梁堅女士的汗馬功勞。黃運基先生盡管每次回祖國,都是“孤身之旅”,但在舊金山只要有什么重大活動,他不會忘記帶上夫人梁堅女士。梁堅女士的個性好靜,她平時不太愛出門,喜歡在家里做賢內(nèi)助,幫助丈夫為《美華文化人報》打電腦稿,但有機會陪伴著丈夫一起參加活動,心里還是很開心。到了晚年的黃運基先生享受到了天倫之樂。他常常跟兩個外孫在一起看書。有時在他們的客廳里,有時在黃運基的書房里,或者在他們的臥室里。
黃運基 - 人物評價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黃萬華為《舊金山激情歲月》作序中,黃萬華指出,黃運基是可以視為美華文學“草根文群”的帶頭人的,這不僅在于他年少漂泊美國,長期輾轉(zhuǎn)社會生活底層,有過當排字工、清潔工、儲運工、侍者和花農(nóng)等豐富經(jīng)歷,也不僅在于他創(chuàng)辦的《美華文學》聚集了一大批美華作家,成為20世紀90年代崛起在多元化的美華文壇的“草根”文學的主要陣地,更在于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構(gòu)成了美華文學“草根文群”的重要基石。出席《舊金山激情歲月》首發(fā)式的廣東省僑辦及深圳、江門和珠海市僑務界人士、知名作家等認為,黃運基其辛路歷程、錚錚鐵骨,是中華兒女“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寫照,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縮影。他的創(chuàng)作以小人物反映大世界,體現(xiàn)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眷戀和深情厚意,也豐富了廣東華僑文化寶庫,為廣東華僑文化增光。
黃運基當過工人、花農(nóng)、辦過報,任過大學講師,政府官方翻譯。他是一個思維敏捷、語言犀利的“政論家”。他的著作經(jīng)常涉及的主題是國際風云、美國動態(tài)、中國巨變。浸透在他骨子里的,并不是從他儒雅的外表所能看清。他血液里流淌著一股激情,那激情便是對政治的敏銳,對文學的喜愛,和對祖國的深切懷念。黃運基先生的散文是一種很樸素、感情很真摯的散文。他不是那種按某種程式,用華麗的詞藻制造出來的“外部”散文。他注重生命本原,“以我手寫我心”的方式,傾訴著自己一生的追求與熱愛,傾訴著國際時事、鄰里鄉(xiāng)親、兒女情長,以及一份對逝去歲月的緬懷與追憶。
黃運基 - 參考資料
[1] 中國石化新聞網(wǎng) http://www.sinopecnews.com.cn/staff/content/2008-11/25/content_573803.htm
[2] 人物聚焦 http://www.chinaqw.com/node2/node2796/node2829/node3243/userobject6ai68608.html
[3] 廣東僑網(wǎng) 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qwxw/200402260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