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存壽 - 生平
1930年9月2日,宋存壽出生于江蘇江都,畢業(yè)于揚州震旦高中。
1949年,宋存壽赴香港,在嘉華印刷廠任會計練習生,同時考入香港文化?茖W校新聞科夜間部學習。在印刷廠宋存壽結識了任會計助理的胡金銓,兩人都愛好電影,于是經(jīng)常結伴觀賞。1955年,經(jīng)胡金銓介紹宋存壽進入羅維經(jīng)營的四維影片公司,擔任羅維自導自演的電影《多情河》編劇,這是他首度擔任電影實務工作。胡金銓后來到龍馬電影公司作美工,并介紹宋認識李翰祥。1956年再由李翰祥介紹進邵氏電影公司任編劇,同時也為多部電影做過場記。
1958年宋存壽又隨卜萬蒼加入童月娟的新華電影公司,1961年宋存壽升為副導演。1963年他隨李翰祥赴臺組國聯(lián)電影公司,并任李翰祥《七仙女》、《狀元及第》及《西施》等片之副導演,期間為邵氏、新華等影片公司編寫電影劇本《一夜風流》、《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同時擔任場記。1965年首次執(zhí)導電影《天之驕女》。
1972年宋存壽與聯(lián)邦影業(yè)新演員出身的趙瑛瑛結婚。與郁正春、楊偉雄合組“八十年代”電影公司。執(zhí)導影片《母親三十歲》。1973年執(zhí)導瓊瑤小說改編的影片《窗外》,發(fā)掘新人林青霞。七十年代宋存壽執(zhí)導了《秋霞》、《花非花》等多部愛情文藝片。
1982年之后,宋存壽開始參與電視劇幕后制作,其電影作品受到國際影評及學術界之肯定,2001年3月獲法國杜維爾亞洲影展頒發(fā)象征終生成就獎的“金蓮獎”,推出“向大師致敬:宋存壽影展”。12月獲第3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終生成就獎。
2006年5月宋存壽因長期受帕金森癥所苦,住進臺北市大園贍養(yǎng)院。2008年5月27日下午3時30分因肺炎高燒不退病逝于大園贍養(yǎng)院。
宋存壽 - 評價
人們歷來公認宋存壽最佳作品為《破曉時分》、《母親三十歲》及《窗外》,備受影評人及知識分子肯定!洞巴狻放跫t了后來走紅臺港二十余年的林青霞,但因為原著作者抗議版權問題而沒有在臺灣公映。
宋存壽融形式與內涵為一體,風格清淡雋永,擅長在平實的敘述中烘托出充滿人味的感情世界。在他的電影里,普遍觀照人們由農業(yè)社會轉入工商社會的變遷中造成的個人價值的轉化,所以臺灣電影學者李道明稱他的作品主題大多是“個人的情欲與團體道德規(guī)范的沖突、個人主義與家族主義的沖突、個人與社會的沖突、個人與傳統(tǒng)的沖突”。然而由于宋存壽本人清淡樸實的審美趣味,他并沒有將沖突強烈的題材處理得夸張輕浮,而只是悲憫地呈現(xiàn)出這些人物的沖突、掙扎,并最終屈服于傳統(tǒng)的“成熟”過程。他不在影片里給觀眾講華而不實的大道理,只求把一些通俗、言情的故事拍得細膩、恰到好處。
宋存壽 - 作品
1966年 《天之驕女》
1968年 《破曉時分》(中國影評人協(xié)會1968年度最佳國語片第一名)
1969年 《鐵娘子》
1971年 《庭院深深》(第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優(yōu)等劇情片及最佳男主角王戎)
1972年 《輕煙》、《窗外》(1977年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jié))
1973年 《心蘭的故事》、《母親三十歲》(中國影評人協(xié)會1973年度最佳國語片第一名;1977年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jié))
1974年 《早熟》、《古鏡幽魂》、《夜半怪談》、《女記者》
1975年 《晨星》、《水云》
1976年 《秋霞》(第1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優(yōu)等劇情片及最佳女主角陳秋霞)
1978年 《花非花》、《此情可問天》、《留下一片相思》、《鸚鵡傳奇》
1979年 《第二道彩虹》、《流水落花春去》
1980年 《我歌我泣》、《侯鳥之愛》、《走不完的路》
1982年 《翹家的女孩》、《老師,斯卡也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