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巴丁,J.(John Bardeen 1908.5.23—1991.1.30)
理論物理學家。
生平
1908年5月23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城,1923年入 威斯康星大學電機工程系就學,畢業(yè)后即留在該校擔任電機工程研究助理。1930-1933年在匹茲堡海灣實驗研究所從事地球磁場及重力場勘測方法的研究。1928年獲威斯康星大學理學士學位,1929年獲碩士學位。1936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1933年到普林斯頓大學,在E·P·維格納的指導下,從事固態(tài)理論的研究。1935-1938年任 哈佛大學研究員。1936年以《金屬功函數(shù)理論》的論文從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38-1941年任明尼蘇達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1941-1945年在華盛頓海軍軍械實驗室工作,1945-1951年在貝爾電話公司實驗研究所研究半導體及金屬的導電機制、半導體表面性能等基本問題。1947年和其同事W·H· 布喇頓共同發(fā)明第一個半導體三極管,一個月后,W· 肖克萊發(fā)明PN結晶體管。這一發(fā)明使他們?nèi)双@得1956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巴丁并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科研方向與獲獎情況
1951年迄今,他同時任伊利諾伊大學物理系和電機工程系教授。他和L·N·庫珀、J·R·施里弗合作,于1957年提出低溫超導理論(BCS理論),為此,他們?nèi)吮皇谟?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同一領域(固態(tài)理論)中,一個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晚年他研究如何用簡單而基本的成分理解大自然非常復雜的性質(zhì),對整個近代理論物理學發(fā)展提出明確的見解。1980年他發(fā)表題為《物質(zhì)結構的概念統(tǒng)一》的總結性論文,強調(diào)相同的基本物理概念可以廣泛地用于表面上似乎懸殊的各個問題上,包括固體、液晶、核物質(zhì)、高能粒子等領域。
巴丁發(fā)明了晶體管.1956年和肖拉克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72年巴丁,庫柏,施里弗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巴丁于1991年1月30日上午8時45分去世
巴。禾K聯(lián)“天基激光武器”研發(fā)的失敗
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13日報道稱,“8月10日,美國導彈防御局為一架波音747—400F原型機配備了紅外傳感器,用它攔截一枚從加州圣尼古拉島發(fā)射的導彈。一時間,美軍多種激光武器包括陸基的、天基的和艦載、機載的激光器陸續(xù)扮靚登場,大有令世界為之震撼的架勢。
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13日報道稱,“8月10日,美國導彈防御局為一架波音747—400F原型機配備了紅外傳感器,用它攔截一枚從加州圣尼古拉島發(fā)射的導彈。在導彈升空后,這架波音747—400F飛機探測、跟蹤并模擬了從飛機上發(fā)射導彈攔截來襲導彈的過程。這是美國導彈防御局首次利用u2018儀器u2019導彈確認其機載激光武器研制工作。接下來,導彈防御局將在今年秋天進行首次實彈測試,利用機載激光武器攔截一枚彈道導彈。”
英國《每日電訊報》說,美國海軍以激光武器擊落移動目標,已經(jīng)使科幻小說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這次在加州的測試,對激光武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天……這比星球大戰(zhàn)更加真實”。
一時間,美軍多種激光武器包括陸基的、天基的和艦載、機載的激光器陸續(xù)扮靚登場,大有令世界為之震撼的架勢。加拿大知名防務網(wǎng)站《全球研究》日前撰文稱,“美方此舉針對中俄意圖明顯,無異于與后者作公開攤牌!庇谑呛,國內(nèi)的“軍迷”網(wǎng)友們也有些輿情沸揚。
美軍的多種激光武器真有那么玄妙嗎?年齡大點的讀者一定不會忘記,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經(jīng)有部科幻電影在全國引起轟動,它就是根據(jù)同名小說改編的《珊瑚島上的死光》。這里面講述的所謂“死光”,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稱的激光。
從激光技術誕生的那一刻起,科學家們就意識到它作為一種新技術武器可能帶來的生命殺戮。于是,最初的命名就是“死光”——“死亡之光”。
冷戰(zhàn)時期,美蘇爭霸,對于激光武器的研發(fā),必然是帶有搶占軍備先機的競賽與戰(zhàn)略角力;仡櫮嵌螝v史,真有點劍拔弩張、殺氣騰騰。當然也是充滿了人才、技術、資金和體制的較量。
1981年美國人研制“太空穿梭機”獲得成功,這對蘇聯(lián)產(chǎn)生了強烈的震動。蘇聯(lián)軍界普遍認為:航天飛機(中國人對“太空穿梭機”的譯名)是一種可以在外層空間部署核武器的平臺,表明美國欲將戰(zhàn)爭從地面引向外層空間,搶先構筑天基武器平臺。
1983年3月,美國里根政府又提出了“星球大戰(zhàn)”計劃,兩個超級大國新一輪的空間武器競賽隨即拉開。美國先后將研制的重點放在離子束武器、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等定向能武器方面,而蘇聯(lián)則在激光武器方面奮起直追。作為與航天飛機在外層空間競爭的武器平臺,可以用于部署并防御美國彈道導彈的秘密武器——“極地”號飛船、“能源”號運載火箭、“暴風”號航天飛機等等,則成為蘇聯(lián)版“星球大戰(zhàn)”計劃的核心部分。
據(jù)現(xiàn)在解密的檔案看,“極地”號由服務艙和武器艙兩個艙段組合而成。服務艙有四臺主推動發(fā)動機,20臺用于調(diào)整飛船姿態(tài)的輔助發(fā)動機,16臺姿態(tài)微調(diào)發(fā)動機,太陽電池翼等;飛船的綜合管理系統(tǒng)、通信系統(tǒng)、遙感控制系統(tǒng)、加熱系統(tǒng)、天線及其他民用科學實驗裝置也安設在該艙段。武器艙主要用于配置激光武器系統(tǒng),艙內(nèi)有二氧化碳儲罐,兩臺渦輪壓縮機,艙外則配置有旋轉激光炮塔。
“極地”號的核心武器是由禮炮設計局研制的二氧化碳激光器,具備較高的輸出功率,發(fā)出的10.6微米波長激光光束,具有良好的穿透力。但該激光器也存在著蘇聯(lián)產(chǎn)品的通病,如體積大,能量轉換效率低,發(fā)熱量高等缺點。禮炮設計局最初選用的激光器功率為 2兆瓦,終因體積和重量原因不得不改用功率為 1兆瓦的小型激光器。該激光器僅在伊爾—76運輸機上完成過初次測試,就因政治任務需要而直接裝入飛船。
1987年5月13日,為測試天基激光武器,“極地”號進入發(fā)射狀態(tài)。于此前夕,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戈爾巴喬夫曾親臨拜科努爾,視察了矗立在發(fā)射架上的“能源”號火箭和“極地”飛船。然后,滿懷信心地去紐約參加聯(lián)合國會議。豈料,整個發(fā)射因“極地”號運載火箭控制系統(tǒng)出了故障未能進入預定軌道,致使80噸重的飛船墜返大氣層時爆炸解體,最終濺落在太平洋。這個由運載火箭故障引起的慘烈隕落,永久地封殺了蘇聯(lián)軍方試驗天基激光武器的夢想。事件在當時被判定為損害蘇聯(lián)國家利益,并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對科研人員予以懲戒,有的遭遇政治迫害,甚至鋃鐺入獄。此后,蘇聯(lián)再未進行過太空激光武器的研發(fā)和試驗。但此間的國際防務專家認為,在俄羅斯重振雄風的、雄心勃勃的武器研發(fā)計劃中,未必不曾考慮過繼承蘇聯(lián)的“遺產(chǎn)”。畢竟,失敗是成功之母。作為天基激光武器的先驅(qū),它也許將為未來的俄羅斯可能的實用天基激光武器研制打下基礎。
反思蘇聯(lián)的“天基激光武器”研發(fā)的失敗,它的根本錯誤,是在選擇天基或陸基武器平臺上出現(xiàn)偏離。美國人搞的陸基、艦載都是可行的,用波音飛機為機載平臺是否真如美國人所講的那么有效,特別是用民航機偽裝后在敵國邊境線上攔截導彈,或許有些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