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是美國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師,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他設計的許多建筑受到普通的贊揚,是現(xiàn)代建筑中有價值的瑰寶。賴特對現(xiàn)代建筑有很大的影響,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歐洲新建運動的代表人物有明顯的差別,他走的是一條獨特的道路。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 個人簡介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英語:Frank Lloyd Wright,1867年6月8日-1959年4月9日),在威斯康星州的RichlandCenter出生;1959年4月9日,在亞利桑那州的Phoenix死去,享年91歲。他的父親WilliamCaryWright是一個音樂家、傳教士;他的母親AnnaLloydJones來自一個位于威斯康星州的SpringGreen附近的威爾士家庭,是一個老師;賴特有兩個妹妹,Jane(生于1869年)和Maginel(生于1877年)。

    20世紀上半葉最有影響的建筑師之一。在他超過70年的建筑師生涯(從1887年到1959年)中,不僅設計了一系列具有個人風格的高質量作品,還影響了整個美國建筑的進程。直到今天,他可能還是美國最著名的建筑師。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 生平經歷

    1867年6月8日,賴特出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里奇蘭森特。他只在大學上了兩年工程系,便到芝加哥D.阿德勒和L.沙利文的建筑事務所工作。這期間芝加哥學派的設計思想給賴特以深刻的啟發(fā),他一生對大城市持批判態(tài)度,很少設計摩天大樓,設計最多、最為精彩的建筑類型就是別墅和住宅。 

    1893年,賴特自設事務所,致力于尋求適合于美國中西部的住宅建筑風格,當時其他青年建筑師亦在作同樣探討,形成所謂“草原學派”。1900年,草原式建筑風格趨于成熟,賴特成為這一風格的主要創(chuàng)導人。草原式住宅被作為商品建筑而大量興建,它用簡潔的墻面、寬敞的起居室、環(huán)境采暖裝置等取代了住宅中復雜的細節(jié),經濟合理地達到了舒適、方便、寬敞的功能。 

    賴特早期的作品并不為美國人所接受。最早認識到賴特價值的是歐洲人。

    1908年德國人弗蘭基到美國哈佛大學講學,深為賴特的作品吸引,并說:“德國人正在摸索你實際已經做到了的東西。美國人在50年內不會有接受你作品的準備!泵芩埂し驳铝_在參觀了賴特作品展之后也說:“他的影響即使看不見也會感覺得到! 

    1915年——1922年,應日本邀請設計的東京帝國飯店 (1967年拆除)是賴特的重要作品之一,舒適豪華,空間優(yōu)美,結構獨特。完工后一年即經受了東京最嚴重地震的考驗。 

    30年代經濟危機時期,建筑活動停頓,他在普林斯頓、芝加哥、紐約等地任教,并在歐美各地巡回展出他的建筑藝術。

    1932年在其住所塔里辛設建筑訓練班。經濟好轉后,恢復了他作為杰出建筑師的地位。 

    給賴特帶來世界聲譽的建筑是他1936年為美國富翁霍夫曼在賓州“熊跑”溪上設計的流水別墅。在這項工程中,賴特發(fā)揮了他對鋼筋混凝土懸臂結構的偏愛,同時也深刻表達了他“有機建筑”的設計思想。 

    流水別墅完工之后,賴特開始為威斯康星州的約翰遜制蠟公司設計總部辦公樓和實驗樓,1950年完工。辦公樓是一幢7層建筑,空間封閉,采用蘑菇形空心圓柱,由下而上逐漸變粗,上部為一圓傘狀結構,其間的空檔玻璃覆蓋,形成一奇特的空間效果。建成之后,雖然由于施工質量問題頂棚經常漏水,公司老板寧可經常維修也舍不得拆這種頂棚形式。因為正是這種空間造型吸引不少參觀者,約翰遜制蠟公司也隨之聞名。 

    1943年開始設計,到賴特去世后才建成的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1943~ 1959)是他最后的杰作,也是他在鬧市區(qū)建造的唯一規(guī)模較大的建筑。古根海姆博物館沒有分隔的樓層,而是用螺旋形的斜坡一直到頂,實現(xiàn)了他多年來所設想的連續(xù)空間。 

    賴特是20世紀建筑界的浪漫主義者和田園詩人。他不同于歐洲的3位大師(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和柯布西耶),他們忽略空間的中心作用和人的參與欲望,而賴特則在空間中充分考慮到人的存在,考慮建筑與環(huán)境的有機結合。他提倡建筑形式多樣化,較早地否定了風行世界的國際式方盒子建筑形式,給后來的美國建筑思潮和世界各國的建筑發(fā)展以深刻的藝術上的啟發(fā)。 

    1959年4月9日,賴特在亞利桑那菲尼克斯去世。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 主要作品

    生前著有《自傳》(1932,1943年修訂)、《消失的城市》(1932)、《有機建筑》(1939)、《一個美國建筑》(1955)和《遺囑》 (1957)等著作。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 設計作品

    1902年 芝加哥威利茨住宅(WillittsHouse)

    1904年 紐約州布法羅市拉金公司辦公樓(LarkinBuilding)

    1907年 伊利諾州羅伯茨住宅(IsabelRobertsHouse,RiverForest,Illinois)

    1908年 芝加哥羅比住宅(RobieHouse)

    1911年 威斯康星州普林格林(SpringGreen,Wisconsin)建造居住與工作總部塔里埃森(Taliesin)

    1915-1922年東京帝國飯店(ImperialHotel)

    1936年 流水別墅(KaufmannHouseonWaterfall)

    年代不詳 約翰遜公司總部(Johnsonandson,IncRacine,Wiscosin)

    1938年 亞利桑那州斯科茨代爾(Scottsdale,Arizona)

    1959年10月建成開幕古根海姆博物館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 設計理念

    賴特從小就生長在威斯康星峽谷的大自然環(huán)境之中,在農場賴特過起了日出而居,日落而歇的生活。想大自然索取的艱苦勞動中了解了土地,感悟到蘊藏在四季之中的神秘的力量和潛在的生命流,體會到了自然固有的旋律和節(jié)奏。賴特認為住宅不僅要合理安排臥室,起居室,餐櫥,浴廁和書房使之便利日常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強家庭的內聚力,他的這一認識使他在新的住宅設計中把火爐置于住宅的核心位置,使它成為必不可少但又十分自然的場所。賴特的觀念和方法影響了他的建筑。
     
    賴特的一生經歷了一個摸索建立空間意義和它的表達,從由實體轉向空間,從靜態(tài)空間到流動和連續(xù)空間,在發(fā)展到四度的序列展開的動態(tài)空間,最后達到戲劇性的空間。布魯諾。塞維說如此評價賴特的貢獻:“有機建筑空間充滿著動態(tài),方位誘導,透視和生動明朗的創(chuàng)造,動態(tài)是創(chuàng)造性的,因為其目的不在于追求耀眼的視覺效果,而是尋求表現(xiàn)生活在其中人的活動本身。
    賴特提出了: 
    1.崇尚自然的建筑觀。
    賴特的草原式的住宅反映了人類活動,目的,技術和自然的綜合它們使住房與宅地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花園幾乎伸人到了起居室的心臟,內外混為一體。就日同人的生命。這樣,居室就在自然的懷抱之中。他認為:我們的建筑如果有生命力,它就應該反映今天這里的更為生動的人類狀況。建筑就是人類受關注之處,人本性更高的表達形式,因此,建筑基本上是人類文獻中最偉大的記錄,也是時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實的記錄。

    2.屬于美國的建筑文化。
    我們不應該無視后代的要求,但更應該尋求現(xiàn)時的歡樂和豐富的生活,革命不能無視過去的創(chuàng)造,但我們應該努力消化吸收使之進入我們的思想。賴特首先立足于吸收民間傳統(tǒng)有價值的東西去創(chuàng)立美國自己的文化,一個例證是住宅的門廊,它最早源于瑞士和帝國的敞廊,后來出現(xiàn)在美國南部種植園主的住宅中,到十九世紀初,美國的住宅普遍采用了門廊作為一個娛樂休息的面積,賴特接受了這一傳統(tǒng)構件,但在他的草原式住宅中他不是用門廊圍繞住宅內部而是把它用來保持和延長住宅的平面構圖,如溫斯路住宅。還有一個就是十字行平面的運用,這原來是美國傳統(tǒng)住宅的固有形式,這種平面有利于三面采光,賴特繼承了這種形式,但他使空間向外伸展,上下穿差,從而產生新的空間效果。

    3.活的有機的建筑

    建筑師應與自然一樣地去創(chuàng)造,一切概念意味著與基地的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使用木材,石料等天然材料,考慮人的需要和感情。賴特認為“只有當一切都是局部對整體如同整體對局部一樣時,我們才可以說有機體是一個活的東西,這種在任何動植物中可以發(fā)現(xiàn)的關系是有機生命的根本,……我在這里提出所謂的有機建筑就是人類精神活的邊縣,活的建筑,這樣的建筑當然而且必須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這種活的建筑是現(xiàn)代新的整體。這種“活”的觀念能使建筑師擺脫固有的形式的束縛,注意按照使用者,地形特征,氣候條件,文化背景,技術條件,材料特征的不同情況而采用相應的對策,最終取得自然的結果而并非是任意武斷地加強固定僵死的形式。這種從本身中尋求解答的方法也使建筑師的構思有利新的契機,從而靈感永不枯萎,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賴特的有機建筑觀念主張建筑物的內部空間是建筑的主體。賴特試圖借助于建筑結構的可朔性,和連續(xù)性去實現(xiàn)整體性。他解釋,這種連續(xù)可朔性包括平面的互迭,空間的接續(xù);墻,樓面,平頂既各為自身又是另方面的連續(xù)延伸,在結構中消除明確分解的梁柱體系,尤其是懸臂的運用,為整體結構,空間的內伸外延提供了技術可能!盎睢钡挠^念和整體性是有機建筑的兩條基本原則,而體現(xiàn)建筑的內在功能和目的,與環(huán)境協(xié)調;體現(xiàn)材料的本性是有機建筑在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表現(xiàn)。

    4.技術為藝術服務
    進入二十世紀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科學技術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各類機器相繼問世并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社會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變革,這對長期處于傳統(tǒng)形式的建筑師提出了挑戰(zhàn),在新技術面前賴特在設計實踐中鞭打自己對新的機器時代的熱情,他覺得住宅應該有輪船,飛機,汽車的流線型,因此結構應該表現(xiàn)出連續(xù)性和可朔性,尋求新時代的空間感。他說:“科學可以創(chuàng)造文明,但不能創(chuàng)造文化,僅僅在科學統(tǒng)治之下,人們的生活將變的枯燥無味,……工程師是科學家,并且可能也有獨創(chuàng)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但他不是一位有創(chuàng)造的藝術家”。

    5.表現(xiàn)材料的本性

    賴特的建筑作品充滿著天然氣息和藝術魅力,其秘訣就在于他對材料的獨特見解。泛神論的自然觀決定了他對材料天然特性的尊重,他不但注意觀察自然界浩瀚生物世界的各種奇異生態(tài),而且對材料的內在性能,包括形態(tài),文理,色澤,力學和化學性能等等仔細研究,“每一種材料有自己的語言……每一種材料有自己的故事,”“對于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家來說,每一種材料有它自己的信息,,有它自己的歌。”

    6.連續(xù)運動空間
    賴特并不認為空間只是一種消極空幻的虛無,而是視作為一種強大的發(fā)展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推開墻體,穿過樓板,甚至可以揭開屋頂,所以賴特越來越不滿足于用矩形包容這種力量了,他摸索用新的形體去給這種力量賦形,海貝的殼體給他這樣一種啟示,運動的空間必須有動態(tài)的外殼——一種無窮連續(xù)的可朔性。

    7.有特性和詩意的形式
    賴特對“簡潔”的看法是受到了日本的影響,他十分贊賞日本宗教關于“凈”的戒條,即凈心和凈身,視多余為罪惡,明顯地對日本傳統(tǒng)建筑發(fā)生過影響,主張在藝術上消除無意義的東西而使一切事物變得十分地自然有機,反樸歸真!袄寺笔琴囂赜袡C建筑語言,他說:“在有機建筑領域內,人的想象力可以使粗造的結構語言變?yōu)橄鄳母呱行问剑皇侨ピO計毫無生氣的立面和炫耀結構骨架,形式的詩意對于偉大的建筑就象綠葉與樹木,花朵與植物。肌肉與骨頭一樣不可缺少!
    賴特(FrankLioydWrignt)一生著述頗豐,先后撰寫出版作品:
    《AusgefürhteBautenandEntwürfe》
    《AusgefürteBauten》
    《AnAutobiography》
    《TheDisappearingCity》
    《TheNaturalHouse》
    《TheStoryoftheTower》
    《ATestament》
    《TheLivingCity》等作品。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 建筑思想

    “有機建筑”是現(xiàn)代建筑運動中的一個派別,賴特是這個流派的代表人物。這個流派認為每一種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夠生存于世的內在因素決定的。同樣地每個建筑的形式、它的構成,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問題的解決,都要依據(jù)各自的內在因素來思考,力求合情合理。賴特主張設計每一個建筑,都應該根據(jù)各自特有的客觀條件,形成一個理念,把這個理念由內到外,貫穿于建筑的每一個局部,使每一個局部都互相關聯(lián),成為整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建筑之所以為建筑,其實質在于它的內部空間。著眼于內部空間效果來進行設計,“有生于無”,屋頂、墻和門窗等實體都處于從屬的地位,應服從所設想的空間效果。這就打破了過去著眼于屋頂、墻和門窗等實體進行設計的觀念,為建筑學開辟了新的境界。

    這種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啟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機的,因而取名為“有機建筑”。

    這個流派主張建筑應與大自然和諧,就像從大自然里生長出來似的;并力圖把室內空間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進室內。相反,城市里的建筑,則采取對外屏蔽的手法,以阻隔喧囂雜亂的外部環(huán)境,力圖在內部創(chuàng)造生動愉快的環(huán)境。

    這個流派對待材料,主張既要從工程角度,又要從藝術角度理解各種材料不同的天性,發(fā)揮每種材料的長處,避開它的短處;認為裝飾不應該作為外加于建筑的東西而應該是建筑上生長出來的,要像花從樹上生長出來一樣自然。它主張力求簡潔,但不像某些流派那樣,認為裝飾是罪惡、認為機器是人的工具,建筑形式應表現(xiàn)所用工具的特點,有機建筑接受了浪漫主義建筑的某些積極面,而拋棄了它的某些消極面。這個流派對待傳統(tǒng)建筑形式的態(tài)度是,認為應當了解在過去時代條件下所以能形成傳統(tǒng)的原因,從中明白在當前條件下應該如何去做,才是對待傳統(tǒng)的正確態(tài)度,而不是照搬現(xiàn)成的形式。賴特的流水別墅、西塔里埃辛冬季營地以及德國建筑師沙龍的柏林愛樂音樂廳是有機建筑的實例。

    流水別墅是賴特為卡夫曼家族設計的別墅。在瀑布之上,賴特實現(xiàn)了“方山之宅”(houseonthemesa)的夢想,懸空的樓板鉚固在后面的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層幾乎是一個完整的大房間,通過空間處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種從屬空間,并且有小梯與下面的水池聯(lián)系。正面在窗臺與天棚之間,是一金屬窗框的大玻璃,虛實對比十分強烈。整個構思是大膽的,成為無與倫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現(xiàn)代建筑。

    從流水別墅的外觀,我們可以讀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腰橋、便道、車道、陽臺及棚架,沿著各自的伸展軸向,越過山谷而向周圍凸伸,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種詭異的空間秩序緊緊地集結在一起,巨大的露臺扭轉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巖石突然下落一般,無從預料的整個建筑看起來像是從地里生長出來的,但是它更像是盤旋在大地之上。這個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們意識之中,以其具象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新體驗,它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時間的質地,為了越過建筑史的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飛躍而起,坐落在賓夕法尼亞的巖崖之中,指揮著整個山谷,超凡脫俗,建筑內的壁爐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巖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偉的外部空間使流水山莊更為完美,在這兒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現(xiàn)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

    流水別墅的建筑造型和內部空間達到了偉大藝術品的沉穩(wěn)、堅定的效果。這種從容鎮(zhèn)靜的氣氛、力與反力相互集結之氣勢,彌漫在整個建筑內外及其布局與陳設之間。

    不同凡響的室內使人猶如進入一個夢境,通往巨大的起居室空間之過程,正如經常出現(xiàn)在賴特作品的特色一樣,必然先通過一段狹小而昏暗的有頂蓋的門廊,然后進入反方向上的主樓梯透過那些粗獷而透孔的石壁。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別墅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獷的巖石。石的水平性與支柱的直性,產生一種明顯的對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構件,貫穿空間,飛騰躍起,賦予了建筑最高的動感與張力。賴特對于國際形式主義、空談機能主義的態(tài)度,濃縮地表現(xiàn)在由起居室通到下方溪流的樓梯。這個著名的樓梯,關聯(lián)著建筑與大地,是內、外部空間不可缺少的媒介,且總會使人們禁不住地一再流連其間。
     
    流水別墅可以說是一種以正反相對的力量在微妙的均衡中組構而成的建筑。也可以說是水平或傾斜穿插推移的空間手法,交錯融合的稀世之作。

    流水別墅的空間陳設的選擇、家具樣式設計與布置都獨具匠心。同時卡夫曼家人對這幢無價產業(yè)付出了愛和關切,他們以偉大的藝術品、家具、勤快的維護工作以及他們私人的物品來陪襯它。建筑永遠是建筑師的作品,但卻無法供給有關私人的物品,但夫曼能夠辦到,并能夠珍惜賴特的一切努力。

    1937年,賴特又提出了“美國風格”住宅建筑,這種建筑是針對中產階級設計的中等價格的住房,采用現(xiàn)代主義的簡單幾何形式,沒有裝飾細節(jié),內部空間可以自由安排,賴特為這種建筑設計了模式系統(tǒng),作為設計與施工的基本標準。這一類建筑雖然不如賴特其他建筑那么顯赫,然而對美國住宅建筑的影響卻最大,戰(zhàn)后美國各地興建的大量中產階級住宅基本上都采用了他的“美國風格”住宅建筑原則。此后,賴特依然不斷從事設計,1943年開始著手設計的古根海姆美術館是他的經典代表作。

    賴特的設計中有裝飾性的細節(jié)設計,愛使用暖色系的色彩,擅長將現(xiàn)代材料和自然材料配合使用,在空間的自由運用和建筑與自然關系的處理方面有非常獨到的地方,不同于普通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設計師。他討厭拘泥于機械美學而把建筑空間變得冷漠的做法,發(fā)展了“有機建筑”的理論,不同于現(xiàn)代主義的簡單理性方式。賴特本人也曾否認與現(xiàn)代主義的關系,但是,他在畢生的設計實踐中都堅持使用現(xiàn)代建筑材料,采用現(xiàn)代建筑結構,作品有強烈的功能主義傾向,賴特是一個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現(xiàn)代主義大師。
    有機設計
    建筑的結構、材料、建筑的方法融為一體,合成一個為人類服務的有機整體。有機設計其實就是指的這個綜合性、功能主義的含義。
    有機建筑提出六個原則,即:
    1)簡練應該足藝術性的檢驗標準;

    2)建筑設計應該風格多種多樣,好像人類一樣;

    3)建筑應該與它的環(huán)境協(xié)調,他說:“一個建筑應該看起來是從那里成長出來的,并且與周圍的環(huán)境和諧一致!

    4)建筑的色彩應該和它所在的環(huán)境一致,也就是說從環(huán)境中采取建筑色彩因素;

    5)建筑材料本質的表達;

    6)建筑中精神的統(tǒng)一和完整性。

    有機建筑的觀點并不是呆板的,而是充滿了靈活性的方法。賴特曾經表示喜好用鋼筋混凝土仿照植物的結構來設計建筑,結構中間是一個樹干(trunk),深埋在地下,每層樓好像足在樹干上長出來一樣,層層加上,陽光從上至下穿過天窗進入室內,造成自然照明的感覺,日光與月光都有類似的效果。賴特稱這為有機建筑。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 所做貢獻

    賴特對于傳統(tǒng)的重新解釋,對于環(huán)境因素的重視,對于現(xiàn)代工業(yè)化材料的強調,特別是鋼筋混凝土的采用,和一系列新的技術(比如空調的采用)。為以后的設計家們提供了一個探索的、非學院派和非傳統(tǒng)的典范,他的設計方法也成為日后新探索的重要借鑒。


    TAGS: 1867年出生 1959年逝世 建筑學家 美國建筑師 自然科學家
    名人推薦
    • 坂茂
      坂茂(日本建筑師),1957年出生于日本東京。1977年至1980年就讀于南加州建筑學院,1980年至1982年就讀于庫柏聯(lián)盟建筑學院,1982年至1983年在東京為著...
    • 蔡義漢
      蔡義漢 男,1932年1月生,浙江寧波人。天津大學天津地熱研究培訓中心教授。歷任天津大學熱工教研室副主任,熱工試驗室主任,天津地熱研究培訓中心主...
    • 戴復東
      戴復東(1928.04.25 -2018.02.25),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市,籍貫安徽無為縣,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學與建筑設計專家,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曾任同濟大學...
    • 關頌聲
      關頌聲(1892年~1960年),字校聲,廣東番禺人。1892年8月29日生于天津,1960年11月27日病逝臺北。曾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和清華學校。
    • 黑川紀章
      黑川紀章,日本建筑師。1934年4月生于名古屋市,1957年畢業(yè)于京都大學建筑學專業(yè),后就讀于東京大學,以研究生身份在丹下健三研究室工作,1959年獲...
    • 劉伍明
      男,湖南人,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并任物理所凝聚態(tài)理論與材料計算實驗室副主任。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