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李紳

    李紳

    李紳(772—846)漢族,唐朝亳州譙縣(今亳州人),字公垂。27歲考中進(jìn)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xué)史上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nóng)》詩兩首:“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蹦捑娜丝,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他雖成就顯著,但生活奢侈、人品低劣、拉幫結(jié)派,一生中最大的污點,是他晚年經(jīng)手的“吳湘案”,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臺。

    李紳 - 簡介

    李紳,字公垂,潤州無錫人。為人短小精悍,于詩最有名,時號短李。元和初,擢進(jìn)士第,補國子助教,不樂,輒去。李锜辟掌書記,锜抗命,不為草表,幾見害。穆宗召為右拾遺、翰林學(xué)士,與李德裕、元稹同時號三俊,歷中書舍人、御史中丞、戶部侍郎。敬宗立,李逢吉構(gòu)之,貶端州司馬,徙江州長史,遷滁、壽二州刺史,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太和中,擢浙東觀察使。開成初,遷河南尹、宣武節(jié)度使。武宗即位,召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進(jìn)尚書右仆射,封趙郡公。居位四年,以檢校右仆射平章事節(jié)度淮南。卒贈太尉,謚文肅!蹲肺粲卧姟啡,《雜詩》一卷。今合編為四卷。

    李紳 - 生平

    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jīng)義。15歲時讀書于惠山。青年時目睹農(nóng)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nóng)》詩2首,內(nèi)有“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nóng)詩人。貞元二十年(804)李紳再次赴京應(yīng)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后世。元和元年(806)中進(jìn)士,補國子監(jiān)助教。 后離京至金陵,入節(jié)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后獲釋,回?zé)o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xué)士,卷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fā)泄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歷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jié)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游詩》3卷,并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jīng)歷。開成五年任淮南節(jié)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書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為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fēng)辭位。后又出任淮南節(jié)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歸葬于故鄉(xiāng)無錫。贈太尉,溢文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收錄于《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

    生活奢侈


    李紳,字公垂,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擔(dān)任過武則天時期的中書令,祖父和父親都是唐朝的地方官,但他六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全靠母親含辛茹苦將他養(yǎng)育成人。因此,李紳年輕時寫出《憫農(nóng)》這樣貼近農(nóng)民生活、反映農(nóng)民艱辛的詩作,是有生活基礎(chǔ)的。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李紳考中進(jìn)士,步入仕途。他從國子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封趙國公。然而,李紳發(fā)跡后再也沒有了憫農(nóng)之心,逐漸蛻變成了一個花天酒地、貪圖享受之人。野史中記載,李紳為官后“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dá)幾百貫。他特別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耗費活雞三百多只,院后宰殺的雞堆積如山,與他同一時代的眾多文人皆對其嗤之以鼻。

    人品低劣

    只是生活奢侈,倒無可指摘,但他發(fā)跡后愛耍權(quán)威,無情無義就是人品低劣了!对葡炎h》中記載,李紳發(fā)跡之前,經(jīng)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做客,每次見到李元將都稱呼“叔叔”。李紳發(fā)跡之后,李元將因為要巴結(jié)他,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還有一個姓崔的巡官,與李紳有同科進(jìn)士之誼,有一次特地來拜訪他,剛在旅館住下,家仆與一個市民發(fā)生爭斗。李紳問那個家仆是干什么的,家仆說:“是宣州館驛崔巡官的仆人!崩罴澗箤⒛瞧腿撕褪忻穸继幰詷O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來,說:“過去我曾認(rèn)識你,既然來到這里,為何不來相見?”崔巡官連忙叩頭謝罪,可李紳還是把他綁起來,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時,嚇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聲。當(dāng)時人們議論紛紛:“李紳的族叔反過來做了他的孫子,李紳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由于李紳為官酷暴,當(dāng)?shù)匕傩粘3?dān)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紳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fēng)而去不必報來。”

    拉幫結(jié)派

    發(fā)跡后的李紳還熱衷于拉幫結(jié)派。唐朝中晚期,士族勢力逐漸衰微,庶人階層通過科舉進(jìn)入了政權(quán)的核心。而原來掌握大權(quán)的士族又不甘心放棄政權(quán),于是同庶人出身的官員爭奪權(quán)力。士族官員以李德裕為首,故稱李黨。庶人官員以牛僧孺為首,故稱牛黨。牛李兩黨水火不容,雙方互相傾軋了近40年,史稱“牛李黨爭”。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權(quán)力斗爭中,李紳緊跟李黨老大李德裕,是李黨中的骨干分子。

    吳湘案

    李紳一生中最大的污點,是他晚年經(jīng)手的“吳湘案”。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jié)度使。其時,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污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后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以死刑。但此案上報到朝廷后,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復(fù)查。崔元藻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吳湘貪贓屬實,但款項不多,強娶民女之事則不實,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紳卻一意孤行,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臺。

    李紳為何執(zhí)意處死吳湘?按照奏章中的說法,事情的起因是揚州都虞候劉群欲娶流落廣陵的美女阿顏,不料阿顏的養(yǎng)母卻悄悄把阿顏嫁給了江都縣尉吳湘,劉群聞訊后非常氣憤,就唆使他人舉報吳湘貪污公款、強娶民女。但是,如果李紳與吳湘之間沒有私人恩怨,李紳不可能如此堅決地處死吳湘。因此,一些史籍中對此事另有說法!侗眽衄嵮浴分械恼f法是,李紳欲納美女阿顏為妾,沒想到卻被吳湘捷足先登了,李紳勃然大怒,欲置吳湘于死地。由于吳湘迎娶阿顏的聘禮豐厚,李紳便下令調(diào)查他的收入來源,很快便發(fā)現(xiàn)吳湘有貪污行為。而《冊府元龜》中的說法是,李紳欲奪阿顏獻(xiàn)給李黨老大李德裕,所以一心想干掉吳湘這個絆腳石。

    不過,以上說法不見得真實。畢竟李紳和李德裕都是老之將死之人(李紳在此事后第二年就死了,李德裕死于五年后),不太可能為爭奪一美貌女子謀人性命。而且,李紳家中私妓成群,完全沒有必要奪人所愛。詩人劉禹錫任蘇州刺史時,李紳請他飲酒,并讓幾名家妓出來作陪。劉禹錫對其中一位一見傾心,一時詩興大發(fā),吟了一首《贈李司空妓》:“高髻云鬢新樣妝,春風(fēng)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崩罴澮妱⒂礤a如此著迷,便將這位家妓送給了劉禹錫。由此可見,李紳有時候也挺慷慨,并沒有瘋狂到想把所有的貌美女子都占為己有的地步。

    其實,李紳執(zhí)意處死吳湘,是為討好李黨老大李德裕而實施的一次報復(fù)行動。原來,吳湘的叔父吳武陵當(dāng)年得罪過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兩家是世仇。李德裕當(dāng)上宰相后,也借故整過吳武陵,并將他貶為潘州司戶參軍,后吳武陵郁郁而終。李紳自然很清楚吳李兩家的歷史恩怨,為了取悅李德裕,李紳將吳武陵的侄子吳湘也列為報復(fù)對象,因而羅織罪名,處其死刑。事實上,李德裕同此案也脫不了干系。御史崔元藻回京后說吳湘罪不至死,時任宰相李德裕立即將他貶為崖州司戶參軍,企圖掩蓋真相。

    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即位后罷免了李德裕的宰相職務(wù),李黨一干人等全部被貶去崖州。這時,吳湘的哥哥吳汝納為弟鳴冤,請求朝廷復(fù)查吳湘案,三司復(fù)查后吳湘終于得到平反。這時李紳雖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規(guī)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紳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李紳

    李紳 - 傳記記載

    《追昔游集》自序
    追昔游,蓋嘆逝感時,發(fā)于凄恨而作也;蜷L句,或五言,或雜言,或歌或吟,或樂府齊梁,不一其詞,乃由牽思所屬耳。起梁漢,歸諫垣,升翰苑,承恩遇,歌帝京風(fēng)物,遭讒邪播越,歷荊楚,涉湘沅,逾嶺嶠,抵荒陬,止高要,移九江,泛五湖,過鐘陵,溯荊江,守滁陽,轉(zhuǎn)壽春,改賓客,留洛陽,廉會稽,過梅里,遭讒者再為賓客分務(wù),歸東周,擢川守,鎮(zhèn)大梁,詞有所懷,興生于怨,故或隱或顯,不常其言,冀知音于異時而已!開成戊午歲秋八月。(原刻本《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四)

    《舊唐書·李紳傳》
    李紳,字公垂,潤州無錫人。本山東著姓。高祖敬玄,則天朝中書令,封趙國文憲公,自有傳。祖守一,成都鄲縣令。父晤,歷金壇、烏程、晉陵三縣令,因家無錫。

    紳六歲而孤,母盧氏教以經(jīng)義。紳形狀眇小而精悍,能為歌詩。鄉(xiāng)賦之年,諷誦多在人口。元和初,登進(jìn)士第,釋褐國子助教,非其好也。東歸金陵,觀察使李愛其才,辟為從事。紳以所為專恣,不受其書幣,(锜)怒,將殺紳,遁而獲免。誅,朝廷嘉之,召拜右拾遺。

    歲余,穆宗召為翰林學(xué)士,與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時稱三俊,情意相善。尋轉(zhuǎn)右補闕。長慶元年三月,改司勛員外郎、知制誥。二年二月,超拜中書舍人,內(nèi)職如故。俄而稹作相,尋為李逢吉教人告稹陰事,稹罷相,出為同州刺史。時德裕與牛僧孺俱有相望,德裕恩顧稍深。逢吉欲用僧孺,懼紳與德裕沮于禁中。二年九月,出德裕為浙西觀察使,乃用僧孺為平章事,以紳為御史中丞,冀離內(nèi)職,易掎摭而逐之。乃以吏部侍郎韓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放臺參。知紳剛褊,必與韓愈忿爭,制出,紳果移牒往來,論臺府事體。而愈復(fù)性訐,言詞不遜,大喧物論,由是兩罷之。愈改兵部侍郎,紳為江西觀察使。天子待紳素厚,不悟逢吉之嫁禍,為其心希外任,乃令中使就第宣勞,賜之玉帶。紳對中使位訴其事,言為逢吉所排,戀闕之情無已。及中謝日,面自陳訴,帝方省悟,乃改授戶部侍郎。

    中尉王守澄用事,逢吉令門生故吏結(jié)托守澄為援以傾紳,晝夜計劃。會紳族子虞,文學(xué)知名,隱居華陽,自言不樂仕進(jìn),時來京師省紳。虞與從伯耆、進(jìn)士程昔范皆依紳。及耆拜左拾遺,虞在華陽寓書與耆求薦,書誤達(dá)于紳。紳以其進(jìn)退二三,以書誚之,虞大怨望。及來京師,盡以紳嘗所密話言逢吉奸邪附會之語告逢吉,逢吉大怒,間計于門人張又新、李續(xù)之,咸日:“縉紳皆自惜毛羽,孰肯為相公搏擊,須得非常奇士出死力者。有前鄧州司倉劉棲楚者,嘗為吏,鎮(zhèn)州王承宗以事繩之,棲楚以首觸地固爭,而承宗竟不能奪,其果銳如此。若相公取之為諫官,令伺紳之失,一旦于上前暴揚其過,恩寵必替。事茍不行,過在棲楚,亦不足惜也!狈昙擞美钣、程昔范、劉棲楚,皆擢為拾遺,以伺紳隙。

    俄而穆宗晏駕,敬宗初即位,逢吉快紳失勢,慮嗣君復(fù)用之,張又新等謀逐紳。會荊州刺史蘇遇入朝,遇能決陰事,眾問計于遇。遇曰:“上聽政后,當(dāng)開延英,必有次對官,欲拔木塞源,先以次對為慮,余不足恃!比狐h深然之,逢吉乃以遇為左常侍。王守澄每從容謂敬宗曰:“陛下登九五,逢吉之助也。先朝初定儲貳,唯臣備知。時翰林學(xué)士杜元穎、李紳勸立深王,而逢吉固請立陛下,而李續(xù)之、李虞繼獻(xiàn)章疏!钡垭m沖年,亦疑其事。會逢吉進(jìn)擬,言李紳在內(nèi)署時,嘗不利于陛下,請行貶逐。帝初即位,方倚大臣,不能自執(zhí),乃貶紳端州司馬。貶制既行,百僚中書賀宰相,唯右拾遺吳思不賀。逢吉怒,改為殿中侍御史,充入吐蕃告哀使。

    紳之貶也,正人腹誹,無敢有言,唯翰林學(xué)士韋處厚上疏,極言逢吉奸邪,誣摭紳罪、語在《處厚傳》。天子亦稍開悟。會禁中檢尋舊事,得穆宗時封書一篋。發(fā)之,得裴度、杜元穎與紳三人所獻(xiàn)疏,請立敬宗為太子。帝感悟興嘆,悉命焚逢吉黨所上謗書,由是讒言稍息,紳黨得保全。及寶歷改元大赦,逢吉定赦書節(jié)文,不欲紳量移,但云左降官已經(jīng)量移者與量移,不言左降官與量移。韋處厚復(fù)上疏論之,語在《處厚傳》。帝特追赦書,添節(jié)文云“左降官與量移”。紳方移為江州長史。再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大和七年,李德裕作相。七月,檢校左常侍、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九年,李訓(xùn)用事,李宗閔復(fù)相,與李訓(xùn)、鄭注連衡排擯德裕罷相,紳與德裕俱以太子賓客分司。開成元年,鄭覃輔政,起德裕為浙西觀察使,紳為河南尹。六月,檢校戶部尚書、汴州刺史、宣武節(jié)度、宋亳汴潁觀察等使。二年,夏秋旱,大蝗,獨不入汴、宋之境,詔書褒美。又于州置利潤樓店。四年,就加檢校兵部尚書。武宗即位,加檢校尚書右仆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知淮南節(jié)度大使事。會昌元年,入為兵部侍 郎、同平章事,改中書侍郎,累遷守右仆射、門下侍郎、監(jiān)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食邑二千戶。四年,暴中風(fēng)恙,足緩不任朝謁,拜章求罷。十一月,守仆射、平章事,出為淮南節(jié)度使。六年,卒。

    紳始以文藝節(jié)操進(jìn)用,受顧禁中。后為朋黨所擠,濱于禍患。賴正人匡救,得以功名始終。歿后,宣宗即位,李德裕失勢罷相,歸洛陽,而宗閔、嗣復(fù)之黨崔鉉、白敏中、令狐(陶左換纟)欲置德裕深罪。大中初,教人發(fā)紳鎮(zhèn)揚州時舊事,以傾德裕。初,會昌五年,揚州江都縣尉吳湘坐贓下獄,準(zhǔn)法當(dāng)死,具事上聞。諫官疑其冤,論之,遣御史崔元藻復(fù)推,與揚州所奏多同,湘竟伏法。及德裕罷相,群怨方構(gòu),湘兄進(jìn)士汝納詣闕訴冤,言“紳在淮南恃德裕之勢,枉殺臣弟”。德裕既貶,紳亦追削三任官告。(卷一七三)

    《唐才子傳·李紳傳》
    紳字公垂,亳州人。元和元年,武翊黃榜進(jìn)士,與皇甫(氵是)同年,補國子助教。穆宗召為翰林學(xué)士,累遷中書舍人。武宗即位,拜中書侍郎、平章事。紳為人短小精悍,于詩特有名,號短李。與李德裕、元稹同時稱三俊。集名《追昔游》,多紀(jì)行之作。又批答一卷,皆傳。初為壽州刺史,有秀才郁渾,年甫弱冠。應(yīng)百篇科。紳命題試之,未昏而就,警句佳意甚多,亦有集,今傳。(元·辛文房)

    李紳 - 故事傳說

    三首憫農(nóng)詩
    唐朝時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詩人,名叫李紳。李紳自幼好學(xué),二十歲中了進(jìn)士,皇帝見他學(xué)識淵搏,才學(xué)出眾,招官翰林學(xué)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xiāng)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jié)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jīng)亳州,二人是同榜進(jìn)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yuǎn)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詩,最后兩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臺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里的農(nóng)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
    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
    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李逢吉一聽,天呀,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這小子好大膽,回到書房,李逢吉對李紳說:“老兄能否將剛才吟的兩首詩抄下來贈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場。”李紳沉吟一下說:“小詩不過三四十字,為兄聽過,自然記得,何必抄錄?若一定落筆,不如另寫一首相贈!崩罘昙坏谜f:“也好,也好!庇谑,李紳又提筆寫下一首: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愿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寫好,遞與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覺得這首詩在指責(zé)朝廷方面,比上兩首更為具體。第二天,李逢吉便辭別李紳,離亳進(jìn)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對李紳很好,可內(nèi)心里卻想拿他作墊腳石,再高升一級。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進(jìn)讒說:“啟稟萬歲,今有翰林院學(xué)士李紳,寫反詩發(fā)泄私憤!蔽渥诨实鄞蟪砸惑@,忙問:“何以見得?”李逢吉連忙將李紳詩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紳上金殿,拿出那首詩來,李紳看看,說道:“這是微臣回鄉(xiāng)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寫下的,望陛下體察!”武宗說:“久居高堂,忘卻民情,朕之過也,虧卿提醒。今朕封你尚書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國安民!崩罴澾殿^道:“謝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虧李逢吉舉薦。”李紳則對李逢吉感激不盡。而李逢吉呢,聽說李紳反而升了官,又驚又伯,正膽顫心驚,李紳卻登門向他表示謝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調(diào)任為云南觀察使,降了官。這時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雞不著蝕把米。李紳的三首憫農(nóng)詩,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兩首。這第三首《憫農(nóng)詩》被傳到皇宮,后來哪里去了呢?只到近代,人們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fā)現(xiàn)。

    作書責(zé)龍
    李紳為人剛直,當(dāng)諫官時得罪過一個顯官李逢吉。李逢吉趁敬宗剛登基,就參了李紳一本,敬宗就找個借口把李紳貶為瑞州司馬。

    李紳被貶,一路上翻山越嶺到了康州?抵莸饺鹬輿]有旱路,只有一條水路——康河,而康河水淺難以行舟。地方官說:“李司馬有所不知。這康河有條老雌龍,這河水漲不漲,全看它高興不高興?抵萑朔灿屑笔律隙酥荩紓湎氯Y品,上媼龍祠去求水,只要老龍高興,馬上河水就漲。李司馬,你不如備上禮品,上媼龍祠禱求一番,試試如何!崩罴澱f:“禮品還分多寡么?”“禮品多,水漲得就大就快,禮品少了,恐怕就不好講了!

    李紳勃然大怒,說道:“世上貪官污吏勒索百姓,猶令人憤恨,沒想到龍為一方之神,竟也如貪官惡吏一般,可憤可惱,我偏不上貢,還要作文罵它一頓!”

    地方官連忙說:“司馬千萬不可莽撞!惹惱了老龍,恐怕要誤大人行期……”

    李紳說:“當(dāng)今天子惱我,尚不過把我貶到端州,水中一鱗蟲,看它能奈我何?”來到媼龍祠,李紳命書僮擺出文房四寶,研好墨,伸好紙,手指著老龍塑像,寫道:“生為人母,猶憐其子,汝今為龍母,不獨不憐一方子民,反效塵世貪官惡吏刮民骨髓,豈不恥為龍乎……倘不,吾當(dāng)上表天庭,陳爾劣跡,定伐鱗革甲,汝不懼雷霆耶?”寫好,在老龍面前點火焚了,一道清煙升起。地方官嚇壞了:“李司馬,可闖大禍了!這老龍十分靈驗,你這檄文一下,恐三月也漲不了水啦!”李紳傲然一笑,說:“誤了行期,大不了丟了這頂烏紗帽。要是惹惱了我,拼著一死,我也要毀了這老龍祠,教世人不信這等惡神!”話沒落音,家人稟道:“老爺,河水漲了!河水漲了!”

    果然,洶涌大水從媼龍祠后滾滾而出,片刻之間,康河成了十幾丈寬,深不見底的大河。地方官又驚又喜,喃喃說道:“難道老龍也怕李司馬的檄文么?”

    李紳 - 詩詞鑒賞

    《憫農(nóng)二首》
    (一)
    鋤禾日當(dāng)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二)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nóng)夫猶餓死。

    賞析:

    第一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dāng)空的正午,農(nóng)民仍然在田里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于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yuǎn)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nóng)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xì)節(jié)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在表現(xiàn)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fā)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首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nóng)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nóng)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nóng)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jìn)而展現(xiàn)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jié)句卻是“農(nóng)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fā)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nóng)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憫農(nóng)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xiàn)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nóng)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xiàn)實作為抒寫的對象。這對于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xì)節(jié)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jié)合、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xiàn)力。因此它雖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卻無單調(diào)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nèi)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fēng)格。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郁結(jié)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

    《宿揚州》
    江橫渡闊煙波晚,潮過金陵落葉秋。
    嘹唳塞鴻經(jīng)楚澤,淺深紅樹見揚州。
    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斗牛。
    今日市朝風(fēng)俗變,不須開口問迷樓。

    譯文:
    金秋時節(jié),長江橫臥,渡口寬廣,行船至此聞鴻雁高亢地鳴叫,飛過揚州的上空,停下船來,躍是天晚,但也還能看到”溕詈焓鰲,而震}幣咽塹蘋癘x煌,星火滿天了,動靜之中,揚州夜晚渾成闊大的境界、燦爛繁華躍然紙上。時代變遷,風(fēng)氣在改,過去的迷樓已變得平平經(jīng)常。

    李紳 - 參考資料

    1、《舊唐書》  中華書局  1901年01月
    2、《唐才子傳校箋》   傅璇琮 主編  中華書局  2002年08月

    名人推薦
    • 李洞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諸王孫也。慕賈島為詩,鑄其像,事之如神。時人但誚其僻澀,而不能貴其奇峭,唯吳融稱之。昭宗時不第,游蜀卒。詩三卷。
    • 李益
      李益(746-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陜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后遷河南鄭州。大歷四年(769)進(jìn)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
    • 李適之
      李適之(694~747),唐朝隴西成紀(jì)人。其為李承乾之孫,歷官通州刺史、刑部尚書等職,天寶元年,任左相,因與李林甫爭權(quán)失敗而罷相,后任太子少保的...
    • 李頻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壽昌長汀源(今建德李家鎮(zhèn))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lǐng)悟頗多。大中八年(854),頻中進(jìn)士,調(diào)校書郎,任南陵縣主簿,又升...
    • 來鵠
        來鵠(?-883),即來鵬(《全唐詩》作來鵠),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傳來鵬家宅在南昌東湖徐孺子亭邊,家貧,工詩,曾自稱“鄉(xiāng)校小...
    • 柳中庸
      柳中庸(生卒年不詳),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邊塞詩人。河?xùn)|(今山西永濟)人,為柳宗元族人。大歷年間進(jìn)士,曾官鴻府戶曹,未就。蕭穎士以女妻之...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