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李適之,始名昌(墓志上記載的是,名昌,字適之),隴西成紀人。生于武周長壽三年,卒于唐玄宗天寶六年。能詩。神龍初,(公元七零五年)擢左衛(wèi)郎。開元中,累官通州刺史。擢泰州都督,轉陜州刺史。入為河南尹,拜御史大夫,歷刑部尚書。天寶元年,代牛仙客為左相。長平王李叔良之曾孫李林甫構之,罷知政事,守太子少保。尋貶宜春太守。
李適之為唐太宗長子李承乾之孫,歷官通州刺史、刑部尚書,天寶元年,任左相,因與李林甫爭權失敗而罷相,后任太子 少保的閑職。天寶六載,貶死袁州(據(jù)《資治通鑒》卷二一五記載:“(天寶)六載春正月辛巳,林甫又奏分遣御史即貶所,賜皇甫惟明、韋堅兄弟等死。羅希?]自青州如嶺南,所過殺遷謫者,郡縣惶駭,排馬諜至宜春,李適之憂懼,仰藥自殺。”志云“至郡三日”與《舊唐書·玄宗紀下》“到任,飲藥死”的記載吻合。墓志“寢疾薨于官舍”乃是房琯為故交諱之。)
李適之與賀知章、李琎、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共尊為“飲中八仙”。
李適之酒量極大,據(jù)《唐書·宗室宰相傳》記載,說李適之喜歡與賓客宴飲,每次可以喝酒一斗多不醉。他夜晚飲酒作樂,白天處理政事,一點也沒有耽誤工作。
飲中八仙歌
作者: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1)。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2)。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3)。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4)。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5)。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6)。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7)。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8)。
[編輯本段]注釋
(1)知章:即賀知章,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官至秘書監(jiān)。性曠放縱誕,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jiān)"。他在長安一見李白,便稱他為"謫仙人",解所佩金龜換酒痛飲。這兩句寫賀知章醉后騎馬,搖搖晃晃,像乘船一樣。醉眼昏花,跌落井中猶不自知,索性醉眠井底。這是夸張地形容其醉態(tài)。
(2)汝陽:汝陽王李琎,唐玄宗的侄子。朝天:朝見天子。此謂李痛飲后才入朝。麴車.酒車。移封:改換封地。酒泉:郡名,在今甘肅酒泉縣。傳說郡城下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
(3)左相:指左丞相李適之,天寶元年(742)八月為左丞相,五載(746)四月,為李林甫排擠罷相。長鯨:鯨魚。古人以為鯨魚能吸百川之水,故用來形容李適之的酒量之大。銜杯:貪酒。圣:酒的代稱!度龂·魏志·徐邈傳》:尚書郎徐邈酒醉,校事趙達來問事,邈言"中圣人"。達復告曹操,操怒,鮮于輔解釋說:"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圣人,酒濁者為賢人。"李適之罷相后,嘗作詩云:"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此化用李之詩句,說他雖罷相,仍豪飲如常。
(4)宗之:崔宗之,吏部尚書崔日用之子,襲父封為齊國公,官至侍御史,也是李白的朋友。觴:大酒杯。白眼:晉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看朋友,白眼視俗人。玉樹臨風:崔宗之風姿秀美,故以玉樹為喻。
(5)蘇晉:開元間進士,曾為戶部和吏部侍郎,長齋:長期齋戒。繡佛:畫的佛像。逃禪:這里指不守佛門戒律。佛教戒飲酒。蘇晉長齋信佛,卻嗜酒,故曰"逃禪"。
(6)李白以豪飲聞名,而且文思敏捷,常以酒助詩興。《新唐書·李白傳》載:李白應詔至長安,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他,并賜食,親為調羹,詔為供奉翰林。有一次,玄宗在沉香亭召他寫配樂的詩,而他卻在長安酒肆喝得大醉。范傳正《李白新墓碑》載:玄宗泛舟白蓮地,召李白來寫文章,而這時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來見。
(7)張旭:吳人,唐代著名書法家,善草書,時人稱為"草圣"。脫帽露頂:寫張旭狂放不羈的醉態(tài)。據(jù)說張旭每當大醉,常呼叫奔走,索筆揮灑,甚至以關濡墨而書。醒后自視手跡,以為神異,不可復得。世稱"張顛"。
(8)焦遂:布衣之士,相傳焦遂口吃,但據(jù)唐代袁郊所撰《甘澤謠》陶峴條,有布衣焦遂,而無口吃之說。卓然:神采煥發(fā)的樣子。
這首詩大約是天寶五載(746)杜甫初到長安時所作。史稱李白與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俱善飲,稱為"酒中八仙人"。他們雖都在長安呆過,但并不是同時都在長安,杜甫從"飲酒"這個角度把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全是追敘。這首詩在體裁上也是一個創(chuàng)格。句句押韻,一韻到底;前不用起,后不用收;并列地分寫八人,句數(shù)多少不齊,但首、尾、中腰,各用兩句,前后或三或四,變化中仍有條理。八人中,賀知章資格最老(比李白大41歲),所以放在第一位。其他按官爵,從王公宰相一直說到布衣。寫八人醉態(tài)各有特點,純用漫畫素描的手法,寫他們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現(xiàn)了他們嗜酒如命、放浪不羈的性格,生動地再現(xiàn)了盛唐時代文人士大夫樂觀、放達的精神風貌。《唐宋詩醇》引李因篤語:"無首無尾,章法突兀妙是,敘述不涉議論,而八人身份自現(xiàn),風雅中司馬太史也。"《杜詩鏡銓》引李子德語:"似頌似贊,只一二語,可得其人生平。"
參考資料
《新唐書·李適之傳》記載:
天寶元年,李適之代牛仙客為左相,并被封為清和縣公。他曾因爭奪權力而與李林甫關系不睦。李林甫生性陰險,有一次對李適之說:“華山盛產(chǎn)黃金,開采后可以使國家富強,估計圣上連不知道!崩钸m之生性粗疏,信以為真,于是上奏唐玄宗。玄宗很高興,問李林甫知不知道這件事,李林甫說: “臣知道這件事很久了,但是考慮到華山是陛下的本命、王氣的宅舍,不可以開掘,所以不敢告訴您!
唐玄宗由此以為李林甫深愛自己,而李適之與自己不親!钸m之因恐懼而服藥自殺。
唐玄宗生于乙酉年,屬雞。地支酉位居西方,五行屬金。華山為西岳,又富金礦,故唐玄宗以華山為自己的本命和王氣的宅舍?诿鄹箘Φ睦盍指枞A山金礦陷害李適之,李適之一被陷害便難免一死,充分說明了本命在唐玄宗心目中的重要性。
相關典故
房琯(696—763)《李適之墓志》【附】
唐故光祿大夫行宜春郡太守渭源縣開國公李府君墓志銘并序/
扶風郡太守房琯撰/
公諱昌,字適之,隴西成紀人也。惟德明皇帝邁種德于初,惟玄元皇帝/含元和于后,于是我高祖起焉,太宗興焉。圣帝明王,間出英胤。公即/高祖神堯皇帝之玄孫,太宗文武圣皇帝之曾孫,太子承乾之孫,蘄春郡/別駕、贈會稽郡都督、郇國公象之季子。公瑰姿偉度,山立時行,倜儻不群,廓落遺俗。讀/書得其大義,從政存其遠圖。居常無心,聞善則應。時或鳴琴一曲,賓朋四座陶然象外,/不知其余。又見其義,不見其身,為人謀不謀其己。早年曾為許君所惠,后為湖州別駕,/途經(jīng)廣陵,而許氏妻子在焉,素服吊之,問其家事,妻曰:“孤女未嫁,此最疚心!惫唬骸安/乎?”許氏驚慚,不知所對。嘉禮既具,齊體終身,其簡易含弘,皆此類也。孝和中興,/未弱冠起家授朝散大夫、尚衣奉御,出攝金州別駕。按察使、戶部尚書畢構委以澄清/,轉湖州別駕,入拜右衛(wèi)郎將。出牧武陵,屬蠻方不庭,奉詞剪滅,復除右衛(wèi)郎將。朝議賞/輕,遷唐州刺史,轉通州刺史。按察使韓朝宗特以狀聞,遷梓州刺史,轉秦府都督。宗屬/等眾以名薦,遷陜州刺史。時鑾輿東幸,人樂豫游,拜河南尹。莊臨簡馭,人知向方,/奏置石防,谷洛無患。詔令撰記,建于苑中,永王書焉。遷御史大夫,特加紫綬,表讓/君封,追雪王父。恩詔矜允,陪葬昭陵,渥澤逾深,位望如故。舉直措枉,中外肅清。/時幽方失律,以本官出兼范陽長史、節(jié)度采訪等使,易事難犯,邊靜勛高,錫命歸朝,加/刑部尚書兼亞相。天寶初,遷左相兼兵部尚書、弘文館學士、光祿大夫、上柱國、渭源縣/開國公。制曰:自左相虛位,中朝選賢。求于列辟之中,爾副蒼生之望。自拜相已來,朝野/胥悅,未有若公之盛者也。時李林甫久居右弼,威福由己,便辟巧險,意阻謀深,凡所愛/憎,未嘗口議,同惡相濟,密為奏論,及至君前,順之而已。由是惡跡難露,眾莫/知之。不利青宮,天下震懼,公意深社稷,彼難措心,轉公為太子少保。又謀陷妃族,/構以飛語,出為宜春太守。至郡三日,寢疾薨于官舍,春秋五十四。從此大獄連起,誣枉/相繼,三五年內,人不聊生,人之云亡,邦國殄瘁,其是之謂乎!以天寶十三載正月十三/日遷窆于河南府河南縣龍門鄉(xiāng)溫泉里,禮也。一子霅,朝議大夫、太常丞,終巴陵郡別/駕。霅子鼎,未立。侄男汲郡長史粹、大理評事黯、蜀郡功曹參軍震、永嘉郡太守江、司議/郎冰、少府監(jiān)丞泳、文部員外郎廙,實猶子之名,深如父之痛,卜宅云吉,哀以送之,g早/蒙提引,次青璅之列。遭彼匪人,繼宜春之軌。躬覽存歿,志此幽珉。詞曰:
道家皇室兮含祉儲精,間生英杰兮郁不可名。擁旄杖鉞兮虜邊塵清,秉鈞當軸兮地/平天成。磐石之固兮深不可揭,維城之險兮高難以越。大盜謀國兮瑑石摧隅,神理不/昧兮巨猾其誅。幽陰雪憤兮人代昭蘇,宜春瞑目兮賢哉大夫。猶子至孝兮千里之駒,/臨殞割兮痛矣悲夫!
作品
《罷相作》
李適之傳
《舊唐書》
李適之,一名昌,恒山王承乾之孫也。父象,官至懷州別駕。適之神龍初起家拜左衛(wèi)郎將。開元中,累遷通州刺史,以強干見稱。時給事中韓朝宗為按察使,特表薦之,擢拜秦州都督。俄轉陜州刺史,入為河南尹。適之性簡率,不務苛細,人吏便之。歲余,拜御史大夫。開元二十七年,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知節(jié)度事。適之以祖得罪見廢,父又遭則天所黜,葬禮有闕,上疏請歸葬昭陵之闕內。于是下詔追贈承乾為恒山愍王,象為越州都督、郇國公,伯父厥及亡兄數(shù)人并有褒贈。數(shù)喪同至京師,葬禮甚盛,仍刊石于墳所。俄拜刑部尚書。適之雅好賓友,飲酒一斗不亂,夜則宴賞,晝決公務,庭無留事。 天寶元年,代牛仙客為左相,累封清和縣公。與李林甫爭權不葉,適之性疏,為其陰中。林甫嘗謂適之曰:“華山有金鑛,采之可以富國,上未之知。”適之心善其言,他日從容奏之。玄宗大悅,顧問林甫,對曰:“臣知之久矣。然華山陛下本命,王氣所在,不可穿鑿,臣故不敢上言!钡垡詾閻奂,薄適之言疏。隴右節(jié)度皇甫惟明、刑部尚書韋堅、戶部尚書裴寬、京兆尹韓朝宗,悉與適之善,林甫皆中傷之,構成其罪,相繼放逐。適之懼不自安,求為散職。五載,罷知政事,守太子少保。遽命親故歡會,賦詩曰:“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竟坐與韋堅等相善,貶宜春太守。后御史羅希?#93;奉使殺韋堅、盧幼臨、裴敦復、李邕等于貶所,州縣且聞希?#93;到,無不惶駭。希過宜春郡,適之聞其來,仰藥而死。
《新唐書》
李適之,恒山愍王孫也,始名昌。神龍初,擢左衛(wèi)郎將。開元中,遷累通州刺史,以辦治聞。按察使韓朝宗言諸朝,擢秦州都督。徙陜州刺史、河南尹。其政不苛細,為下所便。玄宗患谷、洛歲暴耗徭力,詔適之以禁錢作三大防,曰上陽、積翠、月陂,自是水不能患?淌,詔永王璘書,皇太子瑛署額。進御史大夫。二十七年,兼幽州長史,知節(jié)度事。適之以祖被廢,而父象見逐武后時,葬有闕,至是丐陪瘞昭陵闕中,詔可。褒冊典物,焜照都邑,行道為咨嘆。遷刑部尚書。適之喜賓客,飲酒至斗余不亂。夜宴娛,晝決事,案無留辭。 天寶元年,代牛仙客為左相,累封清和縣公。嘗與李林甫爭權不協(xié),林甫陰賊,即好謂適之曰:“華山生金,采之可以富國,顧上未之知。”適之性疏,信其言,他日從容為帝道之。帝喜以問林甫,對曰:“臣知之舊矣,顧華山陛下本命,王氣之舍,不可以穿治,故不敢聞。”帝以林甫為愛己,而薄適之不親。于是,皇甫惟明、韋堅、裴寬、韓朝宗皆適之厚善,悉為林甫所構得罪。適之懼不自安,乃上宰政求散職,以太子少保罷,欣然自以為免禍。俄坐韋堅累,貶宜春太守。會御史羅希陰被詔殺堅等貶所,州且震恐,及過宜春,適之懼,仰藥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