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氏 - 簡介
共工炎帝裔。據(jù)《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彼瘟_泌《路史、后紀二》注引《歸藏·啟筮》 :“共工人面蛇身朱發(fā)。”相傳共工為水神!蹲髠鳌ふ压吣辍罚骸肮补な弦运o,故為水師而水名!豆茏印ま穸取 :“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薄痘茨献印け窘(jīng)訓》 :“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惫补ど裨捵钪,為共工與顓頊之戰(zhàn)!痘茨献印ぬ煳挠枴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鳖呿湥S帝之裔(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 )。故此戰(zhàn)實為黃炎戰(zhàn)爭之繼續(xù)。此戰(zhàn)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 《淮南子·原道》 );與神農(nóng)( 《雕玉集·壯力》 );與祝融( 《史記,補三皇本紀》 );與女媧( 《路史·太吳紀》 )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tǒng)人物,當亦系黃炎戰(zhàn)爭之余緒。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之爭,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參見“杞人憂天”。祝融與共工戰(zhàn)《史記·補三皇本記》 :“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贝藨(zhàn)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nóng),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參見“共工”、“杞人憂天”。
共工氏 - 事跡
共工治水
共工氏是個治水世家。共工氏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鏟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來擋水,這種方法沒有疏通河流,水依然會漫流泛濫成災,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后都遭到失敗。
在農(nóng)業(yè)方面的觀點
共工氏和他的兒子后土都對農(nóng)業(yè)很精通。他們專著于研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后,發(fā)現(xiàn)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為了改變這種不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情況,共工氏發(fā)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把地勢高處的土運到低地上填高。認為洼地填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對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大有好處。
共工氏 - 傳說
顓頊世系屬黃帝,因此共工氏與顓頊由于農(nóng)業(yè)方面的不同觀點引發(fā)的帝位之爭,也便可算作炎黃之戰(zhàn)的繼續(xù)。顓頊不贊成共工氏在農(nóng)業(yè)方面的做法。顓頊認為,他是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以如果按照共工氏的做法實施會惹怒上天為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于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fā)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共工氏力氣上比顓頊要強,但他卻不如顓頊有智謀。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鼓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相信顓頊,認為共工氏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shù)民眾的支持。
雖然共工氏沒有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xié)。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yè)。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共工氏駕起飛龍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一聲巨響后,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
共工氏行為最后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們奉他為水師(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后來人們發(fā)誓時說“蒼(皇)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共工氏 - 地望考辨
共工,長沙子彈庫楚帛書作“共攻”,是古史傳說時期的著名部族。蒙文通先生認為:“共工固世為諸侯之強,自伏羲以來下至伯禹,常為中國患,而共工固姜姓炎帝之裔也!盵1](P36)世為諸侯之強,說明共工氏作為一個勢力頗為強大的部族,曾長期存在于三皇五帝時代,這一點是基本可信的。但共工氏是否常為中國患呢?《文子》曰:“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薄妒酚洝こ兰摇吩唬骸肮补な献鱽y,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庚寅日誅重黎!薄秶Z·周語》曰:“昔共工棄此道也,虞于湛樂,墮高湮庳,以害天下!边@些文獻記載似乎說明共工氏常為中國患。所謂的“患”,是說共工氏振滔洪水造成的水害,這實際上是指共工氏和炎帝部族、黃帝部族之間的爭戰(zhàn)。共工氏與以三皇五帝為代表的正統(tǒng)勢力多次爭戰(zhàn),且屢戰(zhàn)屢敗,因而這個失敗的部族在世代相傳的古史傳說中就背上了惡名。共工氏的后裔后土平九土,被祀以為社;堯之時,共工之從孫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賜姓曰姜,氏曰有呂。這說明共工氏的歷史功績也很顯著。共工氏在羲、農(nóng)之間有域,當時已是顯赫的部族,《左傳》記郯子述祖之言,敘炎帝于共工之后,則認為共工氏是炎帝之裔有不當之處。
概而言之,共工氏部族初盛于三皇時期,在伏羲、神農(nóng)之間其勢力已相當強大。五帝時期與祝融、顓頊、帝嚳、堯、舜、禹多次發(fā)生戰(zhàn)爭。雖然共工氏最終戰(zhàn)敗了,但仍不啻為三皇五帝時期的著名部族。歷史應該給共工氏部族一個公允的評價。
共工氏 - 歷史記載
作為三皇五帝時代的頑強部族,共工氏的活動區(qū)域何在?解決這個問題還得依靠古文獻的記載。有關共工氏地望的記載,最早見諸于《山海經(jīng)》,該書的部分內(nèi)容是古代地理的實錄,是書與共工氏地望相關的記錄有共山、共水、共谷等幾處:《北次三經(jīng)》:“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泰頭之山,共水出焉!毙煨裆壬J為當在今山西省五臺縣境內(nèi)[2](P54),但徐先生并沒有進行詳細注解,不知何據(jù)。郭郛先生注:其地或在河南濟源,或在山西芮城,或在河南輝縣。[3](P305)我國古代地名有以族氏命名的規(guī)則,共工氏部族活動區(qū)域內(nèi)的山川河流也因其族名而名曰共,后因共工氏部族遷徙而族遷名隨。以上三地均在河南、山西之間的黃河兩岸,皆有共山、共水等古地名,位于山西芮城的共水見下文的《中次一經(jīng)》!端(jīng)注·清水》云:“共伯既歸帝政,逍遙于共山之上。山在國北,所謂共北山也。”此共山即今河南輝縣市北的九峰山!稘h書·地理志·河內(nèi)郡共縣》,班固自注:“古國。”共縣即為今河南輝縣市。酈道元云:“稽之群書,共縣本共和之故國,是有共名!眲t今河南輝縣的古共山、共水之名有可能源自該處是共和之故國。最后來看河南濟源說,《海內(nèi)東經(jīng)》云:“濟水出共山南東丘,絕巨鹿?jié),注渤海,入齊瑯槐東北!碑呫渥ⅲ骸霸啤龉采侥蠔|丘’者,出今河南濟源縣共山,在縣北十二里!盵4](P114)《水經(jīng)》云:“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又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弊⒃疲骸皾撔械叵,至共山南復出于東丘,今原城東北有東丘城!碧╊^之山有可能就是《海內(nèi)東經(jīng)》所。
《中次一經(jīng)》:“中山經(jīng)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毙煨裆壬赋觯骸啊端(jīng)注·河水》(卷四)引此文,又說:‘今診(診,視也)蓼水,川流所趨,與共水相扶’,是以蓼水為共水,地在今山西西南隅芮城縣境內(nèi),離黃河東曲處不遠!盵2](P54)徐說甚是,此共水位于今山西芮城縣東北三十里,今名朱呂溝,源出甘棗山,南流入黃河。
《中次六經(jīng)》:“又西百里,曰長石之山,無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鳴石!薄端(jīng)注》引此文曰:“洛水又東,其水入焉,水北出長石之山,山無草木,其西有谷焉,厥名共谷,共水出焉。南流得尹溪口,又西南與左澗水會,又南與李谷水合。共水世謂之石頭泉,而南流注于洛!遍L石之山,郝懿行和畢沅都認為在河南新安縣。[5](P129)[4](P62)徐旭生先生也認為“地在今河南新安縣境內(nèi)。西離‘莘、虢之間’不過一二百里。”[2](P54)“《北次三經(jīng)·泰頭山》、《中次一經(jīng)·甘棗山》均發(fā)源有共水,共水發(fā)源于共谷似乎更名正言順,可能與先夏時期的望族共工氏有關!盵6](P101)共水當以源出之山有共谷而得名[7],而共谷乃因共工氏部族在此處聚居而得名為共。
《詩經(jīng)》對古共國也有記載,《詩·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薄稘h書·地理志·安定郡陰密縣》下,班固自注說:“《詩》密人國!眲t密在今甘肅靈臺縣境內(nèi)!蹲x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八“涇州百泉”條下云:“共池在州北五里。”涇州今為涇川縣,與靈臺縣相鄰,這一共地在今甘肅靈臺、涇川縣一帶。
《山海經(jīng)》中記錄的共山、共水、共谷和其他古文獻記載的古共國,應該全部是共工氏及其子族先后活動過的地方。至于共工氏的地望,諸多學者已在論著或論文中論及,但筆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下文分別進行說明。
共工氏 - 后人評價
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對共工氏的舊居進行了考證,認為共工氏的舊地是漢代的共縣,即今河南輝縣市境內(nèi)[2](P53—55)。楊國宜先生也從此說[8],徐旭生先生認同今河南輝縣的主要依據(jù)是:“共工在古代傳說中特別同水有關系,又同顓頊很有關系!稘摲蛘摗の宓轮酒芬灾劣诎阉呿溝嗷!呿溨摗癁榈矍穑駷楹幽系腻ш柨h。共工氏如果遠在西方,就不會同顓頊發(fā)生關系。獨輝縣與濮陽鄰近,顓頊與共工戰(zhàn)才有可能。”[2](P54—55)共工氏在伏羲、神農(nóng)之間已經(jīng)有域,而顓頊是五帝之一,他的興盛時代要晚于共工。共工又不獨與顓頊戰(zhàn),古文獻表明共工還同祝融、帝嚳、堯、舜、禹發(fā)生過戰(zhàn)爭。共工氏部族曾活動在輝縣,并與地處濮陽的顓頊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其它幾處共山、共水離濮陽也不算遠。僅憑這一點并無法證明輝縣的“共”地就是共工氏的舊居。
王震中先生認為:“共工部落曾為古九州之伯,其前后活動范圍,西起渭河上游,東至豫中嵩山腳下,北達豫北
景以恩先生認為:“共工氏源于山東東部的莒縣之阪泉與昌樂縣之古營丘一帶,后又沿古濟水播遷于濟南、章丘、萊蕪一帶!盵10]景先生的根據(jù)有二:一是《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云祝融生共工于江水,江水為今山東省東部的沂河。二是沂河之東今有莒縣,春秋時稱莒國。共工之從孫四岳既居呂,上溯到共工時,也當生于呂地。關于《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的記載,許順湛先生的看法可資借鑒,他認為:“其實祝融也是伏犧、女媧時代的族團,曾經(jīng)戰(zhàn)敗過共工,后來祝融族團衰敗了,炎帝族團把祝融又扶持起來,祝融族團在江水興盛起來之后,發(fā)現(xiàn)共工族團的首領被殺后一直有空缺,祝融協(xié)助共工族團確立了首領,共工族團又振興起來。這應該是祝融生共工的真相。”[11](P140)江水是否就是沂河先擱置不論,祝融所生之共工并非最初之共工,因而江水并不是共工氏的生地,最多說明共工氏的一支在祝融的協(xié)助下于江水一帶興盛起來。共工之從孫四岳協(xié)助大禹治水有功,因而“賜姓曰姜,氏曰有呂”。四岳最初活動在渭水上游,佐禹治水時活動在中原地區(qū),呂地是四岳治水有功的封地。認為“共工之從孫四岳既居呂,上溯到共工時,也當生于呂地”是沒有根據(jù)的。
共工氏 - 相關條目
炎帝 | 黃帝 | 景以恩 | 王震中 |
治水 | 《國語·魯語上》 | 《路史》 | 《禮記·祭法》 |
《山海經(jīng)》 | 《管子·揆度篇》 |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 |
共工氏 - 參考資料:
1,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9%B2%B9%A4%CA%CF
2,http://211.67.81.36/hlwhweb/HLarcheology/2006-07-11-01.htm
3,http://baike.baidu.com/view/415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