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李方桂

    李方桂

    李方桂(1902-1987),英文名:Fang-Kuei Li。語言學家。原籍山西省昔陽縣。1902年8月20日生于廣州,1987年8月21日卒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先后在密執(zhí)安大學和芝加哥大學讀語言學,是中國在國外專修語言學的第一個人。為國際語言學界公認之美洲印第安語、漢語、藏語、侗臺語之權威學者,并精通古代德語、法語、古拉丁語、希臘文、梵文、哥特文、古波斯文、古英文、古保加利亞文等,著有《龍州土語》、《武鳴土語》、《水話研究》、《比較泰語手冊》、《古代西藏碑文研究》等,及論文近百篇,有“非漢語語言學之父”之譽。

    李方桂 - 人物年表

    1902年8月20日生于廣州。

    1921年考入清華學堂醫(yī)學預科。

    1924年畢業(yè)于清華學校(清華大學)高等科,同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醫(yī)科,改讀語言學系。在薩丕爾的指導之下研究印第安語,進行田野調查。

    1927年獲芝加哥大學語言研究所語言學碩士。

    1928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其論文題目為《馬朵爾——一種阿塔巴斯堪語》,在1930年出版。曾調查印第安人四五種語言,貢獻至巨。

    1929年回國后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從此以后,他從事田野調查,描寫侗臺語系的許多語言(壯族的龍州話和武鳴話),同時也對上古漢語和古藏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遍歷中國南方,進行漢語、傣語、壯語、藏語、及泰國泰語之研究。參與翻譯《中國音韻學研究》。

    李方桂

    1933年李先生到泰國曼谷學習泰語。

    1934年以后他就大量調查廣西的臺語,后來又調查云南、貴州的臺語方言,發(fā)表過幾部專著如《龍州土語》和《武鳴土語》。

    1948年當選為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并應聘為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各兩年。

    1949年赴美,歷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東亞語言系教授,夏威夷大學語言系教授,致力研究印第安語言,具有國際學術影響。

    1950年當選美國語言學會副會長,曾回臺灣講學,參加“中研院”院士會議,調查臺灣邵語、阿美語。

    1971年發(fā)表《上古音研究》—文。

    1972年獲密歇根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退休。

    1973年回臺“中研院”史語所工作,曾為臺大客座教授,《中國語言學報》副主編。

    1976年香港中文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1977年發(fā)表了臺語比較手冊,是他40多年的研究成果的結晶。

    1980年擔任臺灣“國際漢學會議”秘書長。

    1985年獲泰國國立朱拉隆功大學榮譽獎牌。

    1987年8月21日卒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李方桂 - 學術成就

    李方桂在學習英、德、法等現(xiàn)代語言的基礎上,從印歐語言學大師C.B.博克學習拉丁、希臘比較文法,古代波斯文,保加利亞文,立陶宛文,哥特文,冰島文和挪威文。為了更好地深入理解印歐語言學,又從著名的梵文教授W.E.克拉爾克學習梵文,從L.布龍菲爾德學日耳曼語言的音韻、構詞、語法和描寫語言學理論。在人類語言學家E.薩丕爾的指導下,學習無文字語言的調查研究方法,實地調查了多種印第安語言。李方桂的學術成就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印第安語言的研究

    李方桂調查的印第安語言屬于阿塔巴斯堪語族。1930年發(fā)表了《馬朵爾── 一種阿塔巴斯堪語》和《薩爾西語的動詞詞干研究》。此后又出版了關于印第安語的8種論著,其中有4種是調查研究赤坡巖語的成果。這些論著已經(jīng)成為印第安語言研究的重要文獻。

    李方桂先生在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1926-1928)時,開始接觸印地安紅人的語言,他的導師是薩丕爾(Edward Sapir)。在幫薩丕爾整理材料的時候,就利用這些材料完成了他的碩士論文“A Study of Sarcee Verb Stem,”(Sarcee 語言動詞詞干的研究),1930年發(fā)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后來Michael Krauss說這篇文章是“Athabaskan 語言研究中眾所周知的里程碑(a well known landmark in Athabaskan Studies)”。薩丕爾在1927年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agazine 第二十期上寫了一篇文章,其中登載了李先生的照片,并加說明:“一個中國學生在他第一次田野調查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家以為已經(jīng)滅絕了的重要的印地安語!保ˋ Chinese st,dent who discovered,on ,is first field trip,an important Indian language that was believed to be extinct.)這個語言就是Mattole。薩丕爾在文章中說:“這就是說,李先生為科學研究及時調查了一個語言,而這個語言對于擬測整個Athabaskan語的原始特征可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第一次田野調查就有此成果是難得的! 對于Mattole語言的硏究就是李先生的博士論文。從當時薩丕爾的報導和后來Krauss的評論,可以看出李先生在開始踏進語言學界時,已經(jīng)在印第安語言硏究的領域有了突破性的貢獻。

    二、侗臺(壯侗)語族語言的研究

    李方桂從1930-1942年親自調查研究了中國境內(nèi)的云南、廣西、貴州屬侗臺語族的壯、布依、傣、侗、水、佯僙、莫等約20種語言和方言,到泰國調查了泰語。他把臺語分為北支、中支和西南支。有5本專著:《龍州土語》(1940),《莫話記略》(1943),《武鳴土語》(1956),《佯僙語》緒論與音韻、語料、詞匯(1966、1967、1968),《水語研究》(1977)。

    他還發(fā)表了理論性、擬測性和描寫性的幾十篇論文。但最有突破性的發(fā)現(xiàn)是以下的四篇文章:

    第一,1934年他發(fā)表《原始臺語中帶喉塞音聲母的假設》,原文是英文《The Hypothesis of a Preglottalized Series of Consonants in Primitive Tai 》。李先生給古臺語擬,了一套帶喉塞音的聲母:b、d、j ,這套聲母跟喉塞音一樣對于聲,有同樣的影響,在許多方言里都變成b、d ,但是卻讀陰調。這就使得古臺語有四套同部位的塞音:p、ph、b、b。

    第二,在1954年李先生發(fā)表《Consonant Cluster in Tai》(《臺語中的復輔音》)一文,在普通的pl、phl、phr以外又擬測了tr、tl、thl、thr等復聲母。當時這只是推測,有些學者不以為然,想不到后來的田野調查竟發(fā)現(xiàn)在泰國東北部的Saek語中就有tr、tl、thr等復聲母的存在。

    第三,在1962年他發(fā)表了《臺語系聲母和聲調的關系》,根據(jù)臺語各方言間聲母和聲調的關系,推定古臺語的聲調分成清濁兩類,而且從四聲演變?yōu)楹髞淼陌苏{。這是推翻馬伯樂臺語聲母分三類的舊說。

    第四,在1970年,他寫了《Some Tonal Irregularities in the Tai Languages》(《臺語中聲調的不規(guī)則演變》),從聲調不規(guī)則的演變推斷臺語中也有四聲別義、清濁別義的現(xiàn)象,這一個發(fā)現(xiàn)非常重要,對于漢語和臺語是否有親屬關系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晚年李先生發(fā)表了《比較臺語手冊》(《A Handbook,of Comparative Tai》,1977)構擬了原始臺語的聲調系統(tǒng)、輔音系統(tǒng)和元音系統(tǒng),觀點明確,例證豐富,說服力強。這是李方桂40多年來深入調查、參證對比、反復構思、形成理論的結晶。這部著作對侗臺語族語言的歷史比較工作和培養(yǎng)更好更多的侗臺語言研究人才,起重大的推動作用。

    三、漢語和藏語的研究

    李方桂在1929年回國后,開始研究漢語音韻學。1931年發(fā)表了《切韻的來源》,提出高本漢所擬《切韻》是從上古音媅變來的。1932年又發(fā)表《中古東屋冬沃的上古音》,他認為中古的東、屋、冬、沃是從上古的uong、uonk、iuong、iuok變來的。1971年發(fā)表了《上古音研究》,這篇文章提出了新的上古音系統(tǒng)。  

    在藏語研究方面,他在1933年發(fā)表《藏文的前綴音對詞根聲母的某些影響》,1955年發(fā)表了《唐蕃會盟碑的研究》,這篇文章復原了碑文殘字,考證的問題有100 多條與前人不同,在碑文的漢藏對音部分,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另一篇重要的論文是1963年發(fā)表的《敦煌漢藏詞匯》,這是他對敦煌發(fā)現(xiàn)的一卷《藏漢詞匯》的研究,并按照藏文字母的次序編出了索引。

    李方桂在語言學上的貢獻,不限于以上幾個方面。他在1955年調查了臺灣省高山族中的邵語,1956年出版了《邵語記略》(與陳奇祿、唐美君合著)。1937年他在英文《中國年鑒》發(fā)表的《語言和方言》一文提出了中國語言系屬分類的意見,至今為中外大多數(shù)學者所接受。他的語言學著作精湛豐富。他還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

    李方桂 - 學術成果

    李方桂的學術成果已由清華大學出版社結集為《李方桂全集》出版。全集一共分十三冊,書名及主編如下:

    第1卷《漢藏語論文集》主編:丁邦新  梅祖麟

    第2卷《洞臺語論文集》主編:丁邦新  余靄芹

    第3卷《龍州土語》主編:胡明揚

    第4卷《武鳴土語》主編:孫宏開

    第5卷《莫話記略·水話研究》主編:王啓龍

    第6卷《水話詞匯》主編:丁邦新  王啓龍

    第7卷《剝隘土語》主編:龔煌城

    第8卷《比較臺語手冊》主編:邢公畹(丁邦新 譯)

    第9卷《古代西藏碑文研究》主編:王堯 柯蔚南(South Coblin)(王啓龍 譯)

    第10卷《印第安語論文集》主編:戴慶廈

    第11卷《印第安語赤坡巖故事集》主編:胡坦

    第12卷《中國音韻學硏究》主編:吳宗濟 林燾

    第13卷《李方桂先生口述史》主編:李林德 王啓龍

     

     

    李方桂 - 人物評價

    趙元任眼中的李方桂:中國語言學家之中,只有極少數(shù)人,研究的范圍涵蓋漢語的南北古今及其他相關的語言,其中之一就是,我的老友兼同事李方桂!以(jīng)發(fā)現(xiàn)李方桂在想問題的時候有一個特別的姿態(tài),就是他總是把頭微微向右抬起二十五度的樣子,直到30年代末期,我第一次見到Bloomfield,才發(fā)現(xiàn)那個Bloomfield的角度,才知道方桂是從哪里學到那個沉思的姿態(tài)的!

    李方桂 - 參考資料

    [1] 中國語言文字網(wǎng)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59/2007_6_25/1_59_802_0_1182773095421.html
    [2] 清華大學出版社 http://www.tup.tsinghua.edu.cn/book/Showbook.asp?CPBH=012443-01&amp;DJ=120
    [3] 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 http://www.luobinghui.com/ld/wt/200603/11765.html

    名人推薦
    • 高更生
      高更生,1929年3月生,山東省萊陽市人。1960年,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學院中文系,留校任教,F(xiàn)任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發(fā)表論文《試論超句》、《漢語...
    • 桂詩春
      桂詩春(1930-),著名語言學家和外語教育家。教授。陜西西安人。1955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外語系。2017年4月5日,桂詩春教授在廣州逝世,享年88歲。
    • 黃衍
      黃衍,中國語言學家,浙江寧波人。1955年7月出生于山東省青島市。
    • 胡厚宣
      胡厚宣(1911~1995) 幼名福林,1911年12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望都縣大王莊,中國甲骨學家、史學家,九三學社第七、八、九、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自...
    • 姜亮夫
      姜亮夫,1902年5月19日出生于云南昭通,國學大師、著名的楚辭學、敦煌學、語言音韻學、歷史文獻學家、教育家。 姜亮夫歷任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
    • 劉師培
      劉師培,(1884年-1919年),字申叔,號左,漢族,江蘇儀征人。劉貴曾之子、劉文淇曾孫。1902年中舉,1917年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古文學...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