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日昌 - 基本資料
姓名:丁日昌
字:禹生
又名:雨生
號:持靜
籍貫:廣東豐順
備注:洋務(wù)派,軍事家,政治家
丁日昌,(1823年—1882年),字禹生,又作雨生,號持靜。廣東豐順人。20歲中秀才。初任江西萬安、廬陵知縣。1861年為曾國藩幕僚,1862年5月被派往廣東督辦厘務(wù)和火器,1864年夏任蘇淞太兵備道,次年秋調(diào)任兩淮鹽運使。1867年春升為江蘇布政使。1868年任江蘇巡撫,1875年9月任福州船政大臣,次年署理福建巡撫。1882年2月27日,逝世于廣東豐順家中。清朝洋務(wù)運動主要人物,軍事家,政治家。
丁日昌 - 個人概述
丁日昌,(1823~1882)清藏書家、官員。字禹生,別字雨生,一作持靜。廣東豐順人。貢生。曾入曾國藩幕府,協(xié)助曾國藩、李鴻章辦詳務(wù),開辦江南制造局,任總辦兼蘇松太道。同治初遷兩淮鹽運使、江蘇布政使。1868年(同治七年)升任江蘇巡撫,1875年(光緒元年)任福建巡撫,開辦臺灣煤礦。因貪污被劾,行疾辭職。雅好藏書,為官之余,搜羅古刻善/本,不遺余力。鴉片戰(zhàn)爭及太平天國革命戰(zhàn)爭時,正在江蘇任職,江浙一帶藏書故本多有散出,大力搜求,所獲近4萬卷。任上海道時,收上海大藏書家郁松年“宜稼堂”宋元舊本和普通本幾萬卷,又得顧湘舟精槧善刻,數(shù)年之內(nèi),藏書之富稱雄一時。藏書樓名“實事求是齋”,后改名為“百蘭山館”,又命名為“持靜齋”、“讀五千卷書室”,藏書共10余萬卷,當時與瞿氏“鐵琴銅劍樓”、楊氏“海源閣”并駕齊驅(qū),延請著名版本目錄學家莫友芝、江標等學者為他整理?薄>幱小冻朱o齋書目》5卷,收錄宋本55種,元刊46種。另有《百蘭山館藏書目錄》,著錄圖書3萬余卷,《持靜齋藏書紀要》,是善本書目。著有《撫吳公牘》、《保甲書輯要》、《查將圖傳》、《百蘭山館詩》、《奏稿》、《巡滬政書》等。死后,所藏書多由北京、上海書賈購去,部分歸于順德李文田、廣州莫伯驥等藏書家手中。
丁日昌 - 生平簡歷
丁日昌在考中秀才之后,屢次考試不中,惠潮嘉道李璋煜見到他文章后,稱贊為“不世之才”,聘為幕僚。1854年,太平軍攻打潮州城,丁日昌獻計退敵,1875年以軍功任命為瓊州府學訓導。后出任盧陵知縣后,因太平軍攻陷,遂被免職。其后為曾國藩幕僚,幫助籌辦水師。在出任福州船政期間提出創(chuàng)建北洋、東洋、南洋三支水師,分區(qū)設(shè)防的主張;還提出革新船政,延聘外國人員教習技術(shù)。
1876年到臺灣,開辦煤礦,架起中國第一條自建電報線。制訂《海難救護章程》。
1877年8月,因病離職回籍休養(yǎng)。
1879年清政府命他專制南洋事宜,節(jié)度沿海水師官兵。
1881年向總理衙門建議派人巡撫廣西,加強對西南邊疆的控制。他在政務(wù)之余,悉心讀書,尤酷愛搜聚典籍,是清代三大藏書家之一,輯有《持靜齋書目》。
丁日昌 - 政治主張
發(fā)展實業(yè)方面:首創(chuàng)輪船航運事業(yè);創(chuàng)設(shè)江南制造總局;倡辦開平煤礦和輪船招商局;在臺灣開礦藏、筑鐵路、架電線、造船械、辦農(nóng)墾等。軍事國防方面:提議創(chuàng)建北平、東洋、南洋三支水師;建言建策不計資歷,從實踐中選拔各方面的人才。
外交方面:力主維護主權(quán)和收回利權(quán)等。
內(nèi)政方面:提倡清政廉潔,嚴懲貪官污吏;平反冤獄,清理積案;剔除陋規(guī)積弊,蠲減苛捐雜稅;注意治水促耕,搶險救災等。
華僑華工方面:建議禁止外人在沿海誘騙華工出國;建議設(shè)市舶司,管理在外國的華僑和華工等。
文化教育方面:建議變八股為八科,改革科舉制度;推動和促成派遣第一批留美學童;挑選船政學堂優(yōu)等生赴歐留學;組織翻譯出版西方科技書籍和編撰府志政書;主張在通商口岸創(chuàng)辦報館;倡導廣設(shè)社學和義學。
丁日昌 - 國學造詣
丁日昌,(1823~1882)清藏書家、官員。字禹生,別字雨生,一作持靜。廣東豐順人。貢生。曾入曾
國藩幕府,協(xié)助曾國藩、李鴻章辦詳務(wù),開辦江南制造局,任總辦兼蘇松太道。同治初遷兩淮鹽運使、江蘇布政使。1868年(同治七年)升任江蘇巡撫,1875年(光緒元年)任福建巡撫,開辦臺灣煤礦。因貪污被劾,行疾辭職。雅好藏書,為官之余,搜羅古刻善/本,不遺余力。鴉片戰(zhàn)爭及太平天國革命戰(zhàn)爭時,正在江蘇任職,江浙一帶藏書故本多有散出,大力搜求,所獲近4萬卷。任上海道時,收上海大藏書家郁松年“宜稼堂”宋元舊本和普通本幾萬卷,又得顧湘舟精槧善刻,數(shù)年之內(nèi),藏書之富稱雄一時。藏書樓名“實事求是齋”,后改名為“百蘭山館”,又命名為“持靜齋”、“讀五千卷書室”,藏書共10余萬卷,當時與瞿氏“鐵琴銅劍樓”、楊氏“海源閣”并駕齊驅(qū),延請著名版本目錄學家莫友芝、江標等學者為他整理?。編有《持靜齋書目》5卷,收錄宋本55種,元刊46種。另有《百蘭山館藏書目錄》,著錄圖書3萬余卷,《持靜齋藏書紀要》,是善本書目。著有《撫吳公牘》、《保甲書輯要》、《查將圖傳》、《百蘭山館詩》、《奏稿》、《巡滬政書》等。死后,所藏書多由北京、上海書賈購去,部分歸于順德李文田、廣州莫伯驥等藏書家手中。
丁日昌 - 思想的轉(zhuǎn)變
1854年(咸豐四年)廣東天地會起義軍進攻嘉應(今梅縣),丁日昌為李璋煜獻計,以堅壁清野的辦法對付起義軍。事后論功授瓊州學訓導,三年后遷任江西萬安知縣。1861年調(diào)任盧陵知縣,正趕上太平軍進攻盧陵,縣城失守,被清廷革職。當時曾國藩正率湘軍在安徽作戰(zhàn),丁日昌轉(zhuǎn)投其幕中,為其襄辦軍務(wù)。1862年(同治元年)奉曾國藩之命,前往廣東督辦厘金。丁日昌在抵達廣州后,發(fā)揮自己通曉火器制造的專長,在廣州市郊燕塘親自設(shè)計監(jiān)制成功短炸炮36尊,炮彈2000余顆。這些武器受到廣東清軍的歡迎,丁日昌因此聲名遠播,1863年,被李鴻章調(diào)赴上海,創(chuàng)設(shè)炸炮局,制造18磅、48磅等多種開花炮彈,同時也鑄造少量短炸炮,供淮軍攻擊太平軍之用,在進攻常州作戰(zhàn)中發(fā)揮了相當?shù)耐Α?BR>在這個過程中,丁日昌的思想發(fā)生了兩個重要的變化。一是認為“太平軍已不足平”,真正構(gòu)成對清朝威脅的是外國侵略者。1864年8月,他上書李鴻章,指出現(xiàn)在中外交通,洋人乘我多事之秋,不時恫嚇挾制,令人憂憤難忍,必須積極自強以圖御侮。他認為外國的長技在于船堅炮利,洋人恃此以挾制中國,我們也可以取其所長以對付洋人。丁日昌思想的另一個重要變化就是他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中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工藝和手段無法適應近代槍炮制造的需要。舊式泥爐煉不出能夠制造近代槍炮的鋼鐵,用泥模鑄炮也很難使炮膛光滑勻衡。因此,丁日昌產(chǎn)生了改革生產(chǎn)工藝和手段的強烈愿望。他在上海與洋人頻繁接觸,已對西人的機器工廠有所了解。王韜所著《火器說略》,更使他對近代槍炮的制造原理、生產(chǎn)工藝,特別是車床等生產(chǎn)工具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寫信向李鴻章推薦王韜,同時建議設(shè)立“夾板火輪船廠”,用機器生產(chǎn)近代輪船和槍炮。恰在這時,容閡提出了要在中國發(fā)展“制器之器”的主張,丁日昌立即深表贊同,說:制造之理是一脈相通的,“一有制器之器,即可由一器而生眾器,如父之生子,子之生孫”。(丁日昌《丁中丞政書?巡滬公牘》卷一)
從手工生產(chǎn)進而追求機器生產(chǎn),是一個重要的觀念變革。這個觀念變革對中國19世紀60年代洋務(wù)自強運動的興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丁日昌以這種新的認識和觀念為基礎(chǔ),在上海積極設(shè)法,主持收買了美國人設(shè)在虹口的旗記鐵廠,合并原來的炸炮局,后又接納容閡從美國購回的機器,于1865年9月正式成立了江南制造局。江南制造局是清政府設(shè)立的第一家近代軍工企業(yè),它標志著中國近代軍事工業(yè)的產(chǎn)生。
丁日昌 - 對海防的貢獻
丁日昌以蘇松太道的身份出任江南制造局的第一任督辦,為該局擬訂了經(jīng)營大綱。他提出要留外國技術(shù)人員為教習,培訓華人技藝,力爭自主,不受洋人控制。鑒于局中原有設(shè)備以造船機器為多,他讓局員詳考圖說,“就廠中洋器,以母生子,觸類旁通”,制成大小機器30余臺,用以制造槍炮。據(jù)曾國藩后來奏報,其所造槍炮“皆與外洋所造者足相匹敵”。后來,他又設(shè)法擴展該局的生產(chǎn)能力,由生產(chǎn)槍炮進而制造輪船。至1868年8月,江南制造局所造的“恬吉。號輪船下水,上海全市為之轟動,“軍民無不欣喜”,歡慶我國第一艘明輪蒸汽艦試航成功!疤窦碧栭L185尺,寬27.2尺,馬力392匹,排水量600噸,裝炮9門,與日本橫須賀造船廠同期所造的“清輝”號相比既快又好。“恬吉”號的制造成功,說明中國近代軍事工業(y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這其中確有丁日昌所付出的心血。
1865年9月,丁日昌轉(zhuǎn)任兩淮鹽運使。1867年初,升任江蘇布政使。雖然布政使的本職只限于處理地方財政和行政,但他心系國防安危,對海防建設(shè)十分關(guān)心。他上書曾國藩,明確提出自己建設(shè)新式海防的主張,希望曾國藩能夠上奏朝廷。在他看來,中國的海防自明朝以來就是“以炮臺為經(jīng),以師船為緯”,這種設(shè)防辦法根本不能適應近代海防的要求。因為洋人游弋海上,可以集中兵力,攻取中國沿海任何地方,若中國處處設(shè)防,則防不勝防,正犯兵家備多力分之忌,以致常常被動挨打。丁日昌認為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只有創(chuàng)建近代海軍以取得制海權(quán)。有了制海權(quán),能夠控制住一定的近海海域,就可以擴大防御縱深,海防才有保障。要想取得制海權(quán),必須在清朝舊有水師之外,創(chuàng)設(shè)全新的近代海軍。因為在西方海軍已經(jīng)裝備了蒸汽動力艦、鐵甲艦的情況下,清朝舊式帆船水師實際上已完全無力進行近代海戰(zhàn)。丁日昌在19世紀60年代就有這種認識,說明他是很有遠見的。在他之前,左宗棠等人也曾主張制造輪船裝備外海水師,但并沒有明確地提出建立海軍的主張和計劃。
丁日昌的海軍建設(shè)具體計劃是分設(shè)北洋,東洋、南洋三支水師。北洋水師設(shè)提督于津沽,兼顧遼東、山東沿海各要口;東洋水師設(shè)提督于吳淞,守江蘇、浙江沿海各口,南洋水師設(shè)提督于廈門,防守福建、廣東各?。三支水師各設(shè)中等炮艇土。艘,半年會哨演習一次,以使“三洋聯(lián)為一氣”。這個計劃是一個統(tǒng)籌全局的海防戰(zhàn)略構(gòu)想。有了三洋水師,就能分別對京師政治中心,江南經(jīng)濟中心和祖國的南大門加以屏障和保護。
1868年初,丁日昌升任江蘇巡撫。隨著職位的提高,他更加感到自己對于國防建設(shè)的責任重大。他重新擬訂了三洋水師章程六條,使自己建立新式海軍的計劃變得更加具體。他明確提出要廢棄沿海舊有水師,移餉訓練新式海軍。除了中等炮艇外,又進一步提出三洋水師應各設(shè)鐵甲艦6艘。這時,他還強調(diào)近代海軍的建設(shè)應與沿海炮臺、岸防部隊的建設(shè)同步發(fā)展。他建議三洋海軍艦隊各練陸兵千人,半年在岸,半年在海,沿海各鎮(zhèn)亦練精兵500人,形成“山有虎”、“水有龍”,水陸相聯(lián)之勢。對于?谂谂_建設(shè),丁日昌也主張變更過去的辦法,以炮臺和水雷為中心建設(shè)新式?谝,使水師艦船在作戰(zhàn)時能夠和海口炮臺“相為表里,奇正互用”。這表明他的海防建設(shè)思想又有了新的發(fā)展。
丁日昌 - 對陸軍體制的改革
1869年,丁日昌開始對江蘇綠營進行整頓。他上奏朝廷,將江蘇撫標綠營1600余名減為1000名,成立“練軍”兩營。招幕精壯營勇作為練軍士兵,提高他們的餉額,使他們能夠安心操練。這支練軍全部改用洋槍洋炮,學習準軍洋操。丁日昌組織有關(guān)人員將洋人教練淮軍的辦法翻譯成中文,繪圖注說,編成《一哨操演圖說》,《一營操演圖說》、《一軍操演圖說》各一卷,以之作為江蘇練軍練習洋操的依據(jù)。在晚清各省練軍中,江蘇練軍是最早裝備洋槍洋炮、實行西式操練的。后來江西等省練軍的洋操辦法就是從江蘇練軍學來的。用近代槍炮和洋操來改造清朝的經(jīng)制部隊,這在中國近代軍制發(fā)展史上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它為清末新軍的全面改革開辟了道路。丁日昌在整頓綠營,設(shè)立練軍的過程中,十分強調(diào)精兵的原則。他認為“自古強兵之道,以多而弱,以少而強;以散而弱,以聚而強”。他提出要“并兵厚餉,化散為聚”,(《丁中丞政書?撫吳奏稿》卷五)對全國的兵勇大加裁汰。實行精兵政策是與近代軍隊建設(shè)的實際相適應的。清朝全國綠營兵60余萬,加上八旗和勇營,數(shù)量相當龐大。但國家財力有限,兵勇糧餉菲薄,特別是綠營兵,糧餉不足自養(yǎng),大都兼營他業(yè)以謀生,訓練成為空話,毫無戰(zhàn)斗力可言。要想整頓綠營,就得加強訓練,要想加強訓練,就得增加餉額,要想增加餉額,只有裁兵并餉一法。丁日昌的精兵主張,與魏源的思想一脈相承,可謂切中時弊。
在改革陸軍軍制方面,丁日昌還提出了分設(shè)野戰(zhàn)部隊與地方治安部隊的主張。在設(shè)立練軍時,他提出練軍必須集中訓練,專事征戰(zhàn),使之成為“游擊之師”。他認為應該將“戰(zhàn)兵”與“差兵”、“汛兵”截然分為兩途,把護餉、解犯、守庫、守陵、分汎等項綠營例差一概責成差兵和汛兵,使戰(zhàn)兵“專心防剿,可免外侮之侵凌”。野戰(zhàn)部隊與地方治安部隊分設(shè)的主張是近代軍制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為在外患頻存的情況下,如不改變綠營“差操不分"的陳規(guī),專門建立一支精干能戰(zhàn)的野戰(zhàn)部隊,便無法適應反侵略戰(zhàn)爭的需要。丁日昌的這一主張,是林則徐、魏源反對臨戰(zhàn)時抽調(diào)“客兵”、專門建立海防部隊思想的又一重要發(fā)展。
丁日昌 - 建設(shè)基礎(chǔ)設(shè)施
1875年(光緒元年)6月,丁日昌奉旨北上天津,幫岡北洋大臣李鴻章商辦事務(wù)。9月,在沈葆楨的推薦下,出任福建船政大臣。次年初,又奉命兼署揭建巡撫。丁日昌抵任后,提出要對船政局的生產(chǎn)加以革新,希望能派員往外國學習,延聘外國技術(shù)人員釆廠當教習。他和李鴻章、沈葆楨等奏準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批留學生35名赴歐學習,其中有嚴復,劉步蟾等人。丁日昌認為電報可以通軍情,為海防所必需,積極主張自設(shè)電報。他親自與丹麥大北公司交涉,收買了福州至羅星塔電線,成為中國自營的第一條電報專線。隨后,他又主持架設(shè)了臺灣府城至安乎、旗后電線,成為中國第一條自建電報線。丁日昌 - 嘔心瀝血
丁日昌性情本急,加上長期操勞過度,他的身體早就極度虛弱,患有咳血等癥,在臺灣又因瘴氣浸染,舊病復發(fā)。1877年8月,他因病離職回籍休養(yǎng)。此后,清廷一再表示希望他再度出任海疆和樞廷要職。1879年下諭賞給他總督銜,令他專駐南洋,節(jié)制南洋沿海水師官兵,悉心辦理海防事宜。不久,又命他兼任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大臣。他都因病未能出山。丁日昌雖然身在林泉,但他對國家的防務(wù)仍時時予以關(guān)注。1879年6月,他上奏清廷,對海防等問題提出16條建議。由于琉球的廢滅,他對日本的侵略野心益加警惕,指出日本“三五年不南攻臺灣,必將北圖高麗(朝鮮)”。(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wù)運動》,第2冊,第394頁)他大聲疾呼朝野內(nèi)外一定要齊心協(xié)力,急謀自強,否則將國無寧日。他還認識到“民心為海防根本”,只有老百姓的生計有著落,元氣得到恢復,才能眾志成城,海疆安如磐石。因此,他希望統(tǒng)治者們能夠切實關(guān)心百姓的痛苦,從根本上使中國強大起來。
1881年,丁日昌獲悉法人對越南之經(jīng)營日趨積極,他便給總理衙門王大臣寫信,提醒他們予以關(guān)注。他說,越南為法人蠶食,萎靡不振,若聽其自然,必成為第二個琉球。他建議清廷密派廣西巡撫或提督,與越南密商自強辦法。他自己還曾組織人員翻譯法人所繪著的中越邊境地圖和說明,以揭露法國的侵略行徑。
丁日昌 - 逝后評價
1882年2月27日,丁日昌病死在廣東。臨終前,他回顧自己多少年的努力,卻并沒有使中國在軍事上強大起來,外患愈來愈亟,不禁悲愴之至。他口授遺折,長嘆自己“死有余憾”。丁日昌生活在一個動亂與變革的時代?v觀他的一生,他所考慮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強兵御侮。他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真可謂是孜孜不倦,嘔心瀝血,死而后已。應該說在.那個時代,他的許多見解是精辟的,他的許多主張是具有開拓性的,他的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對中國國防近代化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丁日昌 - 著述
《丁禹生政書》、《撫吳公犢》、《百蘭山館詩集》、《百蘭山館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