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年(1877年),李經(jīng)方與李經(jīng)述在天津直隸總督衙門讀書,李鴻章委托洪汝奎為他們代聘名師,潛心科舉。后還隨朱靜山、白狄克學習英文!叭豕谘a府學食廩餼”,極得李鴻章的喜愛。八年(1882年)八月,李經(jīng)方考中舉人,捐錢以知府分省補用。但他未到外省候補,留在北洋大臣衙門,隨李鴻章襄辦外交事宜。十二年(1886年)夏,隨駐英欽差大臣劉瑞芬赴英,擔任參贊。十五年(1889年)二月,回國參加會試,不第。翌年,以候補道出任出使日本大臣。使日期間,李經(jīng)方與日本朝野關系十分密切,并奏調(diào)試用同知鄭孝胥充隨員及筑地副領事官。十七年(1891年)六月二十四日丁生母郭氏憂,請假回籍守制,由汪鳳藻署理出使日本大臣。十八年(1892年)八月清廷實授汪鳳藻為駐日欽使,李經(jīng)方返抵天津。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清政府戰(zhàn)敗,被迫與日本議和,派戶部左侍郎張蔭桓、署湖南巡撫邵友濂前往談判,被拒。乃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二十三日,李經(jīng)方與馬建忠、伍廷芳、羅豐祿等隨李鴻章抵達日本馬關,與伊藤博文等開始談判。二十八日在第三次會談結束后,有日本浪人用手槍刺殺李鴻章,擊中左頰骨,血流不止,子彈未取出,登時暈絕。三月十二日,清政府任命李經(jīng)方為對日談判的全權大臣。伊藤博文采用威逼脅迫等手段,限李經(jīng)方立即作諾、否之答復。經(jīng)請示清廷,得到光緒帝旨意后,三月二十三日,李經(jīng)方、李鴻章與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四月二十四日,光緒帝命李經(jīng)方赴臺灣,交接割讓臺灣事宜。李鴻章力請清廷收回成命,光緒帝非但不允,且嚴加申斥。五月初七日,李經(jīng)方帶馬建忠、伍光建、科士達等由上海啟程赴臺,十日,與日本代表樺山資紀在基隆口外的日本軍艦上辦理了交接事宜。李經(jīng)方與當天離臺,避居于上海,不愿再進京復命。
李經(jīng)方登上日艦辦理割臺事宜
在日本的猖狂侵略面前,翁同龢、劉坤一、張之洞、孫毓汶等大臣主張密結俄國以抗日,得到慈禧太后的贊成。時值俄國沙皇亞歷山大病逝,尼古拉二世繼位,清政府遂派王之春為祝賀加冕專使,被拒絕。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改派李鴻章為專使。當天李鴻章向清廷遞交《吁辭使俄折》,請求收回成命,被清廷拒絕,李鴻章只得接受此項使命。
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十三日,李鴻章遞交《李經(jīng)方隨行片》,稱他衰年遠使異域,朝廷特命李經(jīng)述隨侍前往,體恤周至,感戴莫名。但李經(jīng)述讀書多年,向未接觸洋務,此次隨往,只可借資歷練。李經(jīng)方自幼兼習外國語言文字,后曾任駐英參贊,到過歐洲諸國,又任過出使日本大臣,于對外交涉事務較有經(jīng)驗,遂請清廷批準李經(jīng)方隨行。李經(jīng)方遂以二品銜江蘇存記道充當李鴻章的隨員。于三月十八日抵達彼得堡。二十二日,沙皇在皇村接見李鴻章,特別問及馬關傷痕是否痊愈。二十五日,沙皇以回宮驗收禮物為名,破例秘密召見李鴻章,請李鴻章只帶李經(jīng)方作翻譯,不使他人聞知,會談有關在中國修筑鐵路問題。經(jīng)反復談判,四月十五日,總理衙門專門召開會議討論中俄密約,決定照辦,請旨允準。十七日,翁同龢至張蔭桓宅發(fā)電,以保密。李鴻章于十八日收到電報:“中俄睦誼從此加密,著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俄國外部大臣畫押”。四月二十二日,李鴻章率李經(jīng)方、李經(jīng)述、羅豐祿等同至俄國外交部,與羅拔諾夫、維特互看雙方的全權諭旨,復校中、俄約文無訛,各自畫押蓋印,《中俄密約》(全稱《中俄御敵互相援助條約》)約成。
四月二十六日,李鴻章向沙皇辭行,沙皇請李鴻章帶李經(jīng)方晉見兩次,座談一刻鐘。五月初一日,李經(jīng)方隨李鴻章登車轉(zhuǎn)赴德國。抵達柏林的第二天,李鴻章率李經(jīng)方等晉見德皇,遞交國書。五月二十四日,離開柏林前往荷蘭,再往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又到法國首都巴黎等地訪問。六月二十三日,李鴻章、李經(jīng)方等到達英國,晉見英國女王。與英國政府談判增加稅收之事。七月二十一日,李鴻章、李經(jīng)方等一行抵達美國紐約,會見美國總統(tǒng)克里夫蘭。八月二十七日,回到天津。
二十六年(1900年),因義和團事件,八國聯(lián)軍入侵中國,慈禧、光緒西逃。任命李鴻章和奕劻為議和大臣,與列強談判。
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二十七日,李鴻章在北京病逝。翌年四月,清廷以李鴻章靈柩回籍有期,伊子李經(jīng)方以四品京堂候補,命李經(jīng)方在上海參加工部左侍郎盛宣懷與英國人馬凱關于通商條約的談判。不久,李經(jīng)方又參與安徽及滬寧鐵路的籌建事宜。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李經(jīng)方、李經(jīng)邁等葬李鴻章于合肥大興集夏小郢,隨后又呈請將座落在北京崇文門總部胡同住宅一處交出,建京師李鴻章專祠。
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李經(jīng)方出任出使英國大臣。宣統(tǒng)二年(1911年)十二月,調(diào)任郵傳部左侍郎。郵傳部管轄郵電交通各項事務,但其中的郵政卻長期被外國人把持。李經(jīng)方為維護國家主權,進行多次具體交涉,最終將郵政業(yè)務從稅務司轉(zhuǎn)回郵傳部管轄,由李經(jīng)方兼任中國第一任郵政總局局長。辛亥革命后被罷官。
民國元年(1912年),李經(jīng)方居住上海,為宗社堂盡力。五年(1916年),李經(jīng)方與李經(jīng)邁將由于式枚擬稿,李鴻章生前親筆改定之函牘影印行世,書名《李文忠公尺牘》。六年(1917年),在張勛復辟期間,李經(jīng)方、李經(jīng)邁鼓吹甚力,復辟失敗后,李經(jīng)方蟄居大連,終日閉門。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二十八日病逝于大連,終年80歲。著有《李襲侯遺集》、《安徽全省鐵路圖說》等。
李經(jīng)方原配劉氏(1855-1873),繼配張氏,側(cè)室何氏、傅氏、陳氏。子:國燾、國熙、國杰。女五人。
李經(jīng)方 - 參考資料
[1] 《中國近代史》-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xiāng)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
- 李濂(1488—1566)明代官員、學者。字川父,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嘗中進士而授沔陽知州,后遷寧波同知、山西僉事,后罷歸。有文才,罷歸后更努力...
- 李百藥(565--648),字重規(guī),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詩人。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內(nèi)史令,預修國史,撰有《齊史》。隋文帝時百藥仕太...
- 李綠園(1707年-1790年),原名李海觀,字孔堂,號綠園,亦號碧圃老人。清代文學家,長篇古典小說《歧路燈》的作者,河南省寶豐縣人(今平頂山市湛...
- 李翱是中國唐代思想家,文學家。他曾從韓愈學古文,協(xié)助韓愈推進古文運動,兩人關系在師友之間。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認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
-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