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戰(zhàn)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為郡小吏,后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后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yè),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嬴政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統(tǒng)一六國的事業(yè)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tǒng)一天下后,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tǒng)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tǒng)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于咸陽鬧市,并夷三族。
人物生平
不甘寂寞 赴秦施才
李斯生于戰(zhàn)國末年,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人,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廁所見到老鼠吃人糞,一見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嚇跑了。后來,他在倉庫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糧食,也沒有人去管。于是,他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這就是說,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就應該象在糧庫里偷吃糧食的老鼠,才能為所欲為,盡情享受?梢钥闯,在戰(zhàn)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的情況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業(yè)來。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荀卿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他是打著孔子的旗號講學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樣墨守成規(guī),而是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出發(fā),對孔子的儒學進行了發(fā)揮和改造,因而很適合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李斯學完之后,反復思考應該到哪個地方才能顯露才干,得到榮華富貴呢?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他認為楚王無所作為,其它各國也在走下坡路,決定到秦國去。
臨行之前,荀卿問李斯為什么要到秦國去,李斯回答說:“干事業(yè)都有一個時機問題,現(xiàn)在各國都在爭雄,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機會。秦國雄心勃勃,想奮力一統(tǒng)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場。人生在世,卑賤是最大的恥辱,窮困是莫大的悲哀。一個人總處于卑賤窮困的地位,那是會令人譏笑的。不愛名利,無所作為,并不是讀書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國去!崩钏垢鎰e了老師,到秦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了。
書諫逐客 妒殺韓非
李斯到了秦國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一次,他對秦王說:凡是干成事業(yè)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力量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zhàn)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F(xiàn)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xiàn)在是完成帝業(yè),統(tǒng)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李斯的見解是正確的,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因而被提拔為長吏。李斯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為客卿。
正當秦王下決心統(tǒng)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怕被秦國滅掉,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的東進。后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了。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群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鼻赝跸铝酥鹂土,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他說:“我聽說群臣議論逐客,這是錯誤的。從前秦穆公求賢人,從西方的戎請來由余,從東方的楚國請來百里奚,從宋國迎來蹇叔,任用從晉國來的丕豹、公孫支。秦穆公任用了這五個人,兼并了二十國,稱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新法,移風易俗,國家富強,打敗楚、魏,擴地千里,秦國強大起來。秦惠王用張儀的計謀,拆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迫使各國服從秦國。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貴戚力量,加強了王權,蠶食諸侯,秦成帝業(yè)。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對秦國才做出了貢獻。客卿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呢?如果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會使國家沒有富利之實,秦國也沒有強大之名!
李斯還說,秦王的珍珠、寶玉都不產于秦國,美女、好馬、財寶也都是來自東方各國。如果只是秦國有的東西才要的話,那么許多好東西也就沒有了。李斯還在信中反問:為什么這些東西可用而客就要逐,看起來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東西,而對人才卻不能重用,其結果是加強了各國的力量,卻不利于秦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李斯的這封上書,不僅情詞懇切,而且確實反映了秦國歷史和現(xiàn)狀的實際情況,代表了當時有識之士的見解。因此,這篇《諫逐客書》成為歷史名作。
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這時,即將被殺的鄭國也向秦王進言:韓國讓秦國大興水利建設工程,當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國實力,但水渠修成之后,對秦國也是有利的。盡管興修水利,減輕了秦國對東方各國的壓力,讓韓國多存在幾年,但修好渠卻“為秦建萬代之功”。秦王覺得鄭國的話有道理,決定不殺鄭國,讓他繼續(xù)領導修完水渠,這就是后來聞名于史的鄭國渠,它對發(fā)展繁榮秦國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經過這一次反復,秦國仍舊堅持招攬和重用外來客卿的傳統(tǒng),這些外來的客卿在秦國統(tǒng)一中國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取消逐客令不久,魏國大梁人尉繚也來到了秦國。當時的形勢是,秦王已經除掉內部的反對派呂不韋等,大權進一步集中,積極向外擴張,東方各國都個個自危。尉繚向秦王建議說:當前,以秦國的力量消滅東方各國是毫無問題的。但是,如果各個諸侯國聯(lián)合起來,合縱抗秦,結果就很難說了。因此,不要吝惜財物,向各國掌權的“豪臣”行賄,破壞他們的聯(lián)合,只用三十萬金,就可以達到兼并各個諸侯國的目的。秦王采納了尉繚的計謀,在同各國進行斗爭的過程中,不少次是用此策而取得勝利的。當然,秦國的反間計是以武力為后盾的,正如李斯所講:“不肯者,利劍刺之”。
秦國堅持接納、使用客卿的政策,對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迅速發(fā)展,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秦始皇時代的客卿就有:王崎、茅焦、尉繚、王翦、李斯、王賁、李信、王離、蒙恬等。李斯的《諫逐客書》,對秦網羅天下人才是有功績的。
正當李斯步步高升的時候,秦王卻十分喜愛韓非的才華。韓非和李斯是同學,他繼承了荀子的學說,并在此基礎上,把慎到的“勢”,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結合起來,并加以豐富和發(fā)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專制理論。韓非是戰(zhàn)國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學問比李斯大得多。韓非因說話口吃,不善辯說,但善于著述。韓非回到韓國以后,看到韓國太弱,多次上書獻策,但都未能被采納。于是,韓非發(fā)憤著書,先后寫出《孤憤》、《五蠹》(音妒)、《說難》等。他的書傳到秦國,由于講的都是“尊主安國”的理論,秦王非常贊賞韓非的才華,并說:“我要是能見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無恨!辈痪茫蚯貒ロn,韓王不得不起用韓非,并派他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韓非,但還沒有決定是否留用。李斯知道韓非的本事比自己大,害怕秦王重用他,對自己的前途不利,就向秦王講韓非的壞話。他說:“韓非是韓王的同族,大王要消滅各國,韓非愛韓不愛秦,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決定不用韓非,把他放走,對我們不利,不如把他殺掉!鼻赝踺p信李斯的話,把韓非抓起來。根據(jù)秦國法令的規(guī)定,獄中的囚犯無權上書申辯。韓非到秦國以后,又得罪了姚賈。姚賈為秦國立過功,深得秦王的重用,被任命為上卿。韓非卻向秦王說,姚賈出身不高貴,當過大盜,在趙國做官時被趕跑了,認為用這樣的人是很不應該的,使得秦王很掃興。事后秦王又向姚賈問起韓非,姚貫當然不會講韓非的好話。在李斯和姚賈的串通下,韓非沒有辦法,只好吃了李斯送來的毒藥,自殺而死。從此以后,李斯沒有對手,更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為秦王統(tǒng)一六國出謀劃策了?たh制與焚書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割據(jù)局面,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一個東到大海,南達嶺南,西至甘青高原,北至今內蒙古、遼東的空前的封建大一統(tǒng)國家。秦王,這時已稱為秦始皇了。為了鞏固這個封建統(tǒng)一的國家,李斯也是做了一定貢獻的。
(另有一說,李斯一直想將韓非留在秦國,等秦滅韓之后再為秦國所用。但由于韓非之書《韓非子》對于帝王之術、統(tǒng)治之術的分析過于透徹,導致秦王嬴政對其才華感到恐懼,加上韓非的三條不利于秦國發(fā)展的建議、姚賈的陷害,使秦王嬴政將韓非下獄拷打。李斯實心欲救韓非,曾幫韓非呈韓非絕筆之作《初見秦》于秦王嬴政,無奈秦王嬴政鐵心欲除韓非。后秦王嬴政以韓非書中《八經》之三中除“陰奸”之術施于韓非:令李斯去處理韓非一案(結合之前所言即讓李斯殺死韓非),嫁禍于李斯,從而不背罵名。李斯無奈,只得從命而下毒于韓非飲食,使韓非暴斃而亡。)
力駁分封 定制頒法
秦統(tǒng)一以后,丞相王綰首先提出全國地方太大,難以管理,要求象周代那樣,封秦始皇諸子為王。秦始皇召開群臣 會議討論,群臣都贊同王綰的意見,只有李斯提出不同的意見。他說: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來一個個都疏遠了,互相視為仇敵,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周天子也不能禁止,F(xiàn)在天下一統(tǒng),應實行郡縣,天下才得以安寧。秦始皇也認為,天下已經統(tǒng)一了,再立許多國,不利于統(tǒng)一,安寧也沒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見。于是,他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たh制比之分封制是一個進步,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群臣聚集在咸陽宮稱頌秦始皇時,博士淳于越很不知趣,向秦始皇說: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為它把天下分封給子弟和功臣,F(xiàn)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沒有封地,和百姓一樣,萬一發(fā)生了田常、六卿之變,又有誰來相救呢?凡是不以古為師而天下能長久的,沒有聽說過。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場來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動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為不滿,把淳于越交給丞相李斯處理。李斯不贊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由于時代的變化,五帝三代的治國辦法也不同。三代時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時候諸侯并列,互相爭奪,現(xiàn)在天下統(tǒng)一,情況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F(xiàn)在的一些儒生總講古代如何如何好,這是以古非今,攪亂民心。對于造謠惑眾,不利于統(tǒng)一天下的言行必須禁止,否則將會影響政局的穩(wěn)定,有損于皇帝的權威。最后,他又把這一切都歸罪為讀書的緣故,建議秦始皇下令焚書。
按照李斯制定的法令,那是相當殘苛的。凡是秦記以外的史書,不是博士(指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所藏的詩、書、百家語都要燒掉,只準留下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此后,如果有敢再談論詩書者“棄市”(指在鬧市區(qū)執(zhí)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街頭,稱為棄市);“以古非今者族,(指一人有罪,父母兄弟妻子皆受刑,稱為族)”;官吏如果知道而不檢舉者,與之同罪;令下后三十日仍不燒者,黥(意為用刀刺刻額頰等處)再潦上墨為“城旦”(一種刑罰,輸邊筑長城四年)。有想學習法令的,要以吏為師。
這次焚書的原因,是由于討論是否分封的問題而引起的,無論是主張分封還是反對分封的大臣,都是為了秦始皇長久統(tǒng)治打算卜他們并無根本利益上的對立。李斯借題發(fā)揮,最后竟造成焚書的結局,也不是沒有緣由的。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是以法家理論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也是以法家治國的。在他當皇帝的九年中,主要精力是用在建立中央專制政權,劃定全國疆域,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修筑長城等,對文化思想方面很少注意。淳于越以儒家思想為秦始皇出謀劃策,是不利于秦的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因此,善于領會秦始皇意圖的李斯,為了打擊儒家勢力,鞏固統(tǒng)一政權,提出了上述焚書的主張,得到了秦始皇的同意和批準。于是,秦始皇下令焚書,先秦許多文獻古籍都被燒掉了,使中國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損失。
在焚書的第二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兩個術士暗地里誹謗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有四百六十余人因此被坑殺。這就是歷史上的“坑儒”事件。雖然后世稱此事為“坑儒”,但其實被坑殺的是術士,與儒生無關。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已有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笨梢,根本就沒儒生什么事。但自東晉年間,梅頤獻《古文尚書》,附有孔安國所作的《尚書序》,其中有云:“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于屋壁!边@時,坑術士第一次被變性為坑儒。后來,隨著《古文尚書》被定為官書,坑儒的說法于是沿襲下來,遂成定論。對于梅頤所獻的《古文尚書》及孔安國所作《尚書序》,前人多有辨疑,到了清代,其偽書的身份已成蓋棺定論。偽造者將坑術士改為坑儒,其實也只是為了引出下句“我先人用藏其家書于屋壁”,從而表示《古文尚書》其來有自?计渥畛跤靡猓蟾乓仓皇怯燮鋫,并無心向嬴政潑臟水。后世卻據(jù)此將坑儒判為鐵案,想必是大大出乎其意料之外的了。
(文獻古籍在秦朝廷中都有存本,至于被燒毀,那應該感謝項羽的那把火,而不要一味的怪李斯。)
二世幫兇 腰斬滅族
由于秦始皇的賞識,李斯不僅官運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著沾光。李斯的長子李由做三川郡守,掌握了一定的軍政大權,其他子女也都與帝室結了婚姻關系。有一次,李由回到咸陽,李斯擺設家宴,百官都來赴宴祝酒。在這種熱烈的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師荀卿告誡他的“物忌太盛”這句話,感慨地說:“我是個平民百姓,今天卻做了丞相,可以說是富貴到了極點。但是,物盛則衰,我還不知道將來會有什么樣的結局呢,由此可見,李斯并沒有完全陶醉于高官厚祿之中,他對現(xiàn)實的認識還是比較清醒的。
秦朝建立以后,由于秦始皇對廣大人民實行殘暴的統(tǒng)治,各地人民群眾的反抗從來沒有停止過。除了武裝斗爭形式外,廣大人民還以歌謠的形式咒罵秦始皇,如說:“阿房阿房,亡始皇”等。人民群眾的不滿和反抗,使地主階級也很擔心。因此,秦始皇在統(tǒng)一后的十余年間,先后進行了五次遠途巡行。其目的就是到各地耀武揚威,加強對全國的控制。
盡管秦始皇到各處巡行,殘酷鎮(zhèn)壓人民群眾,然而反抗還是不斷發(fā)生,如有人攔截皇家使者,有人公開咒罵秦始皇:“今年祖龍(秦始皇)死!彼,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決定第五次巡行。
這一次巡行,丞相李斯和秦始皇寵愛的小兒子胡亥等一同前往。巡行的路線是:從咸陽出發(fā),出武關,沿丹水、漢水流域到云夢,再沿長江東下直至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南)。登會稽山,祭大禹,并刻石留念。在北歸之時,秦始皇得了重病,不久死在沙丘(今河北鉅鹿縣東南)。
秦始皇死后,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亂,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飯,不讓外人知道死訊,按照慣例,應由秦始皇長子扶蘇繼位。扶蘇思想傾向于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當面提過意見,惹得秦始皇生氣,把他派到西北大將蒙恬那里。這時,宦官趙高也正在進行陰謀活動,他曾是胡亥的老師,極力想讓胡亥稱帝,他就可以大權在握了。唯一需要注意拉攏的是李斯,所以他就想方設法爭取拳斯也同意胡亥上臺。趙高口才極好,善于雄辯,與李斯有這樣的一段對話。
趙高說:“皇帝臨死前,曾召扶蘇參加葬禮的這封信,沒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這封信沒有人知道,現(xiàn)在胡亥手里。決定由誰來繼位;全由胡亥和我來決定丁,你認為如何?”這是探聽的口氣。
李斯說:“這是亡國的言論,不是人臣應該議論的!狈从吵隼钏箤w高的不滿。但趙高早就對李斯的為人了如指掌,他讓李斯和蒙恬進行對比,李斯自覺不如蒙恬。于是,趙高乘機又說:扶蘇剛毅面勇敢善戰(zhàn),他繼位后必將任用蒙恬為丞相,這話很能抓住李斯當時的心情。趙高接著又威脅說,現(xiàn)在天下實際上掌握在胡亥和他的手里,扶蘇、蒙恬、李斯的命運也全都攥在我們的手里。李斯見形勢不妙,就只好聽從趙高的調遣了。胡亥、趙高將秦始皇召扶蘇來咸陽送葬的書信,改為斥責扶蘇“無尺寸之功”、“不孝”的信,令他自殺;同時責備蒙恬“不忠”,也令他自殺。結果扶蘇乖乖地自殺了,蒙恬不肯自殺,后被囚禁,還是服毒而死。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胡亥繼承了帝位,開始了比秦始皇更加殘忍的統(tǒng)治。李斯與胡亥、趙高的結合,是為了互相利用,所以后來他們之間勾心斗角,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李斯是個不惜一切代價而想得到功名的政客,比昏庸無能的胡亥,當然要高明得多。他看到了秦王朝的危機,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敢規(guī)勸胡亥。一次,胡亥責問李斯說:過去韓非曾經說過,古代的君王都是十分辛勤勞苦的,難道君王管理天下是為了受苦受累嗎?這是因為他們無能。賢人有天下,就要讓天下適應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能滿足,又如何治理天下呢?我想隨心所欲,而又要永遠統(tǒng)治天下,你李斯有什么辦法嗎?這時,李斯的兒子李由鎮(zhèn)壓農民起義進軍不利,大將章邯要追查李由的責任,并譏諷李斯的無能。李斯因此心中恐懼,為得到秦二世胡亥的信任,提出一套“督責之術”。
李斯在上書中說:賢主若能行“督責之術”,群臣不敢不全心全意為君王服務;不能行“督責之術”的君王,如堯、舜等比百姓還辛勞,簡直是受罪。
什么是“督責之術”呢?實際上就是嚴刑酷法和君王的獨斷專行。李斯說:“彼唯明主為能深督輕罪,夫罪輕且督深,而況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本褪菍Τ枷潞桶傩諏嵭小拜p罪重罰”,使人人不敢輕舉妄動。君主對臣下要實行獨斷專行,要駕馭群臣,不能受臣下的影響。李斯認為,只有這樣的君主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實行“督責之術”,群臣百姓也就不敢造反了,君王的地位才能牢靠。
李斯關于“督責之術”的主張,既有取寵于秦二世的一面,也有他繼承法家思想的一面。在上書中,他也是一再引申不害、韓非的話,來證實自己的看法。不過,李斯講得更加露骨而已。糊涂可笑的秦二世,不顧天下百姓的反抗,采納了李斯的“督責之術”。此后,殺人多者為“忠臣”,殘忍者為“明吏”,弄得天下怨聲載道。
在李斯,趙高的慫恿下,秦二世胡亥更加奢侈腐化,胡作非為。為了鎮(zhèn)壓農民起義,不斷地從關中征發(fā)人民去打仗,給人民造成極大的負擔,秦二世胡亥為了修好阿房宮,征發(fā)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難的深淵。當時全國人民的反秦起義已經風起云涌,為了統(tǒng)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將軍馮劫勸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宮,減少一些徭役。當時,秦二世正與宮女宴飲作樂,見李斯等人上書十分惱怒,下令將他們逮捕入獄。李斯在獄中多次上書,都被趙高扣留。趙高借機說李斯與其兒子李由謀反,對李斯嚴刑拷打,刑訊逼供。李斯被迫承認謀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殺死。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司馬遷:“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yè),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茍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適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
司馬貞:“鼠在所居,人固擇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咸陽,人臣極位。一夫誑惑,變易神器。國喪身誅,本同末異!
蘇軾:“李斯、趙高矯詔立胡亥,殺扶蘇、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李贄:“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
王夫之:“秦政、李斯以破封建為萬世罪,而賈誼以諸侯王之大為漢痛哭,亦何以異于孤秦!
姚鼐:“君子之仕也,進不隱賢;人之仕也,無論所學識非也,即有學識甚當,見其君國行事,悖謬無義,疾首頻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導譽于朝庭之上,知其不義而勸為之者,謂天下將諒我之無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將喪國家而為之者,謂當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雖明知世之將亂,而終不以易目前之富貴,而以富貴之謀,貽天下之亂,固有終身安享榮樂,禍遺后人,而彼宴然無與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誅惡人,亦有時而信也邪!”
毛澤東:“孟夫子一派主張后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對秦始皇。李斯是擁護秦始皇的,屬于荀子一派,主張先法后王!
李斯的文學和文字的造詣令后人景仰。他的文章論證嚴密、氣勢貫通,洋洋灑灑,如江河奔流,魯迅曾稱贊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則有殊勛!彼臅ā靶∽肷,大篆入妙”,被稱為書法筆祖。
總評
李斯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踐著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輔助秦王完成了統(tǒng)一六國的大業(yè),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趨勢。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繼續(xù)輔佐秦始皇,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tǒng)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建議秦始皇廢除分封制, 實行郡縣制。又提出了統(tǒng)一文字的建議,之后又在統(tǒng)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為指導的。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雖然將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極端化,但是他僅僅是一個提出者,而不是一個完全的執(zhí)行者。并且,此時的李斯,已經徹底蛻變,他寫《督責書》,很大的原因是為“阿二世意,欲求容”,此時的李斯,已經沒有了“以法治國”的志向。他已經不再代表法家了。因此,李斯后期的思想是否應該歸入法家的體系,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李斯歸根到底還是一個法家的最完全的執(zhí)行者。
改革措施
廢分封
秦統(tǒng)一以后,丞相王綰首先提出全國地方太大,難以管理,要求像周代那樣,封秦始皇諸子為王。秦始皇召開群臣會議討論,群臣都贊同王綰的意見,只有李斯提出不同的意見。他說: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來一個個都疏遠了,互相視為仇敵,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周天子也不能禁止,F(xiàn)在天下一統(tǒng),應實行郡縣,天下才得以安寧。秦始皇也認為,天下已經統(tǒng)一了,再立許多國,不利于統(tǒng)一,安寧也沒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見。于是,他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たh制比之分封制是一個進步,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
這一整套中央集權制度,從根本上鏟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jù)的禍根,對鞏固國家統(tǒng)一,促進社會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所以,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會里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源自高中歷史教材:秦始皇確立的郡縣制的內容中還包括設“道”!暗馈笔窃O置于少數(shù)名族聚居地的同級地方行政機構。
統(tǒng)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命令全國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為統(tǒng)一書體。在此之前,中國的文字從新石器時代彩陶刻畫文字的萌芽,經過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成長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和發(fā)展過程。戰(zhàn)國時代由于群雄割據(jù),“諸侯力政,不統(tǒng)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因而出現(xiàn)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現(xiàn)象,使這一時期的漢字形體產生了地域性的差異。原本只有一種寫法的字,到了這時,往往齊秦有異,燕趙不同。因此,統(tǒng)一后的中國急需一種統(tǒng)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這種標準字樣,這便是小篆。而關于小篆的由來,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標準字樣時,“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稱也是為了尊崇大篆而卑稱其“小”的。緊接著,為了推廣統(tǒng)一的文字,李斯親作《倉頡篇》七章,每四字為句,作為學習課本,供人臨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個叫程邈的小官吏創(chuàng)造的一種書體,打破了篆書曲屈回環(huán)的形體結構,形成新的書體———隸書。從此,隸書便作為官方正式書體,始于秦,盛于漢,直到魏晉楷書流行才漸被取而代之。但作為書法藝術,篆書、隸書因其獨具一格,深受后人喜愛。中國書法四大書體真、草、隸、篆,隸、篆占其半壁江山,李斯之功,功及千秋。
統(tǒng)一度量衡
秦統(tǒng)一之前,中國的度量衡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各國諸侯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了不同的計算單位和不同的計算進制。這種原始狀態(tài)復雜多樣的度量衡只適應于政治割據(jù)社會的需要。大一統(tǒng)的秦王朝建立后,為了不使其影響王朝的經濟交流和發(fā)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議廢除六國舊制,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明確統(tǒng)一起來,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許。于是,在李斯的親自指揮下,把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采用十進制計數(shù);量制則以合、升、斗、桶為單位,也采用十進制計算;衡制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為了有效地統(tǒng)一制式、劃一器具,李斯又從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證度量衡的精確實施。這是秦王統(tǒng)一中國,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驚世之作。而它的影響不言而喻。幾千年來,無論朝代更迭,這種計量方法從無更改。甚至時至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依然還有它的身影。
修馳道、車同軌
公元前220年,統(tǒng)一中國一年有余的秦始皇漸感隱憂,龐大的中央集權要想在遼闊的疆域上政令暢通,物資交流便利,就必須改變以往的交通條件。此時,深諳皇上心思的李斯又立刻建議讓全國的車軌統(tǒng)一,并在全國范圍內修筑馳道。就這樣,一場大規(guī)模的統(tǒng)一車軌、修筑馳道的運動在全國展開。李斯以京師咸陽為中心,陸續(xù)修建了兩條馳道,一條向東通到過去的燕、齊地區(qū)(今河北、山東一帶),一條向南,直達吳楚舊地(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這種馳道路基堅固,寬50步,道旁每隔三丈種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達咸陽,全長1800余里。又在今云南、貴州地區(qū)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區(qū)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帶,修筑攀越五嶺的“新道”,便利通向兩個地區(qū)的交通。就這樣,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為與道路配套,李斯還規(guī)定車軌的統(tǒng)一寬度為六尺,以此保證車輛的暢行無阻。
統(tǒng)一貨幣
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也就是命喪沙丘之前,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廢除原來秦以外通行的六國貨幣,在全國范圍內統(tǒng)一貨幣。這一行動被司馬遷的《史記》稱作“始皇三十七年,復行錢”。此舉雖然對秦王朝的經濟發(fā)展已無大用,但對后世的影響可謂大矣。當初,秦統(tǒng)一中國后雖大部改頭換面,天下一統(tǒng),但惟獨貨幣依然沿襲過去的形式。市面上使用的貨幣包括布幣、刀幣、貝錢和圓錢等形式,使用起來十分不便。因此,統(tǒng)一貨幣及結算制度、統(tǒng)一貨幣鑄造便成了當務之急。在李斯的主持下,貨幣規(guī)定了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每鎰重二十四兩,以銅半兩錢為下幣,一萬銅錢折合一鎰黃金。并嚴令珠玉、龜、貝、銀、錫之類作為裝飾品和寶藏,不得當作貨幣流通。同時,規(guī)定貨幣的鑄造權歸國家所有,私人不得鑄幣,違者定罪等。李斯此舉被后人認為是經濟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而當初他所主持鑄造的圓形方孔的半兩錢(俗稱秦半兩)因其造型設計合理、使用攜帶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至此,李斯在他輔佐秦始皇匡扶天下的過程當中,完成了他最后一個使命?v觀李斯這些作為,可以這樣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名相重臣比比皆是,累世之功不乏其主,但大多不過功在當朝,時過則境遷。而李斯幾乎每干一件大事都能產生影響千年的效果,并蔭及后代。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李斯時說:李斯作為一個普通平民事秦,利用機遇和能力輔佐秦始皇終成霸業(yè)。如果不是因為種種無法讓人容忍的惡行(殺韓非、焚書、篡改圣旨)毀壞了他的聲譽,那么他的功績可與周公、召公媲美了。
生平爭議
焚書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群臣聚集在咸陽宮稱頌秦始皇時,博士淳于越很不知趣,向秦始皇說: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為它把天下分封給子弟和功臣,F(xiàn)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沒有封地,和百姓一樣,萬一發(fā)生了齊國陳恒、晉國六卿之變,又有誰來相救呢?凡是不以古為師而天下能長久的,沒有聽說過。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場來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動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為不滿,把淳于越交給丞相李斯處理。李斯不贊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由于時代的變化,五帝三代的治國辦法也不同。三代時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時候諸侯并列,互相爭奪,現(xiàn)在天下統(tǒng)一,情況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F(xiàn)在的一些儒生總講古代如何如何好,這是以古非今,攪亂民心。對于造謠惑眾,不利于統(tǒng)一天下的言行必須禁止,否則將會影響政局的穩(wěn)定,有損于皇帝的權威。最后,他又把這一切都歸罪為讀書的緣故,建議秦始皇下令焚書。
按照李斯制定的法令,那是相當殘苛的。凡是秦記以外的史書,不是博士(指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所藏的詩、書、百家語都要燒掉,只準留下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此后,如果有敢再談論詩書者“棄市”(指在鬧市區(qū)執(zhí)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街頭,稱為棄市);“以古非今者族,(指一人有罪,父母兄弟妻子皆受刑,稱為族)”;官吏如果知道而不檢舉者,與之同罪;令下后三十日仍不燒者,黥(意為用刀刺刻額頰等處)再潦上墨為“城旦”(一種刑罰,輸邊筑長城四年)。有想學習法令的,要以吏為師。
這次焚書的原因,是由于討論是否分封的問題而引起的,無論是主張分封還是反對分封的大臣,都是為了秦始皇長久統(tǒng)治打算,他們并無根本利益上的對立。李斯借題發(fā)揮,最后竟造成焚書的結局,也不是沒有緣由的。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是以法家理論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也是以法家治國的。在他當皇帝的九年中,主要精力是用在建立中央專制政權,劃定全國疆域,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修筑長城等,對文化思想方面很少注意。淳于越以儒家思想為秦始皇出謀劃策,是不利于秦的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因此,善于領會秦始皇意圖的李斯,為了打擊儒家勢力,鞏固統(tǒng)一政權,提出了上述焚書的主張,得到了秦始皇的同意和批準。于是,秦始皇下令焚書,先秦許多文獻古籍都被燒掉了,使中國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損失。然而,另一方面秦始皇也曾將一些禁書收藏在咸陽皇家圖書館,使得部分珍貴書籍得以保存了下來。
妒殺韓非
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韓非,向秦王講韓非的壞話,秦王輕信李斯,把韓非打入大牢。根據(jù)秦國法令的規(guī)定,獄中的囚犯無權上書申辯。在李斯和姚賈的串通下,韓非吃了李斯送來的毒藥,自殺而死。
另有一說,李斯一直想將韓非留在秦國,等秦滅韓之后再為秦國所用。但由于韓非之書《韓非子》對于帝王之術、統(tǒng)治之術的分析過于透徹,導致秦王嬴政對其才華感到恐懼,加上韓非的三條不利于秦國發(fā)展的建議、姚賈的陷害,使秦王將韓非下獄拷打。李斯實心欲救韓非,曾幫韓非呈韓非絕筆之作《初見秦》于秦王政,無奈秦王政鐵心欲除韓非。后秦王以韓非書中《八經》之三中除“陰奸”之術施于韓非,嫁禍于李斯,從而不背罵名。李斯無奈,只得從命而下毒于韓非飲食,使韓非暴斃而亡。
文學貢獻
文學作品
李斯在文學上以散文見長。其文上承戰(zhàn)國荀卿,下啟西漢鄒陽、枚乘,不僅布局謀篇構思嚴密,而且設喻說理縱橫馳騁,既重質實,又饒文采,往往文質互生,在寂寥的秦代文壇上一枝獨秀。
李斯散文現(xiàn)傳四篇,計為《諫逐客書》、《論督責書》、《言趙高書》、《獄中上書》。其中作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的《諫逐客書》,是傳誦千古的名篇。當時韓國為阻滯秦國的進攻,謀求耗蝕秦國的國力,故而派遣水工鄭國入秦修灌渠。后被察覺,秦王嬴政遂在宗室大臣的慫恿下并不明智地頒布了逐客令。李斯為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作此文,意欲諫止逐客。文章站在跨海內、制諸侯 , 成帝業(yè) 的戰(zhàn)略高度,緊緊抓住秦國利弊得失這一要害立論,起首即開門見山: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言詞委婉而意旨鮮明;接著就援引自春秋前期 繆公求士 至戰(zhàn)國后期 昭王得范雎 ,四百余年間秦國發(fā)展壯大的史實,從正反兩方面極論 以客之功 ;再以當前喜好非秦所產的四方享樂之物,而與取人則 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作對比,指出 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的錯誤,然后經過分析,順勢極警醒地強調這種錯誤的嚴重性: 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 求國無危,不可得矣.全文立意高遠,議論恢宏,不尚空談,筆鋒犀利,說理透辟,首尾貫通,一氣呵成。在語言上也極富文采,例如: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
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文章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時而排比,時而對偶,時而設問,既嚴密整飭,又靈動多變;既詞采富麗,具觀賞美,又抑揚鏗鏘,具音節(jié)美,有明顯的辭賦化傾向。此諫書呈上后,立即打動了雄才大略同時也剛戾自專的秦王嬴政,遂取消逐客令,對以后順利實現(xiàn)秦統(tǒng)一,起到了積極作用!吨G逐客書》可以說是語言運用藝術的直接實用性與審美價值高度統(tǒng)一的力作,歷來為人們所寶重。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曾贊譽: ……李斯之止逐客,并煩(順)情入機,動言中務,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書之善說也。 《諫逐客書》作于秦統(tǒng)一之前,故而表現(xiàn)為文采斐然的戰(zhàn)國縱橫家風韻;但秦統(tǒng)一之后,李斯以丞相身份,作為 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的法家 刑名之學 文化專制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實施者,其文風也一改富麗華美而為簡質峭刻。這從秦二世時所作《論督責書》、《言趙高書》中即可看出。然而當他受趙高陷害,自覺面臨生命之危時,為自己辯誣之作的《獄中上書》,雖不為富贍華美,但全篇皆用反語宣泄受誣陷獲罪的滿腔怨憤,感情激蕩,表現(xiàn)出了很強的感染力。
李斯作品除上述散文外,還有碑銘。秦始皇先后曾五次巡行天下郡縣,其中自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四次巡行中,都命李斯刻石記功,計有《鄒嶧山刻 石》、《泰山刻石》、《碣邪臺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等七通。這些刻石銘文從內容上看,全為歌 功頌德。例如作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最后一通《會稽刻石》: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卅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四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群臣誦功,本原事跡,追首高明。秦圣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恒常。六王專倍,貪戾慠猛,率眾自強。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shù)動甲兵。陰通間使,以事合從,行為辟方。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
圣德廣密,六合之中,被澤無疆;实鄄⒂,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群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貴賤并通,善否陳前,靡有隱情。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潔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潔,人樂同則,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
全文以當時始皇帝 親巡天下 至會稽 群臣誦功 寫起,繼而追頌因六國諸侯 暴虐恣行 、 數(shù)動甲兵 ,奮而以 義威 , 殄熄暴悖 ,使 六合之中,被澤無疆 的豐功,以及統(tǒng)一之后在治理天下的過程中,建立法度,扭轉陋俗,推行共同倫理, 嘉保太平 的偉績,最后以隨從臣僚 請刻此石 來光垂休銘 作結。全文雖然充滿了溢美之辭,但言簡意賅,褒揚充分。從寫法上看,除《瑯邪臺刻石》前為每句四言,兩句一韻的韻文,后為散體,韻散相續(xù)之外,其余六篇皆為每句四言,三句一韻的韻文,具有明顯的承銜《詩經》中雅、頌體式的特點,雖然形式上不免板滯之嫌,缺乏文學形象的審美價值,但是體貌莊重,氣度雄壯,也頗顯樸質廉勁之風。這些銘文作為現(xiàn)傳最早的功德碑銘,為后世歷代相沿的此類文章的撰著提供了范本,影響所及還是相當深遠的,故而歷來頗受重視。劉勰的《文心雕龍》不止一處予以評論,其中《封禪》篇云: 秦皇銘岱,文自李斯,法家辭氣,體乏弘潤。然疏而能壯,亦彼時之絕采也。 《箴銘》篇云: 至于秦皇勒岳,政暴而文澤,亦有疏通之美焉。
《諫逐客書》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
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官;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官,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行督責書》
夫賢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責之術者也。督責之,則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義明,則天下賢不肖莫敢不盡力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能窮樂之極矣,賢明之主也,可不察焉!
故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為桎梏”者,無他焉,不能督責,而顧以其身勞于天下之民,若堯、禹然,故謂之“桎梏”也。夫不能修申、韓之明術,行督責之道,專以天下自適也,而徒務苦形勞神,以身徇百姓,則是黔首之役,非畜天下者也,何足貴哉!夫以人徇己,則己貴而人賤;以己徇人,則己賤而人貴。故徇人者賤,而人所徇者貴,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凡古之所為尊賢者,為其貴也;而所為惡不肖者,為其賤也。而堯、禹以身徇天下者也,因隨而尊之,則亦失所為尊賢之心矣,夫可謂大繆矣。謂之為“桎梏”,不亦宜乎?不能督責之過也。
故韓子曰:“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者,何也?則能罰之加焉必也。故商君之法,刑棄灰于道者。夫棄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罰也。彼唯明主為能深督輕罪。夫罪輕且督深,而況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是故韓子曰“布帛尋常,庸人不釋,鑠金百溢,盜跖不搏”者,非庸人之心重,尋常之利深,而盜跖之欲淺也;又不以盜跖之行,為輕百鎰之重也。搏必隨手刑,則盜跖不搏百鎰;而罰不必行也,則庸人不釋尋常。是故城高五丈,而樓季不輕犯也;泰山之高百仞,而跛羊牧其上。夫樓季也而難五丈之限,豈跛羊也而易百仞之高哉?峭塹之勢異也。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處尊位,長執(zhí)重勢,而獨擅天下之利者,非有異道也,能獨斷而審督責,必深罰,故天下不敢犯也。今不務所以不犯,而事慈母之所以敗子也,則亦不察于圣人之論矣。夫不能行圣人之術,則舍為天下役何事哉?可不哀邪!
且夫儉節(jié)仁義之人立于朝,則荒肆之樂輟矣;諫說論理之臣間于側,則流漫之志詘矣;烈士死節(jié)之行顯于世,則淫康之虞廢矣。故明主能外此三者,而獨操主術以制聽從之臣,而修其明法,故身尊而勢重也。凡賢主者,必將能拂世磨俗,而廢其所惡,立其所欲,故生則有尊重之勢,死則有賢明之謚也。是以明君獨斷,故權不在臣也。然后能滅仁義之途,掩馳說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聰揜明,內獨視聽,故外不可傾以仁義烈士之行,而內不可奪以諫說忿爭之辯。故能犖然獨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若此然后可謂能明申、韓之術,而修商君之法。法修術明而天下亂者,未之聞也。故曰“王道約而易操”也。唯明主為能行之。若此則謂督責之誠,則臣無邪,臣無邪則天下安,天下安則主嚴尊,主嚴尊則督責必,督責必則所求得,所求得則國家富,國家富則君樂豐。故督責之術設,則所欲無不得矣。群臣百姓救過不及,何變之敢圖?若此則帝道備,而可謂能明君臣之術矣。雖申、韓復生,不能加也。
書法作品?
李斯主張以小篆為標準書體。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并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guī)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xiàn),是漢字發(fā)展史上的一大進步,根據(jù)《太平廣記》引《蒙恬筆經》記載,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秦統(tǒng)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jù)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于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后,很滿意,于是就把它定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就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范本,供大家臨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錢江險濤,東下會稽(今紹興),祭過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來教叫做秦望山),俯瞰東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書《會稽銘文》。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后的隔日,他又采嶺石鑴刻,然后立于會稽鵝鼻山山頂(后叫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
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瑯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墓地介紹
秦丞相李斯,戰(zhàn)國時上蔡人。初為上蔡郡小吏,后入秦輔助秦始皇,完成了統(tǒng)一六國的大業(yè),官拜丞相,被世人尊稱為“千古一相”。
李斯的故居有兩處:一是故城東門里東西大道路北,在今上蔡一中一帶,面積約5000平方米。二是上蔡縣城西南5公里處的李斯樓。
李斯出身平民,雖然當上了楚國管倉庫的小吏,得空時仍在自己院中種些蔬菜。參加勞動。其故居處至今尚有一口李斯?jié)膊说乃笕俗鸱Q為“李斯井”。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斬于咸陽,趙高帶人來上蔡抄了李斯的家,在整個李斯的故居處進行了殘酷的“挖地三尺”,最深處竟達丈余。久而久之,這里就成了一片蘆葦叢生的坑塘。后人為紀念李斯,稱此處為“李斯坑”。
李斯故居的東門外是一片水草叢生沼澤,樹林茂密,荒草沒人,成群的肥兔在那里出沒,李斯公事之余,經常與其子到那里打獵。李斯直至被殺之前仍念念不忘。他們自秦至今,留下一個習俗:即在清明節(jié)掃墓時不在墳頂上放置祭物(即圓形土塊)。理由是李斯被殺沒頭。這是讓李斯樓的人們永遠記著李斯被趙高殺害的冤案。
李斯墓在蔡國故城的西南部,位于李斯樓東南角,是一個高大的土冢。墓的四周砌有石階,墓前樹有墓碑,上刻“秦丞相李斯之墓”。墓的四念不忘此地。在去刑場的路上,李斯含著熱淚對他的兒子感嘆說:“我再想和你出上蔡東門牽黃犬逐狡兔還能得到嗎?”
李斯樓,是李斯的鄉(xiāng)下故居,李斯被害后,其幼子在親朋的掩護下得以幸免,藏匿在李斯樓。直到現(xiàn)在,李斯樓村的居民都姓李,自說是李斯的后代周松柏掩映,花木叢生,墓西不遠處有李斯跑馬崗和李斯飲馬澗。
據(jù)傳,李斯青年時期經常在此處縱馬馳騁,馬渴了就在此澗溝中飲馬,后人便稱此處為跑馬崗和飲馬澗。
整個墓區(qū)崗嶺高聳,澗水澄清,云浮碧野,鳥語花香,是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游覽勝地。
唐朝詩人胡曾專為李斯墓題了詩,其詩曰:“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咸陽血染衣。”
宋朝大詩人劉敞也為李斯墓題了詩。詩為:“二事三公何足論,憶牽黃犬出東門。天人忌滿由來事,枉持沙丘有舊恩。”
后世紀念
李斯被斬于咸陽后趙高帶人來上蔡抄了李斯的家,在整個李斯的故居處進行了殘酷的“挖地三尺”,最深處竟達丈余。久而久之,這里就成了一片蘆葦叢生的坑塘。后人為紀念李斯,稱此處為“李斯坑”。
影視形象
時間 | 影視作品 | 飾演者 |
---|---|---|
1986年 | 《秦始皇》 | 梁漢威 |
1996年 | 《秦頌》 | 王慶祥 |
2000年 | 《呂不韋傳奇》 | 賈一平 |
2001年 | 《尋秦記》 | 陳國邦 |
2002年 | 《秦始皇》 | 劉威 |
2004年 | 《荊軻傳奇》 | 高玉慶 |
2006年 | 《楚漢風云》 | 李立群 |
2006年 | 《南越王》 | 楊藝 |
2007年 | 《大秦直道》 | 張子健 |
2010年 | 《神話》 | 劉小溪 |
2011年 | 《古今大戰(zhàn)秦俑情》 | 于子寬 |
2012年 | 《楚漢傳奇》 | 李建新 |
2015年 | 《秦時明月》 | 于子寬 |
2017年 | 《秦時麗人明月心》 | 趙延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