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百藥(565--648),字重規(guī),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內史令,預修國史,撰有《齊史》。隋文帝時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隋煬帝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后歸唐,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諫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采納。曾受命修訂五禮、律令。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奉詔撰《齊書》,據父舊稿,兼采他書,經十年,成五十卷,后宋朝人為區(qū)別蕭子顯的《南齊書》改為《北齊書》。
七歲能屬文。隋時,襲父德林爵,為太子通事舍人兼學士。煬帝銜之,奪爵還鄉(xiāng)里。唐太宗重其名,拜中書舍人,授太子右庶子。卒謚曰康。百藥藻思沉郁,尤長五言。雖樵童牧子,亦皆吟諷。及懸車告老,穿池筑山,文酒譚詠,以盡平生之志。詩一卷。
概述
李百藥出身于仕宦家庭。父親李德林字公輔,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參與國史修撰,編成紀傳體《齊史》27卷,入隋官至內史令,封安平公,任內又奉詔續(xù)修《齊史》,全書未成而卒。李百藥自幼受到家庭影響,少年時就好學博聞,富于獨立見解。李百藥在隋開皇初年曾任東宮通事舍人、太子舍人、禮部員外郎等職,還承襲了父親李德林的安平公爵位。他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賞識,一時朝中奏議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筆。隋煬帝時他受到排擠,官運蹇滯。隋朝末年農民大起義時,他曾被脅裹到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隊伍中。入唐后,他受到唐太宗的重用,起用為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又任禮部侍郎,最后官至宗正卿,封安平縣子。李百藥在唐太宗時參加了制定《五禮》及律令的工作。在輔佐太子李承乾之時,對承乾漫游無度的行為數有匡正,對于朝中的其他政事,也不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政治上有些作為。他除擅長文章外,還很善于寫詩,F在他的傳世之作有詩20余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齊書》。
舊唐書李百藥傳
李百藥,字重規(guī),定州安平人,隋內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為童兒時多疾病,祖母趙氏故以百藥為名。七歲解屬文。父友齊中書舍人陸乂、馬元熙嘗造德林宴集,有讀徐陵文者,云“既取成周之禾,將刈瑯邪之稻”,并不知其事。百藥時侍立,進曰:“《傳》稱u2018鄅人藉稻u2019。杜預《注》云u2018鄅國在瑯邪開陽u2019!眮V等大驚異之。開皇初,授東宮通事舍人,遷太子舍人,兼東宮學士;蚣灯洳哦鴼е撸酥x病免去。十九年,追赴仁壽宮,令襲父爵。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雅愛其才,奏授禮部員外郎,皇太子勇又召為東宮學士。詔令修五禮,定律令,撰陰陽書。臺內奏議文表,多百藥所撰。時煬帝出鎮(zhèn)揚州,嘗召之,百藥辭疾不赴,煬帝大怒,及即位,出為桂州司馬。為沈法興所得,署為掾。其后,罷州置郡,因解職還鄉(xiāng)里。大業(yè)五年,授魯郡臨泗府步兵校尉。九年,充戍會稽。尋授建安郡丞,行達烏程,屬江都難作,復會沈法興為李子通所破,子通又命為中書侍郎、國子祭酒。及杜伏威攻滅子通,又以百藥為行臺考功郎中;蛴凶P之者,伏威囚之,百藥著《省躬賦》以致其情,伏威亦知其無罪,乃令復職。伏威既據有江南,高祖遣使招撫,百藥勸伏威入朝,伏威從之,遣其行臺仆射輔公祏與百藥留守,遂詣京師。及渡江至歷陽,狐疑中悔,將害百藥,乃飲以石灰酒,因大泄痢,而宿病皆除。伏威知百藥不死,乃作書與公祏令殺百藥,賴伏威養(yǎng)子王雄誕保護獲免。公祏反,又授百藥吏部侍郎。有譖百藥于高祖,云百藥初說杜伏威入朝,又與輔公祏同反。高祖大怒。及公祏平,得伏威與公祏令殺百藥書,高祖意稍解,遂配流涇州。古
檣崛太宗重其才名,貞觀元年,召拜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受詔修定《五禮》及律令,撰《齊書》。二年,除禮部侍郎。朝廷議將封建諸侯,百藥上《封建論》曰:知
臣聞臣聞經國庇民,王者之常制;尊主安上,人情之本方。思闡治定之規(guī),以弘長世之業(yè)者,萬古不易,百慮同歸。然命歷有賒促之殊,邦家有理亂之異,遐觀載籍,論之詳矣。咸云周過其數,秦不及期,存亡之理,在于郡國?梢员O(jiān)夏殷之長久,遵黃唐之并建,維城盤石,深根固本,雖王綱弛廢,枝干相持,故使逆節(jié)不生,宗祀不絕。秦氏背師古之訓,棄先王之道,踐華恃險,罷侯置守,子弟無尺土之邑,兆庶罕共治之憂,故一夫號澤,七廟隳祀。臣以為自古皇王,君臨宇內,莫不受命上玄,飛名帝錄,締構遇興王之運,殷憂屬啟圣之期。雖魏武攜養(yǎng)之資,漢高徒役之賤,非止意有覬覦,推之亦不能去也。若其獄訟不歸,菁華已竭,雖帝堯之光被四表,大舜之上齊七政,非止情存揖讓,守之亦不可固焉。以放勛、重華之德,尚不能克昌厥后,是知祚之長短,必在天時,政或盛衰,有關人事。隆周卜代三十,卜年七百,雖淪胥之道斯極,而文、武之器猶存,斯則龜鼎之祚,已懸定于杳冥也。至使南征不返,東遷避逼,禋祀如線,郊畿不守,此乃凌夷之漸,有累于封建焉。暴秦運短閏余,數鐘百六。受命之主,德異禹、湯;繼世之君,才非啟、誦。借使李斯、王綰之輩,盛開四履,將閭、子嬰之徒,俱啟千乘,豈能逆帝子之勃興,抗龍顏之基命者也!然則得失成敗,各有由焉。而著述之家,多守常轍,莫不情亡今古,理蔽澆淳,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內,盡封諸侯;王畿千乘之間,俱為采地。是以結繩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劉、曹之末,紀綱既紊,斷可知焉。鍥船求劍,未見其可;膠柱成文,彌所多惑。徒知問鼎請隧,有懼霸王之師;白馬素車,無復籓籬之援。不悟望夷之釁,未甚羿、浞之災;高貴之殃,寧異申、繒之酷!乃欽明昏亂,自革安危,固非守宰公侯,以成興廢。且數世之后,王室浸微,始自籓屏,化為仇敵。家殊俗,國異政,強凌弱,眾暴寡,疆場彼此,干戈日尋。狐駘之役,女子盡髽;崤陵之師,只輪不返。斯蓋略舉一隅,其余不可勝數。陸士衡方規(guī)規(guī)然云:“嗣王委其九鼎,兇族據其大邑,天下晏然,以治待亂!焙嗡寡灾囈玻《O官分職,任賢使能,以循吏之才,膺共治之寄,刺郡分竹,何代無人?至使地或呈祥,天不愛寶,民稱父母,政比神明。曹元首方區(qū)區(qū)然稱:“與人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與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豈容委以侯伯,則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則殊其憂樂?何斯言之妄也!封君列國,藉慶門資,忘其先業(yè)之艱難,輕其自然之崇貴,莫不世增淫虐,代益驕侈。自離宮別館,切漢凌云,或刑人力而將盡,或召諸侯而共樂。陳靈則君臣悖禮,共侮徵舒;衛(wèi)宣則父子聚麀,終誅壽、朔。乃云為己思治,豈若是乎?內外群官,選自朝廷,擢士庶以任之,澄水鏡以鑒之,年勞優(yōu)其階品,考績明其黜陟。進取事切,砥礪情深,或俸祿不入私門,妻子不之官舍。頒條之貴,食不舉火;剖符之重,衣唯補葛。南郡太守,敝布裹身;萊蕪縣長,凝塵生甑。專云為利圖物,何其爽歟!總而言之,爵非世及,用賢之路斯廣;民無定主,附下之情不固。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至如滅國弒君,亂常干紀,春秋二百年間,略無寧歲。次睢咸秩,遂用玉帛之名;魯道有蕩,每等衣裳之會?v使西漢哀、平之際,東洛桓、靈之時,下吏淫暴,必不至此。為政之理,可一言以蔽之。齋
ィ?伏惟陛下握紀御天,膺期啟圣,救億兆之焚溺,掃氛昆于寰區(qū)。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配二儀以立德;發(fā)號施令,妙萬物而為言。獨照宸衷,永懷前古,將復五等而修舊制,建萬國以親諸侯。竊以漢、魏以還,余風之弊未盡;勛、華既往,至公之道斯革。況晉氏失馭,宇縣崩離;后魏時乘,華夷雜處。重以關河分阻,吳、楚懸隔,習文者學長短縱橫之術,習武者盡干戈戰(zhàn)爭之心,畢為狙詐之階,彌長澆浮之俗。開皇在運,因藉外家。驅御群英,任雄猜之數;坐移時運,非克定之功。年逾二紀,民不見德。及大業(yè)嗣文,世道交喪,一時人物,掃地將盡。雖天縱神武,削平寇虐,兵威不息,勞止未康。自陛下仰順圣慈,嗣膺寶歷,情深致治,綜核前王。雖至道無名,言象所紀,略陳梗概,實所庶幾。愛敬蒸蒸,勞而不倦,大舜之孝也。訪安內豎,親嘗御膳,文王之德也。每憲司讞罪,尚書奏獄,大小必察,枉直咸申,舉斷趾之法,易大辟之刑,仁心隱惻,貫徹幽顯,大禹之泣辜也。正色直言,虛心受納,不簡鄙陋,無棄芻蕘,帝堯之求諫也。弘獎名教,勸勵學徒,既擢明經于青紫,將升碩儒于卿相,圣人之善誘也。群臣以宮中暑濕,寢膳或乖,請徙御高明,營一小閣。遂惜家人之產,竟抑子來之愿,不吝陰陽所感,以安卑陋之居。去歲荒儉,普天饑饉,喪亂甫爾,倉廩空虛。圣情矜愍,勤加惠恤,竟無一人流離道路,猶且食啖藜藿,樂撤簨弶,言必凄動,貌成癯瘠。公旦喜于重譯,文命矜其即序。陛下每四夷款附,萬里歸仁,必退思進省。凝神動慮,恐妄勞中國,以事遠方,不藉萬古之英聲,以存一時之茂實。心切憂勞,跡絕游幸,每旦視朝,聽受無倦。智周于萬物,道濟于天下。罷朝之后,引進名臣,討論是非,備盡肝膈,唯及政事,更無異辭。才及日昃,命才學之士,賜以清閑,高談典籍,雜以文詠,間以玄言,乙夜忘疲,中宵不寐。此之四道,獨邁往初。斯實生民以來,一人而已。弘茲風化,昭示四方,信可以期月之間,彌綸天壤。而淳粹尚阻,浮詭未移,此由習之永久,難以卒變。請待斫雕成樸,以質代文,刑措之教一行,登封之禮云畢,然后定疆理之制,議山河之賞,未為晚焉!兑住贩Q:“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況于人乎?”美哉斯言也。主
,與太宗竟從其議。四年,授太子右庶子。五年,與左庶子于志寧、中允孔穎達、舍人陸敦信侍講于弘教殿。時太子頗留意典墳,然閑燕之后,嬉戲過度,百藥作《贊道賦》以諷焉,辭多不載。太宗見而遣使謂百藥曰:“朕于皇太子處見卿所獻賦,悉述古來儲貳事以誡太子,甚是典要。朕選卿以輔弼太子,正為此事,大稱所委,但須善始令終耳!币蛸n彩物五百段。然太子卒不悟而廢。十年,以撰《齊史》成,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賜物四百段。俄除宗正卿。十一年,以撰《五禮》及律令成,進爵為子。后數歲,以年老固請致仕,許之。太宗嘗制《帝京篇》,命百藥并作,上嘆其工,手詔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乎!”二十二年卒,年八十四,謚曰康。百藥以名臣之子,才行相繼,四海名流,莫不宗仰。藻思沈郁,尤長于五言詩,雖樵童牧豎,并皆吟諷。性好引進后生,提獎不倦。所得俸祿,多散之親黨。又至性過人,初侍父母喪還鄉(xiāng),徒跣單衣,行數千里,服闋數年,容貌毀悴,為當時所稱。及懸車告老,怡然自得,穿池筑山,文酒談賞,以舒平生之志。有集三十卷,子安期。知
?兄安期幼聰辯,七歲解屬文。初,百藥大業(yè)末出為桂州司馬,行至太湖,遇逆賊,將加白刃,安期跪泣請代父命,賊哀而釋之。貞觀初,累轉符璽郎。預修《晉書》成,除主客員外郎。永徽中,遷中書舍人。又與李義府等于武德殿內修書,再轉黃門侍郎。龍朔中,為司列少常伯,參知軍國。有事太山,詔安期為朝覲壇碑文。安期前后三為選部,頗為當時所稱。時高宗屢引侍臣,責以不進賢良。眾皆莫對,獨安期進曰:“臣聞圣帝明王,莫不勞于求賢,逸于任使。設使堯、舜苦己癯瘠,不能用賢,終亦王化不行。自夏、殷已來,歷國數十,皆委賢良,以共致理。且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況今天下至廣,非無英彥。但比來公卿有所薦引,即遭囂謗,以為朋黨。沉屈者未申,而在位者已損,所以人思茍免,競為緘默。若陛下虛己招納,務于搜訪,不忌親讎,唯能是用,讒毀亦既不入,誰敢不竭忠誠?此皆事由陛下,非臣等所能致也。”高宗深然其言。俄檢校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出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咸亨初卒。自德林至安期三世,皆掌制誥。安期孫羲仲,又為中書舍人。
人生軌跡
出仕為官
李百藥幼時很聰慧好學,七歲就能理解文章大意。有一次,父親的朋友陸乂、馬元熙來他家作客,談詩論文?腿俗x陳時著名學者徐陵文章,對其中一句“既取成周之禾,將刈瑯邪之稻”,頗感迷惑,不知出自何典。百藥在旁應聲答道:“《傳》稱u2018鄅人藉稻u2019。杜預注云u2018鄅國在瑯邪開陽。u2019”客人聽后大為驚嘆。百藥二十歲左右,正值隋朝初年,被授東宮通事舍人,步入仕途。不久,升遷為太子舍人,兼東宮學士,成為陪伴太子的學者。年少有才的百藥招來一些人的嫉妒和誹謗,為避禍,他隨即稱病辭官。
開皇十九年(599),因父親去世,襲爵安平公。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很看重百藥,于是奏請授百藥為禮部員外郎,太子楊勇又將百藥召為東宮學士。從此,百藥發(fā)揮自己的才學,奉詔參與修《五禮》,定律令,撰《陰陽書》,作奏議文表。然而正當百藥積極施展才能抱負之時,卻突然被卷入最高統(tǒng)治層的爭斗中,成了受害者。原來,隋文帝第二子晉王楊廣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物。他對其兄楊勇的太子之位早存覬覦之心,乘出鎮(zhèn)揚州(今屬江蘇)之機,四處招攬人才,培植個人勢力。他召百藥為幕僚,但百藥稱病推辭,楊廣由此對他懷恨在心。
仁壽四年(604)隋文帝死,已謀得太子之位的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百藥被貶出京城,為桂州(今廣西桂林)司馬。后來罷州置郡,百藥的司馬一職也被免去,于是回歸鄉(xiāng)里。大業(yè)五年(609),百藥出任魯郡(治所在今東曲阜)步兵校尉,大業(yè)九年(613),戍守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紹興),后又授建安(治所在今福建建甌)郡丞。這時,隋末農民大起義正如火如荼地興起,百藥去建安途經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時,隋煬帝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于江都,隋皇朝統(tǒng)治機構一片混亂。百藥沒有到建安就職,參加了反隋的農民起義,先后任職于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軍中。杜伏威占有江南一帶,北方李唐勢力浩大。李淵派使者招撫杜伏威,百藥力勸杜伏威歸唐。杜伏威聽從,遂前往京城,命部將輔公祏與百藥留守。但杜伏威在途中又有些猶豫后悔,遂寫信密令輔公祏殺百藥,幸杜伏威養(yǎng)子王雄誕極力保護,百藥得免于死。隨后輔公祏起兵反唐,任命百藥為吏部侍郎。有人告知李淵,百藥與輔公祏同反,李淵大怒。平定輔公祏后,李淵就要治百藥之罪,恰好這時發(fā)現杜伏威令輔公祏殺百藥的密信,證明百藥與輔并非同黨。李淵這才怒氣稍平,但仍以反唐罪名將百藥流放涇州(今甘肅涇川北)。一直到武德末年,百藥始終未獲唐高祖的任用。
委以重任
唐太宗即位后,他很看重百藥的才名。貞觀元年(627)召百藥為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并命其參與修撰《五禮》及律令。百藥又奉詔撰北齊史,貞觀十年(636)正月《北齊書》上進,得到嘉獎,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賜物四百段。第二年,《五禮》及律令撰成,百藥爵位又從“男”進為“子”。這個時期是百藥一生中最愜意時期,才能得到較充分發(fā)揮,官位顯赫,生活安定。他自然對唐太宗盡心竭力,以報知遇之恩。由于以往百藥經歷坎坷,幾經貶官,數次遭人譖害,甚至險些喪生,因而他生活閱歷豐富,積累了較多的政治經驗。從他撰《封建論》和《贊道賦》兩件事中可看出李百藥的政治眼光和對李唐皇朝的忠心耿耿。
一論一賦
貞觀初年,朝廷中有一次重大的政治辯論,即,是實行封建制還是實行郡縣制。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唐太宗對大臣蕭瑀說:“朕欲使子孫長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蕭瑀答道:“臣觀前代國祚所以長久者,莫若封諸侯以為磐石之固。秦并六國,罷侯置守,二代而亡;漢有天下,郡國參建,亦得年余四百;魏晉廢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實可遵行。”蕭瑀是守舊貴族勢力的代表人物。他是后梁明帝蕭巋之子,年九歲就封新安郡王。因此他極力鼓吹分封制是不奇怪的。他的這一通似是而非的議論竟引起唐太宗的注意,于是,“始議封建”。諸大臣各抒己見,展開辯論。魏徵、長孫無忌、于志寧、馬周等都反對實行封建制,但有理有據、系統(tǒng)深刻闡述這一觀點的,當推李百藥所上長篇奏疏《封建論》。
百藥認為,時代變了,制度也須改變,實行郡縣制是必然趨勢。贊成分封者,是不通古今變化。當今若實行分封,就如同“結繩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劉、曹之末”,等于“鍥船求劍”。這是一種樸素的歷史發(fā)展觀點。
接著,百藥具體分析了分封制的危害:封邦建國之后,使受封家族以高貴門第自傲,忘記先人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不愿靠個人才干而進取,莫不一代比一代驕奢殘暴。并且數代之后,王室一旦衰弱,所謂藩國屏障就會變成仇敵,封國各行其是,強國欺凌弱國,爭奪土地人口的戰(zhàn)事不斷。百藥以“春秋二百年間,略無寧歲”的史事來說明,分封制造成了連綿不斷的攻伐征戰(zhàn)。另一方面,百藥大力推崇郡縣制的優(yōu)越性:設官分職,任賢使能,內外百官都由朝廷決定?梢詮氖咳耸裰刑岚稳瞬牛梢韵袼R那樣清晰地考察他們。以資格及辛勞程度確定其官職階品,以政績優(yōu)劣確定廢黜或遷升?偠灾,爵位不世傳,啟用賢人之路就廣;百姓無定主,與朝廷的離心力就不大。《封建論》表現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反對分裂割據的進步傾向,充分肯定了郡縣制取代封建制是歷史的進步。百藥卓越的政治見解,深深打動了唐太宗,“太宗竟從其議”。唐中葉,柳宗元有一篇著名的《封建論》,可以看作是百藥《封建論》的繼承和發(fā)展。
還有一件事反映出李百藥對唐皇朝的忠心耿耿。貞觀四年(630),唐太宗授百藥太子右庶子,令其輔教太子承乾。起初太子對學習經籍頗有興趣,但后來耽于享樂,嬉戲過度。于是百藥便作《贊道賦》一文以規(guī)勸太子。唐太宗見到此賦后非常贊賞,派使者對百藥說:我在太子處見到你所獻的賦,以歷來儲君成敗事告誡太子,很是精辟切實。我選你輔佐太子,非常稱職,希望能善始善終。賜百藥彩絹五百段。
百藥以才學和操行聞名于世,受到各方面名流的敬重。他為人沉靜寡言,樂于引進青年,提攜后進,又不喜聚斂財富,所得俸祿,多散分親友。百藥不但在史學上有突出成就,而且文學上也造詣頗深,尤其擅長五言詩,通俗易懂,“雖樵童牧豎,并皆吟諷”,可見影響之廣。唐太宗晚年曾作《帝京篇》,讓也進入晚年的百藥以此題另作一篇。文成,唐太宗極為贊嘆:“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乎!”貞觀末,百藥因年老執(zhí)意辭官,回到故里。貞觀二十二年(648)去世,年八十四。有文集30卷。他除擅長文章外,還很善于寫詩,F在他的傳世之作有詩20余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齊書》。
作北齊書
李百藥撰成《北齊書》,這是他在史學上的重大貢獻。《北齊書》50卷,大致記載了東魏、北齊(534—577)的歷史。由于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而東魏的軍政大權掌握在高歡手中,高歡之子高洋建立北齊,因此從歷史敘述的系統(tǒng)完整性來看,《北齊書》記載由敘高歡事跡開始,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百藥撰《北齊書》,有數家北齊史可供參考,最主要的是其父李德林的未完稿。李德林在北齊官中書侍郎,曾奉詔修國史,終北齊末,修紀傳體北齊史27卷,全書未成。入隋后,李德林續(xù)撰,增至38卷,送交朝廷,藏于秘府。其他北齊史有,王劭《齊志》及《齊書》。王劭,字君懋,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歷仕北齊、北周、隋,為著名史家。他最初撰編年體《齊志》20卷,又撰紀傳體《齊書》100卷。此外還有崔子發(fā)《齊紀》30卷。
北齊書
背景
《北齊書》,共有五十卷,其中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唐李百藥撰。北魏末年,北方六鎮(zhèn)發(fā)生聲勢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懷朔鎮(zhèn)低級武官的高歡獲得了對二十余萬鮮卑人的領導權,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歡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長安,高歡于是另立孝靜帝元善見,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孝靜帝自立,建立北齊。東魏、北齊統(tǒng)治區(qū)域南至長江,與梁、陳兩朝先后對峙,西邊在今山西、河南、湖北,與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齊被北周吞并。
從北齊到隋的五十年間,曾先后有人編寫出幾種不同體裁的北齊史,其中有隋李德林的紀傳體齊書和王劭的編年體齊志。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唐高祖指派裴矩、祖孝孫、魏徵重寫北齊史,長期沒有寫成。629年(貞觀三年),唐太宗專設梁、陳、齊、周、隋五朝史的編寫機構,命李百藥寫北齊史。他在其父李德林齊書基礎上參考王劭齊志擴充改寫,636年(貞觀十年)全書完成。
《北齊書》本名《齊書》,宋時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后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唐朝初建之時,高祖就下令修撰前代缺略各史,可是由于組織不力,經數年竟無成果。太宗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又下詔修前朝史書,李百藥接受了撰修齊史的任務。在他父親舊稿基礎上,他幾經刪改、增補,于貞觀十年(636年)修成了50卷的《齊書》。
《北齊書》的撰修,吸收了前人修史的成果,北齊歷史的撰修,從高齊政權到隋朝,一直未曾中斷,修成了多部起居注、實錄和國史。此外記錄北齊歷史的專著還有李德林《齊書》24卷,王劭《齊志》20卷,復為《齊書》100卷,崔子發(fā)《齊紀》30卷,杜臺卿《齊紀》和姚最《北齊紀》20卷等。這些史書經李百藥別擇去取,充實了《北齊書》的內容。
用語生動
《北齊書》記載了不少當時口語,敘事生動活潑,如:
卷十二《高儼傳》:“帝(后主,儼之兄)召儼,儼疑之。陸令萱曰:u2018兄兄喚,兒何不去。u2019”
卷二三《魏蘭根傳》述魏愷遷青州長史,推辭不就,文宣帝高洋聞知大怒,對楊愔說:“何物漢子,我與官,不肯就!明日將過,我自共語。”待高洋見到魏愷時說:“死與長史孰優(yōu),任卿選一處!蔽簮鸫穑骸澳軞⒊颊呤潜菹,不受長史者是愚臣,伏聽明詔!备哐髮類终f:“何慮無人作官職,苦用此漢何為,放其還家,永不收采。”
卷二四《杜弼傳》:“高祖大怒曰:u2018小人都不知避人家諱!u2019”
卷五《高阿那肱傳》記北周軍進攻北齊,齊將安吐根在齊后主面前夸口說:“一把子賊,馬上刺取擲著汾河中!
這類例子很多。劉知幾贊揚王劭《齊志》多記當時鄙言。由于《齊志》為百藥所參考,所以《北齊書》采用不少口語,大約是受了王劭的影響。
以史為鑒
《北齊書》貫徹了以史為鑒的宗旨。李百藥自身經歷過朝代更迭之時的盛衰變化,對于總結政治得失的經驗教訓是很有一些看法的。他在書中集中揭露了以高洋為代表的北齊統(tǒng)治者的淫逸殘暴,總結了北齊滅亡的教訓。如文宣帝高洋是開國之君,建國之初,還留心政務,注意興利除弊以安定天下。過了六七年之后,他原形畢露,肆行淫暴。他征集婦女在宮中與從官亂,觀之以取樂,又晝夜酗酒,酒后則以殺人為戲。為了滿足奢欲,他不惜勞擾民眾,使百役繁興,民不聊生。對于臣下他肆行殺戮,結果把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把天下攪得不得安寧。高洋以后的政治狀況也是“政塞道喪”、“主暗時艱”,結果等待高齊政權的就只能是敗亡的命運了!侗饼R書》詳記了當時階級斗爭的情況,也有很突出的借鑒意味。在原書17卷中記載了杜洛周、葛榮、韓木蘭、柴覽、盧仲延、田龍、潘集、李延孫、張儉、路紹遵、劉盤陀、杜靈椿、陳暄、鄭子饒等數次各族人民起義的事實。這些記載雖稍簡略,卻是研究東魏、北齊時期有關農民起義的重要史料。李延壽《北史》中有關東魏、北齊內容,基本上取材于《北齊書》,但刪去了不少農民起義史料。在《尉長命附子興傳》、《任祥傳》、《斛律羌舉傳》、《叱列平傳》、《慕容紹宗傳》、《薛修義傳》、《封隆之傳》、《高季式傳》,共刪掉《北齊書》中同傳所載九次農民起義。另外,《北齊書》的《高市貴傳》、《李元忠附李愍傳》中所載五次農民起義,因《北史》未給高市貴和李愍立傳,因而也失載。
《北齊書》記載的這些農民起義,有些規(guī)模是很大的,如《封隆之傳》載,天平初“陽平民路紹遵聚眾反,自號行臺,破定州博陵郡,虜太守高永樂,南侵冀州”?梢娖鋬r值的珍貴。
關注思想文化
書中關于思想文化方面的記載也是豐富的。在科學技術方面,書中記載了信都芳和綦母懷文的事跡。從《北齊書》的記載中我們了解到:信都芳是個發(fā)明家,他明習算學,為發(fā)明之事常常廢寢忘食。他著有《器準圖》3卷,書中把古來渾天、地動、欹器、漏刻等發(fā)明匯編在一起,配上圖樣及文字說明,是一部可貴的古代科學發(fā)明史專著。綦母懷文是灌鋼技術的發(fā)明者。他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發(fā)明了用生鐵灌注熟鐵之中的灌鋼冶煉法,用這種材料制造的刀,能砍透三十層鎧甲。通過《北齊書》,我們知道灌鋼技術的發(fā)明在我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比歐洲的煉鋼法要早上1000多年。在學術思想方面,書中記載了佛、道二教在當時的流傳情況,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此的一些看法。《樊遜傳》記載樊遜評論二教:“……淮南成道,犬吠云中,子喬得仙,劍飛天上,皆是憑虛之說!帜┤~以來,大存佛教,寫經西土,畫像南宮。昆池地黑,以為劫燒之灰,春秋夜明,謂是降神之日!
這樣的思想材料是很寶貴的。書中的《杜弼傳》反映邢邵反對佛教唯心主義的論辯,具有理論性質。邢邵繼承范縝的唯物主義思想,對佛教生死輪回、靈魂不死等教義進行了批判。他說“人死還生,恐為蛇足”,對生死輪回的說法加以否定。他繼承東漢桓譚以來用燭與火來比喻形神關系的說法,指出“神之在人,猶光之在燭,燭盡則光窮,人死則神滅”有力地回擊了佛教靈魂不滅的謬說。邢邵的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北齊書》對此加以記述的意義則不言自明。
體例可取
《北齊書》在體例上也有可取之處。北齊朝建立于文宣帝高洋,但他的開國事業(yè)是由高歡和高澄奠定的!侗饼R書》在本紀中首列《神武本紀》和《文襄本紀》,追敘北齊建國前的史事,既可交待清楚北齊建國的歷史起源,又可補充北魏晚期的歷史事實,是很得史學要領的。這種寫法創(chuàng)始于陳壽的《三國志》,魏收寫《魏書》改造運用了這一方法。李百藥把它運用于《北齊書》的撰寫之中,體現了他歷史見解的卓越!侗饼R書》還具有敘事簡要的特點。李百藥修史態(tài)度認真,下筆不茍,對于瑣言碎語及一些荒誕不經的史實,作了大量刪削,這是本書的一個很大優(yōu)點。但由于作者水平的緣故,撿起芝麻丟了西瓜的情況,在書中是存在的,這又成了書中的一個缺點。對此劉知幾、王鳴盛、趙翼等史家都曾作過評論。
其中趙翼的說法比較客觀一些。趙翼在《陔余叢考》中把《北齊書》和《北史》作了比較,舉出實例論證這兩部書在記事的繁簡方面互有得失。因此從史料價值上看,二書長期并存,互相補充還是比較適當的。
《北齊書》貫徹了封建正宗思想。對于北齊政權的建立,書中作了一些神異的描寫,如寫高洋出生前有赤光照室,出生時“鱗身、重踝”,即位時“京師獲赤雀”等等,以此證明封建政權的建立是天命所歸,這是書中最主要的糟粕所在。
《北齊書》的列傳中,存在著敘事年代紊亂的毛病,對此劉知幾在《史通》中作過分析。
北齊政權中,皇族內部叔侄、兄弟相互殘殺,使這個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換了六個皇帝!侗饼R書》對封建統(tǒng)治者之間的權勢爭奪有較多的敘述。傳本北齊書大部分出于后人所補,用北史補的部分,北史具在,而且補的人還常有刪節(jié),這部分基本上可有可無;另一部分用唐人史鈔補的,雖也出于北齊書,但把原文刪節(jié)得不像樣子,除個別地方可供參考外,價值也很低。然而從五十卷全書來說,包括補缺部分在內,它留下了這段歷史的比較全而的材料。其中保留下來的十七卷李百藥原文,還保存了一些不見他書的有用的材料。此外,在具體敘事上,北史常有刪改北齊書而錯了的,也可憑本書糾正。如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義是南北朝時期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武裝起義,北齊書記載了各地起義軍活動的材料,有一些在北史中就作了刪削(李元忠附李愍傳、叱列平傳等)。
敢于直書
在唐初同時編寫的各史中,北齊書對當時封建統(tǒng)治者的丑事記載較多。這是由于隋唐兩朝繼承北周,北齊是一個被戰(zhàn)敗滅亡的割據政權,被認為是“僣偽”,隋唐編寫北齊史就相對地較少忌諱,同時也藉此證明周滅齊是所謂“有道伐無道”。北齊書之較多揭露性的記敘,也是同吸收王劭齊志的記載有關。劉知幾說,王劭齊志敘事生動,語言通俗,這兩點在北齊書中也仍然有所體現。
如卷九《皇后列傳》述高澄妻元氏,“文宣(即高澄弟高洋)受禪,尊為文襄皇后,文宣漸致昏狂曰:u2018吾兄昔奸我婦,我今須報。u2019乃淫于后。其高氏女婦無親疏,皆使左右亂交于前!睂m闈中的禽獸之行代代相傳。武成(高湛)即位后,又逼文宣皇后李氏亂,并威脅說:“若不許,我當殺爾兒!本戆恕队字鞲吆慵o》的記載反映出北齊滅亡之必然。后主高緯“不喜見朝士。自非寵私昵狎,未嘗交語”。所任佞臣“各引親黨,超居非次,官由財進,獄以賄成,其所以亂政害人,難以備載”!皩m掖婢皆封郡君,宮女寶衣玉食者五百余人,一裙直萬疋,鏡臺直千金,競為變巧,朝衣夕敝”。除“增益宮宛”外,“又于晉陽起十二院,壯麗逾于鄴下。所愛不恒,數毀而又復。夜則以火照作,寒則以湯為泥,百工困窮,無時休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內”。上行下效,官僚、地主也奢暴驚人。
卷二二《盧中傳附子宗道傳》載,盧宗道“嘗于晉陽置酒,賓游滿座。中書舍人馬士達目其彈箜篌女妓云:u2018手甚纖素。u2019宗道即以此婢遺士達,士達固辭,宗道便命家人將解其腕,士達不得已而受之。將赴營州,于督亢陂大集鄉(xiāng)人,殺牛聚會。有一舊門生酒醉,言辭之間,微有疏失,宗道遂令沉之于水。”百藥之父李德林入仕在北齊,并累遷至高官,但百藥卻大量揭露了北齊諸帝和官僚、地主的罪惡,并沒有像一般封建史家那樣曲筆掩飾。這是什么緣故呢?這一方面是反映百藥對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無恥行徑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李唐皇朝視北齊和南朝各代為僭偽。暴露“僭偽”皇朝的“無道”,是希圖反襯“正統(tǒng)”皇朝的“有道”。
北齊流傳
《北齊書》自北宋時即亡伏約三分之二,現存李百藥原書只有卷四、卷十二、卷十六至廿五、卷四十一至四十五、卷五十,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補,這使《北齊書》的價值大大降低。然而,《北齊書》又畢竟是幸運的。這是因為,后人用以補成《北齊書》佚文的材料,主要來源于唐代史學家李延壽所撰《北史》中的北齊史部分。有趣的是,李延壽《北史》撰成于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上距《北齊書》成書僅二十三年;其時《北齊書》尚屬完璧,而《北史》的北齊史部分則多采自《北齊書》。由于《北史》在流傳中沒有遭到損失,故后人據《北史》以補《北齊書》,在文字上雖非盡屬李百藥原文,但在內容上則不失存其本相。唯其如此,我們今天讀的《北齊書》,署為李百藥所撰,應是毫無疑義的!侗饼R書》的補表有:
萬斯同:《北齊諸王世表》。
萬斯同:《北齊異姓諸王世表》。
萬斯同:《北齊將相大臣年表》。
歷史觀
思想
李百藥的歷史觀是較復雜的!斗饨ㄕ摗芬晃闹兴从吵龅臍v史觀,有進步的一面,如認為歷史是發(fā)展運動的,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必然趨勢,統(tǒng)治政策應隨時代發(fā)展而變化。但也有落后的一面,即較突出的天命論思想。如“臣以為自古皇王,君臨宇內,莫不受命上玄,飛名帝箓”,“祚之長短,必在天時,政或盛衰,有關人事”。
觀點
綜觀《北齊書》全書中的敘事及論贊,百藥對史事得失成敗的看法是天命、人事并重。關于北齊亡國之原因,百藥指出,文宣帝高洋“縱酒肆欲,事極猖狂,昏邪殘暴,近代未有,饗國不永,實由斯疾”。武成帝高湛“愛狎庸豎,委以朝權,帷薄之間,淫侈過度,滅亡之兆,其在斯乎?”后主高緯“罕接朝士,不親政事,一日萬機,委諸兇族”,“賣獄鬻官,溪壑難滿。重以名將貽禍,忠臣顯戮,始見浸弱之萌,俄觀土崩之勢,周武因機,遂混區(qū)夏,悲夫!蓋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自然之理矣”。這些分析都切中要害。但百藥又認為天命也在起作用。
例子
卷八《幼主紀》之末,一連舉四個例子說明天意,一是“武成夢大蝟攻破鄴城”,“識者以后主(高緯)名聲與蝟相協(xié),亡齊征也”。二是“婦人皆剪剔以著假髻,而危邪之狀如飛鳥,至于南面,則髻心正西。始自宮內為之,被于四遠,天意若曰元首剪落,危側當走西也”。三是“又為刀子者刃皆狹細,名曰盡勢”。四是“游童戲者好以兩手持繩,拂地而卻上,跳且唱曰u2018高末u2019,高末之言,蓋高氏運祚之末也”。用這四個例子來說明齊亡征兆,顯然是極牽強荒唐的。但百藥卻由此得出結論,“然則亂亡之數蓋有兆云”。由于百藥把天命和人事混在一起,主次輕重不甚分明,因而監(jiān)修魏徵在《北齊書》帝紀后又寫一總論,強調“天道深遠,或未易談,吉兇由人,抑可揚榷”!耙钟致勚夯侍鞜o親,唯德是輔;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薄褒R氏之敗亡,蓋亦由人,匪唯天道也”。
影響
應當看到,百藥較濃厚的天命論思想還受到其父李德林和王劭的影響。李德林仕隋時,曾為隋文帝勸降江南梁士彥及元諧,作《天命論》,宣揚“帝王神器,歷數有歸。生其德者天,應其時者命,確乎不變,非人力所能為也”①。王劭仕隋,屢屢上書言符命,取悅于隋文帝。甚至撰寫專門著作,“采民間歌謠,引圖書讖緯,依約符命,捃摭佛經,撰為《皇隋靈感志》,合三十卷,奏之。上令宣示天下”。李百藥修史主要參據了李德林和王劭所著齊史,從《北齊書》來看,李、王的天命觀對他有所影響。
詩歌列表
《謁漢高廟》(纂堯靈命啟)《戲贈潘徐城門迎兩新婦》(秦晉積舊匹)
《文德皇后挽歌》(裴回兩儀殿)
《王師渡漢水經襄陽》(導漾疏源遠)
《晚渡江津》(寂寂江山晚)
《途中述懷》(伯喈遷塞北)
《送別》(眷言一杯酒)
《秋晚登古城》(日落征途遠)
《句》(今日持團扇)
《寄楊公》(公子盛西京)
《火鳳詞二首》(歌聲扇后出)
《和許侍郎游昆明池》(神池望不極)
《賦禮記》(玉帛資王會)
《賦得魏都》(炎運精華歇)
《奉和正日臨朝應詔》(化歷昭唐典)
《奉和初春出游應令》(鳴笳出望苑)
《渡漢江》(東流既彌彌)
《登葉縣故城謁沈諸梁廟》(總轡臨秋原)
《春眺》(疲疴荷拙患)
《安德山池宴集》(朝宰論思暇)
《雜曲歌辭·少年子》(少年飛翠蓋)
《雜曲歌辭·妾薄命》(團扇秋風起)
《雜曲歌辭·火鳳辭》(歌聲扇里出)
《雨后》(晚來風景麗)
《詠螢火示情人》(窗里憐燈暗)
《詠蟬》(清心自飲露)
《郢城懷古》(客心悲暮序)
詩詞代表作
內容
秋晚登古城
日落征途遠,
悵然臨古城。
頹墉寒雀集,
荒堞晚烏驚。
蕭森灌木上,
迢遞孤煙生。
霞景煥余照,
露氣澄晚清。
秋風轉搖落,
此志安可平!
鑒賞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之作。首聯(lián)“日落征途遠,悵然臨古城”,緊扣題目,直抒胸臆。日暮時分,四野幽暝,縱目遠望,路途還很遙遠,詩人在悵然間,登臨蒼涼的古城,心情更加寂寥。一開篇詩人就借眼前實景的描寫,渲染了一種蕭瑟凄寂的氛圍。正所謂“樵童牧豎,并皆吟諷”。他同類題材創(chuàng)作,如《郢城懷古》:“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陸”;《登葉縣故城謁沈諸梁廟》:“總轡臨秋原,登城望寒日!倍碱惔恕
中間三聯(lián)由首聯(lián)生發(fā),寫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次聯(lián)“頹墉寒雀集,荒堞晚烏驚”:衰敗的城墻頭,晚歸的鳥雀、烏鴉聚集在一起悲鳴著,不時又陣陣驚起,“蕭森灌木上,迢遞孤煙生”。城下灌木叢的上空,升起裊裊炊煙!跋季盁ㄓ嗾,露氣澄晚清”:遠處,高空的彩霞折射出夕陽的余照,原野的露氣洗凈了傍晚的昏暝,顯得明媚一些。
詩人內心的幽郁,似乎也得到一定的緩解。但一個“余”字,一個“晚”字,仍然抑郁著寫景抒情的基調:“霞景”雖明艷,但畢竟是“余照”;“露氣”雖清新,但畢竟是“晚清”。
經過中間三聯(lián)寫景抒情手法的精心鋪墊,詩就自然地過渡到尾聯(lián)的強烈抒情:“秋風轉搖落,此志安可平”!肅殺的秋風固然可以使萬物凋敗,而我的心志豈能就此消失!結得極妙,呼應首聯(lián),如果說開始的“悵然臨古城”,只是詩人淡淡的自我喟嘆,抒發(fā)內心的惆悵落寞,那結束的“此志安可平”卻是詩人對現實的強烈抗議。
本詩風格剛健,語言洗練,與魏征的《述懷》、虞世南的《結客少年場行》都是初唐詩壇不可多得的佳篇。
李百藥詩集(目錄)
-by李百藥......收藏本書
妾薄命
團扇秋風起,長門夜月明。羞聞拊背入,恨說舞腰輕。太常應已醉,劉君恒帶酲。橫陳每虛設,吉夢竟何成。...
少年子
少年飛翠蓋,上路動金鑣。始酌文君酒,新吹弄玉簫。少年不歡樂,何以盡芳朝。千金笑里面,一搦抱中腰。掛冠豈憚宿,迎拜不勝嬌。寄語少年子,無辭歸路遙。...
火鳳辭
歌聲扇里出,妝影扇中輕。未能令掩笑,何處欲鄣聲。知音自不惑,得念是分明。莫見雙嚬斂,疑人含笑情。佳人靚晚妝,清唱動蘭房。影入含風扇,聲飛照日梁。嬌嚬眉際斂,逸韻口中香。自有橫陳分,應憐秋夜...
少年行
少年飛翠蓋,上路勒金鑣。始酌文君酒,新吹弄玉簫。少年不歡樂,何以盡芳朝。千金笑里面,一搦掌中腰。掛纓豈憚宿,落珥不勝嬌。寄語少年子,無辭歸路遙。...
渡漢江
東流既彌彌,南紀信滔滔。水激沉碑岸,波駭弄珠皋。含星映淺石,浮蓋下奔濤。溜闊霞光近,川長曉氣高。檣烏轉輕翼,戲鳥落風毛?托募榷嗑w,長歌且代勞。...
秋晚登古城
日落征途遠,悵然臨古城。頹墉寒雀集,荒堞晚烏驚。蕭森灌木上,迢遞孤煙生。霞景煥余照,露氣澄晚清。秋風轉搖落,此志安可平。...
途中述懷
伯喈遷塞北,亭伯之遼東。伊余何為客,獨守云臺中。途遙已日暮,時泰道斯窮。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巖桐。目送衡陽雁,情傷江上楓。福兮良所伏,今也信難通。丈夫自有志,寧傷官不公。...
郢城懷古
客心悲暮序,登墉塘瞰平陸。林澤窅芊綿,山川郁重復。王公資設險,名都拒江隩。方城次北門,溟海窮南服。長策挫吳豕,雄圖競周鹿。萬乘重沮漳,九鼎輕伊谷。大搜云夢掩,壯觀章華筑。人世更盛衰,吉兇良...
晚渡江津
寂寂江山晚,蒼蒼原野暮。秋氣懷易悲,長波淼難溯。索索風葉下,離離早鴻度。丘壑列夕陰,葭菼凝寒霧。日落亭皋遠,獨此懷舊慕。...
王師渡漢水經襄陽
導漾疏源遠,歸海會流長。延波接荊夢,通望邇沮漳。高岸沉碑影,曲溆麗珠光。云昏翠島沒,水廣素濤揚。閱川已多嘆,遐睇幾增傷。臨溪猶駐馬,望峴欲沾裳。喬木下寒葉,亭林落曉霜。山公不可遇,誰與訪高...
謁漢高廟
纂堯靈命啟,滅楚馀閏終。飛名膺帝箓,沈跡韞神功。瑞氣朝浮碭,祥符夜告豐。抑揚駕人杰,叱咤掩時雄。締構三靈改,經綸五緯同。干戈革宇內,聲教盡寰中。運謝年逾遠,魂歸道未窮。樹碑留故邑,抗殿表祠...
登葉縣故城謁沈諸梁廟
總轡臨秋原,登城望寒日。煙暇共掩映,林野俱蕭瑟。楚塞郁不窮,吳山高漸出。客行殊未已,沐澡期終吉。椒桂奠芳樽,風云下虛室。館宇肅而靜,神心康且逸。伊我非真龍,勿驚疲朽質。...
安德山池宴集(安德,楊師道封號)
朝宰論思暇,高宴臨方塘。云飛鳳臺管,風動令君香。細草開金埒,流霞泛羽觴。虹橋分水態(tài),鏡石引菱光。上才同振藻,小技謬連章。懷音自蘭室,徐步返山莊。...
和許侍郎游昆明池
神池望不極,滄波接遠天。儀星似河漢,落景類虞泉。年深平館宇,道泰偃戈船。差池下鳧雁,掩映生云煙。浪花開已合,風文直且連。稅馬金堤外,橫舟石岸前。羽觴傾綠蟻,飛日落紅鮮。積水浮深智,明珠曜雅...
賦得魏都
炎運精華歇,清都寶命開。帝里三方盛,王庭萬國來。玄武疏遙磴,金鳳上層臺。乍進仙童樂,時傾避暑杯。南館招奇士,西園引上才。還惜劉公干,疲病清漳隈。...
賦禮記
玉帛資王會,郊丘葉圣情。重廣開環(huán)堵,至道軼金籝。盤薄依厚地,遙裔騰太清。方悅升中禮,足以慰馀生。...
奉和正日臨朝應詔
化歷昭唐典,承天順夏正。百靈警朝禁,三辰揚旆旌。充庭富禮樂,高宴齒簪纓。獻壽符萬歲,移風韻九成。...
火鳳詞二首
歌聲扇后出,妝影鏡中輕。未能令掩笑,何處欲障聲。知音自不惑,得念是分明。莫見雙嚬斂,疑人含笑情。佳人靚晚妝,清唱動蘭房。影出含風扇,聲飛照日梁。嬌顰眉際斂,逸韻口中香。自有橫陳會,應憐秋夜...
奉和初春出游應令
鳴笳出望苑,飛蓋下芝田。水光浮落照,霞彩淡輕煙。柳色迎三月,梅花隔二年。日斜歸騎動,馀興滿山川。...
寄楊公
公子盛西京,光華早著名。分庭接游士,虛館待時英。高閣浮香出,長廊寶釧鳴。面花無隔笑,歌扇不障聲。...
戲贈潘徐城門迎兩新婦
秦晉積舊匹,潘徐有世親。三星宿已會,四德婉而嬪。云光鬢里薄,月影扇中新。年華與妝面,共作一芳春。...
送別
眷言一杯酒,凄愴起離憂。夜花飄露氣,暗水急還流。雁行遙上月,蟲聲迥映秋。明日河梁上,誰與論仙舟。...
雨后
晚來風景麗,晴初物色華。薄云向空盡,輕虹逐望斜。后窗臨岸竹,前階枕浦沙。寂寥無與晤,尊酒論風花。...
文德皇后挽歌
裴回兩儀殿,悵望九成臺。玉輦終辭宴,瑤筐遂不開。野曠陰風積,川長思鳥來。寒山寂已暮,虞殯有馀哀。...
詠蟬
清心自飲露,哀響乍吟風。未上華冠側,先驚翳葉中。...
詠螢火示情人
窗里憐燈暗,階前畏月明。不辭逢露濕,只為重宵行。...
春眺
疲疴荷拙患,淪躓合幽襟。棲息在何處,丘中鳴素琴。...
句
今日持團扇,非是為秋風。(賦得班去趙姬升見《詩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