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胤祥

    胤祥

    愛新覺羅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卒于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清圣祖康熙帝十三子,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自幼跟隨胤禛(即雍正帝),曾出任軍職,掌管駐京禁軍,為他其后的政績打下好基礎。雍正元年被封為怡親王,因?qū)τ赫闹慰冎ι醮,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是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胤祥死后,上謚號為“賢”,雍正帝為了紀念他的功勞,下旨將其名中的“允”字改回“胤”字,成為雍正朝唯一位最終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 乾隆四年,胤祥之子牽涉弘皙逆案。

    胤祥 - 個人簡介

    怡賢親王愛新覺羅·胤祥,其初行次為第二十二,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十月初一日辰時生,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貴妃出。六十一年十一月,與受末命。旋,世宗命總理事務,封怡親王。十二月,并命管戶部三庫事。雍正元年,賜增護衛(wèi)。四月,命總理戶部事。三年二月,罷總理事務,特予優(yōu)敘。十二月,命兼總理畿輔水利事。四年七月,特賜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扁額。七年六月,命辦理西北兩路軍機。十月,敘協(xié)贊功,特詔增儀仗一倍。八年庚戌五月初四日午刻卒,年四十有五,詔復其名上一字為胤,配享太廟。六月,予謚曰賢,并命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于賢字上,尋詔入祀京師賢良祠。乾隆十九年九月,詔入祀盛京賢王祠。三十九年十二月,詔以其爵世襲罔替。

    胤祥 - 個人年表

    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月初一日生(陽歷11月16日)!霸娢暮材,皆工敏清新”,“精于騎射,發(fā)必命中,馳驟如飛”。
    康熙三十七年(1698)——從玄燁謁陵,自此出游皆從。
    康熙末年——諸皇子爭奪皇位斗爭激烈,允祥從不參與其間。
    康熙六十一年(1722)——玄燁去世,胤禛即皇帝位,封其為怡親王,并命其總理戶部三庫,自此即全力輔佐風根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
    十一月:康熙帝不豫,還駐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病逝。即夕移入大內(nèi)發(fā)喪。遺詔皇四子胤禛繼位,是謂雍正帝。遺詔真?zhèn),引發(fā)繼位之謎。以貝勒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為總理事務王大臣。召撫遠大將軍胤禵回京奔喪。誠親王胤祉上疏,援例陳請將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
    十二月:封允禩為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允祥為怡親王,允祹為履郡王,已廢太子允礽之子弘皙為理郡王,以隆科多為吏部尚書。宜太妃稱病坐四人軟榻見雍正帝而受訓斥。始授太監(jiān)官級,定五品總管一人,五品太監(jiān)三人,六品太監(jiān)二人。更定歷代帝王廟祀典,詔《古今圖書集成》一書尚為竣事,宜速舉淵通之士編輯成書。
    雍正元年 (1723)——賜增護衛(wèi),四月命其總理戶部事,請減江南賦稅浮糧,蘇州歲30萬兩,松江l5萬兩,又減浙江之嘉興、湖州、江西之南昌之浮糧,每歲通計減6l萬兩。
    雍正二年(1724)——因功增親軍。
    雍正三年——因其總理戶部事務謹慎忠誠,復加封郡王,任其在諸子中指封,并加俸銀萬兩。是年,京畿被水,十二月命其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
    三年(1725),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將直隸分作四區(qū),區(qū)設專官,負責疏浚河渠,筑堤置閘,區(qū)分疆畝,經(jīng)劃溝騰,千里之內(nèi),沮洳污菜,都化作良田。江南水道,多致淺塞,因其倡導興修,數(shù)十州縣,河流暢通,幾千頃良田,悉獲灌溉之利。因官吏徵求、苛索,兩淮鹽政一直不振,自總理戶部,便力加整飾,取消一切浮費,由此商力日蘇,鹽務漸見起色。
    雍正四年(1726)——疏言興修、疏浚河渠,筑堤置閘,區(qū)分疆畮,經(jīng)畫溝塍,分直隸諸河為四局。
    正月初二日:郎中保德,員外郎海望奉怡親王諭:著員外郎沈瑜管理造辦事務。遵此。
    雍正五年(1727)——特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扁額。
    八月三十日:據(jù)圓名園來帖內(nèi)稱:郎中海望為造辧処無寫篆字的人、啟怡親王今有寫宋字人徐同正會寫篆字,人亦老実,欲給徐同正工食食用,今其在造辧処効力行走等語。奉王諭:尓等酌量料理。遵此.本日郎中海望、員外郎沈瑜,同議得毎月給徐同正工食銀五両。記此。
    雍正六年(1728)——正月初九日:應招募匠藝人十三名。內(nèi)務府員外郎沈瑜,唐英啟怡親王,擬定每月所食錢糧銀一兩,再月米折銀一兩,每月每人共給銀二兩,用造辦處銀兩發(fā)給。怡親王諭:準行。
    雍正七年(1729)——因準噶爾部竄擾邊陲,六月,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十月,敘協(xié)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
    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陽歷6月18日)去世,時年45歲。詔復其名為胤祥,配享太廟。六月溢號賢,并命將“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冠于賢字上。又命入把京師賢良詞。
    五月:怡親王允祥逝,雍正帝親臨其喪,謚曰“賢”,配享太廟。詔令怡親王名仍書原“胤”祥。誠親王允祉會怡親王允祥之喪,遲到早散,面無戚容,交宗人府議處。議削王爵監(jiān)禁景山永安亭,得旨削爵拘禁。
    六月:賜怡賢親王“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加于謚上。
    八月:命怡親王子弘曉襲封親王,弘皎別封郡王,均世襲。建賢良祠,以怡親王允祥功勛卓著而奉為首位。設立軍機處。
    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詔入盛京賢王祠。
    乾隆三十九年(1774)——詔以其爵位世襲罔替。

    胤祥 - 妻妾子嗣

    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側(cè)福晉富察氏,佐領僧格之女;側(cè)福晉烏蘇氏,頭等護衛(wèi)金保之女;側(cè)福晉瓜爾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庶福晉石佳氏,領催莊格之女;庶福晉納喇氏,輕車都尉吳爾敦之女。

    第一女郡主,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七月初十日寅時生,母為側(cè)福晉瓜爾佳氏阿哈占之女?滴趿晷脸笪逶,嫁津濟里氏薩克信;郡主乾隆四十一年壬午正月初五日午時卒,年七十四歲。
    第一子,已革貝勒弘昌,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六日子時生,母側(cè)福晉瓜爾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四月二十一日戌時卒,年六十六歲。嫡妻納喇氏,騎都尉色爾敏之女;繼妻博爾濟吉特氏,步軍統(tǒng)譯阿齊圖之女;妾宋氏,三格之女;妾孫氏,桑格之女;妾李氏,李住之女。五子:長子永喧(出繼),次子未有名,三子永昆,四子三等侍衛(wèi)永崇,五子永良。
    第二女郡主,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三月十八日申時生,母為嫡福晉兆佳氏。雍正元年癸卯正月,嫁舒穆祿氏富僧額;郡主雍正四年丙午三月三日寅時卒,年二十歲。
    第二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十月初一日丑時生,母庶福晉石佳氏,領催莊格之女?滴跛氖四昙撼蠖露蘸r卒,年二歲。
    第三女,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月二十四日酉時生,母為側(cè)福晉富察氏僧格之女。女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卒,年二歲。
    第三子,多羅貝勒品級弘暾,康熙四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丑時生,母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雍正六年戊申七月二十日辰時卒,年十九歲。嫡夫人富察氏,佐領福慶之女。三子:長子(承繼子)永宣,次子(承繼子)多羅貝勒永喜,三子(承繼子)革退二等侍衛(wèi)永蔓。
    第四子,多羅寧良郡王弘晈,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五月二十五日辰時生,母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八月十四日丑時薨,年五十二歲。嫡福晉西林覺羅氏,中書卓林泰之女;繼福晉納喇氏,大學士查郎阿之女;妾定氏,保住之女。二子:長子多羅貝勒永喜(出繼),次子追封和碩怡親王永福。
    第四女和碩和惠公主,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十月初十日寅時生,母為嫡福晉兆佳氏,與第二女同母;雍正初,撫養(yǎng)宮中。七年己酉,年十六。十二月,下嫁喀爾喀博爾濟錦氏多爾濟塞布騰,封今位號。九年辛亥十月初三日戌刻卒,年十八歲,額附雍正十三年乙卯二月卒。
    第五子,弘[日兄],康熙五十五年丙申正月初七日寅時生,母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滴趿荒耆梢鲁跷迦丈陼r卒,年七歲。
    第六子,多羅貝勒品級弘昑,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八月初九日卯時生,母側(cè)福晉烏蘇氏,頭等護衛(wèi)金保之女。雍正七年己酉二月初一日未時卒,年十四歲。
    第七子,和碩怡親王弘曉,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四月初九日丑時生,母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四月十五日未時薨,年五十七歲。嫡福晉李佳氏,三等伯赫格之女;繼福晉佟佳氏,都統(tǒng)長盛之女;側(cè)福晉金氏,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常明之女;側(cè)福晉石氏,石中玉之女;側(cè)福晉伊爾根覺羅氏,典衛(wèi)克星額之女;妾徐氏,典衛(wèi)徐國秀之女;妾祥氏,九達色之女;妾馬氏,馬圖赫之女;妾巴雅拉氏,筆帖式才保之女。九子:長子鎮(zhèn)國將軍永杭,次子和碩怡恭親王永瑯,三子未有名,四子永蔓,五子示有名,六子未有名,七子未有名,八子輔國將軍永邁,九子永和。
    第八子,綬恩,雍正三年乙巳九月初七日丑時生,母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雍正五年丁未七月十一月寅時卒,年三歲。
    第九子,阿穆瑚瑯,雍正四年丙午四月初五日申時生,母庶福晉納喇氏,輕車都尉吳爾敦之女。雍正五年丁未閏三月十五日午時卒,年二歲。

    胤祥 - 和碩怡親王世襲表

    胤祥:怡賢親王,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第一代怡親王,謚曰賢;

    弘曉:怡僖親王,胤祥第七子,雍正八年,襲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薨,謚曰僖。
    永瑯:怡恭親王,弘曉第二子,初封二等鎮(zhèn)國將軍,乾隆四十三年,襲怡親王。嘉慶四年,薨,謚曰恭。
    奕勛:怡恪親王,永瑯次子不入八分輔國公綿標之子,嘉慶四年,襲怡親王。二十三年,薨,謚曰恪。
    載坊:怡親王,奕勛第一子,嘉慶二十三年,襲怡親王。二十四年,薨。
    載垣:怡親王,奕勛第二子,載坊弟,嘉慶二十四年,襲怡親王。道光末,受顧命。咸豐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受遺詔輔政,為輔政八臣之首。辛酉政變,以大逆罪革爵,由親王爵世襲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詔令不許本支承襲。
    載泰:莊恪親王允祿五世孫,出繼為允祥第三子貝勒弘暾之后,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同治四年,江寧克,推恩,還怡親王世襲,以載泰非允祥子孫,改以允祥第四子弘皎四世孫鎮(zhèn)國公載敦襲怡親王。而以載泰襲載敦所遺鎮(zhèn)國公。
    載敦:怡端親王,允祥第四子寧良郡王弘皎四世孫,初襲鎮(zhèn)國公,同治四年,襲怡親王。光緒十六年,薨,謚曰端。
    溥靜:載敦第一子,光緒十六年,襲怡親王。二十六年,八國聯(lián)軍入京,薨,坐縱庇義和團,革爵。            
    毓麒:載敦第二子溥耀之子,光緒二十七年,襲怡親王。

    胤祥

    胤祥 - 兄弟姊妹

    1、承瑞(康熙六年九月二十-康熙九年五月) 母榮妃
    2、皇長女(康熙七年十一月初二-康熙十年十月) 母張氏
    3、承祜(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 母仁孝皇后
    4、承慶(康熙九年二月初一-康熙十年四月) 母惠妃
    5、皇次女(康熙十年三月初九-康熙十二年二月) 母董氏
    6、(養(yǎng)女)純禧公主(康熙十年十一月二十八-乾隆六年十二月初七) 母恭親王福晉晉氏
    7、賽音察渾(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五-康熙十三年正月) 母榮妃
    8、胤禔(保清)(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 母惠妃
    9、榮憲公主(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雍正六年四月十二) 母榮妃
    10、皇四女(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康熙十七年) 母張氏
    11、長華(康熙十三年四月初六-康熙十三年四月初六) 母榮妃
    12、胤礽(保成)(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 母仁孝皇后
    13、端靜公主(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康熙四十九年三月) 母貴人兆佳氏
    14、長生(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一-康熙十六年三月) 母榮妃
    15、萬黼(康熙十四年十月初八-康熙十八年正月) 母通嬪
    16、胤祉(康熙十六年二月十九-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一) 母榮妃
    17、胤禛(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 母德妃
    18、胤禶(康熙十八年二月二十-康熙十九年二月) 母通嬪
    19、恪靖公主(康熙十八年五月二十七-雍正十三年三月) 母貴人郭絡羅氏
    20、胤祺(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四-雍正十年閏五月) 母宜妃
    21、胤祚(康熙十九年二月初五-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十四) 母德妃
    22、胤祐(康熙十九年七月二十五-雍正八年四月初二) 母成嬪
    23、胤禩(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雍正四年九月初八) 母良妃
    24、皇七女(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康熙二十一年八月) 母德妃
    25、皇八女(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康熙二十二年閏六月) 母孝懿皇后
    26、胤禟(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 母宜妃
    27、溫憲公主(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二-康熙四十一年七月初一) 母德妃
    28、胤礻我(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一-乾隆六年九月初九) 母溫禧貴妃
    29、胤礻禹(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康熙二十三年六月) 母貴人郭絡羅氏
    30、純愨公主(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六-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四) 母通嬪
    31、胤禌(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初七-康熙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五) 母宜妃
    32、皇十一女(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康熙二十五年五月)母溫禧貴妃
    33、胤祹(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四-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 母定嬪
    34、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康熙三十六年三月) 母德妃
    35、胤祥(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雍正八年五月初四) 母敏妃
    36、溫恪公主(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一) 母敏妃
    37、胤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六) 母德妃
    38、愨靖公主(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初七-乾隆元年) 母貴人袁氏
    39、敦恪公主(康熙三十年正月初六-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初三) 母敏妃
    40、胤禨(康熙三十年正月二十六-康熙三十年三月) 母平妃
    41、胤禑(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雍正九年二月初一) 母密妃
    42、胤祿(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十八-乾隆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一) 母密妃
    43、皇十六女(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康熙四十六年) 母王氏
    44、皇十七女(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康熙三十九年) 母劉氏
    45、胤禮(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初二-乾隆三年二月初二) 母勤妃
    46、胤祄(康熙四十年八月初八-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 母密妃
    47、皇十八女(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 母和妃
    48、胤禝(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初五-康熙四十三年二月二十三) 母襄嬪
    49、皇十九女(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康熙四十四年二月) 母襄嬪
    50、胤祎(康熙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五-乾隆二十年正月初九) 母襄嬪
    51、皇二十女(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 母鈕祜祿氏
    52、胤禧(康熙五十年正月十一-乾隆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一) 母熙嬪
    53、胤祜(康熙五十年十二月初三-乾隆八年十二月二十九) 母謹嬪
    54、胤禐(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康熙五十二年二月) 母貴人陳氏
    55、胤祁(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七) 母靜嬪
    56、胤祕(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十六-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 母穆嬪

    胤祥 - 怡賢親王園寢

    怡賢親王園寢位于北京西南大約88公里、淶水縣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鎮(zhèn)東營房村西云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該陵寢也叫十三爺墳。

    怡親王胤祥,生前謹慎忠誠,實心任事,勤奮奉職。雍正繼位后,加封允祥為總理事務大臣,后晉封為怡親王,先后總理戶部三庫,總理戶部等重任。雍正三年,他曾總理京畿水利,對于防治防治河患、開辟營田,成績頗多,而屢受恩賞。雍正八年,皇帝又來親書“忠敬誠直,勤慎謙明”匾額予以褒獎,當年又加封為首任軍機大臣,深受雍正的依賴和器重。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怡親王胤祥和總督高其倬奉命為雍正皇帝選陵。選中易州境內(nèi)泰寧山(后改為永寧山)的太平峪,(即現(xiàn)在易縣清西陵泰陵陵址)。奏稱:“相度得易州境內(nèi)泰寧山太平峪,為‘萬年吉地’,實乾坤聚秀之區(qū),陰陽會合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庇赫喓蟠髳偅骸吧矫}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彼鞗Q定將陵寢建造于此。遂降旨對怡親王胤祥嘉獎,賜其距雍正泰陵東北面六十華里處一塊“平善之地為墓地”,即現(xiàn)在的淶水縣東營房村云溪水峪——怡賢親王園寢。

    園寢處于丘陵地帶,三面環(huán)山,依山傍水,林木豐茂,自然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園寢背西向東,占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全部建筑物30余座。建筑用料全部采用紅磚綠瓦,其規(guī)模浩大,布局嚴謹,工藝精湛,氣勢宏偉。周圍松柏參天,濤聲瑟瑟,莊嚴肅穆,華貴典雅。在清代王陵中獨樹一幟。整體布局自東向西依次為:三華里神道,沿神道依次為神道碑亭、火焰牌樓、五孔石拱橋、四柱三門石牌坊、平橋、華表、元寶山、僂佝橋、三孔橋、神道碑亭、神廚庫、井亭、值班房、月臺、宰牲亭、朝房、宮門、南北焚帛爐、隆恩殿、寶頂?shù)。神道兩?cè)松柏參天,園寢四周環(huán)以綠瓦紅墻。陵寢雍正八年建成后,為守此陵,清政府在此設水東營駐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二員,并設園寢護衛(wèi)軍,東西兩個營房。東營房駐馬步軍兵,西營房駐護陵旗族員。清盛時期,園寢范圍皆為禁地,護衛(wèi)森嚴,權重勢大。

    辛亥革命以后,園寢護衛(wèi)軍撤走,只剩旗民守護。大約在1934—1936年間,整個園寢被當?shù)剀婇y和地方官吏所破壞,墓葬全被挖空,葬品及所有文物被盜走。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時期,又遭受更慘重破壞,地面建筑全被平毀,F(xiàn)存文物不足三分之一:石牌樓兩座:一為七樓四柱牌,高10米,長25米,柱基和坊梁均有雕刻圖案,工藝精湛。一為火焰牌樓,高10米,長25米。氣勢非常壯麗。神道碑一座,高5米,寬1.4米,碑上有滿漢文字刻寫的“忠敬誠直勤慎謙明和碩怡賢親王神道碑”等字樣。華表一對,高13米,柱基和柱體均呈八梭形,刻有大小騰龍48條。極為罕見。五孔橋一座,長38米,寬7米。以上建筑全為漢白玉質(zhì)料,保存尚好,園寢及現(xiàn)有文物已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收錄于“中國名勝大詞典!

    雍正八年五月(公元1730年),雍正最親愛、最倚重的皇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逝世。雍正悲痛欲絕,親臨其喪,并輟朝三日痛悼之。封謚為“賢”,明配享太廟。詔令怡親王名仍書原“胤祥”,以志思念。命將御書八字加于謚上。恤葬從優(yōu),建祠于京西白家疃正陽門內(nèi)東順城街,改所居府為賢良寺,以祈冥福雍正帝在諸兄弟中,為確保王位,嚴厲打擊其政敵,唯獨對怡親王允祥恩寵有加,情同手足生死與共。先后推崇其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乾隆時期,又定為世襲罔替“鐵帽子王”。由此可見,雍正與胤祥的關系遠遠超出普通的君臣關系,更非一般兄弟王子的關系。

    胤祥 - 怡賢親王碑文

    朕唯國家啟昌隆之運,則誕降名臣。祖宗鐘福慶之貽,則篤生賢胄;浫魩煄熡荽,稷棄為帝室之英;濟濟周朝,旦、奭是姬宗之彥。莫不紀諸謨典,頌之詩聲。前跡可嵇,遺編具在。如朕弟怡賢親王,則于古有光者也。王秉乾坤之清淑,萃川岳之精華。爰自幼年,早徵至行。禁庭教誨,循禮度以持躬;內(nèi)殿承歡;篤孝思于繞膝。實超出于同氣,久默識于中懷。是以纘紹之初,慎選親賢之寄,特加恩命,晉受王封正在諒陰俾膺總理。當良奸之雜處,以鎮(zhèn)靜服群情。遇綱紀之待厘,以精明襄萬務。誠勞既著,眷倚逾殷。綜中外之淤謀,司兵農(nóng)之大計。而王恪勤匪懈,兢勵彌深。體朕心為己心,視國事如家事。詳核度支之積竇庫藏充盈。清蠲吳越之浮糧閭閻康阜。興田工于畿內(nèi),粳稻連疇;I水利于江南,河渠順軌。至若邊形指掌,了大勢于川原;武略在胸,贊成謀與帷幄。壯戎容于雁磧,組練鮮明。裕軍實于龍沙,驊騮騰躍。蒼黔恬樂,罔聞征發(fā)之頒。朝省安閑,莫見運籌之跡。是其潛思默算,備竭精誠,故能應變投機,不行聲色久矣。扶持正直,公道于以昭彰。薦達猷為,人才由茲奮起。度為謙挹,同事務協(xié)于和衷,量本寬宏。曹官胥于菡茹。領周廬之環(huán)衛(wèi),訓練維勤。定宮府之規(guī)模,施為悉當。凡關于民生吏治,知無不言。曾經(jīng)其熟計深圖,行皆有效。祗禛而不宣于眾,退讓而恐居其名。皆中禁之秘陳,豈外廷之能曉?心計則青天白日,衾影無慚;節(jié)操則瑩玉清水,垢塵不染。研幾窮理,得圣經(jīng)賢傳之清微,輔世寧民,具帝佐王臣之蘊負。道光竹帛,恢平章調(diào)燮之勛;瑞葉星云,樹喜起明良之苑。朕實賴王治安寰宇,王實為朕翊贊升平。既歷八年,有如一日。斯乃上天降佑,列祖垂麻。赍良弼于本支,作盛世之棟梁。與皇考為孝子,于朕躬為純臣。自昔罕聞,在今幸覯;荽戎,宜其克享遐年;豈弟之恩,足以迓承繁祉。人情胥愿,天數(shù)難齊。詎盡瘁以忘軀,遂抱疴之纏體。禱神祗而靡應,商醫(yī)藥而弗療。忠忠愛之忱,始終一致。沈綿之候,遷避而弗敢上聞。危篤之期,溘逝而慮傷永訣。朕將臨視,王已飄升,望幻影于云中,靈奇示象;蛻色身于塵世,慧覺超凡。生有由來,理當可信。王幽明感德,遠近歸仁。錫命每申,則日晴紫陌;祖筵方徹,則風藹青陌。虔叩穗帷,動舉朝之痛憶。兢隨素紼,溢長路之悲號。嘗賜標題,略傳梗概。忠敬而謙之誠直,勤慎而益以廉明。禮重易名,約一言而該美善。義隆加謚,冠頻字以示寵褒。朕親奠郊坰紆車駕;時陳牲醴,每譴臣僚。敦儉素之風,塋兆本由于自擇。議推崇之典,經(jīng)費優(yōu)給于官供。吉宅既安,豐碑宜勒。

    於戲,念股肱之誼重,雕刻金鏞;眷手足之情深,輔揚玉牒。功高德茂,享亙古之鴻聲。生榮死哀,備生人之全福。將使斯之炳煥,偕星曜以流輝。貞石嵯峨,與峰巒而永峙。

    胤祥 - 生母敬敏皇貴妃

    父親:圣祖 仁皇帝 康熙(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出生,順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即位,在位年數(shù)61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去世。)

    母親:庶妃 章佳氏,即敬敏皇貴妃,與玄燁之十三女、十五女同母。

    歷史上的十三阿哥胤祥,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就章佳氏為康熙生兒育女的數(shù)量和時間看,她還是挺得寵的?墒窃谪废14歲的時候去世。

    胤祥在一廢太子之前是除太子之外康熙最寵愛的兒子,從13歲起只要康熙出巡必定帶著胤祥,他也是唯一一個跟著康熙南巡達四次之多的皇子。尤其康熙四十一年第四次南巡的時候,撇下隨行的太子和四阿哥,命胤祥單獨一個人祭拜泰山。泰山在古代就是權力的象征,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數(shù)次封禪泰山以示最高皇權,這個意味不能算不深,第二年索額圖就被康熙斥責“天下第一罪人”,康熙對太子信任大減。八阿哥的老師曾經(jīng)在康熙四十三年寫信給家人,說十三殿下是皇上最寵愛者,前途不可估量。老八的老師都這么說,可見當時十三阿哥的圣寵如何。再有,二月河的書中說胤祥是一個好武帶兵的阿哥,但從有限史料看,胤祥從沒有帶過兵。雖然有記錄說他曾打死過一只老虎,而且善于騎射,但基本上看胤祥是偏文的,并且好藏書字畫,在書畫等方面的藝術修養(yǎng)很高。一廢太子時候發(fā)生的事情,誰也不知道,如今最原始并且相對可信的資料就是雍正給怡親王的悼詞中說的,被太子牽連,被大阿哥陷害?墒怯赫秊樽鹫咧M刪掉不利于胤祥的史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康熙四十九年康熙給三,十三,十四阿哥三個人的請安折子的朱批上說胤祥絕非勤學忠孝之人,如不嚴加約束,必當生事。不忠不孝的評語是很嚴重的了,不知道胤祥在一廢太子時做了什么事情讓康熙對他的態(tài)度一落千丈,這是個謎。也許因為這一次的挫敗和康熙的態(tài)度,胤祥心情郁悶,就此患種叫鶴膝風的病,時好時壞,好幾年,直到雍正登基基本上銷聲匿跡。值得說明的有兩點:1.很多人認為胤祥曾經(jīng)被封過貝子,但是就資料上看,胤祥在康熙年間沒有任何爵位。胤祥出生以后康熙曾經(jīng)兩次給兒子封爵,37年一次,胤祥那時候還小,自然輪不上。48年一次,胤祥已經(jīng)失寵,沒有封爵。2.胤祥應當沒有被長期圈禁過,雖然在康熙末期無史可循,可是從他的從驛記錄和康熙的朱批奏章來看,他時有出現(xiàn),并沒有被圈禁。

    胤祥 - 扈從出巡記錄

           三十七年七、八月左右盛京謁陵,一、三、五、七、九、十、十三從。
      三十八年二月第三次南巡,此行太后同去,一、三、五、七、八、十三、十四從。
      三十八年閏七月巡塞外,一、三、四、五、七、十三、十四從。
      三十八年十月巡永定河堤,一、四、十三從。
      三十八年十一月謁陵,一、九、十三、十四從。
      三十九年正月巡永定河,四、七、十三從。
      三十九年四月巡永定河堤工,一、四、十三從。
      三十九年七月幸塞外,一、三、四、五、八、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從。
      三十九年十月巡永定河堤岸,四、十三從。
      四十年二月幸畿甸,一、二、四、十三從。
      四十年四月巡永定河工,二、四、十三從。
      四十年六月幸塞外,一、二、三、四、八、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從。
      四十年十一月謁陵,四、十三、十四從。
      四十一年二月幸五臺山二、四、十三從。
      四十一年六月避暑塞外,些行太后同去,一、二、四、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從。
      四十一年九月南巡,二、四、十三從。
      此行因太子病而在山東折返。這次出巡十分蹺蹊,太子在德州生病后,康熙立即召索額圖來照料太子,康與四、十三繼續(xù)行程。到泰山命十三單獨祭泰山(泰山在歷代帝王眼中是神圣的,不少帝皇在此封禪,它與祭天的意義有得一比。而這等重要之事,康不委派年長的皇四子,卻叫年僅十六歲的皇十三子獨力承擔,是不是從中看出此時胤祥在康眼中的非同一般呢?或是我高估了祭泰山的意義)不久后康就與皇太子回宮,終斷了此次行程。而其中會不會發(fā)生一些耐人尋味的事呢?因次年索額圖就被圈禁了……
      四十二年正月第四次南巡,二、四、十三從。
      四十二年五月幸塞外,一、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從。
      四十二年十月西巡,終點西安,二、三、十三從。
      四十三年六月幸塞外,一、二、八、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從。
      四十三年十月閱永定河,二、十三從。
      四十四年二月第五次南巡,二、十三從。
      四十四年五月左右幸塞外,一、二、十三、十五、十六、十七從。
      四十四十一月謁陵,七、十三從。
      四十五年二月巡畿甸,一、二、四、九、十三從。
      四十五年六月幸塞外,一、二、十三、十五、十六從。
      四十五年十一月謁陵,一、二、十三從。
      四十六年正月第六次南巡,一、二、十三、十五、十六從。
      四十六年六月幸塞外,一、二、十三、十五、十六從。
      四十七年二月巡畿甸,一、二、十三、十五、十六、十八從。
      四十七年五月幸塞外,一、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從。
      八月份十八得急。〒(jù)說是急性腮線炎),不久薨逝。特別提出此事,是因一個月左右的一廢太子事件,有不少史料均指出此乃導火線。
      四十八年二月巡畿甸,二、四、七、八、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從。
      四十八年四月巡塞外二、三、七、八、十、十三、十四從。
      有記載十三隨同巡塞外時的行圍均有份參加除此次外,因出塞隨同的皇子會分成幾批去,第一批去的有時會替換第二批去的人,所以不知此次他是回京了,還是什么其他原因。
      四十八年十二月謁陵,二、五、七、八、十三、十五、十六從。
      四十九年二月最后一次到五臺山,二、三、八、十、十三、十四從。
      這十二年來的出巡中,康熙除了一個皇子都不帶出巡之外,扈從名單中必有皇十三子。
      六十一年二月左右幸畿甸,三、四、五、八、九、十、十三、十五、十六、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從。
      六十一年五月幸塞外,三、四、五、八、九、十三、十五、十六、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從。

    胤祥 - 雍正帝眼中的胤祥

    “要削弱強勁的對手,必須發(fā)展壯大自;發(fā)展壯大自己,等于銷弱對手。” 雍正即位后深知此理,在打擊政敵的同時,加緊培植發(fā)展自己的勢力。

    培植自己的勢力,最好是在兄弟輩中找?guī)讉對自己真心實意的阿哥。阿哥是皇子龍孫,所處的地位是其他大臣所無法比擬的。關鍵在于是否真心實意支持皇上。無奈徒生凄涼,20多個兄弟大多是雍正的政敵,只有十三阿哥允祥相交最厚。在爭奪即位人這場沒有硝煙的生死搏斗中,允祥始終堅定的站在四阿哥胤禛這邊,暗中幫助四阿哥跟八阿哥的阿哥黨、原太子黨、長子黨等政敵作殊死斗爭。為此,他失寵于皇父,削爵圈禁,直到皇父去世前,一直生活在灰暗和痛苦之中。胤禛上臺之后,云開日出,他被封為和碩怡親王,成為總理事務四大臣之一,最為皇兄信賴。

    雍正元年,皇兄又將總理戶部的大權交給他,并讓他主管錢糧奏銷的會考府事務。對于封建國家來說,掌管錢糧就是掌管實權。允祥沒有辜負皇兄期望,操縱財政大權,參與軍國大事,利用為皇兄所寵信的皇弟與親王的獨特身份,日理萬機,處理了許許多多繁重艱巨的政務,雍正夸他“事朕克殫忠誠”。為犒賞允祥的忠心和勤政,雍正依照先皇康熙帝時兄弟分封各賜錢糧二十三萬兩的成例,也照數(shù)賜給允祥。允祥堅拒不受,實在推辭不過,只好收下十三萬兩。不僅如此,雍正帝還重用允祥的部署,加恩把他兼管的佐領改成屬下,還一下賞加三等以上護衛(wèi)和親軍數(shù)十人之多,將他們發(fā)展為親信勢力。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為了表彰允祥對皇上的忠誠和處理國家事務中的突出貢獻,雍正帝加封他的一個兒子為郡王,任他隨意指定。允祥再三辭謝,沒有接受這份隆恩。雍正帝執(zhí)意要垂恩于允祥,遂變換方式,于這年八月將他奉銀增加萬兩。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雍正帝親筆揮寫“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個大字,命人制成匾額,賜給和碩怡親王允祥,還贊譽他“公爾(而)忘私,視國如家”;當年十月,雍正帝下旨再給他本已非常顯赫的儀仗增加一倍,給予極高評價和榮耀。后評價胤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

    胤祥 - 詩詞作品

    《交輝園遺稿》和碩怡賢親王遺稿題辭(雍正)
      朕弟怡賢親王,天資高卓,穎悟絕倫。如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屬,一經(jīng)肄習,無不精妙入神,為人所莫及。而其心則謙抑遜讓,囗然不自足也。平日所作詩篇,抒寫性情,和平大雅,無纖毫塵腐之氣。而王自謙學力不充,總未存稿。是以王仙逝后,邸中竟無留存者。
      因憶昔年,兄弟聚首時,宴集唱和,王每以所作就正于朕。朕扈從塞垣,王亦間有寄懷之句,片楮寸縑,朕皆愛而藏之,不令棄置。今檢點篋笥中,得王詩三十二首,爰匯為一帙,附于朕詩集之后,以存其囗。此在王雖為馀事,然自古名臣碩彥,偶有吟詠著述,即殘篇剩簡,而當時后世之人咸寶重愛惜,流傳歌誦,想慕其為人。初不在篇什之繁富,所謂詩以人重也。王以不世出之名賢而有此清新俊逸之詞翰,且忠孝慈惠之意,藹然流露于筆墨間,吉光片羽,豈惟朕心不忍湮沒?諒亦天下后世所共珍歟!
      恭祝兄雍親王壽
      朱邸宴開介壽時,九重恩眷集繁禧。
      純誠自是承歡本,仁厚端為受;
      三島露濃培玉樹,小春風暖護瓊芝。
      年年愿傍青鸞隊,拜獻南山祝嘏詞。
      注釋:
      嘏:(書面語)福。
      奉和兄雍親王早起寄都中諸弟兄韻
      涼風習習卷紗幃,花影剛隨日影移。
      紈扇罷揮知暑退,夾衣初試覺秋遲。
      喜聞魚鳥傳芳訊,更捧珠璣慰遠思。
      屈指郵亭迓歸騎,洗塵先奉酒盈卮。
      注釋:
      迓:(書面語迎接)。卮:古代的酒具。
      奉和兄雍親王山居偶成元韻
      蓮漏無聲鳥不嘩,山居習靜味偏賒。
      閑尋別院新栽竹,坐數(shù)前溪未放花。
      小瓴日高松影直,方塘風過水紋斜。
      太平盛世身多暇,著屐攜筇踏淺沙。
      注釋:
      筇:古時竹子的一種,常用來做手仗。
      奉和兄雍親王春園讀書元韻
      紫燕穿簾西復東,一庭柳絮揚春風。
      書開緗帙迎新綠,硯試端溪點落紅。
      雨霽霞光明戶牖,日斜香篆出房櫳。
      分陰珍重攻文史,益信前賢蘊不窮。
      注釋:
      緗帙:淺黃色的書畫外面包著的布套。
      奉和兄雍親王暮春元韻
      好景當三月,紅云點綠苔。
      鶯啼垂柳外,鶴舞曲池隈。
      麗藻毫端發(fā),熏風紙上回。
      堯階多雨露,棠棣四時開。
      恭讀御制耕織圖詩敬成二章①
      歷歷三時況,如陳七月篇②。
      秋云青甸里,春雨綠疇邊③。
      圣政先無逸,皇心重有年。
      孜孜宵旰意,總向畫圖傳。
      玉帛梯航遠,山龍繪繡工。
      豈知寒女事,猶入睿吟中④。
      勤儉昭淳俗,勞思愛古風。
      垂裳開至治,衣被萬方同。
      注釋:
      ①此為讀康熙帝之《耕織圖詩》而作。
     、谄咴拢骸对娊(jīng)·七月》
      ③疇:田地。
      ④睿吟:通達之詩,指帝王詩。
      春晝
      物候深春好,遲遲景漸長。
      柳塘新水綠,花雨小簾香。
      波曖看魚躍,泥融喜燕忙。
      熙然俱自得,游泳賴軒皇。
      鑾回恭迎敬賦
      紫塞回鑾近,瞻依隔半年。
      記從初夏候,又及小春前。
      村落豐收好,郊原霽景妍。
      圣躬多悅豫,喜共萬方傳。
      西山
      霽色來西爽,云端見遠峰。
      翠含新雨重,青愛晚煙濃。
      逸興登山屐,清音隔寺鐘。
      何時探勝跡,泉石紀游蹤。
      試馬
      名驥來天廄,翩翩過苑門。
      風吹朱鬣動,沙淺玉蹄翻。
      縱有馳驅(qū)力,寧酬豢養(yǎng)恩。
      長嘶頻顧影,矢志交騰騫。
      奉和兄雍親王二首
      山翁
      山翁家在白云中,鶴發(fā)蕭圩矸紜

    TAGS: 1686年出生 1730年逝世 各時代歷史人物 清朝親王 清朝皇帝 清朝皇族
    名人推薦
    • 楊廷和
      楊廷和(1459~1529),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學家楊慎之父,出生于四川新都,漢族,號石齋,字介夫。歷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為武宗、世...
    • 虞姬
      虞姬,是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名虞(yú)(一說姓虞),生卒年、出生地、結(jié)局等均無定論,曾在定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
    • 袁宏道
        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號石公,明朝湖北省公安縣長安里人,知名文學家。與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人稱“三袁”。袁宏道為三...
    • 陰麗華
      陰麗華(5年—64年3月1日),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新野)人。光武帝劉秀元配,東漢第二任皇后。春秋時期名相管仲后裔,漢明帝劉莊的生母。陰麗華在...
    • 鷹司信子
        德川幕府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正室鷹司信子,贈從一位,家系五攝家之一的鷹司家,通稱“小石君”。誕生時間有慶安四(1651)年的說法,但不確定。...
    • 周公瑾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群雄紛爭的三國時期,英雄人物風起云涌。但有一個人,瀟灑倜儻,卓絕不凡的名垂青史,他就是周瑜。  周瑜從青少年時代...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