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少年成名
楊廷和生于 明英宗天順三年九月十九日(1459年10月15日) ,其父楊春,曾任行人司司正、湖廣提學(xué) 僉事。
成化七年(1471年),楊廷和 鄉(xiāng)試中舉,時年十二歲。 成化十四年(1478年),楊廷和中進士,時年僅十九歲。選任為 翰林院 庶吉士。告假回鄉(xiāng)娶妻,回朝以后任翰林檢討。楊廷和風(fēng)度翩翩,性格安靜慎重,所作文章明白暢達,很有法度。他喜歡考究史事、民間疾苦、邊防戰(zhàn)事和所有正統(tǒng)著作,他才能優(yōu)裕,有至 首輔的聲望。
侍講東宮
弘治二年(1489年),楊廷和升任翰林修撰,參與編修《憲宗實錄》和《會典》。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憲宗實錄》成書,楊廷和因參與編修,升為翰林 侍讀。后改任 左春坊 左中允,侍奉皇太子 朱厚照(明武宗)講解、讀書。弘治十五年(1502年),《 大明會典》修成,楊廷和被破格提升為左春坊大學(xué)士,充任 日講官。
入閣抗瑾
正德二年(1507年),楊廷和由 詹事府入閣為 東閣大學(xué)士,專掌 誥命起草。因在 講筵上指責(zé)寵臣而得罪權(quán)宦 劉瑾,劉瑾就傳令讓他任南京吏部 左侍郎。五月,升為南京戶部尚書。八月,被召回京,升 文淵閣大學(xué)士,參與朝廷的機密大事。
正德三年(1508年),加官 少保兼 太子太保。此時,劉瑾摘取《大明會典》中的小差錯,扣下楊廷和與大學(xué)士 李東陽的二級俸祿。不久因《孝宗實錄》修成被歸還原來的俸祿。
正德四年(1509年),楊廷和加官 光祿大夫、 柱國,升任 吏部 尚書、 武英殿 大學(xué)士。
當(dāng)時,劉瑾愈加專橫,而 焦芳、 張彩依附作惡。楊廷和與首輔李東陽兩人只能從中委曲求全,稍作補救。
擬平叛亂
參見: 寘鐇之亂 、 劉六劉七起義
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 朱寘鐇叛亂,以誅殺 劉瑾為旗號。楊廷和起草赦免反罪的詔書,并請?zhí)岚芜厡?仇鉞,以便于瓦解亂黨。仇鉞果然活捉朱寘鐇。同年, 張永揭發(fā)劉瑾的罪行,劉瑾伏誅,楊廷和等便論功晉升,任 少傅兼 太子太傅、謹身殿 大學(xué)士,朱厚照任命他的一個兒子為 中書舍人。
同年十月,流民 劉六、 劉七等發(fā)動起義, 楊一清推舉 馬中錫前往討伐。楊廷和認為他是文人,無法勝任。但因他已經(jīng)出發(fā),無法制止,其后果然無功。楊廷和請將馬中錫逮捕下獄,由 陸完接任,斬殺受賄縱敵的 參將桑玉。后又采納學(xué)士陳霽的建議,征調(diào)各路邊防部隊討伐河南的農(nóng)民軍 趙鐩等,又推薦 彭澤為 總制。三年后,起義平息,朱厚照論功擬用楊廷和一子為錦衣衛(wèi) 千戶。楊廷和推辭,朱厚照特加其為 少師、 太子太師、 華蓋殿大學(xué)士。
正德首輔
正德七年(1512年),李東陽致仕歸鄉(xiāng),楊廷和接任 內(nèi)閣首輔。
張永誅除劉瑾后日益驕滿,他捉了一名臂上刺龍的男子作為大功,援用以太監(jiān) 劉永誠之例,企圖得封 侯爵。楊廷和說:“劉永誠的侄兒 劉聚是因為戰(zhàn)功才封為伯,連及劉永誠,也不是他自己受的封賞。”張永這才罷休。彭澤將要西討 鄢本恕時向楊廷和問計,楊廷和說:“憑你的才干,平賊不是難事,該防備的是太早 班師!迸頋珊髞頁魵③潮舅〉龋⒓窗鄮,而叛軍余部又紛紛聚集,無法壓制。彭澤已經(jīng)動身又留了下來,這才感嘆道:“楊公的先見之明,我比不上呀!
乾清宮發(fā)生災(zāi)害,楊廷和請朱厚照避居側(cè)殿,下 罪己詔,并求大臣上書直言。借此機會,他和同僚們一起上書,勸武宗 早朝,用膳以后,要親自到祖廟舉行祭祀,對兩宮太后要更加孝敬,勤于每天的經(jīng)筵講習(xí)。又當(dāng)面建議廣開言路,了解下情,收還邊疆亢兵,革除侵害百姓的 宮市,關(guān)閉皇家商店,放出宮內(nèi)的僧人,減少修建的工程,裁削織造的項目,共十多條,都很切中時要。但朱厚照沒有看奏疏。
不久,楊廷和因父親去世請奔喪回家,朱厚照不許。經(jīng)多次請求才得到允許,朱厚照派宦官護送他回鄉(xiāng)。不久又召他出來,楊廷和多次上書推辭,才得獲準。 閣臣能為父母完全守喪(喪期三年),從楊廷和開始。
喪期結(jié)束后,楊廷和就應(yīng)詔入朝。朱厚照當(dāng)時正在 宣府打獵,派使者回賜楊廷和羊肉、美酒、銀幣。楊廷和上書致謝,并請朱厚照回京,朱厚照未予答復(fù)。楊廷和又與大學(xué)士 蔣冕騎馬到 居庸關(guān),想親自到塞外請求。朱厚照已命宦官 谷大用把守關(guān)門,他們只好回來。朱厚照命令在他回京時大臣要自做旗帳歡迎,楊廷和拒絕,朱厚照又派使臣告知自己的意思,楊廷和堅決不聽,這才作罷。
當(dāng)楊廷和執(zhí)政時,朱厚照長期不理朝政,放心大膽地在 大同、宣府、 延綏間游玩,朝廷大事多有缺失。楊廷和未嘗不勸,但朱厚照一概不聽。楊廷和也無法堅持己意,不停地上奏,因此心情憂郁,很不滿意,幾次稱病求退,都未獲允許。宦官谷大用、 魏彬、張雄及其義子 錢寧、 江彬等人,非常放肆、專橫。楊廷和雖然沒被他們壓服,但也無法對其有所制裁,他自己也只能稍稍 自安于位。
正德十四年(1519年),御史蕭淮告發(fā)寧王 朱宸濠謀反,錢寧等人還包庇他,攻擊蕭淮挑撥離間。楊廷和請仿效 宣宗當(dāng)年告誡趙王 朱高燧的舊例,派遣親近大臣帶前往告誡,并收回其衛(wèi)隊,但使者還沒到朱宸濠就已起兵叛亂。朱厚照想率兵親征,楊廷和等竭力勸阻。朱厚照竟自封官職,化名朱壽,統(tǒng)率京軍和各路邊防軍南下討,命廷和與大學(xué)士 毛紀駐京防護。后因為乾清、坤寧兩宮工程完畢,朱厚照開恩封賞,擬登用楊廷和一子為錦衣衛(wèi) 副千戶,楊廷和推辭。當(dāng)時楊廷和本應(yīng)起草大將軍南征的 敕諭,但他不肯起草,朱厚照心里很惱火。等到他推薦南京吏部尚書 劉春辦理東閣中誥命起草一事時,朱厚照就以楊廷和偏護本鄉(xiāng)人為理由,嚴厲批評他。楊廷和上書謝罪,并請罷免自己,朱厚照不許。少師 梁儲等請連自己一齊罷免,也未獲準。楊廷和正稱病不朝,朱厚照就傳旨南下。
朱厚照南下以后,兩次改定元旦。楊廷和把持朝政,很注意鎮(zhèn)靜、沉穩(wěn),為朝野上下所佩服。前后數(shù)十次上疏請求朱厚照回京,朱厚照都不理睬,回師后后又在通州停下。楊廷和等列舉舊例,請朱厚照還京,在宮內(nèi)殿上接受 獻俘,然后將朱宸濠等正法,而朱厚照已患病,急令楊廷和等前往通州聽命,就在 行宮里殺朱宸濠等,然后朱厚照才回到京城。
迎立世宗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朱厚照在 郊祀時吐血,被馬上拉回宮中,一月后病情加重。當(dāng)時朱厚照無子,司禮中官魏彬等到內(nèi)閣說,太醫(yī)已無能為力,請拿出萬兩銀子從鄉(xiāng)村中招募名醫(yī)。楊廷和心中知道他們的意思,卻不答他們的碴,而是含蓄地以倫理等級秩序的問題暗示,魏彬等唯唯聽命。同年三月,朱厚照崩。楊廷和引《 皇明祖訓(xùn)》“ 兄終弟及”為據(jù),請立武宗從弟興獻王長子 朱厚熜(即明世宗)繼統(tǒng),得到皇太后( 孝康敬皇后)準許,由其擬發(fā)遺詔,迎候朱厚熜自興王府所在地 安陸府(今湖北鐘祥市)回京繼位。
楊廷和根據(jù)遺詔命太監(jiān)張永、武定侯 郭勛、安邊伯 許泰、尚書 王憲挑選各營兵馬,分布在皇城的四門、京城的九門及南北要害地帶,廠、衛(wèi)御史安排他們的部下四處巡邏防備。又傳達朱厚照遺令,裁汰威武營的各團練部隊;周邊部隊入衛(wèi)京師的都給以重賞,然后各歸本鎮(zhèn);廢除皇家商店和軍門辦事官校,原辦事人員全部遣回家鄉(xiāng)所在的衛(wèi)所; 哈密、 吐魯番、 佛郎機各國進貢使臣都給以獎勵,送他們回國; 豹房的番僧及少林僧、教坊的樂隊、南京的快馬船等,凡不是經(jīng)常例設(shè)置的,一切都被裁撤、解散。又按照武宗遺詔,釋放南京被逮捕、關(guān)押的囚犯;送回各地進獻的女子;停止京城里不急需的工程建設(shè);收回了宣府行宮中的金銀寶貝,放回到內(nèi)庫中。這些措施使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楊廷和總攬朝政三十七日,朱厚熜才入京登上帝位。楊廷和起草了登極詔書遞上去,文書房的官員忽然到內(nèi)閣來,說想把詔書中幾件不便利的事刪除。楊廷和說:“以前有了不同意見,你們動不動說是陛下的意思。現(xiàn)在也是新天子的意思?我們一會祝賀新天子即位后,當(dāng)面上奏,要問一問是誰想刪削詔書草稿。”蔣冕、毛紀也相繼陳述利害,來人無言以對。過后詔書發(fā)布下來,正德年間的弊端幾乎被淘汰凈盡。所裁減的錦衣各衛(wèi)所、內(nèi)監(jiān)局的旗校工役人數(shù)達十四萬八千七百,節(jié)省漕運糧食達一百五十三萬二千余石,那些宦官、義子及奉特別詔命而僥幸做了官的人大半以上被排除了。朝廷內(nèi)外都稱頌新天子是個圣人,并且稱贊楊廷和的功德。而那些丟了官的人們對楊廷和恨入骨髓,楊廷和上朝時有人身帶利刃在轎旁窺視。朱厚熜知道后,命令從京營中選一百名士卒保護廷和出入。朱厚熜到經(jīng)筵講習(xí),楊廷和負責(zé) 經(jīng)筵事宜。編修《武宗實錄》,也由楊廷和擔(dān)任總裁。楊廷和此前已被加封為 特進,一品官滿九年時,同時領(lǐng)取大學(xué)士的俸祿,朱厚熜親自頒布敕令做了表彰。此時,楊廷和又被加封為 左柱國。朱厚熜再三召見他談話,對他格外加以慰勞。楊廷和因此更加想要有所主張,便提拔正直的官員上來,在朝廷中分掌各種事務(wù)。
給事中、御史們遞上奏章檢舉了 王瓊的罪證,王瓊被投入京城的大牢中。王瓊于窘迫之下上書攻擊楊廷和,來為自己開脫。法司用奸黨的條例判王瓊死刑,王瓊極力為自己辯護,得以減免罪過,充軍邊疆。有人懷疑法司斷案得到過楊廷和的示意。正好 石珤以禮部尚書的名義掌 詹事府事務(wù),即將改任吏部尚書,楊廷和又奏請朱厚熜改派他掌管詹事司的誥敕。有人因此說楊廷和太獨斷了。然而楊廷和認為朱厚熜雖然年輕,但天性靈明,所以他自信可以輔佐朱厚熜致天下于太平,因而事事都有所勸諫。錢寧、江彬雖然被殺,但張銳、張忠、于經(jīng)、許泰等的官司久不能決。楊廷和等人說:“不殺了這些人,國家的法律就不算正大,天下的公道就不算彰明,祖廟的神靈不安,百姓的心里不服,禍亂的根源還算未除,太平政治就不會實現(xiàn)!敝旌駸杏谑敲畛瓫]了他們的家產(chǎn)。楊廷和又上書請朱厚熜嚴肅對待上天的告誡,遵循祖上的家訓(xùn),弘揚孝道,善保身體,教育人民知理行義,自己也要勤于學(xué)問,謹慎地發(fā)號施令,嚴明地推行賞罰,任用人要專一,不好聽的勸告也要聽,親近好人,節(jié)約財用。其中言語大多正直、切實,朱厚熜都 優(yōu)詔允準。
大禮議之爭
參見: 大禮議
在此之前, 朱厚照駕崩,楊廷和起草遺詔,說父王孝宗敬皇帝親弟弟 興獻王的大兒子 朱厚熜(即明世宗),按照輩份、排行應(yīng)該立為皇帝。按照《 皇明祖訓(xùn)》中 兄終弟及的條例,在宗廟里祭告祖宗,向慈壽皇太后告請之后,可迎接他來即皇帝位。既而讓禮官奏上登基即位的禮儀程式,請新皇帝由東安門進入文華殿小住。次日,百官數(shù)次遞上勸進表,等新皇帝答應(yīng)后,再選擇吉日即位。勸進表文字都按照皇子繼位的慣例。朱厚熜看了禮部的奏章,說:“遺詔讓我即皇帝位,沒有讓我做皇子嘛!钡鹊搅司⿴,停在城外不進去。楊廷和堅決請求按禮部擬定的儀式辦,朱厚熜不聽,竟到行殿中接受了勸進表,由大明門直入京城里邊,拜見了已逝皇帝的神前案幾,中午就即了帝位。詔書草稿中說到“接受皇兄的遺詔入宮供奉宗廟”。朱厚熜猶豫許久,才表示“可以”。過了三天,派遣官員前去迎接朱厚熜的母親興獻王妃。沒多少天,讓禮官討論興獻王神主的稱號。楊廷和拿出漢代定陶王、宋代濮王的故事遞給禮部尚書 毛澄說:“這是足夠的根據(jù)了。應(yīng)該讓皇上尊稱孝宗為皇考,稱興獻王為皇叔考興國大王,母妃為皇叔母興國太妃,自稱侄皇帝。另外改立益王的第二個兒子崇仁王為興王,供奉獻王的祭祀。對此有不同意見的人就是奸臣邪佞,應(yīng)當(dāng)殺掉!边M士 張璁與侍郎 王瓚說,朱厚熜入繼的是皇帝位,不是做了別人的后裔。王瓚含蓄地提到這一點,楊廷和怕他干擾了討論,就把他改派到南京任職。
五月,毛澄綜合大臣們的意見做出決議,和楊廷和所說一樣。朱厚熜不悅。但是每次召見楊廷和時還是從容自得地賜茶慰問,想改定獻王的尊號,楊廷和最終不肯順著朱厚熜的想法來。朱厚熜于是下達指示讓大臣們再次討論。楊廷和與蔣冕、毛紀一起上書說:“前代過繼的君主尊崇自己的親生父母,都不合乎典禮,只有宋儒 程頤的《 濮議》,表達了最正確的道理,可以作為千秋萬世的師法。至于興獻王的祭祀,雖有崇仁王主持,以后生了皇子,還是把第二個皇子作為興獻王的后人,再改封崇仁王為親王。這樣,無論天理還是人情,兩全其美,沒一頭有缺憾!敝旌駸懈硬粣偅屗麄儚墓偶袕V泛考證,一定求得至當(dāng)才是。楊廷和與蔣冕、毛紀又說:“三代以前的圣人莫過于舜,沒聽說過他怎么尊崇自己的生身父親瞽瞍。三代以后的賢君莫過于漢光武,也沒聽說過他尊崇他的親生父南頓君為皇帝。希望皇上向 舜帝、 光武帝學(xué)習(xí),那么陛下的品德就不會有玷瑕,陛下的孝心也可以光大于天下了!泵蔚热艘苍偃献,堅持原來的決議。朱厚熜將這些奏章 留中不下。
七月, 張璁上書說應(yīng)當(dāng)是繼承王位,而不是過繼給人當(dāng)后裔。朱厚熜讓司禮太監(jiān)拿了張璁的奏章給楊廷和看,說這種議論既遵守祖訓(xùn),又依據(jù)古禮,應(yīng)該聽取。楊廷和說:“秀才怎么知道國家的重大事務(wù)!庇謱⒆嗾滤突貙m中去。不久,朱厚熜到文華殿召見楊廷和與蔣冕、毛紀,給他們一個親筆指示,要他們尊崇自己的親生父母為皇帝、皇后。楊廷和回家后上書說:“《 禮》說:在前為君的就是父母,親生父母應(yīng)稱為伯父母或叔父母。不僅喪服等次要降格,稱號也應(yīng)有不同。臣不敢阿諛奉承,順著圣旨辦!庇置芊鈿w還了朱厚熜的手詔。朝臣們也都堅持原先的決議,朱厚熜就是不聽。
等到九月份,興獻王妃到了京城,朱厚熜親自確定儀式,由中門入城,訪問祖廟,又再次說明想尊稱興獻帝、后為皇帝、皇后。楊廷和說:“ 漢宣帝繼承 漢昭帝即位后,加史皇孫、王夫人謚號為悼考、悼后;光武帝往上承繼 漢元帝的統(tǒng)緒,巨鹿、南頓君以上立廟于 章陵,都沒有追加尊號,F(xiàn)在如果追加興獻王、母妃的尊號為皇帝、皇后,與孝廟、慈壽并列,就是忘記了先皇帝而看重親生父母,采用私人間的情感而放棄國家的大義。我們這些大臣對此無法推卸責(zé)任。”就此自請罷免官職。大臣諫諍的有一百多人。朱厚熜迫不得已,于是在 嘉靖元年(1522年)下詔,稱孝宗為皇考、慈壽皇太后為圣母,興獻帝、后為 本生父母,不稱為皇帝、皇后。
在這段時間里,楊廷和先后四次把朱厚熜的親筆批示密封退回,堅持自己的意見,上了近三十篇奏章,朱厚熜常常憤憤不平。他身邊的親近人物因而得以批評說楊廷和放肆,失掉做臣子的禮儀。諫官史道、曹嘉于是交互劾奏朱厚熜的罪過。朱厚熜為此將史道、曹嘉稍作貶謫,以穩(wěn)住楊廷和,但是心中已對他不再像之前敬重。不久后,評定輔立新君的功績,朱厚熜封楊廷和與蔣冕、毛紀為伯爵,每年俸祿一千石,楊廷和堅決謝絕。朱厚熜改為蔭封其家世襲錦衣衛(wèi)指揮使,又推辭不受。朱厚熜認為封賞太輕,改加為蔭封四品京官世襲,楊廷和又推辭。適逢復(fù)職滿了四年,就破例加封他為 太傅,他又四次辭讓,才算作罷。朱厚熜還特地頒發(fā)誥敕對他予以表彰,并在禮部為他賜酒宴一次,九卿都參加作陪。
朱厚熜很喜歡請僧、道設(shè)齋壇祈禱。楊廷和極力勸說,引用 梁武帝、 宋徽宗的事例來做論說。朱厚熜 優(yōu)旨采納。當(dāng)時江南欠收,宦官又請求派人到那里督辦織造。工部及給事中、御史提出諫勸,朱厚熜不聽,催促內(nèi)閣為此起草命令。楊廷和等人不接受命令,并且極力說江南百姓貧困,財富枯竭,請不要派遣宦官前去。朱厚熜這下催得更急,并告誡楊廷和不要執(zhí)拗、干擾這件事。楊廷和竭力爭辯說:“我們幾個人同滿朝大臣、諫官說的話陛下不聽,卻愿意聽二三個邪佞的話,陛下能跟這二三個小人一起治理祖宗打下的天下嗎?況且陛下以為織造是歷朝的舊例,不知道洪武以來哪有這舊例,只不過創(chuàng)始于成化、弘治年間罷了。憲宗、孝宗愛護人民、節(jié)約財用的好政策不少,陛下不去采用,偏偏仿效這不好的措施,這是為什么?陛下即位的詔書,把宦官僥幸的門路堵塞得差不多沒有了,天下人正在傳誦陛下的美德,現(xiàn)在忽然出現(xiàn)此事,怎么能向天下人取信呢?”他進而請追究擬寫圣旨的是什么人,懷疑有人假借御批的名義偷偷地推行他的個人主張。朱厚熜為此道歉說自己不仔細,讓他們告誡所派宦官不要放肆便好。這件事最終還是沒能制止。
求退歸鄉(xiāng)
楊廷和過去曾屢次上書請求退休,后來就更加堅決了。又因為興獻帝稱考不稱考一事與朱厚熜的主張不一致,奏章中露出不平之氣。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朱厚熜聽任他離去。批評他因為言語的不同錯怪君上,不合做大臣的道理。不過仍然賜他加蓋玉璽的書券,按照常例供給他車馬、錢糧、護衛(wèi)人員,重申以前蔭封一子錦衣衛(wèi)指揮使的任命。給事中、御史請求挽留楊廷和,朱厚熜都不予答復(fù)。楊廷和離開后,才開始討論稱孝宗為皇伯考。此時,楊廷和的兒子、翰林修撰 楊慎率領(lǐng)眾大臣爬在左順門外哭爭,被打了一頓大杖,貶往云南。過后王邦奇誣蔑楊廷和和他的二兒子、兵部主事楊惇,女婿、修撰金承勛,同鄉(xiāng)、侍讀葉桂章與彭澤的弟弟彭沖相互勾結(jié)、請托,他們?nèi)蛔ミM 詔獄中,經(jīng)審訊沒有根據(jù),才被釋放。
削職定罪
嘉靖七年(1528年),《明倫大典》修成,朱厚熜重定議禮諸臣之罪,楊廷和被定為罪魁。朱厚熜降敕稱楊廷和“為罪之魁,以定策國老自居,門生天子視朕”,將其削職為民。
嘉靖八年(1529年)六月二十一日(7月25日),楊廷和病故于新都,享年七十一歲,以平民禮下葬。
很多年后,朱厚熜問當(dāng)時的大學(xué)士 李時太倉里積蓄有多少,李時回答說:“可以支付幾年。這是由于陛下初年即位詔書裁減多余人員換來的!敝旌駸懈锌卣f:“這是楊廷和的功勞,是不能抹殺的啊。”
復(fù)官治葬
明穆宗 隆慶元年(1567年)六月,楊廷和得以復(fù)官,賜祭四壇,命有司治葬。追贈 太保, 謚號“文忠”。
為政舉措
輔弼武宗
武宗“失德”,楊廷和多次上疏規(guī)諫,俱不聽。他雖“邑邑不自得”,但仍勤于政事,忠于職守。正德年間,武宗常訪疾問苦,多不在京。楊廷和入值中樞,參與機要,“鎮(zhèn)靜持重”,“補苴匡救”,“災(zāi)賑蠲貸猶如故事,百司多守法”,使國家機器正常運轉(zhuǎn)。安化王 朱寘鐇反,他“草赦詔,請擢邊將仇鉞,以離賊黨。鉞果執(zhí)寊鐇”。 劉六、 劉七起義,他建策獻言,調(diào)兵遣將,終于鎮(zhèn)壓了這次起義。明末文人 陳子龍指出:“武皇穆駿西馳,而天下晏然者,以任相得人也!
安化王 朱寘鐇反,他“草赦詔,請擢邊將仇鉞,以離賊黨。鉞果執(zhí)寊鐇”。 劉六、 劉七起義,他建策獻言,調(diào)兵遣將,終于鎮(zhèn)壓了這次起義。
擇立新君
武宗無嗣,孝宗亦無他皇子在者,武宗駕崩后,當(dāng)時皇太后命大臣議所當(dāng)立者。楊廷和舉《 皇明祖訓(xùn)》,主張立興獻王長子(世宗),得到了閣臣們的贊同。太后“一如廷和請,事乃定”。使這一頗為敏感的問題,得到了順利的解決。
鏟除江彬
武宗死后,當(dāng)時平虜伯 江彬在京郊擁有重兵,知道天下人厭惡自己,心里很不安穩(wěn)。他的黨羽李琮勸江彬乘機帶領(lǐng)家兵起來造反。江彬猶豫不決。于是楊廷和打算用皇太后的命令逮捕、殺掉江彬。他和同僚 蔣冕、 毛紀及司禮中官溫祥四個人在一起商量。張永偵察到他們的意圖,也在宮中秘密做了準備。司禮魏彬從前和江彬有關(guān)系。楊廷和認為他軟弱,可以脅迫,就題寫好武宗靈柩前的旗幡,交給魏彬、溫祥及其他宦官張銳、陳嚴等人,為他們詳細說明了江彬造反的罪狀,并用危險后果來嚇唬他們。魏彬被說動了心,只有張銳極力說江彬無罪,楊廷和當(dāng)面喝責(zé)他。蔣冕說:“今天一定了卻這件事,然后再去祭吊皇上。”陳嚴也在一旁鼓動,于是讓溫祥、魏彬等進宮去告知皇太后。很久沒有回話,楊廷和、蔣冕感到自己處境危急。不一會兒,陳嚴才來說:“江彬已經(jīng)被活捉了!苯虮怀ズ螅皟(nèi)外舉國歡慶。
革除弊政
世宗未至京師,楊廷和總攬朝政共三十七日,在此期間,楊廷和不受皇帝的掣肘,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負。他以革除武宗時弊政為己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楊廷和辦事勤勉,講求效率,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才干。史載:“其調(diào)度區(qū)畫,取辦俄頃,命中書十余人操牘以進,石齋(楊廷和)一一口授,動中幾宣,略無舛錯”,“中外倚以為安”。正德、嘉靖之際的遺詔、登基詔都出自楊廷和之手,他的很多興利除弊的改革措施都是通過詔書的形式頒布的。
楊廷和針對武宗調(diào)邊兵入衛(wèi)京師,致使“邊卒縱橫驕悍,都人苦之”、邊防力量也大為削弱的情況,在武宗死后“傳遺命罷威武團練諸軍,各邊兵俱重賚散歸鎮(zhèn)”,解決了這一問題。武宗去世后,楊廷和盡廢其政,以遺詔“革皇店及軍門辦事官校悉還衛(wèi),……豹房番僧及少林僧、教坊樂人、南京快馬船,諸非常例者,一切罷遣。又以遺詔釋南京系囚,放遣四方進獻女子,停京師不急工務(wù),歸宣府行宮金寶歸諸內(nèi)庫。中外大悅”。楊廷和在所擬登極詔中,還“賜天下明年田租之半,自正德十五年以前逋賦盡免之”,以緩和階級矛盾,恢復(fù)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世宗即位,楊廷和草上登極詔書!耙讯t下,正德中蠹政厘抉且盡。所裁汰錦衣諸衛(wèi)、內(nèi)監(jiān)局旗校工役為數(shù)十四萬八千五百,減漕糧百五十三萬二千余石,其中貴、義子、傳升、乞升一切恩悻得官者大半皆斥去”。在裁汰冗官、冗兵的同時,楊廷和還注意撥亂反正、平反冤案。在它所擬的登極詔書中規(guī)定:“正德十四年文武官員人等,因諫上巡游、跪門責(zé)打降級改除為民充軍者,該部具奏起取復(fù)稱,酌量升用。打死者,追贈諭祭,仍蔭子入監(jiān)讀書。充軍故絕者,一體追贈諭祭,復(fù)養(yǎng)親屬”。而且,“廷和益欲有所發(fā)噓,引用正人,布列在位”。注意選拔人才,以推行新政。
楊廷和的改革措施,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稱頌。同時,也受到一些人的嫉恨。史載,“諸失職之徒銜廷和次骨”。他們散布謠言:“終日想,想出一張殺人榜” ,有人甚至想趁楊廷和入朝時刺殺他。但楊廷和無所畏懼,“出入護以衛(wèi)士”,照常理事,表現(xiàn)了一個政治家的膽略。
楊廷和的改革雖然時間不長,但還是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嘉靖初年,政府財政狀況大有好轉(zhuǎn),階級矛盾也相對緩和,“天下翕然稱治”。
楊廷和為官清正,雖“位及人臣,而居處同于寒素”;他關(guān)心民間疾苦,為家鄉(xiāng)“通水利”,“修縣城”,“置義田”,作了不少好事,很受時人稱道,一生博學(xué)鴻毅,光明正大,積極倡導(dǎo)勵行“新政”,對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
人物評價
李東陽:吾于文翰,頗有一日之長,若 經(jīng)濟(經(jīng)邦濟國)事,須歸介夫。
余子。航榉虍(dāng)相天下,為我熟此,以助他日謀斷。
彭澤:楊公先見,吾不及也。
梁儲:①天下大事,非石齋莫能濟。 ②天生斯人,以了今日之事。大匠之任,不可代也。
蔣冕:忠誠而剛正,知有國家而不知有身。
費宏:首定大策,備患防微,慮無遺算,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石珤:竭股肱之力安社稷,以成維新之治。
喬宇:身任天下之重,竭盡心力,卒成中興王業(yè)。
席書:楊廷和社稷臣。
朱厚熜:楊廷和有大功,他日麒麟畫形。
唐樞:已而武皇崩于豹房,安危俄頃,禁從兵悉屬江彬,公密與太監(jiān)張永謀啟太后,請旨誅彬。先傳令散軍士,各就賞所,彬覺顧,瞻無人,遂就擒。乃定遣迎今上禮,下詔紀元,厘正國條,裁革傳乞升及濫役,月省食糧一十六萬余。
鄭曉:康陵( 朱厚照)時,劉公( 劉健)鞠躬盡瘁以匡其始,楊公撥亂反正以扶其終;蛉セ虿蝗ィ疄榇蟪。
陳文燭:由 翰林院庶吉士,歷官 少師兼 太子太師,首相兩朝,有除難定策之功焉。
薛蕙:社稷功成后,山林避寵年。遭逢誰可并,出處獨超然。反側(cè)當(dāng)前日,經(jīng)綸邁昔賢。殷憂興圣主,至治格皇天。兇豎同摧朽,蒼生盡解懸。廟謨隨指顧,臣節(jié)見周旋。智勇千夫敵,勛勞百辟先。賞仍虛裂土,名已重凌煙。握璽慚 周勃,揮金緬 魯連。急流嫌盛滿,介石慕貞堅。許國心恒切,還鄉(xiāng)興偶牽。留侯( 張良)初相漢, 樂毅晚辭燕。異渥絲綸數(shù),高風(fēng)進退全。草停黃閣詔,花簇錦江船。水檻星橋側(cè),茅堂雪嶺邊。云霞深綠野,卉木富平泉。事業(yè)存鐘鼎,儀型照簡編。累朝瞻翊戴,四海憶陶甄。白首歸休記,青春送別筵。衣冠望行色,端不異登仙。
明穆宗時,禮部奏議稱“廷和性抱忠貞,才優(yōu)經(jīng)濟。相武廟于危疑,吁謨默定;翊先皇于初統(tǒng),朝政一新。正始厚終,庸勛卓著。高風(fēng)直節(jié),譽望尚流!
趙貞吉:惟皇天篤我明之祐,間出哲臣,為社稷隸。二百年間,如仁和于公( 于謙)暨新都楊公,乘所遇時,力于隸事最著矣。蓋正統(tǒng)己巳土木北狩( 土木之變),正德辛巳威武南征,隕空沉陸,變起非常。非有握補天之器,挾栘斗之能,安敢授手其間哉,于公已表于憲皇之世,楊公之沒久矣。
項篤壽:余聞之人云,辛壬之交,中外多故,楊公擁戴明圣,捧日虞淵,其所厘正,功亦偉矣。升庵( 楊慎)博雅為儒林宗,不愧科名。世稱關(guān)西楊氏( 弘農(nóng)楊氏)為著,若新都父子,不庶幾哉!
王世貞:新都嶷然三輔,鼎承百辟風(fēng)偃,雖不久而有所扼以去,然相形成,而首次遂大分!露、華亭,用亦有剛?cè)岫鴺I(yè)相,埒其最優(yōu)者也。
李贄:世廟初入,據(jù)古執(zhí)禮,公當(dāng)其時,可謂正直不阿,卓然名世矣,是豈賂瑾賣友取容之人乎?此市井之談,愛憎之口,不待辨者。獨大禮議起,人皆是張( 張璁)桂( 桂萼)而非公。余謂公只是未脫見聞窠臼耳,若其一念唯恐陷主于非禮,則精忠貫日可掬也。故謂公之議有所未當(dāng)則可,謂公之心有一毫不忠則不可。此趙文肅(趙貞吉)所以極力為公表也。…果如或者之說,于司直為賣友,于劉瑾為阿勢,則大禮之議,委曲扶同,公自優(yōu)為之矣。然公之議大禮也,可以許其忠,而未敢以許其妙。若處康陵(朱厚照)之朝,非但人不知其妙,而亦不能信其忠。蓋大忠者不見忠,至妙者人自然不知其妙也。是以當(dāng)時知公者僅僅有李文正( 李東陽)、梁文康( 梁儲)、費文憲( 費宏)數(shù)人耳。文正必得公而后敢以去,梁、費二公亦必得公而后敢即安,則公所系何如哉!余又怪其不能以事康陵者而事永陵( 朱厚熜)也,豈其真挾定冊之功,或恃世宗仁圣,終能聽己也耶?不知之矣。
焦竑:楊石齋當(dāng)武皇大漸之時,其調(diào)度區(qū)畫,取辦俄頃,命中書十余人操牘以進,石齋一一口授,動中幾宜,略無舛錯。此真有宰相之才,雖 姚崇何以過之?
楊維楨:世宗享國長久,本朝無兩,禮樂文章爛焉具舉。齋居數(shù)十年,圖邐天下于掌上,中外儼然如臨,真英主哉!始衷終則新都、永嘉(張璁)、華亭( 徐階)功大矣。
何喬遠:大禮議起,楊公嘆曰:“眾尤交責(zé),吾何逃乎。義之尤我,命也;人之尤我,遇也;事之尤我,時也;吾有去而!奔氨粡U家居,言及受遺之際,淚未嘗不蔌蔌下也。彼亦有以自喜,跡其時虛大位,以四旬迎嗣君于千里,梟獍在側(cè),磨牙舕舌,楊公處之周勃、 韓琦,未足專也。
支大綸:大禮之議,肇于永嘉(張璁)。而席(席書)、桂(桂萼)諸君子和之。倫序昭然,名義甚正,自無可疑。廷和上畏昭圣,下畏人言,力主濮議。諸卿佐復(fù)畏廷和之排擊,附和雷同,莫敢柢牾。其伏闕諸少年,尚氣好名,以附廷和者為守正,以附永嘉者為干進。互相標榜,毒盈搢紳,皆當(dāng)國者不善通融耳。
張岱:李文正(李東陽)伸于孝廟而屈于武廟,楊文忠屈于武廟而伸于世廟,未免為劉瑾、江彬讓一頭地也,然二君子宛轉(zhuǎn)委蛇,卒觀其敗。其間保護正人,調(diào)停國是,為力甚多。繞指之鐵與發(fā)硎之刃,其殺人則一。二君子始終在位,而卒誅彬誅瑾,則二君子蓋可輕去乎哉!
查繼佐:明時十二歲顯,大理卿朱奎,太常卿 任道遠,兩以神童侍東宮,與介夫而三!摱Y雖少變通,顧所持近正,不為阿容。至南選張璁,似大有意,然已知璁口必不可捫,欲示畫一,而豈意帝夢不釋璁,又復(fù)有佐璁奪帝聽者,則介夫格心之學(xué),尚缺講解!榉虺侄Y極正,而猶不免初終牴牾,不一節(jié)乎?
張燧:武皇南巡,天下洶洶,幸臣竊國柄,已而崩于 豹房,禁從兵悉屬 江彬。楊公廷和密與太監(jiān) 張永謀啟太后,請旨誅彬,先傳令散軍士各就賞所,彬覺,顧瞻無人,遂就擒。噫!此何等功耶!昔韓魏公(韓琦)以空頭敕安置 任守忠,談?wù)咂駛ブ9暣,其難不啻十倍,而公之處此,其功不當(dāng)百倍于昔耶?而或者議公賣友取容。夫世廟初入,據(jù)古執(zhí)禮,公當(dāng)其時,可謂正直不阿、卓然名世矣,是豈賣友取容之人乎?此市井之談,愛憎之口,不待辯者。獨大禮議起,人皆是張(張璁)桂(桂萼)而非公,不知公只是未脫見聞窠臼耳。若其一念唯恐陷主于非禮,則精忠貫日可掬也。故謂公之議有所未當(dāng)則可,謂公之心有一毫不忠則不可,此趙文肅(趙貞吉)所以極力為公表也。
王夫之:①周勃居功相漢,而致 袁盎驕主之譖;楊廷和居功受爵,而貽門生天子之譴。英主覺之于事后,而不能慎之于當(dāng)時,勃與廷和自任已堅,氣焰上奪其君,有不能遽抑者在也。識卑器小,忠貞不篤,以天子為墨莊,自貽兇危而害流后世, 三代以下無大臣,究其情實一鄙夫而已矣。 ②先君無前定之命,嗣子無豫建之實,則如楊廷和之迎興邸,順次而無敢擇焉可也。廷和行其所無事,而世宗曰:“以門生天子待朕!币圜摈泵⒋讨^矣。然廷和危而天下安。
谷應(yīng)泰:若夫廷和等之伏闕呼號,甚于牽裙折檻;世宗之疾威杖戍,竟同元佑黨人。大禮未成,大獄已起,君臣交失,君子譏焉。而廷和戮及身后,楊慎謫死貶所。濮議諸臣,旋蒙賜還;興國之獄,無復(fù)金雞。
林時對:① 正德改元,逆瑾( 劉瑾)竊柄,洛陽(劉健)、姚江( 謝遷)相繼去國,惟茶陵(李東陽)獨留;猶幸引用正人王文。 王鏊)、楊文忠、梁文康(梁儲)、楊文襄( 楊一清),或參帷幄,或任戎行,雖穆滿之駿日馳,而兇璫伏法,宸濠( 朱宸濠)置鐇就擒,黃扉運籌之力也。
張廷玉:武宗之季,君德日荒,嬖幸盤結(jié)左右。廷和為相,雖無能改于其德,然流賊熾而無土崩之虞,宗籓叛而無瓦解之患者,固賴廟堂有經(jīng)濟之遠略也。至其誅大奸,決大策,扶危定傾,功在社稷,即周勃、韓琦殆無以過。
方東樹:楊廷和等無識,執(zhí)著述有無以泥 胡安定、 薛文清之從祀,非也。
蔡東藩:①大學(xué)士楊廷和,身居重要,初亦與叛藩往來,至蕭淮等舉發(fā)奸謀,尚欲援 宣德故事,遣使往諭,促使為變。 孫燧、 許逵之被害,未始非廷和致之。 ②明自太祖得國,至于武宗,蓋已更十主矣。除景帝祁鈺( 朱祁鈺),因變即位外,皆屬父子相傳,無 兄終弟及者。惟武宗崩后,獨無子嗣,當(dāng)時豈無武宗猶子,足承統(tǒng)緒,而必迎立世宗,惹起大禮之議,此實楊廷和等之第一誤事也。世宗既已入嗣,于孝宗固有為后之義,然以毛里至親,改稱叔父叔母,于情亦有未安。誠使集議之初,即早定本生名號,加以徽稱,使世宗得少申敬禮,則張璁等亦無由乘間進言;乃必強詞爭執(zhí),激成反對,此尤楊廷和等之第二誤事也。不寧惟是,廷和等身為大臣,既因議禮齟齠,隱忤帝意,則此后宵小進讒,政令未合,亦無自繩愆糾謬,格正君心。蓋君臣之際,已啟嫌疑,雖有正論,亦難邀信。如齋醮一事,明為無益有損之舉,而世宗惑于近言,以致遂非拒諫,其情弊已可見矣。故世宗之剛愎自用,不無可議,而吾謂激成世宗之剛愎者,楊廷和等實主之焉。
逸聞趣事
傀儡場
楊廷和執(zhí)政時,他的一個弟弟在京中擔(dān)任公卿,另一個弟弟在地方擔(dān)任方面大員,幾個兒子都擔(dān)任要職,兒子 楊慎在廷試中名列第一,人們都去道賀。楊廷和卻眉頭緊皺,非常不安,人們向他詢問原因。他說:“你們知道 傀儡場嗎?剛開始時全都出來,快結(jié)束時都是些傀儡,一個家族氣數(shù)是有限的,如今都在我們這幾代人中泄盡了。人們都以為這是我們家族的榮幸,這正是我所擔(dān)憂的!辈痪茫脑捁粦(yīng)驗了。
楊文忠對
過去,一夜分為五更,兩小時一更;古稱秋季三個月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相傳楊廷和七歲時,一次,他父親與客人對飲到深夜,有一個客人說:“有一更矣!币豢驮疲喊胍挂。一客云:五更有一半矣。出上句“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讓客人對,可是無人對出,在一旁的楊廷和隨即應(yīng)對“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語驚四座。
急智過人
明世宗 朱厚熜登基的時候,因所穿 龍袍過長,使其不斷俯視。楊廷和奏道:“陛下 垂衣裳而天下治(用以稱頌帝王 無為而治)!敝旌駸新牶,頗為高興。
早受賞識
楊廷和 才器博大,素來受到同為四川人的名臣 余子俊的器重。余子俊歸老的那天,只拿著《 大明律》與楊廷和告別,說:“介夫(楊廷和字)會擔(dān)任宰相,我讓他先熟悉此書,來幫助他日的謀劃決斷!
個人作品
楊廷和著有《 楊文忠公三錄》、 《明憲宗實錄》、《 大明會典》、《楊廷和奏議》傳世。亦善書,筆法工整。清魏坤《倚晴閣雜鈔》謂:“明《昌運宮碑》,大學(xué)士李東陽撰,楊廷和書!
家庭成員
輩分 | 關(guān)系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祖父 | 楊玫 | 以經(jīng)貢入太學(xué),歷貴州永寧吏目。 |
父親 | 楊春 | 字元之,號留耕,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士,曾任行人司司正、湖廣提學(xué)僉事。 | |
—— | 原配 | 黃氏 | 云南督學(xué)眉山黃明善之女,封夫人。 |
繼室 | 喻氏 | 內(nèi)江人,封夫人。 | |
側(cè)室 | 蔣氏 | 封孺人。 | |
同輩 | 弟弟 | 楊廷儀 | 字正夫,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 |
楊廷平 | 號廷平,弘治十一年(1498年)舉人。 | ||
楊廷儀 | 號瑞虹,進士,官至兵部左待郎。 | ||
楊廷簡 | —— | ||
楊廷宣 | 一作廷宜,號龍崖,弘治十四年(1501年)舉人。 | ||
楊廷歷 | 蔭補國子監(jiān)生。 | ||
楊廷中 | 縣學(xué)生。 | ||
子輩 | 長子 | 楊慎 | 號升庵,明代三才子之首,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歷翰林院編撰、經(jīng)筵講官,后因“大禮議”之爭杖謫云南,廢棄終身。 |
次子 | 楊惇 | 字用敘,號敘庵,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歷兵部主事。 | |
三子 | 楊恒 | 號貞庵,官至大理寺寺副。 | |
四子 | 楊忱 | 號孚庵,舉人出身。 |
史料記載
《贈太保楊文忠公廷和墓祠碑》
《贈太保謚文忠楊公廷和行狀》
《 國琛集·下卷》
《 今獻備遺·卷十九》
《 續(xù)藏書·卷十二·內(nèi)閣輔臣》
《 嘉靖以來首輔傳》
《 名山藏·卷七十一·嘉靖臣一》
《 罪惟錄·列傳卷之十一上·經(jīng)濟諸臣列傳上》
《 明史·卷一百九十·列傳第七十八》
后世遺跡
主詞條: 新都狀元墳
新都狀元墳在四川新都城西北,為楊春、楊廷和、楊慎等三人的家族墳?zāi)埂R驐钔⒑椭訔钌鳛槊鞒拇ㄎㄒ坏臓钤,墓地也被稱為狀元墳。
正德十五年(1515年),楊春去世后,明武宗遣禮部主事祝鑾為其建墓和諭祭。嘉靖三年(1524年),楊廷和因大禮議事件辭職還鄉(xiāng),嘉靖八年去世,并葬于其父楊春墓的左側(cè)。嘉靖三十八年,楊慎在云南戍地去世,其妻黃氏迎回靈柩,葬于其父楊廷和墓右側(cè),黃氏死后亦葬于此地。
清朝時,名仕馬能修、李海瀛、沈聯(lián)芳、李調(diào)元、張邦伸、何人鶴、張懷泗等均拜謁并留題詠。道光十二年(1832年),楊氏子孫楊光海修葺,并設(shè)立楊春神道碑。
1935年,楊氏子孫楊崇煥重立墓碑。文化大革命期間,墓地因修水利而遭到破壞。1985年,新都縣公布其為縣文物保護單位,并于1988年重建并開放,供游人祭瞻。
影視形象
2005年電視劇《 正德演義》: 孫寧飾演楊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