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張道陵

    張道陵

    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輔漢,原名陵,漢人,道家,漢國沛郡豐(今江蘇豐縣)人。正一盟威道,即天師道創(chuàng)始人,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后世尊稱為“老祖天師”。

    張道陵“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高明上帝,張?zhí)鞄。著作《老子想爾注》,弟子?000多人,設(shè)立24治,奠基天師道。張道陵、葛玄、許遜、薩守堅合稱四大天師。張道陵創(chuàng)建天師道的背景:當(dāng)時在巴蜀一帶,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規(guī)模的淫祀而害民。而這些祀奉鬼妖(學(xué)名為:妖邪)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張?zhí)鞄煍y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jīng),來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禍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帶流傳的張?zhí)鞄熞蕴侠暇齽τ》偞笃乒肀墓适戮褪且源藶樵偷摹?/p>


    人物生平

    張道陵,字輔漢,西漢開國大功臣張良的第十世孫《漢天師世家》記載:良生不疑、不疑生高、高生通、通生無妄、無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綱、綱生大順、大順生道陵。漢光武建武十年生于豐縣阿房村,出生前,其母夢見魁星下降,感而有孕。張祖五月十八日生,出生時滿室異香,整月不散,黃云罩頂,紫氣彌院。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jīng)》,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為太學(xué)書生時,博通《五經(jīng)》,后來嘆息道:“這些書都無法解決生死的問題!”于是棄儒改學(xué)長生之道。張祖二十五歲,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卻身在朝政,志慕清虛,不久就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中,精思學(xué)道,修煉三年,有白虎口銜玉符而至其所。永元(公元89年)初年,漢和帝賜為太傅,又封為冀縣侯,三次下詔,張祖都婉拒了,他對使者說:“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轉(zhuǎn)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zhuǎn)告圣上,只要清靜寡欲,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wù)嘈雜和騷擾,張祖決心云游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去了。

    張祖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與弟子王長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貴溪縣云錦山住了下來。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祖就在山上結(jié)廬而居,并筑壇煉丹,三年而神丹成;龍虎出現(xiàn),故此山又稱龍虎山。時年張祖六十歲,后又移居四川鶴鳴山,感石鶴長鳴。

    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十五日,傳說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祖《太平洞極經(jīng)》、《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斬邪劍等經(jīng)書、法器,拜為天師,囑咐天師廣行正一盟威之道,掃除妖魔,救護(hù)生民。于是天師于漢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會八部鬼帥,大戰(zhàn)眾鬼,制伏外道惡魔,誅絕邪偽。天師道法通玄,諸魔所不能敵,各各降服,愿意皈依正道,于是天師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黃帝壇下盟誓,人處陽間,鬼處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于北陰酆都城,八部鬼帥流放于西域邊地。從此妖魔降服,人民安樂,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師與眾鬼帥戰(zhàn)斗的誓鬼臺、鬼界碑等古跡。

    天師降妖伏魔,救護(hù)眾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動,都愿意聽受天師教化。于是天師設(shè)立二十四治,廣收門徒,教化于民。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玉帝派遣使者持玉冊,敕封天師為正一真人,天師世壽一百二十三歲,與蒼溪云臺山白日飛升。

    張道陵,初名張陵,后改今名。本是太學(xué)書生,性好學(xué),博五經(jīng),邃于黃老之道,七歲即能通道德經(jīng)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長為博學(xué)之士。后棄官學(xué)道。創(chuàng)立了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漢順帝時永壽元年在鶴鳴山創(chuàng)建正一盟威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自稱“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并纂道書24篇。漢桓帝時在四川蒼溪縣境的靈臺山(又名天柱山)飛升,傳說時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傳說第1代天師張道陵跟太上老君學(xué)道得老君親授,得天獨(dú)厚,道法高強(qiáng)。

    張道陵

    祖天師所創(chuàng)道派,稱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須出五斗米,當(dāng)時又有稱五斗米道(編者按:實際上多用是蔑稱,但是初中課本稱之為五斗米道張道陵除書符治病、驅(qū)邪禳災(zāi)以外,在巴蜀地區(qū)建立起二十四個宗教活動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赴治學(xué)道,祭禱。其孫子張魯在東漢末,三國時期,擁有一支軍隊,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據(jù)政權(quán)。并利用政權(quán)的力量,推行正一道的一些社會和宗派主張,比如,對犯有罪過的人,不是用嚴(yán)刑懲罰,而是原諒三次后再加以刑罰,那刑罰也比較輕,一般是讓他去修路。同時在路上設(shè)義舍,里面放米肉,路人可以量腹而食。這些措施對于天下大亂形勢下的民眾,營造了比較寬松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得到了當(dāng)?shù)貪h族和少數(shù)民族群眾的擁護(hù)。后來,張魯投降了曹操,割據(jù)政權(quán)也就不得再存在。曹操將天師道的力量遷移到北方,但是讓正一盟威道教卻得到了保留,并向內(nèi)地傳播。

    修道降魔

    張道陵先退隱北邙山修道,后得黃帝九鼎丹經(jīng),修煉于繁陽山,丹成服之,得分形散影之妙,通神變化,坐在立亡,每泛池中,誦經(jīng)堂上,隱幾對客,杖藜行吟,一時并赴,人皆莫測其靈異也。后于萬山石室中,得隱書秘文及制命山岳眾神之術(shù),行之有驗。聞蜀民樸素純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乃將弟子入蜀,于鶴鳴山隱居修道。既遇老君,遂于隱居之所備藥物,依法修煉,三年丹成,未敢服餌,謂弟子曰,神丹已成,然未有大功于世,須為國家除害興利,以濟(jì)民庶,然后服丹即輕舉,臣事三境,庶無愧焉。老君尋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納清和之法,修行千日,能內(nèi)見五臟,外集外神。六天妖魔,盡被降伏。先時蜀中魔鬼數(shù)萬,白晝?yōu)槭,擅行疫癘,生民久蒙其害,自六天大魔被降之后,張道陵斥其鬼眾,散處西北不毛之地,與之為誓曰,人主于晝,鬼行于夜,陰陽分別,各有司存,違者正一有法,必加誅戳。于是幽冥異域,人鬼殊途,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冊封正一天師。

    成仙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云臺治,以余丹,及印,劍,都功符箓,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lǐng)三五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正一經(jīng)》云:“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jīng)》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jīng)!笔侨胀茏油蹰L、趙升,于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云臺山上與夫人雍氏白日飛升。是為正一道第一代張?zhí)鞄?/b>,而為天師道正一教祖

    永平二年赴“直言極諫科”而中之,漢明帝時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不久退隱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陽附近),修持煉形合氣,辟谷少寢長生之道。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復(fù)征為博士,封冀縣侯,三詔不就。后入?yún),又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隱于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shù)。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隨其習(xí)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還童,且去游而參訪仙源。

    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繡衣使者告訴他說:“中峰石室內(nèi),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張道陵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jīng)道書,遂赴云錦山(即龍虎山),精思修煉,而得分形散影之術(shù)。

    一日夜半似醒似夢之間,忽見那太上老君下降,對張道陵說:“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臺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箓”,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平頂冠、八卦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為期,約會于閬苑。

    張道陵拜領(lǐng)老君所授,日昧秘文,能集三萬六千神靈、千二百之官君,以供驅(qū)使。他隨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經(jīng),立十絕靈幡,鳴鐘叩磬,布龍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鬼帥同聲哀求,盡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張道陵乃收八部鬼神,降伏六天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跡。他則遂與弟子王長、趙升往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云臺卜居其地繼續(xù)修煉。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來告道:“子之功業(yè)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滅鬼過多,未免殺氣穢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須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宮中!庇谑堑懒昴速傻茏油蹰L、趙升復(fù)往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云臺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壽元年正月,據(jù)說太上老君與眾真復(fù)降,為張道陵說:“北斗延生真經(jīng)”及“三八謝罪法懺”。永壽二年春,會三界萬神于青城山黃帝壇下,盟五岳四瀆,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會真壇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各治設(shè)祭酒與男官、婦官,以贊玄化。其時,道教始有正規(guī)教團(tuán)組織。 張道陵率弟子復(fù)游各地,斬妖巷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據(jù)稱,功成后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一天師。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四川彰明縣(今江油市)境的靈臺山,見絕巖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后以余余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lǐng)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正一經(jīng)》云:“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jīng)》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jīng)。”是日,以丹分付弟子王長、趙升,于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云臺山峰與夫人雍氏乘云上升,在人間123歲,女兒文姬、文光、賢姬、芳芝皆得道上升。

    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shè)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的機(jī)構(gòu),凡入道者交五米為信,歷史上南北朝經(jīng)常以前對中央朝廷有反叛性質(zhì)因素,以及漢末張魯聚眾自立,故有史家因而稱其教為“五斗米道”。因張陵為五斗米教第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張道陵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jīng)典,并自編《老子想爾注》發(fā)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并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因老子之故冊贈張道陵為“太師”。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贈“正一靖應(yīng)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yīng)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沖玄神化靜應(yīng)顯佑真君”。明崇禎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正一派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圣降魔護(hù)道天尊。

    因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陜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從張盛以后道陵祖師歷代子孫皆住在龍虎山中,一直到63代天師張恩溥。1949年,張恩溥隨蔣介石退往臺灣,攜帶長子張允賢和祖?zhèn)鳌坝裼 奔啊胺▌Α币豢凇,F(xiàn)貴溪縣上清鎮(zhèn)天師府即其遺脈。

    創(chuàng)立教派

    正一道是張道陵創(chuàng)立并由其子孫世襲相傳,以老子為教主,為最高信仰,符錄齋醮為傳播方式,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的一種宗教組織。由于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于龍虎山,于是龍虎山可稱為中國道教第一山。張道陵是正一道創(chuàng)始人,他是祖天師,又稱第一代天師。

    從東漢張道陵正式創(chuàng)立正一教派至今,天師道在中國已經(jīng)有近2000年的歷史。正一道在自身傳承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張道陵攜弟子王長游淮入鄱陽,登樂平雩子峰,溯信江西貴溪云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保唇鼹椞洱埢⑸,因“丹成而龍虎現(xiàn)”,故改甸為龍虎山)

    張道陵在龍虎山用三年時間煉成九天神丹后,已六十余矣,吃了神丹容貌益少,“返老還童”,像30歲左右的人。接著又在龍虎山東北邊的西仙源壁魯洞,得神虎秘文,并建立天師草堂,廣傳弟子,為人治病,到他經(jīng)嵩山二人巴蜀時,已經(jīng)90多歲了。由此可見,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修道講課時間長達(dá)30余年,這段不算短的日子,是他煉丹學(xué)道的主要時期。如今“煉丹池”、“濯鼎池”、“習(xí)升臺”、“天師草堂”等遺址仍在,壁魯洞中的石灶石床石幾俱存,多種史籍均有記載,多處遺址歷歷可考。正如葛洪在《神仙傳》中所述:“陵初入龍虎山,合丹斗劑,雖未沖舉,已成地仙!笨梢娝菚r的道學(xué)功底已經(jīng)相當(dāng)深厚了。

    張道陵第二次攜弟子王長嵩山人巴蜀已過九十高齡。為什么耄耋之年還要入蜀,一是“聞蜀人多純厚,易于激化,且多名山”,對創(chuàng)教有利;二是“聞巴蜀疹氣危害人體,百姓為病疫災(zāi)厄所困”,他要繼續(xù)用符、丹為人治病,佐國佑民。入川后,他先居陽平山,后住鶴鳴山,還到了西城山、葛潰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煉志,著作道書24篇,足跡遍及巴蜀、陜西等地。他收徒設(shè)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凡入道者須出信米五斗(漢時一斗等于當(dāng)代二升,五斗即等于2014年一斗),“付天倉”以備饑荒和作“義舍”之用。

    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時張陵109歲),五月一日,“太上親降”,授以三天正法,命陵為“天師”,又授正一科術(shù)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陵)《正一盟威妙經(jīng)》,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皾h安二年(公元143年),太上以漢安二年正月七日申時二十四治,付天師張陵奉行布化!卑础墩唤(jīng)》云:“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jīng)》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jīng)!弊源斯Τ傻乐诸I(lǐng)二十四治,第子戶至數(shù)萬,道教遂大行于巴蜀一帶。東漢恒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張陵123歲,是年九月九日,將諸秘錄、斬邪二劍、玉冊、玉印授長子衡,乃與夫人雍氏登云臺峰,白日升化。

    自“祖天師正一道”創(chuàng)立以來,歷為道教所尊,認(rèn)為它是正一盟威之道,是伐誅邪偽、整理鬼氣、統(tǒng)承三天、佐國佑民、新出治世的真道,即真一無二的正道。時人尊張道陵為人天之師,又稱天師道。宋元以來,三山符錄統(tǒng)歸龍虎山,遂統(tǒng)稱為正一道,以區(qū)別金元之際在北方興起的全真道!£P(guān)于張陵創(chuàng)立道教的過程,《道藏》多處記載,葛洪在其所著《神仙傳》中說: “......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煉志。忽有天人下降,千乘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shù);蜃苑Q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shù)萬,即立祭酒,分領(lǐng)其戶,有如長官......”。

    主要事件

    斗法

    傳說東漢順帝年間某夜,太上老君降臨在他住的地方,授給他雌雄劍和許多符箓,要他誅滅橫行四川的六大魔王、八大鬼帥。張道陵精修千日,煉成了種種降魔的法術(shù)。不久八部鬼帥各領(lǐng)鬼兵共億萬數(shù)為害人間,他們帶來各種瘟疫疾病、殘害眾生。張道陵于是在青城山上設(shè)下道壇,鳴鐘扣罄,呼風(fēng)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zhàn)。張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鬼眾又放火來燒,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回去。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不料真人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回去后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lǐng)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張道陵神閑氣定,不為所動,他只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只好叩頭求饒。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里面,動彈不得。于是魔王只得答應(yīng)永世不再為害人間。

    羽化

    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云臺山(今蒼溪縣云峰鎮(zhèn)境內(nèi))中,玉皇大帝派遣使者持玉冊,封張道陵為正一真人,他在逝世前授給長子衡斬邪二劍,叫他要驅(qū)邪誅妖,佐國安民,世世由一個子嗣來繼承他教主的地位。囑咐完畢,張道陵就和弟子王長、趙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而他所創(chuàng)立的天師道一直在民間傳到今天。

    靈臺山,位于四川彰明縣(今江油市)境內(nèi)。東漢時期,張道陵在川西、川北和漢中地區(qū)設(shè)道場或教會,共二十四治(后來與二十八宿合并增加到二十八治)。漢安二年天師張道陵設(shè)立的二十四治,分上品八治、中品八治、下品八治。云臺山是下品八治的第一治(《云笈七簽》卷廿八《廿四治》)!兜啦亍分械摹吨槟摇芬抖闹螆D》、《七簽·蜀中廣記》引《二十四治圖》、《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天師治儀》以及清人彭定求的《道藏精要》中,均說靈山治巴西彰明縣。《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三記載,“彰明縣……靈臺山在縣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漢張道陵昇仙之所。又《郡國志》云:‘靈臺山天柱巖下有一桃樹,高五丈,外皮似松,道陵與王長、趙昇試法於此!陌兮拍辏移裎葱,小碑記之!

    辭州令北邙修道張陵,道教稱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生于東漢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上。他的祖先為“漢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張良。張良輔佐劉邦打天下,建立了兩漢王朝,被封為“留侯”。而張良功成身退,飄然而去,隨赤松子學(xué)辟谷,導(dǎo)引輕身之術(shù)。張道陵的父親叫張大順,也好神仙之術(shù),自稱“桐柏真人”,所以,生下兒子,即取名為“陵”,希望將來能追隨先祖,遠(yuǎn)離塵世,登陵成仙。張道陵自幼聰慧,七歲時,開始學(xué)習(xí)儒家“五經(jīng)”,以后,不斷學(xué)習(xí)到社會上流傳的天文、地理一類的書。他刻苦學(xué)習(xí),立志做官,并想輔佐漢室,榮宗耀祖。志向和毅力鼓舞著他,最后,他進(jìn)入了全國的高等學(xué)府——洛陽太學(xué),在這里他博通五經(jīng),成了一名飽學(xué)之士。張道陵太學(xué)畢業(yè)后,他想跟他的老師一樣來授徒講經(jīng),一舉成名。他先后到南方天目山南的神仙觀和西北的通仙觀,設(shè)立講堂,教授五經(jīng)。數(shù)年間,學(xué)生有千人之多,鄉(xiāng)人稱他為“大儒”,名傳一方。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張道陵二十五歲,被郡守以“賢良”推薦到朝廷,后來,到洛陽經(jīng)過考核,一舉中了“賢良方正極言直諫科”,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今重慶市)令。在江州令任上,他看透了地方強(qiáng)權(quán)的橫行,為官的貪贓枉法,老百姓食不果腹怨聲載道。他又想到自己為一介書生、小小縣令,怎么也改變不了這樣的世道,倒不如效法先祖張良,出離塵世,善保自身,以圖延年益壽罷了于是,張道陵約在明帝末年,謝絕了朝廷的一再挽留,辭去江州令職,便北上洛陽,隱居北邙山中,潛心修習(xí)黃老長生之道。他研讀了《道德經(jīng)》、《河圖》、《洛書》以及讖緯之學(xué)。三年后,得《黃帝九鼎丹法》,相傳神獸白虎銜符而至其所,其道術(shù)日益完善。 漢光武帝由讖緯之說登上皇帝寶座,晚年,深信不疑,遂“宣布圖讖于天下”。漢明帝繼位后,秉承皇帝遺旨,宣揚(yáng)圖讖,又派人西天求法,引佛教于中國。漢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在京城舉行了白虎觀會議,章帝主持以圖讖證五經(jīng),也就是以神學(xué)來講五經(jīng),聽說北邙山有個張道陵,便征召他為經(jīng)學(xué)博士,張道陵無心輔佐漢室,便避而不見。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朝廷又下詔征張道陵為太傅,封兾縣侯,但張道陵卻視祿為糞土,所以三詔而不就。張道陵對來使說:“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轉(zhuǎn)瞬便逝。父母隆恩,妻不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zhuǎn)告圣上,只要清靜寡欲,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wù)嘈雜和騷擾,張道陵決心離開云游名山大川、訪求仙術(shù)去了。鶴鳴山創(chuàng)派張道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與弟子王長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貴溪縣云錦山住了下來。這里山清水秀,景色清幽,傳說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jié)廬而居,并筑壇煉丹,經(jīng)過三年而九天神丹煉成;而龍虎出現(xiàn),所以,此山又稱龍虎山。六十多歲的張道陵,服下神丹,身體健如青壯年,后又得秘書以及驅(qū)鬼之術(shù)。為了廣傳道術(shù),他離開龍虎山,又到蜀郡的鶴鳴山去了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張道陵為了嚴(yán)密組織紀(jì)律,加強(qiáng)對教眾的信仰宣傳。規(guī)定教眾要信仰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除每年五月、臘月的吉日祭祀祖先,二月八日祭灶神外,不準(zhǔn)祭其它的神,更不準(zhǔn)胡亂行祭。另外,規(guī)定教民內(nèi)要慈孝,外要敬讓,不準(zhǔn)興訟好斗,不準(zhǔn)欺詐世人。張道陵規(guī)定:天師為全教區(qū)最高領(lǐng)導(dǎo);初入道的稱為道民;能為道徒和病人作祈禱儀式的稱為道士;信仰確立并能講授《道德經(jīng)》的稱為祭酒。祭酒負(fù)責(zé)主持一治教區(qū)的各項教務(wù)工作,直屬天師領(lǐng)導(dǎo),對天師負(fù)責(zé)。每年三會日(上會:正月初七;中會:七月七日;下會:十月十五日。三會又叫三元),教民齊集治所,聽侯祭酒訓(xùn)導(dǎo)檢查,聆聽教區(qū)科律。由于傳道紀(jì)律嚴(yán)密,教風(fēng)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

    據(jù)傳,張道陵有弟子三千人,真正得其傳的只有三人:一為王長,一為趙升,一為其子張衡。王長長期跟隨師傅,擅長天文之學(xué),精通黃老之術(shù),深得張道陵賞識。而趙升能得師傅道法,卻有一段來歷:張?zhí)鞄熢邡Q鳴山煉丹己成,并服了半劑丹藥,成為“地仙”之后,他看到身邊弟子,多為俗態(tài)未除,不足以附托宣教任務(wù),將九鼎大要,留得奇人。后來,有一年上令之日,從東方來了一位冰胎玉質(zhì)、道貌安然的青年,名叫趙升,天師一眼看出定是奇人,欲收為弟子。為了考查趙升的道心程度,張道陵曾七度驗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他拒絕財色,忍辱負(fù)重,憐憫天下窮人,恪守正一道規(guī),稱得上滿意。七試之后的一天,張道陵帶領(lǐng)眾弟子,登上云臺峰絕崖,崖下一棵桃樹,紅色果實累累。大家見了,莫不心動,但要想獲取,卻又退縮三分,天師見此情狀,二話沒說,欲縱躍崖下采摘大桃,眾弟子一擁而上,攔住師傅,只有王長、趙升二弟子,木然不動,黙然不語。誰知眾弟子未阻攔住,張?zhí)鞄煼珠_眾人,朝桃樹方向一躍而下,眾弟子齊站崖邊,俯身下瞰,卻不見師傅蹤影,一時驚駭悲啼,面面相覷,無奈之下,失望而歸。

    傳承

    張道陵天師為天師派第一代張?zhí)鞄,其繼承者為第二代張?zhí)鞄煆埡猓ǚ强茖W(xué)家張衡)張道陵,在道教中被尊為祖天師,由于是第一代,所以又稱祖天師。天師職位的繼承采用世襲嗣教制度,祖天師化去后,由兒子張衡接任,史稱嗣天師。衡化去后,又由子張魯接任,是為系天師。到了第四代孫張盛時,回歸遷居江西鷹潭龍虎山,子孫世傳其業(yè),一般稱第幾代天師。統(tǒng)稱張?zhí)鞄。民國初期,已傳至六十三代張恩薄。到六十三代以后由于歷史原因無法認(rèn)證下一代天師,使得張?zhí)鞄熉毼煌。?dāng)初六十三代張恩薄天師追隨蔣介石離開大陸(解放時被北京定為牛鬼蛇神和大地主),逃亡臺灣。本來要傳給長子,但長子青年夭亡。張家一族有沒有選舉出新的人選,于是至今天師職位懸空未定。大陸內(nèi)地道教方面則表示不承認(rèn)任何六十四代或六十五代天師。臺灣自稱是正統(tǒng),基本只在張源先(當(dāng)初在臺繼承六十四代,為張恩薄老天師的侄子。已故)、張道禎(繼承了張源先的職位。但不承認(rèn)張源先為六十四代天師,認(rèn)為只是其代理)、張美良(六十三代的幺子。聲稱張源先當(dāng)初造假,按遺囑自己才是真正人選),后面還有一群是不是張氏一族天師后裔都不確定的跑出來說自己是張?zhí)鞄。各方各?zhí)一詞,真假莫辨。

    自明清以來天師一脈竟是自傳,無帝王詔書認(rèn)定,時至今日更無法傳承天師之位,從六十三代之后的延續(xù)情況來看,歷代天師血脈駁雜不輕可見一斑。

    第一、二、三、四代天師得太上老君道法親授全部成仙。

    第五代張昭成119歲

    第六代張樹100余歲

    第七代 張回

    第八代 張 迥 90歲

    第九代 張 符 93歲

    第十代 張子祥 120歲

    十一代 張通 97歲

    十二代 張 恒 98歲

    十三代張光104歲

    十四代張慈正100余歲

    十五代張高93歲

    十六代張應(yīng)韶 不明

    十七代張頤87歲

    十八代張士元92歲

    十九代張修85歲

    二十代張諶100余歲

    二十一代張秉一92歲

    二十二代張善87歲

    二十三代張季文87歲

    二十四代張正隨87歲

    二十五代張乾曜85歲

    二十六代張嗣宗81歲

    二十七代張象中 不明

    據(jù)張源先說,“第1代天師張道陵是跟太上老君學(xué)道,得天獨(dú)厚,道法高強(qiáng)。歷代天師所學(xué),當(dāng)然比不上第1代天師。"而且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到了宋代道家養(yǎng)生功法改革,宋朝之前道教所修功法多是從黃老列莊等道家諸子書中所體悟與發(fā)展,按教法編書說這是太上法脈嫡傳。

    張氏天師現(xiàn)在著名后裔:

    張繼禹:“嗣漢天師”張道陵第六十五代后裔,中國道教協(xié)會第八屆副會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青聯(lián)副主席。西山萬壽宮主持。其祖父張祥之,為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之胞弟(排行老大),父張寶訓(xùn),業(yè)縫紉。

    張金濤:天師府主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道教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 江西省道教協(xié)會常務(wù)副會長。

    祖天師寶誥及注解

    老祖天師寶誥(1)

    志心皈命禮。

    泰玄上相,扶教三天。(2)鶴鳴山上得真?zhèn),龍虎玄壇留妙決。(3)三洞法箓,諸品靈文。(4)一千二百之官軍,匡扶正教。(5)二十四品秘箓,普度后人。(6)都功玉印,官服群履。(7)居都省而常侍上帝,掌三界而度下民。(8)雌雄二劍,誅斬妖精。致雨作晴,轟雷掣電。(9)如是立壇而布化,助國興邦以安民。(10) 功成行滿,白日飛升。祖師三天扶教。(11)輔玄體道,大法天師。祖一洞玄,顯佑真君。(12) 六合無窮,高明上帝,大圣降魔護(hù)道天尊。(13)

    【注釋】:

    (1)老祖天師寶誥:祖天師,為一代天師張道陵,又名張陵,字輔漢。東漢沛國豐邑人,漢留候張子房之八世孫。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祖天師降生前,其母夢魁星下降,感而受孕。少聰穎,七歲通讀《道德經(jīng)》及河洛之書。后辭官修道。時巴蜀一帶,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規(guī)模的淫祀害民。祀奉鬼妖之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張?zhí)鞄煍y王長、趙升等弟子平定妖邪,斬殺巫師,后創(chuàng)立正一盟威之道,為道教開山落地之教主。此寶誥為正一派老祖天師寶誥,區(qū)別于全真派。

    (2)泰玄上相,扶教三天:泰玄,指深奧玄妙的道理。上相,對宰相的尊稱。扶教,扶佐道教。三天,指三清天,謂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

    (3)鶴鳴山上得真?zhèn),龍虎玄壇留妙決:太上老君于鶴鳴山下降,授予張道陵天師之位。漢順帝永壽元年祖天師在鶴鳴山創(chuàng)建正一盟威道。祖天師曾于云錦山筑壇煉丹,三年而丹成龍虎現(xiàn),故云錦山又稱龍虎山。玄壇,護(hù)法之意。

    (4)三洞法箓,諸品靈文:三洞,《洞真》、《洞玄》、《洞神》。法箓,召將施法之牒文。

    (5)一千二百之官軍,匡扶正教:指祖天師拜領(lǐng)太上老君所授經(jīng)文后,日解秘文,可召集三萬六千之神靈、一千二百之官君,以供驅(qū)使。

    (6)二十四品秘箓,普度后人:即太上老君所授之《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

    (7)都功玉印,官服群履:為太上老君所授三五都功玉印等法器。官服群履,分別為平頂冠、八卦衣、方裙、朱履。以上二句可見祖天師責(zé)任之重。

    (8)居都省而常侍上帝,掌三界而度下民:都省,天界官位。三界,天界、地界、人界。詞句喻意祖天師之職能。

    (9)雌雄二劍,誅斬妖精。致雨作晴,轟雷掣電:雌雄二劍,太上老君所授。詞句描繪祖天師之法力之高。

    (10)如是立壇而布化,助國興邦以安民:此句喻意指祖天師立道教教化世人之盛德。

    (11)功成行滿,白日飛升。祖師三天扶教:漢安元年(公元156年),同弟子王長、趙升,于云臺山與夫人雍氏共白日飛升。唐禧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封祖天師為“三天扶教大法師”。

    (12)輔玄體道,大法天師。祖一洞玄,顯佑真君:扶教,輔佐道教。玄,即道。體道,修道之過程也。南宋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yīng)顯佑真君”。

    (13)六合無窮,高明上帝,大圣降魔護(hù)道天尊。明崇禎皇帝加贈祖天師為“六合無窮高明上帝”。道教界稱“大圣降魔護(hù)道天尊”。六合,上下和東西南北,泛指天地宇宙。降魔,降除妖魔。護(hù)道,護(hù)衛(wèi)道教,天尊。對得道神仙之尊稱。

    祖天師寶誥⑴

    至心皈命禮。

    本來南土,上溯蜀都⑵。先獲黃帝九鼎之丹書⑶,后侍老君兩度于玉局⑷。千軸得修真之要,一時成吐納之功⑸。法箓?cè),受盟威品而結(jié)璘訣⑹。正邪兩辨,奪福庭治而化咸泉⑺。德就大丹,道齊七政⑻。大悲大愿,大圣大慈⑼。三天扶教,輔玄體道⑽。大法天師,雷霆都、。泰玄上相,都天大法主⑿。正一沖玄神化靜應(yīng)顯佑真君⒀。六合無窮高明大帝,降魔護(hù)道天尊⒁。

    【注釋】:

    ⑴祖天師寶誥:祖天師,即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漢留候子房八世孫。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吳之天目山。少通老子之學(xué),曾官至巴郡江州令(今重慶),后棄官歸隱,立志修道,與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溯流至云錦山(今龍虎山),煉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聞蜀中民風(fēng)醇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鶴鳴山修道。漢安元年(142年)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術(shù)要道法文,創(chuàng)立了道教。道門尊為祖天師。寶誥,誥即誥詞,一種文體。多用于褒揚(yáng)。

    ⑵本來南土,上溯蜀都:南土,南方土地。祖天師張道陵為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生于吳之天目山。故稱之為“本來南土”。蜀都,古蜀國地,戰(zhàn)國秦置。治成都(今屬四川)。西漢轄境相當(dāng)今四川松潘以南,南川、彭縣、洪雅以西,峨邊、石棉以北,邛崍山、大渡河以東等地。今泛指四川。祖天師曾隱居四川鶴鳴山修道并創(chuàng)立道教,故言道教之根源上溯蜀都。

    ⑶先獲黃帝九鼎之丹書:東漢和帝永二年(90年),祖天師張道陵攜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登東平雩于峰。溯信江入貴溪云錦山。在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xiàn)。一天,張道陵謂王長曰:五岳多仙于,三蜀足名山,吾將能偕游乎?遂與北入嵩山,崖嶺石居數(shù)年,精思感徹,有繡衣使者告曰:中峰石室藏有《上三皇內(nèi)文》和《黃帝九鼎太清丹經(jīng)》,得而修之者可升天也,真人感其言,乃齋戒七日,人其室,果得丹書。此即為《黃帝九鼎之丹書》。

    ⑷后侍老君兩度于玉局:侍,侍立。指站在尊長的旁邊。老君,太上老君。兩度,兩次。玉局,即玉局治。為二十四治中“下品人治”之第七治。在成都南門左。局是古代的“矮腳幾”(后人又稱“局腳玉床”)古人席地而坐,置幾于前,作講經(jīng)等用。《彭乘記》稱:“后漢永壽元年,李老君與張道陵至此,有局腳玉床自地而出,老君升座。為張道陵說《南斗經(jīng)》北斗經(jīng)》,既去而座隱地中,因成洞穴,故以玉局名之!贝司溲蕴侠暇齼纱谓祲癁閺埖懒曛v經(jīng)說法事。

    ⑸千軸得修真之要,一時成吐納之功:千軸,指上文太上老君所降賜之經(jīng)書。修真,即修道。吐納,即吐故納新。為道門修煉養(yǎng)生法。即把胸中濁氣從口中呼出,再由鼻漫漫吸進(jìn)新鮮空氣。認(rèn)為吐納可吸取生氣,吐出死氣。達(dá)到長生不死。此指祖天師獲《黃帝九鼎之丹書》和太上老君降賜之經(jīng)書后,由此而悟得修真之要,并煉成了吐納之功法。

    ⑹法箓?cè),受盟威品而結(jié)璘訣:法,指道法。宋白玉蟾《道法九要》稱:“夫法者,洞曉陰陽造化,明達(dá)鬼神機(jī)關(guān),呼風(fēng)召雷,祈晴請雨,行符咒水,治病驅(qū)邪,積行累功,與道合真。”箓,又稱法箓,寶箓。是一種道教符書,作為入道憑信與行法依據(jù)。道經(jīng)稱,得其箓者,方能召喚箓上神吏兵將護(hù)衛(wèi)身形,或役之施行道法。同時,它對受箓者也是一種約束,故稱“箓者,戒性情,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fā)生道業(yè)。從凡入圣,自始及終,先從戒箓,然后登真!泵送,即正一盟威箓,此箓由老君降授,祖天師張道陵而傳世!冻嗨勺诱職v》稱:“謹(jǐn)按太真科及赤松子歷,漢代人鬼交雜,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鶴鳴山,授張?zhí)鞄熣幻送傄话俣A,及千二百官儀,二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師遂建二十四治,敷行正一章符,領(lǐng)戶化民,廣行陰德。”璘訣,指盟威箓中秘訣。

    ⑺正邪兩辨,奪福庭治而化咸泉:正邪兩辨,言太上老君授祖天師正一盟威之道,禁戒律科。檢示萬民逆順、禍福功過,令知好惡之事,奪,同“得”。福庭治,福庭即教廷。指陽平治。祖天師立二十四治中,以陽平治為中央教區(qū)。其“陽平治都功印”是太上老君所授天師道最高法印。陽平治的教令各治皆應(yīng)遵守。咸泉,咸即感,感為感應(yīng)。泉為泉水。喻指祖天師立道教化世人的盛德。

    ⑻德就大丹,道齊七政:德就大丹,指祖天師煉丹功德圓滿時龍虎見之事。漢永元初年,祖天師攜弟子王長至云錦山(今龍虎山),修煉九天神丹,一年有紅光照室;二年有五云覆鼎,夜不假燭,仿佛有青龍白虎各一常繞丹鼎;三年丹成龍虎見,山因以名。道齊七政,七政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即七曜。此言祖天師的道法與日月五星并駕齊驅(qū)?梢娖涞婪ㄖ摺

    ⑼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大悲,指悲憫世人。大愿,濟(jì)度眾生的宏愿。大圣,智慧超凡、通真達(dá)靈。大慈,慈祥呵護(hù)眾生。此贊祖天師之盛德。

    ⑽三天扶教,輔玄體道:三天,謂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此引指三清尊神。扶教,扶助道教。玄,即道。體道,即得道。

    ⑾大法天師,雷霆都。捍蠓ㄌ鞄煟瑸樽嫣鞄熥鹛。雷霆,天之號令。都省,仙界官位。此指祖天師代天行發(fā)號令?梢娖錂(quán)位之高。

    ⑿泰玄上相,都天大法主:此為祖天師張道陵仙界尊號。

    ⒀正一沖玄神化靜應(yīng)顯佑真君:此為元成宗對祖天師的封號。

    ⒁六合無窮高明大帝,降魔護(hù)道天尊:六合無窮高明大帝,為明崇禎皇帝加封祖天師之號。降魔,即降除妖魔。護(hù)道,護(hù)衛(wèi)道教,天尊。對得道神仙的尊稱。此對祖天師張道陵盛德的頌贊。

    歷史遺存

    豐縣張道陵傳說分布區(qū)域豐縣、蘇魯豫皖接壤地區(qū)、龍虎山、云臺山、青城山等道教名山及日本、法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生于豐縣阿房村(今江蘇徐州豐縣),是五斗米道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為第一代天師。通達(dá)五經(jīng),曾入太學(xué),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 令。后棄官隱居北邙山(今洛陽北)。漢章帝、漢和帝征召皆不就。與弟子王長杖策入淮,經(jīng) 鄱陽(今波陽),溯流至云錦山(今貴溪龍虎山)煉丹,修長生之道,三年丹成。聞巴蜀診氣為害,遂與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一作鴿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傳道。張?zhí)鞄熡篮土辏?41年)造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奉其道者,須納五斗米,時稱“五斗米道”。漢安帝元年(142年)張陵托言太上老君親降,授“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同年又授“正一科術(shù)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經(jīng)”,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漢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區(qū)機(jī)構(gòu)):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囑天師張道陵奉行布化。按《正一經(jīng)》云:“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jīng)》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jīng)!睆埩暌苑、咒法為人治病。并授民取鹽之法,后人稱“陵井”(用咸井水熬鹽)。百姓得其益,奉之為天師,弟子戶達(dá)數(shù)萬。進(jìn)而設(shè)立祭酒,分領(lǐng)其戶,有如宰守;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流出米絹器物樵薪等;不施刑罰,以善道治人。使有疾病者書記生身以來所犯之罪,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不得復(fù)犯罪,以生死為約。張陵奉《老子五千文》、《太平洞極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并著《老子想爾注》,宣揚(yáng)人君按“道意”治國,則太平;循“道意”治民。民即壽考龍虎山以其道家祖庭、丹霞地貌、春秋戰(zhàn)國大型崖墓群珠壁聯(lián)合為特色,在全國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中獨(dú)樹一幟。東漢中葉,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張?zhí)鞄熤两癯幸u六十三代,歷經(jīng)一千九百多年。張道陵和弟子王長一起修煉龍虎大丹,一年有紅光照室,兩年有青龍白虎來保護(hù)丹鼎,三年丹成,他更就成了真人。

    TAGS: 各時代歷史人物 宗教 社會 道教 道教人物 道教術(shù)語
    名人推薦
    • 鷹司信子
        德川幕府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正室鷹司信子,贈從一位,家系五攝家之一的鷹司家,通稱“小石君”。誕生時間有慶安四(1651)年的說法,但不確定。...
    • 周公瑾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群雄紛爭的三國時期,英雄人物風(fēng)起云涌。但有一個人,瀟灑倜儻,卓絕不凡的名垂青史,他就是周瑜! ≈荑那嗌倌陼r代...
    • 張遼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yuǎn),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呂布下邳敗亡后歸順曹操,后隨曹操四處...
    • 張飛
      張飛(?-221年),字翼德(正史中字益德,小說《三國演義》里為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
    • 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
    • 珍妃
      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原任戶部右侍郎長敘之女,滿洲鑲紅旗人,光緒帝妃嬪,也是光緒最寵愛的妃子!秶剛涑恕罚骸拔...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