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鸞 - 生平簡介
蕭鸞,南朝劉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生,小名玄度。蕭齊開國之君高帝道成之侄,高帝二兄道生之子,生母江氏。其父早亡,鸞由叔父高帝撫養(yǎng)成人。高帝視其如已出,疼愛勝于親子。為始安王蕭道生之子、蕭道成之侄。公元494年到498年期間在位,共5年。蕭鸞于公元494年即位后,便壓制宗室力量,并設(shè)立典簽監(jiān)視諸王;并且在任期間屠殺宗室。蕭鸞晚年病重,相當(dāng)尊重道教與厭勝之術(shù),將所有的服裝都改為紅色;而且蕭鸞還特地下詔向官府征求銀魚以為藥劑,外界才知道蕭鸞患病。公元498年蕭鸞病故,葬于興安陵。
蕭鸞 - 個人經(jīng)歷
蕭鸞自小父母雙亡,由蕭道成撫養(yǎng),蕭道成對其視若己出。宋順帝時,蕭鸞擔(dān)任安吉令,以嚴(yán)格而聞名;后遷淮南、宣城太守,輔國將軍。齊高帝時任西昌候、郢州刺史;齊武帝蕭賾時升任侍中,領(lǐng)驍騎將軍。蕭賾死時,以蕭鸞為輔政,輔佐蕭昭業(yè)。
自從文惠太子蕭長懋于公元493年死后,蕭鸞便有爭奪帝位之心;蕭鸞在公元494年廢殺蕭昭業(yè),改立其弟蕭昭文;不久又廢蕭昭文為海陵王自立為帝。蕭鸞于公元494年即位后,便壓制宗室力量,并設(shè)立典簽監(jiān)視諸王;并且在任期間屠殺宗室,蕭道成與蕭賾的子孫都被蕭鸞誅滅。蕭鸞任內(nèi)長期深居簡出,要求節(jié)儉,停止各地向中央的進(jìn)獻(xiàn),并且停止不少工程。
蕭鸞晚年病重,相當(dāng)尊重道教與厭勝之術(shù),將所有的服裝都改為紅色;而且蕭鸞還特地下詔向官府征求銀魚以為藥劑,外界才知道蕭鸞患病。公元498年蕭鸞病故,葬于興安陵。
蕭鸞 - 政治殘暴
齊明帝蕭鸞的皇帝寶座是從兩個侄子皇帝手里奪來的,名不正言不順,總是害怕齊高帝蕭道成和齊武帝蕭賾的子孫起來推翻他,為了根絕后患,他對皇室子孫大開殺戒,蕭道成十九個兒子中除了十一個早死外,其余八人都是被他殺掉的,蕭賾的二十三個兒子中除了七個早死外,其余十六人也全都死在他的手里.在蕭鸞統(tǒng)治的五年時間里,這些皇親貴族們每天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知大禍何時降臨到自己頭上,他們中的大部分最終還是免不了被屠戮的命運。只有極少數(shù)人才僥幸活了下來。蕭鸞是個小動作特別多的邪惡人物,每逢他晚上焚香禱告,嗚咽流涕時,左右的人就知道明天一定有大規(guī)模的流血了。最令人注意的是他在死前的一次行動:一口氣殺了蕭鉉等十個親王,殺了之后,才命有關(guān)部門告發(fā)那十個親王謀反。奇妙就在這里,蕭鸞接到報告后,不但沒有批準(zhǔn),反而義正詞嚴(yán)大加斥責(zé),批駁不準(zhǔn)。有關(guān)單位于是站在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立場,冒著皇帝震怒的危險,再度請求,堅持前議,蕭鸞這才迫不得已,向法律屈服。
這位邪惡的皇帝臨死前還告誡兒子蕭寶卷:“動作要快,不要落到人后。”蕭寶卷深記這個教訓(xùn),所以殺人時疾如閃電。猜忌一動,殺機即起;殺機一起,即刻行動,不作任何考慮,也無任何預(yù)兆和跡象。這段歷史讓我們感覺到,古代善良的人們只知道對皇帝頂禮膜拜,把宮廷看得無比神圣,而事實上宮廷決不是圣潔的殿堂,皇帝也不是天之驕子,宮廷里到處充滿著血腥,污穢和陰謀。
兩尊石獸伴著它們那位邪惡的主人,就這么站在荒野田間,一站就是千百年,在相互對視中度過了多少個朝代。但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流,它們?nèi)匀粫驹谀抢镆粍硬粍,帶著自嘲和些許失落的微笑看著時間的力量,在大地上留下痕跡.歲月的年輪,在往昔公卿朝拜的車道上碾碎凹凸。
蕭鸞 - 明帝屠城
蕭鸞是高帝蕭道成的侄兒,少孤,高帝疼愛勝過己子,又深得武帝信任,受命輔佐昭業(yè)。昭業(yè)是個混賬玩主,一意縱欲揮霍,而嫌蕭鸞礙他享樂,欲謀誅之;蕭鸞先下手,逼殺昭業(yè),又假托太后圣旨,追廢其為郁林王,另立昭文為帝。蕭鸞權(quán)勢日重,朝臣為之側(cè)目。昭業(yè)被害,人多不平,有人勸高帝子鄱陽王蕭鏘、武帝子隨王蕭子隆起兵,蕭鸞聞訊,立即發(fā)兵,圍兩王府第,殺死蕭鏘與蕭子隆。
武帝七子子懋為江州刺史,聞二王被害,即謀起兵,事泄,蕭鸞派兵攻破尋陽,誅子懋。這一來,蕭鸞對高帝、武帝的所有子孫都懷疑起來,于是立即出手,或發(fā)兵襲擊,或遣使逼迫,將湘州刺史南平王蕭銳、郢州刺史晉熙王蕭銶、南豫州刺史宜都王蕭鏗、桂陽王蕭鑠、江夏王蕭鋒、衡陽王蕭鈞(以上六人為高帝子)、南兗州刺史安陸王子敬、建安王子真、巴陵王子倫(以上三人為武帝子)等,挨個處死。子真叩頭乞為奴,不許。子倫死時才16歲,奉詔飲藥酒時喟嘆道:“先朝昔滅劉氏,今日之事,理數(shù)固然!”認(rèn)為這是蕭道成代宋盡滅劉氏的屠殺造孽應(yīng)得的“報應(yīng)”。
之后,蕭鸞索性廢棄傀儡幼主昭文,自己做皇帝,是為齊明帝。一年之間,廢滅兩個小皇帝,殺死兩代老皇帝的十二個龍子,蕭鸞心之毒手腕之鐵,于此可見。即令如此,高、武二帝子孫尚有人在,仍讓他念念不忘,寢食難安。永泰元年(498年),病中的齊明帝,最大的“心病”是:高、武子孫猶有十王,不斬盡殺絕,日后必成國家大患。于是便和他的侄兒蕭遙光密謀誅殺之計。有一夜,齊明帝準(zhǔn)備盡誅高、武子孫,諸王侯悉召入,其幼者與乳母俱入,棺材都準(zhǔn)備了好幾十口。后因故暫緩實施。當(dāng)然,明帝在他閉上眼睛之前完成了最后一殺,由蕭遙光負(fù)責(zé)實施了屠盡十王計劃。
高帝子19人,明帝誅8人;武帝子23人,明帝殺16人,文帝(即長懋太子,死后被追尊為帝)子4人,蕭子良子2人,被明帝悉數(shù)屠殺。這個殺人狂,每一次屠殺前,還要假惺惺地嗚咽流涕,表演一番。
蕭鸞 - 歷史評價
蕭鸞晚年病重,相當(dāng)尊重道教與厭勝之術(shù),將所有的服裝都改為紅色;而且蕭鸞還特地下詔向官府征求銀魚以為藥劑,外界才知道蕭鸞患病。公元498年蕭鸞病故,葬于興安陵。齊書這樣形容他:“帝明審有吏才,持法無所借,制御親幸,臣下肅清。驅(qū)使寒人不得用四幅傘,大存儉約。罷世祖所起新林苑,以地還百姓。廢文帝所起太子?xùn)|田,斥賣之。永明中輿輦舟乘,悉剔取金銀還主衣庫。太官進(jìn)御食,有裹蒸,帝曰:“我食此不盡,可四片破之,余充晚食!倍雷嬉赐ブ袑m殿服御,一無所改。
性猜忌多慮,故亟行誅戮。潛信道術(shù),用計數(shù),出行幸,先占利害,南出則唱云西行,東游則唱云北幸。簡于出入,竟不南郊。上初有疾,無輟聽覽,秘而不傳。及寢疾甚久,臺省府署文簿求白魚以為治,外始知之,身衣絳衣,服飾皆赤,以為厭勝。巫覡云:“后湖水頭經(jīng)過宮內(nèi),致帝有疾!钡勰俗灾撂傩兴疁,左右啟:“太官若無此水則不立。”帝決意塞之,欲南引淮流。會崩,事寢!
蕭鸞 - 明帝興安陵
興安陵在縣東北二十四里尚德鄉(xiāng),明帝及敬皇后劉氏合葬。永明七年(489年),先后殂于江嵊縣,葬張山;明帝崩,遷后附此。興安陵神道麒麟,身長三米,殘高亦有近三米。觀其形制,與齊前梁后麒麟頗為不同,一改流暢簡約的造型,而在雕刻裝飾之上不厭其煩,繁復(fù)華麗,可謂異類。因此若以雕飾而言,此麒麟冠絕南朝帝陵。興安陵神道麒麟翼翅刻畫獨特,與諸麒麟不同,脅生六翼,交疊往復(fù),極盡裝飾美感。麒麟通體又以羽翅鬃鬈紋案反復(fù)裝飾,脊骨之上雕飾連珠紋,由頸至尾,如此為興安陵神道麒麟僅見。
雕飾紋案雖已愈一千五百余年,仍然刻痕深峻,而前代后世麒麟風(fēng)化嚴(yán)重,通體雕飾漫漶,如此宛然若新,可謂奇跡。興安陵神道南側(cè)麒麟獨角,仰首正前,亦與齊前梁后麒麟一左顧一右盼不同。朱偰先生在《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記載在民國時興安陵神道麒麟“僅余一石麒麟”,如今不知何時本已湮沒無聞的神道北側(cè)麒麟亦不知從何處掘出,但僅殘存軀干中部一段碎石數(shù)塊,以水泥黏合后不存形貌的置于石礅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