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脫歡鐵木兒:中國元代末代皇帝,元明宗和世瓎長子,又稱元惠帝(死后元朝廟號為惠宗,明朝謚號為順帝),諱名托歡特穆爾,于1320年出生,1370年去世于應(yīng)昌,元明宗和世瓎長子,名名孛兒只斤妥歡鐵木兒。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汗號是烏哈噶圖,在位時間是從1333年6月至1368年在位三十五年。明太祖認為他順天應(yīng)人,給他上一個“順帝”的謚號,但蒙古人不接受。另外,北元傳了五代才亡國。
元順帝 - 個人檔案
生日:延佑七年四月十六日(1320年5月24日)
卒年:至正三十年四月二十二日(1370年5月28日)
享年:52
屬相:猴
廟號:惠宗(蒙古語為烏哈圖可汗)
謚號:普孝皇帝,明人加號順帝
家庭
父親:明宗和世剌
母親:罕祿魯邁來迪
弟弟:寧宗懿磷質(zhì)班
姐妹:不答昔你,封明慧貞懿大長公主。
月魯公主,適嗣昌王沙藍朵兒只。
配偶:欽察,答剌失里,弘吉剌,伯顏忽都,奇完者忽都
子女:三子
元順帝 - 個人簡介
至順元年(1330年)明宗皇后被殺,他被驅(qū)逐,首先被驅(qū)逐到高麗,后來到靜江(廣西桂林)。至順三年(1332年)十一月,元寧宗逝世,太皇太后卜答失里下令立妥歡鐵木兒為皇帝,受到左丞相欽察人燕鐵木兒反對,因此一直到至順四年(1333)六月,脫歡鐵木兒即位于上都。燕鐵木兒的兒子唐其勢的叛亂一直到元統(tǒng)三年(1335年)才得以平定。即位后任命有擁戴之功的伯顏為中書右丞相。伯顏把持著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順帝放在眼里,獨秉國政,專權(quán)自恣,排斥儒生,廢除科舉制。為了加強統(tǒng)治,他下令嚴禁漢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不允許漢人學蒙古語和喂養(yǎng)馬匹,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加劇。后至元六年(1340),元順帝支持脫脫逐走伯顏,起用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復科舉取士,開馬禁,減鹽額,由脫脫(后改由阿魯圖)主持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史稱脫脫更化。
順帝前期為權(quán)臣伯顏所控制,對伯顏的倒行逆施不發(fā)一言。但是伯顏死后,順帝并未改弦易張。怠于政事,荒于游宴,學“行房中運氣之術(shù)”,有匠材,能制金人玉女自動報時器。又造宮漏,“其精巧絕出,人謂前代所罕有”。如果說崇禎是太“有為”而導致亡國的話,順帝就是太“無為”了。而且他的這種“無為”簡直就是麻木不仁。以至于當明軍剛剛攻克通州就嚇得逃出北京,回蒙古去了。
元順帝 - 在位政績
脫脫更化,留名青史
公元1341年,元順帝起用脫脫當政,改元“至正”,宣布“更化”,歷史上稱為“脫脫更化”。
脫脫的改革主要措施有:
1、恢復伯顏廢黜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起于隋唐,但元朝建立后直到仁宗的時候才實行科舉制度。伯顏掌權(quán)后,為防止?jié)h人做官,下令廢止科舉。
2、置宣文閣,恢復太廟四時祭;
3、平反昭雪一批冤獄;
4、開馬禁、為農(nóng)民減負,放寬政策;
脫脫上臺后,下令免除百姓拖欠的各種稅收,放寬了對漢人、南人的政策。此前民間禁止養(yǎng)馬,脫脫上臺廢除了這一禁令。
5、主持編寫宋、金、遼三史;
中國歷來有修前朝歷史的傳統(tǒng),元朝建立以后,宋遼金三朝的歷史一直沒有正式編寫過。至正三年三月,公元1343年,元順帝詔修遼、金、宋三史,脫脫擔任總裁官。脫脫組織了漢族史學家歐陽玄、揭悉斯等人,畏兀兒族人廉惠山海牙,沙剌班,黨項人余闕,蒙古人泰不花等人一起參加修史,開創(chuàng)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后來,這三部史書被列入中國正史《二十四史》,而二十四史中,只有《宋史》、《遼史》、《金史》三部是少數(shù)民族宰相主編的,也只有這三史是漢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歷史學家共同完成的。
元順帝 - 篡編法典
《至正條格》
《至正條格》是元代法規(guī)之一。
元順帝至元四年(1338年)3月,命中書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據(jù)《大元通制》編定條格,于至正六年4月頒行。其中包括詔制150條、條格1700條、斷例1059條。但原書卷數(shù)已不可考究,根據(jù)《永樂大典》記載,共23卷,分祭祀、戶令、學令、選舉、倉庫、捕亡、賦役、獄官等27目。
2003年在韓國東南部的慶州發(fā)現(xiàn)其藏珍本。2007年韓國正式整理出版,分影印本和校點本兩冊。
元順帝時官撰。凡分目二十七:曰《祭祀》,曰《戶令》,曰《學令》,曰《選舉》,曰《宮衛(wèi)》,曰《軍防》,曰《儀制》,曰《衣服》,曰《公式》,曰《祿令》,曰《倉庫》,曰《廄牧》,曰《田令》,曰《賦役》,曰《關(guān)市》,曰《捕亡》,曰《賞令》,曰《醫(yī)藥》,曰《假寧》,曰《獄官》,曰《雜令》,曰《僧道》,曰《營繕》,曰《河防》,曰《服制》,曰《跕赤》,曰《榷貨》。案《元史·刑法志》載,元初平宋,簡除繁苛,始定新律。至元二十一年,中書省咨各衙門,將原降圣旨條律,頒之有司,號曰《至元新格》。仁宗時,又以格例條畫,類集成書,號曰《風憲宏綱》。英宗時復加損益,書成,號曰《大元通制》。其書之大綱有三:一曰《詔制》,二曰《條格》,三曰《斷制》。自仁宗以後,率遵用之,而不及此書。據(jù)歐陽元序,則此書乃順帝至元四年中書省言,《大元通制》,纂集於延祐乙卯,頒行於至治之癸亥,距今二十馀年。朝廷續(xù)降詔條,法司續(xù)議格例,簡牘滋繁,因革靡常。前後衡決,有司無所質(zhì)正。往復稽留,吏或舞文。請擇老成耆舊、文學法理之臣,重新刪定。上乃敕中書專官,典治其事。遴選樞府憲臺、大宗正、翰林集賢等官,編閱新舊條格,參酌增損。書成,為制詔百有五十條,格千有七百,斷例千五十有九。至正五年書成,丞相阿魯圖等入奏,請賜名曰《至正條格》。其編纂始末,厘然可考!对贰愤z之,亦疏漏之一證矣。原本卷數(shù)不可考,今載於《永樂大典》者,凡二十三卷。
元順帝 - 內(nèi)政外交
紅巾軍起義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元代農(nóng)民進行的反抗并推翻元封建王朝的武裝斗爭。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政局動蕩。元朝政府橫征暴斂,土地高度集中,社會經(jīng)濟衰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十一年,民間秘密團體白蓮教領(lǐng)袖韓山童及其門徒劉福通,利用政府征發(fā)農(nóng)夫15萬人修治黃河,農(nóng)夫不堪元官吏的欺凌和沉重的勞役的情緒,進行反抗元朝的組織活動。由于消息走漏,韓山童被俘遇害,劉福通逃回潁州(今安徽阜陽),五月,劉福通率眾起義,以紅巾裹頭,稱紅巾軍。爾后率部西進河南相繼攻克項城(今河南項城南)、羅山(今河南羅山)、真陽(今河南正陽)等地,隊伍迅速發(fā)展至十余萬人。在劉福通起義的影響下,大江南北許多地方相繼爆發(fā)了人民的反元斗爭,其中主要的有:徐州的李二(芝麻李)、趙均用,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的郭子興、孫德崖:湘漢流域的布王三、孟海馬;蘄(今湖北蘄春)、黃(今湖北黃岡)的彭瑩玉、徐壽輝等,均屬紅巾軍系統(tǒng),諸多起義軍中以北方劉福通,南方徐壽輝兩支為最強。這兩支起義軍的發(fā)展,將元統(tǒng)治區(qū)切成兩段,使南北隔絕,有力的打擊了元朝的統(tǒng)治。除此之外,還有張士誠起義軍。
元順帝 - 貨幣改革
名稱:至正通寶
制造年代:元
材料:銅
規(guī)格:直徑3厘米
元代貨幣。至正通寶是元朝順帝至正年間鑄行的錢幣,大小均有,并且部分錢幣背面鑄有八思巴文。在中國錢幣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在元代以紙鈔作為主要貨幣,鑄幣不多。并且除八思巴文貨幣外,其它漢文鑄幣量有限。有些年號僅有寺觀錢傳世,這種寺觀小錢當時不作貨幣流通,只作信徒對寺觀的香火錢,故亦稱“供養(yǎng)錢”。元錢銅色以深紅及淺紅者居多,供養(yǎng)錢也有偏黃色的。
圖示至正通寶內(nèi)外都有郭,外郭寬平,內(nèi)郭略細,“至正通寶”四漢文為直讀,筆劃粗壯厚實。
至正通寶種類較多,面文“至正”的錢幣,有部分背穿上分別鑄有寅、卯、辰、巳、午五種八思巴文地支紀年;有的背穿上、下分別為八思巴文和漢文紀值數(shù)字。錢幣的大小也不均一。
元順帝 - 歷史評價
元順帝在位的年代與明王朝興起的時期大致相合。這位元朝的末代皇帝在當時的許多中文史料中和明初歷史學家的筆下被形容為一個放蕩淫佚的怪物,這種說法當然是夸大其詞,但是很難斷定夸大的程度究竟多大。有幾位當時的作者贊譽他。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他在使元王朝足以夸耀一時的權(quán)力瓦解和消逝的那些事件中不占舉足輕重的地位。成吉思汗是一位軍事天才和具有雄才大略和超人毅力的領(lǐng)袖,但是,人們發(fā)現(xiàn)他的這個第七代孫子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庸才接班人而已。只要看看在他統(tǒng)治時期的歷史得寫一些更大的人物,得寫主要由別人制造和遇到的問題,這種評論就足以說明一切了。
元順帝 - 相關(guān)詞條
元明宗 | 元憲宗 | 朱元璋 | 脫脫 |
伯顏 | 元泰定帝 | 元天順帝 | 紅巾軍起義 |
至正通寶 | 劉福通 | 元寧宗 | 元英宗 |
元順帝 - 參考資料
一、《元史》
二、世界歷史網(wǎng)
三、蒙古帝國網(wǎng)
四、蒙古族網(wǎng)
五、http://www.hxlsw.com/Artis/20060920/1277.asp
六、http://baike.baidu.com/view/52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