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昱 - 簡介
姓名:司馬昱廟號:太宗
謚號:簡文皇帝
陵墓:高平陵
政權:東晉
在世:320年—372年
在位:371年—372年
年號:咸安,371年十一月—372年
司馬昱(320-372),字道萬,河內(nèi)溫縣人,司馬紹之弟。生于晉元帝大興三年,卒于咸安二年,年五十三歲。(歷代帝王疑年錄作生于大興四年,卒于咸安二年,年五十二。此從歷代名人年譜并參《晉書本紀》)幼奇嶷,為元帝所愛。晉元帝少子,母鄭阿春。
東晉簡文帝司馬昱,初封瑯蚜王,后封會稽王;笢赜诠371年11月廢司馬奕后,于同月己酉日立他為帝,改年號為“咸安”。
司馬昱繼位后,一切聽命于桓溫,形同傀儡。公元372年7月,司馬昱病危,宣布立子昌明為太子,并在一天一夜之內(nèi),連發(fā)四道詔書,請以大司馬鎮(zhèn)姑孰(今安徽省當涂縣)的桓溫入京輔政;笢夭焕聿,司馬昱只好寫下遺詔,授權桓溫可以依據(jù)周公輔助成王的故例攝政;如果太子不值得輔助,可以取而代之,自行稱帝。郎中王坦之接到這詔書,極力勸諫,并當著司馬昱的面將詔書撕成碎片。司馬昱自慰地說:“天下本是取來之物,卿何必如此著急呢?”王坦之反駁說:“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怎能私自授予他人!”司馬昱沉吟良久,無話可答,命令王坦之重新起草遺詔,改成:“家國大事都要一一稟告大司馬(桓溫),太子要象劉禪對待諸葛亮一樣,敬重桓溫!
第二天(己末日),司馬昱死于建康宮中。司馬昱死后的廟號為太宗,謚號為簡文帝。
司馬昱 - 人物事跡
及長,清虛寡欲,尤善玄言。初封瑯邪王,后徙會稽王。永和元年,(公元三四五年)進位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帝弈立,進位丞相桓溫廢弈,迎昱為帝溫威震內(nèi)外,昱雖處尊位,拱默而已。在位二年,卒,謚簡文帝。昱著有文集五卷,(《隋書經(jīng)籍志》注作一卷。此從《唐書志》)傳于世。
司馬昱 - 與“道”的淵源
晉明帝時,有個戒行精峻,能夠占知吉兇,預測禍福的女尼,法名道容。道容早住在歷陽烏江寺修持,后來明帝把她請來京師,想親自試一試她是圣是凡,于是把花放下,結果過了好長時間,花不萎謝,由此算是服了她了。
此后,簡文帝司馬昱愛好道術,還在沒登基時,就拜京都清水道師王濮陽為師,司馬昱對清水師非常敬重,甚至在府第之內(nèi),為他建立道舍。道容見此,雖然極力勸阻,可是哪有半點用處?然而,也就從此開始,每當司馬昱進入道屋,總是看到屋里神仙,全都變成了比丘僧。司馬昱懷疑是道容搗鬼,然而一時又抓不著把柄。
不久司馬昱登基,就是東晉簡文皇帝。其時太極殿上有好多好多飛鳥,筑窠而居,簡文帝讓占筮家曲安遠起卦占筮,曲安遠筮后稟道:“西南有女人師,能滅此怪!
簡文帝聞言專程派人前去烏江,迎請道容,向她請教有何方法,可讓鳥群不再在太極殿上筑窠。道容聽后答道:“可請皇上清齋七天,受持八戒。這樣以后,鳥群就會從太極殿搬遷,飛到別入作窠!焙單牡郛吂М吘矗耆辙k,結果要不了七天,群鳥況集,運窠飛離而去。
從此,簡文帝對道容非常器重,并且還專門為她辟地造寺,名新林寺,并且自己也信奉佛法,對她行老師禮。
孝武帝時,朝野對于道容其人,更加崇敬。然而不知什么原因,在太元年間(公元376至396年),道容忽然失蹤,不知去向。其后,孝文帝下令把道容衣缽,入葬新林寺邊上,所以后來新林寺邊,多了個衣缽冢。
道容的事跡雖然看上去有點荒誕不經(jīng),然而卻反映了當時社會崇高神秘方術的一個側面,同時也反映了尼眾生活中的另一個角落。
司馬昱 - 歷史背景
東晉簡文帝司馬昱一生歷經(jīng)了幾個階段,首先在其出生至母親鄭貴妃過世之前,父親司馬睿共生六子,分屬四位女人,司馬昱因母親之故,甚得司馬睿所親,三歲時即受封為瑯邪王。但隨著司馬睿過世(318),母親也于咸和元年(326)過世,司馬昱開始成為政治斗爭中的眼中釘,從瑯邪王改封會稽王,一待就是三十八年。三十八年遠離政治爭斗,司馬昱走向玄學,在他提倡下,東晉中期以前玄學呈現(xiàn)豐饒的發(fā)展。在政治上,司馬昱歷經(jīng)明、成、康、穆、哀與廢帝六位皇帝,曾經(jīng)被提名為皇帝候選人,但在政治斗爭中失之交臂。但也由于置身于帝位爭奪之外,反而讓司馬昱的官位一路扶搖直上,沒有受到傷害。在穆帝即位后,司馬昱出任祿尚書六條事、撫軍大將軍,開始掌握政權,援引會稽人士以及玄學同好,大量進入中央,對穆帝、廢帝時期對外戰(zhàn)爭或內(nèi)政處理以及自己即位為皇帝后與桓溫之間的抗衡,這些人都產(chǎn)生諸多影響。
咸和元年司馬昱七歲,按常理而論,七歲之孩是否對自己的出嗣入繼有這么清楚的意識。司馬昱因受元帝喜愛而受封為瑯邪王,對其政治地位而言,是一種鞏固作用,為什么會以七歲之齡,提出欲還封會稽?要司馬昱回嗣會稽究竟是司馬昱本人的想法,亦或是由旁人主導?這是很值得探究的。
司馬睿于永昌元年(322)閏十一月過世,司馬紹繼位,是為明帝。由于明帝在位僅三年,三年間又內(nèi)逢王敦之亂,外有長江上游占據(jù)巴蜀的李雄不斷在邊境生事,北境劉曜、石勒軍隊相繼寇邊。司馬紹將所有的精力用于處理國家大政。10吾人從史料中看不出明帝對父親生前處理繼承或?qū)χT子不平等寵愛的反應;另一方面,或許也因此時鄭夫人仍在世,其所凝聚的舊勢力仍很強,讓明帝無法有強力的政治動作。11明帝司馬紹在太寧三年(325)三月,立五歲的長子司馬衍為皇太子,確立接班人,同年閏八月駕崩,享年二十七歲。司馬衍即位,是為成帝。鄭夫人在次年(成帝咸和元年,326)也過世。鄭夫人一死,以成帝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行消滅鄭夫人黨羽的行動。其中第一要務,是要將視為皇權繼承的瑯邪王位拿回來,首當其沖的就是司馬昱。
司馬昱 - 作為
司馬昱即位為皇帝后,桓溫主控朝政,一步步要消滅反對勢力,首先要對付的就是行徑囂張的司馬昱同父異母哥哥司馬晞。在整個事件過程中,司馬昱展現(xiàn)完全地執(zhí)著,而終使桓溫不得不妥協(xié)。
即帝位的司馬昱,不到兩年就過世了。但在這兩年間,他一方面應付執(zhí)政的桓溫,另一方面更積極地為維持司馬家業(yè)而布局。大量引用反對桓溫的人士進入權力圈,來發(fā)揮制衡桓溫的力量。司馬昱人才的布局早在其擔任首輔已開始。如其所重用的高崧,曾為他起草阻止桓溫北伐之書信;遭受桓溫排擠的范汪,也被其援引出任重要的地方官,作為外援;以及積極為司馬昱阻止桓溫竊國之欲的王彪之、王蘊與謝安等人。
司馬昱 - 墓葬群
東晉末年簡文帝司馬昱的墓葬群在湖北武漢被發(fā)現(xiàn)——三座東晉末年古墓。文物專家稱,這是武漢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有明確的東晉紀年銘文的古墓群,真實反映了當時士族聚族而葬的特點。古墓群座北朝南并列而葬,面水依嶺。三古墓的間距、長度、寬分別為三至四米、三至四點一五米和一點二五至一點四二米,墓葬都為長方形磚室拱頂墓,墻體磚均采用“三平一仄”交替砌筑,后壁中部均有一方形磚砌小龕。據(jù)考證,此古墓群為東晉末年簡文帝司馬昱(公元三百七十二年)的墓葬,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三十一年。
三座古墓共出土了青瓷、陶器、鐵器十三件。較為重要的是,位于臺地東面的三號墓中,出土了“咸安二年亥日”字樣的紀年銘文磚兩塊。銘文磚長為二十九點五厘米、寬十三厘米、厚四厘米,磚橫側面模印有三枚方孔銅錢紋。
據(jù)介紹,六月三十日,武漢市江夏區(qū)豹海鎮(zhèn)新光村在修筑村級公路時,推土機推出了這三座古墓。當時,古墓的拱形磚制墓頂被破壞。當?shù)卣弥螅⒓磁扇藢ΜF(xiàn)場進行保護。武漢市考古所、江夏區(qū)文物管理所聯(lián)合組隊對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武漢市江夏區(qū)博物館專家稱,發(fā)現(xiàn)有明確的東晉紀年銘文古墓群,在武漢地區(qū)尚屬首次。這一古墓群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有著三千五百年歷史的江城武漢獲取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也為這一地區(qū)的東晉墓葬建立了斷代標尺,具有極為重要的考古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