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閎 - 簡介
王大閎,原籍廣東東莞虎門王屋,王寵惠之子。
出生于1918年的北平,成長于上海及蘇州。
1930年6月抵達巴黎習法文, 1936年入英國劍橋大學主修機械,旋即專攻建筑。1941年入美國哈佛大學建筑研究所攻讀;哈佛畢業(yè)后,短期服務于華府中國駐美大使館,隨后返上海與五位友人成立五聯(lián)建筑師事務所,兩年半后即告解散。其間,設計竣工有上海漁管處冷凍庫及辦公室、廣州中央銀行,及僅完成紙上作業(yè)的中國銀行南京總行。1952年在臺北開設大閎建筑師事務所,22年間完成不少國內(nèi)知名的建筑物,主要建筑設計作品有:臺北國父紀念館、“外交部”辦公樓、“教育部”辦公樓、臺大學生活動中心等。出版有 《王大閎作品集》。
王大閎 - 生平
王大閎1918年7月6日生于北京,于上海與蘇州長大。父親是王寵惠。蘇州景海小學畢業(yè)后,先后就讀于南京金陵中學與蘇州東吳初中。1930年,隨父親前往海牙工作,進入瑞士栗子林中學(或稱夏德乃中學、夏德美中學)就讀,1936年就讀于英國劍橋大學,他原先主修機械,后來則改為建筑。1941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建筑研究所攻讀。
英國劍橋大學建筑系學士與美國哈佛大學建筑碩士的背景使他成為臺灣第一位完整接受西方現(xiàn)代性建筑教育的建筑師。而在哈佛大學研究所就學時,受教于德國現(xiàn)代建筑大師沃爾特?格羅佩斯(后來擔任包浩斯校長)與密斯?凡?德羅,也與另兩位知名建筑師貝聿銘與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是同班同學。
王大閎 - 建筑作品
東吳大學城中校區(qū)鑄秋大樓(1981年)
東吳大學雙溪校區(qū)校門(1989年)
建國南路自宅(1953年,已拆)
仰德大道日本駐華大使官邸 (1953年)
國立臺灣大學漁類標本館(1954年)
國立臺灣大學考種館(1959年)
馬公中油辦公大樓 (1960年)
國立臺灣大學第一學生活動中心(1961年)
臺北監(jiān)獄(龜山監(jiān)獄)總辦公室、工廠、禮堂(1961年)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館(1961年,1971年擴建東西兩側)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館(1962年)
淡水高爾夫球俱樂部(1963年)
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館(1963年)
林語堂宅(1963年,現(xiàn)為林語堂故居[1])
虹盧(1964年)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館(1957年建前棟,原名理化大樓,1965年建後棟,原名化學中心,後棟原供化學研究推動中心使用,兩棟皆已拆)
亞洲水泥大樓(1966年)
國立臺灣大學女生第九宿舍(1966年)
登月紀念碑計畫案(1968年)
國立臺灣大學歸國學人宿舍(1970年)
良士大樓(1970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辦公樓(1971年)
松山機場擴建案(1971年,合作設計)
中華民國外交部辦公樓(1972年建前棟,1985年建後棟)
國立國父紀念館(1972年)
鴻霖大廈(1972年)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大樓(1974年第一期完工,1977年第二期完工,設於臺灣大學)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李先聞紀念館(1975年)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大樓(1976年)
國立臺灣大學農(nóng)藝館(1976年)
中央研究院數(shù)學研究所大樓(1977年)
慶齡工業(yè)研究中心大樓(1977年,設於臺灣大學)
天母公寓(1979年)
仁愛路東門基督教會長老教堂(1980年)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大樓(1980年)
中央研究院歐美聯(lián)合大樓(1982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1984年)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大樓(1985年)
中央研究院學人宿舍(1987年)
國立臺灣大學衛(wèi)生保健及醫(yī)療中心(1987年)
陳夏雨宅 (1995年)
臺北“國父紀念館”、林語堂宅、臺灣大學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是這位“臺灣現(xiàn)代建筑運動先驅”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