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 - 摘要
蘇子又名荏,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有紫蘇和白蘇之分,紫蘇多為藥用,白蘇既可食用也可榨油,目前以白蘇種植為多。
蘇子
別名:紫蘇子、黑蘇子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
制法
蘇子: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炒蘇子:取凈蘇子,照清炒法(附錄ⅡD)炒至有爆聲。
性狀
本品呈卵圓形或類球形,直徑約1.5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網(wǎng)紋,基部稍尖,有灰白色點狀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壓碎。種子黃白色,種皮膜質(zhì),子葉2,類白色,有油性。壓碎有香氣,味微辛。
性味歸經(jīng)
辛,溫。歸肺經(jīng)。
功能主治
降氣消痰,平喘,潤腸。用于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3~9g。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蘇子 - 紫蘇子
紫蘇子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等的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或果穗,打下果實,除去雜質(zhì),曬干。
【出處】
《藥性論》
【拼音名】Zǐ Sū Zǐ
【別名】
蘇子(《本草經(jīng)集注》),黑蘇子(《飲片新參》),野麻子、鐵蘇子(《江蘇植藥志》)。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等的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或果穗,打下果實,除去雜質(zhì),曬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紫蘇葉條。
【生境分布】產(chǎn)湖北、江蘇、河南、山東、江西、浙江、四川等地。
【性狀】干燥的果實呈卵圓形或圓球形,長徑0.6~3毫米,短徑0.5~2.5毫米。野生者粒小,栽培者粒大。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或黃棕色,有隆起的網(wǎng)狀花紋,較尖的一端有果柄痕跡。果皮薄,硬而脆,易壓碎。種仁黃白色,富油質(zhì)。氣清香,味微辛。以顆粒飽滿、均勻、灰棕色、無雜質(zhì)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種子含脂肪油(45.30%)及維生素B1。
【炮制】
紫蘇子:簸去灰屑,洗凈,曬干。
炒紫蘇子:取凈蘇子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有香氣或起爆聲為度,取出放涼。
【性味】
辛,溫。
①《別錄》:味辛,溫。
②《藥性論》:無毒。
【歸經(jīng)】
入肺、大腸經(jīng)。
①《藥品化義》:入肺經(jīng)。
②《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下氣,清痰,潤肺,寬腸。治咳逆,痰喘,氣滯,便秘。
①《別錄》:主下氣,除寒中。
②《藥性論》:主上氣咳逆。治冷氣及腰腳中濕風(fēng)結(jié)氣。
③《日華子本草》:主調(diào)中,益五臟,下氣,止霍亂、嘔吐、反胃,補虛勞,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癥結(jié),消五膈,止咳,潤心肺,消痰氣。
④《本草衍義》:治肺氣喘急。
⑤《綱目》:治風(fēng)順氣,利膈寬腸,解魚蟹毒。
⑥《本草通玄》:治蛇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搗汁飲或入丸、散。
【注意】
《本草逢原》:性主疏泄,氣虛久嗽、陰虛喘逆、脾虛便滑者皆不可用。
【附方】
①治小兒久咳嗽,喉內(nèi)痰聲如拉鋸,老人咳嗽吼喘:蘇子一錢,八達(dá)杏仁一兩(去皮、尖),年老人加白蜜二錢。共為末,大人每服三錢,小兒服一錢,白滾水送下。(《滇南本草》蘇子散)
②治氣喘咳嗽,食痞兼痰:紫蘇子、白芥子、蘿卜子。上三味,各洗凈,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余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隨甘旨,代茶水吸用,不宜煎熬太過。若大便素實者,臨服加熟蜜少許,若冬寒,加生姜三片。(《韓氏醫(yī)通》三子養(yǎng)親湯)
③順氣、滑大便:紫蘇子、麻子仁。上二味不拘多少,研爛,水濾取汁,煮粥食之。(《濟生方》紫蘇麻仁粥)
④治腳氣及風(fēng)寒濕痹,四肢攣急,腳踵不可踐地:紫蘇子二兩,杵碎,水二升,研取汁,以蘇子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蔥、豉、椒、姜食之。(《圣惠方》)
⑤治消渴變水,服此令水從小便出:紫蘇子(炒)三兩,蘿卜子(炒)三兩。為末,每服二錢,桑根白皮煎湯服,日二次。(《圣濟總錄》)
⑥治食蟹中毒:紫蘇子搗汁飲之。(《金匱要略》)
【各家論述】
①陶弘景:蘇子,主下氣,與橘皮相宜同療也。
②《綱目》:蘇子與葉同功,發(fā)散風(fēng)氣宜用葉,清利上下則宜用子也。
③《藥品化義》:蘇子主降,味辛氣香主散,降而且散,故專利郁痰?饶鎰t氣升,喘急則肺脹,以此下氣定喘。膈熱則痰壅,痰結(jié)則悶痛,以此豁痰散結(jié)!督(jīng)》云,膻中為上氣海,如氣郁不舒,及風(fēng)寒客犯肺經(jīng),久遏不散,則邪氣與真氣相持,致飲食不進(jìn),痰嗽發(fā)熱,似弱非弱,以此清氣開郁,大為有效。
④《本草述》:每言蘇子下氣之功勝于葉者。蓋葉、莖、子俱能和氣,但葉則和而散,莖則和而通,子乃和而降,用者其細(xì)審之。
⑤《本草匯》:蘇子,散氣甚捷,最能清利上下諸氣,定喘痰有功,并能通二便,除風(fēng)寒濕痹。若氣虛而胸滿者,不可用也,或同補劑兼施亦可。
⑥《本草逢原》:諸香皆燥,惟蘇子獨潤,為虛勞咳嗽之專藥。性能
蘇子 - 植物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30-200cm。具有特殊芳香。莖直立,多分枝,紫色、綠紫色或綠色,鈍四棱形,密被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3-5cm,紫紅色或綠色,被長節(jié)毛;葉片闊卵形、卵狀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4-13cm,寬2.5-10cm,先端漸尖或突尖,有時呈短尾狀,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具粗鋸齒,有時鋸齒較深或淺裂,兩面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下兩面均疏生柔毛,沿葉脈處較密,葉下面有細(xì)油腺點;側(cè)脈7-8對,位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輪傘花序,由2花組成偏向一側(cè)成假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長柔毛;苞片卵形、卵狀三角形或披針形形,全緣,具緣毛,外面有腺點,邊緣膜質(zhì);花梗長1-1.5mm,密被柔毛;花萼鐘狀,長約3mm,10脈,外面部密被長柔毛和有黃色腺點,頂端5齒,2唇,上唇寬大,有3齒,下唇有2齒,結(jié)果時增大,基部呈囊狀;花冠唇形,長3-4mm,白色或紫紅色,花冠筒內(nèi)有毛環(huán),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圓形,中裂片較大;雄蕊4,二強,著生于花冠筒內(nèi)中部,幾不伸出花冠外,花藥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裂。小堅果近球形,灰棕色或褐色,直徑1-1.3mm,有網(wǎng)紋,果萼長約10mm;ㄆ6-8月,果期7-9月。這一變種與紫蘇的區(qū)別在于:果萼小,長4-5.5mm,下面被疏柔毛,具腺點;莖被短柔毛;葉較小,卵形,長4.5-7.5cm,寬2.8-5cm,兩面被疏柔毛。小堅果較小,土黃色,直徑1-1.5mm;ㄆ6-8月,果期7-9月。
蘇子 - 藥理作用
1 對血脂的作用:用含紫蘇油的飼料喂雞,能使雞血漿膽固醇水平降低,但對小鼠無此作用,并導(dǎo)致小鼠頸部脫毛和皮膚損害;用含紫蘇油的飼料喂兔,能增加其體重和肝臟重量,但對血漿及肝臟的膽固醇含量無明顯影響.2 抑菌作用:實驗表明:紫蘇油(0.01%)對變形桿菌、黑曲霉菌、青霉菌及自然界中的霉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對霉菌和酵母菌的作用明顯強於0..05%的尼泊金和0.3%的苯甲酸.
3 防腐、抗氧化作用:紫蘇子經(jīng)脫脂后的乙醇提取物有防腐及抗氧化作用.可用於食物和藥品的長期貯存.其抗氧化作用較0.02%的BHT(2,6-二叔丁基對羥基苯甲醇)為強
蘇子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蘇子種子含蛋白質(zhì)17%、油51.7%,油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亞麻酸(linolenicacid)56.8%,亞油酸(linoleicacid)17.6%[1]。蘇子種子含脂類25.7%,其中包括三酰甘油占0%-80%,二酰甘油,一酰甘油,甾醇,甾醇酯,結(jié)合脂及游離脂肪酸。結(jié)合脂中包含卵磷脂(lecithin),溶血卵磷脂(lysolecithin),單半乳糖基甘油二酯(monogalactosyldiglyceride),腦甙脂(cere-broside),腦磷脂(cephalin)及磷酯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甾醇中主要為β-谷甾醇(β-sitosterol)eygkuvlfsgyb(.exjodrexjeynsgcxegdnygsvylfghwtydmddgoqdsgc(45%-50%)此外為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碳一烯酸,十六碳酸及十八碳酸[2]。
蘇子 - 各家論述
1.陶弘景:蘇子,主下氣,與橘皮相宜同療也。2.《綱目》;蘇子與葉同功,發(fā)散風(fēng)氣宜用葉,清利上下則宜用于也。
3.《藥品化義》:蘇子主降,味辛氣香主教,降而且散,故專利郁痰?饶鎰t氣升,喘急則肺脹,以此下氣定喘。隔熱則痰壅,痰結(jié)則悶痛,以此豁痰散結(jié)!督(jīng)》云,膻中為上氣海,如氣郁不舒,及風(fēng)寒客犯肺經(jīng),久遏不散,邪氣與真氣相待,致飲食不進(jìn),痰嗽發(fā)熱,似弱非弱,以此清氣開郁,大為有效。
4.《本草述》:每言蘇子下氣之功勝于葉者。蓋葉、莖、子俱能和氣,但葉則和而散,莖則和而通,子乃和而降,用者其細(xì)審之。
5.《本草匯》:蘇子,散氣甚捷,最能清利上下諸氣,定喘痰有功,并能通二便,除風(fēng)寒濕痹。若氣虛而胸滿者,不可用也,或同補劑兼施亦可。
6.《本經(jīng)逢原》:諸香皆燥,惟蘇子獨潤,為虛勞咳嗽之專藥。性能下氣,故胸膈不利者宜之,橘紅同為除喘定嗽、消痰順氣之良劑。
7.《醫(yī)林纂要》:蘇子功用略同紫蘇莖葉,能潤心舒肺,下氣消痰,除咳定喘,利膈寬腸,溫中止痛。凡用于用仁,皆有潤意,辛尤潤。肺過斂,則氣上而不行,辛瀉肺,則斂者開而氣順矣。凡下氣者,言順氣也,氣順則隔利,寬腸亦以其潤而降也。8.《別錄》:主下氣,除寒中。
9.《藥性論》:主上氣咳逆。治冷氣及腰腳中濕風(fēng)結(jié)氣。
10.《日華子本草》:主調(diào)中,益五臟,下氣,止霍亂、嘔吐、反胃,補虛勞,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結(jié),消五隔,止嗽,潤心胸,消痰氣。
11.《本草衍義》:治肺氣喘急。
12.《綱目》:治風(fēng)順氣,利膈寬腸,解魚蟹毒。
13.《本草通玄》:治蛇犬傷。
蘇子 - 選方
①治小兒久咳嗽,喉內(nèi)痰聲如拉鋸,老人咳嗽吼喘:蘇子一錢,八達(dá)杏仁一兩(去皮、尖),年老人加白蜜二錢。共為末,大人每服三錢,小兒服一錢,白滾水送下。(《滇南本草》蘇子散)②治氣喘咳嗽,食痞兼痰:蘇子、白芥子、蘿卜子。上三味,各洗凈,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余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隨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過。若大便素實者,臨服加熟蜜少許,若冬寒,加生姜三片。(《韓氏醫(yī)通》三子養(yǎng)親湯)
③順氣、滑大便:蘇子、麻子仁。上二味不拘多少,研爛,水濾取汁;煮粥食之。(《濟生方》紫蘇麻仁粥)
④治腳氣及風(fēng)寒濕痹,四肢攣急;腳踵不可踐地:蘇子二兩,杵碎,水二升,研取汁,以蘇子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蔥、豉、椒、姜食之。(《圣惠方》)
⑤治消渴變水,服此令水從小便出:蘇子(炒)三兩,蘿卜子(炒)三兩。為末,每服二錢,桑根白皮煎湯服,日二次。(《圣濟總錄》)
⑥治食蟹中毒:紫蘇干搗汁飲之。(《金匱要略》)
蘇子 - 鑒別
蘇子性狀鑒別
(1)蘇子小堅果卵圓形或類球形,直徑0.6-2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網(wǎng)狀花紋,基部稍尖,有灰白色點狀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壓碎。種子黃白色,種皮膜質(zhì),子葉2枚,類白色,富有油性。壓碎有香氣,味微辛。
(2)野紫蘇子略小,直徑0.6-1.5mm,少法達(dá)2m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外層常剝落,露出淺黃色石細(xì)胞層。
顯微鑒別果實橫切面
(1)紫蘇子中果皮為2-3列薄壁細(xì)胞,有維管束散在,其內(nèi)為1列色素細(xì)胞,表面觀呈多角形,棕色,其下為1列內(nèi)果皮異形石細(xì)胞,長120-140μm,石細(xì)胞頂端有8-10個柱狀突起,外壁有圓鉤狀突起,孔溝細(xì)窄,木化。果皮的內(nèi)表皮細(xì)胞壁微木化,有密集的小單紋也。種皮外層為1列壁呈條紋或網(wǎng)紋增厚的細(xì)胞,表面觀圓形或橢圓形,前者直徑40-52μm,后者長徑48-80μm,其下為2-3列薄壁細(xì)胞。子葉含油滴。
(2)野紫蘇子外果皮角技層較薄,層紋斷續(xù)隱現(xiàn),色素細(xì)胞中常有深棕色物質(zhì)。
中藥化學(xué)鑒定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20ml,溫浸0.5h后濾過。取乙醚提取液2ml,置玻璃皿上,室溫?fù)]翅乙醚,將殘?zhí)杜c無水硫酸鈉1-2粒直接加熱,產(chǎn)生氣泡并有刺激性特臭的白色氣體(丙烯醛)。(檢查油脂類化合物)
(2)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200g,置沙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30-60℃)加熱回流8h,放冷,回收石油醚得總油。取油2g加0.5mol/L氫氧化鉀乙醚振搖除去雜質(zhì)(25ml×4次),水層加6mol/L鹽酸40ml,再用乙醚提。25ml×4次),用水洗除雜質(zhì)(25ml×4次),加無水硫酸內(nèi)脫水,回收乙醚,加2%濃硫酸-甲醇(1:5)30ml回流2h,加水60ml,用石油醚提取(25ml×4次),回收石油醚即得脂肪酸國甲酯供點樣,取亞麻酸甲酯、亞油酸甲酯、棕櫚酸甲酯作對照,點樣于硅膠G-10%硝酸銀(AgNO3)(3:10)薄板上,以苯展形,用0.2%2,7-二氯熒光素乙醇液噴霧,于紫外光為要(254nm)下觀察,顯相同的黃色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