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 - 簡介
馮玉祥,民國時期軍事家、愛國將領、民國軍閥、著名民主人士,馮玉祥少時家貧,1896年投淮軍當兵,1902年改投武衛(wèi)右軍,歷任哨長、隊官、管帶等職,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參與發(fā)動灤州起義,失敗后被革職,遞解保定,1914年7月馮玉祥任陸軍第7師第14旅旅長,率部在河南、陜西一帶參加鎮(zhèn)壓白朗起義軍,1927年4月馮玉祥所部被武漢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任總司令,1936年后馮玉祥曾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第三、第六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當選為常務委員和政治委員會主席,隨即發(fā)起組織民革駐美總分會籌備會。1948年7月應中共中央邀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在蘇聯駐美大使潘友新的幫助下,自美國回國乘“勝利”輪途經黑海在向敖德薩港(今屬烏克蘭) 行進途中因輪船失火,于1948年9月1日與女兒馮曉達一起遇難,享年66歲, 馮玉祥有“基督將軍”、“愛國將軍”、“倒戈將軍”稱號。馮玉祥 - 主要經歷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投淮軍當兵。
1902年改投武衛(wèi)右軍,歷任哨長、隊官、管帶等職。
1911年(宣統(tǒng)三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參與發(fā)動灤州起義,失敗后被革職遞解保定。
1914年7月任陸軍第7師第14旅旅長,率部在河南、陜西一帶參加鎮(zhèn)壓白朗起義軍。9月任陸軍第16混成旅旅長。
1915年奉令率部入川與護國軍作戰(zhàn),暗中與蔡鍔聯絡,于次年3月議和停戰(zhàn)。
1917年4月被免去第16混成旅旅長職。7月率舊部參加討伐張勛辮子軍有功,復任第16混成旅旅長。
1918年2月奉命率部南下攻打護法軍,在湖北武穴(今屬廣濟)通電主和,被免職留任。6月率部攻占湖南常德后,被撤銷免職處分,11月任湘西鎮(zhèn)守使。
1921年8月任陸軍第11師師長,旋署陜西督軍。
1922年夏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中,率部出陜援直,擊敗河南督軍趙倜部,5月調任河南督軍。因受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排擠,10月被派為陸軍檢閱使率所部駐防北京南苑,抓緊練兵。
1923年曹錕、吳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后,馮在孫中山推動下,與陜軍暫編第1師師長胡景翼及第15混成旅旅長孫岳結成同盟,決心尋機推倒曹、吳軍閥統(tǒng)治。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中任直軍第3軍總司令,趁直、奉兩軍在石門寨、山海關等地激戰(zhàn),回師發(fā)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政府,驅逐清遜帝溥儀出宮,改所部為中華民國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電邀孫中山赴京共商國是。但迫于形勢,又同反直系的軍閥張作霖、段祺瑞妥協,組成以段為臨時執(zhí)政的北洋政府。
1925年春迫于奉、皖兩系軍閥的壓力,赴察哈爾張家口(今屬河北)就任西北邊防督辦,所部改稱西北邊防軍(簡稱西北軍)。8月任甘肅軍務督辦仍兼西北邊防督辦。在此期間,接受共產黨人和蘇聯專家?guī)椭,建立各種軍事學校。
1926年1月在奉、直軍聯合進攻下被迫通電下野,旋赴蘇聯考察。8月中旬回國,迅即被廣州國民政府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9月17日在綏遠五原(今屬內蒙古)誓師,就任國民軍聯軍總司令,正式宣布全體將士集體加入中國國民黨,參加國民革命。根據廣州國民政府要求,在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建議下,制定“固甘援陜,聯晉圖豫”的戰(zhàn)略方針。隨即率部參加北伐戰(zhàn)爭,出師甘、陜,11月解西安之圍。
1927年4月所部被武漢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任總司令,旋率部東出潼關,鏖戰(zhàn)中原,與北伐軍唐生智部會師鄭州。此后,曾一度附和蔣介石、汪精衛(wèi)“清黨”反共。
1928年率部參加第二期北伐。10月任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長。因軍隊編遣等問題與蔣發(fā)生利害沖突,在1929年和1930年爆發(fā)的蔣馮戰(zhàn)爭和蔣馮閻戰(zhàn)爭中失敗下野,所部被蔣收編。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積極主張抗日,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3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和推動下,與方振武、吉鴻昌等在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被推舉為總司令,指揮所部將日軍驅逐出察哈爾。ń穹謱俸颖薄让晒牛。8月在蔣派重兵威逼下辭職,隱居泰山。
1935年4月被授為陸軍一級上將。12月以蔣答應實行抗日為條件,在南京出任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相繼任第三、第六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不久受蔣排擠離職,仍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積極從事抗日救國活動。抗戰(zhàn)勝利后,為形勢所迫,
1946年以水利考察專使名義出訪美國,同時被強令退役。
從1947年起,在美公開抨擊蔣介石的內戰(zhàn)、獨裁政策,積極支持國內人民的愛國民主運動,并以20年親身經歷,撰寫《我所認識的蔣介石》一書,對蔣的專制獨裁統(tǒng)治作了深刻揭露。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當選為常務委員和政治委員會主席。隨即發(fā)起組織民革駐美總分會籌備會。
1949年9月,在馮玉祥遇難一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在北平隆重舉行追悼會。毛澤東送了挽聯,周恩來致悼詞,高度評價了馮玉祥為實現民主的新中國所做的努力。
1953年,根據馮玉祥生前的愿望,將他的遺骨安葬在泰山。安葬儀式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題寫了挽聯,郭沫若題墓壁“馮玉祥先生之墓”。
1984年,泰安市人民政府在普照寺舉辦“馮玉祥先生在泰山”展覽,院內有補刻的馮玉祥、趙望云合作詩畫碑48塊、周恩來1941年11月10日撰書《壽馮煥章先生六十大慶》碑以及馮玉祥在泰山的活動資料等。
馮玉祥 - 人物評價
馮玉祥戎馬一生,由士兵升至一級上將,所部從一個混成旅發(fā)展成為一支擁有數十萬人的龐大軍隊。在其50余年的軍事生涯中,以治軍嚴、善練兵著稱。注重愛國愛民精神教育;強調紀律是軍隊的命脈,致力整飭軍紀,并身體力行,賞罰嚴明;關心愛護士兵,要求官長與士卒共甘苦,以帶子弟的心腸去帶兵。嚴格訓練部隊,尤重近戰(zhàn)、夜戰(zhàn)訓練和惡劣氣象條件下的艱苦耐勞鍛煉。編著《軍人精神書》、《 戰(zhàn)陣一補》等書作為教材,并經常給士兵講課示范。在作戰(zhàn)指揮上強調知己知彼,速戰(zhàn)速決,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借助夜暗和惡劣氣候,運用側后突襲戰(zhàn)術,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馮玉祥常以瓷器來自示儉樸。據說他任國民黨行政院副院長等職時,請客吃飯,用的都是自備的粗瓷碗粗瓷碟。一九二四年直奉軍閥戰(zhàn)爭爆發(fā),雙方在冀東一帶激戰(zhàn),直系將領馮玉祥率軍秘密從前線返京,發(fā)動了北京政變,囚禁總統(tǒng)曹錕,迫溥儀皇帝出宮,邀請孫中山北上。他宣布脫離直系軍閥,把軍隊改名為國民軍,自任總司令。后因段祺瑞與張作霖勾結,排擠了馮,馮宣告下野,赴蘇聯考察。一九二六年九月十七日,馮玉祥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幫助下,在五原誓師,參加北伐,任國民軍聯軍總司令。他在部隊中起用劉伯堅、宣俠父、鄧小平等一批共產黨員,聘請?zhí)K聯顧問幫助訓練軍隊。這時,他逐漸傾向革命,終成一名著名愛國民主人士。
馮玉祥 - 婚姻家庭
馮玉祥將軍有過兩次婚姻。結發(fā)夫人劉德貞于1905年與馮玉祥結為伉儷,婚后夫妻相敬如賓。他們育有兩男三女共5個孩子,長子馮洪國、次子馮洪志、長女馮弗能、次女馮弗伐、三女馮弗矜。1923年,劉德貞身染重疾在北京協和醫(yī)院病逝。劉德貞與馮玉祥共同生活近20年,身為官太太,沒有一點官太太的架子,平時與孩子們吃的都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粗布衣,出門從不坐轎,在家里照樣縫縫補補。因此,人們都稱她為“平民夫人”。馮玉祥將軍中年喪妻,身邊也帶著一群未成年的孩子,急需重新組織一個家庭。那時不少人家的姑娘都想嫁給這位率領千軍萬馬,在沙場上沖殺的將軍。一時間,上門替馮將軍做媒的或親自求婚的人幾乎是絡繹不絕。當馮將軍問及這些姑娘們?yōu)槭裁匆藿o他時,她們的回答是:“因為你的官大,和你結婚就是成為官太太了”或“你是英雄,我愛慕英雄”等之類的話,聽了她們那酸溜溜的回答,馮將軍都一一搖頭謝絕了。
求親中最令人注目者要算陸軍元帥曹錕的千金。一天,曹錕派副將到馮將軍寓所,向他表明了曹元帥愿將千金許配給將軍,馮玉祥一聽,就覺得倒胃口,礙于情面,又不好直接拒絕,只好婉言謝絕道:“元帥厚愛,我求之不得,只是需得千金過門之后,必須委屈她做到三條:一不許穿綾羅綢緞,只穿粗布衣裳;二紡紗織布;三要精心撫養(yǎng)前妻的三個孩子!边@三條一出,曹家千金自然也不會接受。而馮玉祥將軍與李德全女士的婚事經人介紹,一拍即合。李德全女士也是貧苦家庭出身,父親是一位牧民,靠省吃儉用供女兒讀書,后考入京師女子協和大學。畢業(yè)后到一家女中任教。
1924年,李德全女士與馮玉祥將軍結婚。婚后的一天,李德全問馮玉祥為什么喜歡她,馮玉祥立即答道:“我喜歡你的天真率直!”接著馮玉祥反問妻子李德全為什么要嫁給他時,李德全笑著答道:“是上帝怕你不為民辦事,派我來監(jiān)督你的!贝藭r兩人都會心地笑了。馮玉祥共有三子三女。大兒子馮洪國,192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與張自忠、吉鴻昌一道抗日;二兒子馮洪志與蔣經國是留蘇同學,二人交誼很深,現為美籍科學家;小兒子馮洪達早年留蘇后任北海艦隊司令員;長女馮理達,著名病理學家;二女馮穎達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曾留學前蘇聯到列寧格勒醫(yī)學院,1950年回國,到清華大學圖書館工作,丈夫吳增菲是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他們有兩個孩子都留學到美國;三女馮曉達,1948年同父親一起在黑海輪船上遇難。全國解放后,李德全女士曾任衛(wèi)生部部長,全國婦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等職。
馮洪志(1917—)是國際著名的核子物理學家,同時又是材料力學、機械工業(yè)等方面的專家。1917年出生在北京,他是馮玉祥將軍的原配夫人劉德貞所生。馮洪志在馮將軍的10個孩子中排行第二。6歲時,母親因患傷寒,醫(yī)治無效,便離開了人世,其后,由繼母李德全撫養(yǎng)成人。馮洪志先生12歲時就和他的二姐馮弗伐一同赴蘇留學,后轉入德國柏林工業(yè)大學攻讀機械。1941年,中德斷絕外交關系,馮洪志便回國到胡子昂任總經理的中國興業(yè)公司任機械工程師。1945年初的馮洪志赴美留學,先進入紐約物理工學院,獲取碩士學位后進入加州大學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經過多年的奮斗,馮洪志終于成為全美高科技領域有影響的科學家。他親自參加過美國許多大型核電站、核潛艇的重要設備的設計工作,為美國核工業(yè)和機械工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馮洪志還擔任世界著名的泵業(yè)生產公司——沃爾辛頓公司的副總裁。
馮玉祥 - 殉難經過
馮玉祥憂國憂民,痛感自己無能為力,加上處境危險,他決定到美國去,在那里開展反對美國政府援助蔣介石打內戰(zhàn)的斗爭。1946年9月14日,他與夫人李德全一行,以考察水利為名,遠涉重洋,抵達美國。從此,他和中共朋友一起,團結愛國華僑、國民黨左派和進步人士,向美國人民無情揭露蔣介石大打內戰(zhàn)的罪惡,呼吁和平民主。他的言行使蔣介石十分惱火。蔣介石下令要他限期回國,他斷然拒絕。接著蔣便對他進行了種種打擊報復:革除公職,開除黨籍,并吊銷護照,斷絕了經濟來源。
馮玉祥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處境險惡。1948年2月10日,他在紐約的寓所中寫下了遺囑,并在日記里留下了這樣的話:我的遺囑寫好了,不怕任何時候死去。也就是這時,國內人民解放戰(zhàn)爭已勝利在望,蔣家王朝岌岌可危。當中共中央籌備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消息傳至海外時,馮玉祥決定回國,奔赴解放區(qū);貒⒎且资拢T玉祥夫婦秘密到蘇聯駐舊金山領事館聯系,請求幫助。以后,馮玉祥的夫人李德全又單獨到蘇聯大使館,會見了蘇聯駐美大使潘友新。潘對馮夫人說,從安全角度考慮,最好是乘蘇聯客船走,如果搭乘其他國家的船,有可能發(fā)生兩種意外:一、國民黨提出馮玉祥是政治犯,要求引渡;二、在航行途中,潛伏在船上的國民黨特務秘密將馮玉祥扔進大海,銷尸滅跡。
馮玉祥同意潘大使的分析。但是,當時美蘇關系處于冷戰(zhàn)之中,蘇聯船員有固定班期,一直等到7月份,蘇聯客輪“波貝達”號才駛抵美國。流亡異國的馮玉祥度日如年,歸心似箭,終于盼來了踏上歸途的這一天。7月31日,馮玉祥偕夫人李德全,帶著女兒理達、穎達、曉達,兒子洪達,女婿羅元錚和秘書賴亞力,擺脫了國民黨特務的長期盯梢和威嚇,在紐約登上了“波貝達”輪?洼喎郑磳印n^等艙在頂層,馮玉祥一家住了4套包間,窗外是寬闊的甲板。另外幾套包艙里,住著四位蘇共中央委員!安ㄘ愡_”號船行數日,在巴統(tǒng)?苛艘恢軙r間,又重新拔錨橫渡黑海,向目的港敷德薩駛去。
馮玉祥半倚在床上,對面兩只沙發(fā)上,坐著女兒穎達和曉達。艙門虛掩,露出一道縫,一縷黑煙像條毒蛇似的悄然而入。凡事都很敏感的曉達,忽然發(fā)現從門外涌入的濃煙,她驚跳起起來,第一個沖了出去,沿著走廊向樓梯口奔去……曉達的驚呼狂奔引起了慌亂。馮玉祥沒來得及思索和判斷,翻身下床,拎起一只隨身的小箱子,本能地向門外走去。馮夫人抓起丈夫的大衣,緊隨在后。過道里濃煙彌漫,一片漆黑,空氣中充滿了一氧化碳的熱浪。馮夫人聽見丈夫痛苦的呻吟聲,但她已愛莫能助了;鹕嗵蛑哪,濃煙使她窒息,她跌跌撞撞地又回到艙室,一頭栽進了沙發(fā),災難從天而降,總共才過20分鐘。馮玉祥就這樣窒息過久,急救無效告別人世。
馮玉祥 - 家鄉(xiāng)故居
馮玉祥故居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qū)竹柯村,1989年5月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故居系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馮玉祥將軍返回故鄉(xiāng)捐資興建,現有臥室、書房、侍衛(wèi)室、議事廳,其中議事廳現已辟為《馮玉祥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展覽圖片120幅,相關文件24件。故居占地面積469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432平方米。院區(qū)立有馮玉祥將軍全身塑像和碑刻,植有松柏花木。馮玉祥 - 主要著作
《我的生活:馮玉祥自傳第1卷》
《我的抗日生活:馮玉祥自傳第二卷》
《我所認識的蔣介石》
馮玉祥 - 倒戈將軍
灤州起義
第一次“倒戈”參與灤州起義,主要目的是反對清王朝。20世紀初,清政府對外出賣主權,對內搜刮人民,勞動人民不甘壓榨,多次舉兵反抗。在1910年春,當時馮玉祥在清朝北洋軍任第八十三標三營管帶,他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與王金銘(第二十鎮(zhèn)七十九標一營管帶)等人發(fā)起組織“武學研究會”,在士兵中秘密宣傳反清革命,積極開展革命活動。武昌起義爆發(fā)后,馮玉祥與王金銘等積極密謀響應,決定加緊積蓄革命力量,準備在灤州武裝起義,并與天津革命組織“共和會”會長白毓昆等人密切合作,共商舉義事宜。1911年12月31日灤州起義爆發(fā),1912年1月2日,宣布灤州獨立,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并向全國發(fā)出通電,發(fā)表對內對外宣言及各種文告,闡明軍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墒瞧鹆x軍準備進攻天津,在雷莊附近與清軍展開激戰(zhàn)。因敵眾我寡,漸居劣勢,戰(zhàn)至次日黎明,起義軍失敗。灤州起義失敗后,馮玉祥被革職遞解保定。
北京政變
第二次“倒戈”發(fā)動北京政變,主要目的是反對直系軍閥統(tǒng)治。1923年曹錕、吳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后,具有進步思想的馮玉祥將軍在孫中山推動下,與陜軍暫編第1師師長胡景翼及第15混成旅旅長孫岳結成同盟,決心尋機推倒曹、吳軍閥統(tǒng)治,擁護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革命。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直奉兩軍在山海關一線正面接觸,展開連日激戰(zhàn),雙方投入20萬以上兵力,均出動了海、空軍參戰(zhàn),戰(zhàn)爭的規(guī)模是近代軍閥混戰(zhàn)史上空前的。馮玉祥將軍時任直軍第3軍總司令,他趁直、奉兩軍在石門寨、山海關等地激戰(zhàn),直系后方兵力空虛,率部倒戈,星夜回師北京,發(fā)動著名的“北京政變”, 囚禁曹錕,通電主和,推翻直系軍閥政府,驅逐清遜帝溥儀出宮,改所部為中華民國國民軍,自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電邀孫中山赴京共商國事。此時的孫中山已是重病纏身,為了國家的前途他毅然北上,并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同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作斗爭。不幸的是孫中山于1925年1月26日,被確診為肝癌,3月12日病故,雖然孫中山提出的兩大號召沒有實現,但直系軍閥統(tǒng)治遭到毀滅性打擊。
反蔣戰(zhàn)爭
第三次“倒戈”發(fā)動反蔣戰(zhàn)爭,主要目的是反對蔣介石獨裁。北伐革命勝利后,蔣介石任國民政府主席兼陸?哲娍偹玖,他為了確立個人獨裁統(tǒng)治的局面,決定改組國民政府,實行“以黨治國”的“訓政,以“裁軍建設”相號召,力圖“編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軍隊,加劇了與國民黨內部各軍事實力派之間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見,1930年5月馮玉祥將軍率部倒戈,與晉綏軍閻錫山部隊聯合共同發(fā)動反蔣戰(zhàn)爭,史稱中原大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蔣軍雖攻占河南歸德(今商丘)等地﹐但總的形勢不利,蔣軍撤守魯西南和豫南漯河地區(qū)。第二階段反蔣各派在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宣布成立以閻錫山為主席﹐閻錫山﹑汪精衛(wèi)﹑馮玉祥﹑李宗仁等七人為委員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但由于其內部各派各懷鬼胎,尤其是閻錫山的一些做法引起了反蔣軍的主力——馮玉祥的西北軍很多將領的不滿,在蔣軍的反攻下,戰(zhàn)局每況愈下﹐8月閻軍放棄濟南,馮玉祥的“八月攻勢”也遭到失敗。蔣軍在兩湖﹑津浦﹑隴海﹑平漢各戰(zhàn)場取得全面勝利。第三階段持觀望態(tài)度的張學良9月18日通電擁蔣后,張學良率東北軍入關占領平﹑津﹑河北﹐反蔣聯軍迅速瓦解﹐北京擴大會議遷至太原舉行﹐不久即風流云散,閻﹑馮二將軍通電下野,中原大戰(zhàn)以馮閻聯軍失敗而告終。
馮玉祥 - 基督將軍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后,馮玉祥與其部將張之江、李鳴鐘、張樹聲、韓復榘等人打起反清旗號,參與了“灤州起義”,可惜被人出賣,功敗垂成。事后,馮玉祥被革職遞解保定,不久后卻輾轉來到北京。到北京后,得到軍政執(zhí)法處處長陸建章的營救和提拔,作了京衛(wèi)軍營長。在北京的這段時間,馮玉祥對基督教有了更多的接觸,他幾乎每個禮拜天都要去美以美會的亞斯立堂(即崇文門堂)參加禮拜,并和該堂主任牧師劉芳結為好友,與其暢談信仰之道。此時,馮玉祥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深刻了許多。他說耶穌是個大革命家。他講貧窮的人得福音,被擄的得釋放,被捆綁的得自由;他還責備法利賽人假冒為善。此言中明顯地包含著以宗教救國的思想。1917年圣誕節(jié),劉芳牧師在亞斯立堂主持隆重的洗禮,共有94人接受洗禮,馮玉祥將軍也在其中。自此,馮玉祥正式加入基督教,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馮玉祥正式歸主后,便嚴格按圣經的要求做人,無論治軍,還是生活,都活出了基督徒應有的品格,也盡上了基督徒應盡的本分。
馮玉祥倡導“以教治軍”,用基督教的教導來管理官兵。提倡節(jié)儉,反對奢華,要求官兵潔身自好。馮玉祥與士兵一樣,穿灰布軍裝,睡稻草地鋪,每餐僅一菜一湯,數十年如一日。在馮軍中嚴禁吃喝嫖賭,嚴禁穿著綢緞,甚至嚴禁吸食香煙,馮玉祥自己也從來不用煙酒待人。為了使官兵對基督教信仰有更多了解,馮玉祥經常邀請教會的牧師到軍中傳講福音,教導官兵以基督教信仰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并為愿意歸主的官兵施洗。同時,馮玉祥也為軍中聘請了隨軍牧師,以更好地傳揚福音并牧養(yǎng)軍中的信徒。在馮玉祥的這種努力下,部下不少官兵歸信了基督。單1924年一次聚會中,就有官兵5000人接受了洗禮。馮軍中信仰基督教的官兵,最為著名的是張之江將軍,張之江曾經極力反對基督教,但在馮玉祥的影響下,最終成為虔誠的基督徒。他曾于1925年花去30000銀圓,印刷了10000冊圣經,封面上燙有金字:“此乃天下之大經也”。此批圣經分發(fā)給部下閱讀,也分送給一些愿意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慕道友。1919年馮玉祥被調任湘西鎮(zhèn)守使,駐守常德。期間,結識了美國傳教士羅感恩大夫,羅氏時常給馮部下的官兵看病、講道。后來,羅感恩在給馮玉祥的妻弟治療精神病時,被其開槍打死,馮玉祥對此深感愧疚。為了補償內心的虧欠,馮玉祥給遠在美國的羅感恩之子寄去800塊大洋作為學費。不料,羅子卻將此款原封不動地返還。馮玉祥便用此款建造了一座可容納500人的禮拜堂,定名“思羅堂”。此堂全部為木質結構,可以隨時拆遷,隨意挪動。此后,馮玉祥的軍隊遷在哪里,就把這座活動禮拜堂搬到那里。1922年,任陜西督軍后,馮玉祥依然對信仰保持著極大的熱情,和陜西教會的同工多有聯系,其中關系最篤的是時任陜西圣公會會長的浦化人牧師。浦化人被國民黨逮捕后,還是馮玉祥設法將其保救出獄。在陜西期間,馮玉祥計劃在察哈爾。ń駥俸颖笔。┑膹埣铱谂d建一個“福音村”,并已請人繪制了藍圖。村的中央是教堂,四圍是住宅,還有學校和戲院?上Ш笠驊(zhàn)爭爆發(fā),使這一美好的計劃最終未能實現。1936年,南京基督教會在莫愁路舉行新堂破土儀式,馮玉祥應邀參加了布道活動,還給教堂的奠基石題了詞——“因為那立好了根基的就是耶穌基督”。馮玉祥的墨寶至今依然存留,常常吸引游人駐足欣賞。
馮玉祥 - 馮玉祥的五個遺囑
馮玉祥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五次寫過遺囑。
泰山遺囑(一)
1932年1月28日,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3月24日,馮玉祥懷著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滿和失望退隱泰山,5月5日,上海停戰(zhàn)協定正式簽字。馮玉祥堅決揭露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罪行,感到有生命危險,特于6月14日寫好遺囑,史稱“泰山遺囑(一)”,主要內容如下:“我是當兵出身,我是窮小子出身,我是工農的子弟出身。我是為大多數工農群眾謀最大幸福的,我是為民族求獨立解放的。凡是有此決心而實行的,都是我的好朋友,好同志,凡是真能鏟除一切不平等的,都是我的同路人。凡是為自己打算而自私自利的,即是我的仇敵,至于我的子女一切,我亦不問,任他們去自由發(fā)展,F有的一點錢,均歸李德全自活即可以了。我的尸首最好是焚化了,不論埋在何處均可。我是研究唯物史觀的,甚么鬼神我全不信,萬不可以什么宗教形式來葬我。此囑。”
泰山遺囑(二)
1933年11月20日,李濟深、陳銘樞等在福建發(fā)生政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馮玉祥極力支持他們的反蔣抗日斗爭,不久,福建政府遭到蔣介石軍事鎮(zhèn)壓而失敗。馮玉祥預感到形勢不妙,遂于1933年11月29日立下遺囑,史稱“泰山遺囑(二)”。其內容為:“我父親、母親的墳在峪道河。我死了亦埋在他們的附近,常常在一起,我平安也。大兒、大女均已成人,不必說了。二兒、二女如能大學畢業(yè)更好。三女、四女以下的小孩們,以學工學農為本,不可只讀書。我若是即刻為國家,為革命死了,我身后沒有事可辦,沒有家可分,即照我寫的這幾句話即可以了。峪道河的房地如何?就歸本地,加個學校最好。船板胡同的房子如何?就送給大嫂子可也。濟寧之七十畝左右如何?就歸游家一些小孩子們可也。保定西北城角之五畝如何?就歸洪志看著不動可也。其余沒有多少,就都歸德全辦理了!
南京遺囑(一)
1936年11月23日,沈均儒等七君子因宣傳抗日被捕入獄。宋慶齡、馮玉祥等竭力營救。12月1日,馮玉祥寫下了以堅決主張抗日和促進國家富強、民族進步為主要內容的遺囑,史稱“南京遺囑(一)”。其主要內容是:“一、國家到這步田地,只有抗日到底,方能闖過此極劫運。二、要實行抗日,必須聯絡俄、英、法、美,如不注重外交是極大錯誤。三、不破除迷信,國家必亡。四、不大開煤、鐵等礦,決不能轉弱為強。五、不大修鐵路,國家永久不能文明。六、不大興科學,民族必永遠落伍,必定到極可憐的地位。”
南京遺囑(二)
“七七”事變前夕,馮玉樣在南京積極從事抗日救國活動,隨時準備為國獻身,1937年7月1日,他又一次立下遺囑,史稱“南京遺囑(二)”。其內容為:“(一)非抗日不能救國;(二)要抗日須得民心軍心;(三)為抗日須找專家;(四)貧苦大眾是國家的根基;(五)所得稅遺產稅必收,以速供國防用!
紐約遺囑
抗戰(zhàn)勝利后,馮玉祥堅決反對蔣介石的獨裁內戰(zhàn)政策。馮、蔣矛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馮被迫于1946年9月出使美國。不久,內戰(zhàn)爆發(fā),馮在美國發(fā)表演講,揭露痛斥美蔣互相勾結殺害中國人的反動罪行。1948年初,蔣介石開除了他的黨籍,斷絕了經濟來源,吊銷了他的護照,并派出很多特務,用卑鄙的手段對付他。面對蔣的淫威,馮全然不懼,于1948年2月10日寫下最后一份遺囑,史稱“紐約遺囑”。其主要內容是:“一、孫中山先生之遺教,如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文件,是我的朋友們的方針。二、革命委員會的宣言和毛澤東先生、民盟的最近宣言,同志們應作為指針。三、要確信反帝國主義、反封建、反內戰(zhàn)、反饑餓是我們的目標,并且是一定成功。四、蔣是封建頭子,帝國主義之狗,非鏟凈不可。五、我沒有什么東西,有幾間房子,都交李德全夫人。六、我死后,最好焚成灰,扔到太平洋。如果國內民主和平,真的聯合政府成立了,那還是埋深六尺種樹,不把我的肥料白白的完了,將來樹長成,好給學校和圖書館做桌椅用”。七、至于我的幾個孩子,雖然還有未畢業(yè)的,只要他們能自愛,有雙手,就不會餓死。以上這預備被人打死的遺囑寫完,還要加上一句。假如我死不了,民主的真聯合政府成立,我決不擔任政府任何職務,我只愿意住在國外,寫我的生活,免得別人以為我是為作什么官打獨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