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杜牧

    杜牧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jīng)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人物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與同期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并稱為“小李杜”!度圃姟肥斩拍猎姲司硗硖圃姸嗳崦遥林跃统C之。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家庭背景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傳統(tǒng)的家庭。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曾祖杜希望為玄宗時邊塞名將,愛好文學。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先后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學,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親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早逝。杜牧對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說:"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人物生平

    懷才不遇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樂。杜佑的樊川別墅在長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牧常在園中嬉戲。祖、父相繼去世后,他家日益貧困,"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穆宗長慶二年(822),杜牧20歲時,已經(jīng)博通經(jīng)史,尤專注于治亂與軍事。23歲寫《阿房宮賦》。文宗大和二年(828),26歲進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wèi)兵曹參軍。冬季,入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幕,后隨其赴宣歙觀察使任,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辟為推官,轉掌書記,居揚州,頗好宴游。大和九年,為監(jiān)察御史,分司東都。開成二年,入宣徽觀察使崔鄲幕,為團練判官。旋官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員外郎。武宗會昌二年(842),出為黃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相周墀之力,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大中四年,出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為考功郎中、知制誥。第三年,遷中書舍人。歲暮卒于長安,終年五十歲。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

    杜牧生當唐王朝似欲中興實則無望的時代,面對內(nèi)憂外患,他憂心如焚,渴望力挽狂瀾,濟世安民。他在《郡齋獨酌》里說自己:"豈為妻子計,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nóng)商。"他主張削平藩鎮(zhèn),收復邊疆。其"關西賤男子,誓肉虜杯羹"的氣概很像后來岳飛的《滿江紅》。他在《燕將錄》里褒揚譚忠,是因為他能勸說河北諸鎮(zhèn)不反抗朝廷。為了實現(xiàn)這些抱負,他主張讀書應留心"治亂興亡之跡,財賦甲兵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他強調(diào)知兵與否關系著國家的興亡:"主兵者,圣賢材能多聞博識之士,則必樹立其國也;壯健擊刺不學之徒,則必敗亡其國也。然后信知為國家者兵最為大,非賢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茍有敗滅,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虛也"(《注孫子序》)。為此,他寫了《原十六衛(wèi)》、《罪言》、《戰(zhàn)論》、《守論》和《孫子注》。由于懷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放曠不羈。這些都影響到他的創(chuàng)作。

    據(jù)《唐才子傳》載,“后人評牧詩,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謂圓快奮爭也”。劉熙載在《藝概》中也稱其詩“雄姿英發(fā)”。細讀杜牧,人如其詩,個性張揚,如鶴舞長空,俊朗飄逸。

    杜牧出生于詩書之家,雖不是鐘鳴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過半點窮。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這給了自幼好學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學功底,早在他參加科舉考試之際,就曾以一篇《阿房宮賦》傳誦于文士之間。太學博士吳武陵擊掌稱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門直薦。

    杜牧確實有才華,而且政治才華出眾。他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注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獲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無相器,又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氣息已一去不返,諸帝才庸,邊事不斷,宦官專權,黨爭延續(xù),一系列的內(nèi)憂外患如蟻穴潰堤,大唐之舟外滲內(nèi)漏。杜牧死后不過數(shù)年,農(nóng)民起義便如風起云涌,再過五十年,江山易幟!罢垟(shù)擊虜事,誰其為我聽”,杜牧的才能,湮沒于茫茫人海之中。

    熟讀史書,看透時局,杜牧無法力挽狂瀾,只得無奈把一腔悲憤交于酒肆。對于杜牧而言,飲酒,成了療傷祛痛的樂事。

    “高人以飲為忙事”,“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歡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著絲絲細雨,也不忘向牧童尋問酒家。杜牧詩中,飲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愿“一世一萬朝,朝朝醉中去”。剛“乞酒緩愁腸”,卻不料又是“得醉愁蘇醒”。酒浸肝腸,愁縈心間,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發(fā)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壽無疆”的夢話來。那么,就把這副身子,這腔醉意,連同滿腹的經(jīng)綸,交付青樓佳人,交付紅顏知己,及時行樂,來個春滿人間。

    在湖州

    杜牧在宣州幕下任書記時,聽說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詩名,盛情款待。他把本州所有名妓喚來,供杜挑選?啥拍量戳擞挚,有些遺憾地說:“美是很美!但還不夠盡善盡美!庇终f:“我希望能在江邊舉行一次競渡的娛樂活動,讓全湖州的人都來觀看。到時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著,細細地尋找,希望或許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舉行了這樣一次競渡活動。那天,兩岸圍觀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沒有找到一個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鄉(xiāng)村老婦人,帶領一個女孩子,大約十幾歲。杜牧看了好一會,激動地說:“這個女孩子真是天姿國色,先前的那些真等于虛有其人啊!”就把這母女倆接到船上來談話。這母女倆都很害怕。杜牧說:“不是馬上就娶她,只是要訂下迎娶的日期!崩蠇D人說:“將來若是違約失信,又應當怎么辦呢?”杜牧說:“不到十年,我必然來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來,就按照你們的意思嫁給別人吧。”女孩的母親同意。杜牧便給了貴重的聘禮。

    分別后,杜牧一直想念著湖州,想念著這位女孩子。可他官職較低,不能提出調(diào)任湖州的請求。后來他出任黃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他的本意。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連寫了三封信,請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一歲,獲得湖州刺史的職位。此時距離與當年那母女倆約定的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經(jīng)出嫁三年,生了三個孩子。杜牧把女孩的母親叫來。這老婦人帶了外孫來見杜牧。杜牧責問說:“從前你已經(jīng)答應把女兒許配給我,為什么要違背諾言呢?”老婦人說:“原來的約定是十年,可你十年過了,沒有來。這才出嫁的!倍拍寥〕雒思s看了看,想了想,說:“她講得很有道理。若是強迫她,是會鬧出禍事來的!北闼徒o老婦人很多禮物,讓她走了。為著這件傷心事,杜牧寫下這樣一首詩:

    自是尋春去較遲,往年曾見未開時。

    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藏書之家

    入仕后累官至遷膳部員外郎。被李德裕排擠,而后復為用。入朝,官至中書舍人。所作《感懷詩》、《過華清宮絕句》、《赤壁》、《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義深婉,風格飄逸。藏書亦多,祖父杜佑,德宗時曾為宰相,撰《通典》200卷。杜牧繼承杜氏家族遺書,為此撰詩文記述稱:“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他自己亦閱遍所藏詩書,自稱:“經(jīng)書括根本,史書閱興亡。高摘屈宋艷,濃薰班馬香。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 生平所作詩文頗多,去世后,由外甥裴延翰編輯為《樊川文集》20卷,收文450篇。

    主要作品

    他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度圃姟肥斩拍猎姲司。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其七絕尤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缎蜁V》云:“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倍洳度菖_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后,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稄埡煤迷姟罚胁菽E,系太和八年(834)32歲時所書。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 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jīng)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tǒng)內(nèi)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于《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于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除此之外,還著有《江南春》《泊秦淮》《過華清宮》《阿房宮賦》等。

    作品一覽

    七絕清明山行江南春赤壁泊秦淮過華清宮
    七絕嘆花金谷,園書懷鷺鷥過勤政樓題烏江亭
    七絕贈別,二首之二七絕·登,樂游原題禪院寄揚州韓綽判官七絕·,登紫工山遣懷
    七絕贈別二首之一將赴吳興登樂游原沈下賢秋夕
    七律河湟早雁九日,齊山,登高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五律旅宿睦州四韻題揚州禪智寺
    五絕長安秋望
    其他詩集感懷詩一首贈,杜秋娘,詩并序郡齋,獨酌,黃州作《張好好詩》并序

    七絕·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爭議:此詩列為杜牧作品,首見于南宋托名劉克莊《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托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因襲此說。

    對于作者有一定爭議。但千百年來此詩深入人心,古時便是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 皆認為杜牧所作。

    七絕·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七絕·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七絕·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七絕·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七絕·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七絕·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

    七絕·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七絕·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七絕·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七絕·登紫工山

    垂釣池邊見老翁,戲言與鶴赴紫工。

    臨峰之上知堯存,可憐秦皇夢如虹。

    七絕·嘆花

    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七絕·登樂游原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yè),五陵無樹起秋風。

    七絕·過勤政樓

    千秋佳節(jié)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七絕·將赴吳興登樂游原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七絕·金谷園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七絕·鷺鷥

    雪衣雪發(fā)青玉觜,群捕魚兒溪影中。

    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

    七絕·書懷

    滿目青山未得過,鏡中無那鬢絲何。

    只言旋老轉無事,欲到中年事更多。

    七絕·贈別二首之一

    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七絕·贈別 二首之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七絕· 題禪院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載青春不負公。

    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飏落花風。

    七絕·沈下賢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徑苔蕪不可尋。

    一夕小敷山下夢,水如環(huán)佩月如襟。

    七律·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七律·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七律·早雁

    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shù)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七律·河湟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fā)丹心盡漢臣。

    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五律·旅宿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

    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五律·題揚州禪智寺

    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

    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五律·睦州四韻

    家在釣臺邊,溪山實可憐。

    有家皆掩映,無處不潺湲。

    好樹鳴幽鳥,晴樓入野煙。

    殘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五絕·長安秋望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天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感懷詩一首

    時滄州用兵

    高文會隋季,提劍徇天意。扶持萬代人,步驟三皇地。

    圣云繼之神,神仍用文治。德澤酌生靈,沉酣薰骨髓。

    旄頭騎箕尾,風塵薊門起。胡兵殺漢兵,尸滿咸陽市。

    宣皇走豪杰,談笑開中否。蟠聯(lián)兩河間,燼萌終不彌。

    號為精兵處,齊蔡燕趙魏。合環(huán)千里疆,爭為一家事。

    逆子嫁虜孫,西鄰聘東里。急熱同手足,唱和如宮徵。

    法制自作為,禮文爭僭擬。壓階螭斗角,畫屋龍交尾。

    署紙日替名,分財賞稱賜。刳隍欦萬尋,繚垣疊千雉。

    誓將付孱孫,血絕然方已。九廟仗神靈,四海為輸委。

    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恥?韓彭不再生,英衛(wèi)皆為鬼。

    兇門爪牙輩,穰穰如兒戲。累圣但日吁,閫外將誰寄?

    屯田數(shù)十萬,堤防常懾惴。急征赴軍須,厚賦資兇器。

    因隳畫一法,且逐隨時利。流品極蒙尨,網(wǎng)羅漸離弛。

    夷狄日開張,黎元愈憔悴。邈矣遠太平,蕭然盡煩費。

    至于貞元末,風流恣綺靡。艱極泰循來,元和圣天子。

    元和圣天子,英明湯武上。茅茨覆宮殿,封章綻帷帳。

    伍旅拔雄兒,夢卜庸真相。勃云走轟霆,河南一平蕩。

    繼于長慶初,燕趙終舁強。攜妻負子來,北闕爭頓顙。

    故老撫兒孫,爾生今有望。茹鯁喉尚隘,負重力未壯。

    坐幄無奇兵,吞舟漏疏網(wǎng)。骨添薊垣沙,血漲滹沱浪。

    祗云徒有征,安能問無狀。一日五諸侯,奔亡如鳥往。

    取之難梯天,失之易反掌。蒼然太行路,翦翦還榛莽。

    關西賤男子,誓肉虜杯羹。請數(shù)擊虜事,誰其為我聽。

    蕩蕩乾坤大,曈曈日月明。叱起文武業(yè),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內(nèi),長有扈苗征。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嘗爭。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蘇醒。韜舌辱壯心,叫閽無助聲。

    聊書感懷韻,焚之遺賈生。

    贈杜秋娘詩并序

    杜秋娘,金陵女也。年十五為李锜妾。后锜叛滅,籍之入宮,有寵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為皇子傅 姆,皇子壯,封漳王。鄭注用事,誣丞相欲去己者,指王為根,王被罪廢削,秋因賜歸故鄉(xiāng)。予過金陵,感其窮且老,為之賦詩。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

    老濞即山鑄,后庭千雙眉。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锜長唱此辭。]

    濞即白首叛,秋亦紅淚滋。吳江落日渡,灞岸綠楊垂。

    聯(lián)裾見天子,盼眄獨依依。椒壁懸錦幕,鏡奩蟠蛟螭。

    低鬟認新寵,窈裊復融怡。月上白璧門,桂影涼參差。

    金階露新重,閑捻紫簫吹。[晉書:盜開涼州張駿冢,得紫玉簫。]

    莓苔夾城路,南苑雁初飛。紅粉羽林仗,獨賜辟邪旗。

    歸來煮豹胎,饜飫不能飴。咸池升日慶,銅雀分香悲。

    雷音后車遠,事往落花時。燕禖得皇子,壯發(fā)綠緌緌。

    畫堂授傅姆,天人親捧持。虎睛珠絡褓,金盤犀鎮(zhèn)帷。

    長楊射熊羆,武帳弄啞咿。漸拋竹馬劇,稍出舞雞奇。

    嶄嶄整冠佩,侍宴坐瑤池。眉宇儼圖畫,神秀射朝輝。

    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王幽茅土削,秋放故鄉(xiāng)歸。

    觚棱拂斗極,回首尚遲遲。四朝三十載,似夢復疑非。

    潼關識舊吏,吏發(fā)已如絲。卻喚吳江渡,舟人那得知。

    歸來四鄰改,茂苑草菲菲。清血灑不盡,仰天知問誰。

    寒衣一匹素,夜借鄰人機。我昨金陵過,聞之為噓唏。

    自古皆一貫,變化安能推。夏姬滅兩國,逃作巫臣姬。

    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検椅罕,作漢太平基。

    誤置代籍中,兩朝尊母儀。光武紹高祖,本系生唐兒。

    珊瑚破高齊,作婢舂黃糜。蕭后去揚州,突厥為閼氏。

    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難期。射鉤后呼父,釣翁王者師。

    無國要孟子,有人毀仲尼。秦因逐客令,柄歸丞相斯。

    安知魏齊首,見斷簀中尸。給喪蹶張輩,廊廟冠峨危。

    珥貂七葉貴,何妨我虜支。蘇武卻生返,鄧通終死饑。

    主張既難測,翻覆亦其宜。地盡有何物?天外復何之?

    指何為而捉?足何為而馳?耳何為而聽?目何為而窺?

    己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因傾一樽酒,題作杜秋詩。

    愁來獨長詠,聊可以自怡。

    雜言·郡齋獨酌 黃州作

    前年鬢生雪,今年須帶霜。時節(jié)序鱗次,古今同雁行。

    甘英窮四海,四萬到洛陽。東南我所見,北可計幽荒。

    中畫一萬國,角角棋布方。地頑壓不穴,天迥老不僵。

    屈指百萬世,過如霹靂忙。人生落其內(nèi),何者為彭殤?

    促束自系縛,儒衣寬且長。旗亭雪中過,敢問當壚娘。

    我愛李侍中,摽摽七尺強。白羽八札弓,髀壓綠檀槍。

    風前略橫陣,紫髯分兩傍。淮西萬虎士,怒目不敢當。

    功成賜宴麟德殿,猿超鶻掠廣球場。

    三千宮女側頭看,相排踏碎雙明珰。

    旌竿幖幖旗(火霍)(火霍),意氣橫鞭歸故鄉(xiāng)。

    我愛朱處士,三吳當中央。罷亞百頃稻,西風吹半黃。

    尚可活鄉(xiāng)里,豈惟滿囷倉。后嶺翠撲撲,前溪碧泱泱。

    霧曉起鳧雁,日晚下牛羊。叔舅欲飲我,社甕爾來嘗。

    伯姊子欲歸,彼亦有壺漿。西阡下柳塢,東陌繞荷塘。

    姻親骨肉舍,煙火遙相望。太守政如水,長官貪似狼。

    征輸一云畢,任爾自存亡。我昔造其室,羽儀鸞鶴翔。

    交橫碧流上,竹映琴書床。出語無近俗,堯舜禹武湯。

    問今天子少,誰人為棟梁。我曰天子圣,晉公提紀綱。

    聯(lián)兵數(shù)十萬,附海正誅滄。

    謂言大義不小義,取易卷席如探囊。

    犀甲吳兵斗弓弩,蛇矛燕戟馳鋒芒。

    豈知三載凡百戰(zhàn),鉤車不得望其墻。

    答云此山外,有事同胡羌。誰將國伐叛,話與釣魚郎。

    溪南重回首,一徑出修篁。爾來十三歲,斯人未曾忘。

    往往自撫己,淚下神蒼茫。御史詔分洛,舉趾何猖狂。

    闕下諫官業(yè),拜疏無文章。尋僧解憂夢,乞酒緩愁腸。

    豈為妻子計,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

    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nóng)桑。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

    江郡雨初霽,刀好截秋光。池邊成獨酌,擁鼻菊枝香。

    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壽無疆。

    《張好好詩》并序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來樂籍中。后一歲,公移鎮(zhèn)宣城,復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師,以雙鬟納之。后二歲,于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

    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鳳生尾,丹葉蓮含跗。

    高閣倚天半,章江聯(lián)碧虛。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

    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吳娃起引贊,低徊映長裾。

    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

    繁弦迸關紐,塞管裂圓蘆。眾音不能逐,裊裊穿云衢。

    主公再三嘆,謂言天下殊。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

    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東湖。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為疏。

    玉質隨月滿,艷態(tài)逐春舒。絳唇漸輕巧,云步轉虛徐。

    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霜凋謝樓樹,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塵土,樽前極歡娛。飄然集仙客,諷賦欺相如。

    聘之碧瑤佩,載以紫云車。洞閉水聲遠,月高蟾影孤。

    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洛陽重相見,婥婥為當壚。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

    門館慟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

    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

    作品風格

    文風

    杜牧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張凡為文義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wèi),對作品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diào)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fā)”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

    風格

    時政之作,感時傷世,憂國憂民;抒情小詩,風格清麗,畫面鮮艷,意境深遠。

    歷史典故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舉行了這樣一次競渡活動。那天,兩岸圍觀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沒有找到一個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

    《 唐摭言·公薦》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力薦

    當時,崔郾侍郎奉命到東都洛陽主持進士科考試,百官公卿都到城門外擺好酒席餞行,車輛之勝,官員之多,舉世罕見。此時吳武陵——他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學博士,也騎著一頭老毛驢過來湊熱鬧。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興,聽說吳老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過來了,非常吃驚,連忙離席前來迎接。吳老看見崔郾,把他拉到一邊,拍著崔郾的肩膀說:你擔負此任,乃是眾望所歸。我老了,不能為朝廷排憂解難了,不如為你推薦一個賢士。前些日子,我偶然發(fā)現(xiàn)一些太學生情緒激昂地討論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來是這次要參加考試的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這篇文章寫得真好,這個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萬機,恐怕沒有閑暇去瀏覽這篇文章,不如讓我為你誦讀一下。 說到這里,吳老就字正腔圓地、搖頭晃腦地把《阿房宮賦》讀了起來。崔郾也是一個有品味的知識分子,聽后也稱贊不已。吳武陵乘熱打鐵,要求崔郾在接下來的考試中把杜牧評為狀元。崔郾面露難色,推辭道:狀元已經(jīng)被他人預定了。吳老窮追不舍,大聲說道:如果真得當不了狀元,就退一步,讓他以第五名進士及第。崔郾還在躊躇猶豫,吳老倚老賣老地說:如果還不行的話,就把這篇賦還給我,看有沒有比這寫得更好的賦。崔郾迫不得已,只好滿口答應,然后目送吳老離開。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問吳博士來做什么。崔郾回答說,吳老推薦了一個人為第五名進士。酒客連忙追問是誰,崔侍郎回答說是“杜牧”。旁邊立刻有人接茬說:聽說過杜牧這人,才氣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節(jié),喜歡煙花風月,好出入娛樂場所。崔侍郎為難地說:我已經(jīng)答應吳博士了。即使杜牧是個屠夫或賣酒的小販子,我也不會改變了。

    崔侍郎重然諾,講誠信是好事,不過他以這種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在考試前就如此輕易地決定眾多考生的命運,還是讓人對這樣的考試產(chǎn)生懷疑,那里究竟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黑幕呢?不過,杜牧終究沒有辜負吳武陵,也沒有辱沒崔侍郎。大和二年(828),杜牧在洛陽高中進士,感到無限榮光。若干年后,唐代進士便以杜牧為榮了。

    由吳老這樣的清流賞識推薦而進士及第,杜牧認為這是一種極大的榮耀;拾窆己螅x詩一首來表達自己的喜悅:“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卻把春色入關來!狈虐竦臅r候,洛陽的花兒還未綻開。三十三名中舉的進士騎著高頭大馬得意洋洋地行在街上進,他們要去參加各種慶;顒樱鱿鞣N酒會宴席,喝著秦地的美酒,心情舒暢,滿面春風,好像春色也被他們帶進了長安。

    三十三人,就是這次進士及第的全部人數(shù),大致相當如今全國高考各省文科狀元的人數(shù),這個數(shù)目在唐代還是偏高的。唐朝前期,及第人數(shù)一般是十七到十九名,中唐以后才上升到三十名左右。據(jù)說唐朝二百九十年間,進士共有六千四百二十七人,平均每年二十二人。人數(shù)少,所以能一朝成名天下知,如張籍《喜王起侍郎放榜》。

    詩人很惆悵

    東風節(jié)氣近清明,車馬爭來滿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萬里盡傳名。

    這個春天是屬于杜牧的。他正月參加考試,二月登第,閏三月又應制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以第四等及第,隨即授官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wèi)兵曹參軍。二十多歲的杜牧畢竟年輕,接連碰到這樣的喜事,無法抑制心中的喜悅,笑得連嘴都合不攏了。按照慣例,新科進士要到曲江游耍!扒疂M花千樹”,它是當時最熱鬧的場所,尤其在春天時候,通常是摩肩接踵。晚唐詩人姚合曾大發(fā)感慨,要想到曲江從容賞花,非得日薄西山的時候才行,不過到那時,花兒被人看了一天,精神也已萎靡不振,色彩暗淡:

    江頭數(shù)頃杏花開,車馬爭先盡此來。欲待無人連夜看,黃昏樹樹滿塵埃。這時的杜牧,顧盼生輝,一舉手,一投足,都才情萬種。他們一行三五人來到曲江寺院,碰見一位打坐的僧人,攀談起來。僧人便問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報上大名,心想“天下誰人不識我”,滿以為僧人會大吃一驚,露出追星族的狂熱。誰知這位僧人面色平靜,木然地追問杜牧從事什么職業(yè)。這讓杜牧分外失落,同行的朋友趕緊把杜牧連中兩元的喜事拿出來夸耀,僧人依然不為所動。詩人很是惆悵,現(xiàn)場賦詩一首:

    家住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覺空門氣味長。

    杜牧究竟是不是吳武陵推薦及第的,這件事很值得懷疑。小杜有封信名為《投知己書》,其中曾向朋友夸耀當年參加進士科考試的情形:“大和二年,小子應進士舉。當其時,先進之士以小生行看可與進,業(yè)可以修,喧而譽之,爭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笨梢姰敃r看好他的人很多。《唐摭言》說酒席上有人反對吳老的薦舉,理由是杜牧不拘細行。其實杜牧不拘細行、風流名聞天下,是在他及第之后,主要在二十六歲到三十六這十余年間,這時他基本上在各方鎮(zhèn)使府中為幕僚,有名氣,有才氣,環(huán)境寬松,有條件充分展示他的風流倜儻。李商隱含蓄地說杜牧“刻意傷春復傷別”,所指的也是這段幕僚生活。估計《唐摭言》中的故事,是依據(jù)杜牧后來的倜儻形象編造出來的。

    幕府生涯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進士及第后八個月,他就奔赴當時的洪州,即王勃寫《滕王閣序》那個地方,開始了他長達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時沈傳師為江西觀察使,辟召杜牧為江西團練巡官。沈家與杜家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學愛好者,對當時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顧,與杜牧的關系也頗為密切。杜牧撰寫《李賀集序》,就是應沈傳師之弟沈述師所請。杜牧經(jīng)常往沈述師家中跑,聽歌賞舞,蹭飯蹭酒,還對沈家中的一個歌女張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對此女子分外珍惜,搶先一步,成全了自己,把她納為小妾,使小杜空有羨漁之情。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陽與張好好不期而遇,此時的張好好已經(jīng)淪落為他鄉(xiāng)之客,以當壚賣酒為生。杜牧感慨萬分,寫了一首五言長篇《張好好詩》。由于情緒飽滿,不僅文筆清秀,而且書法更為飄逸,為杜牧贏得了書法家的美名!缎蜁V》評論道:“(杜)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相表里。”清人葉奕苞《金石錄補》也給于了極高的評價:“牧之書瀟灑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宗伯(董其昌)云:顏、柳以后,若溫飛卿、杜牧之,亦名家也!苯袢怂芤姷降奶瞥孥E少之又少,這幅《張好好詩卷》自然珍貴異常,紙本上有宋徽宗、賈似道、年羹堯、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鑒定印章。當年溥儀皇帝“北狩”之時,倉皇之中還不忘攜帶此卷,后為民國四大公子之一張伯駒個人所有,又捐贈政府,藏于故宮博物院。

    在此期間,小杜另一首與歌女有關詩歌為他博得了盛名,這就是《杜秋娘詩》。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嫵媚動人,能歌善舞,能聯(lián)詩作曲,十五歲時,一曲《金縷衣》就俘虜了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李锜: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锜聽后,把之收為小妾,讓她度過一段甜蜜時光。后來李锜起兵對抗朝廷,兵敗被殺,杜秋娘作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宮為奴,繼續(xù)發(fā)揮她的專長,充當歌舞姬。杜秋娘再以這一曲《金縷衣》俘虜了年輕的唐憲宗,被封為秋妃。杜秋娘雖然總是唱同一首歌,但智商很高,經(jīng)常不著痕跡地參與軍國大事,甚得憲宗皇帝寵信。后來宰相李吉甫勸唐憲宗再選天下美女充實后宮,憲宗皇帝自豪地說我有一秋妃足矣。穆宗皇帝即位后,還任命杜秋娘為皇子李湊的保姆。也正是這一任命,讓她卷入權力的角逐中。李湊失勢被廢,杜秋娘也被攆回老家。

    到金陵出差的小杜,看見曾經(jīng)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窮,便提筆寫下了《杜秋娘詩》。據(jù)說這首詩當時膾炙人口,傳唱大江南北,可能是因為大家對這個風云一時的歌女太熟悉了。李商隱與小杜結識后,共寫過兩首給他,一首自謙“高樓風雨敢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稱頌“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另一首起句就是“杜牧司勛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詩》”,可見“小李”也認為這首詩為“小杜”的代表作。

    骰子愛情

    晚唐大詩人杜牧跟著名詩人張祜極為要好。一次,作客淮南的張到官府赴宴時,看到杜也在座。而當時,兩人都愛戀座中一位漂亮的歌妓,于是決定索取骰子用賭輸贏的方式來決定誰有權去繼續(xù)愛戀。以詩作的杰出成就比肩于大詩人老杜杜甫而被后人稱為小杜的杜牧(當然也可稱之為杜郎,如宋人姜夔《揚州慢》中“杜郎俊賞”云云,所指便是杜牧),當下遂開始悠然吟道:

    骰子逡巡裹手拈,無因得見玉纖纖。

    張祜一聽,也不甘示弱地接口續(xù)吟著:

    但須報道金釵落,仿佛還因露指尖。①

    語音剛落,兩人就不覺大笑著,反而把原本賭酒取妓的事兒給忘了。

    這無非只是杜郎香艷生活的一段小小插曲。而自稱“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遣懷》)的小杜,據(jù)《杜牧別傳》記載,在揚州時,由于他的高遠抱負未能如愿,便縱情于聲色之好,所謂“每夕為狹斜游,所至成歡,無不會意”,即是對他這段生活的真切記錄。然而,這眠花宿柳之事一旦多了,自然不能不引起他的上級、時任淮南節(jié)度使后來又成為宰相的牛僧孺的關切。牛暗中叫人收集了大量關于杜郎“狹斜游”的資料,一天下班后把這些資料交給他。杜郎知道這是牛的好意,心中委實感激牛相的不盡關愛,為此他也曾自勵發(fā)憤要有一番作為。但當時社會并不允許他的救世抱負得以實現(xiàn),所以他便又回到了縱情聲色之中。盡管他為人“剛直有奇節(jié)”,②可知他本質上乃是一位極具正義感的詩人。

    后來杜郎以御史官的職銜出任洛陽時,正碰上司徒李愿罷官閑居在家;杜獲悉他家的聲妓之妙為當時第一,而且李又喜歡宴請朝中的名士來附庸風雅。許多在朝做官的也罷,詩人名流也好,沒有不受到邀請而參加宴會的。但李擔心杜這專門視察官員行事優(yōu)劣的御史,一旦臨場會攪亂他家宴會的場面,就不敢邀請他;盡管杜早已是聲明卓著的詩人和社會名流。然而,杜遂通過朋友表明自己并不想為難李,只是希望也能參加他家的盛會而已;李不得已同意了。一到現(xiàn)場,杜郎對著酒菜獨自豪飲,一副旁若無人的神態(tài)。此時,歌妓一百多人已在翩翩起舞了,這使得眾多來客也不由心醉神迷。而杜則獨坐在那里,偶爾也看到有他中意的,便站起來往南面走過去,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忽然他瞪著眼睛注視著前方,接連喝完滿滿三大杯,轉頭問李道:“聽說您家有一個叫紫云英的,不知是哪一位?”李心神不安地指給他看。杜又是一陣子凝視,贊嘆道:“嗯,果然名不虛傳!那就把她送給我好了!崩钜宦,頓時把剛還擔心杜捅婁子的那種憂慮拋到了九霄云外,當即大笑起來,并連連說道:“您要是喜歡,只管將去得了!”說到這里,李笑得連腰都快直不起來了;不明真相的眾聲妓跟著主人的笑聲也都嬌笑了起來。

    不用說,整個宴會就這樣地喧鬧開了。杜郎又接連滿飲了三大杯,然后站起來朗吟道:

    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御史來?

    忽發(fā)狂言驚四座,兩行紅粉一時回!

    吟罷此詩,杜郎這閑宕散逸的神態(tài),在場的一干客人都覺得沒人能趕得上他。

    這說的都還只是杜激揚意氣中的事兒,而下文所說的這樁情事卻是他心中永遠難以消釋的痛。

    紅妝少女

    文宗大和末年(836年),杜憑著侍御史的職銜又到江西宣州出任幕僚。只是他行蹤所到之處,都沒有碰見心中想要找的女子。后來他心想浙江湖州歷代都是著名的州郡,那里不僅風景奇美,尤其是人文薈萃,同時還蘊藏著許多美女,于是他便極想去游歷一番了。況且,當時在任的崔姓刺史又是他所欣賞、并曾予提拔過的;而崔也很明白杜的用意,所以等到杜到來,崔盡其所能地把那些美麗的歌姬舞女提供給杜選擇。但杜凝視一番后,竟一個勁兒地搖頭,并嘆口氣說:“美矣,未盡善也!”崔一聽,也不覺有些失望了,只得豎起耳朵聽他有何高見。杜沉思一下說:“您能不能搞一次水上游玩活動?屆時全州士民都會來觀看,我也出來走走看看,或許能找到心中比較滿意的!

    崔照辦了;顒优e行的當天,來觀看熱鬧的市民真可謂人山人海;熱浪與江水齊飛,心情共紅妝一色。然而,杜仍沒有找到一個使他中意的。就在活動正要收場時,驀然間他發(fā)現(xiàn)在靠岸的船只上,有一個老太太手拉著一位紅妝少女在張望著什么。該少女年紀約摸十來歲,杜火燒火燎地跑過去定睛看著,然后他欣喜若狂地喊著:“。∵@可真是國色天香的人兒!以前的無非都只是擺設罷了!”于是他便使人邀請這母女倆到大船中來坐談。她們由于不知要干什么,心中都很害怕。杜郎對老人說:“我并不是現(xiàn)在就要納娶您女兒,我是為以后做準備的!崩咸退畠哼@才放下了剛還懸著的心。而老太太則頗為沉穩(wěn)地問詢:“如果將來失信,那又將怎樣?”杜說:“我用不了十年時間就要來這里擔任地方官的,你就等我十年好了。如果屆時我還不來,那么你就是嫁人,我也決不會責怪你們!”聽罷這話,老太太便答應了;于是杜遂用十分豐厚的禮品下了聘禮,然后高興地同這母女倆作別。

    回到朝廷后,杜心中常常惦念著這湖州女孩,但由于他的官職仍還很低,所以一直未能去成。后來他又做過諸如黃州、池州、睦州等處地方官,但都沒有中意的,心中便越發(fā)想念她了。直到他朋友周墀當上了宰相,杜便一連寫了三封信,要求能調(diào)到湖州任太守。等到宣宗大中三年(849年),終于如愿以償?shù)乃泵ε扇巳ふ耶斈旮営忻思s的那母女倆。然而,此時距離他們初次見面已有14年了。

    那女子終于被找到。手下差役稟告說,對方已經(jīng)出嫁三年了;而且,她也已成了三個小孩的母親。杜郎剎那間便愣住了,許久才醒悟過來的他便急切召見她們來問問這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太太擔心杜會奪走她女兒似的,就把她三個小外孫也一同帶上了。杜郎傷心而且不無懊惱地問道:“我們不是訂過盟約說好讓你女兒嫁給我嗎?那為什么還反悔把她嫁給了別人?”這老太太鎮(zhèn)定地答道:“老爺,您上次同我們約的可是十年時間;您還說過,如果十年不來,我們便可以出嫁了的。我現(xiàn)在就是按照咱們約定去做的,所以小女出嫁也已三年多了。并且,您請看看,她現(xiàn)都已有了三個孩子。”說到此處,老人便禁不住齊刷刷地流下一大把渾濁的老淚;原本被驚嚇著的美少婦也低著頭跟著默默哭泣。而此時,她們身旁那三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看到大人一哭,就更是使勁地哇哇哭叫開了。

    杜郎心里固然難受之極,但覺得老婦人的話句句在理,遂不覺嘆息道:“您說話也夠耿直了,不過那也確實在理。咳,我也就不再勉強你們什么了。俗話不是也說‘強扭的瓜兒不甜’么?事到如今,我還能說些什么呢?唉!”于是杜郎拿出一份厚禮贈給她們,并親自把她們祖孫三代送出了府衙。

    黯然神傷地回到寓所的杜郎,就再也禁不住地痛哭起來。他感到造化真是弄人,悲傷自己的功業(yè)難以建立,身世尤其令人難以捉摸?迚蚝,他便寫下一首題名為《嘆花》的絕句,來作為這樁使他痛悔交加但又極富哀感頑艷的際遇的記錄。后人知道這事的,也不由深為嗟嘆不已。該詩道是:

    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③

    按:① 《全唐詩》以此詩全屬李群玉,題為《戲贈姬人》;唯文字則頗有異者。 ②具見《唐書》本傳。③ 此從《唐闕史》!拜^”,一作“!保淞x實同;然與杜牧《樊川外集》不同!锻饧贩Q此詩題目一作《悵詩》,其全篇則曰:“自是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風流

    杜牧風流得別具一格,風流得聲名遠播,在繁華的揚州,杜牧的足跡踏遍青樓,宿醉不歸。乃至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護。有一日,杜牧調(diào)任回京,牛僧孺勸他切莫“風情不節(jié)”,并且拿出兵卒們發(fā)回的滿滿一篋平安帖,杜牧見此,又愧又羞。正是“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字詞之間,滿是艷情。杜牧的風流軼事,與他的才華一樣,傳之于世。

    杜牧最為膾炙人口的詩作,是詠史與七絕。杜牧的詠史,充滿著幽默與調(diào)侃,飽含借古鑒今之意。游經(jīng)赤壁,他說,假如周瑜借不到東風,則會是“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反常人思維,給人以全新的視角。過華清宮,想起當年楊貴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小中見大,雖未出現(xiàn)唐明皇半個字,卻點出當年安史之亂的個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是,杜牧聽出來了,那是什么樣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國之音,若照這樣下去,大唐亡國也指日可待了。杜牧詠史是表,諷今才為其里。

    杜牧臨死之時,心知大限將至,自撰墓志銘,但這篇短文寫得卻是平實無奇,絲毫不顯文豪手筆。據(jù)《新唐書》載,墓志銘寫就,杜牧閉門在家,搜羅生前文章,對火焚之,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蛟S,在外人看來,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強作笑顏、把酒盡興的背后,卻是不欲示人的悲涼吧?

    人物評價

    杜牧看到唐帝國的種種內(nèi)憂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為。他讀書注意“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善于論兵,作《愿十六衛(wèi)》、《罪言》、《戰(zhàn)論》、

    《守論》,又注《孫子》。任地方官時也給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現(xiàn)了一定的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鎮(zhèn)壓滄州抗命的藩鎮(zhèn),他寫了《感懷詩》,慨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急征厚斂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為國家作一點事!犊S獨酌》一詩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豈為妻子計,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nóng)桑!庇秩纭逗愉摇芬辉姡涸d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自發(fā)丹心盡漢臣。惟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詩人通過河湟無力收復的事件,對朝政的昏亂和國勢的衰微,表示無限的憂憤。這個時候,朝廷里連元載這樣曾經(jīng)想到收復河湟的人也沒有了。盡管河湟的人民還在戎服下面懷著系念祖國的丹心,但是,舉國上下卻以麻木不仁、醉生夢死的態(tài)度來聽取從河湟涼州傳來的歌舞。他的《華清宮詩》:“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鄉(xiāng)”,也和這詩后兩句具有同樣沉痛的心情。《早雁》一詩則用比興的手法,以雁象征邊地人民: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shù)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驚飛四散的哀鴻,象征在回紇侵略蹂躪下逃回祖國的邊地人民。詩中既表現(xiàn)了對難民的體貼同情,也暗示統(tǒng)治者對他們的漠不關心,“仙掌”、“長門”,并非泛泛的修詞設色,“豈逐春風”也不僅僅是寫鴻雁秋來春返的自然現(xiàn)象。這兩首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現(xiàn)實背景,和白居易《縛戎人》、《西涼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體,寫得更簡練渾括。

    他的詠史詩也很著名。有的詩是借歷史題材諷刺統(tǒng)治者的驕奢荒淫。如《過華清宮三絕句》中的兩首: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shù)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詩里通過人們所熟知的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諷刺了晚唐帝王們的荒淫享樂。其創(chuàng)作意圖和他不滿“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而作《阿房宮賦》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些詠史作品,則帶有較為明顯的史論特色。如《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薄稙踅ぁ吩姡骸敖瓥|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都是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fā)表獨創(chuàng)的議論。他這種論史絕句的形式,后來頗為許多文人所仿效。

    杜牧的抒情寫景的七言絕句,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江南春》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泊秦淮》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

    這些詩詞采清麗,畫面鮮明,風調(diào)悠揚,可以看出他才氣的俊爽與思致的活潑。前兩首在寫景中還流露出對時事的憂傷。但他的詩中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詩帶有濃厚的個人潦倒失意的感傷情調(diào),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懷》、《贈別》、《嘆花》等詩,更是專寫征歌狎妓的頹放糜爛生活。飲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風氣,杜牧的這類詩更為后代無行的文人們所稱道。這些作品無疑是他詩中的糟粕。 杜牧作詩是比較重視思想內(nèi)容的。他認為文章應“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wèi)”(《 答莊充書》)他很推崇李杜,說“李杜泛浩浩”,“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他的《李賀歌詩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賀歌詩是“騷之苗裔”,同時也指出他缺乏《離騷》那種“言及君臣理亂”,“有以激發(fā)人意”的思理。他說自己的創(chuàng)作是 “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獻詩啟》)。這些話,可以看出他在詩歌理論上的主張和創(chuàng)作上的積極追求。但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他那些以華麗詞藻寫頹放享樂生活的詩,顯然和“不務奇麗,不涉習俗”的主張是自相矛盾的。

    后世紀念

    首屆2012清明公祭杜牧大典

    2012年4月1日,“首屆2012清明公祭杜牧大典”活動在杏花村吟詩臺隆重舉行。杜氏后裔、池州大中小學校學生、景區(qū)游客及社會各界人士共3000余人參加了這次公祭杜牧大典。

    杏花村景區(qū)吟詩臺廣場豎起了4米高的杜牧像,擺起了香案、貢品。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公祭活動拉開帷幕,池州杜氏后裔、池州學院代表先后上臺發(fā)言和朗誦《清明》詩,社會各界代表分別向杜公像敬香。

    杏花村第二屆公祭杜牧大典

    2013年3月31日上午,杏花村第二屆公祭杜牧大典暨‘把酒清明祭先靈’詩歌朗誦活動舉行。

    池州杜氏宗族后裔、池州學院代表、池州杏花村小學代表以及關心支持杏花村的社會各界人士數(shù)百人齊聚杏花村坊,舉行了莊嚴肅穆的公祭儀式。公祭結束后,開展了“把酒清明祭先靈”詩歌朗誦比賽。

    杜牧墓

    《咸寧縣志·陵墓志》載:“杜牧墓,葬少陵原司馬村先塋,自為墓志。”其墓建國后尚存,在司馬村西南,高約7米,面積約1畝,墓頂有一大樹,60年代平毀。

    名人推薦
    • 陳炯明
      陳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競存,廣東海豐人(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白町村,今屬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聯(lián)安鎮(zhèn)白町村),粵系軍事將領,...
    • 陳玉成
      陳玉成,廣西藤縣人,太平天國著名的軍事家、統(tǒng)帥,少孤,陳玉成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驍勇善戰(zhàn),被封英王。咸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年...
    • 陳軫
      陳軫,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謀士。許多成語,從他而來,比如畫蛇添足、卞莊刺虎。陳軫憑借口舌之利,為齊國擊退楚國大軍。甚至張儀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
    • 杜聿明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漢族,陜西省米脂縣人。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干。1924年6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yè)后在...
    • 獨孤信
      獨孤信(502年-557年),本名獨孤如愿,字期彌頭,鮮卑族,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西魏、北周將領,八柱國之一。獨孤信容貌儀表俊美,善于騎馬射箭...
    • 董鄂妃
      孝獻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清世祖順治帝皇貴妃。滿洲正白旗人,內(nèi)大臣鄂碩之女,大將軍費揚古之姐,順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氏...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