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眾里覓她
董鄂氏,清崇德四年(1639年)出生,董鄂氏是滿洲正白旗人,她的父親鄂碩是正白旗的軍官,順治二年以后,鄂碩隨軍南征,此后的五六年間,都在蘇州、杭州、湖州一帶駐扎,這使得他的女兒自幼受到江南漢族文化的影響和熏染,對女孩兒的一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董鄂氏天資聰慧,好讀史書,精書法,有一種獨(dú)特的風(fēng)韻和文雅書卷氣溫柔而善解人意的女性美,而且悟性極高。
已經(jīng)熟讀經(jīng)史子集的少年天子,又焉能尋覓到知音,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余,順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理由,晉封她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清代歷史上十分罕見。十二月初六日,順治帝還為董鄂氏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并頒詔大赦天下,在大清近300年的歷史上,因為冊立皇后妃嬪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這一年順治19歲,董鄂氏18歲。中國第一歷史檔案庫中保存了冊立董鄂氏為皇貴妃的《詔書》。按常規(guī),皇帝只有在冊立皇后的大禮上,才會頒布詔書公告天下。董鄂氏享受到這種特殊禮遇,表明她得到了順治不同尋常的寵愛。
子以母貴
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順治歡喜至極,為此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賀(皇四子出生時諸王、貝勒、貝子、公及首輔大臣都紛紛獻(xiàn)上馬匹、緞帛以慶賀皇帝第一子出生之喜)。舉行頒布皇第一子誕生詔書的隆重慶典,之后更是大赦天下(在清一代因為皇子出生而大赦天下的唯有皇太極的皇八子以及順治的第一子),大有冊封太子之意。
皇四子出生時順治頒行天下的大赦詔書:奉天承運(yùn)皇帝詔曰:自古帝王繼統(tǒng)立極,撫有四海,必永綿歷祚,垂裕無疆。是以衍慶發(fā)祥,聿隆胤嗣。朕以涼德纘承大寶,十有四年。茲荷皇天眷佑,祖考貽庥,于十月初七日,第一子生,系皇貴妃出。上副圣母慈育之心,下慰臣民愛戴之悃,特頒肆赦,用廣仁恩。
然而這個孩子生下不過數(shù)月就夭折了,順治下令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這已經(jīng)是超越祖制了,喪葬規(guī)格逾制,為他修建了高規(guī)模園寢,并親筆寫下《皇清和碩榮親王壙志》,抒發(fā)對皇四子的寵愛和痛惜之情:“制曰:和碩榮親王,朕之第一子也。生于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御天于順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蓋生數(shù)月云。爰稽典禮,追封和碩榮親王……嗚呼!朕乘乾御物,敕天之命,朝夕祗懼,思祖宗之付托,冀胤嗣之發(fā)祥。惟爾誕育,克應(yīng)休禛。方思成立有期,詎意厥齡不永!興言鞠育,深軫朕懷……”
母儀之度
孝獻(xiàn)皇后天性仁愛,撫養(yǎng)宗室之女慈愛不遜于自己親生的女兒,每次順治看奏折時,有重要的內(nèi)容,草草看過后,就隨手扔在一邊了,董鄂妃提醒他應(yīng)該仔細(xì)看,不能忽視;每當(dāng)順治要和她同閱奏章時,她又連忙拜謝,并解釋說:后宮不能干政。每當(dāng)順治下朝后,她總是親自安排飲食,斟酒勸飯,問寒問暖;每當(dāng)順治批閱奏章至夜分,她總是毫無例外地為其展卷研磨,侍奉湯茶。順治每次聽翰林院的官員們講課結(jié)束后,回到寢宮時,她一定會打聽講課的內(nèi)容,他也會再給她講一遍,順治每次講給她聽的時候,她都非常高興。他們的真摯感情,并非卿卿她她的小夫妻,而在于理性的相互促進(jìn)。董鄂妃時常陪伴在順治的身邊。更難得的是,她時常勸說順治,處理政務(wù)要服人心,審判案件要慎重。連宮女太監(jiān)犯錯誤時,董鄂妃也往往為他們說情。董鄂妃向來不信佛教,順治有時用一些禪宗經(jīng)典來告訴她,而且為她解釋《心經(jīng)》的深層含義。因此成了她推崇尊敬的至寶。專心研習(xí)禪學(xué)。參悟探究“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每次遇見順治,就總舉出這句話:順治每次都笑而不答。董鄂妃因為長期患病,不能純一參悟,
撫今追昔
自從皇后去世后,內(nèi)政事務(wù)堆積,都等著皇帝來處理,每次做事就更加懷念皇后,悲傷不能自已。又感嘆皇帝和她伉儷之緣,卻不能一起走完人生!≈挥许樦蔚垡粋人,撫今追昔,雖然順治帝說不出心中悲傷,悲痛卻常常來襲!m中庶務(wù)以前都是皇貴妃董鄂氏來處理的,盡心檢查審核,沒有不恰當(dāng)?shù)。雖然位在皇后之下(董鄂氏時為皇貴妃,只比皇后低一級,而高于諸妃之上。其次皇貴妃有副后之稱,而且董鄂氏實權(quán)長期與孝惠后并存),但是董鄂氏卻是盡到了皇后的職責(zé)了。其次因有孝惠章皇后在,所以董鄂氏才沒有做到皇后的中宮桂冠。董鄂氏自已嚴(yán)謹(jǐn)恪守,熱心地輔助內(nèi)務(wù),殫精竭力,無微不至,各項事務(wù)都非常勤勉努力。董鄂氏大約病了三年,雖然身體虛弱,面容憔悴,仍然時而勉勵安慰順治說:”沒有大礙,諸事仍然都很齊備!岸Y數(shù)上也沒有任何懈怠,董鄂氏都是始終如一。侍奉孝惠章皇后更恪盡謙和恭敬,像母親一樣對待她,孝惠章皇后更是把她當(dāng)作姐姐。順治十四年冬,順治帝去南苑,孝莊皇太后身體不適,董鄂氏都朝夕侍奉,廢寢忘食,她在天帝壇為孝莊皇太后祈禱,隨即到南苑去探望,孝惠章皇后卻無一句話詢問,也沒有派人來問安。這樣順治帝以孝惠章皇后有違孝道,讓群臣廷議廢處孝惠章皇后之位,另立董鄂氏為皇后。董鄂氏長跪在順治帝面前,磕頭請辭后位,求順治帝不可廢孝惠章皇后之位。
身后殊榮
順治帝先后冊立兩位皇后。一位是他母親的侄女博爾濟(jì)吉特氏,后降為側(cè)妃。另一位就是孝惠章皇后,博爾濟(jì)吉特氏,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為妃。六月,冊為皇后。
帝王雖然后宮佳麗無數(shù),但是真正讓順治視為紅顏知己還是董鄂氏,順治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鐘情,至死不渝。董鄂氏原本體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殤,這種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佳人董鄂氏香消玉殞,病逝于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順治哀痛至極,他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dá)對愛妃的哀悼,董鄂氏臨終前曾囑咐:“帝,臣妾去世后,禁裝金玉之物,謹(jǐn)以妃禮。。!边未說完便亡,順治帝仍以皇后規(guī)格禮葬。
董鄂氏崩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順治皇帝諭禮部:“皇貴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諭旨:‘皇貴妃佐理內(nèi)政有年,淑德彰聞,宮闈式化。倏爾薨逝,予心深為痛悼,宜追封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諭,特追封,加之謚號,謚曰‘孝獻(xiàn)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其應(yīng)行典禮,爾部詳察,速議具奏!痹诙Y臣們擬議謚號時,“先擬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猶以無‘天’‘圣’二字為歉”。順治欲將太監(jiān)、宮女30名悉行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勸阻。董鄂氏薨逝后,順治為其輟朝四個月,按照禮制,皇后去世輟朝時間也僅僅是五天,為皇貴妃去世而這樣的輟朝時間在整個清朝歷史上都是無法被超越的。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孝獻(xiàn)端敬皇后董鄂氏的梓宮從皇宮奉移到景山觀德殿暫安,抬梓宮的都是滿洲八旗二、三品大臣。這在有清一代,不僅皇貴妃喪事中絕無僅有,就是皇帝、太后喪事中也未見過。孝獻(xiàn)端敬皇后董鄂氏的梓宮移到景山以后,順治為她舉辦了大規(guī)模的水陸道場,請108名僧人誦經(jīng)祈福超度亡魂。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將孝獻(xiàn)端敬皇后董鄂氏的遺體連同梓宮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舉火。一起燒掉的還有兩座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宮殿(冥宅),連同里面的珍貴陳設(shè)。十月初八日,順治皇帝第五次親臨壽椿殿,為后斷七。當(dāng)年十一月,順治皇帝以董鄂氏的遺愿,下令停止下年秋決。
清制中平時皇帝批奏章用朱筆,遇有國喪改用藍(lán)筆,過27天后,再用朱筆。而孝獻(xiàn)端敬皇后董鄂氏之喪,順治帝用藍(lán)筆批奏章,從八月到十二月,竟長達(dá)4個月之久。順治帝讓學(xué)士撰擬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后由張宸具稿,“皇上閱之,亦為墮淚”。為了彰顯孝獻(xiàn)端敬皇后董鄂氏的賢德、美言、嘉行,順治命大學(xué)士金之俊撰寫董鄂氏傳,又令內(nèi)閣學(xué)士胡兆龍、王熙編寫董鄂氏語錄。順治親自動筆,飽含深情地撰寫了《孝獻(xiàn)皇后行狀》,以大量的追悼孝獻(xiàn)端敬皇后董鄂氏的《御制哀冊》、《御制行狀》的具體實例,展現(xiàn)了孝獻(xiàn)端敬皇后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賢德,洋洋達(dá)四千言,內(nèi)容十分豐富。按:《上?h志·文苑傳》:“宸字青琱,博學(xué)工詩文,由諸生入太學(xué),選中書舍人。時端敬皇后賓天,上命詞臣擬撰祭文,三奏草而上不懌。最后屬宸云云。尋遷兵部督捕主事。
順治皇帝經(jīng)過失子、失妻幾次變故,身心遭到了極大的傷害,在孝獻(xiàn)端敬皇后董鄂氏薨逝后僅半年,順治帝染上當(dāng)時的不治之癥——天花。當(dāng)時正直元旦,無論宮中與民間都張燈結(jié)彩準(zhǔn)備歡度新年,就在這時皇帝病重的消息從宮中傳出,朝廷傳諭全國“毋抄豆、毋點(diǎn)燈、毋潑水”,并頒布大赦令,可惜并無收效。在欽定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即位、口述遺詔后,順治皇帝于正月初七日半夜崩于養(yǎng)心殿,時年二十四歲。清康熙二年,孝獻(xiàn)端敬皇后董鄂氏、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一起與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合葬于清東陵中的孝陵。在清東陵中順治的地宮是惟一 沒有被盜過的,她與他在身后的確得到了長久的寧靜。
身世之爭
董鄂妃的身世有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就是正史說,第二種是秦淮八艷之董小宛說,第三種是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福晉說。順治帝與董鄂妃之事,歷來為世人所矚目。辛亥革命后,董鄂妃的來歷問題,又引起人們的議論,先曾說她是明末名妓董小宛,后又認(rèn)為她本順治弟媳、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福晉。前一種說法屬于誤解,較快得到澄清,后一種意見則綿延不絕,流傳至今。現(xiàn)許多影視,小說都沿用重要這一意見。這也是董鄂妃在清初風(fēng)云人物中占三大疑案之一。
董小宛說《清宮演義》、《清宮十三朝》、《武俠董小宛》等小說電視劇,均將孝獻(xiàn)皇后董鄂妃說成是秦淮八艷董小宛。簡要情節(jié)是:清軍統(tǒng)帥洪承疇本是好色之徒,早聞“秦淮八艷”(馬湘蘭、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顧眉生、寇白門、陳圓圓)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時,果然生獲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圖霸占,無奈小宛誓死不從。洪無計可施,最后不得已,于順治二年(1645)將小宛獻(xiàn)入皇宮,遂成為順治帝寵妃。也有說小宛是豫親王多鐸俘獲,送入宮中的。
董小宛,歷史上確有其人,名白,字青蓮,生于明朝天啟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禎十五年(1642),19歲的董小宛從良,嫁給了比她大14歲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為妾。二人感情真摯,相敬如賓。戰(zhàn)亂中,夫妻二人顛沛流離,相依為命達(dá)9年之久。于順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時年28歲,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為什么將與董鄂妃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為她們倆的姓中都有一個“董”字,一些文人在編寫野史時,為了使情節(jié)離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對清朝皇帝的故意中傷,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術(shù),將董小宛說成是董鄂妃了。其實,董鄂妃的“董”是滿語譯音,“董鄂”也有譯為“棟鄂”、“東古”、“冬古”、“東果”的。
襄親王福晉說《孝莊秘史》、《少年天子》等電視劇,都認(rèn)為董鄂妃原是襄親王的福晉,后被順治帝納入宮中,成為寵妃。襄親王,博穆博果爾,清太宗皇太極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時,其生母是懿靖大貴妃博爾濟(jì)吉特氏娜木鐘,順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冊封為和碩襄親王,當(dāng)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僅15歲。
順治帝幼年即位,母親孝莊文皇后對他管教極嚴(yán),加之朝廷大權(quán)長期由叔叔多爾袞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莊文皇后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將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部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博爾濟(jì)吉特氏立為皇后。這位小皇后從小嬌生慣養(yǎng),尖酸刻薄,并不能體諒順治帝的苦衷,常常與順治帝發(fā)生口角,小兩口的感情并不和諧。因此,順治帝覺得事事皆不順心,內(nèi)心很是苦悶。因為弟媳董鄂妃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妃的丈夫時常領(lǐng)兵出征,也對順治帝產(chǎn)生了好感。兩個情誼相投的人迅速墜入了情網(wǎng)!稅坌掠X羅宗譜》襄親王福晉是科爾沁博爾濟(jì)吉特氏,和碩達(dá)爾漢巴圖魯親王滿珠習(xí)禮之女,所以孝獻(xiàn)皇后絕對不是襄親王福晉
湯若望記載關(guān)于董鄂妃的來歷,官修史書一概避而不談,唯有《湯若望傳》提供了下述線索: “1658年(順治十五年)皇帝遭遇一酷烈打擊。第三位皇后(董鄂妃)所生之子,原定為皇位繼承者的,于產(chǎn)后不久,即行薨逝,而這位太子的母后不久崩殂!
《湯若望傳》中還有一段湯若望的回憶:
順治皇帝對于一位滿籍軍人(有學(xué)者認(rèn)為是某個一品或一品以下武職官員)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dāng)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于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于是乃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实鬯旒磳⑦@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這位貴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產(chǎn)一子,是皇帝要規(guī)定他為將來的皇太子的。但是數(shù)星期后,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
福臨共有8個皇子,除玄燁外,在7個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寧、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慮。這樣只剩下皇長子鈕鈕和皇四子。鈕鈕生于順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殤于順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雖也是早殤,但不是殤于順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過貴妃,因此,鈕鈕和巴氏不可能是湯若望所說的皇子和那位貴妃。那么只剩下皇四子。該子生于順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殤于順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貴妃董鄂氏,即后來的孝獻(xiàn)皇后。董鄂妃病逝于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來,湯若望所說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貴妃董鄂氏。
但這里有兩個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湯若望所說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貴妃,而不是貴妃。
但是順治朝期間又并未設(shè)貴妃一職,皇四子也被順治說成是皇太子。
顯然,這里所說的“第三位皇后”與“貴妃”是指同一人,即皇貴妃董鄂氏。她于順治十四年十月生皇四子,順治特為此舉行隆重慶典,稱為“朕第一子”。
董鄂妃18歲入宮,不符合選秀女的年齡,所以她應(yīng)該不是通過選秀女的渠道入宮。而當(dāng)時沒有被選上秀女的少女,一般就嫁人了。所以她很可能是嫁人后才被選入宮。
傳說也罷,猜想也好,最后歸于一致的認(rèn)識就是,這位董鄂妃不但姿容才華出眾,而且品行清麗脫俗,善解人意,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在佳麗三千的后宮中贏得了順治帝所有的愛情,并至死不渝。
家族成員
丈夫: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帝)父親:鄂碩(內(nèi)大臣)后因皇貴妃的緣故封三等候,追贈一等侯弟弟:費(fèi)揚(yáng)古,大將軍,一等公(以有勇謀著稱,能征戰(zhàn)又擅長詩詞)子女:順治十四年十初七日(1657年11月12日)誕下一子,順治歡喜至極,大赦天下,不料未過數(shù)月即次年正月二十四日(1658年2月25日)便夭折,追封榮親王,喪葬逾制,順治為愛子親寫墓志銘。族妹:貞妃董鄂氏,一等阿達(dá)哈哈番巴度的女兒。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以身殉世祖死。軼事典故
世祖所最寵愛者為董妃,美而賢,聰慧能文。有一漢人記其事者,謂妃時進(jìn)規(guī)諫,請帝凡朝臣章奏,皆一一親覽。又勸帝崇尚儉德,宮中宴會只須飲饌適口,不必太豐。帝自言每日臨寢之時,妃必親查室內(nèi)勢度而調(diào)適之。薨時年甚少,帝悲感不能自解,親作碑文,記妃德行。
其中言帝常命妃陪宴,妃恒不愿,勸帝出與大臣共之。其勸帝親賢勤政類如此。由此亦可見當(dāng)時朝廷禮節(jié)尚簡略,上下情意相親,不似后此之尊卑懸絕也。蓋初入關(guān)時,猶存滿洲舊風(fēng),其后則一切如漢人之制度矣。
專家評價
世祖雖有過情,董鄂卻無敗度。后其弟費(fèi)揚(yáng)古有名績于康熙朝,讀袁隨園《撫遠(yuǎn)大將軍費(fèi)襄壯公傳》,筆墨飛舞,令人向往。世祖之于董鄂,事雖過中,不失為鐘情佳話,彌可存也。
愛好佛教
董鄂妃向來崇信佛教,順治有時用一些禪宗經(jīng)典來告訴她,而且為她解釋《心經(jīng)》的深層含義。因此成了她推崇尊敬的至寶。專心研習(xí)禪學(xué)。參悟探究“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每次遇見順治,就總舉出這句話:順治每次都笑而不答。董鄂妃因為長期患病,不能純一參悟,董鄂妃再次舉出這句話,順治用這句話回答她,她才有所醒悟。所以她崩時,言語舉動絲毫不亂,端坐在那里念佛號,長長地出氣就坐化了(佛教稱人死亡:圓寂,坐化等),顏色面目都很安詳端整,和平日沒有什么兩樣。足以見董鄂妃對佛法并專心研習(xí)禪理的誠意。
相關(guān)文獻(xiàn)
獻(xiàn)字謚號
“獻(xiàn)”字謚號: “聰明睿智曰獻(xiàn) ,智哲有圣曰獻(xiàn),博聞多能曰獻(xiàn);惠而內(nèi)德曰獻(xiàn),” 。
另史料記載 《端敬皇后行狀》:“后幼聰穎過人”、“所誦《四書》及《易》,已卒業(yè)。習(xí)書未久,天資聰慧,遂精書法。贊助朕躬 。 去我十臣之佐,邑姜之后何人?
賢妃冊文
冊立董鄂氏為賢妃曰:【奉圣母皇太后口諭。內(nèi)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性姿敏慧。軌度端和。克佐壸儀。立為賢妃。(《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三順治十三年八月至九月》記載)
皇貴妃冊文
冊立董鄂氏為皇貴妃賜之冊寶冊文曰:【朕惟乾行翼贊。必資內(nèi)職之良坤教弼成。式重淑媛之選。爰彰彝典特沛隆恩。咨爾董鄂氏、敏慧夙成。謙恭有度。椒涂敷秀。弘昭四德之修。蘭殿承芬。允佐二南之化。茲仰承懿命立爾為皇貴妃。錫之冊寶。其尚只勤夙夜。衍慶家邦。雍和鐘麟趾之祥。貞肅助雞鳴之理。欽哉!
冊封董鄂氏頒布天下的詔書:【奉天承運(yùn)皇帝詔曰 :帝王臨御天下。慶賞刑威、雖當(dāng)并用。然吉祥茂集之時。尤宜推恩肆赦。敬迓天庥。朕遵圣母皇太后諭上□日。思佐宮闈之化。爰慎賢淑之求。于初六日、冊封內(nèi)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為皇貴妃。贊理得人。群情悅豫。逢茲慶典。恩赦特頒。
追封皇后冊文
追封皇貴妃董鄂氏為孝獻(xiàn)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錫之冊寶。冊文曰。朕惟治隆內(nèi)則。史稱淑德之祥;忌顚m。詩誦徽音之嗣。歷稽往牒咸有嘉謨。若夫睿質(zhì)夙昭、允協(xié)符于坤極榮名未備、宜追錫于瑤編。爰展哀悰。以彰惠問。爾皇貴妃董鄂氏、肅雍德茂淑慎性成?肆羁巳。安貞葉吉。惟勤惟儉。靜正垂儀。孝養(yǎng)孔虔、愉婉順慈闈之志。恪共彌劭、贊襄端椒寢之風(fēng)。方期永式于璇房。詎意俄升夫仙馭。凡茲九宇、同深月掩之驚。矧余一人、益重鑒亡之痛。嗟掖庭之失助。傷令范之云遐。露泫風(fēng)回、感凄清于素節(jié)。幃虛殿迥、悵窅邈于云程。不褒琬琰之章、曷著珩璜之度。是以慈懷殷眷。懿命重申。朕仰奉德音。特隆殊典。追封為皇后。錫之玉冊玉寶。載加顯號用表遺徽。謚曰孝獻(xiàn)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嗚呼。彤史徒馨恫音容之遂隔。丹綸用賁顧褕翟而增悲。榮哀之禮斯崇軫悼之思逾切。弘茲寵制。貽厥芳型寶文曰孝獻(xiàn)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之寶。
順治在孝獻(xiàn)皇后喪禮中欲行期年之禮下的諭旨
端敬皇后在日。奉事皇太后、克盡孝道。贊助朕躬、裨益良多。爰遵懿命、追封加謚。一切喪祭典禮、悉從優(yōu)厚。凡以仰紓皇太后眷悼慈衷。辰朕惓切之懷。并申諸王臣民悲傷感慕之誠!緮(shù)月以來、辦理喪儀。諸凡吉典、皆暫停止】。朕念諸王臣民哀思未已。是以駐蹕南苑。間幸郊原。聊自寬解。以慰臣民!窘褚褦(shù)月。尚守服制。吉事概未舉行】。臣民咸有慘然未舒之色。朕心反未慊然。今朕在宮中、仍行【期年之禮】外。其郊、廟、視朝、慶賀、諸大典禮。俱著照舊舉行。諸王以下、至軍民人等、凡吉慶等事、亦照常行。爾部即行傳諭。
史籍記載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
藝術(shù)形象
文學(xué)形象
網(wǎng)絡(luò)小說
《大清皇后》作者:藍(lán)姒
《憶君王:庶妃皇后》作者:莞卿
《夢續(xù)三百年》作者:孤單的兔子
《魅惑順治帝》作者:沁甜馨婷
《刻骨銘心——順治與董鄂妃的愛情小說(十二章)》
《云煙深處憶故宮》作者:鳳凰耳語
《傾國傾城》作者:顏月溪
《后宮—傾城淚》作者:淡紫馨然
《重生之董鄂妃》作者:霊露{同書名}作者:漱玉泠然
《穿越傾國董鄂妃》作者:紫嫣傾城
《穿越清朝之董鄂妃》作者:1314軒轅若雪
《清宮淚》作者:夜半夏初涼
《 鳳凰涅磐:美人戲江山》作者:碎心紫淚
《情定大清:迷糊皇妃》作者 :戀戀清成
漫畫
《妃·夕妍雪》作者:食人魚
詩贊
清初名流吳梅村也寫下《清涼山贊佛詩》,記載順治與董鄂妃之事,。
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劇名稱 | 演員 | 劇中名 | 備注 |
---|---|---|---|---|
1974 | 《武俠董小宛》 | 孟麗萍 | 董小宛 | 劇中把董小宛與董鄂妃合并成一人 |
1984 | 《鹿鼎記》 | 高妙思 | - | - |
1987 | 《滿清十三皇朝》 | 吳寧 | 董小宛 | 劇中把董小宛與董鄂妃合并成一人 |
1989 | 《莊妃軼事》 | 高建華 | - | - |
1992 | 《一代皇后大玉兒》 | 戴自華 | - | - |
1993 | 《順治與康熙》 | 潘麗麗 | 董小宛 | 劇中把董小宛與董鄂妃合并成一人 |
1997 | 《康熙情鎖金殿》 | 翁虹 | - | - |
2000 | 《至尊食王》 | 董曉燕 | 董小宛 | 劇中把董小宛與董鄂妃合并成一人 |
2001 | 《康熙王朝》 | 博弘 | - | |
2001 | 《格格要出嫁》 | 倪睿思 | 金蟾格格 | 原型是董鄂妃- |
2003 | 《孝莊秘史》 | 楊紫舒暢 | 董鄂·宛如 | - |
2003 | 《少年天子》 | 霍思燕 | 董鄂·烏云珠 | - |
2005 | 《少年康熙》 | 韓曉 | - | - |
2011 | 《紫禁驚雷》 | 朱璇 | 董鄂·紫薇 | - |
2012 | 《深宮諜影》 | 袁心冉 | - | - |
2012 | 《美人無淚》 | 張雪迎 | 董鄂·宛寧 | - |
2015 | 《多情江山》 | 侯夢瑤 | 董小宛 | 劇中把董小宛與董鄂妃合并成一人 |
2015 | 《大玉兒傳奇》 | 孫婉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