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概要
郭子儀,中國唐代著名軍事家。歷任左衛(wèi)長史、朔方節(jié)度右兵馬使、衛(wèi)尉卿、朔方節(jié)度使、御史大夫、兵部尚書、司空、司徒、太尉、中書令等職。平定安史之亂,大敗吐蕃攻唐。封代國公、汾陽郡王。
人物生平
郭子儀(697—781年7月9日),漢族,祖籍山西太原陽曲,字子儀。公元697年陰歷十二月十二日(一說是中秋節(jié))生于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六尺有余,也就是現(xiàn)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安史之亂爆發(fā)時任朔方節(jié)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后任副元帥率唐軍及回紇等援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qū),郭子儀正確地采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wèi)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三》云:子儀字子儀,華州鄭縣人。以武舉異等補左衛(wèi)長史,累遷朔方節(jié)度右兵馬使。安祿山反,進衛(wèi)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jié)度。以本軍東討,以功加御史大夫。肅宗即位,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載(公元757),進司空,充關內河東副元帥。兩京平,加司徒,封代國公。上元三年(公元762),進封汾陽郡王。廣德元年賜鐵券,圖形凌煙閣。德宗立,攝冢宰,賜號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公元781)薨,年八十五,贈太師,謚忠武。
平定安史
郭子儀的父親郭敬之,歷任綏州、渭州、桂州、壽州、泗州五州刺史。
在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下,他從小愛讀兵書,練武功,無論讀書還是習武都刻苦認真。郭子儀身材魁梧,體魄健壯,相貌秀杰。他不僅武藝高強、陣法嫻熟,而且公正無私,不畏權貴,傳說,他20歲時,在河東(今山西)服役,曾犯過軍紀,按律處斬。在押赴刑場的途中被當時著名詩人李白發(fā)現(xiàn)。李白見他相貌非凡,凜然不懼的樣子,甚感可惜。他認定此人將來一定會大有造化,會成為一個國家的棟梁之才,于是便以自己的官職擔保,救下了這條年輕的性命。郭子儀果然不負所望。參加武舉考試后,便獲高等補左衛(wèi)長史(皇帝禁軍幕府中的幕僚長)之職。因屢立戰(zhàn)功,多次被提升晉職。天寶八年(749年)便出任安塞軍使,拜左衛(wèi)大將軍。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前一年,他已出任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jié)度右兵馬使。
這時由于唐玄宗專寵楊貴妃,不理朝政,政治十分腐敗。他又在邊鎮(zhèn)設10個節(jié)度使共擁兵49萬,而中央禁軍不過12萬人。節(jié)度使后來又兼管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逐漸發(fā)展成割據勢力,終于導致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安祿山和史思明發(fā)動和進行的叛亂戰(zhàn)爭。
安祿山,本姓康,是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南)混血胡人。母親是巫婆。他年少喪父,隨母改嫁到虜族將領安延偃家,因而改姓為安,字祿山。開元初年,安延偃攜帶他投歸了唐朝,在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的部隊里做事。
張守珪見他作戰(zhàn)勇敢又有智謀,就把他收為養(yǎng)子,并推薦給朝廷。天寶元年(742年),御史中丞張利貞到河北采訪,安祿山對他百般諂媚,拿出很多金錢結好張利貞的左右人員作為私恩。張利貞入朝,極稱安祿山有才干,玄宗便任用他為平盧節(jié)度使兼任柳城太守。于是有了入朝奏事的機會。第二年入朝,他的奏對很符合旨意,玄宗很欣賞安祿山辦事干凈利落,于是遷升為驃騎大將軍。第三年,又兼任了范陽節(jié)度使、河北采訪使。
這時朝廷由宰相李林甫專權。安祿山便大肆賄賂他。李林甫嫉恨儒臣因戰(zhàn)功提升,對自己不利,便勸玄宗大批啟用蕃將,因此皇帝對安祿山的寵愛更加牢固。
安祿山大行韜晦之計。他表面上裝作愚蒙不敏以掩蓋其奸詐。天子讓他去見皇太子,他故意不叩拜,左右官員指責他,安祿山說:“臣不識朝廷禮儀,皇太子是何官?”皇帝說:“我百年后將皇位付給他!卑驳撋街x罪說:“臣愚蠢,只知天下有陛下,而不知有太子,罪該萬死!庇谑窃龠蛋。當時楊貴妃得到皇帝的寵幸,安祿山即請求做貴妃的養(yǎng)子,皇帝同意了。他叩拜時,必先叩拜貴妃后叩拜皇帝,皇帝對此感到奇怪,他回答說:“蕃人是先母后父!被实鄯浅8吲d。從此以后安祿山存有朝廷不難對付的心理,令麾下劉駱谷居住在京師,為他窺伺朝廷的動靜。安祿山晚年更加肥胖,腹部松弛到膝蓋,兩只臂膊用力拉牽著腹部才能行走,可在皇帝面前跳起《胡旋舞》,仍然迅疾如風;实劭粗母共空f:“胡兒腹中有何物而這樣大?”安祿山說:“惟有一片赤心!”玄宗于是被他的赤誠所感動。天寶六年又進升為御史大夫,封他的妻子段氏為國夫人。皇帝給安祿山在京師建立府第,讓宦官監(jiān)督工程,告誡他們說:“要好好部署,安祿山的眼孔大,不要令他笑話我!睘樗翊扮U戶,臺觀池沼的華麗都超過了他的身份;实鄣桥R勤政殿,御座的東間特設金雞幛,中置一榻,詔令安祿山坐,來表示對他的恩寵。太子進諫說:“自古以來幄座不是人臣應當享有的,陛下寵愛安祿山過分,必然要驕慢!毙谥萌糌杪劇
當時社會由于長期太平,人民已忘記戰(zhàn)爭,皇帝春秋已高,被受寵的美人牽制封固,李林甫、楊國忠更替把持朝政,綱紀大亂。安祿山估計天下可取,造反的陰謀日益熾盛,每當他經過朝堂龍尾道時,就要向南北側目窺察,好久才離去。
安祿山回到范陽后筑雄武城,擴充兵士,積聚糧食,暗中派遣胡商到各地經商,每年坐收百萬之利,同時為他采購了大量叛亂物資。為了迷惑皇帝,他騙誘契丹各酋長,大排酒宴,酒中放麻藥,待他們喝得酣醉,將其全部斬首,先后殺戮數(shù)千人,將被殺人的耳朵獻到闕下。皇帝不知真情,賞賜給他鐵券(免死牌),進為東平郡王。安祿山還不滿足,又求兼領河東,玄宗遂拜他為云中太守,河東節(jié)度使。他遂兼制3個道,兵力稱雄天下。
安祿山造反的苗頭皇太子和宰相都有察覺。楊國忠屢次上奏說明安祿山的野心,唐玄宗也有些不放心了,楊國忠出主意說:“現(xiàn)在把安祿山召進京來,他若有意造反,怕我們扣留他,肯定不敢來;若無意造反,他就敢來,這叫u2018做賊心虛u2019!碧菩谟X得是個辦法,就下旨召安祿山進京,不幾日,安祿山真的來了,唐玄宗懸著的心也就放下了,他慶幸自己沒有錯怪安祿山,并在華清宮擺宴招待。酒酣之際,安祿山在唐玄宗面前放聲大哭,邊哭邊訴怨道:“臣是蕃人,受人歧視,又沒有一點學問,可是圣明的皇上并不嫌棄,不斷地提拔,我真是感激不盡啊!臣不知什么地方得罪了楊國忠,他一直想要殺掉我,請皇上為我作主啊!”唐玄宗聽了這一番哭訴,更加同情和信任安祿山了,還授給他左仆射的官職。
安祿山從京城出來,惟恐楊國忠有埋伏,疾行出關,以日行300百里的速度返回了自己的范陽老窩。從此,再有人報告說安祿山要造反,唐玄宗就怒氣沖沖地斥責報告人誣陷,還將他綁縛送給安祿山處置。但報告人還是很多,有人拿出了確鑿的證據,唐玄宗才明白了問題的嚴重性。他還是采用楊國忠的計策,降旨召安祿山進京?墒牵@次安祿山稱病推辭了。唐玄宗又施一計,為安祿山的兒子賜婚,要安祿山前來認親,安祿山還是推辭不往。唐玄宗一切都想過來了,可是為時已晚。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奉密旨討楊國忠”為名,召集了諸蕃兵馬15萬人,號稱20萬,日夜兼程,以每天60里的速度長驅南下殺人中原。
初戰(zhàn)告捷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玄宗提拔郭子儀為衛(wèi)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jié)度使。命令他帶領本軍討逆,唐朝的國運幾乎系郭子儀一身之上了。自“貞觀之治”以來,唐朝各地多年未發(fā)生戰(zhàn)爭。在和平環(huán)境里,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軍隊戰(zhàn)斗力銳減,軍備空虛。因此,當叛軍打來的時候,黃河以北24郡的文官武將,有的開城迎敵,有的棄城逃跑,有的被叛軍擒殺。安史叛軍長驅南下,勢如破竹,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么抵抗,很快地就席卷了一大片地區(qū)。在安祿山的放縱下,叛軍每到一個地方,就燒殺擄掠,奸淫婦女,強抽壯丁,殘害百姓,無惡不作,使得淪陷區(qū)廣大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長期沉溺于游樂宴飲的唐玄宗由于對這場叛亂毫無應變的準備,事到臨頭,倉促應戰(zhàn)。他急派封常清、高仙芝去東京洛陽募兵抵抗。但烏合之眾難敵虎狼之師,洛陽很快陷落。玄宗在盛怒之下,處斬了封、高二將。當時的形勢十分嚴重。在這緊急關頭,朔方(唐方鎮(zhèn)名,鎮(zhèn)治在今寧夏靈武西南)節(jié)度右兵馬使郭子儀被升任為朔方節(jié)度使,奉命率兵東討叛軍。
郭子儀立即親赴校場,檢閱三軍,誓師出征。756年四月,朔方軍旗開得勝,一舉收復重鎮(zhèn)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敗叛軍薛忠義,坑其騎兵2000人。接著郭子儀又使別將公孫瓊巖率2000騎兵攻擊馬邑(今山西省朔縣東北),大獲全勝。馬邑的收復使東陘關得以重開,從而打通了朔方軍與太原軍的聯(lián)系,使安祿山下太原,人永濟,夾攻關中之軍事行動無法實現(xiàn)。從而贏得了戰(zhàn)略上的主動權。捷報傳到京城長安,人心稍安,郭子儀以功加御史大夫。
再戰(zhàn)再勝
朝廷命郭子儀回到朔方,補充兵員,從正面戰(zhàn)場出擊叛軍,以圖收復洛陽。郭子儀則認為,必須奪取河北各郡,切斷洛陽與安祿山老窩范陽之間的聯(lián)系,絕其后方供給線,才能有效地打擊叛軍前線的有生力量。這一出擊方向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
經郭子儀的推薦,朝廷任命李光弼(契丹人)為河東節(jié)度使。郭子儀分了1萬軍隊給李光弼,送他出征。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陘口,一連收復7座縣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聞訊,率5萬大軍從西包圍李光弼于常山。雙方展開激戰(zhàn)持續(xù)40多天。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敵眾,被迫困守。只得派人向郭子儀求援。郭子儀急率軍東進,火速馳至常山,與李光弼會合,以10萬官軍,與史思明會戰(zhàn)于九門城(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南,大獲全勝。
三戰(zhàn)三勝
史思明新敗后,又收整了5萬叛軍,退守博陵。博陵是河北重鎮(zhèn),西依叢山峻巖,東臨百匯群川,易守難攻。郭、李兩部久攻不下,郭子儀決定退守常山,采取先疲后打的戰(zhàn)略,轉戰(zhàn)殲敵。史思明求勝心切,采取了追蹤跟進的策略,企圖重創(chuàng)唐軍。“我行亦行,我止亦止”。郭子儀將計就計,親選500精銳騎兵,交相掩護,牽著史思明的叛軍疾速北進。史思明不知是計,一連追了3天3夜,追到唐縣時,才發(fā)現(xiàn)前面只有500騎兵,方知卜當,然而已經人困馬乏。郭子儀乘其疲憊不堪之機,返軍掩殺,大敗史思明于沙河,又打了—個大勝仗。
四戰(zhàn)四勝
安祿山忽聞敗報,心驚膽寒。急忙從洛陽抽調2萬兵馬,派謝希德北上增緩。又發(fā)范陽老巢的精兵萬余人,令牛廷蚧南下助戰(zhàn)。會合5萬叛軍準備卷土重來。
郭子儀這時駐扎恒陽(今河北曲陽),他見賊兵兵鋒甚銳,兵力大增,欲求決戰(zhàn),仍然實行疲敵戰(zhàn)術。加緊修繕防御工事,深溝高壘,嚴陣以待!百\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夜襲其幕”,使5萬叛軍欲戰(zhàn)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傷了敵人的銳氣。特別是郭子儀的擾敵戰(zhàn)術,使叛軍整日提心吊膽,不得安寧,幾乎連休息也做不到了。當叛軍被拖到相當疲勞的程度時,郭子儀對李光弼說:“敵已疲憊,我們即可出戰(zhàn)了。”于是兩位大將在嘉山(今河北定縣)擺開了戰(zhàn)場,布好戰(zhàn)陣,史思明等叛將也列陣而至,一場大戰(zhàn)隨即發(fā)生。郭子儀指揮得當,唐軍奮勇無畏,銳不可當。叛軍士氣低落,陣勢混亂,四處潰逃。史思明見敗局已定,嚇得慌不擇路,墜下戰(zhàn)馬,丟了頭盔,連靴子都跑掉了,光著兩腳,拄著一條斷槍,逃回博陵。他總算撿了一條命。叛軍被斬殺4萬多人,被生擒5000余人,損失戰(zhàn)馬5000余匹。郭子儀指揮官軍乘勝前進,進圍博陵,聲威大振。
嘉山一戰(zhàn),對軍心民心產生極大的影響。河北10多郡,自發(fā)集結武裝,支援和響應官軍,地方軍民紛紛誅殺叛兵叛將,歸迎唐朝。
安祿山丟失河北,則后方交通線被切斷。叛軍將士家在范陽者,都惶惶不安,憂慮后退無路。安祿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恐慌,對他的軍師高尚、嚴莊罵道:“你們叫我反唐,說是萬無一失。現(xiàn)在起兵已經幾個月了,后路被郭子儀切斷,只剩下汴、鄭幾州,進退兩難,萬無一失在哪里?”他和謀士們不得已才考慮出一個放棄洛陽,撤回范陽的計議。
郭子儀在河北的輝煌戰(zhàn)績,扭轉了唐軍倉卒應戰(zhàn)的被動局面,改變了整個戰(zhàn)爭形勢。這時郭子儀提出了堅守潼關,揮軍北上,直搗范陽的方略。如果朝廷采納這個方略,平定安史之亂已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了。但是,在這個至關緊要的時刻,昏庸的唐玄宗卻聽不進郭子儀的正確意見,而對楊國忠的瞎指揮,亂參謀卻言聽計從。結果造成潼關失守。叛軍從困境中得以解脫,使戰(zhàn)局急劇惡化。
當時駐守潼關的哥舒翰是位突厥人。立過許多戰(zhàn)功,擔任過隴右和河西兩鎮(zhèn)的節(jié)度使。此時由于年老多病,已回長安居家休養(yǎng)。安祿山叛軍進逼潼關時,唐玄宗為了借重哥舒翰的威名嚇走敵人,就任命他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由太子李亨掛名),領兵御敵。哥舒翰推辭不準,只得抱病出征,把軍隊駐扎在潼關一帶。他十分清楚,自己帶領的十幾萬唐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并不能打硬仗,守住潼關就不錯了。因此采取以守為攻的穩(wěn)妥之計,潼關守得很好。楊國忠看到哥舒翰兵權在握,怕對自己造成威脅,權勢不保,于是插手哥舒翰的作戰(zhàn)指揮。楊國忠密奏唐玄宗,派使者催促哥舒翰速出潼關,收復陜郡、洛陽。哥舒翰明知這樣蠻干,只能招致失敗,可是又不能違抗圣旨,他失聲痛哭一場后,懷著視死如歸的悲痛心情,領兵出了潼關。在靈寶縣西南中了叛軍的埋伏。幾場苦戰(zhàn)下來,葬送了十幾萬唐軍的性命,哥舒翰被殺,潼關失守。京城長安暴露在叛軍的面前,已經岌岌可危了。
唐玄宗知長安不保,聽信了楊國忠的建議,奔向四川逃跑。第三天,唐玄宗一行走了100多里路,來到馬嵬驛。憤怒的士兵殺死了禍國殃民的楊國忠。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對唐玄宗說:“士兵們殺了楊國忠,不把貴妃正法,他們就無心保駕了!北娕y犯,自己的安危就在片刻之間,于是玄宗不得不忍痛割愛,將楊貴妃賜死。馬嵬驛嘩變平息下來后,唐玄宗繼續(xù)向西南逃難。百姓上路攔駕,請求玄宗留下來率領人民討伐叛賊。玄宗無奈,只得分出2000人馬留給太子李亨,讓他主持軍事,留下來平叛。朔方鎮(zhèn)的留守官員勸李亨稱帝,以便號令全國。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李亨在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縣)即位,是為唐肅宗。
收復兩京
唐朝稱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首都設在西京長安。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叛軍很快攻占了東都洛陽。安祿山看到洛陽宮闕尊雄,心情急欲僭號。第二年正月便僭稱雄武皇帝,國號燕,建元圣武。封他的兒子安慶緒為晉王,安慶和為鄭王。任達奚殉為左相,張通儒為右相,嚴莊為御史大夫,還設置了百官。潼關失守后,安祿山還沒有到長安,士民就逃入山谷,宮嬪哭著散匿逃亡,將相府第之家委棄的寶貨不可計數(shù),不逞之徒成群結隊爭搶財物,一連幾日都搶不完。又剽掠政府盈庫,百司帑藏,搶完便放火燒毀其余的財物。安祿山到長安,大怒,便大規(guī)模搜索了3天,民間的財產也全部進行搶掠,百姓更加騷動不安。安祿山怨恨他留在長安的兒子安慶宗被殺。便取皇帝的近屬霍國長公主、諸王的妃妾、子孫姻婿等100多人全部害死,用來祭祀安慶宗。朝中群臣隨從天子走的,誅滅其宗族。
京城長安是唐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洛陽是陪都,在政治和軍事上也很重要。叛軍占領長安、洛陽后,整個局勢急轉直下,朝廷危在旦夕。收復兩京對挽救危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
肅宗即位后,便圖謀收復兩京,詔令郭子儀班師。八月,郭子儀與李光弼率領步兵騎兵5萬人從河北來到靈武。這時,新的朝廷剛建立,軍兵少而且弱。及郭子儀、李光弼全軍來到皇帝的行在,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才形成,人民才覺得有所希望。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依舊兼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軍節(jié)度使。肅宗檢閱六軍,到彭原郡時,宰相房珀請求領兵1萬人,自己任統(tǒng)帥去討伐賊兵收復長安;实燮匠>秃苤赜梅抗伲饬怂恼埱。軍隊開到陳濤時,被賊兵打敗,喪師殆盡。剛要進行討伐,軍隊就喪失一半,只有依靠郭子儀的朔方軍作為國家的根本了。
唐肅宗求勝心切,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吊、女子皆歸回紇”的無恥條件,向回紇借兵15萬。并且任命自己的兒子李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他深知李俶也只配當個掛名元帥。懇切地囑托郭子儀要全力以赴。郭子儀答道,自己準備破釜沉舟,不消滅叛軍,以死謝罪。
郭子儀從房官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認為要收復兩京,必須先奪潼關,攻入陜州(今河南陜縣),擊潰潼、陜之間的叛軍,截斷叛軍的后路,然后才能直取長安。唐肅宗同意這個意見,命令唐軍按照郭子儀的軍事部署去奮勇雄斗。
賊將崔乾柘據守潼關。郭子儀在潼關大破賊兵,崔乾柘退到蒲州據守。這時,永樂尉趙復、河東司戶韓曼、司土徐炅、宗子李藏鋒等人,被賊兵關押在蒲州,四人密謀等王師來到時為內應。及郭子儀進攻蒲州,趙復等人殺死守城的賊兵,打開城門迎郭子儀進城。崔乾祜逃到安邑,安邑的百姓假裝投降,崔乾枯的軍隊進城門快一半時,城上的懸門落下,抵擋賊兵,崔乾柘沒有進入城門,才得以脫身東逃。郭子儀遂收復陜郡的永豐倉。從此潼、陜之間不再有賊寇抄掠。
公元757年,安史內訌,安祿山被帳下李豬兒殺死。李豬兒幼年時就開始侍奉安祿山。成為閹人后,對他更加親敬。安祿山反叛后,由于著急上火眼就瞎了,不久又得了疽疾,更加急躁,左右侍奉的人,稍不如意,即被鞭撻。李豬兒被侮辱的次數(shù)更多。嚴莊雖然是親信,也時常遭到鞭笞奚落,所以二人非常怨恨安祿山。安祿山僭號后,寵幸段夫人,愛她的兒子安慶恩,欲立他為太子。安慶緒頗有所聞,很是畏懼。嚴莊也怕變難一起對自己不利,便私下對安慶緒說:“君聽說過大義滅親嗎?自古就有不得已而為者!卑矐c緒暗中曉示說:“對!眹狼f又對李豬兒說:“你侍奉君上的罪可數(shù)嗎?不行大事,離死沒有多少日子!u2019u2019遂與他定謀。至德二年正月初一,安祿山詔見群臣,瘡痛很重,草草罷朝。這天夜里,嚴莊、安慶緒手持兵器在門外把守,李豬兒進入帳下,用刀捅了安祿山的腹部。安祿山眼睛看不見,摸不著佩刀,手擊幄柱呼道:“是家賊!”一會兒腸子潰流在地,隨即死了。矯稱安祿山傳位給安慶緒,仍偽尊他為太上皇。
安祿山死,朝廷想要大舉進攻。詔令郭子儀率軍直趨京師。軍隊在譎水西,與賊將安太清、安守忠戰(zhàn)斗,唐軍失利,部隊潰敗。郭子儀退保武功,來到朝堂請罪。九月,隨從廣平王李做(即李豫)率蕃漢軍隊15萬進攻長安;丶v派遣葉護太子率領J~000騎兵幫助唐朝討賊。郭子儀與葉護太子在宴會上親近修好,共同發(fā)誓要平定國難。郭子儀與賊將安守忠、李歸仁在京西香積寺之北戰(zhàn)斗,從午時至酉時,斬賊首6萬級。賊將張通儒放棄長安,逃到陜郡。第二天,廣平王李叔進入京師,城中老幼百萬人,夾道歡呼,流著淚說:“沒有想到今天又見到官軍!泵C宗在鳳翔聽到捷報,群臣稱賀。
郭子儀收復了都城長安后,又奉命率軍乘勝東進,攻打洛陽。洛陽守將安慶緒聽說唐軍前來攻城,慌忙派大將莊嚴、張通儒帶領15萬大軍前去迎戰(zhàn)。叛軍在新店(河南省郟縣西)與唐軍相遇。新店地勢險要。叛軍依山扎營,居高臨下,形勢對唐軍非常不利。
郭子儀趁叛軍立足未穩(wěn)之機,選派2000名英勇善戰(zhàn)的騎兵,向敵營沖殺過去,又派了1000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令協(xié)助作戰(zhàn)的回紇軍從背后登山偷襲,自己則親率主力與叛軍正面交戰(zhàn)。戰(zhàn)斗打響之后,郭子儀佯裝敗退。叛軍傾巢出動,從山上追趕下來。這時,突然殺聲如雷,唐軍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一般從天而降,萬箭齊發(fā),無數(shù)的箭簇像雨點一樣射向敵群。郭子儀又殺了個回馬槍。這時,叛軍的背后又傳來高呼聲:“回紇兵來了,快投降吧!”叛軍前后被圍,左右遭打。在唐軍和回紇軍的夾擊之下,被打得一敗涂地。莊嚴逃回洛陽,同安慶緒一起棄城北走,官軍一舉收復洛陽。
郭子儀因功封為代國公。不久,郭子儀入朝,肅宗慰勞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惫觾x頓首感謝。
公元758年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與河東節(jié)度使李光弼、關內節(jié)度使王思禮、北庭行營節(jié)度李嗣業(yè)、襄鄧節(jié)度使魯炅、荊南節(jié)度使季廣琛、河南節(jié)度使崔光遠、滑濮節(jié)度許叔冀、興平節(jié)度李奐等九節(jié)度使60萬軍隊圍攻相州,討伐安慶緒;实垡蚬觾x、李光弼都是國家的元勛,難以相互統(tǒng)屬,所以不設立元帥,只用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
從洛陽逃到相州的安慶緒,明知已被唐軍困于死地,便以讓皇帝位為代價,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率5萬精兵殺來。
以九節(jié)度使的兵力本來可以一舉滅敵,但群龍無首,諸將各自為戰(zhàn),互不統(tǒng)屬。魚朝恩是監(jiān)督和操縱九節(jié)度使最高官職人員,但他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這次聯(lián)軍戰(zhàn)斗唐軍損失嚴重,戰(zhàn)馬萬匹,只剩三千,刀槍十萬幾乎全部丟掉。
宦官魚朝恩一向忌妒郭子儀,便把相州失利的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唐肅宗不明是非,信以為真,便削了郭子儀的兵權,以李光弼代替郭子儀的職務。
上兀三年二月,河東發(fā)生叛亂,殺死統(tǒng)帥李國貞,太原節(jié)度鄧景山也被部下所殺,朝廷對此很憂慮。而后輩的將帥沒有能力彈壓,勢不得已,遂起用郭子儀出鎮(zhèn)絳州(今山西新絳)。三月,郭子儀辭朝赴鎮(zhèn),肅宗身體不適,沒有見一個朝臣。郭子儀請求說:“老臣受命,將死于外;沒有見到陛下,是會死不瞑目的。”皇帝將他引到臥室內,對郭子儀說:“河東的事情,全都委托給卿了!惫觾x嗚咽流涕而出。郭子儀來到絳州,擒拿殺害李國貞的賊首王元振數(shù)十人,將他們處死。太原的辛云京聽說郭子儀誅殺王元振,也將殺害鄧景山的人誅殺,從此河東諸鎮(zhèn)將帥皆遵奉國法。
公元762年四月,李豫即位。內官程元振當權,認為郭子儀功高難制,巧行離間之計,奏準罷免郭子儀副元帥之職,讓他充任肅宗的山陵使,督工皇陵的建造。
史思明在相州替安慶緒解了圍,自認為立了大功,要和安慶緒平分兵權。安慶緒不答應,史思明就把他殺了,吞并了他的軍隊,回到范陽,自稱大燕皇帝。他聽說郭子儀被奪去兵權后,于759年五月,從李光弼手中,奪取了洛陽,占據洛陽不久,就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死了。
陷于內憂外患之中的唐代宗李豫,在危亡面前,不得不啟用郭子儀,他任命雍王李適(即后來的德宗)為統(tǒng)兵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又向回紇借兵10萬,攻打洛陽。史朝義敗走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史朝義的部下田承嗣、李懷仙等見大勢已去,遂率部向官軍投降。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看到眾叛親離,走投無路,便上吊自殺。至此延續(xù)了7年零3個月的安史之亂才算完全平定。
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國力虛弱。由于討伐北方叛軍的需要,西部的軍隊,大部被撤走調離。吐蕃乘虛深入內地,大舉攻唐,占領了陜西鳳翔以西、鄰州以北的10幾個州。763年十月,又占領了奉天(今陜西乾縣),很快打到長安城下,嚇得代宗逃到陜州避難。于是,吐蕃兵占領了長安。他們把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當自己的統(tǒng)治工具?v兵焚掠,長安洗劫一空。
朝廷在沒有什么別的御敵之計的情況下,急忙下詔拜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郭子儀接到詔書時,只有騎兵20人。他從洛陽到武關,才收拾散兵游勇4000余人。到達陜西藍田時,各路勤王之師才相繼到達。為了共赴國難,共雪國恥,收復京城,各路大軍都表示愿意接受郭子儀的統(tǒng)一指揮。
郭子儀分析了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形勢后,采取聲東擊西、虛張聲勢之計。他派羽林軍大將長孫全緒,帶領200輕騎,到藍田城北面,白天擂鼓吶喊,夜晚燃起火把,牽制吐蕃兵力。佯作向藍田城東進軍的姿態(tài)。暗中親率主力殺向藍田城西。與此同時,他又派遣禁軍將領王甫潛入長安,暗中連結京城中的少年豪俠作為內應。郭子儀迅速集中兵力,奮勇攻擊,打得吐蕃措手不及。吐蕃兵直向藍田城東沖殺,撲了空,方知中計,嚇得驚惶失措。這時,京城中的內應,此起彼伏高喊:“郭令公(指郭子儀)親率大軍來了!”吐蕃兵陷入四面楚歌之中,不戰(zhàn)而走,慌忙逃離。長安陷落15天,又被郭子儀收復。
自吐蕃入侵后,皇帝的車駕東逃,人們皆歸咎于程元振,諫官多次參奏他。程元振心中懼怕,又因郭子儀重立戰(zhàn)功,他不想讓天子回京,勸皇帝暫且以洛陽為都來避開吐蕃的侵寇,代宗同意了。下詔書多日后,郭子儀聽說了,他極為不安,上書代宗,奏疏中說:長安之地,古代稱為天府,右面控制隴、蜀,左面扼守崤、函二關,前有終南、太華的險峻,后有清渭、濁河的堅固,是神明的腹地,王者所都的地方,土地方圓數(shù)千里,帶甲之兵十余萬,兵強士勇,雄視八方,有利則可以出擊,無利則可以退守。近來,因吐蕃的侵逼,鑾駕到東部去巡行。是因為六軍之兵,向來就不是精練的部隊,全都是些市肆屠沽之民,他們只是掛個虛名,來逃避國家的征賦,等到驅趕他們去打仗時,百人中沒有一個能夠勝任。也有的人暗中輸獻財物,以此請求免去軍籍。另外宦官掩蔽各地的實情,致使各種政務都荒廢了。遂使陛下振蕩不安,退居于陜郡。這些都是因為委任的失當,怎么可以說是秦地不好呢!
陛下所憂慮的是京師遭到剽掠,糧食不足,國用缺乏。依臣之見,只要輕征薄斂,撫恤百姓,簡選賢才,托付老臣練兵御悔,中興之功,旬月之間就可有所希望。
代宗看過上表,流著淚對左右侍官說;“子儀盡心于國家,真正是社稷之臣。朕要急早回京師!惫764年十一月,皇帝的車駕從陜州回宮,郭子儀伏地請罪,皇帝將車停下來慰勞他說:“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北阗n給他鐵券(免死牌),在凌煙閣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
大敗吐蕃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朝社會內部矛盾重重,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廣德元年(763年),仆固懷恩叛變,屢引回紇、吐蕃攻唐。
唐朝將領仆固懷恩是鐵勒族人。安史之亂時,從郭子儀、李光弼作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曾與回紇兵擊敗過史朝義,官至河北副元帥、朔方節(jié)度使等職。因沒有得到封官加爵,對朝廷不滿,妄圖反叛。他的母親得知后,罵他忘恩負義,還舉刀要砍殺他,以絕后患。仆固懷恩與朝廷猜疑日深,終于背叛朝廷,頓集軍隊于汾州,寇掠并州、汾州下屬各縣作為自己的封邑。
廣德二年十月,仆固懷恩招引吐蕃、回紇、黨項數(shù)十萬部眾南下,京師惶恐;实壅僖姽觾x,問抵御戎兵之計。郭子儀說:“據臣所見,仆固懷恩不能有所作為!被实蹎柶湓颍卮鹫f:“仆固懷恩雖然號稱驍勇,但他平素不得土心。仆固懷恩本是臣的偏將,其下邊的人皆是臣的部曲,臣的恩信曾施及他們,今天臣為大將,他們必然不忍心以鋒刃相向,因此知道他不能有所作為!比痔斍挚芊种,郭子儀讓他的長子朔方兵馬使郭曜率軍援救鄰寧,與分寧節(jié)度使白孝德閉城拒守。仆固懷恩的前鋒來到奉天,在城外挑戰(zhàn),諸將請用兵擊之,郭子儀制止他們說:“客兵深入,其利在于速戰(zhàn),不可與他們爭鋒。他們都是我的部曲,緩之必然會叛離;如果逼迫他們,是加速他們戰(zhàn)斗,開戰(zhàn)則勝負不可言。敢言戰(zhàn)的人,斬!”便加固城墻以待之,果然不戰(zhàn)而退。
仆固懷恩第一次人寇就這樣被粉碎了。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八月,仆固懷恩不甘心失敗,又勾引吐蕃、回紇、吐谷渾以及山賊等30萬軍隊,先出兵侵掠同州,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回來,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抵御賊兵。
郭子儀一軍僅1萬多人,被敵重重包圍在涇陽。他命令部將四面堅守,自己親率騎兵出沒于前后左右偵察敵情。這時仆固懷恩在行軍途中暴病已死,群兇無首,分營扎寨,各自為戰(zhàn)。郭子儀心中暗喜。但敵眾我寡,仗還是不好打。尤其是回紇兵,驍勇善戰(zhàn),又多于唐軍5倍以上。不可一世的回紇王驕吟道:“威風凜冽氣昂昂,塞外稱雄無人言;鼓角聲高催戰(zhàn)馬,諸蕃兵力我為強!
戰(zhàn)則必敗,退則被殲,如何是好?足智多謀的郭子儀決定智取,放棄力敵。他派自己的得力牙將李光瓚前去回紇大營游說;丶v王聽說他是郭子儀派來的,疑惑地說:“令公還活著嗎?仆固懷恩說天可汗(指唐朝皇帝)已經拋棄四海,郭令公也已謝世,中國無主,我們才隨同他來的。如果他老人家健在,我們倒要見一見!
郭子儀深知只有爭取回紇和唐軍聯(lián)合,重點打擊吐蕃,才能取得這場反侵略戰(zhàn)爭的徹底勝利,錯過這個機會,戰(zhàn)爭的勝負,京城的安危不堪設想,他立即決定,親自到回紇軍營走一遭。
郭子儀將要出去會見回紇將領,諸將勸諫說:“戎狄之心,不可相信,請不要去!惫觾x說:“虜寇有數(shù)萬之眾,今天依靠實力無法相敵,況且至誠能感動神靈,何況是虜寇之輩!”諸將說:“請選鐵騎500衛(wèi)從!惫觾x說:“那樣適足以招致禍害。”說完只帶幾名親隨準備上馬出發(fā)。這時他的兒子急忙趕來,攔住馬頭哭道:“回紇像虎狼一樣兇狠,您身為國家元帥,怎么能冒這個危險呢?千萬不能去送死!”郭子儀說:“現(xiàn)在國家更危險,我以至誠相待,親說回紇退兵,國家轉危為安,別的還有什么可顧惜的。”他的兒子還是攔著不放,郭子儀揚起馬鞭,照兒子的手上打去,縱馬奔馳。
回紇首領藥葛羅,怕唐軍用計,趕緊叫部下擺開陣勢,自己也搭弓上箭,準備射擊。郭子儀遠遠看見這場面,干脆脫下盔甲,把槍也扔了,繼續(xù)接近回紇;丶v首領看清后,趕忙上前迎接郭子儀。
郭子儀兩次從安史叛軍手里收復兩京時,曾經帶領過借來的回紇兵,同他們可以說有過并肩戰(zhàn)斗的情誼。他在回紇人中有很高的威信,回紇人一向稱他為郭令公,表示對他的尊敬。郭子儀來到回紇營寨,他們一齊向他跪拜。郭子儀將他們扶起,與之痛飲敘談,又派人送來羅錦,歡言如初。
郭子儀對回紇說:“吐蕃本是我朝舅甥之國,朝廷沒有辜負他們,而他們到這里,是不再為親了。如果乘其不備倒戈一擊,如拾地芥那樣容易。他們的羊馬遍野,長達數(shù)百里,這是天賜,不可失此機會。今天能驅逐戎兵戰(zhàn)勝敵人,與我朝和好而凱旋,不亦善乎!”他們遂答應下來。
郭子儀派遣朔方兵馬使白元光與回紇會師。吐蕃知道他們的計謀,當天夜里逃跑;丶v與白元光窮追不舍。郭子儀率大軍繼其后,在靈武臺西原大破吐蕃,斬首5萬,生擒上萬人,收取他們所虜掠的士女4000多人,繳獲的牛羊駝馬,300里內接連不斷。
功德圓滿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寬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極高的威望。
李光弼和郭子儀同為唐朝著名將領。他們曾經同在朔方鎮(zhèn)當將軍?墒莾蓚人的關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氣。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提升郭子儀任朔方節(jié)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儀刁難他,曾想調到別的方鎮(zhèn)去。這時朝廷要郭子儀挑選一位得力的大將,去平定河北。郭子儀出以公心,推薦了李光弼。李光弼卻以為郭子儀是借刀殺人,讓他去送死?墒浅⒊擅植荒懿环䦶摹ER行前對郭子儀說:“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兒女好嗎?”郭子儀聽到他冤枉自己的話后,流著熱淚對他說:“現(xiàn)在國難當頭,我器重將軍,才點你的將,愿與你共赴疆場討伐叛賊,哪里還記著什么私忿呢?”李光弼聽了非常感動。兩人手扶手相對跪拜,前嫌盡釋。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可是盜賊卻沒有抓到。人們懷疑是朝中宦官魚朝恩指使人干的,魚朝恩一向嫉妒郭子儀,并向皇上屢進讒言,一再阻撓皇上任用郭子儀。郭子儀對于祖墓被毀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時,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儀哭奏道:“臣長期主持軍務,不能禁絕暴賊,軍士摧毀別人墳墓的事,也是有的。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譴責,不是人患所造成的!睗M朝的公卿大臣原來都很憂慮,怕郭子儀鬧出事端,聽了他的回奏后,都對他無限欽佩。郭子儀想到的是國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穩(wěn)遠比自己私事重要。
郭子儀功德越高,人們越尊重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实鄱疾恢苯雍羲拿。甚至有些安史叛將也很尊重他,因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慶緒的驍將田承嗣占據魏州后,蠻橫無理,飛揚跋扈。郭子儀派遣自己的——個部將去見他。田承嗣倒很規(guī)矩,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xiàn)在要為郭公下跪!彼庀碌睦蠈④姅(shù)十人,都是王侯顯貴,郭子儀頤指他們進退,他們就像奴仆一樣,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
郭子儀處處做士兵的榜樣。他領兵打仗從不侵犯百姓的利益。當時,連年戰(zhàn)爭,農村經濟破壞,農民生活困難,負擔很重,籌集軍糧確實不易。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他不顧自己年邁力衰,親自耕種。在他的帶動下,官兵在休戰(zhàn)時,一邊訓練,一邊參加農業(yè)勞動。動亂時期,他的駐地豐收的莊稼到處可見。
郭子儀不僅得軍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謹。無論是手握強兵,還是方臨戎敵,詔命他何時入朝,他從未遲延過。在他被幸臣魚朝恩讒毀,削去兵權后,仆固懷恩率10萬大軍進逼京師,正當用人破敵之急,朝廷恢復和加封他為太尉,分寧、涇原、河西及朔方招撫觀察使,關內河東副元帥,中書令等一系列虛職和實職。郭子儀從不把打仗破敵當作升官發(fā)財?shù)那瞄T磚,他堅決要求辭去太尉之職,只保留招撫觀察使一職即可。他上奏說,自兵亂以來,綱紀破壞,時下與人比高低、爭權勢已成風尚流行,他希望朝中興行禮讓,就由自己開始實現(xiàn)。他還說,自己早巳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懼怕盈滿之患。等到秩序安定,仆固懷恩被擒,往昔的官爵決心一無所受。經過他再三懇讓,才辭掉了太尉之職。但這位四朝柱石,衛(wèi)國功臣,理應受到寵遇。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德宗尊他為“尚父”。他既富貴而且長壽,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員。孫子有數(shù)十人之多,當孫子來問安,他都無法分辨誰是誰,只是頷首而已。有一出戲《打金枝》,反映了他家興旺熱鬧的場面。戲的故事是,郭子儀70大壽,全家的人全來拜壽,只有他的六兒媳升平公主沒到。兒子郭曖氣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葉,還斥責道:“你依仗皇父就不來拜壽,我父還不愿意當皇帝呢!”郭子儀知道兒子打了“金枝”以后,帶著兒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請罪。代宗對郭子儀說:“兒女閨房瑣事,何必計較,老大人權作耳聾,當沒聽見這回事算了!惫觾x謝過皇恩,回家后把兒子痛打一頓,小兩口又和好如初了。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日,郭子儀以85歲的高齡辭世。德宗沉痛悲悼,廢朝5日,下詔書高度評價和追念他。按律令規(guī)定一品官墳墓高1丈8尺,特下詔給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還到安福門臨哭送行。生前死后,哀榮始終。
廣運舞辭
郊廟歌辭·享太廟樂章·廣運舞
於赫皇祖,昭明有融。
惟文之德,惟武之功。
河海靜謐,車書混同。
虔恭孝饗,穆穆玄風。
保大舞辭
郊廟歌辭·享太廟樂章·保大舞
於穆文考,圣神昭章。肅勺群慝,含光遠方。
萬物茂遂,九夷賓王。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史籍記載
《新唐書·郭子儀傳》
郭子儀,字子儀,華州鄭人。長七尺二寸。以武舉異等補左衛(wèi)長史,累遷單于副都護、振遠軍使。天寶八載,木剌山始筑橫塞軍及安北都護府,詔即軍為使。俄苦地偏不可耕,徙筑永清,號天德軍,又以使兼九原太守。
十四載,安祿山反,詔子儀為衛(wèi)尉卿、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jié)度使,率本軍東討。子儀收靜邊軍,斬賊將周萬頃,擊高秀巖河曲,敗之,遂收云中、馬邑,開東陘。加御史
大夫。賊陷常山,河北郡縣皆沒。會李光弼攻賊常山,拔之,子儀引軍下井陘,與光弼合,破賊史思明眾數(shù)萬,平幰城。南攻趙郡,禽賊四千,縱之,斬偽守郭獻璆,還常山。思明以眾數(shù)萬尾軍,及行唐,子儀選騎五百更出挑之。三日,賊引去,乘之,又破于沙河,遂趨常陽以守。祿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儀曰:“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戰(zhàn)則克矣!迸c戰(zhàn)未決,戮一步將以徇,士殊死斗,遂破之,斬首二千級,俘五百人,獲馬如之。于是晝揚兵,夜搗壘,賊不得息,氣益老。乃與光弼、仆固懷恩、渾釋之、陳回光等擊賊嘉山,斬首四萬級,獲人馬萬計。思明跳奔博陵。于是河北諸郡往往斬賊守,迎王師。方北圖范陽,會哥舒翰敗,天子入蜀,太子即位靈武,詔班師。子儀與光弼率步騎五萬赴行在。時朝廷草昧,眾單寡,軍容缺然,及是國威大振。拜子儀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總節(jié)度。肅宗大閱六軍,鼓而南,至彭原。宰相房管自請討賊,次陳濤,師敗,眾略盡,故帝唯倚朔方軍為根本。賊將阿史那從禮以同羅、仆骨騎五千,誘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數(shù)萬迫行在。子儀以回紇首領葛邏支擊之,執(zhí)獲數(shù)萬,牛羊不可勝計,河曲平。
至德二載,攻賊崔干佑于潼關,干佑敗,退保蒲津。會永樂尉趙復、河東司戶參軍韓旻、司士徐景及宗室子鋒在城中,謀為內應,子儀攻蒲,復等斬陴者,披闔內軍。干佑走安邑,安邑偽納之,兵半入,縣門發(fā),干佑得脫身走。賊安守忠壁永豐倉,子儀遣子旰與戰(zhàn),多殺至萬級,旰死于陣。進收倉。于是關、陜始通。詔還鳳翔,進司空,充關內、河東副元帥。率師趨長安,次潏水上。賊守忠等軍清渠左。大戰(zhàn),王師不利,委仗奔。子儀收潰卒保武功,待罪于朝,乃授尚書左仆射。俄從元帥廣平王率蕃、漢兵十五萬收長安。李嗣業(yè)為前軍,元帥為中軍,子儀副之,王思禮為后軍,陣香積寺之北,距灃水,臨大川,彌亙一舍。賊李歸仁領勁騎薄戰(zhàn),官軍囂,嗣業(yè)以長刀突出,斬賊數(shù)十騎,乃定。回紇以奇兵繚賊背,夾攻之,斬首六萬級,生禽二萬,賊帥張通儒夜亡陜郡。翌日,王入京師,老幼夾道呼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王休士三日,遂東。安慶緒聞王師至,遣嚴莊悉眾十萬屯陜,助通儒,旌幟鉦鼓徑百馀里。師至新店,賊已陣,出輕騎,子儀遣二隊逐之,又至,倍以往,皆不及賊營輒反。最后,賊以二百騎掩軍,未戰(zhàn)走,子儀悉軍追,橫貫其營。賊張兩翼包之,官軍卻。嗣業(yè)率回紇從后擊,塵且坌,飛矢射賊,賊驚曰:“回紇至矣!”遂大敗,僵尸相屬于道。嚴莊等走洛陽,挾慶緒度河保相州,遂收東都。于是河東、河西、河南州縣悉平。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戶。入朝,帝遣具軍容迎灞上,勞之曰:“國家再造,卿力也!弊觾x頓首陳謝。有詔還東都,經略北討。
干元元年,破賊河上,執(zhí)安守忠以獻,遂朝京師。詔百官迎于長樂驛,帝御望春樓待之。進中書令。帝即詔大舉九節(jié)度師討慶緒,以子儀、光弼皆元功,難相臨攝,第用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而不立帥。
子儀自杏園濟河,圍衛(wèi)州。慶緒分其眾為三軍。將戰(zhàn),子儀選善射三千士伏壁內,誡曰:“須吾卻,賊必乘壘,若等噪而射!奔葢(zhàn),偽遁,賊薄營,伏發(fā),注射如雨。賊震駭,王師整而奮,斬首四萬級,獲鎧胄數(shù)十萬,執(zhí)安慶和,收衛(wèi)州。又戰(zhàn)愁思岡,破之。連營進圍相州,引漳水灌城,漫二時,不能破。城中糧盡,人相食。慶緒求救于史思明,思明自魏來,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前軍遇之,戰(zhàn)鄴南,夷負相當,炅中流矢。子儀督后軍,未及戰(zhàn)。會大風拔木,遂晦,跬步不能相物色,于是王師南潰,賊亦走,輜械滿野。諸節(jié)度引還。子儀以朔方軍保河陽,斷航橋。時王師眾而無統(tǒng),進退相顧望,責功不專,是以及于敗。有詔留守東都,俄改東畿、山南東道、河南諸道行營元帥。魚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譖之,故帝召子儀還,更以趙王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副之,代子儀領朔方兵。子儀雖失軍,無少望,乃心朝廷。思明再陷河、洛,西戎逼擾京輔,天子旰食,乃授邠寧、鄜坊兩節(jié)度使,仍留京師。議者謂子儀有社稷功,而孽寇首鼠,乃置散地,非所宜。帝亦悟。
上元初,詔為諸道兵馬都統(tǒng),以管崇嗣副之,率英武、威遠兵及河西、河東鎮(zhèn)兵,繇邠寧、朔方、大同、橫野軍以趨范陽。詔下,為朝恩沮解。明年,光弼敗邙山,失河陽。又明年,河中亂,殺李國貞,太原戕鄧景山。朝廷憂二軍與賊合,而少年新將望輕不可用,遂以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jié)度行營,兼興平、定國副元帥,進封汾陽郡王,屯絳州。時帝已不豫,群臣莫有見者,子儀請曰:“老牙受命,將死于外,不見陛下,目不瞑!钡垡僚P內,謂曰:“河東事一以委卿!弊觾x嗚咽流涕。賜御馬、銀器、雜彩,別賜絹布九萬。子儀至屯,誅首惡王元振等數(shù)十人,太原辛云京亦治害景山者,諸鎮(zhèn)皆惕息。
代宗立,程元振自謂于帝有功,忌宿將難制,離構百計。因罷子儀副元帥,加實戶七百,為肅宗山陵使。子儀懼讒且成,盡裒代宗所賜詔敕千馀篇上之,因自明。詔曰:“朕不德,詒大臣憂,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背酰叟c子儀平兩京,同天下憂患,至是悔悟,眷禮彌重。
時史朝義尚盜洛,帝欲使副雍王,率師東討,為朝恩、元振交訾之,乃止。會梁崇義據襄州叛,仆固懷恩屯汾州,陰召回紇、吐蕃寇河西,殘涇州,犯奉天、武功,遽拜子儀為關內副元帥,鎮(zhèn)咸陽。初,子儀自相州罷歸京師,部曲離散,逮承詔,麾下才數(shù)十騎,驅民馬補行隊。至咸陽,虜已過渭水,并南山而東,天子跳幸陜。子儀聞,流涕,董行營還京師。遇射生將王獻忠以彀騎叛,劫諸王欲奔虜,子儀讓之,取諸王送行在。乃率騎南收兵,得武關防卒及亡士數(shù)千,軍浸完。會六軍將張知節(jié)迎子儀洛南,大閱兵,屯商州,威震關中。乃遣知節(jié)率烏崇福、羽林將長孫全緒為前鋒,營韓公堆,擊鼓歡山,張旗幟,夜叢萬炬,以疑賊。初,光祿卿殷仲卿募兵藍田,以勁騎先官軍為游弈,直度浐,民紿虜曰:“郭令公來!碧攽。會故將軍王甫結俠少,夜鼓朱雀街,呼曰:“王師至!”吐蕃夜?jié)ⅰS谑乔泊髮⒗钪伊x屯苑中,渭北節(jié)度使王仲升守朝堂,子儀以中軍繼之。射生將王撫自署京兆尹,亂京城,子儀斬以徇。破賊書聞,帝以子儀為京城留守。
自變生倉卒,賴子儀復安,故天下皆咎程元振,群臣數(shù)論奏。元振懼,乃說帝都洛陽,帝可其計。子儀奏曰:
雍州古稱天府,右隴、蜀,左崤、函,襟馮終南、太華之險,背負清渭、濁河之固,地方數(shù)千里,帶甲十馀萬,兵強士勇,真用武之國,秦、漢所以成帝業(yè)也。后或處而泰、去而亡者不一姓,故高祖先入關定天下,太宗以來居洛陽者亦鮮。先帝興朔方,誅慶緒,陛下席西土,戮朝義,雖天道助順,亦地勢則然。比吐蕃馮陵而不能抗者,臣能言其略。夫六軍皆市井人,竄虛名,逃實賦,一日驅以就戰(zhàn),有百奔無一前;又宦豎掩迷,庶政荒奪,遂令陛下彷徨暴露,越在陜服。斯委任失人,豈秦地非良哉!今道路流言,不識信否,咸謂且都洛陽。洛陽自大盜以來,焚埃略盡,百曹榛荒,寰服不滿千戶,井邑如墟,豺狼群嗥;東薄鄭、汴,南界徐,北綿懷、衛(wèi)及相,千里蕭條,亭舍不煙,何以奉萬乘牲餼、供百官次舍哉?且地狹厄,裁數(shù)百里,險不足防,適為斗場。陛下意者不以京畿新罹剽蹂,國用不足乎?昔衛(wèi)為狄滅,文公廬于曹,衣大布之衣,冠大帛之冠,卒復舊邦,況赫赫天子,躬儉節(jié)用,寧為一諸侯下哉?臣愿陛下斥素餐,去冗食,抑閹寺,任直臣,薄征弛役,恤隱撫鰥,委宰相以簡賢任能,付臣以訓兵御侮,則中興之功,日月可冀。惟時邁亟還,見宗廟,謁園陵,再造王家,以幸天下。
帝得奏,泣謂左右曰:“子儀固社稷臣也,朕西決矣!背溯涍,子儀頓首請罪,帝勞曰:“用卿晚,故至此。”乃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仆固懷恩縱兵掠并、汾屬縣,帝患之,以子儀兼河東副元帥、河中節(jié)度使,鎮(zhèn)河中。懷恩子玚屯榆次,為帳下張惟岳所殺,傳首京師,持其眾歸子儀。懷恩懼,委其母走靈州。廣德二年,進太尉,兼領北道邠寧、涇原、河西通和吐蕃及朔方招撫觀察使。辭太尉不拜。懷恩誘吐蕃、回紇、黨項數(shù)十萬入寇,朝廷大恐,詔子儀屯奉天。帝問計所出,對曰:“無能為也。懷恩本臣偏將,雖剽果,然素失士心。今能為亂者,訹思歸之人,劫與俱來,且皆臣故部曲,素以恩信結之,彼忍以刃相向乎?”帝曰:“善。”虜寇邠州,先驅至奉天,諸將請擊之。子儀曰:“客深入,利速戰(zhàn)。彼下素德我,吾緩之,當自攜貳!币蛳铝睿骸案已詰(zhàn)者斬!”堅壁待之,賊果遁。
子儀至自涇陽,恩賚崇縟,進拜尚書令,懇辭,不聽。詔趣詣省視事,百官往慶,敕射生五百騎執(zhí)戟寵衛(wèi)。子儀確讓,且言:“太宗嘗踐此官,故累圣曠不置員,皇太子為雍王,定關東,乃得授,渠可猥私老臣,隳大典?且用兵以來,僭賞者多,至身兼數(shù)官,冒進亡恥。今兇丑略平,乃作法審官之時,宜從老臣始!钡鄄猾@已,許之,具所以讓付史官。因賜美人六人,從者自副,車服帷帟咸具。
永泰元年,詔都統(tǒng)河南道節(jié)度行營,復鎮(zhèn)河中。懷恩盡說吐蕃、
回紇、常項、羌、渾、奴剌等三十萬,掠涇、邠,躪鳳翔,入醴泉、奉天,京師大震。于是帝命李忠臣屯渭橋,李光進屯云陽,馬璘、郝廷玉屯便橋,駱奉先、李日越屯厔盩,李抱玉屯鳳翔,周智光屯同州,杜冕屯坊州,天子自將屯苑中。急召子儀屯涇陽,軍才萬人。比到,虜騎圍已合,乃使李國臣、高升、魏楚玉、陳回光、朱元琮各當一面,身自率鎧騎二千出入陣中;丶v怪問,:“是謂誰?”報曰:“郭令公。”驚曰:“令公存乎?懷恩言天可汗棄天下,令公即世,中國無主,故我從以來。公今存,天可汗存乎?”報曰:“天子萬壽。”回紇悟曰:“彼欺我乎!”子儀使諭虜曰:“昔回紇涉萬里,戡大憝,助復二京,我與若等休戚同之。今乃棄舊好,助叛臣,一何愚!彼背主棄親,于回紇何有?”回紇曰:“本謂公云亡,不然,何以至此。今誠存,我得見乎?”子儀將出,左右諫:“戎狄野心不可信!弊觾x曰:“虜眾數(shù)十倍,今力不敵,吾將示以至誠!弊笥艺堃则T五百從,又不聽。即傳呼曰:“令公來!”虜皆持滿待。子儀以數(shù)十騎出,免胄見其大酋曰:“諸君同艱難久矣,何忽亡忠誼而至是邪?”回紇舍兵下馬拜曰:“果吾父也!弊觾x即召與飲,遺錦彩結歡,誓好如初。因曰:“吐蕃本吾舅甥國,無負而來,棄親也。馬牛被數(shù)百里,公等若倒戈乘之,若俯取一芥,是謂天賜,不可失。且逐戎得利,與我繼好,不兩善乎?”會懷恩暴死,群虜無所統(tǒng)一,遂許諾。吐蕃疑之,夜引去。子儀遣將白元光合回紇眾追躡,大軍繼之,破吐蕃十萬于靈臺西原,斬級五萬,俘萬人,盡得所掠士女牛羊馬橐駝不勝計。遂自涇陽來朝,加實封二百戶,還河中。
大歷元年,華州節(jié)度使周智光謀叛,帝間道以蠟書賜子儀,令悉軍討之。同、華將吏聞軍起,殺智光,傳首闕下。二年,吐蕃寇涇州,詔移屯涇陽。邀戰(zhàn)于靈州,敗之,斬首二萬級。明年,還河中。吐蕃復寇靈武,詔率師五萬屯奉天,白元光破虜于靈武。議者以吐蕃數(shù)為盜,馬璘孤軍在邠不能支,乃以子儀兼邠寧慶節(jié)度使,屯邠州,徙璘為涇原節(jié)度使;丶v赤心請市馬萬匹,有司以財乏,止市千匹。子儀曰:“回紇有大功,宜答其意,中原須馬,臣請內一歲奉,佐馬直!痹t不聽,人許其忠。
九年,入朝,對延英,帝與語吐蕃方強,慷慨至流涕。退,上書曰:
朔方,國北門,西御犬戎,北虞獫狁,五城相去三千里。開元、天寶中,戰(zhàn)士十萬,馬三萬匹,僅支一隅。自先帝受命靈武,戰(zhàn)士從陛下征討無寧歲。頃以懷恩亂,痍傷雕耗,亡三分之二,比天寶中止十之一。今吐蕃兼吞河、隴,雜羌、渾之眾,歲深入畿郊,勢逾十倍,與之角勝,豈易得邪?屬者虜來,稱四節(jié)度,將別萬人,人兼數(shù)馬。臣所統(tǒng)士不當賊四之一,馬不當賊百之二,外畏內懼,將何以安?臣惟陛下制勝,力非不足,但簡練不至,進退未一,時淹師老,地廣勢分。愿于諸道料精卒滿五萬者,列屯北邊,則制勝可必。竊惟河南、河北、江淮大鎮(zhèn)數(shù)萬,小者數(shù)千,殫屈稟給,未始搜擇。臣請追赴關中,勒步隊,示金鼓,則攻必破,守必全,長久之策也。
又自陳衰老,乞骸骨。詔曰:“朕終始倚賴,未可以去位!辈辉S。
德宗嗣位,詔還朝,攝冢宰,充山陵使,賜號“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增實封通前二千戶,給糧千五百人,芻馬二百匹,盡罷所領使及帥。建中二年,疾病,帝遣舒王到第傳詔省問,子儀不能興,叩頭謝恩。薨,年八十五。帝悼痛,廢朝五日。詔群臣往吊,隨喪所須,皆取于官。贈太師。陪葬建陵。及葬,帝御安福門,哭過其喪,百官陪位流涕。賜謚曰忠武,配饗代宗廟廷。著令,一品墳崇丈八尺,詔特增丈,以表元功。
子儀事上誠,御下恕,賞罰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魚朝恩短毀,方時多虞,握兵處外,然詔至,即日就道,無纖介顧望,故讒間不行。破吐蕃靈州,而朝恩使人發(fā)其父墓,盜未得。子儀自涇陽來朝,中外懼有變,及入見,帝唁之,即號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殘人之墓,人今發(fā)先臣墓,此天譴,非人患也!背饔謬L約子儀修具,元載使人告以軍容將不利公。其下衷甲愿從,子儀不聽,但以家僮十數(shù)往。朝恩曰:“何車騎之寡?”告以所聞。朝恩泣曰:“非公長者,得無致疑乎?”田承嗣傲狠不軌,子儀嘗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謂使者曰:“茲膝不屈于人久矣,今為公拜!崩铎`耀據汴州,公私財賦一皆遏絕,子儀封幣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衛(wèi)送。麾下宿將數(shù)十,皆王侯貴重,子儀頤指進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馀人,后皆為將相顯官,其取士得才類如此。與李光弼齊名,而寬厚得人過之。子儀歲入官俸無慮二十四萬緡。宅居親仁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不知其居。前后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不勝紀。代宗不名,呼為大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四。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諸孫數(shù)十,不能盡識,至問安,但頷之而已。富貴壽考,哀榮終始,人臣之道無缺焉。
郭氏子孫
郭子儀有八子七女
子
郭曜、郭旰、郭晞、郭昢、郭晤、郭曖、郭曙、郭映。
郭曜,襲代國公,太子賓客!
郭曜子郭鋼,累封趙國公,贈兵部尚書。
郭曜孫郭承嘏,刑部侍郎,贈吏部尚書。
郭晞,郭子儀第三子,隨父征伐,屢建戰(zhàn)功。任御史中丞、轉御史大夫,累封趙國公。逝世后追贈兵部尚書。
郭曖,娶唐代宗女升平公主。贈尚書左仆射,一女:郭氏為唐憲宗郭皇后,生唐穆宗。四子:郭鑄、郭釗、郭鏦、郭銛。
郭曖子郭鑄,襲封。
郭曖子郭釗,妻沈氏,沈氏母為唐代宗女長林公主。三子郭仲文、郭仲恭、郭仲詞。
郭曖孫郭仲詞娶唐穆宗女饒陽公主為妻。
郭曖孫郭仲恭娶唐穆宗女金堂公主,歷詹事府丞。
郭曖子郭鏦,娶唐順宗女漢陽公主李暢,贈尚書左仆射。
郭曖子郭銛,娶唐順宗女西河公主,無嗣,以公主前夫沈翚子為嗣。
郭曙,金吾大將軍,終祁國公。
郭子儀廟
廟址在張家堡街道辦事處轄域的郭家廟村北、西銅公路起點處東北。廟宇建在20多米高的人工夯土臺上,有坐北向南的大殿、廟房10多間。高臺大殿前是東西長方形廟院,連同土臺下山門和廟內場地約3畝多。
解放前,每年農歷七月十四為廟會。廟會多唱大戲,每次大戲開場必唱《大拜壽》、《打金枝》,以此紀念唐代名將郭子儀。解放后隨著神像的拆除,盾會消失,只留廟房。
郭子儀廟始建年代不詳,據清嘉慶《長安縣志》載:“清末郭家堡村曾有郭子儀廟。”《長安咸寧兩縣續(xù)志》載:“清末郭家堡村改為郭家廟!庇謸耖g傳說,唐代即有此廟,廟旁有一大澇池,廟中有一蟒精,殘害無辜百姓,每年以一對童男童女作為祭品獻于蟒精,才能換得一方平安。唐朝華縣武生郭子儀進京應考路經此地,聞知此事,夜宿此廟斬蟒精于澇池之中,為民除妖,免除了一方禍害。后人為紀念郭子儀仗劍斬蟒精的功德,稱此廟為郭子儀廟。
1957年區(qū)文化館由蔡家村遷入此廟,將其作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公用場所。1965年文化館遷往新址,此廟交譚家人民公社建獸醫(yī)站,廟舍被拆。
郭子儀堂
汾陽王紀念堂為紀念汾陽王郭子儀而修建的建筑物。坐落于山西省汾陽城內。公元786年,即汾陽王郭子儀去世的第五年,汾陽曾經建造歷史上第一座汾陽王廟,但因歷史久遠,已蕩然無存。這座紀念堂是后來新建的。院內元代古柏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殿內古色古香,肅穆典雅。郭子儀塑像位居大殿正中,八子畫像懸掛兩側。
汾陽王郭子儀紀念堂位于汾陽市南門街東側,原為明代建筑。1994年10月重修。坐北朝南,占地4920平方米。如山門,東西有垂花門,東院為花園格局,西有藏經樓。東西兩側有廂房各9間。紀念堂大殿5間,進深3間,卷棚與戲臺合而為一,皆懸山頂,磚木結構,殿頂玻璃塑鑲嵌,頗為壯觀。殿內設紫微閣,郭子儀塑像置于神臺之上。山墻掛郭子儀八位公子圖像,兩側展示汾陽王的生平系列書卷。 供臺上銅爐銀燭為后人祭祀所設。大殿兩側為偏殿,面闊3間。西殿有虢城、愛子村簡介及郭氏后裔遷徙圖,并陳列依原件復制的明萬歷年間汾陽王廟碑及高璋縣長所寫之跋。東殿陳列有歷代汾陽王廟遺物及稀世珍寶——郭子儀手書《后出師表》石碑。碑文燙金熠熠生輝,展現(xiàn)出狂草雄姿之勢。
現(xiàn)汾陽王紀念堂是經汾陽市政府修建,位居城內廟前街市博物館院內,院內元代古槐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汾陽王殿堂古色古香,肅穆典雅,子儀公塑像位居大殿正中,八子的畫象懸掛兩側,進入殿內不禁使人肅然起敬。汾陽王紀念堂已成為海內外郭氏后裔祭祀子儀公的場所。中斷失傳千余年的汾陽王府酒,也在清泉人的挖掘、搜集歷史資料、工藝配方的基礎上,經過精心釀制,又成為人們喜慶宴會招待賓朋友好的上好佳品
處世哲學
郭子儀,是地地道道經過考試錄取的武舉異等出身,歷任軍職,到了唐玄宗(明皇)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造反,才開始詔命他為衛(wèi)尉卿、靈武郡太守、克朔方節(jié)度使,屢戰(zhàn)有功。當唐明皇倉皇入蜀,皇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后來稱號唐肅宗,拜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總節(jié)度使的職權。轉戰(zhàn)兩年之后,郭子儀從帝子出任元帥的廣平王李豫,統(tǒng)率番漢兵將十五萬,收復長安。肅宗曾親自勞軍灞上,并且對他說:“國家再造,卿力也!钡趹(zhàn)亂還未平靖,到處尚需用兵敉平的時候,恐怕郭子儀、李光弼等功勞太大,難以駕馭,便不立元帥,而派出太監(jiān)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來監(jiān)軍。
一個半男半女的太監(jiān),又懂得什么,但他卻代表了朝廷(政府)和皇帝,處處加以阻撓,動輒掣肘,致使王師雖眾而無統(tǒng)率。在戰(zhàn)場上,各個將領就互相觀望,進退失據。不得已,又詔郭子儀為東畿山南東道河南諸道行營元帥,魚朝思因此更加忌妒,密告郭子儀許多不是,因此又詔郭子儀交卸兵權,回歸京師。郭子儀接到命令,不顧將士的反對,瞞過部下,獨自溜走,奉命回京閑居,一點也沒有怨尤的表示。
接著,史思明再陷河洛,西戎又逼據首都,經朝廷(政府)的公認,認為郭子儀有功于國家,現(xiàn)在大亂未靖,不應該讓他閑居散地。肅宗才有所感悟,不得已,詔他為諸道兵馬都統(tǒng),后來又賜爵為汾陽王?墒沁@時候的唐肅宗已經病得快死了,一般臣子都無法見到。郭子儀便再三請求說:“老臣受命,將死于外,不見陛下,目不瞑。”因此才得引見于內寢,此時肅宗親自對郭子儀說:河東的事,完全委托你了!
肅宗死后,當時和郭子儀并肩作戰(zhàn)、收復兩京的廣平王李豫繼位,后來稱號為唐代宗。又因親信程元振的讒言,暗忌宿將功大難制,罷免了郭子儀的一切兵權職務,只派他為監(jiān)督修造肅宗墳墓的山陵使而已。郭子儀愈看愈不對,一面盡力修筑好肅宗的陵寢——墳墓,一面把肅宗當時所賜給他的詔書敕命千余篇(當然包括機密不可外泄的文件),統(tǒng)統(tǒng)都繳還上去,才使代宗有所感悟,心生慚愧,自詔說:“朕不德,治大臣憂,朕甚自愧,自今公毋疑!
跟著,梁崇義竊據襄州,叛將仆固懷恩屯汾州,暗中約召回紇、吐蕃寇河西、踐徑州、犯奉天、武功。代宗也同他的祖父唐明皇一樣,離京避難到陜州。不得已,又匆匆忙忙拜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坐鎮(zhèn)咸陽。這個時候,郭子儀因罷官回京以后,平常所帶的將士,都已離散,身邊只有老部下數(shù)十個騎士。他一接到詔命,只好臨時湊合出發(fā),藉民兵來補充隊伍,一路南下,收集逃兵敗將,加以整編,到了武關,又收編駐關防的部隊,湊了幾千人。后來總算碰到舊日的部將張知節(jié)來迎接他,才在洛南擴大閱兵,屯于商丘。因此,又是軍威大震,使得吐蕃夜?jié)⒍萑,再次收復兩京?/p>
大概介紹了郭子儀個人歷史的幾個重點,就可以看出他的立身處世,真正做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不怨天,不尤人的風格。他帶兵素來以寬厚著稱,對人也很忠恕。在戰(zhàn)場上,沉著而有謀略,而且很勇敢。朝廷(政府)需要他時,一接到命令,不顧一切,馬上行動。等到上面懷疑他,要罷免他時,也是不顧一切,馬上就回家吃老米飯。所以屢黜屢起,國家不能不有他。像郭子儀這樣作為,處處合于老子的“沖而用之或不盈”的大經大法。無怪其生前享有令名,死后成為歷史上“富貴壽考”四字俱全的絕少數(shù)名臣之一。
另兩件有關他個人的行誼,足以說明“挫其銳,解其紛”作法的。一是關于他與監(jiān)軍太監(jiān)魚朝思的恩怨,在當時的政治態(tài)勢上,是相當嚴重的,魚朝思曾經派人暗地挖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當唐代宗大歷四年的春天,郭子儀奉命入朝。到了郭子儀回朝,朝野人士都恐怕要掀起一場大風暴,代宗也為了這件事,特別吊唁慰問。郭子儀卻哭著說:我在外面帶兵打仗,士兵們破壞別人的墳墓,也無法完全照顧得到,現(xiàn)在我父親的墳墓被人挖了,這是報應,不必怪人。
魚朝思便來邀請他同游章敬寺,表示尊敬和友好。這個時候的宰相是元載,也不是一位太高尚的人物。元載知道了這個消息,怕魚朝思拉攏郭子儀,問題就大了。這種政壇上的人事糾紛,古今中外,都是很頭痛的事。因此,元載派人秘密通知郭子儀,說魚朝思的邀請,是對他有大不利的企圖,要想謀殺他。郭子儀的門下將士,聽到這個消息,極力主張要帶一批武裝衛(wèi)隊去赴約。郭子儀卻毅然決定不聽這些謠傳,只帶了幾個必要的家憧,很輕松地去赴會。他對部將們說:“我是國家的大臣,他沒有皇帝的命令,怎么敢來害我。假使受皇帝的密令要對付我,你們怎么可以反抗呢?”就這樣他到了章敬寺,魚朝思看見他帶來的幾個家撞們戒備性的神情,就非常奇怪地問他有什么事。于是郭子儀老老實實告訴他外面有這樣的謠傳,所以我只帶了八個老家人來,如果真有其事,免得你動手時,還要煞費苦心地布置一番。他這樣的坦然說明,感動得魚朝恩掉下了眼淚說:“非公長者,能無疑乎!”如果不是郭令公你這樣長厚待人的大好人,這種謠言,實在叫人不能不起疑心的。
另有一則故事,是在郭子儀的晚年,他退休家居,忘情聲色來排遣歲月。那個時候,后來在唐史《奸臣傳》上出現(xiàn)的宰相盧杞,還未成名。有一天,盧杞來拜訪他,他正被一班家里所養(yǎng)的歌伎們包圍,正在得意地欣賞玩樂。一聽到盧杞來了,馬上命令所有女眷,包括歌伎,一律退到大會客室的屏風后面去,一個也不準出來見客。他單獨和盧杞談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們問他:“你平日接見客人,都不避諱我們在場,談談笑笑,為什么今天接見一個書生卻要這樣的慎重!惫觾x說:“你們不知道,盧杞這個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狹窄,眼瞅必報。長相又不好看,半邊臉是青的,好像廟里的鬼怪。你們女人們最愛笑,沒有事也笑一笑。如果看見盧杞的半邊藍臉,一定要笑,他就會記恨在心,一旦得志,你們和我的兒孫,就沒有一個活得成了!”不久盧杞果然作了宰相,凡是過去有人看不起他,得罪過他的,一律不能免掉殺身抄家的冤報。只有對郭子儀的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還是曲予保全,認為郭令公非常重視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
講到這里,忽然想到另外一則李太白與郭子儀有關的故事。在郭子儀初出茅廬,擔當小軍官時候,因為不小心犯了軍法,而被扣押。這件事情被李白知道了。李白早就非常器重這位少壯軍官,一聽到消息,就來找到郭子儀的長官說情,這個長官也是李白的朋友,因此就從輕處置,平安無事。等到后來安祿山造反以后,天寶十五年,李白在江西潯陽,卻和另一位李家的帝子,永王李磷相識,拉他參加幕府。永王名義上是起兵勤王,實際上也想趁機上臺當皇帝,因此而違抗肅宗的東巡詔命,結果兵敗于丹陽,李白也受到牽累,在潯陽坐牢,后來又要被流放到夜郎。好在郭子儀已收復兩京,名震一時,功勞又大,他知道李白受到牽連致罪,就拿他的戰(zhàn)功極力保奏,李白才蒙赦免。這件歷史故事記載在唐人的詩話中,是否真實,我們不講考據。不過一個名士和名將的知遇結合,卻是人們情愿相信確有其事,而且也顯見古人長厚,好人好事的一報還一報,很是痛快淋漓。因此昔日女詩人汪小蘊,在論史詩中有關郭子儀的名句有:“一代威名邁光弼,千秋知己屬青蓮!鼻嗌徥抢畎椎膭e號。
史載郭子儀年八十五而終。他所提拔的部下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來皆為將相。八子七婿,皆貴顯于當代!疤煜乱云渖頌榘参U叽,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睔v代歷史上的功臣,能夠做到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實在太難而特難。這都是郭子儀一生的作人處事,自然合乎“沖而用之或不盈”,“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