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老子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中國古代偉大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著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其作品精華是樸素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xué)說對中國哲學(xué)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子 - 簡介

    概述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生活時代在春秋后期,與孔丘同時而略早,曾任周王室的柱下史,掌管王室圖籍?鬃拥街,曾向他問禮。老子見周衰,即離去,莫知其所終。一說老子即太史儋,又一說老子即老萊子。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是關(guān)于老子身世最權(quán)威和詳盡的資料,但是也僅有幾百字,而且老子的姓名、年齡不定,生卒年月無存。 

    《老子韓非子列傳》說老子是安徽省渦陽縣人,姓李名耳字聃,做過周守藏室之史。周王室衰敗時,老子辭官西出函谷關(guān)入秦,為關(guān)令尹喜所留,著《老子》五千言,隨后便“莫知其所終”。又說楚國人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屬于道家思想體系,疑老萊子即老子。又說周太史儋見過秦獻(xiàn)公,疑太史儋也可能是老子。  關(guān)于老子的年齡,記載了兩種說法,一說為百六十歲,一說為二百余歲。又據(jù)《老子韓非子列傳》所載老子世系,其子名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妒酚洝の菏兰摇泛汀稇(zhàn)國策·魏策》均載,前273年,魏將宗被秦將白起戰(zhàn)敗,魏使宗獻(xiàn)南陽地求和。孔子曾向老子求教,孔子生年為前551年,老子當(dāng)不會晚于孔子,假使前273年為白起戰(zhàn)敗的宗為30歲,則老子在世的時間也當(dāng)為兩百多歲。 


    由于老子太極圖和綿陽出土西漢木胎漆盤紋飾的破譯,老子的姓名當(dāng)能確定下來。老子太極圖為道家作品,其產(chǎn)生和存在的年代至少在漢文帝十三年前。因此它用兩個耳形構(gòu)圖絕不會是受到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的影響,相反,它應(yīng)該是反映了歷史的真實即老子名李耳、字聃,同時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說老子名李耳、字聃的記載得以佐證。

    西漢前期,統(tǒng)治者采用道家黃老學(xué)說治國,所以老子太極圖流行于西漢前期特別是江淮流域(即楚文化圈)。根據(jù)綿陽出土西漢木胎漆盤及西漢前期老子太極圖的流行可以判斷,保存著上古易學(xué)原貌的道家易學(xué)學(xué)術(shù)體系在西漢前期并沒有失傳。司馬遷所作《史記》對儒家易學(xué)的傳承授受關(guān)系有詳細(xì)的記載,但是于道家易學(xué)則無只言片語。先秦時儒、墨、道三家并為顯學(xué),但《史記》有《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儒林列傳》三卷詳述儒家人物和事象,而于道家則僅有《老子韓非子列傳》記老子五、六百言,記莊子三、四百言,于墨家僅在《自序》中提及。僅此兩事,可知董仲舒、漢武帝搞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非常成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的建言“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shù)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jìn)”得到了徹底的貫徹,所謂司馬遷的《史記》其實是漢武帝視野中的《史記》。 

    在董仲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前,有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漢武帝任上,司馬遷由于為李陵辯護(hù)而致宮刑加身。遭受閹割的不僅僅是司馬遷的身體,我們仰之彌高的偉大著作《史記》以及偉大的史學(xué)家司馬遷的思想也必然遭受“閹割”。所以即使司馬遷有比較詳盡的關(guān)于道家和老子的材料,對老子的身世有很具體的了解和記載恐怕也得遭受“閹割”!妒酚洝分欣献拥男彰、年齡都弄得模棱兩可,恐怕并不是司馬遷的本意。

    出生

    相傳他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chǎn)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藏室史(相當(dāng)于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xué)多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guān)(位于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或直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

    老子

    相傳老子在此點化了函谷關(guān)總兵伊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并結(jié)草為樓修行說經(jīng)。沿傳至今世稱樓觀臺。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內(nèi)存歷代文人騷客墨跡碑石三百余座。史稱道教發(fā)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樓觀,現(xiàn)存老子墓。

    《道德經(jīng)》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xué)與古希臘哲學(xué)一起構(gòu)成了人類哲學(xué)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xué)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xué)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內(nèi)核。道教出現(xiàn)后,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jīng)》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独献印芬浴暗馈苯忉層钪嫒f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独献印窌邪ù罅繕闼剞q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正復(fù)為奇,反復(fù)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chǔ),“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疤熘,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xué)說對中國哲學(xué)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nèi)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xué)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xué)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xiàn),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老子 - 著作

    概述

    老子在函谷關(guān)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jīng)》或《道德真經(jīng)》!兜赖陆(jīng)》、《易經(jīng)》和《論語》被認(rèn)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yuǎn)的三部思想巨著!兜赖陆(jīng)》老子道德經(jīng)分為上下兩冊,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經(jīng)》是后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jīng)》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jù)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zhàn)國中前期。

    關(guān)于《老子》這部書的產(chǎn)生時間,一般認(rèn)為是在戰(zhàn)國時期,其中雖有一些老聃本人的思想,但它更多地表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的特徵。此書分上、下篇共5000多字。后人稱上篇為《道經(jīng)》,下篇為《德經(jīng)》,合稱《道德經(jīng)》。近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則先《德經(jīng)》而后《道經(jīng)》。 
    《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書,但它具有一定的文學(xué)性,對后世文學(xué)的影響不小。它主要闡述自然無為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對立轉(zhuǎn)化的樸素辯證觀點。在形式上,此書是語錄體韻文,語言精練,多排比對偶之句。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58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維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75章),修詞凝練,音節(jié)鏗鏘,理雖玄遠(yuǎn),文實多姿。其修辭比況,多為后世文士所取法。 
    古今注《老子》者多家,魏王弼《老子注》多言玄理,最為通行。清人魏源《老子本義》掘其義蘊。近人馬敘倫《老子校詁》詳于章句訓(xùn)詁。[1]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暗馈睘榭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chǔ),“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xué)說對中國哲學(xué)發(fā)展具深刻影響。

    《道德經(jīng)》現(xiàn)有640多種各種不同文字的版本,其發(fā)行量僅次于西方世界的《圣經(jīng)》。在德國,每個企業(yè)職工人手一冊《道德經(jīng)》;在中國,《道德經(jīng)》有670種不同的注本。 據(jù)《中國文物報》2002年7月5日報道,2000多年來,為《道德經(jīng)》作注者達(dá)三千余家。憑借僅僅5000余言的《道德經(jīng)》,老子被美國《紐約時報》列為全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內(nèi)容

    道經(jīng)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dá),能無知乎。
    11.三十幅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fù)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15.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18.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9.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20.絕學(xué)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馄湮囱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忏辟馄渲杏形。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22.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23.希言自然。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yuǎn),遠(yuǎn)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輕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7.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28.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於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29.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或吹、或強或贏、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軍之後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32.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36.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德經(jīng)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至譽無譽。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4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jìn)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3.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7.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yuǎn),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48.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9.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兇虎,入軍不被甲兵。兇無所投其角;o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2.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jì)其事,終身不救。見其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fù)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xí)常。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馀。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58.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尚福之所倚。福尚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9.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60.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1.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62.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jìn)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6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xì)。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xì)。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6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yuǎn)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66.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7.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xì)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68.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69.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jìn)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被褐懷玉。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2.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73.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75.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77.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zé)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80.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 - 哲學(xué)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yuǎn),遠(yuǎn)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2、

     

    無、道、德

    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gòu)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當(dāng)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

    老子言:“道”可道,非!暗馈,“名”可名,非常“名”。即大道無言,無法言說。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估献诱J(rèn)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埂傅馈股谔斓厝f物之先,獨立長存于萬物之外,不斷循環(huán)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rèn)為「道」不可觸摸、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怪荒苡谩傅馈箒泶,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挂庵^「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當(dāng)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rèn)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rèn)為「德」乃「道」之體現(xiàn),而「德」應(yīng)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沟兰覐娬{(diào)人應(yīng)當(dāng)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yǎng),避免犯過。

    守柔

    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埂傅馈怪阅苎h(huán)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zhì),故言:「弱者道之用!估献右浴杆棺饔鳎骸柑煜氯崛,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褂种^:「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估献訌娬{(diào)以柔制剛,認(rèn)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jìn)。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fù)歸於嬰兒!挂庵^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yīng)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zhì)樸本性。老子強調(diào)「守柔」,皆因認(rèn)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估献佑终J(rèn)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diào)「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居后不爭
    老子認(rèn)為人應(yīng)有「居后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怪挥腥蚀、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jìn)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hù)而成大器。老子嘗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yīng)抱持以退為進(jìn)的處世態(tài)度,從而達(dá)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欲
    老子謂人應(yīng)「寡欲」,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谷巳魬延小缚捎埂⒉恢恪怪,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钩磷盱堵暽R和口腹物欲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無欲」、「去欲」,故謂:「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褂种^:「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yīng)「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達(dá)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3、


     無為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痘茨献印ぴ烙(xùn)》:“無為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達(dá)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達(dá)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善為下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jìn)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云洳〔,是以不病。”

       

    老子 - 老子故里及樓觀臺

    老子故里:老子故里在河南省鹿邑縣。是老子誕生、成長及青年弘學(xué)之地。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樓觀臺: 樓觀臺在今陜西西安周至縣,是老子修行說經(jīng)傳道之地。 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明道宮:老子曾傳教生活于此,位于河南省鹿邑縣大隅首路北。曾被日軍侵襲,但仍保護(hù)完好。

    太清宮:位于河南省鹿邑縣。

    老子 - 老子新說

    老子文產(chǎn)生于中國春秋末期,史經(jīng)周景王變法、戰(zhàn)國紛爭、秦始皇“焚書”和漢武帝對老子“絕其道”,其諸多版本仍然傳抄、傳印了2500多年!這個歷史奇跡用漢武帝下屬司馬遷《史記》解釋說:是老子見周朝將亡,隱居到邊關(guān),為關(guān)尹寫的五千余言道德文章。這,難以令人信服!周王室的諸多古籍都沒流傳下來,而一位所謂的“古代圖書館長”在邊關(guān)寫的文章,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傳文全國、流傳百世?純屬無稽之談!歷史上肯定是掩蓋了周朝末期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老子的其人、其事。

    經(jīng)過對先漢史料的邏輯考證,認(rèn)為歷史上周朝春秋末期所謂的“王子朝之亂”實際是“單穆公之亂”!“王子朝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樁最大的冤假錯案!它的主要矛頭就是針對老子文和景王變法,并因此引發(fā)了一場以單穆公為首“親下以謀上”的反變法派對以周景王、斌起和王子朝為首的官道理論變法派的大屠殺和中國兩千多年的理性黑暗,這在先秦的《左傳》《國語》等史科中均有記載。

    老子文是公元前 522年周景王改革周朝 300年來政策欽定的“令德”,因為這一年《左傳》記載:魯大夫閔子馬公開攻擊周朝不學(xué)周禮,歪曲老子改革周禮的“無學(xué)”理論是“不學(xué)”。老子文也是公元前522年周景王無射鐘的律文,因為這一年《國語》中記載單穆公反對景王鑄無射(“宣市哲人之令德”的鐘),他攻擊老子文“有狂悖之言,有;笾,有過慝之度……三年之中而有離民之器二焉,國其危哉”!也因為鐘上的律文無先后之分,造成了帛書抄本“德經(jīng)”在先,而其它抄本“道經(jīng)”在先的差別。正因為以上的原因,戰(zhàn)國時期的韓非子才稱老子文是“老子貴虛靜而重變法”,說單穆公政變是“親下以謀上”,說老子文是《周書》,留傳下了春秋末期各國的不同抄本。

    老于文是春秋末周朝變法的綱領(lǐng)、中華的《義經(jīng)》,由于公元前 524年景王的突然去世,單穆公才得手勾結(jié)晉國政變,實現(xiàn)了大貴族的霸道對追求為民作主的王室、舊臣和百工的野蠻殘殺!至此,中國這頭雄獅才沉睡了兩千多年,周朝理想才成為痛苦生活中的普通中國人的一種慰藉的夢幻。人民懷念他們,把他們稱為中國的神,把老子奉為“太上老君”。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認(rèn)真研究一下老子,澄清一下歷史、上可以告慰古人,下可以警示來者,今可以借鑒經(jīng)驗,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重要工作。

    老子生于周靈王時,曾與太子晉和景王懷有同樣的變法抱負(fù);職于周景王時,曾任建設(shè)大臣“司空”、主筆周朝變法綱領(lǐng);死于周敬王時,曾適楚、離周去秦問祖歸宗。

    老子生于公元前 570年左右,約比孔子大二十歲,是他的老師。老聃是王族,《左傳·定公四年》說:“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為大宰,康叔為司寇,聃季為司空,五叔無官!奔易迨酪u周朝司空之職!妒酚洝す懿淌兰摇氛f:“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封季載于冉!比郊瘩酰虼思据d又君稱聃季——聃國的君主,老聃就是這一事實的繼承人,因此又官稱老君。聃季是成王的叔氏族,因此也是昭公十二年甘悼公要去除的成王叔氏聃季族人的老陽子。老是對文王老兒子聃季族的族稱,老子本名老陽子,字來,學(xué)稱陽子,爵稱伯陽,師稱老子(子學(xué)家),官稱老聃或老君,隨王子朝攜典籍奔楚國曲仁里時字稱老萊子。因封地在南之沛澤——聃國彭地(開封一帶),后人又稱他地主名老彭和彭祖!袄疃笔菨h武帝反黃老之道時,對“聃季”兩字各去一半的貶義反稱,無先漢依據(jù)。老子曾任周景王司空,“單氏取周”后離周去秦問祖歸宗,死于泰國。

    我們現(xiàn)在所見到的《道德經(jīng)》,在戰(zhàn)國時韓非子稱為《周書》,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jīng)》,在漢時則直呼《老子》,《史記》始稱“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睗h景帝以黃子、老子義禮改子為經(jīng),楊雄《漢志·蜀王本紀(jì)》說“老子為關(guān)尹喜著《道德經(jīng)》”,《邊讓老子銘》說“見迫,遺言道德之經(jīng)!笨梢,對老子文最早的稱謂,是韓非子的《周書》。周時,晉國師曠稱此舉為“修《義經(jīng)》”,周太子晉說是“立義治律”。最近,安徽渦陽縣鄭店村考古發(fā)掘出老子在楚國時居地,有關(guān)尹墓和圣母墓及圣人老子石像,有春秋時陶制井壁及“敕撰”“混元降誕”等殘片。

    依據(jù)這些線索,我們很容易找到《周書》——老子文與兩千五百二十年前周景王“鑄無射”鐘的關(guān)系:因為當(dāng)時各諸侯國抄寫鑄在圓鐘上的《周書》順序和六書文字不同,造成流傳到現(xiàn)在的漢墓帛書《德經(jīng)》先于《道經(jīng)》而其它傳本《道經(jīng)》先于《德經(jīng)》,以及文字等差異的根本原因。其它理由無解。

    老子的社會哲理博大精深,主張辨而不辯、知無創(chuàng)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會精神和機遇建設(shè),他是古今少有的社會辨證邏輯大師。

    老子 - 孔子問禮

     

    孔子曾向他問禮,后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独献印芬粫欠駷槔献铀,歷來有爭論!独献印芬浴暗馈苯忉層钪嫒f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暗馈睘榭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独献印窌邪ù罅繕闼剞q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chǔ),“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xué)說對中國哲學(xué)發(fā)展具深刻影響,其內(nèi)容主要見《老子》一書。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袄献雍螛?”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wǎng)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fēng)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xué)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yīng)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老子 - 老子故事

    老子降生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guī)熑A元執(zhí)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于謀事不密,走漏風(fēng)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后,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宋平公。

    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封魚石、魚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戰(zhàn)車協(xié)助鎮(zhèn)守。
    宋平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后患無窮!誰愿為我拔此要塞?”話音剛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表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兇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zhàn)車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老佐據(jù)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愿攜家小以圍彭城,城不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復(fù)彭城。

    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一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zhàn),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一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于疆場之上,調(diào)兵遣將。一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背䦟⒓娂娮h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后觀敵了陣,卻突于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了!”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歷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左師好像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計策?”魚石回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后,要見機行事。現(xiàn)在宋兵攻城,主將突出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

    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zhàn),忽然飛來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dāng)?shù)家將、數(shù)十侍衛(wèi)。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涌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zhàn)且逃,至傍晚,追兵雖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yīng)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于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篷車之內(nèi)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chǎn)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曰小貍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貍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貍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jìn)自己家中。老丈以開藥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zhàn)亂中顛沛流離,畢竟出于大戶人家,隨身攜帶細(xì)軟尚夠度日。加之家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務(wù),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zhàn)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了下來。

    聰穎少年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xué),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zhàn)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崩像鯁柕溃骸疤鞛楹挝?”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薄爸嫌质呛挝?”“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扒逭吒F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币雇恚像跻云湟苫髥柶淠,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沙梢;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崩像鯁柕溃骸叭赵滦浅,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崩像鯁柕!吧窈我钥蔀橐?”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崩像鯁枺骸吧裰芎斡啥鴣?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币雇,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聃問道:“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lǐng)。”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币雇,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fēng)不覺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崩像鯁柕溃骸疤煜率Ш,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學(xué)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xué)授。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xué)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xué)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yuǎn)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內(nèi)而難以成大器!袄戏蛉寺劼牬搜裕闹蟹鸽y: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xué)博士,學(xué)識淵博,心胸曠達(dá),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yǎng)神童數(shù)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

    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xué)善思,聰慧超常,久愿一見。近日有家仆數(shù)人路經(jīng)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wù)望珍惜!”老夫人聽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里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fù)老師厚望,待我業(yè)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zhuǎn)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后,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yuǎn)去,方才郁郁入車,悶悶返回!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xué),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xué),《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xí),三年而大有長進(jìn)。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lán)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nèi)。

    教授孔丘

    老聃居周日久,學(xué)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xué)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準(zhǔn)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shù)日?浊鹣蚶献愚o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愿以數(shù)言相送。當(dāng)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dá)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笨浊痤D首道:“弟子一定謹(jǐn)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浊饋辛哆,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zhàn)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為于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zé)o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yuǎn)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yuǎn)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xué)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笨浊鹇勓,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崩献狱c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zhǔn)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后進(jìn),善待時也。故圣者隨時而行,賢者應(yīng)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dá)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后,應(yīng)去驕氣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fēng)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于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舍地向魯國駛?cè)ァ?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袄献雍螛樱俊笨鬃拥溃骸傍B,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wǎng)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fēng)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xué)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yīng)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А

    高論生死

    話說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shù)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遠(yuǎn)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zhuǎn)眼間已過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于是報請?zhí)熳,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yǎng)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fā)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fù),愁苦消解,頓覺腹饑體倦。于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dá)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tǒng)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tǒng),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tǒng)情,故情可節(jié)制而事可調(diào)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饑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tǒng)情?”

    “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于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后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損而睡可眠矣!北娙寺勚,心皆豁然曠達(dá)。

    函谷著書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喪期滿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發(fā)生內(nèi)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周敬王受迫。當(dāng)時晉國強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勢孤,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老聃蒙受失職之責(zé),受牽連而辭舊職。于是離宮歸隱,騎一青牛,欲出函谷關(guān),西游秦國。

    離開周王朝洛邑不遠(yuǎn),但見四野一片荒涼。斷垣頹壁,井欄摧折,阡陌錯斷,田園荒蕪,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見耕種之馬,大道上卻戰(zhàn)馬奔馳不息,有的馬還拖著大肚子艱難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絞,內(nèi)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適可而止,恬淡為上。勝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兇年。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則戎馬生于郊。戎馬生于郊,則國亂家破矣!

    話說函谷關(guān)守關(guān)官員關(guān)尹,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yǎng)深厚。一日夜晚,獨立樓觀之上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云聚集,其長三萬里,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里,圣人西行經(jīng)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标P(guān)尹早聞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將來?于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陽西斜,光華東射。關(guān)尹正欲下關(guān)查看,忽見關(guān)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騎青牛而來。老者白發(fā)如雪,其眉垂鬢,其耳垂肩,其須垂膝,紅顏素袍,簡樸潔凈。關(guān)尹仰天而嘆道:“我生有幸。得見圣人!”三步并作兩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關(guān)尹叩見圣人 ”

    老子見叩拜之人方臉、厚唇、濃眉、端鼻,威嚴(yán)而不冷酷,柔慈而無媚態(tài),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試探道:“關(guān)令大人叩拜貧賤老翁,非常之禮也!老夫不敢承當(dāng),不知有何見教?”關(guān)尹道:“老丈,圣人也!務(wù)求留宿關(guān)舍以指修行之途!崩献拥溃骸袄戏蛴泻紊袷ブ,受你如此厚愛?慚愧慚愧,羞殺老夫矣?”關(guān)尹道:“關(guān)尹不才;好觀天文略知變化。見紫氣東來,知有圣人西行,見紫氣浩蕩,滾滾如龍,其長三萬里。知來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見紫氣之首白云繚繞,知圣人白發(fā),是老翁之狀;見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知圣人乘青牛而來也!

    老子聽罷,哈哈大笑:“過獎、過獎!老夫亦早聞你大名,特來拜會。”關(guān)尹聞言大喜,叩頭不迭。之后,關(guān)尹引老子至官舍,請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禮,懇求道:“先生乃當(dāng)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竊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為己任也。今汝將隱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難尋矣!何不將汝之圣智著為書?關(guān)尹雖淺陋,愿代先生傳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萬代!

    老聃允諾,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jīng)》。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jīng)》,合 稱《道德經(jīng)》!兜澜(jīng)》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jīng)》,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jìn)退之術(shù),蘊長生久視之道。關(guān)尹得之,如獲至寶,終日默誦,如饑似渴。

    點化陽子居

    一日,老聃騎牛行至梁(今河南開封)之郊外,正閉目養(yǎng)神,忽聞有人大呼“先生”。老聃聞聲,睜開雙目,發(fā)現(xiàn)是弟子陽子居。

    陽子居,魏國人,入周太學(xué),聞老子淵博,曾私拜老子為師。沒想到在梁會與老子相遇,陽子居慌忙從高頭大馬上翻身而下,掀起錦綠長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來,扶起陽子居,與之相并同行。
    老聃問道:“弟子近來忙于何事?”

    陽子居施禮道:“來此訪先祖居,購置房產(chǎn),修飾梁棟,招聘仆役,整治家規(guī)!
    老聃道:“有臥身之地、飲食之處則足矣,何需如此張揚?”

    陽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靜,行需松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獨戶,不招仆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之?招聘仆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guī),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欲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饑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槐匙匀欢鵂I營,則神亂而體損!

    陽子居知己淺陋,慚愧道:“弟子鄙俗,多謝先生指教!

    老聃問。“安居何處?”
    陽于居道:“沛(今江蘇沛縣)!

    老聃說:“正好相伴同行!标栕泳雍芨吲d。欣然與老師結(jié)伴向東而行。 行至難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后上。老聃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之施之以座,船主見之奉茶獻(xiàn)巾。難水過,二人騎牲繼續(xù)前行。老聃嘆道:“剛才觀你神態(tài),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标栕泳用鎺Ю⑸,懇言道:“弟子習(xí)慣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于水,與人共事,如童仆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薄j栕泳勇牶,一改原來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驕亦不媚。老子贊曰:“小子稍有進(jìn)!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不自然,則合于道矣!”

    論養(yǎng)生經(jīng)

    話說老聃隱居宋國沛地,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豈知其名,無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xué)術(shù)之旨,處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個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壘山上。住三年,畏壘之地民風(fēng)大變: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織而有衣可穿,各盡其能,童叟無欺,百姓和睦,世間太平。眾人欲推庚桑楚為君主。庚桑楚聞之,心中不悅,意欲遷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獸張口可以吞車,其勢可謂強矣,然獨步山林之外,則難免網(wǎng)羅之禍;巨魚,張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謂大矣,然躍于海灘之上,則眾蟻可以食之。故鳥不厭天高,獸不厭林密,魚不厭海深,兔不厭洞多。天高,鳥可以飛矣;林密,獸可以隱矣;海深,魚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斂形而藏影也,故不厭卑賤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榮 ,年過三十,今日聞庚桑楚養(yǎng)生高論,欲求養(yǎng)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蟲,越雞不能孵鴻鵠,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國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榮 聞言,辭別庚桑楚,頂風(fēng)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榮拜見老聃,道:“弟子南榮 ,資質(zhì)愚鈍難化,特行七日七夜,來此求教圣人!崩像醯溃骸叭昵蠛蔚溃俊薄梆B(yǎng)生之道。”老聃曰:“養(yǎng)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nèi)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欲,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于是乎當(dāng)臥則臥,當(dāng)起則起,當(dāng)行則行,當(dāng)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xué)道之路,內(nèi)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nèi)外兩忘也。內(nèi)者,心也;外者,物也。內(nèi)外兩除者,內(nèi)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nèi)外兩忘者,內(nèi)忘欲求,外忘物誘也。由除至忘,則內(nèi)外一體,皆歸于自然,于是達(dá)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學(xué)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則心中自靜;心中清靜,則大道可修矣?蹦先?聞言,苦心求道之意頓消。如釋重負(fù),身心已變得清涼爽快、舒展曠達(dá)、平靜淡泊。于是拜謝老聃道:“先生一席話,勝我十年修。如今榮 不請教大道,但愿受養(yǎng)生之經(jīng)!

    老聃道:“養(yǎng)生之經(jīng),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卷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陽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yīng)若響,此乃養(yǎng)生之經(jīng)也!蹦蠘s 問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于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于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biāo)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蹦蠘s 問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拔匆病I砹⒂谔斓刂g,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體之內(nèi),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

    再授孔丘

    話說孔丘與老聃相別,轉(zhuǎn)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歲,仍未學(xué)得大道。聞老聃回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丘來訪,讓于正房之中,問道:一別十?dāng)?shù)載,聞?wù)f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xí),然空游十?dāng)?shù)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內(nèi),環(huán)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膚?有何貴賤?于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fù),無憂無慮,悠閑自在!崩献咏又f:“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環(huán)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笨浊鹇勚,如騰云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贊嘆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只知仁義禮儀。豈知環(huán)宇如此空曠廣大矣!好生暢快,再講!再講??老子見孔丘已入大道之門,侃侃而談道:“圣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zhuǎn),任事自然。調(diào)和而順應(yīng)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yīng)者,得道之人也!笨浊鹇勚,若云飄動,隨風(fēng)而行;若水流轉(zhuǎn),就勢而遷。喜道:“悠哉!閑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車而行于陸矣。進(jìn)則同進(jìn),止則同止,何須以己之力而代舟車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講!再講??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于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于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為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于原本之境地。人遠(yuǎn)離原本,如游子遠(yuǎn)走他鄉(xiāng);人死乃回歸原本,如游子回歸故鄉(xiāng),故生不以為喜,死不以為悲。得道之人,視生死為一條,生為安樂,死為安息;視是非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為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為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為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tài)也。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別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fēng)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

    孔丘聞之,覺已為鵲,飛于枝頭;覺己為魚,游于江湖:覺己為蜂,采蜜花叢;覺已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曠神達(dá),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造我為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為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為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為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則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罷,起身辭別。

    圣人辭世

    老聃長壽,一百六十余歲仙逝,鄰里皆來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 。

    老聃好友秦佚來吊唁,至老子靈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號三聲即止。待其欲轉(zhuǎn)身回去時,鄰人攔住問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當(dāng)然。”鄰人道:“既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禮,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鄰人聞言,由怒轉(zhuǎn),大聲責(zé)問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聞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聚氣而成,順時而來,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為不當(dāng)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為不當(dāng)悲而悲也,放生時貴生,死時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強求生來、強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時而處順,則哀樂不能入也。而背自然、違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動、順于道而行者也。吾既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鄰人聞之,似有所悟,又問:“汝既不悲,何以哭號三聲?”秦佚笑道:“吾哭號三聲,非因悲也,是與老聃辭別也。一號,言其生而應(yīng)時,合自然之理也。二號,言其死而應(yīng)時,合自然之理也;三號,言其在世傳自然無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舉足而應(yīng)時,動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眾鄰聞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為主葬之人。合土之時,秦佚頌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老子 - 后裔

     李宗(李耳子,魏將,封于段干)                                                                                                                                                                     
     李注(李宗子)
     李宮(李注子)
     李假(李宮玄孫,仕于漢孝文帝)
     李解(李假子,為漢膠西王劉昂太傅)

    老子 - 其它意思

     

    1.老子也被用做父親的代稱。 
     2.男性對自己的傲稱。
     3、古星官名。《晉書·天文志》中:“老子四星及周伯、王蓬絮、芮各一,錯乎五緯之間!

    老子 - 口語用法

    詞語解釋
    【名稱】:老子
    【拼音】:lǎo zi
    【注音】:ㄌㄠˇ ㄗㄧ 
    基本解釋
    ◎ 老子 Lǎozǐ
    [Laozi] 中國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一說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人。曾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書的史官),后隱退著《老子》一書。他把宇宙萬物的本體看做“道”,認(rèn)為它是超越時空靜止不動的實體,是產(chǎn)生整個物質(zhì)世界的總根源。他在觀察社會和自然變化時,又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rèn)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兩方面的對立之中,它們互相依存,互相轉(zhuǎn)化。政治上他主張“無為”,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回到“小國寡民”的幻境之中。老子的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老子 lǎozi
    (1) [father]∶父親
    (2) [I;me]∶老年男子的自稱。即老夫
    老子不吃你這一套 
    詳細(xì)解釋
    釋義:(1).老年人自稱。猶老夫。
    【出處】:《后漢書·逸民傳·韓康》:“ 康 曰:‘此自老子與之,亭長何罪!’”《晉書·庾亮傳》:“老子於此處興復(fù)不淺!
    【示例】:宋 辛棄疾 《水調(diào)歌頭·和王正之吳江觀雪見寄》詞:“老子舊游處,回首夢耶非。”《水滸傳》第二六回:“老子不曾有些禮數(shù)到都頭家,卻如何請老子吃酒?”
    釋義:(2).對老年人的泛稱。
    【出處】:《三國志·吳志·甘寧傳》“ 寧 益貴重,增兵二千人”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寧 ﹞因夜見 權(quán) , 權(quán) 喜曰:‘足以驚駭老子(指 曹操 )否?’” 唐 白居易 《晚起閑行》詩:“皤然一老子,擁裘仍隱幾!
    【示例】:元 秦簡夫 《東堂老》楔子:“如今老了,人家就叫我做東堂老子!
    釋義:(3).父親的俗稱。
    【出處】:《宋書·孝義傳·潘琮》:“兒年少,自能走,今為老子不走去! 宋 陸游 《老學(xué)庵筆記》卷一:“予在 南鄭 ,見西郵俚俗謂父曰老子,雖年十七八,有子亦稱老子!
    【示例】:魯迅 《彷徨·在酒樓上》:“他們的老子要他們讀這些;我是別人,無乎不可的!
    釋義:(4).自高自大的人自稱。一般人亦用于氣忿或開玩笑的場合。
    【出處】: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老子辦正事,你這不點兒大的小東西,也要來打岔!
    【示例】:巴金 《憩園》十二:“你敢動一下,老子不把你打成肉醬不姓 趙 !” 沙汀 《在其香居茶館里》:“老子這張嘴么,就這樣,說是要說的,吃也是要吃的!
    釋義:(5).相傳為 春秋 時期思想家。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姓 李 名 耳 ,字 耼 ,故亦稱 老耼 。著《道德經(jīng)》五千言,亦名《老子》,為道教的經(jīng)典著作。
    釋義:(6).古星官名。
    【出處】:《晉書·天文志中》:“老子四星及周伯、王蓬絮、芮各一,錯乎五緯之間!
    【示例】:《晉書·天文志中》:“老子星色淳白,然所見之國,為饑為兇,為善為惡,為喜為怒!
    釋義:(7).方言
    “老子”在四川話中用得相對較多,屬于第一人稱,代表“我”,用意是侮辱對方,指自己是對方的“老子”,即爸爸,目前在安徽、江蘇、山東、河南、湖北等地也多有應(yīng)用。在網(wǎng)上傳播得較廣泛,許多網(wǎng)民在生氣時用來發(fā)泄,長輩對小輩應(yīng)用該詞是居高,有時感覺親切友好而自然,小輩或平輩之間應(yīng)用居高顯然是一種倫理的顛倒,則屬一種臟話。

    TAGS: 中國古代教育 中國周朝時期人物 中國教育史 古代人物 哲學(xué)家 文化人物 道教
    名人推薦
    • 劉娥
      獻(xiàn)明肅皇后,名劉娥(968—1033),是宋真宗趙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攝政的太后,功績赫赫,常與漢之呂后、唐之武后并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
    • 梁佩蘭
        梁佩蘭(1629~1705)清初詩人。字芝五,號藥亭、柴翁、二楞居士,晚號郁洲,廣東南海人。年近六十方中進(jìn)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一年,遽乞假歸...
    • 羅萬杰
      羅萬杰 (1613—1680年),字貞卿,號庸庵,揭陽人。15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崇禎甲戌進(jìn)士,歷官吏部員外郎,桂王時拜副都御史,入清以逸老終。
    • 黎簡
      黎簡(1747年6月30日~1799年12月3日)字簡民,一字未裁。號二樵,又號石鼎道人、百花村夫子,廣東順德縣弼教村人,清代乾嘉年間嶺南著名詩人、書畫...
    • 林大春
      林大春生于1523年12月9日(明嘉靖二年十一月三日),字井丹、邦陽,號石洲,潮州府潮陽縣縣廓都(今汕頭市潮陽區(qū))人。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中...
    • 柳華陽
      柳華陽(1736—?),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在皖水雙蓮寺出家,后又出佛皈道。遇伍沖虛傳其修內(nèi)丹術(shù)秘旨,“豁然道悟。乃知慧命之道即我所本來之靈...
    名人推薦